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史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新编历史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新编历史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历史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课程的定义有三种观点,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其中第二种观点,即课程是经验,最能反映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经验则强调只要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课程。

(2)历史课程

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课程计划精选历史课程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3)教学大纲

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指令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了每门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结构,同时规定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历史课程标准

是由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定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习方式、计划安排、实施建议等,并用以指导、规范、评估和管理历史学科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法规性质,体现国家意志,体现国家对历史课程的要求。

(5)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达和集中体现,是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6)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

(7)唯物史观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程性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8)时空观念

概念界定: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内涵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中,才能显示他们存在的意义。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和认识。(9)史料实证

概念界定: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地态度和方法。

内涵阐释:历史过程不可逆,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有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解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10)历史解释

概念界定: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解释为基础,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

内涵阐释: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历史的解释(历史叙述),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11)家国情怀

概念界定: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内涵阐释: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使命。

(12)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13)教材分析

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预案前,要做的一项很重要、又很基础的工作,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4)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包括一切有效地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具有资源性、工具性、教育性特点。

(15)教学内容

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和教材,并结合各种实际(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等),传授给学生各种的各种知识或信息。具有中介性、生成性和时代性三个特点。

(16)教材地位

依据一课的课题在单元中的位置。同时关注此课与其他单元内容的相互联系,厘清不同单元相关事件的因果或逻辑关系。再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确定本课的教材地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又能站在单元内容的立场或视角综观本课的内容所指,利于突破突破本课的视野局限,进而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与横向对比的思维方式。

(17)历史课程资源

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能够服务于历史课程的一切可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从信息呈现方式上看,既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静态资源;也包括可传递、反馈、交互的动态资源。

(18)学习

中国:获得知识与巩固学习,练习技能

西方:广义:是经验的获得和身心行为的持久性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动作、语言、知识、技能、习惯和道德品质以及生理的变化。

狭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育目的和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养成良好行为品质和增长才智的过程。

(19)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关于学习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是对学习理论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

(20)学情分析

广义的学情分析:指通过观察、访谈、调查、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研究式分析,对于作为“人”的学生的分析必然涉及人的个性心理、学习方式、成长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以此为教学奠定基础,确定教与学的一切内容、形式、策略、模式等。

狭义的学情分析:即以具体教学内容为依托,分析学生的现存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

(21)历史学习心理

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因素以及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运用历史知识能力的心理条件。

(22)学法指导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必要的认识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23)自主学习

是一种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和能力,它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

(24)合作学习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分配学习任务并指导教学进程,通过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或协调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团队和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团队和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方法。

(25)导学案式教学

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力求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6)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育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是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

(27)导入技能

是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遵循导课原则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种必备教学技能。

(28)板书技能

板书:教师上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黑板上书写的简练的文字、图形、符号等。板书技能是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达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它与教师的语言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配合,更好地感知教师讲解的内容。

(29)结课技能

是指在下课前几分钟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体系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善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主要方法有归纳总结、设置悬念、课堂练习、前后呼应、课后答疑、发散思维。

(30)提问技能

是指课堂中教室对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以达到获得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提问只是行为、动作。核心是问题。

(31)过渡技能

导入的一种,指在教学中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自然的转换和承接。主要方法有自然过渡、承上启下过渡、设问过渡、材料过渡、总结过渡。

(32)讲述法

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的一种方法。一般分为叙述、描绘和概述。叙述是指按时间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运动进行有头有尾,有理有据的具体阐述;描绘一般是针对主要历史人物的特征、气质、形象、心理状态、行为等进行绘声绘色的生动讲述;概述是以扼要概括方式,勾勒历史的全貌或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

(33)讲解法

是对历史概念、历史规律解析论证的一种方法,一般多用于讲解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等。主要以“解”为主,重在释疑解惑,具体方法有释义说明、实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4)图示法

用各种简明的符号和浓缩文字构成清晰美观、蕴意深远的图表体系,以标识各种概念、网络众多信息,反映知识联系的教学方法。可以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复杂知识概要化,使抽象知识形象化。

(35)史料教学法

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教学法指通过了解这一类的遗迹,来帮助学生树立历史思维,提高对于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理解程度。

(36)情境教学法

指教师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和实际教学中的需要为出发点,创造出相应的场景或者氛围来满足对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自体验历史,从而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教学内容,更加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最终使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37)诊断性评价

在历史新课程或某一学习单元开始之前,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背景以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所具有的能力、知识及态度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历史学习能力进行确认。

(38)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可以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结果,及时反馈、调整、改进教学。

(39)总结性评价

期末或学年末的量化评价。

(40)多媒体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41)教学设计

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作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为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与“程序”

(42)教学反思

是指老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教学设计、对历史教育教学经验、设计、实践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从中发现值得保留的成功经验和有必要完善的环节,进行必要的理论重建,从而使教学设计更加具有科学性、有效性,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高效率课堂的建设,进而时历史教学达到帮助学生成长的终极目的。

二、简答

1、课程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1)由过分强调学科内容转变为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由强调目标计划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3)由单一强调教材转变为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整合

(4)由只强调显性课程转变为显性与隐性并重

(5)由强调“实际课程”转变为“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由学校课程转变为学校与校外课程整合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的课程基本理念

(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3、教学目标的特点、设计依据

依据:

(1)课程标准:使教学目标科学;

(2)教材:是教学目标有效;

(3)学生:是教学目标精准。

4、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

(1)目标主语一定是学生

(2)目标一定要有行为动词

(3)目标达成一定要有方法

(4)目标内容一定要具体

5、教材分析的目的与依据

目的:

(1)将知识由贮存状态转向传输状态再转化为贮存方式;

(2)教材中所讲的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

(3)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

依据:

(1)课程标准:领会其本质,进行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

(2)教材:编写内容体系

(3)专业前沿研究:史学研究前沿问题

(4)学生:心理特点、思维障碍、原有知识基础

6、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性质不同

教材内容包括一切有效地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和教材,并结合各种实际(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等),传授给学生各种的各种知识或信息。

(2)特点不同

教材内容具有资源性、工具性、教育性特点。

教学内容具有中介性、生成性和时代性三个特点。

联系:教材内容指导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

7、教材处理的指导原则

(1)补白:铺垫性、探究性、拓展性

(2)调序:根据学习内容、目标不同而调整教材顺序,构成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专题。

(3)删减: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使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效益。

(4)整合:对教材中专题内或专题之间按照历史发展的因果、逻辑、对教材进行适当延伸、拓展和搭桥。

8、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科学性:选用史料时,应着眼于一手史料;学会考证历史真伪;伪史料也有价值,也可利用开发。

(2)适合性:选用的资源要适合教学目标;“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资源开发利用考虑学生的特性;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有限,要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资源组织课程。

(3)优势性:充分利用教师优势;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9、学习理论对历史学习的指导意义

教师角度:(1)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促使历史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3)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

10、影响历史学习的主要因素

内因:(1)前认知形态:知识储备和认知储备

(2)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学习动力及自控能力(动机、兴趣、意志、态度)

外因:社会家庭

学校:重视程度

教师

教科书

11、历史教学中,进行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分析学生的“已知”、现在“需知”、“能知”、未来的“想知”等四个方面

(二)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和学习环境

12、设计导学案时要注意的问题

(1)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练堂。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3)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4)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创新;科学始于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

13、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

(1)内容的选择:重难点内容;课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有争议的问题

(2)分组方式:同组同质;同组异质

(3)小组合作学习过程

(4)合作学习的评价:整体评价

14、简述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

(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2)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3)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4)系统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5、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2)与学生的年龄相适应

(3)照顾到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经验

(4)问题表达要清晰

16、简述结课技能设计的要领

(1)语言精炼,紧扣中心

(2)前后一致,首尾呼应

(3)形式多样,新颖别致

(4)提炼升华

17、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选择史料时多方求证

(2)史料和结论要匹配

(3)史料运用的时机:重难点问题;讲解枯燥时

(4)史料运用要适量:真实、科学、适量

三、设计

1、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对《辛亥革命》一课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2、任选一课,结合所学的教材分析的程序进行教材分析。

3、结合所学,以普通高中重点班为对象,进行《鸦片战争》一课学情分析。

4、任选一课,结合所学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4、一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