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浙教版科学九下13《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练习题

2016春浙教版科学九下13《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练习题
2016春浙教版科学九下13《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练习题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1.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下列生物最早参与土壤形成的是()

A.原始苔藓类B.原始蕨类

C.原始两栖类 D.原始人类

2.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A.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3.[2013·黑龙江]原始大气与空气相比较,没有的气体成分是()

A.氢气 B.甲烷

C.氧气 D.二氧化碳

4.[2013·长沙]下列对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由复杂到简单 B.由简单到复杂

C.由水生到陆生 D.由低等到高等

5.[2013·内江]下面是小勇同学学习了《生命起源与进化》后总结的观点,小旭同学说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你认为错误的一项是()

A.生命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同源器官的发现

B.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C.地层中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顺序

D.米勒的实验可以说明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6.下列有关地球演化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球固态的地壳一形成便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

B.科学家是通过对世界历史的长期研究来了解地球的演化史的

C.地球出世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

D.“婴儿期”的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氧气和氮气

7.下面关于地球演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初海洋的水来自彗星

B.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构成是相同的

C.地球形成之初已经有大片的陆地

D.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在植物出现后逐渐增多的

8.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中,保护原始生命不受紫外线伤害主要靠()

A.喷射的火山 B.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 D.原始陆地

9.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了火星上可能存在过生命栖居的证据,请你猜测一下,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发现了()

A.曾被水浸润过的痕迹

B.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C.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D.适合生命呼吸的空气

10.[2013·临沂]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11.在地球上原始生命的起源过程中,原始生命的物质可能是()

A.氨气和氢气

B.原始蛋白质和原始核酸

C.葡萄糖和氨基酸

D.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12.地球上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区别是()

A.没有氮气B.没有臭氧

C.没有氧气 D.以上三项都有

13.原始生命物质的诞生条件是()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能量 D.以上三项都是

14.科学家提出原始生命的诞生,运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

A.实验 B.假说

C.观察 D.推理

15.生命起源一直是科学界的热点.以下哪一项证据与“生命起源于外星球”的推测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

A.陨石中发现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

B.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C.最近发现火星除两极有少量冰以外,深处还埋有水

D.美国青年学者米勒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大气和闪电,人工合成了多种氨基酸16.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它的新陈代谢类型最可能是()

A.异养厌氧型 B.自养厌氧型

C.异养需氧型 D.自养需氧型

17.原始地球表面遭受强烈紫外线照射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特别强

B.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层

C.原始地球表面的温度特别高

D.原始大气中没有臭氧层

18.科学家推测,最原始的生命体是在____中诞生的。

19.46亿年前~26亿年前,岩浆慢慢地____,固体地壳逐渐形成;高温岩浆不断喷发而释放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形成____;高温岩浆不断喷发而释放的水蒸气降温凝结成水滴降到地表,汇流成____。

20.历史上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的大气成分变化可能较小,而现在它们的大气中都没有游离氧,其主要成分是氢气、氦气、甲烷和氨。由此推测,原始地球空气的成分和木星、土星上的大气成分类似。1953年米勒做了一个探索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实验(图1-4-1是米勒实验的装置图)。米勒向装置中通入推测的原始大气成分:甲烷、氢气、氨、水蒸气,通过放电和照射紫外线的方法代替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获得了多种氨基酸。请根据图1-4-1回答下列问题:

图1-4-1

(1)米勒实验属于____(选填“黑箱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

(2)如果在实验装置的气体中有氧气存在,实验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____。

(3)在绝大多数的实验中,往往用水作为冷却剂,主要原因是____。

(4)从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角度,观察到实验收集到氨基酸混合物的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 __。

(5)1972年米勒又开始做另一个实验:他把早期地球可能具有的氨和氰化物(一种小分子)的混合溶液密封于小瓶内,置于-78℃的低温下达25年之久,结果发现小瓶内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碱基和氨基酸,据此可作出的推测是__ __。

21.生命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人们关注和争议的焦点。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学说主要有“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宇宙胚种说”、“化学进化学假说”等。

下面是两个著名的实验和事实,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①巴斯德实验:如图1-4-2所示,意大利生物学家巴斯德将肉汤置于烧瓶中煮沸后冷却,如果将烧瓶口上加一根细长弯曲的玻璃管,结果肉汤中没有微生物繁殖;如果敞口放置,肉汤中很快生长出许多微生物。

图1-4-2

②1959年9月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陨石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六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所必需的。

(1)巴斯德实验可作为哪个学说的反面例证?请简述理由。

(2)澳大利亚的陨石可作为哪个学说成立的证据?请简述理由。

\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1.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下列生物最早参与土壤形成的是(A)

A.原始苔藓类B.原始蕨类

C.原始两栖类 D.原始人类

2.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D)

A.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3.[2013·黑龙江]原始大气与空气相比较,没有的气体成分是(C)

A.氢气 B.甲烷

C.氧气 D.二氧化碳

【解析】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故选C。

4.[2013·长沙]下列对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A.由复杂到简单 B.由简单到复杂

C.由水生到陆生 D.由低等到高等

【解析】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A符合题意。故选A。

5.[2013·内江]下面是小勇同学学习了《生命起源与进化》后总结的观点,小旭同学说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你认为错误的一项是(A)

A.生命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同源器官的发现

B.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C.地层中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顺序

D.米勒的实验可以说明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6.下列有关地球演化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地球固态的地壳一形成便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

B.科学家是通过对世界历史的长期研究来了解地球的演化史的

C.地球出世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

D.“婴儿期”的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氧气和氮气

【解析】地球从出世之初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到固体地壳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固体地壳形成后又经历了漫长反复的演变才形成了如今地球的海陆分布、山河大地起伏的地貌。科学家不可能通过短暂的世界历史的

研究来了解地球的演化史。

7.下面关于地球演化的叙述正确的是(D)

A.最初海洋的水来自彗星

B.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构成是相同的

C.地球形成之初已经有大片的陆地

D.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在植物出现后逐渐增多的

8.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中,保护原始生命不受紫外线伤害主要靠(B) A.喷射的火山 B.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 D.原始陆地

9.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了火星上可能存在过生命栖居的证据,请你猜测一下,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发现了(A)

A.曾被水浸润过的痕迹

B.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C.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D.适合生命呼吸的空气

10.[2013·临沂]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B)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解析】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

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

11.在地球上原始生命的起源过程中,原始生命的物质可能是(B)

A.氨气和氢气

B.原始蛋白质和原始核酸

C.葡萄糖和氨基酸

D.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解析】由于蛋白质和核酸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所以在地球上原始生命的起源过程中,原始生命的物质可能是原始蛋白质和原始核酸。

12.地球上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区别是(D)

A.没有氮气B.没有臭氧

C.没有氧气 D.以上三项都有

【解析】在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臭氧、氮气。

13.原始生命物质的诞生条件是(D)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能量 D.以上三项都是

【解析】原始生命物质的诞生需要原始大气(物质)、原始海洋(场所)、能量等。

14.科学家提出原始生命的诞生,运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B)

A.实验 B.假说

C.观察 D.推理

15.生命起源一直是科学界的热点.以下哪一项证据与“生命起源于外星球”的推测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D)

A.陨石中发现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

B.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C.最近发现火星除两极有少量冰以外,深处还埋有水

D.美国青年学者米勒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大气和闪电,人工合成了多种氨基酸16.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它的新陈代谢类型最可能是(A)

A.异养厌氧型 B.自养厌氧型

C.异养需氧型 D.自养需氧型

【解析】由于原始生命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所以是异养型,且在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的存在,所以原始生命是厌氧型的。

17.原始地球表面遭受强烈紫外线照射的主要原因是(D)

A.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特别强

B.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层

C.原始地球表面的温度特别高

D.原始大气中没有臭氧层

【解析】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具有阻挡紫外线的作用。

18.科学家推测,最原始的生命体是在__原始海洋__中诞生的。

19.46亿年前~26亿年前,岩浆慢慢地__收缩冷却__,固体地壳逐渐形成;高温岩浆不断喷发而释放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形成__原始大气__;高温岩浆不

断喷发而释放的水蒸气降温凝结成水滴降到地表,汇流成__原始海洋__。

20.历史上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的大气成分变化可能较小,而现在它们的大气中都没有游离氧,其主要成分是氢气、氦气、甲烷和氨。由此推测,原始地球空气的成分和木星、土星上的大气成分类似。1953年米勒做了一个探索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实验(图1-4-1是米勒实验的装置图)。米勒向装置中通入推测的原始大气成分:甲烷、氢气、氨、水蒸气,通过放电和照射紫外线的方法代替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获得了多种氨基酸。请根据图1-4-1回答下列问题:

图1-4-1

(1)米勒实验属于__模拟实验__(选填“黑箱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

(2)如果在实验装置的气体中有氧气存在,实验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__爆炸__。

(3)在绝大多数的实验中,往往用水作为冷却剂,主要原因是__比热大、成本低__。

(4)从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角度,观察到实验收集到氨基酸混合物的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分子(原

始生命物质)__。

(5)1972年米勒又开始做另一个实验:他把早期地球可能具有的氨和氰化物(一种小分子)的混合溶液密封于小瓶内,置于-78℃的低温下达25年之久,结果发现小瓶内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碱基和氨基酸,据此可作出的推测是__地球上的原始生命(生命物质)也可能起源于冰中(低温条件下)。__。

【答案】(1)模拟实验(2)爆炸(3)比热大、成本低(4)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反应生成有机分子(原始生命物质)(5)地球上的原始生命(生命物质)也可能起源于冰中(低温条件下)。

21.生命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人们关注和争议的焦点。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学说主要有“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宇宙胚种说”、“化学进化学假说”等。

下面是两个著名的实验和事实,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①巴斯德实验:如图1-4-2所示,意大利生物学家巴斯德将肉汤置于烧瓶中煮沸后冷却,如果将烧瓶口上加一根细长弯曲的玻璃管,结果肉汤中没有微生物繁殖;如果敞口放置,肉汤中很快生长出许多微生物。

图1-4-2

②1959年9月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陨石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六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所必需的。

(1)巴斯德实验可作为哪个学说的反面例证?请简述理由。

(2)澳大利亚的陨石可作为哪个学说成立的证据?请简述理由。

【答案】(1)巴斯德实验可作为“自然发生学说”的反面例证。巴斯德把煮沸灭菌的肉汤密封起来,发现细菌不能在肉汤里自我再生。这个实验证明,细菌等微生物的繁衍需要有母体细菌的存在,新的生命不可能自发地从非生命物质中产生。

(2)澳大利亚的陨石可作为“宇宙胚种说”学说成立的证据。宇宙胚种说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来自宇宙。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八年级科学(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 C-12 O-16 Na-23 H-1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选项属于符号的是() 2. 生活中常接触到“加铁酱油”、“高钙牛奶”等用品,铁、钙指的是()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单质 3.世界首个铟金属交易中心已在我国成立并开业。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相对 原子质量为115,则铟原子的质子数为( ) A.49 B.18 C.66 D.115 4. 三聚磷酸钠(Na 5 P 3 O 10 )过去常用作洗衣粉的辅助剂,我国部分省市为防止水体 富营养化已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在Na 5 P 3 O 10 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4 C.+5 D.+6 5.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6.过氧化氢(H 2 O 2 )是隐形眼镜的洗涤成分,关于过氧化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7.有一条酸河,经分析发现是由于河水中含有的物质R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 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 H 2 O +7O 2 =2 FeSO 4 +2 H 2 SO 4 据则R的化学式为() A. FeS B. Fe 2 S 3 C. FeO D. FeS 2 8.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①②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⑤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10.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1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A为原子序数 B.B为元素名称 C.C为元素符号 D.D为中子数 B.危险标 志 C.细胞结构 图 D.甲烷分子 A.眼球结 构

最新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联系——食物链。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电和磁 1、简单的磁现象: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只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 、北极N 。磁极间存在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 体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物理学家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空间磁场分布的情况。磁体周围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N 极出来,回到磁体 S 极。 3、地磁场:地球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叫地磁场。磁针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拟,地磁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4、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是: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电磁铁。电磁铁的优点是:(1)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2)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来控制;(3)磁的极性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 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把电能转化成为机械能。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使线圈沿原方向继续转动,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改变电流方向。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_在平衡位置(还有很多可能)_____. 7、电磁感应:闭合电路里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切割磁感线运动。若电路不闭合,则无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压。这种现象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切割磁感线方向和磁场方向方向有关。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发电机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发电机线圈中产生的电流是交流电。我国交流电周期0.02秒,频率:50赫兹一个周期内电流方向改变两次,1秒内电流方向改变100次。大型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部分。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转动的方式。 8、家庭电路:火线与零线间的电压是 220 , V,分辨火线、零线的工具是测电笔 电能表的作用:测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220V 10(20)A ”的意 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杯底有少量食盐结晶出来,此时,杯中的盐水() A.各部分一样咸B.下面的淡,上面的咸 C.上面的淡,下面的咸D.咸淡分布情况是不确定的 2.在正常工作时,电流最大的用电器是() A.100瓦灯泡B.普通石英钟C.40英寸液晶电视机D.1.5匹空调 3.在下列所列举的各种事例中,没有受到浮力的是() 4.在如图所示的电路图中,与实物电路对应的是() 5.如图是小明为家里的盆景设计了一个自动供水装置,他用一个塑料瓶装满水后倒放在盆景中,瓶口刚刚被水浸没,这样盆景中的水位可以保持一定的高度。塑料瓶中的水不会立刻全部流掉的原因是() A.受浮力的作用B.外界大气压的作用 C.受盆景盘支持力的作用D.瓶口太小,水不易流出 6.下列现象与解释相对应的是() A.盆景弯向窗口生长——向光性 B.小偷看到警察就跑——非条件反射 C.人出现中暑现象——散热大于产热 D.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7.春季,樱桃上市后人们出现的反射活动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A.听说樱桃上市而分泌唾液B.吃着樱桃感觉酸而分泌唾液 C.看到樱桃而分泌唾液D.看到“樱桃”两字而分泌唾液 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灯L的亮度,若要求滑片P向右端滑动时灯L 逐渐变暗,应选择哪种接法() A.M接A,N接B B.M接C,N接B C.M接A,N接D D.M接C,N接D 9.读图,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常到a、c两地避暑的原因是() A.a处地处迎风坡,降水多;c处沿海降水多 B.a在山顶海拔高,气温低;c在海边,有海水对气温的调节 C.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弱;c处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强 D.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处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弱 10.选体重近似、发育正常的4只雄性小狗,甲小狗不做处理,乙、丙、丁三只小狗分别做不同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测得各自血液中3种激素的含量如表(单位:mg/100 mL),请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上述四只狗中,行为呆笨、身体发育停止的是() A.乙狗B.丙狗C.丁狗D.乙、丙、丁三只狗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1.下面是我市气象台发布的一条气象消息:我市今天夜里到明天多云,明天白天最高气温10 ℃,最低气温2 ℃,空气质量等级优,请回答: (1)气象消息中说明天最高气温10℃,出现的时间应在__________左右。 (2)北京市寒风刺骨之时海南岛却温暖如春,造成两地这种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 12.大枣中维生素含量高,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种植户经常在枣的盛花期喷施赤霉素药液,这样可以提高产量。 (1)在枣的盛花期喷施赤霉素药液,赤霉素起到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人的健康第1节健康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1节 健康 教学目标: 1.了解健康的概念; 2.认识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健康的含义,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教学难点:健康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思考引入: 1.一个人患感冒了,他健康吗?为什么? 不健康 因为生理不健康。 2.一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他健康吗?为什么? 不健康 因为心理不健康。 3.一个人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他健康吗?为什么? 不健康 因为社会关系不健康。 4.什么是健康? 5.你认为自己健康吗? 6.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10个标准: 1.情绪乐观,从容不迫、勇于承担责任。 2.具有旺盛的精力,能够从事日常的社会、学习和工作而不感到有压力。 3.应变能力强,能够很好适应环境的变化。 4.善于修养精力,睡眠好。 5.具有抵抗一般疾病和传染病的能力。 6.体重适中,不胖不瘦,身体好。 7.眼睛明亮且反应敏捷。 8.头发具有光泽而少有头屑。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牙龈出血。 10.皮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健康下个定义吗? 一、健康的含义 健康的含义: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三者处于正常(或最佳)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 ) 健康的三要素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 健康的人

1.生理健康——由身体的功能决定的 生理健康的标准: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化指标正常,没有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只有生理健康,人才有精力完成每天的工作。 思考:如何确保生理健康?要合理膳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足够的睡眠,要避免有害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 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能在人 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 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 的生活。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 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3.社会关系健康 社会关系健康含义:社会关系健康 是指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居住环境健康 社会关系是指: (1)与家庭和亲属的关系 (2)工作、学习中与同事、同学的关系; (3)亲密的朋友和熟人的关系; (4)社团活动,如参加俱乐部、协会等组织; (5)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如到动物园、美术馆去的情况。 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健康的三个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案例:适应不良 小悦第一次坐在咨询室时,双手紧抓着放在并拢的腿上的书包,眼神迟疑。她说她心情很坏。她家在内地,十年寒窗,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S大学,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她几乎喜极而泣。 然而,当她步入大学后,她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在她寝室8个同学中,有6个是上海人。她觉得她们是另一个世界的人:说着日语一样的上海话,知识丰富,活跃兴奋,变着花样玩儿。在她们面前,她自己就像一个10岁不到的孩子。而老师在课堂上讲着一些莫名其妙又深不可测的东西。上课时,她喜欢坐在僻静的角落里,许多人在一起时,她从不找别人说话,也没有人理她。到食堂去买饭,有那么多人排着队,她就只好看到什么就买什么,连价钱和菜名都搞不清楚,所以吃的东西常常是又贵又难吃。 她生活在苦恼中。苦恼着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这段时间,她常想到死亡,整晚整晚地睡不着,每天都昏昏沉沉的。她说她的生命中除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原子结构的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期末试卷A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I—127 K—39 O—16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60分) 1、下列是光源的是( ) A、月亮 B、宝石 C、烛焰 D、看电影时的电影幕布 2、下列动物的受精方式不相同的一组的是() A、金鱼和鲸 B、蛇和龟 C、鸽和猫 D、大鲵与鲫鱼 3、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 A、传声 B、传热 C、响度 D、通风 4、为了制作一束平行光,班里的同学提出了以下的方法,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 ) A、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上 B、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C、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凹透镜的2倍焦点处 D、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凸透镜的2倍焦点处 5、一位同学在使用电流表测电流时,发现指针向左边没有刻度的一方偏转,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电流表的量程选错了节 B、电路中的电流过小 C、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D、电流表被短路了 6、下列现象中,属于非条件反向的是() A、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 B、学生听见铃声,跑进教室 C、司机看见红灯,停止前进 D、风沙吹进眼里,出现流泪现象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月食现象 B、阳光在浓密的树荫下形成的圆形光斑 C、平静湖面上群山的倒影 D、岸边看到清澈见底的湖水中嬉戏的小鱼 8、为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A、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9、如图所示中能正确测出电灯L1的电流的是() 10、下列关于敲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B、鼓面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越高 C、用大小不同的力量敲鼓,鼓声的响度不同 D、敲鼓的力量越大,鼓声的音色越好 11、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第1章符号与粒子 三、计算题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 AxB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 % 100 * % 100 * * 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个数 元素的质量分数= = 3. % 100 * % 100 * 的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 分数 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 混合物的总质量 纯物质的质量 物质的质量分数= =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 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 道尔顿 ;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 汤姆森 4. H2O 有那些意义 (1)、表示为水这种物质(物质); (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 (3)、表示一个水分子(分子) ; (4)、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 (5)、 表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单质 ,如 氧气O2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化合物 ,如 水 H2O ;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氧化物 ,如 氧化钙CaO 。 6. “2”的含义:2Ca 2+ 前2:2个钙离子 ,后2: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 2H 2O 前2:2个水分子 ,后2: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CaO (Ca 上方的+2)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硅 > 铝 > 铁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周期 ,“列”称为 族 ;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 增大 。在同一族,各元素的 化学性质 都很相似。 第2章 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78% ;氧气约占 21% ;二氧化碳约占 0.03% 。 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 碳酸(H2CO3,遇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方程式为 Ca (OH )2 + CO2 =CaCO3 ↓+H 2O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 效应。 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H 2O 2 和加热分解 KMnO 4 或 KClO 3 ,化学方程式为 (1) H 2O 2 ====== H 2O + O 2↑ (2) 2KMnO 4 ====== K 2MnO 4+ MnO 2 + O 2↑ (3) 2KCl O 3 ======= 2KCl + 3 O 2↑ 工业上用 分离空气 制取氧气。利用两种气体的 沸点 不同,属 物理 变化。 6.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 催化剂 ,它的作用是 改变反应速度 ,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 7.我们把物质和 氧气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我们把 发光 、 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 燃烧 ,如果这种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爆炸 。 而自燃是 缓慢氧化 引起的。 8.可燃物自燃的2个条件是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有充足的氧气并与之接触 。 9.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上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 MnO2 △ △ MnO2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教学方案】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 2.举例说明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事物或过程这一科学方法。 2.了解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1.随身听、饮料罐。 2.地球仪图片、细胞模式图图片、眼球模型图片、水分子模型图片等。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谈话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引入 1.观察与思考。(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 师: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师如何使用它吗?假如你要在巴黎都市购买一套住房,你会去销售大厅看什么?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你是怎么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呢?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师:我们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那么假如你要在巴黎都市购买一套住房,你会去销售大厅看什么? 生:回答问题(楼房沙盘)。 2.讲述。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模型来表示事物。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二、模型 1.列举。 师:在生活中,我们曾听说过“模型”这个词。例如我们常见的地球仪、动物细胞模式图等。请你说说什么是模型,并列举几个模型的例子。 生:(学生回答: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提问。 师: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用过哪些模型呢?(地球仪、细胞模型、眼球模型、皮肤模型、水分子模型等。(注:老师可以下载这些模型的图片并播放。) 师:我们为什么要用地球仪和植物细胞模式图呢?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试题

一、 我会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小题,40分)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就是( ) 2.某同学对一些科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有如下的理解,其中错误的就是( ) A . O 2:可表示一个氧气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B . 2C:可表示两个碳原子 C.S 2- :可表示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D.NH 3:可判断出该物质中N 、H 元素的个数比为1:3 3.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根本原因就是( ) A.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根细胞液的浓度 B.土壤溶液浓度小,植物吸水过多 C.土壤溶液浓度大,根吸水过多 D.盐碱物质植物不能吸收 4.下列五种物质中均含有氮元素,它们就是按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 ①NH 3 ②N 2 ③NO ④X ⑤N 2O 5。根据排列规律,X 不可能... 就是( ) A 、N 2O 3 B 、 NaNO 3 C 、 NaNO 2 D 、 N 2O 4 5.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三号”于今年5月27日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主要燃料就是偏二甲肼(用R 表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为:R+2N 2O 4 === 3N 2+4H 2O+2CO 2。偏二甲肼的化学式就是( ) A.C 2H 4 B.N 2H 4 C.C 2H 8N 2 D.C 6H 7N 6.如图所示的演示实验,可以验证( ) A.电磁铁磁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B.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C.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D.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7.小明把几滴香水加到小花瓶的水中,瓶内放入 几株插花,不久花叶 上能闻到此香水的缕缕香气,这主要与植物哪个功能有关( ) A.导管的输导作用 B.筛管的输导作用 C.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 8.科学家研究发现,以Y 2O 3,BaCO 3与CuO 为原料经研磨烧结后可以合成一种高温超导物质,其化学式可写成Y 2Ba 4Cu 6O 13,且在合成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则( ) A.此合成过程的反应类型就是化合反应,Y 的化合价为十2 B.此合成过程的反应类型就是化合反应,Y 的化合价为+3 C.此合成过程的反应类型不就是化合反应,Y 的化合价为+2 D.此合成过程的反应类型不就是化合反应,Y 的化合价为十3 9.植物的根长度能够不断增加,这就是因为( ) A.根冠部分的细胞不断地增多 B.成熟区的细胞不断地分裂 C.伸长区的细胞不断地伸长 D.成熟区的部位不断向上延伸 10.下面就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据此分析错误的就是( )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B.示意图中的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A .熄灭酒精灯 B .倾倒液体 C .气体验满 D .液体过滤 火柴熄灭 点燃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测试卷-(附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测试卷(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规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低等到高等B.由简单到复杂C.由水生到陆生D.由大型到小型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B.“始祖鸟”是鸟类进化成哺乳类的典型证据 C.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的是脑容量增加 D.达尔文提出较为完善的生物进化学说,其核心是自然选择 3、子女的一些形态非常像他们的父母,这是因为他们() & A 与父母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 B 与父母吃的食物大致一样 C 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D 受父母的熏陶 4、2001年,科学家培育出了“超级鼠”,其肌肉质量超过普通鼠4倍,且寿命更长,原因 是它们体内多了一份特殊的基因。科学家获得这种超级鼠的方法属于() A.发酵技术B.克隆技术C.组织培养D.转基因技术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6、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分布状况形 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D.土壤 7、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只大象B.一群飞鸟C.一片树林D.一朵彩云 8、水俣病是由于汞中毒引起的,在“水草→虾→鱼→鱼鹰”食物链中,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 A.水草B.虾C.鱼D.鱼鹰 9、关于食物链的写法,以下正确的是() A 阳光草蚱蜢鸡 B 鹰鸡蚱蜢植物 C 田鼠蛇鹰D植物蚱蜢鸡鹰 10、某湖泊受到农药轻度污染后,未经处理,一段时间后恢复原来状态,这是由于() A、自动调节能力 B、置换作用 C、化合作用 D、分解作用 11、在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目前较有效的措施是()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1、磁性:能够吸引、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2、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3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 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话: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发电机),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电动机)。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 ②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③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六、电磁感应(磁生电): 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浙教版八下科学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八下期末测试题 友情提示: 1、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 2、全卷满分150 分,共 4 大题,其中 37 小题为自选题( 5 分),所得分数计入总分,但全卷 得分不超过 150 分。 3、本卷可能用到得相对原子质量:Ca-40 O-16 H-1 P-31 注意: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分子的是 A.2H B.H2C. 2H2D. 2H+ 2.下列土壤组成模型中,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是() 矿水矿水 矿 水矿 水物物 物 质空气质空气物 质空气质 空气有机有机有机有机 A B C D 3.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金属的锈蚀 B、食物的腐败 C、酒精的挥发 D、动植物的呼吸 4.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方向如图所示,则磁体的N、 S 极标注正确的是 S N N S S S S N A B C D 5.下列各种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点燃 B.4P+5O2=点燃 A.2Na+Cl2= NaCl2P2 O5 通电 ↑D. CO2+Ca(OH)2 = CaCO3↓+H2 O C.2H2 O= 2H↑ +O2 6.右表是我市某地空气质量周报的部分内容。下列情况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 生影响的是()A、用天然气作燃料 项目 空气空气质空气质 污染量级别量描述总悬浮颗料52

C、汽车排放的尾气 D、用煤和石油产品作燃料 7、在下图所示的家庭电路中,连接正确的是() 8.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A B C D 9 .既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又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具有的性质是( ) A.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B.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C.密度比空气小,不易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 10.实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法制氧气时,加入的少量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 ) A.质量不变,性质不变B.质量增加,性质改变 C.质量减少,性质不变D.质量不变,性质改变 11.在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 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 态如右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B、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C、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D、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12.如图所示是研究电和磁内在联系的三个重要实验,发电机所依据的实验原理是 A B C A.A实验B.B实验C.C实验D.都不是 13.今年我国许多城市已开始使用西气东输工程送来的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下列四位同学在讨论化学式CH4的意义,其中错误的是()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1、模型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的作用: (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二.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决定。 2、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4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已。 三.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卢瑟福:“核式模型→玻尔:“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 2、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4、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质子: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带正电) 原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氢原子没有中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3)、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浙教版2019年八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模拟卷

浙教版2019年八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模拟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 15 小题,每小题 4分,共 60 分。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台州各地河水治污采用“河长”制,如果你是一位“河长”,下列做法应该制止的是( ) A .将生活、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内 B .适当放养鱼苗,恢复生物种类多样性 C .及时打捞漂浮物、清除河道垃圾 D .在河面放置种有净水植物的生态浮床 2.在粗盐(含泥沙等不溶性杂质)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 .粗盐称量 B .粗盐溶解 C .浊液过滤 D .蒸发结晶 3.概念图的建立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下列选项中的概念能分别代表图中abc 的是( ) A. 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 B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C .内分泌腺、甲状腺、垂体 D .通路、断路、短路 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灯 L 的亮度,若要求滑片 P 向右端滑动时灯L 逐渐变暗,应选择哪种接法( ) A .M 接A ,N 接 B B .M 接 C ,N 接 D C .M 接C ,N 接B D .M 接A ,N 接D 5.小明暑假乘飞机旅行,飞机起飞时,天阴沉沉的,下着蒙蒙细雨。起飞一段时间后,突然窗外阳光明媚,天碧蓝碧蓝的,白云竟都在她的脚下,看上去像无际的雪原!小明对这些现象作出了如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天阴沉沉的,下着蒙蒙细雨”描述的是当时的气候 B.在飞机上升的过程中,小明感到耳朵有点疼,这是因为随着高度的升高,氧气含量逐渐减小的缘故 C.地面阴雨绵绵,高空却阳光灿烂,这是因为飞机从平流层进入了对流层 D .雨、雪、冰雹等均属于降水 第5题图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概要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宇宙的起源 1.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2.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3.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其主要观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4.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5.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1.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2.哥白尼与“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②公元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 ③178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 ④1846年法国的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 ⑤1930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 ⑥20世纪50年代,航天探测器的运用,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4.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八年级科学(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 C-12 O-16 Na-23 H-1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选项属于符号的是( ) 2. 生活中常接触到“加铁酱油”、“高钙牛奶”等用品,铁、钙指的是( ) A .元素 B .分子 C .原子 D .单质 3.世界首个铟金属交易中心已在我国成立并开业。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 为115,则铟原子的质子数为( ) A .49 B .18 C .66 D .115 4. 三聚磷酸钠(Na 5P 3O 10)过去常用作洗衣粉的辅助剂,我国部分省市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已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在Na 5P 3O 10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3 B .+4 C .+5 D .+6 5.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6.过氧化氢(H 2O 2)是隐形眼镜的洗涤成分,关于过氧化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7.有一条酸河,经分析发现是由于河水中含有的物质R 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 H 2O +7O 2=2 FeSO 4 +2 H 2 SO 4据则R 的化学式为( ) A. FeS B. Fe 2 S 3 C. FeO D. FeS 2 8.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 ( )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 .①②⑤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⑤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10.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B .危险标志 C .细胞结构图 D .甲烷分子 A .眼球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