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精神分析理论分析_穆赫兰道_省略_电影与梦的共同点_反映情感和欲念_吴文熠

用电影精神分析理论分析_穆赫兰道_省略_电影与梦的共同点_反映情感和欲念_吴文熠

艺术之窗

·89·

用电影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穆赫兰道》

———电影与梦的共同点———反映情感和欲念

吴文熠

1975年5月,法国综合性理论刊物《通讯》第23期以“电影精神分析学”为主题发表一系列文章,标志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滥觞。克利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

,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杜拉克的影片《贝壳和僧侣》和路易斯·布努艾尔的超现实主义影片《一条安达鲁狗》等更是把弗洛伊德所说的梦的象征意义直接转现为银幕的形象。

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研究涉及电影的三个方面。第一是研究“电影文本中的欲念”

,即研究影片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和性心理。第二次研究无意识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第三是研究“电影媒体的文化功能”

。本文主要是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从“电影文本中的欲念”这方面,分析影片《穆赫兰道》

。首先,电影精神分析学研究中主要涉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四个观念,即人格本质(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的关系为:本能冲动引起的内驱力,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和“审查”

,于是以“转移”的形式表现为梦或神经症。)、无意识领域(人类大部分的精神活动是无意识的,只有无意识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动。

)、梦的运作、性欲说(精神活动的主要能源是“性生命力”,即“力比多”,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艺术创造的原动力即是表现性生命力的性欲。

)。本文主要是从“梦的运作”这方面来分析影片《穆赫兰道》中人物的情感和欲念的。影片《穆赫兰道》大半部分是梦境,整部影片就是现实与梦境的结合。影片的叙述分为两个部分,以影片约第115分钟时,蓝色小盒子被打开为影片前后两段的区分点。前大半部分是梦境而后部分则为现实。影片前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年轻的女演员Betty 为了追寻演艺梦想来到了好莱坞,遇到了因为车祸而失忆的女子Rita (这个名字来自电影演员Rita Hayworth )。于是Betty 帮助Rita 寻找她的记忆。而她们唯一的线索是前一天发生在穆赫兰道的车祸和Rita 偶然想起的一个名字—

——Diane 。最终,两人在Diane 的住处发现了一具腐烂的女尸。那晚,她们在极度的惊恐中开始了同性恋的关系。在这部分中,还夹杂着3个小故事———一个男人被墙后的魔鬼吓昏,一个杀手杀死了目标,但却接连被目击者看到而不得以灭口,以及导演Adam Kesher 的新片女主角被资方敲定,自己因反抗而被整得一无所有,婚姻又出现问题,最后不得不妥协。影片的后半部分,Betty 的名字变成了Diane ,而Rita 则变成了Camilla 。与前部分相同的是两人的同性恋关系,但在后部分中,是Camilla 抛弃了Diane 并与导演Adam Kesher 走到了一起。Diane 濒临崩溃之时,找到了杀手(就是第一段中那个笨蛋杀手)要求他杀死Camil-la 。最终,Diane 在枪声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方面,按照佛洛伊德《梦的解析》所说,梦是(压抑或潜抑的)愿望之(伪装的)满足。不论是伪装的、扭曲的、或加工过的愿望,都埋藏在梦里,有如一个等待被发掘的讯息,需要透过梦的解析来理解。所有说,梦是人内心欲念的反映。

影片《穆赫兰道》

,现实中的Diane ,是一个性格内向,颓废,又毫不起眼的女演员,她的姨妈过世前留给她一些钱,在好莱坞,她除了与之相恋的Camilla 之外,一无所有,甚至后来,她连Camilla 一并失去。

而在梦境中,她是一个漂亮而又阳光的女人,在好莱坞有姨妈留下的豪华的房子和在演艺圈的良好的关系,她自己也在影片的试镜中也表现出色而赢得他们的一致好评。从这点中,我们可以看出Diane 的梦境和她的现实是完全相反的。她的梦境可以说是她内心欲望的一种满足。在梦中,作为做梦者意识主体的并不一定是做梦者本身,而是潜意识里对多种意向整合的结果。梦中之自我并非真的自我,而是潜意识里为了满足欲望而构筑的虚拟人格。戴安希望自己是一个漂亮的,乐观的,人见人爱的,演技惊人的,有可靠后盾的好莱坞优秀女演员,所以,在她的梦中,她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自己,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换掉,她拥有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直渴求的东西。不只是物质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在现实生活中,戴安与卡米拉相恋,卡米拉是出色的好莱坞女演员,而戴安自己是由于卡米拉的关系才能够在一些电影中有一个小角色,等于说,戴安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很大程度上地依附于卡米拉。而在梦中,卡米拉由于车祸而失忆,无意进入了戴安姨妈家,遇见了戴安,她孤独、彷徨而又无助,于是戴安帮助她去寻找她自己。在这个梦中,丽塔是完全依附于贝蒂的。这就是现实中戴安的愿望,她希望贝蒂一直在她身边,完全依赖她。特别是在戴安知道了贝蒂和著名导演有情之后,她内心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她虽然因爱生恨,顾杀手杀了卡米拉,但是在她的潜意识中,她是不希望卡米拉死的。所以,在她的梦中,她“让”贝蒂逃过了车祸而失忆,失忆是为了让贝蒂依附于戴安,然后自己担任那个保护她,帮助她的角色。而在现实生活中,贝蒂是因为与那个著名导演相恋才要离开戴尔的,所以,戴安恨导演。在她的梦中,她让导演的事业和婚姻都出现问题。这一点也说明了梦是内心压抑着的欲望的一种满足。

另一方面,梦境是自己内心情感最真实的,但是扭曲的反映。影片中,一个男人被墙后面的魔鬼吓晕过去。这个魔鬼我们可以知道就是代替杀手把蓝色盒子即作案证据给戴安的人。戴安内心深处对自己雇佣杀手杀害卡米拉这件事是很抵制或者说甚至是不愿意承认的。所以她害怕看到那个盒子,害怕那个人,在梦中那个人便成了魔鬼。那个男人就等于戴安自己,他被魔鬼吓晕,变现出戴安潜意识中是很害怕承认这个事实的,这件事情也是不符合她的道德的。而影片后来戴安听到有人敲门,而自己产生幻觉,看到两个长的像他姨妈姨夫的小人从门底下钻进来,变大,然后不停地对她大喊,她受不了,拿起抽屉里的手枪自杀。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她的自杀,是接受不了卡米拉已被自己找来的杀手杀死的事实,接受不了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谴责。

根据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和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和杰尔曼·杜拉克等人的观点,电影的特性在于情感的自我表现形式,在于把受到现实压抑的欲望转为幻想中的形象。这是梦和电影的一个相同处。影片《穆赫兰道》就是抓住了电影和梦的这个相同点,将梦和电影结合起来,让电影来表现梦,让梦来反映情感和欲念,用一个不一样的方式,将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和欲念巧妙的传递出来。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也是这类电影之所以引人入胜的地方。(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院)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第十组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 —[法]让—路易·博德里 一、问题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是:在“电影机器”这个庞大的运动系统中,观众是怎样被建构为主体的,影片的意义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该理论究其根本是源自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是通过类比的方式将精神分析学移植到电影研究上来。它是一种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观影主体与做梦主体类似,也就是梦的主人,这个梦的类似物就是好莱坞电影及其海外的类似物,精神分析符号学是一种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其主要分析对象是好莱坞电影及其海外的类似物。在这一理论中,主体完全显现,影片被看做是人的欲望的达成,借助于认同机制,主体则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施动者。其代表作有让—路易·博德里的《电影基本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和麦茨的《想象的能指》。 三、主体的眼睛 博德里首先提出,摄影机在影片的制作过程居于中心地位(P209),摄影机的影像建构与绘画中的透视投影类似,他指出,电影的最初模型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构成法。不同时期的绘画中空间概念是不同的,古希腊的绘画法是对注意中心的组织,也即基于多重的视点,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则是营造一个有中心的空间,“这种空间的中心与观看时作为中心的眼睛相应,因而让·佩尔兰·维亚托恰当地把眼睛称作‘主体’。”(P210)参照一个定点,视觉化的客体被组织起来;基于定点原则,视觉化的客体又反过来指出“主体”的位置(P210)。这个定点也即主体,是指置于视平线上的透视的原点。主体是一个人造的中心,带有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性。 通过阅读文章可以知道,博德里认为基本电影机器是从技术效果、观影情境两个方面来达到意识形态效果的。

心理研究电影《艳贼》 观后感

电影《艳贼》观后感 故事是以一个年轻貌美的女职员偷走公款的案件为开端的。这个化名为瑞安·海伦的女人有着高超的盗窃技术,藏匿、易容,隐姓埋名。她的上司史朝特先生愤怒地向警察报了案,大骂她的行为多么罪恶与不齿,竟偷走了公司保险柜里的将近一万美元的现金。这次作案后,她回到了母亲身边,原来她的真名叫玛尼·史德格。任何一个不知道内幕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外表端庄美丽,温柔可人的她是个满嘴谎言的十足的大骗子。她再怎么错,却依然像只娇弱的小绵羊,对母亲有着百般的依赖和关心。“妈妈,妈妈。”听着她对母亲的呼唤,有种让人心碎的感觉。她盗窃的钱财不会自己一个人享受,而是总想着母亲。影片进行到这里,我还发现她对红色的东西异常敏感,她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阴影呢?这一定与她歪曲的人格和盗窃癖的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一步步调动着人们的好奇心。 很快,玛尼又来到鲁德兰的公司找新的工作,鲁德兰听说她在史朝特公司作过雇员,就十分爽快的命令属下雇用了她。马克显然对这个有问题的漂亮女孩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地约她到自己的办公室加班。其间风雨大作,电闪雷鸣,玛尼彻底吓坏了,表现出暴风雨和发着的红光的闪电的强烈恐惧。马克绅士地把她搂在怀里,两人的关系开始有了进展。 一天,马克带着玛尼去看赛马比赛。玛尼再次对红色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敏感。随着他们感情的深化,马克带她见了自己的父亲和前妻的妹妹李儿。玛尼的内心不断地挣扎,一面不想陷入感情之中,一面对马克有了情意。她甚至是本能地从公司的保险柜里偷出现金,打算远走高飞。 这次,她并没成功,而是她人生中的一个巨大转折。马克对她的奇怪行为进行拆穿,虽然她一再掩饰,却最终奔溃,承认了她犯下的一切罪名。她是幸运的,因为马克已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想帮助她,他向玛尼求婚了,玛尼别无选择,勉强答应结婚。婚后,玛尼一直拒马克千里之外,她害怕男人碰她。这里再次暗示,她的一切不正常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原因在哪呢? 为了挽救玛尼,马克把玛尼带回她母亲家中,直接向爱德格太太发问,终于找出玛尼各种精神病态的症结所在。原来,在玛尼七岁时,作为妓女的爱德格太

《木星上行》影评观后感

《木星上行》影评观后感 文/江小鱼-V 其实我刚开始没想着要看这部电影的,尽管是沃卓斯基姐弟 执导,但是风评很差。不过,整个二月都没去电影院,心里有点痒,而且到电影院去看动画片和国产烂片又不符合我一贯的风格,所以还是选择了这部名字颇合我心意的《木星上行》,下面详细谈谈我的感受。 一、故事情节 故事是电影的核心,一部电影无论有多高的颜值,多炫的摄 影技巧,多复杂精巧的构思,如果不能讲好一个故事,都是白搭。之前有一段时间曾经特别沉迷烧脑电影,把这类结构新颖的电影 奉为佳片,不过不久之后就感觉有些电影虚有其表,架子搭得挺 漂亮,就是少点激动人心的东西。比如说《穆赫兰道》、《时空罪恶》、《无姓之人》,甚至是《盗梦空间》,我是很佩服它们的构思,也很赞赏它们的视觉效果,但是我多年后回想起来也只会 说”So what?” 而《木星上行》的确讲了一个不太好的故事,其实从电影本身的情节来说,架构还是不错的,背景很宏大,铺陈了宇宙帝国以 及一个权势显赫的家族,还有地球养殖场的设定都很好。但不知 道为什么拍出来总是怪怪的感觉,可以看出来它想讲很多东西, 但是却都没有讲清楚,眼花缭乱,缺乏深度,而且情节的推进毫

无悬念。 虽然大家骂死了这部电影的情节,电影也远远不及姐弟巅峰 时期的作品,但是我觉得并没有那么不堪,可以一看。 二、人物形象 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对单薄,甚至可以说有些呆板,好人 坏人的特征太明显了,我现在已经不太待见这种类型的电影了。 女主简直玛丽苏,本来是刷马桶的家政工作人员,但是由于 人家基因好,成为了女王陛下,而且还与最有权势的大家族博弈,拯救了整个地球。这么狗血的剧情用在科幻片中真的好吗!还有,男主和他的战(ji)友之间的往事其实可以刻画得再深入一些的。 最后,人物的打扮简直丑哭了,为什么未来的人类都是如此 的乡村杀马特风格?真是闪瞎我的眼,拜托服装师走点心好嘛! 钱老板辛苦了,小雀斑辛苦了。 三、视觉效果 视觉效果不用说,简直太好了,IMAX3D爽到飞起,满分。电 影中战斗场面挺多的,各种炫目的武器也是让人目不暇接,还有 浩瀚的宇宙背景,数不胜数的高空俯视镜头,如果不在电影院看 简直可惜了。 本片最酷炫的武器就是男主的“滑板鞋”,上下左右随心所欲,还可以留下发光的轨迹喔! 四、电影风格 看完了电影,只想用“浮夸”两个字来形容,色调简直又艳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 我们时常会认为幻想之中存在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但是,幻想本身却也张扬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和解放。罗素说,“幻想可能将人类引向一个新的世界的入口”,这无疑承认了在幻想和梦境中存在一条解释现实的钥匙。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儿童幻想小说,但却被精神分析学者引用于他们的著作,弗洛伊德与拉康都或多或少的从这部写给儿童的“摇篮曲”中汲取精神,相当的耐人寻味。 蒂姆·波顿如今改编了卡罗尔的原著,将文字所描述的仙境用影像展现出来,当然不只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供观赏的视觉玩物,看过《剪刀手爱德华》和《艾德·伍德》的人都知道,在这些光怪陆离的幻想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独特的情绪表达和哲学诉求,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心照不宣的感应。 两个世界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小说写成于1864年前后,在这之前的欧美儿童小说中(文艺复兴之后),充满着浓厚的以教化儿童为目的的书籍。它们大多否定儿童的想象力、幻想力,宣扬知识、美德,并主张一种基于现实经验之上的道德教育和知识传达,努力将儿童培养为适应社会实际的僵化的人。这相当于给儿童的想象力套上了一把沉重的、无形的锁,儿童世界被迫的、无条件的接纳了成人世界的秩序和逻辑。 十八世纪末,德国狂飙运动,将法国大革命狂飙突进的精神内化于思想文化领域,强调激情、推崇个性,呼唤在精神领域中挣脱现实的束缚。实质上,儿童文学这叶轻舟也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向情绪与想象力的解放,幻想小说才重新回到儿童读物之中。 在孩子的世界里,想象与现实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他们的脑海中,梦也是现实的一部分,甚至梦比现实更亲切。爱丽丝进入的仙境里,人物和场景均是袖珍版的,孩子处于与自身同等大小的人物和场景中,才似乎获得了归属感和平等言说的自由。这很容易解释,因为在成人世界中,孩子通常被视为未成熟的个体(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而在梦境中,他们能获得成人的待遇,没有某些禁忌的约束(比如性与婚姻都是成年人的游戏),也就大胆敞快的多。 因此在小说文本中,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分别对应的是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两个世界通常是对立的。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很好的表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影片伊始,爱丽丝的父亲是与他的同僚探讨商业投资的话题,幼小的爱丽丝从睡梦中惊醒,黑着眼圈,爱丽丝并不关心父亲的谈话,而父亲也不在意爱丽丝噩梦的具体内容,并一再提醒她,“那只是一个梦,很快会醒来的”。实际上,这一方面挑明了儿童世界是不被成人世界所认同的,另一方面孩子在接受父亲权

精神分理论分析电影《禁闭岛》

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电影《禁闭岛》 09社工2班 赵婕 0990101018 电影《禁闭岛》讲述了心理医生通过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治疗一名精神病患者的案例,患者的妻子因为严重的抑郁症而将他们的三个孩子溺死在自己家的湖中,而患者则因此枪杀了自己的妻子,他一直因为没有关注妻子的病情最终导致悲剧发生而内疚,最后自己也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下面是我用弗洛伊德有关梦的理论分析这部电影的部分内容。 主人公的梦在这部电影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很大的篇幅,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无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尚未解决的冲突在熟睡时的浮现,而无意识冲突不能永远被压制,因此,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使这些冲动得到象征性的表达,在电影中,患者(主人公)常常是噩梦缠身,而且在梦中反复出现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妻子和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的身份经常变化,有时候是作为被纳粹杀害的无辜犹太人,有时候又作为被溺死的瑞秋(患者创造出来的另一名精神病患者,名字取自他自己的女儿)的女儿出现,虽然身份不同,但每次在患者梦中出现的时候都会问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救我?”。他之所以总是梦到与此相关的内容,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解释是因为我们做梦的内容经常会受到我们睡前思虑到的恐惧、烦恼和问题的影响。从精神分析观点来看,一个梦,夜复一夜地反复出现,是因为这个梦所反映的冲突非常重要而且悬而未决。患者的妻子因为长时间未收到患者的关心而患上了眼中的抑郁症,在一次自杀未遂之后,她亲手杀死了他们的三个孩子,而患者自己又因为妻子的要求而痛苦的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妻子,矛盾和痛苦一直围绕着他,因此反复在梦中出现浑身湿淋淋的妻子和女儿,也就是她们离开他时的场景。弗洛伊德认为,梦为被压抑的想法提供了发泄的出口,精神创伤者在白天试图避免想起他们的创伤经历,但是在夜晚,他们梦中经常出现创伤性事件。患者一直认为是自己对妻子的疏忽害死了妻子也间接害死了三个孩子,所以在他的梦中也经常出现孩子对他的责问和妻子惨死时的情景,这种梦是他自责在潜意识里的集中反映。无意识的冲突在晚上通过梦浮现出来,但是在白天则表现为焦虑,这一点在患者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患者在白天有明显的严重焦虑的反应,并且经常会伴有对周围人的暴力攻击行为。白天的焦虑使得噩梦总是伴随着他,而噩梦又导致了白天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患者的病情,除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以外,还出现了比如手部颤抖、幻觉等严重的生理上的症状。因此我认为,梦不仅可以是我们的无意识冲突的一种发泄渠道,同时,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严重的焦虑,也可以通过对梦境的分析来对焦虑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 以上就是我弗洛伊德有关梦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禁闭岛》中的部分情节的分析,影片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多处体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以上只是对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分析,通过观看影片,我也更加形象地理解了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对弗洛伊德的理论理解的更加深刻,也对他有关梦的理论产生了更多的认同和兴趣。

精神分析学派

1.基本简介 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的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产生原因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Freud,S.)是位精神病医生,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它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潜意识动机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由于弗洛伊德的强调和重视,才为心理学界认识,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基本内容 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论述拉扎斯菲尔德及其主要理论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论述拉扎斯菲尔德及其主要理论 在20世纪西方的文化思潮当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可谓是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而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当中的诸多理论,对“人”这一个体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行为还是在诸多具体社会现象当中的反应,都进行了深入且全方面的剖析和阐述,充分挖掘了影响人个体思维活动及行为表象最为根本的原因所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单单只是一种理论而已,它更是一种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同时也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论研究,而且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些理论是可以更好的解读出现象中最为本质的那一部分,所以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拉扎斯菲尔德本人及其理论进行深刻的剖析,这一研究 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通过表象所反馈的一些行为状态,去走入内部,挖掘表象 背后所影响的本质因素有哪些,从而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知晓人思维过程和行为决断背后的潜在驱动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探索了人的意识深处那些不被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所认可的且压抑在人内心深处的动机和冲动,通过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探索,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准确且清晰的对自我的认知有所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根本动因的探索也使得受众对一些看似平常且又无意识的行为, 有了最为本质的判断和根本性的了解,这便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伟大之处。 而就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风格来说,他倾向于将人的相关生活经历、成长背景以及个体对事件的态度偏向等因素考虑到项目研究的过程当中去,通过对个体不同的行为以及态度的研究,来准确的掌握影响项目发展方向的变量因素,从而 以微观的视角去对宏观的项目进行剖析,最终将多种影响因素有效的结合起来, 为项目的研究得出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所以说,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还是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的得出,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是从

心理健康影片观后感

关于心理健康的影片感后感 一、《爱德华大夫》是一部通过心理分析以制造悬念的影片。虽然是黑白片,但其通过希区柯克的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直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特别是影片中关于心理医生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可谓是入木三分。剧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爱德华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悬疑影片《爱德华大夫》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心理学中的犯罪情结,以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心理医生的犯罪情结贯穿全篇,还有关于梦的解释与破译。主线讲述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近走马上任的爱德华大夫初出谋面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得森并且双双堕入爱河。然而不久发彼得森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彼得森坚信自己爱着的人是无辜的神经病患者。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影片之所以能够如此吸引读者的一大因素。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句精彩的台词:美丽的女人恋爱之前最合适当医生,而爱情之后只能当病人了。因而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一部理疗男人心伤的电影,女主人公彼得森便是这部电影的主治医生。爱人用真情疗伤,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一支主脉动因,甚至牵扯和推动到了全剧的神经,乃至使电影的主题不断纵深发展下去。为了解破悬疑找到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原凶,影片《爱德华大夫》多处运用了经典的心理分析与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比如所谓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等等。这使得《爱德华大夫》的故事情节悬念徒生,同时也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值得一提的是,《爱德华大夫》中有些很精彩的故事和悬念,就是建立在很典型或者说是夸张了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基础之上的。而故事的结局,女主治医生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关键词:弗洛里德精神分析学希区柯克 摘要:弗洛里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用运动的声画影像为我们揭开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神秘面纱,使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加形象逼真的方面理解了它,这正是电影的魅力。为此,在探讨精神分析文化影像系统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希区柯克,正是他对这种特殊文化的解读,才有了电影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 正文: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了大批默片和有声片,之后,他前往好莱坞谋求发展,并与1956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保留了英国国籍。在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希区柯克共拍摄了超过五十部电影,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转自百度百科)。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影片极具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私癖者再到性格孤僻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我以其著名的几部影片为例,分析这些抽象的思想。 一、《爱德华大夫》 影片讲的是彼得森大夫是医院里的女教授,接待一个新来的爱德华大夫。爱德华大夫有严重的恐惧症,害怕白色划痕,后来他因受刺激而记起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是约翰·贝兰特。爱德华大夫已死,于是警方怀疑约翰杀掉了他并想取而代之。后来通过彼得森大夫与一个老教授的治疗,使约翰终于记起爱德华之死因,最终通过彼得森大夫的协助,终将凶手莫奇森大夫绳之以法。 这部影片可以算是心理影片的开山之作,它是第一部严肃讨论心理分析的影片。希区柯克本人对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非常感兴趣,因而就非常想投拍这样一部以精神分析学为主的影片,于是《爱德华大夫》便诞生了。《爱德华大夫》实际上是基于很多佛洛依德的理论构思出来的,比如恋母情结,比如梦境原理,比如压抑与释放等等。这在希区柯克的很多影片中都有涉及,而第一部全面涉及到这方面内容的就是《爱德华大夫》了,希区柯克在这部片子里尽可能多的展现了他对于佛洛依德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又把冷冰冰的理论用画面表现了出来。 该片的心理学映像,首先是黑白相间的条纹对于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假爱德华大夫所产生的影响。他见到任何类似的条纹都像是受了刺激一样的产生罪恶感。他的这种情况其实是人对于应激所产生的某种防卫机制,可以认为是一种“潜抑作用”,也就是大脑对于他“参与”犯罪的这个过程进行了抑制,而只有在某些特定事物的刺激之下,才能反映出来,并且产生很严重的心理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梦代表人类欲望的满足,每个梦都有专属于它自身的意义和精神价值。梦境,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深藏着达利和希区柯克对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深刻理解。影片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梦境,在这个梦中人物的潜意识对

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内容 1.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理论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图示,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以及人格发展阶段。 在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图示中他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几个部分。早期佛洛依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机制由意识和无意识构成,具体来说既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佛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和出生后基于本能所形成的各种欲望。这些原始冲动和欲望不被人类文明的伦理道德约束所接纳,因此被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并未消失,它们在不自觉的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前意识是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当中。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是可以观察的心理现象,它负责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本能和欲望。 晚年佛洛依德对此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三部人格结构”说,既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他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结构,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欲望的体现,本我过程常常是无意识的,遵循着“唯乐原则”,追求快乐逃避责任与痛苦。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学习和环境影响发展起来的。它从本我中发展而来,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了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开始考虑行为的后果与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超我既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从儿时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最终形成道德约束和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简言之,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协调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在其人格发展动力理论中,他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里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心里能操纵着人格三个结构的运转,人格中某一结构获得较多能量后其他结构的作用就会减少。例如一个人如果心里能大部分作用于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很强的冲动性;若大部分作用于超我,则其行为就很有道德。 2.荣格的主要理论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学生,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与佛洛依德一样很重视无意识的概念。他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构成的。意识既是人格中自我的部分,是心灵中关于认知,感觉,思考及记忆的部分。与佛洛依德不同,荣格将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人潜意识是每个人独特的是区别于他人的,个人潜意识曾一度在意识里出现过,但后来被遗忘或者压抑,其内容多与情绪有关,是一种情结。集体潜意识是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经验,是人类对某些事情的先天遗传性倾向。它常在梦或幻想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原型的常见表现形式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等。阿妮玛原型是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除此之外荣格还提出了自性化概念,既是一个人的意识不断发展,认识自我并且最终实现自我的过程,可以理解成人心理成长的历程。

《黑天鹅》影评

自佛洛依德创建精神分析心理学以来,心理学对电影艺术正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著名文艺心理剧《黑天鹅》便是一例。 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因为不堪精神的重负走向毁灭的故事。故事起因于剧团的新旧更迭,旧领舞贝丝即将离去,舞台需要一位能够分饰两角——白天鹅与黑天鹅的新领舞来演绎芭蕾舞《天鹅湖》。妮娜在同样曾是芭蕾舞者却因意外怀孕放弃舞蹈生涯的单亲母亲严格的管教下舞艺精湛却生性拘谨柔弱,虽希望能够争取到梦寐以求的领舞角色,却在选拔时被总监托马斯认为没有黑天鹅般的魅惑。为了角色妮娜不得不挖掘自己恶的一面,,这种被动的双重人格,就像两个镜面人生一样,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作为一部心里探索类型的影片,该片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心灵世界的多姿多彩与多灾多难。 在排练过程中,妮娜一再被要求应在表演中释放自己,才能在黑天鹅表演的部分征服观众。与此同时她也深深感受到担心自己被周遭他人取代的强烈胁迫感,她试着不断的调试自己的心境来让演出完美,却愈发不能控制那只其实压抑在她心底许久黑天鹅坚硬的羽翼次破皮肤,隐现锋芒。 为什么女主人公会在心里积攒如此大的潜在逆能量,根本原因应该缘起于她的童年经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欲望的压抑是造成众多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这点我们亦可以从电影中得到很好的印证。 首先,妮娜是成长于单亲家庭,从小父爱的缺失无疑对她的心理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而母亲过分的保护以及事无巨细的管理更让妮娜似乎完全与外界失去联系。影片中,第一次海选,她显然不明白总监所言的“色诱”是什么意思,听到指导后,她的表情并没有展现出女性的魅惑,而是更加拘谨不知所措。当被问起恋爱经历,妮娜尴尬的神情以及对于关于性的话题的眉宇间竟无一丝快感印证了在幼年时期的她因为缺失父爱,让她只能依赖母亲,再加之母亲的过分保护,妮娜的性本能被长期的压抑在心里,并且表现出肛门期停滞型人格的谨小慎微与胆小怕事。 此时莉莉就好像世界上另一个她,只是面对这个似乎更招人喜欢更充满力量的自己的时候,压抑的妮娜需要得到释放。随着总监对她的引导,她逐渐接受并且尝试体会身体的快感所带来的精神愉悦,随着其性欲望的逐渐松绑,心中的黑天鹅也一点点显露。这场战争逐渐势均力敌,直到白天鹅将碎镜片刺向黑天鹅,这场被释放的嫉妒与阴暗才得以终结。积蓄的能量终好像那印在雪白天鹅身体上那不断洇开的鲜红伤口,化成玫瑰,得以体会完美。 除此之外,电影中大量应用镜子映像的手法拍摄,其中莉莉的很多次出场都是由镜像引入,而镜像在拉康的理论中表现了主体对于本身的认识,包括每次镜中的抓痕,镜中不随自己而异动的影相,都体现了妮娜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艰苦探究以及对最终抵达完美的不懈努力。 天鹅因此诞生,天鹅因此毁灭,也许我们得到了一个完美的swan queen,却真的无法完美一整个人生。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 摘要:一名精神病医生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 也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这位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及他的学生为早期精神分析学说做出了杰出贡献,后很多学者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非常独到和深入的发展。同时精神分析学派从两次大的转变中实现了创立和发展。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派、心理病理学、普通心理学、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以探寻和挖掘前人从未企及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潜意 识问题,精神分析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尽管精神分析 运动在不断发展, 但其最核心的观念始终未变, 即: 我们的大多数精神生活是 潜意识的, 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构成了心理的基础; 同时, 各种精神分析 理论都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 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关于心理发展的图景, 构成了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依赖于两次 大的转变, 一是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的转变, 二是从成人精神分析向儿 童精神分析的转变。 一、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 弗洛伊德在精神疾病的诊治过程中, 十分注重追溯个体各种精神症状的早期起源,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 被称为“儿童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因此, 弗洛伊德本人也被看作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当然,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是心理病理取向的, 从哈特曼开始才转向普通心理学, 使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一) 精神分析从心理病理学向普通心理学的转向 在弗洛伊德时代, 精神分析主要是研究心理病理学问题的。正是在病人那里, 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的世界。但是由于他只埋头研究病态心理, 因而不能解决病态心理与普通心理之间的矛盾。只分析病人, 而不观察正常人, 必然导致强调冲突与防御, 忽视正常人的适应能力。因此,发展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于揭示自我的适应性。 其实, 自我心理学的萌芽还是始于弗洛伊德本人, 他在其理论中曾反复论述自我具有外部和内部客体关系的双重任务, 既可把自我看作是一种外在的适应机能,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人格的一种内在的统量。他在 1923年出版的《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提出了结构理论, 1926年出版的《压抑、症状和焦虑》修正了最初的焦虑理论, 可视为现代自我心理学的思想萌芽。随后安娜·弗洛伊德 1936年出版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总结和扩展了其父亲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并确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试题精神分析理论讲解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试题3 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 一、单选题 1.下面哪个人物与精神分析有关()。 A 荣格 B 马赫 C 华生 D 安吉尔 2、下列哪种理论是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影响比较大?()。 A 原型理论 B 特征分析 C 精神分析 D 平行加工 3、( )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代表人物。()。 A 罗杰斯 B 斯金纳 C 弗洛伊德 D 巴甫洛夫: 4、哪种理论认为认同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心理机制? ()。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5、在精神分析中,有的病人产生对治疗者的依恋甚至爱慕称为。()。 A 投射 B 移情 C 外设 D 转移 6、下列心理学流派中,哪一个被称为“第三势力。()。 A 精神分析学派 B 人本主义 C 机能主义学派 D 行为主义学派 7、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造成抑郁的原因是。()。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需要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8、下列哪种理论是心理动力学理论? ()。 A 原型理论 B 特征分析 C 精神分析 D 平行加工 9、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是。() A 机能主义心理学 B 格式塔心理学

C 行为主义心理学 D 精神分析学说 10、首先将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团体治疗的是:()。 A 华生 B 霍妮 C 班图拉 D 沃尔夫 二、多选题 1.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是()。 A 压抑 B 退行 C 言语 D 沉默 2.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中症状是()。 A被压抑的潜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 B 自我与本能欲望 C是压抑与被压抑两种势力妥协的产物 D 自我没有得到实现 3.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包括()。 A真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 道德性焦虑 D现实性焦虑 4.心理防御方法中的合理化包括()。 A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 B 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 C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 D 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5.童年期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有:()。 A 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B 没有发生质变。 C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D 逻辑思维可以摆脱形象。 6.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是()。 A 本我 B自我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主要创始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他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她的《精神分析导论》这一书中简要的阐明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及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大概的了解到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观点理论 1,潜意识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 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无意识包括本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现实的制约。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2、人格理论 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 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目标乃 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 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3、性欲论 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4、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在他的后期理论中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当

精神分析电影影评

从电影《爱德华大夫》中看精神分析《爱德华大夫》是由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所导演的心理悬念片,它讲述的是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走马上任的爱德华大夫很快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康斯坦丝一见钟情,然而不久康斯坦斯发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康斯坦丝坚信自己深爱着的人是无辜的,她以自己的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巧妙地帮助情人从警察眼中逃脱,并通过分析情人的梦幻,终解开了情人的心结,将真正的凶手揭露出来。 这部电影故事情节离奇、悬念徒生,是一部经典的心理分析片。曾荣获奥斯卡最佳戏剧片和音乐金像奖,及最佳故事片提名奖。我们在这里不详谈电影的拍摄艺术与演员的功底,只想从心理学方面来分析一下这部电影。这部影片贯穿了精神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使观众无不跟随主人公的心理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sis therapy)又叫心理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奥地利精神科医师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的。弗洛伊德通过对大量精神病患者、神经症患者的观察与治疗,以及对他自己内心世界的艰苦分析,提出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有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婴儿性欲论及精神病理学理化。 在人格结构理论中,弗洛伊德假定人格是由3部分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作用是平衡的。如果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的弟弟意外死亡后,自己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和内

疚感,认为是自己杀死了弟弟,他的超我便要惩罚自己,惩罚自己是痛苦的,而以唯乐原则行事的本我不愿意接受,本我便与超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自我来调节两者的矛盾,调和的结果应当是本我与超我都能得到满足,于是便运用了心理防御机制——即将弟弟的死忙压抑在潜意识中,这样一来,意识层面里弟弟死亡的事情就不存在了,超我就不用惩罚自己,本我也不会与超我产生矛盾。由于潜抑作用,主人公发生了主动性遗忘。当他目睹了爱德华的死,又一次受到了精神刺激,虽然他对爱德华的死因有所察觉,但童年时代的痛苦回忆再一次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同时,潜意识中杀害弟弟的罪恶感引发了超我对自我惩罚的欲望,自我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杀害爱德华的罪名揽到自己身上,以求赎罪。但是本我不同意这样做,因此他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将自己变成爱德华,爱德华没有死,也就不存在杀害爱德华与自我惩罚的事情了。同时真实的自己又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被遗忘,心理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可以看出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患的的癔症性遗忘和双重人格。而女主人公运用了精神分析的疗法帮助爱人走出了心理困境。精神分析疗法实施,精神分析的技巧,主要由自由联想、解释、释梦和移情四部分组成。我们来具体看看电影《爱德华大夫》中体现了哪些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1、释梦。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家察觉,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以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所以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

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咨询期中作业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理解: 精神分析理论为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一个学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心理咨询中,主要的部分有:无意识和压抑理论、性心理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抗拒的分析、移情的分析、解释等。 (二)评价: 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了潜意识的存在、主张从过去了解现在、对梦境进行分析,注意观察和运用移情关系。 从产生条件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 sis)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著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故又把它称为深度心理学。 从研究方法来看,精神分析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从精神分析的特点可知,该理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有著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给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的方法。因此,学习和研究精神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适用领域: 1、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实践 弗洛伊德提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时的依据就是他在做医生时治疗经验的总结,所以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提出后必然在临床领域得到大量的应用。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经典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有:自由联想、、沙盘和绘画技术等等。咨询效果的评估,不能仅仅局限于精神分析的评估手段,还要根据来访者自己的叙述、判断,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量手段以及其他方面的分析观察,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的精神分析方法,运用精神分析的原则和理念,采用现代的咨询模式,可以在数月内短期治疗,精神分析正逐渐走向实用、普遍和有效。 2、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应用

微影评

微影评 (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把青春的迷茫与绝望渗透入每一个镜头。这是一个悲伤得近乎残忍的故事,但在少年杀人事件的背后,或者说之前,杨德昌导演用他细腻平淡的叙述,描摹出上个世纪人的青春百态:血脉贲张的仗义,与家人与社会的解不开的矛盾,青涩的爱情,苦涩的背叛。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原来青春,也可以是一部史诗。 (二)《聚焦》:作为电影它的故事不免简单,《波士顿环球时报》的4位记者为寻找美国神职人员猥亵儿童的真相的艰难过程。但是它又是如此动人心魄。电影情节十分紧凑,没有多余任何一笔,在恰到好处的配乐下,体会到正义和感动。这个题材本是相当敏感,可是它却获得一致的认可,这也值得我们对电影的自由含义进行深入的思考。电影的功能之一可能就在于,帮助人们回忆起容易遗忘的良心,电影也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深入思想的。 (三)《搏击俱乐部》:一个中规中矩的公司职员,一个桀骜不驯的浪荡分子,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其实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割裂。物质繁华的现实,终究不敌抛弃一切的洒脱来的真实。电影全程采用故事之外的叙事方式,冷静带有黑色幽默但又意味深长的独白,使这部电影变成了对生活方式的拷问: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生活?影片最后,虽然泰勒消失了,可是我们怎么可以完全抛弃泰勒的自由精神? (四)《房间》:为了给孩子一个没有罪恶的安全的世界,妈妈不得不在几平米的封闭房间内,给儿子创造一片可以自圆其说的天地;为了给孩子认识真实世界的自由,妈妈将残酷的真相当做送孩子逃出牢笼的动力。电影的与众不同在于,当我们都以为逃出房间就能皆大欢喜之时,现实世界的多变和磨难,将成为禁锢母子感情的第二个房间。纪实主义的风格,是生活的另一种演绎,碎片化的镜头,将被温情与苦难串起成为真实的人生。 (五)《丹麦女孩》:同样是纪实主义的电影,传记形式的诉说使得故事的发展尽管缺少惊喜却有着体验生命进程的悸动和感叹。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这个角色的挑战很大,但无论是Einar、Lily还是Greta,都完美地诠释了勇气和追求内心的执着。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当它被另一个自己占据,是否应该用爱和理解,成全一个全新的自己?我想,答案已在心中。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精神分析解读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精神分析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戴维·塞林格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评论界历来不乏对其的批评。以前对这部作品的精神分析批评均采用弗洛伊德或拉康的理论进行,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更多的注重个人内部的心理结构发展,不强调外部环境对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 众所周知,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部环境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正是客体关系学派,尤其是该学派理论家温尼科特所特别重视的。因此,他的理论为解释《麦田里的守望者》带来了新的视角。 本文利用客体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理论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了全新的精神分析解读。温尼科特认为,人格的发展依赖于足够好的母亲为孩子提供一个促进性环境,使孩子的自体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达到自我世界与非我世界的平衡。 否则,自体发展出现障碍,就会出现各种精神问题。文章先通过分析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早期家庭生活,指出了霍尔顿精神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他弟弟艾里的突然去世使他失去了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而离开家到寄宿学校上学又剥夺了他的促进性环境,使他的人格发展出现了障碍,他的自我世界,即小说中的童真世界与非我世界,即小说中的成人世界无法达到平衡。 再通过分析霍尔顿在纽约的流浪生活中与陌生人和他的朋友的接触,指出了他在纽约的流浪生活实质上是他一直在寻求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使其自体继续发展来摆脱他的精神困境。最后霍尔顿回到菲比的身边,终于得到了菲比的足够好的照顾而得到了救赎。 因此,这部小说实质上就是霍尔顿出现精神问题后,不断地寻求治疗的过程,

而最终他学会了调整自己,接受周围成人世界的好与不好的各个方面,融入了成人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