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详案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详案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详案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详案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相关互联网术语的意思。○2知道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3懂得热爱科学、利用科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巡视)想一想,国际互联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默读课文)能用文中的话来说吗?(方便快捷、丰富多彩、息息相关)

对!请你把——写到黑板上。真会读书!真会思考!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来读读这些词语,国际互联网——(方便快捷)、内容——(丰富多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真是太奇妙了(点画)。

2、可是有一个人不服气,它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听——(点击:嗨,大家好!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我的本领可大了,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听说国际互联网比我快,我想领教领教。)

3、那就邀请孙悟空和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国际互联网本领大的语句,开始!

二、导读第2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师巡视。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先在小组内吧你们画出的句子交流一下,看看互联网的本领到底有多大?(小组合作)

好,回到位置上,哪个小组愿意来读读你们画出的句子?(一生读,出示:这些“线”上飞速

...........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

山.,传到世界各地

......的电脑上。)

①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②从哪些词体会出速度很快?(“飞速

......、传到世界各

.....

....、.跨过万水千山

..、几秒钟内

地.”.——

..把关键词加红)

③你能这么快就找到这些词语,真好。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快”表达出来吗?(1生)

2、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还举了个例子说明互联网很快捷。①谁来读一读!(生:比如说,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这比普通的邮递不知快了多少倍。)

②同学们北京到悉尼大约1万千米,火车昼夜不停地开要5天!即使乘飞机送信到悉尼也需要12小时,而可国际互联网只需(嘀嗒、嘀嗒)几秒钟,互联网快吗?(生:快)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互联网的飞速,齐读!(生:这些“线”上……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3、这句话还写了互联网什么本领?(手指提示:图象、声音)

①互联网还能传递图像、声音,太奇妙了,这样“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点击出示)

②同学们,“天涯”“咫尺”它们的意思——(相反),“咫尺”什么意思?(距离非常的近),透过天涯与咫尺这组反义词,你读懂了什么?(虽然距离遥远,但只要上了互联网,感觉他们就像在一起),虽然远,但是感觉却非常近,这里用“虽然……却……”就是为了强调近在咫尺,一起来体会一下,齐读!(生: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③同学们在网上聊过天吗?用视屏聊过天吗?朋友在远方与你聊天就好象——(站在你面前)。此时,老师不禁想起唐代大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们把这种感受再读一读(生: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④文中还有哪个词最能

..体现“咫尺天涯”的意思?(地球村)你真聪明!“村”子有多大?(生答)噢,有句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小的村庄4、5户人家,住在一起十分接近,大的村庄几十户人家,住在一起也比较

接近,现在世界各地的所有人如同生活在几十户人家的村子里,互联网太奇妙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齐读!(生:这些“线”上……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读书就要这样,注意联系上下文,并用上下文的内容丰富关键语句,把书读活了。这是一种本领。

4、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双引号表示特殊意义,这里“线”有什么特殊意义?(这些“线”并不是真正的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由这种“线”织成的“网”是一般的网吗?(不是)而是——(国际互联网),这张奇妙的“网”连接着你我、连接着亿万台电脑、连接着世界各地,(点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点击加红)

②这句话,应该带着什么语气读?(惊奇、赞叹、自豪……)为什么会感到?读出你的!

③现在让我们带着惊奇、赞叹、自豪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生:这些“线”上……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6、读到“跨”字,有什么感受?与孙悟空“一个跟斗能翻.十万八千里”相比,谁更奇妙?(这一步多远啊!一步可以从南极到北极,轻松自如,多厉害啊!)

刚才孙悟空不服气,通过第2自然段的学习,现在服气吗?(有人会说:不服气)那你能劝劝孙悟空吗?(1男生)

三、导读第3自然段。

我们来听听孙悟空是怎么想的!(点击:就算国际互联网比我快,但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七十二变,你互联网能为大家作些什么事情呢?)1.请自由读一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国际互联网能为大家做些什么?(师

巡视)

2.学生交流:(出示:人们可以再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在这么多的本领当中哪个本领最强?(生答)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本领,从哪儿看出的?(生:甚至)你读书真仔细!(变色并分五排)

②现在我把书中这五句话的顺序调一下,行不行,为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小组合作)

指名交流

归根到底,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的。这个顺序是本领小的在前面,本领大的在后面。我们说话也好,写作也罢,一定要有一定的顺序,那么,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把这种关系表达出来吗?

③咱们合作来读,第1个可以的句子第一组读,2、3、4还可以的句子分别是2、3、4小组读,甚至可以的句子全班齐读,听明白了吗?(生读)

3、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内容?①你会选择文中哪一句?(点击: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齐读!

②这一句是———(中心句)。

大家真会读书,读书就要这样,把厚书读薄,把长文章读短,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这也是一种本领。

4、请同学们想一想,第3自然段有总写有分写,这一节的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

①同学们,这一节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写?(变,把第一句放到最后)这是(先分后总)

大家真会读书,读书就要这样,要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并将这种写法加以灵

活运用。这又是一种本领。

那么如果按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你能从最后一节找到总写的一句话吗?(生读: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有了这张“网”,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A“息.息相关”是什么意思?(和我们的呼吸一样!)(指板书)

B“丰富多彩”,除书上的事例外还能从哪儿看出“丰富多彩”?(生答:……可以看出来)你真仔细。现在我想让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用一两句话

....介绍一下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书上没有的、与别人不同的)(如果想乘飞机到北京,就可以;想请国外的医生为扬州人看病;和美国人谈生意)

大家真会读书,读书就要这样,要会联想会思考,会把短文章读长,把薄书读厚。这也是一种本领。

四、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孙悟空对国际互联网算是有了清清楚楚的了解,他感慨颇多,(点击:师傅,我原以为自己是斗战胜佛,神通广大,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会七十二变。可是,国际互联网太奇妙了……)急于向远在西天的师傅介绍介绍,可拿起笔,刚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你能帮帮他吗?开始!

2、、巡视、坐姿

3、、咱们交流交流。怎么样?掌声!

五、小结:

是啊,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将越来越——快捷方便,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也将越来越奇妙!

不知不觉又要下课了,可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学习远没有结束,比如,互联网真的这么好吗?任何事都是双刃剑,用得好对我们有益,用不好对我们有害!课后请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宾阳县黎塘镇第一完全小学韦彩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水罐的神奇变化。 2、在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想象力。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在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感悟旱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感受这个童话故事中蕴含的美。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从前。 2、创设情境,播放课件 师: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火辣辣的太阳无情的炙烤着大地……看到这些情景,你有什么感受?(师相机评价) 3、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 (1)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旱灾很严重)你从哪些词感受到的?(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及重点字词) (2)你能用朗读表达出这次旱灾的严重吗?(指名有感情朗读) (3)师:旱灾是如此严重,人们是多么渴望水啊,世上的万物都在渴望水,因为此时的水就是“希望之水”,“生命之水”啊!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再次感受这次旱灾的严重和水的珍贵!(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凄惨悲伤的图片和教师深情地描述,将学生带入了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个灾难缺水的年代,奠定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基础,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透过“神奇”,体会“变化” (一)师: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发生了,最为神奇的是空水罐的发生变化。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水罐发生变化的句子,看看水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默读画出相关句子) (二)汇报交流: 1、水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关句子,并板书水罐的变化) 2、水罐变化的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水罐变化的神奇) ①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水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②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③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④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⑤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⑥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三)探究原因 1、过渡:水罐竟发生了这么多次神奇的变化,那是什么原因让水罐有这么神奇的变化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水罐第一次变化的原因。 2、体会第一次“变化”,感受孝心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试着从书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九寨沟》第二课时

苏教版《九寨沟》第二课时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3、4、5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了解生活在那里的异兽珍禽。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感受九寨沟的迷人风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九寨沟,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九寨沟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2、过渡: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九寨沟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学生观看录像短片) 3、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深深地吸引了大家,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自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九寨沟的? 4、生自读课文。

5、交流:九寨沟是怎样的(山沟)?找出书中的词句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 估计学生会说:神奇的山沟、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二、精读感悟: 1、过渡:我们来看课文 2、指名读第一段。 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位置(多媒体认识具体的位置)因何得名呢?九寨沟是个怎样的山沟呢?指导学生读好。齐读。关于这段,你还有哪些疑问吗?(这边我觉得不妥) 3、过渡:请一位同学当导游,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介绍一下九寨沟的景点。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4、导游给我们介绍了哪几处景观呢?生交流。师点击多媒体:雪峰、湖泊、原始森林、五彩池、瀑布。 5、过渡:你最欣赏哪一处景观呢?找出来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为什么喜欢?以及它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6、学生交流,师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朗读。过渡:能把你领略到的神奇、美丽朗读出来吗?主要抓住:“五花海”“五彩池”的形成、瀑布的神奇罕见。(点击多媒体边看边感悟) 7、小结:九寨沟的神奇迷离、变幻无穷给每一个前去游览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8、过渡:在这片奇丽的原始森林中居住着无数的珍禽异兽,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再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读给同桌听,读出它的特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12化学唐佳露本节课内容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第九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设计重点 用溶解食盐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突破难点。用溶解对比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 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 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 谊。 2、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3、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老师说教归纳方法 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加深印象总结思路 4、教学准备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密切的关系,了解天火之谜的谜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4、通过学校网络,来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其奇妙。 教学重难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音乐、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4、为学生创设情景,练习说话。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网没有? 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网?

引导学生说出所见过的网(丝网渔网蜘蛛网电网水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网的课文,板书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2 、课题质疑 学生齐读课题对课题提出问题 1) 课文介绍了什么?(国际互联网) 2) 介绍了什么特点?(奇妙)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懂词语。 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的。 2、检查自学效果 1)齐读课文,在读书中把不正确的字音找出来正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正音,指导把一些长句子读好。3)小组交流课文都介绍了网的那些方面? 4)说说你认为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里? 大快多 3、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自由读课文) 三、作业设计 课下找有关互联网的资料,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学生质疑:(学生读课文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2、预设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样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有哪些用途? 二、探究学习 (一)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中体会,品中想象,弄清水罐发生的变化和原因, 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3、感受童话故事想象的神奇,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重难点: 1、从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的神奇力量。 2、联系实际,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布置学生阅读、了解一些关于“爱心”的故事。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昨天的语文课我们被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吸引了,故事的名字叫——七颗钻石(齐读题目),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七颗钻石》,进入新内容学习前,先来查看上一节课掌握的情况。故事中的这只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板书:木──满水──银──金──钻石) 真是一只神奇的水罐!这个神奇的童话故事发生在一次大旱灾中, 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品读、领悟内涵──爱是变化的力量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什么?(大旱灾) (出示相关句子品读) 师:旱灾严重到什么程度?

(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因焦渴而死去。)(课件展示图片) 师:因为没有水,大地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所以,当时最缺的是什么?(水)这时的水意味着什么?(生命) 过渡:是呀,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水呢,这生命之水又在哪里呢?眼看着旱灾将毁灭一切时,一个小姑娘拿着空木水罐,要为生病的妈妈去找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板书: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展示句子)学生自读。 2、和我们说说你读后的体会。 3、师:在这个漆黑不见五指的夜晚、没有人出来行走、寂寞的、孤单的小姑娘怕吗?生:不怕,她想着要为妈妈找水,要挽救妈妈的生命。 师:正是一份爱的信念,使她充满了力量。 师:你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她对妈妈的爱?(哪儿、累倒、睡着了) 师:她可能到过什么地方? 生:小溪边,大河旁...... 师:能找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可哪儿都没有水,她实在太累了,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想像一下,她会做什么样的梦呢? 生:(展开合理想象,自由发言) 过渡:当她醒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四)、体会小姑娘的孝心。 1、汇报水罐的第一次变化:当她醒来的时候,水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空水罐装满了水,板书:满) 师:谁来说说水罐里怎么会有水了?这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为生病的母亲找水。 师:你说得真好,是小姑娘对妈妈的这片孝心,这份真挚的爱感动了命运之神。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亮的水,孝心使水罐发生第一次神奇变化。(板书:孝心)指导朗读:多么有孝心的孩子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内容,要读出小姑娘对妈妈的孝心。

初三化学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三节溶解度 开课教师:邹生建 开课班级:初三(1) 开课时间:2009.12.27(周三)上午第四节 一﹑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溶解度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根据溶解度计算的几种常见类型。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物质间的固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并学会利用自然规律来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关键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在大纲中属于掌握层次,是本章的重点知识,通过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及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2、难点的确立及突破 掌握有关溶解度计算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很多学生解题过程中,对于溶解度定义中所暗含的溶剂量为100克这个已知条件容易忽略,有的学生易将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三种质量的对应关系列错,这两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并多举例子,以加深理解及掌握使本节课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 3、本课时计算的关键是搞清关系式中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质量的相对应关系,通过正比例方法计算。 三、教案方法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四、教具投影仪。 五、教案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溶解度?其要素是什么? 2、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其含义是什么? 要求学生弄清以下关系: 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 20℃ 36g 100g 136g (讲解)由此,若在20℃时,将36gNaCl溶于100g水中恰好饱和,则在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由此所组成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36g。 3、20℃时,若要将200g水配制成NaCl饱和溶液,应加入NaCl多少克?可得

19七颗钻石第二课时

19、七颗钻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童话故事。(齐读课题)现在请孩子们打开书,一边听课文朗读,一边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 2 个学生回答)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这次旱灾怎么样?请一个孩子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你能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找一找,把它圈起来。 ⑴干涸是什么意思?河流和水井干涸得严重吗?你来读读这严重的干涸现象。⑵还找到了哪个词?植物干枯是因为()植物干枯得像稻草一般 ⑶还有吗?请你像刚才那样说,因为 ⑷还有哪个词?请孩子们仔细看,句子中连续出现了哪个字? 三个都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得非常深刻,把你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吧。 3、(出示课件干旱图):在这次大旱灾中,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因为没有水,植物干枯得跟稻草一样,因为没有水,人和动物濒临死亡灭绝的危险。可想而知,此时的水意味着(),意味着()。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次严重的大旱灾吧。 (二)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水罐的变化 1、就在这天干地旱的情况下,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拿着一只水罐为生病的母 亲找水,在这个过程中,水罐发生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你们想知道吗? 2、请孩子们自由地读课文的2-4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水罐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 3、指名答,师板书: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真是太神奇了,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神奇的变化呢?请一个孩子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孩子边听边勾画出水罐第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句子。 2、指名答,出示句子。 3、这句话中哪些词能让你看出水罐变化的神奇?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竟”的?(把你体会到的神奇读出来/把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读出来) 齐读 4、小姑娘在什么情况下神奇地得到了这满满一罐清水呢? 就这一句,孩子们再自由地读读,读完后请结合第一自然段想象一下,小姑娘可能到哪些地方找过水?她夜里找水会遇到哪些困难?(即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小姑娘还是拿着水罐到处去找水,她去过小溪边,来到小河旁,水井处,山泉下,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找过了;树枝……荆棘……) 5、小结:的确,小姑娘翻山越岭,到处去找水,所有的地方都找遍了,可是连一滴水也没有找到,她累得筋疲力尽,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6、请咱们的女孩子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7、读得真好,老师听出来了,此时的小姑娘为了找水,她已经是非常辛苦,非常疲倦了,孩子们,一个小小的姑娘,在这样干旱的夜里,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呀?说明了什么? 8、正因为小姑娘对母亲这份诚挚的爱心,孝心感动了上天,上天竟赐给她() 9、咱们一起再读读这爱心的神奇力量吧。(2句连起来读) 10、孩子们,假如此时你就是为母亲找水的这位小姑娘,在这疲惫不堪,干渴难忍的情况下,面对眼前这满满的一罐清水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11、课文中的这位小姑娘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小姑娘这时心 情怎样? 看到这罐子水时,她想怎么样?为什么?(因为现在她渴得)请你读出

九寨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习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和可爱的动物,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欣赏、直接感受等手段体会九寨沟的神奇与可爱,学会从多种角度触摸景色的秀丽和神奇,以及动物的可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体悟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时,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理解九寨沟的雪峰、森林、湖泊、瀑布等自然风光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等因素的缺乏,所以感性体会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神奇与独特有一定的障碍,因而要加强这方面的有效积累。 二、在体会九寨沟自然风光与珍稀动物的同时,要学会运用不同方法介绍九寨沟的神奇与独特,从而达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这节课继续来学习——读课题 2、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初步领略了九寨沟迷人的风光,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位于——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知道了为什么叫它九寨沟——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 3、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九寨沟的什么?(自然风光异兽珍禽) 4、课文的第三小节介绍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要“书读百遍,其‘景’自见”,美美读读描写自然风光的第三小节,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句,品品词,从文字中领略、感受九寨沟的诗情画意。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细细地读课文,从文字中领略、感受这个美好的童话世界。今天读课文,陈老师要大家做到边读边想,课文啊,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一边读一边要在头脑中想像画面来,写景的文章,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好,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的3、4两节。边读边想,开始吧。 细心的你也一定发现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信阳镇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八单元 第二节 第二课时 溶解度曲线 粗盐提纯教案 (新版)

第二课时溶解度曲线粗盐提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认识溶解度曲线,能从溶解度曲线获取物质溶解性的有关信息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 3.知道结晶的方法,知道如何对粗盐进行提纯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溶解度涵义、结晶的方式、提纯粗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学风,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流程: 任务一:自学课本,根据学案完成教材预览,不太明白的地方做标记并尝试小组内解决。通过展示完成学案的教材预览内容。教材预览的第5小题可以向学生渗透化学变化的元素守恒观。 任务二:认识溶解度曲线。 1.完成课本39页的活动天地8—2。 2.学生展示: 查一查:查一查课本第37页溶解度曲线,综观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现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其中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一物质名称,下同);___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想一想: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_(“大”或“小”),由此说明,为什么可用蒸发结晶从海水中“晒盐”,而不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试一试:将饱和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等水蒸发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 将分别盛有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和热的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冷水中,冷却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 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__________。结晶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要想从溶液中得到大量的晶体,则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结晶法,而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结晶法。 3.课件总结: (1)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得的信息 不同的物质,其溶解度曲线也不同。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有相同的溶解度。 可查到0--100 ℃时,各物质的溶解度。 (2)结晶的方式及适用物质的类型。

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夏立南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案 篇一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息息相关、咫尺”等词语,知道课文中引号及某些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3.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重点和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1、古诗导入,同学们喜欢诗吗?让我们来对诗吧! (出示:问:床前明月光答:疑是地上霜 问:独在异乡为异客答:每逢佳节倍思亲 问:故人西辞黄鹤楼答:烟花三月下扬州 问:海内存知己,答:天涯若比邻。) 同学们,还记得最后一句是是谁的诗吗?(唐朝诗人王勃)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

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我也会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 2、过渡:其实,王勃所说的“天涯若比邻”,只是他对友人的一种劝慰,是一种美好、善良的愿望,实际上在当时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3、这里有一对反义词,谁能找到?——天涯、咫尺 4、揭示课题: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的就是——(国际互联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疑问 (一)体验感悟,解决问题一: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1、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点出神奇) 2、让我们带着疑问来读读课文,了解文章是怎样介绍这神奇的互联网的。 3、轻读课文,找出国际互联网样子的神奇的句子(相机出示片段)指名读 读了这段话,国际互联网给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谁能用一个字概括?板书:大 (1)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国

四上第10课《九寨沟》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 ?检测词语。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词语的掌握情况(请学生上台选择)。 2.同学们,我们祖国风景秀美的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如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昨天我们初步感受了九寨沟如诗如画的神奇与秀美,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在文字的深处进一步品味美妙绝伦的九寨沟。知道九寨沟在哪儿吗? 二、评词析句 (一)品读第一段、第四段 1 ?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 ------------------ 九寨沟的地理位置读原句。 (2)九寨沟名字的由来一一读原句。(课件展示位置) 2.(看课件图片)你想用怎样的词语或语句来赞美九寨沟?(相机出示:“一进入景区, 象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板书:童话世界) 这样概括的描写九寨沟特点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总写。 课文总还有一句这样的概括的描写九寨沟特点的句子,请找出来读一读。(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美美地读一读。齐读。 3?过渡:从课文这两句话已让人感觉九寨沟的迷人风光,但课文就这两句行吗?为什么 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景区,去真正领略这个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两方面来介绍的九寨沟这个童话世界、人间仙境?(板书:自然风光珍禽异兽)(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老师配乐朗诵该段,让学生闭眼想象九寨沟的美景。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们是想先欣赏自然风光呢,还是先看看珍禽异兽? 课文中提醒我们先看什么?(自然风光)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的?(继续向纵深行进) 3.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文中介绍了哪几处景观?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风光,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把它朗读给大家听。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书本的空白处。 4?交流(请把你领略到的神奇美丽朗读给大家欣赏。) 相机指导细致体会(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 朗读。练读,指名读。 预设一:“插入云霄”、“银光闪闪”你想象到什么? 预设二:“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可见原始森林有什么特点? 预设三:从第二、三句中你有感受到什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大大小小、颗颗一一湖泊多;清澈见底一一湖水清;色彩斑斓一一湖石色彩多。 这池水怎么是五彩的?(“五彩池”、“五花海”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出示图片,讲述: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雪峰闪闪,森林郁郁葱葱。不仅如此,春天百花盛开,秋天果实金黄。这么多的颜色都倒映在湖水中,真是美得让人心醉呀。大家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来领略这种美吗? 预设四:品味“瀑布”: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2 溶解度(两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学生回忆并作答] [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学生总结发言] [小结]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引导]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板书]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指导学生完成)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盐的溶解度是36℃ B.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C.食盐的溶解度是100克 D.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①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 ②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 ③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 ④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 4.在60℃时5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55克恰好饱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 B.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C.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 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学生练习] 答案:1.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克。 2.B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案例汇编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案例汇编教材分析:世界在飞速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过去人们难以想象的事,今天正一一变为现实,“国际互联网”就是其中一项发明。本文紧扣时代脉搏向我们介绍了这一“奇妙”的新事物。这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学案例1: 1. 出示句子: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 住整个地球的“大网” .. 起来的。 2. 齐读 3. 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4. 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5. 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6. 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7. 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 读) 8. 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 国际互联

网); 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9. “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10 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 也有的是看不见的() ,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 、() 、() 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 传到() 。 11. 理解“地球村”,说说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12. 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 出示) 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 、() 看不见的() 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1) 情境体验,了解关系。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 松一下。 (2) 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 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 (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最新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最新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三、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齐读课题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七颗钻石》。 2、情感渲染,感受水的重要性。 ⑴师: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老师带你们穿过时

空遂道来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这一场大旱灾使人类及所有动物、植物受到了极大的灾难,同学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⑵师:此时此刻,大家最需要的是什么?(水) 3、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师:是啊,那个时候,水是多么的珍贵。 《七颗钻石》就是发生在那场大旱灾中的一个既神奇又令人感动的童话故事。 二、紧扣神奇,理清水罐的'变化。 1、师提出第一次读书的要求。 师:文中写小姑娘抱着空木罐去找水,接下来,发生了很多神奇的事情,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0页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把令你觉得很神奇的地方找出来,用把这些句子划出来。 2、生自由大声读、边划、师巡视、指导。 3、反馈: 生想先说哪个句子,师就先指导读哪个句子,并边板书。 ⑴例如:当小姑娘再拿木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银的。 师:水罐变成了银的!(板书银)真神奇!可从你的读中老师感受不到神奇,你能再读读吗? ①一生读→指导后再读→全班读 ⑵指导别的神奇的句子,理清水罐的几次变化。 师:你还找到哪些句子!谁能像我们刚才这样读给大家听。

《九寨沟》(第二课时)(1)

《九寨沟》(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习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和可爱的动物,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欣赏、直接感受等手段体会九寨沟的神奇与可爱,学会从多种角度触摸景色的秀丽和神奇,以及动物的可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体悟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时,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九寨沟的雪峰、森林、湖泊、瀑布等自然风光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等因素的缺乏,所以感性体会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神奇与独特有一定的障碍,因而要加强这方面的有效积累。 2、在体会九寨沟自然风光与珍稀动物的同时,要学会运用不同方法介绍九寨沟的神奇与独特,从而达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齐读课题《九寨沟》。(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在哪儿?(生:在四川北部南坪、平 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为什么叫“九寨沟”呢?(生: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为“九寨沟”。) 3、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的脚步再去九寨沟,细细地去感受那里迷人的风光吧! 二、自主朗读,体验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你喜欢的句子也可以把它划出来,并在书上写写你喜欢的原因。 1、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2、这一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生:雪峰、湖泊、瀑布) 3、那么你喜欢那里的哪一处景色呢?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a.雪峰 师:你最喜欢那里的什么呢?(生:雪峰)那你来读一读写雪峰的句子。 【出示: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出示图片) 师:读了这句话,你觉得九寨沟的雪峰怎么样? 生:“一座座”说明雪峰很多,“插入云霄”说明雪峰很高, “峰顶银光闪闪”说明雪峰很美。 师:你说的真是不错。那你能通过朗读把雪峰的特点读出来吗?(2--3生读)表扬:1、老师听出来了,那儿的雪峰可真多啊! 2、九寨沟的雪峰重重叠叠,一座座雪峰挺立在那里,可真高啊! 3、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白雪覆盖着的峰顶,太阳一照显得银 光闪闪。 师:来,喜欢雪峰的同学,我们一起来试着背一背这句话吧!(齐背) b、湖泊 过渡:我们知道了九寨沟雪峰多、高、美,那里的湖泊呢?(指名读湖泊的句子)【学生先说,师再出示图片和句子!】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那里的湖泊有什么特点? 生:九寨沟的湖泊很多、湖水清、湖泊很美。 师:你分别从哪里看出来?…… 【引导学生读读议议】 生1:我从“大大小小”中,知道了九寨沟的湖泊很多。 师:还有吗? 生2:我从“清澈见底”中,知道了九寨沟的湖水很清。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详案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详案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相关互联网术语的意思。○2知道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3懂得热爱科学、利用科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巡视)想一想,国际互联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默读课文)能用文中的话来说吗?(方便快捷、丰富多彩、息息相关) 对!请你把——写到黑板上。真会读书!真会思考!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来读读这些词语,国际互联网——(方便快捷)、内容——(丰富多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真是太奇妙了(点画)。 2、可是有一个人不服气,它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听——(点击:嗨,大家好!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我的本领可大了,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听说国际互联网比我快,我想领教领教。) 3、那就邀请孙悟空和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国际互联网本领大的语句,开始! 二、导读第2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师巡视。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先在小组内吧你们画出的句子交流一下,看看互联网的本领到底有多大?(小组合作) 好,回到位置上,哪个小组愿意来读读你们画出的句子?(一生读,出示:这些“线”上飞速 ...........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 山.,传到世界各地 ......的电脑上。) ①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②从哪些词体会出速度很快?(“飞速 ......、传到世界各 ..... ....、.跨过万水千山 ..、几秒钟内 地.”.—— ..把关键词加红)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微型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七颗》。现在跟着老师一起来书写(钻)字。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童话故事,感受其中蕴含的美,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对词语的认识,谁来大声读一读这些词语,如果她读对了,请你跟对他读一遍。(出示课件)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声音真响亮给咱们班级的同学开了一个好头。你知道“清澈”是什么意思吗?谁能用“清澈”说一句话吗?生练习说话。 二:深入课文,理解内容。 师:这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这位小姑娘,今天让我们再次聆听一下发生在小姑娘身边的动人故事?边听思考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如果答案不一, 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在书中找一找,画一画水罐发生变化的句子。) 生:4次变化。(空水罐、满水罐、银罐、金罐、钻石。) 师: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我们共同来研究一下。下面请大家打开书 76页,大声读一读课文,看看书中哪个自然段描写的是水罐第一次发生了变化? 师:你找到了吗? 师: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师:你很了不起,读得正确、流利。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呢? 生: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师:说说你的理由。小姑娘找到水了吗?那么找水的过程容易吗?从哪句话中你体会到她找谁特别的不容易呢?师:(出示)她找哇,找哇终于。。。。泉眼。 师:你抓住了哪些词来体会的呢?(找哇,终于)师;找哇终于这了词语你能体会出什么呢?说明她走过了很多的地方找水。用心读书的孩子就会有特别的发现会想象,你想象一下小女孩找水的情景她都可能去过哪里。 师:总之他经过了千山万水。所有能找的地方她都找过了,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 师:那我们一个怎样读呢?谁来深情的读一读这句话。你来。你也想来试试。让我们来齐读这句话。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师;读的真好。老师有一个问题觉得很奇怪,我们这儿的水并不难找,为什么小姑娘哪儿却找不到水呢:因为那儿在闹旱灾。 师:(课件)是的。很久很久以前……. 师:此时此刻,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水。 师:没有水等待人的就只有一一

九寨沟教学设计及反思

九寨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生能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二、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第三小节是重点也是难点。 1.湖泊多,湖水清,湖石彩。 2.五彩池美的原由。 3.瀑布的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小黑板两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教师饱含感情地述说:“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如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在。这节课我们深入地去品读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 二、新授

(一)细读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a.九寨沟的地理位置——读原句。 b.九寨沟名字的由来——读原句。 c.一进入景区,象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板书:童话世界过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课文第二段为我们做了介绍。 (二)细读第二段 1.学生快速朗读,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介绍的。师相机板书:自然风光珍禽异兽 2.师配乐朗诵该段,让学生闭眼想象九寨沟的美景。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1)出示自学方法: a.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 b.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细致体会感受: *学生说到哪一处,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说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下教学设计显示的是点拨内容,针对重难点,话语在具体教学时可能有改动,顺序不一定如此)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a.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 b.教师相机出示图片,配合学生的讲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