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组织病理学

宫颈组织病理学
宫颈组织病理学

宫颈组织病理学

——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病理

重庆市肿瘤医院病理科叶学正

一、子宫颈组织学介绍

(一)鳞状上皮

宫颈突入阴道部分为固有鳞状上皮。

基底层副基底层中层表层

基底细胞增生:细胞层数增加,核增大无明显深染及多形性,其意义尚不明确。

鳞状细胞增生:因机械刺激、激素缺乏引起,表现为细胞层数增加及角化过度, 无异型。

(二)宫颈腺上皮

为内宫颈,偶可为外宫颈的高柱状分泌粘液上皮及少数纤毛上皮, 并形成隐窝伸入宫颈间质中,一般深度3 mm, 偶达1cm , 称为“腺体”, 实为盲管。

柱状细胞

储备细胞储备细胞增生

鳞状细胞

(三)移行区

指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区,是CIN和鳞癌好发区;阴道镜下柱状上皮薄,毛细血管清楚呈深红色, 而鳞状上皮区厚, 呈浅红色。

移行区随生理及病理情况而变化,青春期前位于宫颈外口附近, 而绝经期后, 移行区向上退缩达颈管内。

(四)鳞状化生

储备细胞增生不完全不成熟鳞状化生成熟鳞状化生

鳞化发生于原表面柱状上皮区,也发生于隐窝(腺体)区。

不成熟鳞化与CIN鉴别: 细胞形态一致,异型轻, 核分裂少见。不成熟鳞化可出现非典型性,伴发CIN, 而且是CIN发生区。

鳞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既是一生理过程,又与炎症及内环境改变有关。(五)子宫颈间质

浅层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巨噬细胞及Langerhans细胞;上皮下间质富于毛细血管网,有淋巴管,间质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织构成。

二、HPV感染病理组织学及与CIN及宫颈癌

HPV感染通过性传播,易累及化生鳞状上皮,并复制,繁殖,释放病毒,高危HPV与CIN及宫颈癌, 尤其是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已在全球得到公认。(一)三种实验方法对HPV检出率的比较[sato等]

目前认为杂交捕获HPV试验能够检出近20种HPV基因型,是检测HPV 的最好方法,原位杂交可用于组织切片,优点是可定位。

(二)HPV感染的组织学

1.挖空细胞形成(koilocytosis)及挖空细胞非典型性(koilocytoticatypia)

表层或中层鳞状细胞有轮廓清楚的核周空泡形成,核大、核膜起皱、呈葡萄干样、核深染、染色质缠结成窜,可见双核、多核细胞及巨核细胞,与高危HPV感染有关。不要将糖原积聚的透亮胞浆鳞状上皮及绝经后出现的核周空晕鳞状上皮误认为挖空细胞。

2.有少部分HPV感染细胞唯一异常表现为核的增大。

3.糖原缺乏区鳞状上皮胞浆噬酸性,棘层肥厚,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

4.乳头状瘤样病变,见于尖锐湿疣。

(三)HPV感染与CIN及宫颈癌病理诊断

1.挖空细胞在CIN-1中常见,在CIN-2及CIN-3中少见。

不要将挖空细胞的非典型性过诊断。

2.HPV感染并有CIN的特征为:基底细胞非典型性,成熟结构紊乱, 分裂象多见及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3.高危HPV与CIN及鳞癌的相关性已确认;在原位腺癌、浸润性腺癌及腺

鳞癌中的相关性已有报道。

三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同义词: 非典型增生/原位癌; 鳞状上皮内病变

(一)宫颈癌前病变各命名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CIN的一般特征

分化(成熟)

核异型性

核分裂象

(三)各级CIN的组织学特征

1.CIN-1: 上皮上2/3有成熟现象,浅表层细胞异型性不等,但一般为轻度异型性,可能有病毒感染的细胞学表现(挖空细胞)。上皮全层有细胞核异型性,但异型性小,分裂象不多,见于基底1/3,异型核分裂象罕见。

2.CIN-2: 上皮上1/2有成熟现象,上层和下层的细胞核异型性均明显。分裂象一般局限于上皮下2/3,可见异型核分裂象。

3.CIN-3: 上皮无成熟现象(如表面角化)或只有表浅1/3有成熟现象,上皮大部分或全层细胞异型性明显。分裂象多见,并且出现于上皮各层。常见异常核分裂象。

(四)鉴别诊断

1.细胞核轻度增大或意义未定的鳞状上皮改变

2.基底细胞增生

3.未成熟鳞状上皮化生

4.修复(反应性上皮改变)

5.萎缩改变

6.鳞状上皮变薄且有CIN组织学特征,可用CIN(无特定级别)

(五)宫颈癌前病变进展到宫颈癌过程中多种基因及增殖活性指标改变

1. ki-67及P16INK4A可作为CIN判断的标志物

ki-67正常表达于基底细胞,CIN可出现中上层细胞表达,随CIN 宫颈癌, 阳性细胞明显增多。

P16INK4A是细胞周期调控抑制基因,其突变及缺失与宫颈癌发生发展有关,我们研究其在正常宫颈、CIN1、CIN2、CIN3及浸润性鳞癌的表达分别为0.0﹪、13.8﹪、38.5﹪、66.7﹪及67.1﹪。

2.多种基因改变及增殖活性指标改变

CIN进展到宫颈癌过程中,除发生了组织学、细胞学形态的相应改变, 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学检测与宫颈癌相关的多种癌基因, 抑癌基因在CIN中均有相应改变. 如c-myc、P53、P16及Survivin随CIN级别增高而表达增加。我们研究表明, 正常宫颈、CIN及宫颈癌的Survivin、P53、P16及MMP-9的表达有显著差异,随病变发展上述表达率显著增高,呈正相关。而PTEN及P21在正常宫颈、CIN及宫颈癌的表达间有显著差异, 随病变发展表达下调(减弱),呈负相关。

细胞增殖活性指标ki-67及端粒酶活性检测表明正常宫颈、CIN及宫颈癌的表达有显著差异, 从CIN 宫颈癌ki-67阳性细胞数及端粒酶阳性率逐渐增高。

(六)临床与病理联系

1.CIN除可累及表面上皮, 还可累及腺体,随CIN级别增加累腺数量, 深度增加。CIN3锥切, 发现89﹪累腺, 平均深度1.2mm, 超过3mm占5﹪,个别深达5~6mm。锥切组织基底是否受累与朮后复发有关。

2.既不要过治疗,也不要治疗不到位

LSIL可能逆转,持续检测HPV,如高危HPV持续是病变进展的主要因素。

3.活检诊断CIN3,经锥切发现浸润性癌及微小浸润性癌的机率分别为2.7﹪及1.0﹪。

(七)锥切大体标本取材

四早期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1. 定义:指显微镜下才能诊断的子宫颈癌,浸润程度尚无精确定义。

目前微小浸润癌与FIGOⅠA期最接近, 指浸润深度≤5mm, 水平扩展≤7mm,其中ⅠA1期浸润深度≤3mm,ⅠA2期为3~5mm。

2. 临床与病理联系

早期浸润癌如浸润深度≤1mm,可用宫颈锥切或单纯子宫切除治愈,浸润深度≤3mm,淋巴结转移率<1﹪,复发率0.9﹪;浸润深度为3~5mm之间时,淋巴结转移率<2﹪,复发率4﹪。

3. 组织学观察

病理组织学观察浸润深度常用测微目尺

微小浸润癌常伴间质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反应。

诊断微小浸润癌应作连续切片,并仔细观察有无淋巴管血管浸润,锥切切缘情况。

CD31、CD34、D2-40免疫组化染色可显示淋巴管和血管,帮助确定癌栓。

研究表明,100例Ⅰb期宫颈癌,无脉管受累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 有脉管受累者淋巴结转移率为34﹪。

4. 有下述特点的高级别CIN提示早期浸润癌可能性大。

(1)弥漫性CIN3。

(2)宫颈隐窝腺体广泛性,膨胀性,深部受累。

(3)腺腔内有坏死,有成熟现象。

五. 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一)大体表现

1.外生性生长:呈乳头状,息肉状突出于宫颈表面。

2.内生性生长:浸润深部及周围组织,质硬,晚期呈桶状。

(二)WHO组织病理学分类

1.角化型(keratinizing):特点是有角化珠,常见细胞间桥,核大深染,分裂象少。

2.非角化型(non-keratinizing):由多边形鳞状上皮构成,无角珠,可见细胞间桥和单个细胞角化, 异型性较大, 核分裂象较多见.

3.基底细胞样(basaloid):由不成熟的基底细胞样鳞状上皮构成, 中心可见角化, 不形成角珠。

4.疣状(veracous): 疣状癌是一种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异型性小,呈推进性生长, 切除后可局部复发, 但不转移, 因此广泛切除, 不需清扫。

5.湿疣样(warty): 肿瘤细胞有HPV感染形态学改变的鳞状细胞癌。

6.乳头状(papillary): 浅表肿瘤呈乳头状生长,深部为典型鳞状细胞癌。

7.淋巴上皮瘤样(lymphoepithelioma-like)

形态类似鼻咽淋巴上皮癌, 癌细胞呈泡状核,核仁明显,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EBV可能与亚洲淋巴上皮瘤样癌有关。

8.鳞状移行细胞癌(squamotransitional carcinoma): 肿瘤为乳头状结构,中心为纤维血管轴心,被覆上皮似移行上皮形态, 本质仍为鳞状细胞癌。

(三)Broders分级

宫颈鳞状细胞癌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各约占20﹪、60﹪及20﹪;其与预后关系不是很大,而临床分期与预后更相关。

(四)与预后相关的病理因素

1.肿瘤分期, 淋巴结转移情况, 有无宫旁受累,子宫内膜蔓延与预后关系密切。

2.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与预后有关,可用流式细胞仪或免疫组化ki-67检测。

3.有报道,HPV感染类型与预后有关,感染HPV16及HPV18五年存活率分别为58﹪、38﹪。

4.组织学分级及分类与预后关系较小。

五宫颈腺癌

宫颈腺上皮内瘤变诊断标准及意义尚存争论,仍未得到公认, WHO仍用腺体非典型增生术语。

宫颈原位腺癌与原位鳞癌比例为1︰26~1︰104,为非常少见病变。

宫颈腺癌90﹪为宫颈内膜型粘液腺癌及子宫内膜样型腺癌,中分化最常见,且认为与HPV感染(尤见HPV16,18型)有关。

(一)大体特征

发生于宫颈外口者外观与鳞癌相似, 可呈结节状, 菜花样或溃疡状;部分位于宫颈管位置深者,外观可无异常,并出现深部浸润, 部分表现为宫颈肥大。(二)WHO分类

粘液性腺癌

宫颈管型

肠型

印戒细胞型

微小偏离型

绒毛管状

子宫内膜样腺癌

透明细胞腺癌

浆液性腺癌

中肾管型腺癌

(二)关于微小偏离型腺癌

又名恶性腺瘤,高分化黏液腺癌。是一种少见的、易被误诊为良性而临床表现为恶性的子宫颈腺癌。

在小活检标本中大多数不能诊断,应取较大块、较深的组织活检诊断。

诊断要点:

腺体杂乱排列,可呈角状,分支鸡爪样。

腺体浸润超过8mm深度,有纤维间质反应。

多切片寻找核的非典型性及核分裂象。

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浸润。

CEA明确阳性。

(四)宫颈腺癌与子宫内膜腺癌的鉴别诊断

上述宫颈腺癌的某些类型也可发生于宫体。下述几点可用于鉴别:

1. 肿瘤长在宫颈,而宫体大小正常,诊刮宫内膜未见癌,考虑宫颈腺癌。

2. 如为宫颈内膜型粘液腺癌,多考虑宫颈来源。

3. 有宫颈腺体过渡到腺癌者,多为宫颈来源。

4. 宫颈腺癌腺体较分散,而宫体腺癌腺体密集,并排列成背靠背或共壁。

5. 免疫组化等相关指标可用于鉴别诊断。

宫颈腺癌子宫内膜腺癌

CEA 弥漫阳性仅灶状表达,出现于腔面

Vimentin 常阴性常阳性

ER, PR 多阴性或弱阳性多为阳性

P16 多为弥漫阳性多为阴性或灶状阳性

HPV 阳性多为阴性

(五)预后相关因素

在子宫常见三种癌中, 宫颈腺癌较子宫内膜腺癌及宫颈鳞癌差。

临床分期与预后关系密切,ⅠA期的5年生存率为80~90﹪,其中ⅠA1期为100﹪,ⅠA2期为93﹪, ⅠB期为83﹪;Ⅱ期为50~59﹪, Ⅲ期为13~31﹪, Ⅳ期<5﹪.

肿瘤体积, 淋巴结转移情况, 肿瘤的分化也与预后有关。

组织学类型与预后的关系较小, 子宫内膜样腺癌及绒毛管状型粘液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较好。

六其它少见类型癌及预后

腺鳞癌预后不确定或较差毛玻璃细胞亚型预后差

腺样囊性癌预后差

腺样基底细胞癌低恶,很少转移

神经内分泌肿瘤

类癌低恶或良性,预后好

非典型性类癌预后较差

小细胞癌预后差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预后差

未分化癌预后差

然卵巢癌患者CA125会升高,但是CA125升高不一定就是卵巢癌。当女性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CA125的数值也可能会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肝脏疾病(肝硬化),盆腔感染,其它恶性肿瘤包括:子宫内膜癌、乳腺癌、肺癌和胰腺癌,还有正常女性月经期或妊娠期CA125水平也可高于正常。因此,当CA125检测结果偏高时,可以配合盆腔超声联合筛查,排除卵巢癌的可能。在女性生殖器癌中的发生率占第三位,但其病死率却占第一位,这是因为以往的早期诊断较困难、术后复发率高及长期化疗使癌细胞产生耐药等。自卵巢癌相关抗原CA125应用于临床之后,最近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现介绍如下:

1 CA125的基本特点

早先Bast等用卵巢癌细胞株(OVCA433)制备了一种用于探测卵巢癌的单克隆抗体——OC125,OC125与CA125可发生特异性结合。最近Llogd等用一种新的单抗(VK-8)分离了CA125,发现CA125为一高分子糖蛋白,主要含半乳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氨基半乳糖链。蛋白部分富含丝氨酸。外形呈环形结构,其核心为2[Calbetal-→3(GLC-NACbetal-→6)GalNAC]。血浆和体液中的CA125分别与分子量约为500kD和300kD的糖蛋白结合,而具有CA125免疫活性的最小亚基为50kD。CA125存于胚胎发育中的体腔上皮细胞中,于出生后消失,但在卵巢癌细胞中又重新出现。免疫组化发现CA125存在于胎儿消化道上皮细胞、羊膜、成人胸膜、腹腔间皮细胞、输卵管内皮、子宫

及宫颈内膜中,但成人及胎儿的卵巢上皮细胞并未发现CA125的存在(Kabausat等1984)。

2 CA125在卵巢癌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

1983年Bast等首先测定了888例正常献血员血清CA125含量,其中351例健康者均值为9.9±8.0u/ml并以35u/ml为临界值,健康者假阳性为1.0%,妇科其它良性病为6.0%,经手术证实卵巢癌患者阳性率为82%,但因CA125

为体腔上皮各组织共同抗原,故认为特异性并不理想。

Nagele等观察了Ⅰ期和Ⅱ期卵巢癌患者,CA125>35u/ml者为

72%,>65u/ml者为56%,高水平者对盆腔包块性质的鉴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Kramer等1993),而且如测定腹水患者CA125同样具有诊断价值。

3 CA125在卵巢癌监测中的应用

Nagele等和Kramer等的结果均表明,术后CA125的升降标志着肿瘤的复发与痊愈,其判断符合率高达85%~93%。Geary等[4]认为术后第3个月的CA125含量测定最有意义,即术后3个月的CA125值仍大于35u/ml的43例患者在9~12个月进行二次探查术中均发现有癌组织的存在。一些学者普用二次探查术评价CA125对病情监测的准确性,并以CA125>35u/ml为阳性界值,阳性预告值为100%,但阴性预告值仅为50%,当CA125>35u/ml时总是预示有肿瘤的存在,即便剖腹术后一时找不到复发灶也不可放弃努力,很可能在腹膜后淋巴结群中找到转移灶,同理,CA125≤35u/ml也不可忽视,因为

CA125>35u/ml时有85%的患者有癌组织存在,而≤35u/ml的患者癌组织存在

者仅占28%。佳答案- 由提问者2006-12-17 20:37:16选出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如果以65U/ml为阳性界限,Ⅲ-Ⅳ期癌变准确率可达100%。CA125迄今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CA125测定和盆腔检查的结合可提高试验的特异性。对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乳腺癌和间皮细胞癌诊断的符合率也很高,良性病变阳性率仅2%。CA125水平的升高是女性生殖系肿瘤复发的信号。

动态观察血清CA125浓度有助于卵巢癌的预后评价和治疗控制,经治疗后,CA125含量可明显下降,若不能恢复至正常范围,应考虑有残存肿瘤的可能。95%的残存肿瘤患者的血清CA125浓度大于35U/ml。当卵巢癌复发时,在临床确诊前几个月便可呈现CA125增高,卵巢癌发生转移的患者血清中CA125更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

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腹水中也可见CA125升高。CA125升高也可见于多种妇科良性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宫颈炎及子宫肌瘤、胃肠道癌、肝硬化、肝炎等。

正常参考值:0.1~35 U/ml。我建议您到医院做个B超,如果很严重,趁您现在孕周还小,先治疗自己,然后在选好时间和有力条件在受孕。

宫颈细胞学的发展简史和技术进展

宫颈细胞学的发展简史和技术进展 孙耘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100021 北京 现代细胞学之父,希腊医生Papanicolaou(巴氏)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在美国通过观察豚鼠阴道脱落细胞的形态特点研究其生殖生理的周期性改变。后来,在妇产科医生的协助下,他把这项研究应用到人类,观察人类的阴道脱落细胞学,并通过细胞的形态特点了解女性激素的水平和影响。在对大量人群阴道脱落细胞的观察和研究中,巴氏注意到一些形态异常的细胞,并进一步发现这些异常细胞来源于子宫颈癌患者。1941年他把这一成果发表于美国妇产科学杂志,首次阐述了阴道细胞学涂片对诊断子宫颈癌的价值。1巴氏的发现拓展了阴道(宫颈)脱落细胞学的应用领域,开创了宫颈细胞学、乃至整个现代诊断细胞学的新时代。 巴氏对阴道脱落细胞学的形态学改变采用五级分类,即未见癌细胞,轻度核异质细胞(dyskaryosis),重度核异质细胞,可疑癌细胞,可见癌细胞。在巴氏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细胞病理学基础的认识不断深入,宫颈细胞学的诊断术语、技术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五十年代Reagan和Ng提出了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Dysplasia)的概念,用“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

及“原位癌”四级分类作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前病变的组织学分级。这些诊断术语又被用到宫颈细胞学的诊断中,用以代替巴氏分级中含义比较模糊的“核异质”和“可疑癌细胞”的概念。六十年代后期,Richart 提出了“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 CIN)的概念,认为子宫颈癌前病变是一系列连续的、渐进的、发生于宫颈鳞状上皮内的瘤变过程。CIN分为1、2、3级,分别相对应于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CIN 3则还包括了原位癌。CIN的诊断术语也被细胞学报告所采用。过去有些组织病理学教科书说CIN 1(轻度不典型增生)是内三分之一的被覆上皮细胞异常,CIN 2(中度不典型增生)是内三分之二的被覆上皮细胞异常而其余细胞正常。事实上,在CIN 1或CIN2时,宫颈表层细胞不论其组织形态还是脱落细胞的形态都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异常,细胞学据此可以诊断宫颈病变。细胞学采用组织病理学的报告方式更有利于医学诊断术语的统一。 但是,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宫颈细胞学诊断并未形成统一规范。巴氏五级分类、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四级分类以及CIN的三级分类被同时并用,造成诊断术语的混乱,不利于医生之间和医患之间的交流。随着对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病因学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们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主要的致病因素。HPV感染可引致鳞状细胞特征性的细胞形态学改变。人们还进一步发现CIN1、2、3并不是一组连续的渐进性病变,而更可能是两类形态不同,程度不同、性质也不相同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前病变,进而提出了上皮内低度病变和高度病变的概念,这就是1988年首次提出的TBS

症瘕(宫颈癌)诊疗方案

癥瘕(宫颈癌)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肿瘤中医诊疗指南》。 根据临床表现和古代医籍的描述,宫颈癌归属于“崩漏”、“五色带下”、“癥瘕”等范畴。 (1)早期和最多出现的症状主要是阴道流血及白带増多。 (2)压迫症状,多表现为下腹痛、腰痛、尿频、尿急、肛门坠胀感、里急后重、下肢肿痛、坐骨神经痛等;癌灶压迫或侵犯输尿管,严重时可导致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肾功能损害等,最后导致尿毒症则死亡。 (3)全身症状,晚期病人除继发如尿毒症等全身症状外,往往出现消瘦、贫血、发热、全身衰竭、恶病质等临床表现。 (4)转移症状,除淋巴结转移外,较多见于肺转移、肝转移及骨转移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出版)。 (1)临床症状 宫颈癌早期即原位癌时无临床症状,当病变进一步发展时可出现阴道出血、白带增多、组织浸润及压迫症状等。①阴道出血:是宫颈癌最常见的症状,80%以上的患者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早期量少,多

表现为性交后出血。晚期出血量大,肿瘤菜花形成或侵犯大血管时可大量出血,甚至休克。②白带增多:早期白带量增加,呈黏液或浆液性,也可呈米汤样,混有血液。③晚期因肿瘤坏死及感染,白带混浊或呈脓样,有恶臭。④组织浸润及压迫症状:宫颈癌向前浸润膀胱可引起尿频、尿痛、脓血尿等,甚至形成膀胱阴道瘘;向后压迫大肠可引起便秘;浸润直肠可引起便血,甚至形成直肠阴道瘘;浸润或转移后压迫盆腔内神经可引起下腹部、腰骶部或坐骨神经痛。⑤晚期可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会阴部肿块等。 (2)内窥镜检查 ①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可观察宫颈血管及组织的变化。宫颈鳞癌在阴道镜下可见镶嵌、点状血管、白色病变、血管异形等。宫颈腺癌时柱状上皮的中心血管高度扩张,宫颈表面腺口异常增多和/或不规则分布。 ②膀胱镜检查 中、晚期宫颈癌伴有泌尿系统症状时应行膀胱镜检查,可正确估计膀胱黏膜和肌层有无受累。必要时可行膀胱壁活检,以确诊及指导分期。 ③直肠或结肠镜检查 直肠或结肠镜适于有下消化道症状和疑有直肠、结肠侵犯者。 (3)影像学诊断 ①静脉肾盂造影 静脉肾盂造影用于了解输尿管下段有无癌组织压迫或浸润。

针吸细胞病理学对乳腺癌早期诊断

针吸细胞病理学对乳腺癌早期诊断 发表时间:2017-12-04T14:54:29.78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上第17期作者:徐学辉[导读] 本院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对560例患者术前行针吸细胞病理学检查(FNAC),术后经病理学确诊。 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病理科(321100) [摘要]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广大妇女身体健康的恶性肿瘤,占妇女肿瘤的首位。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所在。对于基层医院来说,一经发现均采用“手术切除肿块---病理学诊断---再手术根治术”这一模式,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本院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对560例患者术前行针吸细胞病理学检查(FNAC),术后经病理学确诊,并与常规石蜡切片病理学诊断比较,结果较为满意,现就FNAC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做进一步探讨。[关键词]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乳腺癌 1引言 对560例乳腺有明显肿物或乳腺弥漫性肿人患者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本组560例均在术前行触诊下FNAC,再行术后组织病理学切片检查确诊对照。 2.2方法: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左手食指、中指固定肿块,右手持一次性5-10mL注射器,与体表垂直或成450角,由皮肤进针,再进入肿块内,右手将注射针芯向后牵拉至造成0.5mL的负压,然后沿着肿块不同的方向来回抽吸数次,待抽吸物充满注射器乳头时,松负压拔针,迅速将针吸物均匀涂在玻片上,立即送检。 2.3染色:涂片无需特殊固定,自然干燥或放入37℃干燥箱内晾干。然后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液染色,光镜观察,根据观察镜下穿刺物成分来判断穿刺是否成功,以便复穿。最后镜检。 3结果 560例患者自接FNAC诊断532例(95.0%),高度怀疑癌细胞20例(3.6%),未作出明确诊断8例(1.4%),阴性结果全部经石蜡切片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 4讨论 FNAC用于临床乳腺癌及其他肿瘤辅助诊断已有十余年历史。它是在组织活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其原理主要是利用癌细胞黏着力低,易脱落容易被吸出的特点,从肿瘤组织中抽吸少许细胞做病理细胞学检查,以达到诊断的目的。FNAC有操作方便、快捷、安全,创伤小,患者痛苦小,诊断准确率高,可反复穿刺诊断的优点,可做为乳腺癌术前早期诊断的一种检测重要手段。 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相对于组织病理诊断来说,最大的缺点是会出现假阴性结果,本组560例中,阳性率达98%,假阳性为0,假阴性为2%。FNAC准确率的高低主要受以下3方面的影响:①患者肿块的大小、位置;②从事穿刺细胞工作者操作的熟练程度;③穿刺针太细,细胞学检查的标本量不足;④细胞的分化程度;⑤诊断水平。随着FNAC的不断改进,核磁共振、CT、超声技术的运用,电镜技术和分子诊断标记物的发展,结合细胞病理学诊断,会大大提高FNAC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有文献报道FNAC诊断乳腺癌准确性在77%-98%,本组诊断准确率为95.0%,无假阳性,假阴性率为2%,结果有较大差异,在2%-20%之间,与文献报道相似。 FNAC是一种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的微创检查。一般来说,FNAC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很小,由此引发癌细胞扩散的机会也是很小的。尽管有人会担心穿刺会导致癌细胞转移,但国内外大量病例研究表明这种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对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也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FNAC是安全可靠的。乳腺肿块FNAC在乳腺肿物术前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取代术中冰冻快速切片诊断,特别是在不具备冰冻切片机的基层医院,FNAC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术前分期指导作用,而且还能为放化疗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病理依据;并且可达到一次性手术切除的目的,从而减少术前切除或切取活检所导致的经血道转移的机会;对某些特殊病例,FNAC难以作出诊断,而临床高度怀疑恶性肿瘤者,应建议术前活检;对于分化好的乳腺恶性肿瘤,在FNAC检查无把握排除假阳性时,应建议结合术中作快速冷冻切片或常规石蜡快速切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以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参考文献 [1]沈坤炜,胡震.乳腺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2):160-162. [2]王永才.小针头针吸细胞病理学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研究应用(附39909例)[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4):507-509. [3]修建军,例传禧,刘庆坤.螺旋CT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的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2):107-110. [4]王永才.针吸脱落细胞诊断学图谱[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 [5]舒仪经,阚秀.细针吸取细胞细胞病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6]马正中,阚秀,刘树范.针吸细胞病理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

宫颈组织病理学

宫颈组织病理学 ——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病理 重庆市肿瘤医院病理科叶学正 一、子宫颈组织学介绍 (一)鳞状上皮 宫颈突入阴道部分为固有鳞状上皮。 基底层副基底层中层表层 基底细胞增生:细胞层数增加,核增大无明显深染及多形性,其意义尚不明确。 鳞状细胞增生:因机械刺激、激素缺乏引起,表现为细胞层数增加及角化过度, 无异型。 (二)宫颈腺上皮 为内宫颈,偶可为外宫颈的高柱状分泌粘液上皮及少数纤毛上皮, 并形成隐窝伸入宫颈间质中,一般深度3 mm, 偶达1cm , 称为“腺体”, 实为盲管。 柱状细胞 储备细胞储备细胞增生 鳞状细胞 (三)移行区 指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区,是CIN和鳞癌好发区;阴道镜下柱状上皮薄,毛细血管清楚呈深红色, 而鳞状上皮区厚, 呈浅红色。 移行区随生理及病理情况而变化,青春期前位于宫颈外口附近, 而绝经期后, 移行区向上退缩达颈管内。 (四)鳞状化生 储备细胞增生不完全不成熟鳞状化生成熟鳞状化生 鳞化发生于原表面柱状上皮区,也发生于隐窝(腺体)区。 不成熟鳞化与CIN鉴别: 细胞形态一致,异型轻, 核分裂少见。不成熟鳞化可出现非典型性,伴发CIN, 而且是CIN发生区。 鳞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既是一生理过程,又与炎症及内环境改变有关。(五)子宫颈间质

浅层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巨噬细胞及Langerhans细胞;上皮下间质富于毛细血管网,有淋巴管,间质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织构成。 二、HPV感染病理组织学及与CIN及宫颈癌 HPV感染通过性传播,易累及化生鳞状上皮,并复制,繁殖,释放病毒,高危HPV与CIN及宫颈癌, 尤其是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已在全球得到公认。(一)三种实验方法对HPV检出率的比较[sato等] 目前认为杂交捕获HPV试验能够检出近20种HPV基因型,是检测HPV的最好方法,原位杂交可用于组织切片,优点是可定位。 (二)HPV感染的组织学 1.挖空细胞形成(koilocytosis)及挖空细胞非典型性(koilocytoticatypia) 表层或中层鳞状细胞有轮廓清楚的核周空泡形成,核大、核膜起皱、呈葡萄干样、核深染、染色质缠结成窜,可见双核、多核细胞及巨核细胞,与高危HPV感染有关。不要将糖原积聚的透亮胞浆鳞状上皮及绝经后出现的核周空晕鳞状上皮误认为挖空细胞。 2.有少部分HPV感染细胞唯一异常表现为核的增大。 3.糖原缺乏区鳞状上皮胞浆噬酸性,棘层肥厚,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 4.乳头状瘤样病变,见于尖锐湿疣。 (三)HPV感染与CIN及宫颈癌病理诊断 1.挖空细胞在CIN-1中常见,在CIN-2及CIN-3中少见。 不要将挖空细胞的非典型性过诊断。 感染并有CIN的特征为:基底细胞非典型性,成熟结构紊乱, 分裂象多见及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一、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教育地位 2.临床诊治地位 3.doctor’s doctor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第三节疾病概论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三、死亡 1、死亡: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2、脑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其判断标准有: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适应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一、萎缩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例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性卵巢、子宫、睾丸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是指病理状态下发生的萎缩,可表现为全身性萎缩或局部性萎缩。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 二、肥大 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一)类型及原因 从性质上,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生理性肥大:是指生理状态下应激高兴奋状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

宫颈癌病理表现

宫颈癌病理表现 1.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1)宫颈不典型增生:镜下见底层细胞增生,从1~2层增至多层,甚至占据上皮大部分,且有细胞排列紊乱,核增大深染、染色质分布不均等核异质改变。轻度时细胞异型性较轻,细胞排列稍紊乱;中度时异型性明显,细胞排列紊乱;重度时细胞显著异型,极性几乎均消失,不易与原位癌区别。 (2)宫颈原位癌:又称上皮内癌。上皮全层极性消失,细胞显著异型,核大、深染、染色质分布不均,有核分裂相。但病变限于上皮层内,基底膜未穿透,间质无浸润。异型细胞可沿宫颈腺腔开口进入移行带区的宫颈腺体,致使腺体原有的柱状细胞为多层异型鳞状细胞替代,但腺体基底膜保持完整,称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 2.宫颈浸润癌 (1)鳞状细胞癌:占95%。鳞癌与腺癌在外观上无特殊差异,两者均可发生在宫颈阴道部或宫颈管内。

1)巨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镜下早期浸润癌及极早期宫颈浸润癌,肉眼观察无明显异常,或类似宫颈糜烂,随着病变逐步发展,有以下4种类型: ①外生型:最常见。病灶向外生长,状如菜花又称菜花型。组织脆,初起为,息肉样或乳头状隆起,继而发展为向阴道呵突出时菜花状赘生物,触之易出血。 ②内生型:癌灶向宫颈深部组织浸润,使宫颈扩张并侵犯子宫峡部。宫颈肥大而硬,表面光滑或仅见轻度糜烂,整个宫颈段膨大如桶状。 ③溃疡型:上述两型癌灶继续发展,癌组织坏死脱落形成凹陷性溃疡或空洞样形如火山口。 ④颈管型:癌灶发生在宫颈外口内,隐蔽在宫颈管;侵入宫颈及子宫峡部供血层以及转移到盆壁的淋巴结,不同于内生型,后者是由特殊的浸润性生长扩散到宫颈管。 2)显微镜检

①镜下早期浸润癌:原位癌基础上,在镜下发现癌细胞小团似泪滴状。锯齿状穿破基底膜,或进而出现膨胀性间质浸润。镜下早期浸润癌的标准参见临床分期。 ②宫颈浸润癌:指癌灶辉润间质的范围己超出可测量的早期浸润癌,呈网状或团块状融合浸润间质。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分3级:Ⅰ级,即角化性大细胞型。分化较好,癌巢中有多数角化现象,可见癌珠,核分裂相<2/高倍视野。Ⅱ级,即非角化性大细胞型。中度分化,达宫颈上皮中层细胞的分化程度,细胞大小不一,癌巢中无明显角化现象,核分裂相2~4/高倍视野。Ⅲ级,即小细胞型。多为未分化的小细胞(相当于宫颈上皮底层的未分化细胞),核分裂相>4/高倍视野。 (2)腺癌:占5~10%。 1)巨检:来自宫颈管,并浸润宫颈管壁。当癌灶长至一定程度即突向宫颈外口,常侵犯宫旁组织。癌灶呈乳头状、芽状、溃疡或浸润型。病灶向宫颈管内生长,宫颈外观完全正常,但宫颈管膨大如桶状。 2)显微镜检:有下列3型。

病理学简答题概述

问答题 1.举例说明萎缩的原因和种类。 2.举例说明各种类型的化生及其生物学意义。 答案 1.萎缩可分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如成年人胸腺萎缩,更年期后的性腺萎缩,高龄时期的各器官萎缩。常见的病理性萎缩类型有:(1)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性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长期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局部缺血,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小、血流减少,引起心、脑、肾等相应器官萎缩。(2)废用性萎缩:如肢体骨折后,用石膏固定患肢,以利骨折愈合,但由于肢体长期不活动,其肌肉和骨都可发生萎缩。(3)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患者,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损害,它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这除了肌肉麻痹而废用外,还因神经对局部代谢的调节作用消失之故。(4)压迫性萎缩:如输尿管阻塞可引起肾盂积水,从而压迫肾实质而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由于内泌腺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的萎缩。如因腺垂体肿瘤或缺血坏死等引起促肾上腺激素释放减少所致的肾上腺萎缩。 以上几种病理性萎缩大多是在病因长期不能消除情况下形成的改变,难以恢复。但萎缩总的来说是一种适应现象,一般是可复性的,当萎缩不太严重时,如果及早将引起病理性萎缩的原因除去,萎缩的组织和器官仍可恢复原样。 2. 一种类型的成熟细胞或组织由于环境改变而转化为另一类型的成熟细胞或组织称化生(metaplasia)。化生的细胞并不是由原来的成熟细胞直接转变而来,而是由该处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成。化生只能在同类组织的范围内出现,如柱状上皮可化生为鳞状上皮但不能化生为结缔组织成分。化生常发生于上皮和结缔组织。如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时,支气管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转变为鳞状上皮,称鳞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化生还见于肾盂结石的肾盂粘膜、慢性宫颈炎的宫颈粘膜及腺体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部分胃粘膜上皮转变为肠型粘膜上皮,称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可化生为骨、软骨、脂肪等组织。化生虽是机体对不利环境和有害因素损伤的一种适应性改变,具有保护作用,但往往丧失了原来组织的固有功能,如支气管上皮鳞状化生后,失去了纤毛,削弱了局部的防御功能。有的化生还可能发展为肿瘤。如支气管、胆囊、前列腺上皮的鳞状上皮化生极少数发展为鳞状细胞癌;胃粘膜大肠型上皮化生发展为胃癌。 损伤的修复 问答题 1.何谓肉芽组织?其在病理过程中有何生物学意义 2.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答案 1.肉芽组织是由纤维母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组成。肉眼表面呈颗粒状,鲜红色如嫩肉,故称肉芽组织。在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间,常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肉芽组织初期无神经纤维。 肉芽组织在病理过程中有三个重要作用。(1)抗感染去异物及保护创面。肉芽组织可对感染物及异物进行分解、吸收。如伤口中一些可溶性物质、细菌、细

子宫颈细胞学TBS报告方式

子宫颈细胞学TBS报告方式 子宫颈细胞学检查的意义: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每年约有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其中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仍有新发病例约13.15万例,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8%。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宫颈癌的年轻病例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认识和了解到宫颈癌发病原因主要是HPV 感染,通过认真地普查和随诊,积极地处理癌前病变,可以阻断病程,预防宫颈癌,做到早期诊断,预后良好,所以宫颈癌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愈的疾病,而宫颈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提高疗效的关键。而“子宫颈细胞学检查”是早期发现宫颈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公认的有效手段! 过去使用的巴氏五级报告方式引进到我国已有50多年的时间,是过去50多年来最有效的宫颈癌的筛查方法,在过去的50多年内几乎没有什么改进,已经逐渐显示出其应用中的缺陷: (1)不能直接反映子宫颈疾病细胞学改变的本质,尤其是对宫颈癌的前驱病变或癌前病变的细胞病理学改变; (2)其报告分类、术语与组织病理学术语不一致; (3)不能满足临床医生对病人进一步检查和处理的需要。 描述性诊断“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cervical cytology”简称子宫颈“TBS”报告系统的优缺点 优点: (1)分类更为细致,其描述诊断术语更接近组织病理学; (2)含义明确,利于临床处理; (3)引进对标本质量的评估标准,使诊断更为可信; (4)在诊断目标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癌”于“非癌”的识别,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所有出现的细胞改变进行评估; (5)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尤其对“感染性”和“反应性改变”的细致划分,这两部分常是临床中最多出现的。 缺点: (1)费时较长,且技术要求较高; (2)对标本的要求高; (3)“异常涂片”的出现率升高,从而大大增加随访和进行证实的开支; (4)系统本身的缺陷:某些分类,如HPV感染分在LSIL中是否合理尚存在争议。 描述性诊断TBS报告主要内容:一、标本评估;二、具体描述镜下所见;三、总体诊断; 四、建议、备注、解释这四部分组成。 一、标本评估 1.满意 满意标准: 1.标本有标记识别信息(病人的姓名、年龄、医生签名等),合格的含有详细临床资料的申请单(月经周期、末次月经、避孕药、怀孕、产后4个月内、子宫内节育环、不正常流血、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_0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 摘要目的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对比。方法58例宫颈癌患者,在采取新辅助化疗后均行手术切除术治疗,治疗后,对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7%,治疗后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术治疗,能够使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变,并显著增强疗效,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 宫颈癌为临床妇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列居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第2位,给女性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目前,临床治疗宫颈癌患者主要采取手术切除与放疗,生存率约为50%。有临床研究指出[1],宫颈癌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前实施新辅助化疗,能够明显增强疗效。作者对本院58例宫颈癌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后采取手术切除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5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47.5±7.4)岁,肿瘤直径 2.7~8.7 cm,平均直径(5.3±1.5)cm;癌症种类:16例腺癌,6例腺棘癌,36例鳞癌;患者均经病理学、B超检查确诊。将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标准作为依据,14例Ⅰb,24例Ⅱa,20例Ⅱb;肿瘤分化标准:15例低分化,23例中分化,20例高分化。 1. 2 方法腺癌与腺棘癌患者应用CAP化疗方案治疗,为患者静脉滴注多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及顺铂,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水化解毒治疗;鳞癌患者主要应用BEP化疗方案,为患者静脉滴注顺铂联合依托泊苷,其中顺铂50 mg/m2,依托泊苷100 mg;化疗后,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或者子宫切除术治疗。 对患者进行化疗前,首先对其实施全面妇科检查,应用阴道B超观察肿瘤直径;并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将手术标本、活检标本作为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HE)切片,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进行观察,对化疗前、后患者的病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应用Envison一步法对免疫组化进行染色处理,检测抗体主要包括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人体抑癌基因(P53)、VEGF以及C-erbB-2等。 1. 3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肿瘤症状明显消失,宫颈变软;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50%;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0.05);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早期乳腺癌的应用价值

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早期乳腺癌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到本院就诊的117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乳腺疑似病灶进行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并以术后病理活检结果为标准,观察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的效果。结果:术后病理证实117例患者中,64例为乳腺癌,53例为乳腺良性肿瘤;而针吸细胞学检查发现有59例乳腺良性肿瘤,58例乳腺癌。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8.28%、特异度为88.14%,对乳腺肿块性质确定的准确率为93.16%,误诊率为6.84%。结论: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乳腺癌效果较高,且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经济适用等优点,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乳腺癌的主要手段。 标签:乳腺癌;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价值 近几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环境变化、女性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乳腺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长。相关研究表明[1],乳腺癌在国内的发病率为11.61/10万人,严重威胁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早发现、早明确病理性质、早治疗对于乳腺肿瘤患者的预后转归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17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探析针吸细胞学检查在乳腺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到本院就诊的117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6~68岁,均龄(54.07±5.36)岁,其中,40例因体检时超声检查发现乳腺肿块而就诊,77例因触及乳房肿块或感乳房胀痛而就诊。上述患者均为单侧乳房病变(61例为左侧、56例为右侧),入院后经X线钼靶、彩超检查发现其肿瘤大小在0.5cm×0.5cm×1.0cm~2.0cm×2.6cm×3.0cm,患者自愿在术前接受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1.2 方法 117例患者均进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具体操作:1)先应用彩超对患侧乳房进行扫查,以明确肿块的位置并作标记;2)再应用一次性针头(7号)和注射器(10mL)在预标记处穿刺取材,即指导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医师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肿块,右手手持注射器以45°的角度穿刺进入肿块内,稍微进退针管,负压抽吸,直至见针筒内出现血性、乳白色成分后拔针;3)把针筒内的吸出物均匀推于玻片上制片,待其晾干后,用乙醇(95%)固定,常規行HE 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载玻片以分析细胞的形态、鉴别肿块的性质。

宫颈组织病理学定稿版

宫颈组织病理学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宫颈组织病理学 ——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病理 重庆市肿瘤医院病理科叶学正 一、子宫颈组织学介绍 (一)鳞状上皮 宫颈突入阴道部分为固有鳞状上皮。 基底层副基底层中层表层 基底细胞增生:细胞层数增加,核增大无明显深染及多形性,其意义尚不明确。 鳞状细胞增生:因机械刺激、激素缺乏引起,表现为细胞层数增加及角化过度, 无异型。 (二)宫颈腺上皮 为内宫颈,偶可为外宫颈的高柱状分泌粘液上皮及少数纤毛上皮, 并形成隐窝伸入宫颈间质中,一般深度3 mm, 偶达1cm , 称为“腺体”, 实为盲管。 柱状细胞 储备细胞储备细胞增生 鳞状细胞 (三)移行区

指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区,是CIN和鳞癌好发区;阴道镜下柱状上皮薄,毛细血管清楚呈深红色, 而鳞状上皮区厚, 呈浅红色。 移行区随生理及病理情况而变化,青春期前位于宫颈外口附近, 而绝经期后, 移行区向上退缩达颈管内。 (四)鳞状化生 储备细胞增生不完全不成熟鳞状化生成熟鳞状化生 鳞化发生于原表面柱状上皮区,也发生于隐窝(腺体)区。 不成熟鳞化与CIN鉴别: 细胞形态一致,异型轻, 核分裂少见。不成熟鳞化可出现非典型性,伴发CIN, 而且是CIN发生区。 鳞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既是一生理过程,又与炎症及内环境改变有关。 (五)子宫颈间质 浅层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巨噬细胞及Langerhans细胞;上皮下间质富于毛细血管网,有淋巴管,间质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织构成。 二、HPV感染病理组织学及与CIN及宫颈癌 HPV感染通过性传播,易累及化生鳞状上皮,并复制,繁殖,释放病毒,高危HPV 与CIN及宫颈癌, 尤其是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已在全球得到公认。 (一)三种实验方法对HPV检出率的比较[sato等]

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12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进行治疗的分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年龄36岁,两组采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比较两组Survivin、P27 蛋白表达的差异,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生活质量评价。结果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得分为83.73,具体得分为:躯体症状得分19.11,自理能力得分20.36,心理状况得分20.96,社会关系得分23.30;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得分为88.02,具体得分为:躯体症状得分20.36,自理能力得分22.22,心理状况得分21.36,社会关系得分24.06。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得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即P<0.05;实验组的淋巴结转移率、深间质浸润和HPV感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即P<0.05。结论年轻宫颈癌具有临床期别早、腺癌比例高及瘤体大的临床特点和相对高危的病理因素。 标签:年轻宫颈癌;病理分析;生活质量;评价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研究显示,宫颈癌的发生近年来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具体为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浸润癌为45~55岁。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一般不表现明显症状,或仅有一般宫颈炎的症状,如白带增多[1]。也有主诉白带带血或性接触后少量阴道流血等。宫颈重度上皮内瘤样病变是癌前病变,它具有可逆性,即一部分病变可自然消失,但它还具有进展性,即病灶可发展,甚至癌变。其可逆性和发展性与病变的范围、程度有关[2]。对于宫颈癌的病理研究进行详细报告,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122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将所有宫颈癌患者进行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42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0.39±1 2.36)岁,该组患者的文化水平具体为:小学12例,初中12例,高中8例,大学及以上10例。该组患者的职业具体为:工人21例,农民9例,公务员7例,其他5例;实验组患者80例,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32.39±12.66)岁,该组患者的文化水平具体为:小学12例,初中12例,高中44例,大学及以上12例。该组患者的职业具体为:工人21例,农民9例,公务员7例,其他4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说明结果具有可信度。 1.2方法主要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对于p27的检测,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浆,P27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核。阳性细胞判断:以胞浆、胞核出现淡黄至棕黄色颗粒为阳性。阳性信号采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 1.3评价标准治疗情况主要是体现在患者治疗后的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情况;生活质量评价包括躯体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社会关系等方面。

甲状腺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

甲状腺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 第1节概述 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分泌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甲状腺肿大上甲状腺疾病重要的体征。传统方法,依靠超声波、同位素核素扫描、放免、ECT、病理组织学等方法,因存在取材困难,误诊率高(86%-89%)。我院从20世纪90年代初创建一次性塑料小针头针吸细胞学检验诊断,使针刺成功率100%,准确率98.6%,桥本甲状腺炎诊断符合率高达100%,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第2节甲状腺组织结构 一、解剖学 ㈠位臵 位于颈前部器官上前方,分左右两侧叶,中间于峡部相连,覆盖于第二三气管软骨环上,两侧叶背面附有甲状旁腺,并与食管贴邻,内测靠近气管和喉返神经。 ㈡组成 包括舌骨、甲状腺软骨、椎状叶侧叶、峡部(两个略呈锥形侧叶,与一个中间峡部组成“H”形)。 ㈢大小 刚出生重1.5g;10岁10~12g;性成熟期增大20~50g;老年人腺体明显增大。其大小随年龄、食物或饮水含碘等因素而变化。 ㈣腺体 腺体内由含血管的结缔组织间隔成形态或大小不等的小叶;每个小叶含20~40个滤泡;小叶周围及滤泡间有少量结缔组织间质(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㈤甲状旁腺 为麦粒大小的扁平器官,长6~7mm,宽2~3mm,位于甲状腺侧叶背面,上下各两个,包膜由上皮细胞构成,按性状和染色性分三种细胞:由透明细胞、主细胞、嗜酸性细胞组成。主要分泌甲状旁腺激素。二、甲状腺细胞学 ㈠滤泡细胞 又称主细胞。约占84%,主要产生甲状腺素。 ⑴成堆成团成片排列,大小较一致,相间成蜂窝状,或成微滤泡状结构为其特征。 ⑵大小10~15μm,多呈不规则圆形。 ⑶核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少数呈柱状、梭状,位于中央或偏位。 ⑷核染色质浓密颗粒状,裸核似淋巴细胞核。 ⑸核仁小,1~2个。 ⑹胞浆蓝色或灰蓝色,外形不规则,部分有撕破拉长,浆内含胶质灰粉双染性,少数颗粒及空泡。 ㈡滤泡旁细胞 又称C细胞。主要产生降钙素,仅占1%,常规染色难认,用嗜银染色胞浆呈黑色嗜银颗粒。 ⑴比滤泡细胞大,直径12~22μm。 ⑵不规则圆形、椭圆形、梭形、多边形。 ⑶核较大,多呈圆形,少数有异形性,核染色质颗粒网状。 ⑷核仁0~1个。 ⑸胞浆浅灰蓝色,又称淡细胞(light cell),外形不规则圆形,少数呈三角状、火焰状。 该细胞位于滤泡基底部,称滤泡内型C细胞。 另一种位于滤泡之间,称滤泡间型C细胞。 ㈢大嗜酸性细胞 又称Askanazy细胞或赫特细胞(Hurthle细胞),是滤泡细胞退化后即变成或化生性演变成大嗜酸细胞,约占15%。

宫颈癌筛查指步骤、流程图(图片版)

2015年宫颈癌筛查步骤、处理流程图 ——中国两癌筛查学会推荐宫颈癌筛查步骤: 第一步:人乳头瘤病毒HPV核酸检测 第二步:液基细胞学检测 第三部:阴道镜 +组织活检 宫颈癌筛查流程图:

一我离HPV有多远 HPV,又称为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元凶。90%以上宫颈癌由十几种高危型HPV病毒引起,其中最为危险的是HPV16型和18型。 根据美国的调查数据, 有% 女性感染一种或多种HPV病毒。而感染了高危型的则占15.2%。 HPV通过密切的皮肤接触感染。80%感染者可以用1-2年的时间,通过机体的免疫能力将其清除。不能清除而持续感染者,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怎样发现HPV感染 可以在宫颈癌的筛查的过程中,由医生用小刷子在宫颈上采取细胞,测定HPV病毒的存在。一种检查是HPV分型,可以检测出20余种HPV高危型和两种低危型。另一种检查可以检测最常见13种高危型HPV的病毒感染量。

HPV检测通常是与细胞学筛查(TCT)同时进行的。 三发现了HPV感染我怎么办 如果单纯高危型HPV感染(非16型和18型),没有TCT异常,可以观察6-12个月,然后复查HPV和细胞学筛查(TCT)。 如果感染了最危险的HPV16型和18型,应当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和宫颈多点活检,看看有没有癌前病变。 如果感染了HPV高危型,同时TCT也不正常,应该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和宫颈多点活检,看看有没有癌前病变。 如过没有检测到HPV,但是TCT结果显示低度病变(LSIL),或者更严重的TCT异常,也应该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和宫颈多点活检,及时发现可能的高度癌前病变。 TCT和HPV,阴道镜,宫颈活检病理,这是宫颈癌前病变的三阶梯诊断程序。 四发现了HPV感染,我距离癌有多远 很多人发现了HPV感染,变得非常恐慌,以至于寝食不安。实际上80%以上的HPV病毒可以经过1-2年被机体清除掉。一年清除不掉的,或者是清除掉了以后又反复感染的,或者感染了HPV16型或18型的,应该给予特别的警惕,需要阴道镜下的宫颈多点活检。

细胞病理学

脱落细胞学技术 1、常用固定液(填空)(1)95%乙醇固定液(2)乙醚乙醇固定液 (3)氯仿乙醇 2、固定时间:(填空)一般为15~30min。 3、染色方法(填空) (1)H-E染色 (2)巴氏染色 (3)瑞-吉氏染色 4、封固涂片(填空)用二甲苯调配的中性树脂胶进行封固。 标本固定的目的:主要就是保持细胞的自然形态,防止细胞自溶与细菌所致的腐败;固定液能沉淀与凝固细胞内的蛋白质,并能破坏细胞内的溶酶体,从而细胞结构清晰并易于着色,所以固定愈快,细胞愈新鲜,染色效果愈好。 巴氏五级法:(问答题) Ⅰ级:涂片中只见正常细胞与少量一般炎症细胞。 Ⅱ级:涂片中有较多一般炎症细胞或有少量轻度核异型细胞。 Ⅲ级:涂片中有较多核异型细胞,怀疑为恶性肿瘤。 Ⅳ级:涂片中有较多重度核异型细胞,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 Ⅴ级:涂片中有典型恶性肿瘤细胞而且数量较多,肯定为恶性肿瘤。 液基细胞学技术的优点:(问答题) ①涂片上细胞分布均匀、分布范围小、背景清晰。 ②筛检简便、快速。 ③能提高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④能显著降低标本的不满意率。 ⑤可用于原位杂交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宫颈脱落细胞学概述 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 就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就是通过检查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健康与疾病的筛查、诊断与研究,即对无症状个体进行癌前病变的筛检,对有症状或有体征患者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脱落细胞学的概念: 脱落细胞学就是利用各种采集器采取人体各个部位,特别就是官腔、器官表面的脱落细胞或用细针直接吸取病变器官及肿物获得的细胞,经不同方法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细胞形态,从而做出诊断的一门临床检验学科,故又称为临床细胞学、诊断细胞学或细胞病理学。脱落细胞学就是病理学的一个分支,也就是病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①基底层细胞:最小,直径约为10μm,正常情况下罕见,就是唯一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的细胞,核浆比为1:(0、5~1)。 ②副底层细胞:直径约为10-15μm,由2-3层圆形细胞组成,核浆比为1:(1~2)。 ③中层细胞:直径约为15-40μm,由数层多边形细胞组成,核浆比为1:(2~3)。 ④表层细胞:最大,直径约为40-60μm,由各种多边形细胞组成,核浆比为1:(3~5)。 基底层、副底层、中层的细胞核呈球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颗粒疏松,直径约8μm。 表层非角化型鳞状上皮细胞有小的胞核,但致密、染色深,核质交界处有狭窄空晕,核多固缩。 宫颈脱落细胞炎症反应性改变 细胞炎症反应性改变时,基本病理变化包括:退行性变化、细胞再生、化生、细胞增生性变化

TBS宫颈细胞学诊断标准

宫颈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 宫颈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自1943年巴氏提出五级分类诊断法以来世界各个国家沿用多年,为宫颈癌的防治作出重要贡献,使晚期宫颈癌发病率大大降低。1988年WHO提出宫颈病变细胞学描述术语,主张癌前病变用CIN1、CIN2、CIN3表示。 一.1988年美国由50位细胞病理学家在华盛顿、马里兰州的Bethesda城召开会议讨论宫颈/阴道细胞学诊断报告方式、称The Bethesda System,TBS。认为巴氏五级分类诊断报告目前不再被接受,采用描述性诊断报告,并提出两个对癌前病变的术语: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 二.1991年召开第二次会议、讨论TBS使用中的问题和诊断标准。1994年由Robert J.Kurman和Diane Solomon出版了“子宫颈/阴道细胞学诊断报告”的书(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Cervical/Vaginal Cytologic Diagnoses)。现在美国等不少国家采用描述性诊断。把美国提出的描述性诊断简称TBS(The Bethesda System)。在使用中有所改变,因而称为改良TBS。 三.2001年4月30日至5月2日在美国Bethesda城召开包括中国细胞病理学术委员会参加共42个学术团体协办的研讨会,推出2001年TBS相关术语,包括:标本类型:直接涂片或液基制片;标本质量评估:满意和不满意;总分类:阴性,其它:子宫内膜细胞≥40岁;上皮细胞异常;简述细胞自动识别方法和结果;以及辅助诊断;提出有关建议。2004年又出第二版子宫颈细胞学Bethesda报告系统书(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Cervical Cytology). 主编 DianeSolomon 和Ritu Nayar. 四.1988年召开第一次会议明确了TBS三个基本原则: ●加强实验室检查与有关临床医师的沟通。 ●强调TBS术语的统一性和可重复性,但亦有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各种实 验室的条件。 ●TBS系统能够反映对子宫肿瘤的最新认识,把HPV、不同程度非典型增生和不同 级别CIN归为两个等级。 五.TBS提出上皮内病变分为LSIL和HSIL: ●由于上皮内病变诊断分类的减少,这样使诊断的不一致性降低,并提高了诊断 的可重复性。 ●LSIL/HSIL是现临床采取措施的基础,LSIL常随访,HSIL进行阴道镜评价。 ●研究提示宫颈生物学行为异常并不像形态学变化谱那样显示是线性的和连续性 的。 第一节 TBS标本评估和诊断标准 一标本评估 1.满意标本条件 传统涂片(Conventional Preparations、C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