2020《春节复工安全当先》

2020《春节复工安全当先》
2020《春节复工安全当先》

所属各单位:

为了切实做好节后复产复工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安全形势的稳定,坚决防范和遏制重大事故发生,为集团公司春节后安全生产工作起好步、开好局。按照集团公司安委会要求,特此安排如下:

一、目的要求

通过全面、深入地检查,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保证节后复产复工的生产安全,严厉打击“三违”行为,推动各单位进一步落实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彻底排查治理事故隐患,认真解决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要点

(一)高度重视,增强节后复产复工安全生产工作紧迫感。

节后复产复工阶段,多数员工还沉浸在节日气氛中,未完全进入工作状态,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易导致事故发生;生产设施设备重新启动时,容易出现机械、电气故障,易引发机械伤人和触电事故;要充分认识和做好复产复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克服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思想,迅速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复产复工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为全年安全生产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认真做好复工安全教育培训,有效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春节过后,各生产单位,在复产复工前,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预防事故发生,特别要抓好新招员工和转岗员工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安全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特别加大现场操作人员岗位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要求以及特种设备设施检查、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作业要点等进行再培训和再教育。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要求持证上岗,人证一致,要严格按照特种作业有关要求进行操作。危险作业要严格执行作业票审批制度。各级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复产复工安全培训教育,坚持全员参与,确保培训率达到100%,考核培训情况要建立档案,对培训不合格或未参加培训的人员,要及时进行补培训。针对员工节后上班精神不集中的特点,各单位要组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认真开展安全环保检查,发现冒险作业、违章违规操作、酒后上岗等违反安全生产纪律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和处罚。

(三)落实责任,严格把关,促使复产工作有序开展。

为切实做好节后复产复工安全生产工作,推进安全环保工作,各单位必须认真开展复产复工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三、重点工作内容

⑴春节后复产复工前的安全生产动员大会召开,对全体员工全面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开展情况。

⑵新招员工、转岗员工必须进行“三级安全培训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特种设备持证上岗情况。

⑶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情况。

⑷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三同时”和职业卫生“三同时”执行情况。

⑸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置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情况。

⑹从业人员接受安全教育和培训,依法取得有关安全资格证书情况。

⑺在有危险因素的生产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情况。

⑻安全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定期检测情况。

⑼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应急预案制定和定期演练情况。

⑽为员工配备劳动防护用品、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情况。

⑾领导带班制及安全履职情况,对厂房承租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的情况。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紧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隐患和问题较多的地方,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自查工作。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防止事故发生。要加强防范,把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的各项工作抓细抓实。对于机构设置不健全、思想不重视、制度不完善、责任不落实、履职不到位、疏于预防、疏于管理、疏于监管等危害安全生产工作的不作为行为、失职渎职行为,要严肃查处。进一步加强组织和领导,将责任落实到实处、提高现场细化管理工作,确保活动有序顺利推进,取得预期效果。

(二)检查与整改相结合。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分类整理,对事故隐患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和落实整改方案,限期解决,对于一时整改不了的,必须采取监控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三)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标本兼治、统筹协调。

要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事故防范体系建设,班组、岗位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等相结合,提

升安全管理水平,做到统筹协调,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要求各单位将春节复工工作安排及完成情况汇总成文字材料,于2月10日前报集团公司生产技术与安全环境部。

望各单位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开展各项安全活动,“春节复工,安全当先”,全力确保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向好。

锡林郭勒蒙东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2020年1月27日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叶盛基副秘书长 今天我想谈三点,一个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和近十年来取得的发展,第二个是今年汽车工业经济整体的发展和运行情况,第三个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展望。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和近十年来取得的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了世界汽车工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我们应努力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速相符合的发展速度(约为8%-10%)。中国汽车现在产销量刷新了全球汽车生产纪录,但2200多万辆并没有达到发展的高峰。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销量上限究竟是多少,有人说通过5-10年的发展,可以达到3500万辆甚至4000万辆,这个数字有可能吗?我觉得是很有可能的。但要说明的是,中国汽车目前的保有量是1.8亿,按照每个家庭1台车测算,至少是3个亿,往上高估一点是4—5个亿。现在的居民汽车保有量是1.8个亿,离4—5个亿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说中国汽车工业是朝阳产业。近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销量年增长率都超过15%,高的超过了30%,虽然里面有国家政策刺激消费的因素,但中国汽车消费存在很大的刚性需求。整个产业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都超过了国外同行的预料。 但是在自主品牌方面,发展形势却不乐观,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远高于自主品牌,且自主品牌占有率逐年下滑。如果不重视自主品牌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在未来十年有没有都还是个问题。没有民族品牌的支持,也就勿论工业支柱了。但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品牌汽车更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另外在出口方面,出口量也是逐年下滑,形势比较严峻。整体而言,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稳定的时期,从产量大国到汽车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大民族品牌,掌握关键技术,掌握核心技术。 (二)201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整体的发展和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的汽车工业发展形势整体比较平稳,发展速度略高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刚性需求比较稳定,截至8月,产销量均超过150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8%-10%,但从局部来看,自主品牌的工作做得还是不够,需要引起注意。就出口而言,截至8月一共58万辆,所以全年能否超过80万辆是个问题。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BP 2030世界能源展望(中文版)

庆祝BP世界能源统计问世六十年
BP 2030 世 界 能 源 展 望
2011年1月 伦敦

免责声明
本演示文件中包含前瞻性陈述,特别是关于全球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 源消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和能源供应类型等方面的陈述。前瞻性陈述涉 及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它们会受到未来会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事件和局势之影 响。实际结果可能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而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包括产品供应、 需求和定价;政治稳定性;整体经济状况;法律和法规;新技术可用性;自然 灾害和恶劣天气条件;战争和恐怖活动或破坏活动;以及本演示文件其他篇幅 讨论到的其他要素。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2 ? BP 2011

目录
页 导言 全球能源趋势 石油(及其他液体燃料) 天然气、电力和煤 哪些因素会改变趋势? 关键议题 数据来源 4 7 25 45 63 75 80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3
? BP 2011

欢迎走进《BP2030世界能源展望》
全球能源展望不仅关系到能源企业,它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 场活跃而重要的讨论正在展开,它的议题涉及到大家面临的选择-消费者、生产者、投 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我们希望通过共享这份《能源展望》,推动这场讨论。 我们参与这场辩论始于BP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工作,今年是《世界能源统计年 鉴》诞生60周年。这份记录能源生产和使用趋势的统计文件起初仅为BP内部文件,直到 1956年才首次公开发表。 与此类似,这份包含我们对未来能源趋势预测的《能源展望》,迄今为止只在内部 使用。然而我们感到,为公共辩论提供重要信息和分析是企业的责任所在。 更何况, 讨论的内容是对大家至关重要的能源问题,它一方面关系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影响 着气候变化。 在这份展望中,我们希望确定能源长期发展趋势,并提出对世界经济、政策和技术 演变的观点,从而形成对2030年世界能源市场的预测。这只是预测,而非提议,了解这 种区别很重要。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4 ? BP 2011

学习《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感悟心得体会

学习《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感悟心得体会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引发广泛关注,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更加清晰。在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各国生产效率,改善了人类生活方式,先后让数十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然而,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随之也愈发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因大气污染死亡的人数高达700万人,呼吁世界各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2020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热的10年,而这其中最热的一年是2020年。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地将不断出现极端天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12月12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大声呼吁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 能源变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加快行动。从签署《巴黎协定》到全球各国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从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全球正在加快推动以清洁低碳为导向

的新一轮能源变革。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显示,在全球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的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将增长2/3,约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80%。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性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也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性问题,中国通过贯彻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12年以来,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国际能源署

2020全球与中国汽车底盘系统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2020全球与中国汽车底盘系统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1 2020全球与中国汽车底盘系统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报告摘要 2019年全球汽车底盘系统市场总值达到了xx亿元,预计2026年可以增长到xx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xx%。 本报告研究全球与中国汽车底盘系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别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分析汽车底盘系统的主要生产地区、主要消费地区以及主要的生产商。重点分析全球与中国的主要厂商产品特点、产品产品类型、不同产品类型产品的价格、产量、产值及全球和中国主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 主要生产商包括: Robert Bosch GmbH Continental AG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Aisin Seiki Co. Hyundai Mobis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aeffler AG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Gestamp Automocion SA Hyundai-WIA Corp. Martinrea International Inc. CIE Automotive SA Tower International

F-Tech Inc. 按照不同产品类型,包括如下几个类别:汽油汽车 柴油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 弹性燃料汽车 其他汽车 按照不同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乘用车 商用车 其他应用 重点关注如下几个地区: 北美 欧洲 日本 东南亚 印度 中国

以上内容节选自《恒州博智|汽车底盘系统市场分析报告》,详细内容请联系发布者。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BY YY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从类别上来讲,能源分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已能大规模生产与广泛利用的一次能源。又称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就是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主要能源。在讨论能源问题时,主要指的就是常规能源。新能源就是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常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划分就是相对的。以核裂变能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把它用来生产电力与作为动力使用时,被认为就是一种新能源。到80年代世界上不少国家已把它列为常规能源。太阳能与风能被利用的历史比核裂变能要早许多世纪,由于还需要通过系统研究与开发才能提高利用效率,扩大使用范围,所以还就是把它们列入新能源,常规能源的储藏就是有限的。 2016 年全部类型发电中,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占比分别为 74、4%、17、8%、4、1%、3、6%。火电同比增速由 2011 年 13、9%下降至 2016 年2、6%,同比增速放缓。水电受天气因素影响波动较大。2012、2014 年来水较好,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超过 20%。2015、2016 年来水较少,水电发电量同比分别同降 6、4%、同增 5、6%。2016 年风电、核电同比增速分别为 30、1%、24、4%且近几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由于国家鼓励清洁能源、限制火电发展,因此在四种发电类型中火电增速最为缓慢,火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呈下降趋势。 煤炭一直作为我们的主要利用资源,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丰富的煤炭资源也正好提供了我们的开发利用,所以我们直到现在,无论多少新型能源的开发,也离不开煤炭对我们的帮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煤炭仍旧就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能源。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就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与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我国煤炭从储量相当丰富,仅次于俄罗斯、美国,所以在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也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就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与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与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太阳能热水系统。不过光伏发电占中国发电量的占比并不高。 水力发电始终就是中国的强项,其占总发电比也比较高。三峡大坝,葛洲坝我想无人不知。在水电的开发,设备,施工方面,中国与其她国家相比起步并不算早,但巨大的开发市场与倾向性较强的招标模式,使得中国与水电相关的企业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全世界前十五大水电站中,中国占了七个,前十大水电站中占了四个,如果算上即将开工投产的乌东德与白鹤滩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2017版《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发布会时间:2017年8月16日地址:北京报告指出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清洁、低碳化特征,清洁能源(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是2030年前新增能源主体,2030年后逐步替代煤炭,2045年前后占比超过50%。2050年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将呈三分天下的局面。

世界能源展望篇 核心提示 1 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较2015年增加27%;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 2 世界能源加快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展望期内能源需求增量的91%为清洁能源(包括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5%,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28%。 3 世界石油需求增速逐步放缓,2050年达到48.2亿吨,需求增量全部来自非OECD 国家;OPEC国家是展望后半期供应增量的主要提供者。 4 2050年世界天然气需求约为5.1万亿立方米,增幅约48%,是增速最快的化石能源;非OECD国家占增量的85%。 5 世界煤炭需求已进入下降通道,2050年较2015年减少22%。其中非OECD国家煤炭需求在2030年前后达峰。 6 世界电力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约为2015年的1.88倍,其中火电增长44%,非化石能源发电增长160%,届时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将升至45%。 基准情景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趋势。 ☆世界能源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多元、低碳、清洁、高效、安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世界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短期能源市场供需宽松的格局难以转变,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性不断提升,化石能源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能源独立和欧洲去核化给世界能源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政策、社会变化与能源的互联更为密切。 一次能源 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在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增长约27%,期间年均增长0.65%;2016~2030年为0.95%,2031~2050年为0.45%,增速逐渐放缓。展望期内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长6%,天然气年均增长1.3%,石油年均增长0.3%,煤炭年均下降0.8%。 世界能源结构向低碳、清洁、高效、安全方向发展。

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结及2019年展望

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结及2019年展望

目录索引 一、新能源汽车的2019:政策新标准,产业新阶段 (6) 1.1补贴政策靴子落地,行业翻开新的篇章 (6) 1.2产品升级趋势不改,A级车型放量元年 (7) 二、乘用车:技术成就亮眼,放量前景可期 (13) 2.1整车续航里程:两年翻倍提升破解“里程焦虑” (14) 2.2电池能量密度:技术指标赶超,竞争进入新维度 (17) 2.3整车综合能耗:强化考核要求,促进节能降耗 (21) 2.4终端营运车辆:出租车与网约车市场即将启动 (22) 三、客车:突出引导能耗水平改善 (25) 四、货车:淡化技术考核,重要考量经济性 (26) 五、产销拐点逐步清晰,新车上市培育动能 (28) 5.1缓冲期有望冲量,同环比增速波折上行 (28) 5.2品质升级与规模效应消化退坡压力 (30) 六、投资建议:技术创新推动市占率提升 (33) 七、风险提示 (33)

图表索引 图1:2018年1-12月纯电动汽车各级别市场份额 (7) 图2:2018年纯电动汽车各级别累计市场份额 (7) 图3:2017年1-12月纯电动汽车各级别市场份额 (8) 图4:2017年纯电动汽车各级别市场份额 (8) 图5:2016年1-12月纯电动汽车各级别市场份额 (8) 图6:2016年纯电动汽车各级别累计市场份额 (8) 图7:2016年以来纯电动汽车各级别车型销量(辆) (9) 图8:2018年1-12月插电混动各级别市场份额 (9) 图9:2018年插电混动各级别累计市场份额 (9) 图10:2017年1-12月插电混动各级别市场份额 (10) 图11:2017年插电混动各级别累计市场份额 (10) 图12:2016年1-12月插电混动各级别市场份额 (10) 图13:2016年插电混动各级别累计市场份额 (10) 图14:2016年以来插电混动各级别汽车销量(辆) (11) 图15:2017年主流车企纯电动车销量 (11) 图16:2018年主流车企纯电动车销量 (11) 图17:历年纯电动乘用车各售价区间月度销量(辆) (12) 图18:2017年纯电动乘用车续航里程结构(km) (14) 图19:2018年纯电动乘用车续航里程结构(km) (14) 图20:历年纯电动乘用车各续航里程区间月度销量(辆) (15) 图21:2017年以来纯电动乘用车推广目录技术指标变化 (15) 图22:2018年新能源汽车各类事故占比 (19) 图23:国内外动力电池技术综合对比 (19) 图24: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电池市场份额 (19) 图25: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电池市场份额 (19) 图26: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电池技术路线占比 (20) 图27: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电池技术路线占比 (20) 图28:各类动力电池价格变化(元/Wh) (21) 图29:全国各省市出租车数量对比(万辆) (23) 图30:2017年新能源客车电池市场份额 (26) 图31:2018年新能源客车电池市场份额 (26) 图32:2017年新能源专用车电池技术路线占比 (27) 图33:2018年新能源专用车电池技术路线占比 (27) 图34:2017年新能源专用车电池市场份额 (28) 图35:2018年新能源专用车电池市场份额 (28) 图36:2019年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量预测(辆) (28) 图37:新能源汽车补贴2019年缓冲期前后变化(万元) (29) 图38:国内自主品牌及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上市时点 (30) 图39:历年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月度销量(辆) (33)

2020年度中国汽车行业特别报告

2020年度中国汽车行业特别报告 前言 “理解新常态,布局新趋势”正成为汽车行业的新基调。回顾2019,销量下行、寒意未退,但低迷的市场表现下孕育着新机会;展望2020,转型突破和创新尝试将在汽车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上落地萌发,中国汽车产业将进入整合调整、迭代加速的转型升级新阶段。 趋势 一、乘用车市场 趋势1:新能源汽车格局的大浪淘沙,新造车势力的最后窗口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消费者补贴驱动转向由双积分引导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多重驱动,供给侧结构与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在2020年,传统的合资品牌将加速投放量产新能源车型,行业洗牌势必加速,新造车势力量产投放并赢取市场的窗口正逐步关上。相对于传统主机厂,新造车势力在品牌积淀、渠道网络和成本控制上不具天然优势,在现有车企加速入场、补贴退坡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用户体验和产品创新方面的优势,是其在方兴未艾的新能源赛道上突破重围的关键。 趋势2:新零售转型升级的概念落地和加速 以用户为核心,从销售产品转向服务消费者的“新零售”概念自诞生以来,对汽:车零售业态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冲击。4S店零售模式虽然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主流,但围绕用户体验的全渠道和数字化新零售升级必将加速。在2020年,我们将看到更多以豪华品牌为代表的车企进行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创新升级和概念店态落地,同时围绕客户生命周期体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数字化触点,以全面革新消费者体验。

趋势3:本土化智能座舱概念和数字化产品的量产落地 伴随智能网联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逐步从单一交通工具向“第三空间”转变,对车内定制化智能化体验需求逐步提升。考虑到快速变化和日益多元的中国消费者需求,智能座舱与数字化产品的本土化开发势在必行。从行业参与方角度,智能座舱成为车企智能化重点,同时车企也与供应商开始推动硬件整机集成与软件生态两个方面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在2020年,我们预期将会有更多座舱数字化元素在中国量产车型上的搭载应用,如多屏互动、语音交互、生物识别等。 趋势4:乘用车新常态驱使本土车企提速品牌向上 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进入新常态阶段,入门级产品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细分市场的销量和盈利性呈现下滑。与此同时,外资股比放开、合资品牌下探等动作进一步冲击本土品牌的竞争领域。为了改善短期经营表现、构建长效竞争力,本土车企务必在品牌力和产品力上进一步突破,品牌向上迫在眉睫。领先的本土车企均已推出全新的高端子品牌进行上探索,预期2020年本土车企的品牌向上动作将进一步提速,以高性价比及突出的产品力带动整体品牌价值提升。 二、商用车市场 趋势5:商用车产品的智能化与高端化升级 商用车自动驾驶逐渐从封闭低速应用环境向高速公路与复杂城市道路逐渐落地,L2级别智能驾驶商用车已进入量产阶段,L4自动驾驶运营测试也已经启动。2020年有望见证更多以港口、厂矿为代表的封闭低速应用场景下的智能网联商用车应用。同时,车型高端化趋势将持续深化,头部商用车车企将在2020年投放新一代高端化产品,冲击主流市场。从零部件层面来看,盘式制动器在危化及高速牵引车加速渗透、配备AMT的车型逐渐增多、而液力缓速器、空气悬架等皆有较大增长潜力,零部件的升级将推动中国商用车产品与国际技术标准接轨。 趋势6:商用车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提速 2019年1月至11月,中国商用车对外出口规模超27.1万辆,同比增长4.6%;商用车企业不仅正加快全球化布局,同时还逐步实现了从中低端市场出口向高端市场出口突破、从纯整车出口向当地投资建厂和技术合作的方式转变。在早期布局的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地区,中国商用车品牌较为高端的形象已经逐步树立起来,与此同时,中国商用车出海正在向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突破。随着外资股比在商用车领域的进一步放开,国际重卡企业将有望在中国设立独资子公司,中国市场将迎来本地化生产的全球品牌重卡。2020年,双向国际化的投资投入将成为商用车行业的新主题。 三、供应商 趋势7:面向前瞻趋势的战略业务调整和组织重组加速 随着乘用车存量竞争时代的到来,零部件供应商的营收与成本压力陡增,整车产品快速增长的市场红利逐步消失。同时,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变革也考验着供应商的战略应变能力。当短期市场走弱遇上长期行业变革,零部件供应商将面临更大挑战。2020年,领先供应商将进一步清晰化战略发展规划,着力于长短期的资源和利益平衡;同时,业务与产品重心调整加速,业务转型重组和剥离逐步成型,新业务投资和布局日趋完善。与此同时,组织形态与管控模式也将承接战略需求进行应变调整,供应商将通过组织重组和内部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进程,包括自1949年前的发展状况与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工业发展的现状,并对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最后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做了总结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汽车工业发展模式 1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一般认为,近代中国并未产生真正具有制造能力的汽车工业,但民国时期政府也有过创立汽车工业的计划,随着汽车的使用量增加,汽车组装业和汽车配件制造业也逐渐诞生,可以说在1949年前,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已经产生,只是欠缺成体系的整车制造业。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代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代用燃料占有一席之地。在当时,世界汽车工业已主要使用汽油和柴油作为内燃机燃料,但中国的燃油工业并不发达,故发展了一些汽车的代用燃料,其中以燃碳汽车最为著名,为代用燃料的研究做了一些贡献[1]。 总的来说,1949年以前中国创办汽车工业的计划与实践是不成功的,可将其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三个:一是缺乏现代生产线,只能靠拙劣的加工手段制造。二是未掌握核心技术,主要的核心部件仍然依赖从国外购买。三是政府倾向于与外资企业合作办厂,可以说是一个结构性缺陷。 2中国汽车工业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到2009年年销量首次突破千万辆[2],并在之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总的来说,随着汽车生产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工业零散分布、技术低下的格局已经有所改变,经过“十一五”阶段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为促进国内汽车产业形成整体竞争合力,《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于2011年发布,提出了具体的行业指导性意见,要求大型汽车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形成“抓大放小,培养巨型汽车集团”的产业格局。 目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各企业产能进一步扩大,外国汽车企业的进入和民营汽车企业的兴起,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势必将愈演愈烈 3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 为应对国际油价的升高,降低排放,保护环境,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家汽车企业纷纷结合本国政策与自身技术优势,积极研发出发动机替代燃料以及提高内燃机效率的新技术,不少已经推出了全新的混合动力汽车与电动汽车。我国也根据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和国情需要,也

《BP2035世界能源展望》- 中国专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6411618776.html,/energyoutlook ? BP p.l.c. 2015 BP 2035世界能源展望 国家和地区专题 – 中国专题 我们预计中国到2035年将超过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而其进口依存度从15%升至23%。 ? 中国的能源产量增加47%,消费量增加60%。 ? 中国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比重从22%升至2035年的 26%,而其增长贡献了世界净增量的36%。 ? 中国的能源结构继续演变,煤炭的主导地位从当前的 68%降至2035年的51%,天然气的比重翻倍至12%;石油的比重保持不变,约为18%。 ? 中国的化石燃料产量继续增长,天然气(+200%)和 煤炭(+19%)的增量超过石油的减量(-3%)。 ? 所有化石燃料的需求均有增长,石油(+67%)、天然 气(+270%)和煤炭(+21%)占需求增长的66%。可再生能源电力(+580%)、核电(+910%)和水电(+50%)也强劲增长。 ?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37%,到2035年将占世界总 量的30%,人均排放在展望期结束时超过经合组织 ? 到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220%,而能源强度下降 50%,与1990-2010年期间的降幅(-52%)相近。 ? 中国能源产量在消费中的比重从当前的85%降至2035 年的77%,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净进口国。 ? 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 油消费国,在2020年代中期超过俄罗斯成为第二大天然气消费国(仅次于美国)。 ? 石油进口依存度从2013年的60%(600万桶/日)升 至2035年的75%(1300万桶/日)--高于美国2005年的峰值。天然气依存度从略低于30%(40亿立方英尺/日)升至超过40%(240亿立方英尺/日)。 ? 运输行业的能源消费增长98%。石油仍然是主导性燃 料,但市场份额下降,从90%降至2035年的83%。天然气的份额从5%升至11%。 ? 电力行业的能源消费增长81%,虽然煤炭仍然是主导 性燃料类型,但其市场份额从当前的77%降至2035年的58%,而可再生能源(从3%升至13%)和核电(从2%升至11%)的份额提高。 ? 工业仍将是所有领域中最大的最终能源消费主体,但 是其消费增速最为缓慢(+41%),导致其消费需求比重从51%下降至45%。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9年)》预测:我国电力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9年)》预测:我国电力需求 将保持较快增长 近日,南网能源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9年)》(以下简称《报告》),从能源消费、能源生产、能源发展指标、能源政策、发展展望等多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能源发展状况,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报告》还立足南方五省区能源资源生产消费特点与发展实际,对区域内能源供需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展望预测。《报告》认为,南方五省区能源消费总量稳定增长,尤其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用电结构进一步优化。按能源消费结构看,南方五省区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续提升,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能源生产总量平稳增长 《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6.4亿吨标准煤,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3.6%,连续十年居全球第一位。 《报告》指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炭消费比重下降,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上升。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6.4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3%,增速较2017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从分布来看,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成效显著。2018年,作为调结构的主力,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4.3%,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20年占比15%的目标完成在即。

《报告》认为,能源生产总量平稳增长,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续增加。201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37.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0%,达到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占比18.0%,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单位产值电耗为760千瓦时/万元,同比增长1.8%,其中,第一、三产业单位产值电耗分别同比增长11.2%和2.5%,第二产业单位产值电耗同比下降1.9%。 在此基础上,《报告》预测认为,能源消费总量将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预计我国2019年和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47.9亿和49.4亿吨标准煤,同比分别增长约3.2%和3.1%。南方五省区2019年和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6.96亿吨标准煤和7.06亿吨标准煤,同比分别増长约1.9%和1.5%。 《报告》也指出,目前我国能源发展仍存在非化石能源发展保障机制不完善、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较低、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快提高风、光、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加快推进煤基燃料和化学品对油气的部分替代,积极参与能源安全国际合作,加强能源领域核心技术研究等。 用电结构凸显工业转型升级成效 《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稳定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6.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增速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主要受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气温等因素影响。

展望2030年中国能源分析报告

内部材料 注意保存政策研究 总第100期 办公厅政策研究室二〇一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按】3月1日,中国能源研究会发布了《中国能源展望2030》报告。报告主要以2014年为数据基准年,2020年为节点年,2030年为展望年,对中国能源生产、消费、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供需形势等进行了综合展望。近日,集团公司董事办对报告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摘编,现通过《政策研究》予以转载,供总部部门和系统各单位参阅。

《中国能源展望2030》主要观点 第一篇综合篇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1.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基本完成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重点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引导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拓展。 2.GDP年均增速持续走低,2016-2020、2021-2025、2026-2030年经济增速分别为6.8%、5.5%和4.5%。预计2020、2030年GDP分别达到83、135万亿元。但人均GDP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预计2030年可达1.8万美元/人,仍仅为美国当前水平的三分之一。 3.产业结构持续升级,2020年后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比重2020、2030年分别为37.6%、30.5%,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 4.7%、65%,经济增长从快速的投资拉动型转向更加平稳的消费拉动型,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形式新特征。 第二章能源需求展望 1.能源需求增速将加速放缓,2020、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分别达到48、53亿吨标准煤,2016-2030年均增长1.4%,其中2016-2020、2021-2025、2026-2030年均增长分别为 2.1%、1.3%、0.7%。 2.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将持续快速优化,未来煤炭和石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