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及其二级学科的分析

公共管理及其二级学科的分析
公共管理及其二级学科的分析

公共管理:诸二级学科的分析(2009)

董克用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按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五个二级学科。近年来,各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又陆续自行设立了一些二级学科,其中主要有公共政策、非营利组织、公共财政、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等。下面按照各二级学科的顺序分别予以分析。

一、行政管理

中国行政管理学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建立后,经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政治学与行政学学科一起被取消。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改革创新步入快行道,促使中国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学科重建。1983年以前,行政管理学融合在政治学的研究中,1984年,中国行政管理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得以重建。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是国内最早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机构之一。1990年第一批获得行政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与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一起第一批获得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期间,全国行政管理专业快速发展,逐步完善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有20所高校获得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139所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300多所高校培养行政管理本科生。

在中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寻求独特发展道路的背景下,行政管理学作为回应现实政治与社会问题,谋求社会持续发展的实践性知识体系,正在不断清晰自身的学科地位以及发展前景。

归结起来,行政管理学科发展面对以下三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

1.学科基本理论与应用管理实务。作为培养体系,行政管理代表着人类在选择公共治理手段与途径时的各种智慧、各种理念和各种思维方式,为公职人员确立治理精神与价值观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故此,以公共治理理念发展为核心的行政管理知识体系奠定了学科的基本立足点。行政管理学、行政哲学以及行政管理学说史均是行政管理学科研究的基础资源。

然而,由于行政管理涉及到政府或者公共组织内外部方方面面的管理事务,因此,行政管理研究的内容涉猎广泛,不仅在范围上包括组织内部的组织、领导、人财物以及程序管理,而且还包含对组织外部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这样,人们多个角度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各个领域的问题,研究的取向分散而多样,也使得大量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实务性。

2.普适性知识与本土性知识。行政管理专业所涉及的知识既拥有普适性原则,又因受制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传统、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性的行政管理特质。这些差异折射到行政管理学科研究之中带来了管理价值选择间的冲突。

在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期,由于学科知识体系尚未建立,学科知识稀缺,而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丰裕使得人们渴望认识西方政治与管理制度的优势,因此,将西方国家行政管理学说与制度作为普适性的原则引入到国内,经历了吸收、引进、借鉴的阶段。然而,在引进、吸纳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的异质性开始显现出来。同时,西方世界开始意识到中

国文化及其治理结构中的一些重要而经典的元素,发现东方社会辨证思维的价值并加以学习,这使得重新搜索和建构中国特色,反映中国现实的行政管理话语系统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立本土化的行政管理研究体系的呼声日渐高涨。研究者们开始通过调查、咨询项目逐渐介入政府行政管理的实务,获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概括、总结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特征,揭示中国特有公共行政问题以及寻求有效解决答案的深度研究依然缺乏。中国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需要国际性普适知识与本土化知识的有机平衡与融合,应建立国际化的视野、本土化思考、批判性反思的理念,建构体现中国现实的特色理论。

3.政治主义取向与管理主义取向。从价值层面上看,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途径是多角度和多元的,有政治主义、法律主义的研究途径,也有管理主义与经济主义的研究途径,每一种研究途径都有特别突出的研究视角与关注的问题,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政治主义强调行政活动以及权威资源分配的利益代表性,关注政策的利益归属以及政策的民众回应,重视政治身份与意识形态;法律主义强调权利与社会公正的内涵,关注对公共权力行使的限定和约束;管理主义强调以成本-效益为导向,以能力发展为基础的管理法则,关注理性、规范的管理制度,反对身份本位而主张以贡献与成就为本位;经济主义则强调在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安排,倡导运用市场机制的重要性。这些价值取向包含着彼此的冲突,呈现了行政管理学研究中的多样化模式。

我国20多年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在看到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泛政治化和高度人格化带来的弊端之后,行政管理学努力选择更加理性和科学的工具来改造传统方式的弊端;又因中国改革开放适逢西方政府改革理论与实践倡导“新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运动”、“政府再造”等潮流的影响,因此,经济主义和管理主义的价值在行政管理研究中发挥了较强的作用。然而,低估政治主义和法律主义的价值,忽略对利益平衡和政策代表性的关注,也导致了人们对行政管理学科研究终极关怀的质疑。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强调人本、民生与和谐的价值观,行政管理学发展需要更多地关注政治与法律意涵之下的行政管理途径,在政治主义与管理主义之间谋求平衡。

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一)学科内容和特点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在1990年学科专业目录中,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作为二级学科列于医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在1997年修订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较大调整,专业被划分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中,可同时授予管理学、医学学位。

社会医学是从预防医学中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主要基于医学知识,发现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综合了生物医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产生了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寻找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发现健康弱势人群及重点防治对象,找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应对策略。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如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因素,人口发展,生活劳动条件,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卫生政策以及落实政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研究各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卫生管理与区域卫生规划、卫生项目管理、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保险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的经济评价、医疗技术的经济评价等。

由上可见,社会医学属于医学分支,而卫生事业管理属于管理学分支,这两者之间虽然有很多关联,但学科理论基础不同,研究重点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同。在国外已经分立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在国内也呈现出分立的发展趋势。

(二)学科发展现状

根据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统计,共有59家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招收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中医学院29所,占49%;综合院校30所,占51%。在30所综合院校中,大部分都拥有医学院,其中有16所将本专业设于医学院或公共卫生学院,还有11所设于非医学院系,如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等,剩余3所分别在医学院和管理学院都开设了本专业。

通过对比各个高校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发现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两个方向有着很大的差异并有逐渐分开的趋势,前者融合了多种学科并以医学为基础,而后者更多偏向于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方向。北京大学在公共卫生学院下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分设为两个独立专业,其中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侧重于卫生管理和卫生政策,而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则更倾向于医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和山东大学均有两个院系设置了该专业,虽然在具体方向上略有区别,但也都是侧重于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利用公共管理的学科优势,侧重于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着重运用公共政策来研究解决卫生问题。这种趋势不但在高校的学科发展上体现出来,在其他相关领域也出现了分立的趋势,在我国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分别设立了社会医学和卫生管理学两个学会,说明在卫生系统也对两者不同的内容和性质有了共识。

(三)学科发展趋势及相关建议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获得进步的基石。世界卫生组织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卫生事业,卫生也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看作在实践中获得的真理。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卫生和医疗服务是专业技术问题,而卫生和医疗制度安排则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面对巨大的社会需求和良好的发展机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调整自身的学科结构和研究内容。现在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范畴界定模糊、内容庞杂,而重点不清晰,可以考虑分为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两个专业。两专业应根据不同性质、不同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应鼓励医学院校与综合院校分工,医学院校侧重于社会医学的研究,综合院校侧重于卫生政策的研究。同时,卫生事业管理这一称谓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不适应多元化卫生服务主体以及“大卫生”体系构建的发展现状,与国际上一般称谓和理解均不相同,甚至难以翻译成相应的外文文字,建议更改为“公共卫生政策和管理专业”,内容也应该相应扩充,特别是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等相关知识应该作为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建立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使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和研究内容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设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我国的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迎来了灿烂之春,取得了丰硕成果。

1997年之前,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是教育学学科门类下两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在1997年的学科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立了“管理学”门类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原目录中设在教育学门类下的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成为新目录中的“教育经济与管理”,成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可授予管理学或者教育学学位。从此,便有了“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个学科专业。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教育政策学等则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生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公共管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点迅速增加,而且相当一部分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一些师范类院校也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依托,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组建公共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各个二级学科中,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最多,发表的论文最多。

围绕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设立,有两个一直在争论的问题:

其一,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合并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否妥当?

从1997年正式设立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开始,就有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后来不断有人提出异议。到现在为止,该学科已经设立十余年,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接受这样一个学科称谓。很多人对设立教育经济与管理这样一个学科感到难以理解,认为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是两个学科,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相去甚远,甚至认为,把这样两个学科生硬地合并在一起,是行政干预的结果,行政权力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学术受制于行政权力的结果,从学理上看是不可取的。这些意见不无道理。

也有人认为,从理论背景来看,经济学与管理学逐步融合,管理学在大量的吸收和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融合在一起是必然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教育政策分析作用互补,教育管理学更注重经验总结和感性认识,而教育经济学则注重解释各种教育现象,尤其是教育管理现象背后的逻辑、寻找内在规律。

第二个有争论的问题是,教育经济与管理是否应该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二级学科?

这个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从研究对象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把教育作为研究对象,而提供教育服务、制定教育法律和政策、管理教育本身就是现代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能,把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一个二级学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所依据的理论和方法来看,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从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学等多学科的视角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很难把教育经济与管理归入其它一级学科。

一些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认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的核心理论是以公共经济学(公共财政学)的主要原理为基础的。无论是教育政策与法律分析,还是教育管理学,都大量借鉴和吸收了公共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这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等学科一样,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这也是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核心。所以,把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二级学科是合理的。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取得的成就和研究现状

1、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针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问题,理论创新牢牢地立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政府和市场在教育中的作用、学校的法律地位、如何确立政府机构之间以及政府、市场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学校治理结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教育的收益率、民办学校的营利与非营利性、教育的产业化问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向、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学费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区域之间教育公平、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理论等问题的研究中,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和巨大进展。

2、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教育法律与政策、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教育法律和许多重大教育政策的制定、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我国义务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要达到4%目标的提出,教育经费两个增长目标的提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非义务教育学费制度的建立等诸多方面改革措施和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都起了积极作用。

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理论研究明确了“教育不能产业化”,并努力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坚持教育不能产业化的原则,这对于确立政府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正确把握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3、我国已经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的专业研究队伍。我国的大学中,大致有三个群体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问题的研究,一个群体是在经济院系、法学院系和管理院系;另一个群体则是在教育学院和公共政策研究机构,这些研究者往往以教育学家的身份出现在各种活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群体,就是处在教育管理岗位上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其它学科的教师。这三个研究群体的学术活动相对独立,也相互补充。

4、教育经济与管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日益规范化,逐步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更加重视实证研究。

5、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研究的问题不断深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已经发展演变成从多种社会科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策分析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现象以及政府、组织和个人教育行为的一个综合性学科。教育制度和教育组织的经济分析与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进一步融合,形成了教育经济与管理的一个重要学术分支。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相关研究取得了重大成绩,但问题依然很多。

其一、追赶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与国际研究成果相比较,教育的研究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原创性的突破性成果不多。低水平上的重复“研究”太多。追赶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认真吸收国际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先进的研究方法,仍然是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其二、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我国学术界对于实证研究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虽然有一批学者在使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但是,研究的领域非常有限,而且所使用的方法有待完善与提高。工欲善,必先利其器。当务之急,应该加强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训练。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组合_以_公共管理案例分析_教学为例

第31卷第1 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 ol. 31 No.1 2009年2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 EDITION) Feb. 2009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组合 ——以《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为例 龚虹波 (宁波大学法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摘要:传统的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案例往往以单个、分散、无内在联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经常使案例教学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陷入教学困境。依据变量互补性标准来选择教学案例,并将它们从论证因果关系的角度组合在一起,形成若干个理论专题。这种多案例理论专题式教学将缓解上述教学困境。 关键词:案例教学;案例选择;案例组合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9)01–0108–05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难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近年来,案例教学法被引入到众多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国内各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也进行了大量的案例库建设,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选择,选择的案例又应该如何组合。换言之,教师选择与组合教学案例的标准与依据是什么。对这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国内外已有的案例教学研究成果为数甚少。事实上,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的科学性。因此,如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设计、选择并巧妙地组合案例,就成为当前案例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内传统的案例教学研究虽然也探讨教学案例的选择问题,但不在案例组合的基础上来审视案例的选择。在教学实践中也往往将案例以单个的、分散的、无内在联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个经常令教师和学生烦恼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面对一个教学案例(特别是中、高难度的案例)往往不知所措。在众多的理论中,应该选择哪种理论来理解、分析这个案例。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学生就会用日常的生活经验凭直觉来分析、判断案例,从而使案例分析课程失去其应有的教学意义。面对这种教学情境,教师则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如果给学生点出用何种理论来分析案例,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失去案例教学原有的教学目的,而不给学生点出,又无法帮助学生走出不知所措的困境。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组合入手。 一、案例选择与案例组合 一般来说,案例(Case)是指按照特定方法、经过选择和加工的特定事例,是案例采集和制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某些特定方面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情景的描述。[1]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重传授、重系统、重秩序不同,案例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首先需要有意识地选择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关于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选择案例,国内外学者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见解。罗伯特·T. 戈伦比 收稿日期:2008–06–10 基金项目:宁波大学2008年度教研项目(JYXMxzh200721)。 作者简介:龚虹波(1972–),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博士。

公共管理学案例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2004-12-13 案例一:温州市政府得“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得无为温州民营经济得发展,有着自身得动力与内因,而政府得“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得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与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就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得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就是在争取钱库镇得银行与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得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得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得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得法规与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得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得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与质量管理得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得形象与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得危机。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得虚假广告;仓南得假商标等。温州得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得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得外流。在此基础上温州政府提出“质量立市”得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得地方法规。1992年温州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与品牌为核心得二次创业得战略目标。 总之,温州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得需要,大力加强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得成本。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得主体干预,简化与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与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得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温州市政府得“有为”与“无为”,您就是如何认识与理解得? 案例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得简要回顾 党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得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得改革也随之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与1998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得改革。 1982年得政府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得职数、年龄与文化结构,

公共管理案例结构要求

MPA教学案例基本结构及相关要求 一、案例撰写要求 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应由两个部分组成:案例主体(正文)和案例《教学手册》。 (一)案例主体(正文)的基本结构及相关要求 案例主体一般应包括:标题及标属、引言、案例摘要、正文、结束语、思考题、附录。脚注和图表等8部分。案例正文以10000字左右为宜,附录不超过5000字为宜。 1.标题和标属:标题是案例的题目,标属即标明案例的适用主题。 2.引言:即案例事件的引子。 3.案例摘要和关键词:简要介绍案例事件的主旨大意或梗概,便于使用者快速了解和把握案例的主题,3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 4.正文:案例一定要有比较完整的事件,有核心人物或决策者,有起、承、转、合,要能够把事件延伸下去; 起是事件的开始,推出由时间、地点、起因 等要素构成的场景,介绍核心人物或决策者、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 承是推出关键事件,引出争端、问题和兴奋点; 转是事件的进一步展开,罗列存在的种种困惑,描述进退两难的抉择困境;要不断深入拓展令核心人物或决策者感到迷惑或难以决断的事情,或展开当事人也无法把握和预料事件结局的事件; 合是事件的高潮,突出机会与制约因素,核心人物或决策者到了不得不进行选择的时刻。

5.结束语:可以是对正文的精辟总结,也可以是提出决策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或者自然淡出。 6.思考题:结合教学目标一般安排3-5个思考题供读者在阅读时进行同步思考。 7.附录:提供进行案例分析所需要的额外信息,主要包括一些不宜放在案例正文,但又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或理解正文的资料、信息。 8.脚注和图表:脚注以小号字附于有关内容同页的下端,以横线与正文断开;图表可插置到正文相关位置,也可以布置在专页或篇尾,所有的图表都应编号,设标题,并有必要的说明。 (二)案例《教学手册》的写作 案例《教学手册》一般应包括:课前准备、适用对象、教学目标、要点分析、课堂安排、其他教学支持等6个部分。案例《教学手册》以5000字左右为宜。 1.课前准备:程序性地提醒课前需安排的事项。 2.适用对象:说明案例读者的定位或作者希望的读者群体。 3.教学目标:详细介绍案例教学目的,一般一个案例要含有3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出本案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要点分析:这部分是《教学手册》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学手册》的难点,需要耗费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精心地构思和安排。这部分是将作者精心设计、精心埋藏在案例中的问题一一挖出进行展开深入地分析,案例是否有理论深度、是否有思考分析的空间、是否能引起争论全在于这一部分的创作水平。 5.课堂安排:这部分同样是《教学手册》的核心部分,与上一部分共同构成《教学手册》的难点。这部分需要对案例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每部分所用的时间以及教学节奏进行全程详细地安排,这部分安排的是否合理得当、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决定了案例课堂讨论的效果和质量。 6.其他教学支持:包括计算机支持和视听辅助手段支持。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四、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均为单选题) J ( 1 ) 据报道,某市一家工厂的一个基建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一共盖了745个公章。每个公章代表一个局、处、科或股的“舍我莫过”的关卡,要办事就得逐庙逐神一个个礼拜磕头,甚至还要烧香进贡。无独有偶,该市的另一家集团公司开发的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从1998年9月到2000年7月底,历时18个月,累计办理各类审批手续28项,前后盖了86颗图章,涉及33个审批部门,除土地批租费外,开发企业共支付拆迁费、墙改费、人防费等450多万元,但项目的审批手续却还未完结。 1、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角度分析源于(D ) A.政企不分B.人员分流C.法制欠缺D.配置失衡 2、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思想和观念角度分析源于(B ) A.缺乏服务意识和独立意识B.缺乏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念 C.缺乏效率观念和法律意识D.缺乏独立意识和法律意识 3、解决案例中问题的切入点应为(C ) A.实现人员分流B.建立健全法制C.转变政府职能D.机构协调配置 4、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关于政府职能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B ) A.政治职能B.经济社会职能C.文化职能D.军事职能 5、政府可资利用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有(D ) A.协调、服务、评估、管理B.协调、服务、生产、管制 C.评估、管理、供应、补贴D.供应、补贴、生产、管制 (5)据报道,10年前,某市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组建起一个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政府仅设有政府办、经济局等14个单位(经济局对应上级34个单位和兄弟县市的22个单位);党委仅设党务工作部和市委办。这种改革,使得某市成为当时全国地方机构改革的5种模式之一。如今,10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个“小政府典范”却重新走上了机构膨胀的老路。10年中,该市精简的人员、机构逐渐反弹,机构由14个增至25个,党政工作人员由600人增至1300多人,再次出现“官”多“兵”少的现象,仅市委常委就达15人,正副市长9人。 1、该市机构改革失败的原因为(D ) A.市场力量的发展壮大B.利益集团的力量强大 C.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D.行政权力的自我扩张性 2、我国机构改革的主流理念为(C ) A.大政府、大社会B.大政府、小社会 C.小政府、大社会D.小政府、小社会 3、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为(D ) A.行政科学化B.行政民主化C.发展生产关系D.发展生产力 4、与传统行政相比较,当代公共管理更注重(B ) A.过程和投入B.过程和结果C.结果和产出D.投入和产出 5、行政职能与行政活动的载体为(D ) A.利益集团B.管制机构C.工会D.行政组织 (7)据有关媒体报道,在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第一个典型案例出现在江苏省。2002年夏,江苏省太仓市计划扩建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但在设计方案中每年二氧化硫排放超标2000吨,工程面临搁置的困境。而当时南京下关电厂每年二氧化硫的实际排污量比核定量

2020年新编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名师精品资料

案例分析题【共l题,20分)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2010年上海市强调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提高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2010年该市公务员招收70%需要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广东省也加大从基层一线考录公务员的力度,计划到2012年,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应全部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四川省也于2010年初规定,省级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原则上应有2/3左右的录用名额面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人员。并且,上海市将进一步扩大从优秀村干部和居委会干部中录用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市公务员管理部门要求设村的乡镇拿出一定的职位,专门招录任职三年以上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及符合条件的选聘到村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街道经批准可从符合条件的居委会干部中招录街道机关公务员,把熟悉基层、了解民生的基层干部选用到合适的公务员岗位上。 上海市市将建立“先选调、后招录”选拔机制,推动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在每年公务员录用考试前,本市将组织开展全市公务员选调交流工作,市级机关、区县机关一般先从区县、机关、乡镇(街道)机关等基层单位选调,一般按从一线专业岗位到综合管理岗位,从基层单位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公务员内部选调交流。 此外,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有计划组织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其中市级机关中担任处级领导职务,以及市级综合部门的公务员,任职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将在三年内有计划地被安排到区县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锻炼。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每年组织一批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各区县、各部门也将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本区县、本 部门公务员基层锻炼计划。 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还将对部分职位推行聘任制:各级机关中经济、金融、信息、规划等特殊专业技术职位,将部分通过公开招聘或直接选聘的方式,选拔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社会组织的优秀人才任职,实行合同管理。 试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及其效果。 要求:请大家根据所给案例材料,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字数不少于400字。 13年1月题目 案例中主要体现了我国公务员的招募、任用等方面的动向。(5分) 具体如下:其一,公务员招募时面向基层,由逐步扩大有基层工作经验人员的参考比例到全部从基层工作人员中考录。其二,录用时注重向扎根基层、熟悉基层、了解民生的基层干部,尤其是“三支一扶”的高校毕业生倾斜。其三,做好选调与招录相结合的公务员选拔机制,推动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其四,在公务员任用方面,推进公务员的基层锻炼计划,要求增加公务员的基层工作经历和体验。其五,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特殊职位,引入聘任制,实行合同制管理。(10分) 这些新动向有利于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于部培养选拔链;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解决公务员队伍来源比较单一、结构不尽合理等迫切问题;有利于加强在职公务员的基层工作体验;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一流人才到基层去,熟悉基层、了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案例分析题【共l题,20分)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2010年上海市强调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提高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2010年该市公务员招收70%需要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广东省也加大从基层一线考录公务员的力度,计划到2012年,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应全部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四川省也于2010年初规定,省级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原则上应有2/3左右的录用名额面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人员。并且,上海市将进一步扩大从优秀村干部和居委会干部中录用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市公务员管理部门要求设村的乡镇拿出一定的职位,专门招录任职三年以上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及符合条件的选聘到村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街道经批准可从符合条件的居委会干部中招录街道机关公务员,把熟悉基层、了解民生的基层干部选用到合适的公务员岗位上。 上海市市将建立“先选调、后招录”选拔机制,推动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在每年公务员录用考试前,本市将组织开展全市公务员选调交流工作,市级机关、区县机关一般先从区县、机关、乡镇(街道)机关等基层单位选调,一般按从一线专业岗位到综合管理岗位,从基层单位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公务员内部选调交流。 此外,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有计划组织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其中市级机关中担任处级领导职务,以及市级综合部门的公务员,任职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将在三年内有计划地被安排到区县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锻炼。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每年组织一批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各区县、各部门也将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本区县、本 部门公务员基层锻炼计划。 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还将对部分职位推行聘任制:各级机关中经济、金融、信息、规划等特殊专业技术职位,将部分通过公开招聘或直接选聘的方式,选拔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社会组织的优秀人才任职,实行合同管理。 试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及其效果。 要求:请大家根据所给案例材料,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字数不少于400字。

公共管理课程

公共管理课程 篇一: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一览表 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设置一览表 篇二: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中/英文):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 3、学时/学分:54/3 二、课程简介 公共管理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处理政府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总称。《公共管理》课程就是对公共管理的原则、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介绍和展开,它包括公共管理的主体、职能、层级、决策、资源、绩效评估、战略管理、电子技术以及公共管理发展的前景等主要内容。 三、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公共管理》课程是公共管理硕士(MPA)的专业核心课程,是MPA课程体系中的最主要专业基础课,不仅为MPA 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提供基本的知识框架和实际公共管理的背景知识,而且引发学生对MPA 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这些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

必备的专业知识积累。该课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政府的实际公共管理和治理过程,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方法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课程的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3、案例教学 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讨论 2、学生必须写作案例分析报告 五、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讲概论:公共管理(6学时) ? 案例 ? 习题 第二讲公共组织:公共管理主体(4学时) ? 案例 ? 习题 第三讲公共管理职能:理论与边界(4学时) ? 案例 ? 习题 第四讲公共管理层级:中央与地方关系(4学时)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案例一 XX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XX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XX市市长曾说:“在XX,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XX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XX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XX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XX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如XX 低质皮鞋在XX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XX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XX政府。为此XX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在此基础上XX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1992年XX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XX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XX市政府的“有为”与“无为”,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 案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要求减少副职,提高素质。通过这次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减少到61个,同时也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案例集定稿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案例集

目录 1 一场灾难中的伦理困境 (1) 2公立公园的困境与出路 (13) 3强拆之殇:谁之伤?谁之痛? (17) 4旭日关爱:一个慈善基金会的诞生和管理 (27) 5 指尖上的双城记 (42) 6 让流动商贩不再流动 (55) 7 三宝县的集体上访事件 (67) 8 生病的日子 (79) 9 沉重的棉花 (85) 10无形的“围墙”压伤“隐形的翅膀” (95)

一场地震灾害中的伦理困境 摘要:危机状态下,惯常的平衡被打破,利益冲突、情感纠葛、生死较量成为生活的主题,无论是身处其中的经历者还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在危机中都将陷入这样的伦理困境之中:“生命与尊严哪个更重要?金钱和道义能否兼顾?自由与秩序是否可以共存?……”本案例以2010年1月海地大地震为背景,描述了震后无政府状态下,医疗救援人员在生命安全与治病救人天职之间的挣扎;记者兼医生团队在新闻挖掘和救助行善中的摇摆;商人逐利天性与人性大义的争议;大众同理心与猎奇心理的纠结。案例试图唤起人们对灾害伦理的思考,确立一个相对正义的灾害伦理价值体系。 关键词:灾害、伦理困境、价值冲突、海地地震 0.引言 非理性,是风险传播专家彼得·桑德曼博士描述处于危机中大众的核心概念。危机状态下,惯常的平衡被打破,利益冲突、情感纠葛、生死较量成为生活的主题,无论是身处其中的经历者还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在危机中都将陷入这样的伦理困境之中:“生命与尊严哪个更重要?金钱和道义能否兼顾?自由与秩序是否可以共存?……”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文化种群都有着自己的伦理价值体系,都是其独有价值体系内的专家,那么对于以上问题,是否存在统一的答案?公共危机中是否应倡导建立一套基本的伦理标准? 海地地震之后,政府瘫痪,暴徒横行,整个社会完全失序,源于动物世界中的力量秩序开始占据上风,自然灾害已经演化为社会浩劫。数十万的尸体等待处理,上百万的伤民等待救治,数百万的灾民渴望着最基本的生活物资……在灾民救治,物资分配和秩序重建过程中,何种政策才能够称得上正义与公正?何种价值应被放置于其它价值之上? 1.海地共和国概况 国名:海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tar) 独立日:1月1日(1804年) 国庆日:1月1日(1804年) 本案例中除海地共和国之外,其它人名、地名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四、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均为单选题) (1)据报道,某市一家工厂的一个基建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一共盖了745个公章。每个公章代表一个局、处、科或股的“舍我莫过”的关卡,要办事就得逐庙逐神一个个礼拜磕头,甚至还要烧香进贡。无独有偶,该市的另一家集团公司开发的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从1998年9月到2000年7月底,历时18个月,累计办理各类审批手续28项,前后盖了86颗图章,涉及33个审批部门,除土地批租费外,开发企业共支付拆迁费、墙改费、人防费等450多万元,但项目的审批手续却还未完结。 1、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角度分析源于(D) A.政企不分B.人员分流C.法制欠缺D.配置失衡 2、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思想和观念角度分析源于(B) A.缺乏服务意识和独立意识B.缺乏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念 C.缺乏效率观念和法律意识D.缺乏独立意识和法律意识 3、解决案例中问题的切入点应为(C) A.实现人员分流B.建立健全法制C.转变政府职能D.机构协调配置 4、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关于政府职能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B) A.政治职能B.经济社会职能C.文化职能D.军事职能 5、政府可资利用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有(D) A.协调、服务、评估、管理B.协调、服务、生产、管制 C.评估、管理、供应、补贴D.供应、补贴、生产、管制 (2)作为政府调控社会经济重要杠杆的行政审批权,长期以来保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运转形态,在市场经济下表现出严重的弊端:政府机构职能错位,办事效率低下,吃拿卡要屡禁不止。国务院于2002年11月作出决定,取消789项行政审批。这次取消的789项行政审批项目,涉及国务院56个部门和单位。其中涉及经济管理事务的560项,涉及社会管理事务的167项,涉及行政管理事务及其他方面事务的62项;依据行政法规设定的81项,依据国务院文件设定的88项,依据部门规章设定的279项,依据部门文件设定的303项,依据部门内设机构文件设定的38项。国务院决定要求,各部门、各地区要研究并及时处理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做好有关工作的后续监管和衔接,防止出现管理脱节。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改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实行政务公开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及其他有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 1、在政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中,行政审批属于(D) A.供应工具B.补贴工具C.生产工具D.管制工具 2、政府运用审批权,所针对的主要是(D) A.信息对称和内部性问题B.信息对称和外部性问题 C.信息不对称和内部性问题D.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问题 3、国务院对行政审批改革特别提出的原则为(D) A.自由、放权、合法、合理、公平B.自由、放权、经济、效能、监督 C.合法、合理、经济、公平、责任D.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 4、行政审批所面对的相对人主要是(D) A.政府主体B.社会主体C.文化主体D.市场主体 5、行政审批要解决的是(C) A.政府准入问题B.社会准入问题C.市场准入问题D.法律准入问题 (3)南京市2004年底开展的“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结果揭晓。根据群众评议,社会各界对该

公共管理研究生教学案例

公共管理研究生教学案例 教师:苏静

(一)案例主体 西宁五千出租车罢运 摘要:本案例描述了2009年6月13日西宁市5000余辆出租车司机因不满政府对出租车行业新政策而集体停运,大量市民出行严重受阻的事件发生、发展情况,并结合全国城市出租车连续罢运事件,提出当前政府如何解决出租车的经营权问题及如何进行行业规制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出行需求也越来越大,出租车的发展直接影响人们出行方便与否。然而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租车行业出现大规模的停运,出租车司机上访事件。虽然各个地区和城市出租车行业事件的直接原因不尽雷同,但这些事件的不断涌现暴露了行业的尖锐矛盾和不断蔓延的趋势。西宁五千出租车罢运事件又一次给我们敲响金钟,并引起相关人士与社会大众对出租车行业规制措施的质疑。 关键词:出租车;行业规制;政府监管;案例研究 1.事件:西宁五千出租车罢运 1.1 事件描述 2009年6月13日下午,青海省西宁市出租车司机开始在部分路段发生聚集停运,全体集体罢工。主要地点集中在中心广场,昆仑桥等主要干道,南关街彻底瘫痪,整个街道由出租车封堵。至晚间,西宁市区车流稀疏,所有街道少了份拥挤,但是对于出门在外的人多了份不便,许多人都坐“摩的”回家。 14日(周日),由于5000余辆出租车停运,街道上显得有些空荡。数百名出租汽车司机在西宁市政府门前静坐,以表达对有报导称政府欲修改出租车经营权政策的不满。要求政府就经营权期限问题给予明确答复。当日下午,政府官员说明了西宁市政府并没有出台任何新的关于出租汽车经营权的政策,并作了相关政策的说明和劝解工作。抗议司机逐渐散去,但仍有一部分司机表示,如果得不到满意结果,将继续抗议。 14日午后,一部分人又转而向政府提出无理要求,第一,要求经营权终身制,不得增加车辆:第二,允许经营权自由转让:第三,出租车不得限制车型。由于这三项要求显然与政府公平配置公共资源的原则相违背,政府无法答应。接着就有少数人聚集在一些路口,拦截、砸毁运营的出租车,殴打司机,威胁乘客。西宁市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加大对犯罪的防御和打击力度。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一)公共政策的规划是指在原则指导下,对政策方案进行的设计、分析、整理、选择等活动过程。公共政策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的 原则。主要原则①公正原则:指在政策规划是要兼顾相对主体利益,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利益地成全另一部分人②受益原则:指政策规划要切合公民实际,有具体的政策目标,使公民能从中得到益处。受益是普遍性的,也有局部性的③系统性原则:指政策规划要从社会不同范围、不同领域、不同社会层次存在着的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综合地、辨证地规划政策④权变原则:指政策规划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认识影响政策规划的环境因素,灵活客观地选择规划方案⑤优化原则:指对同一政策问题要有多个政策规划方案以备选择(二)从以上理论看分为①公正原则。也就是要兼顾政策相对主体的利益,不能以偏私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成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坚持公正的原则,政策规划才能被普遍认同②系统原则。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政策规划如果采取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纵向系统性。 (一)该省直机关招考公务员时面试引入公民旁听制度,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这一改革措施是对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一次创新,避免在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使得整个过程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也使得此项工作受到全面有效的监督(二)完善公务员制度还需要做到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前 提②解放思想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保证:更新公务员思想观念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③创新制度是 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关键:主要有理论创新和机制创新两方面④队伍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根本。第一,加大培训国度,造就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国家公务员,第二,加强管理,造就一支高效廉洁,相对稳定的公务员队伍,第三,加强公务员职能专业化与身份职业化管理。⑤健全法规体系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保障。第一,公务员管理必须有法可依;第二,公务员行为必须用法律加以规范(二)建议(1)对公务员的监督要引入长效机制,仅仅是一次面试监督是不够的(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政府职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竞争氛围,加快配套改革的步伐(3)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制度创新,大胆吸收两方先进的成熟的公务员管理制度。(4)健全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规体系。 (一)从公共管理责任的角度来看,事故的原因是一些地方煤矿安全监管不扎实,执法不严格,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同时暴露了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对民众的要求没有及时了解和反映,工作效率低下,不依法办事,官煤勾结,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责任(二)公共管理责任指公共管理主体依据法律、政策、道德等社会规范要求,对公共管理客体所承担的义务。其特征有①对公共管理客体要求的回应:公共管理只有及时回应民众,才能解决民众所需要解决的事情。而该案例中,政府对公众要求没有做出回应,才导致事故发生②对行为结果的负责性③对制定政策的弹性:在制定与实施政策过程中,管理者不可忽视各地区间差异。必要性①是实现发主政治要求②是实现责任政府要求(三)对策:要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其中包括行政控制机制,立法控制机制和立法机制。所有安监总局将支持地方政府加大严惩力度,对违法矿主的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严查公务人员失职渎职的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 (一)个人或团体可以组成私营化工作组,将部分市政服务私营化,替政府完成服务(二)标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但这种提供不限于直接提供,可组织私人部门提供。公共部门的特殊性①公共部门的垄断性。主要是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管制等原因造成②公共部门具有目标多元性和目标弹性③公共部门产出特征④公共部门生产过 程特点⑤公共部门内部管理机制的特点⑥群众监 督困难⑦绩效评估标准限制(三)完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策略:①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并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②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观念③绩效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④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则⑤建立多重绩效 评估体制⑥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⑦重视管理者的 作用(四)有效地将臃肿而又低效的官僚机构高额开支削减下来,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在服务质量提高和服务价格方面展开竞争,有利于政府实现自身职能。 (一)如何使政府机构改革真正取得成效,摆脱“精简——膨胀”的怪圈,关键性的问题还在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主要弊端是①政企不分,政事不分②机构臃肿,效率低下③权力过于集中④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有以下方面①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②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包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③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④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⑤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一是转变观念,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二是精简机构、按照精简、提高效能、加强资源共享等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实现由微观干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1]

A、案例分析:公共管理与中国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领域中各种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虽然经过20多年不懈的改革、调整,但是,多年的历史积弊想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是不现实的。 归结起来,我国目前公共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政府财政压力依然很大;2、在行政立法和执法上,存在重立法、管理,轻执行、监督等现象;3、政府机构依然庞大,政府职能虽然有所减少,但随着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的新职能也在增加;4、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服务理念还较差,长官意识严重,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5、人事成本居高不下。机关、事业单位仍然存在大量冗员;人才选拔录用机制、绩效管理与评估机制、晋升机制、奖惩机制和公共责任机制尚未形成;6、行政效率低。机构层次多、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缺乏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等,使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无法走出“追求高效率——低效率——无效率”的循环。 综观各国公共管理改革实践,虽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对中国来说,所采取的是渐进或分阶段进行的改革方式,即“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在这种改革的开始阶段,进行具有特色的试验,当取得成就和经验之后再加以推广;表现形式是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即抓住重点突破,进而逐步深化和渗透到全局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先试点后推广,即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先在某个地方或企业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中国的公共管理过程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借鉴国外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可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答: 1、构建适应WTO要求的公共管理体制;2、按照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型政府”;3、进一步精兵简政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4、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5、推进公共管理民主化和信息化改革。 案例一: 1、案例内容介绍:北京限字当头解决拥堵是否可行 北京的街头每天都要上演无数场免费的“汽车展示会”。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辆汽车像生了病的乌龟趴在一条条马路上,步履蹒跚,动弹不得。北京市代市长王歧山在SARS 危机后公开表示:最头痛的是交通问题。 的确,再没有比堵车问题更能够触痛北京人烦恼的神经了。所以,当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要限制发展私家车和对黄标车(尾气排放量达不到排放标准的车)采取限行举措时,舆论的焦躁海洋就像被扔进一块石头,叫好叫坏之声皆不绝于耳。 数据显示:1996年北京市机动车只有100万辆,到2003年已增加1倍,达到200万辆。其中私家车就有120多万辆。2002年全市新增机动车27.6万辆;而2003年前8个月,全市又新增机动车24.6万辆,已经逼近2002年的总数。 面对汹涌而来的汽车潮流,北京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手足无措。多年来的堵车状况没有什么改善。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权威部门对2000年北京汽车发展数量的预测仅仅是70万~80万辆,而事实上,在新世纪钟声敲响之前,北京市汽车总量就足足比这一预期数字多出近100万辆。在2000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又曾预测,到2010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才会突破200万辆,没曾想,这个数字提早7年就实现了。为此,所有在北京生活的人们都付出了拥堵的代价。 为何出现这么大差距?一些官员的习惯性解释是,经济发展那么快,以致许多公共(如首都机场)都提前达到目标容量。

案例使用说明-公共管理案例库

案例使用说明 一、课前预习 政府失败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干预所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西方学者特别是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已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形成颇为系统的“政府失败论”。本节将评述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的“非市场缺陷论”或“政府失败论”。教学重点为“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类型与成因”和“政府失败的纠正及防范”。课堂教学前,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市场缺陷是指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缺陷,由它所产生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是不理想的。市场缺陷的表现都有哪些? 本题目设置的目的:本节课主要研究的是政府失败论,即讨论的是非市场缺陷论,本题是让学生先明确市场缺陷主要的表现,避免将市场缺陷与政府缺陷混淆。 本题目答案为:市场缺陷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本题的采分点为“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 2.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有不同的表现、类型及其根源,这是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论所要探讨的最基本问题。请你分析政府失败的表现都有哪些。 本题目设置的目的:考察学生对本节课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的预习情况。 本题目答案为: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寻租及腐败。其答案即为本题的采分点。具体详细讲解参考课堂讲解中的预习回顾解析部分。 二、课堂讲解 1.预习回顾。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有不同的表现、类型及其根源,这是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论所要探讨的最基本问题。请你分析政府失败的表现都有哪些。 本题目是课前预习题目,教师可在课堂讲解前回顾此题,通过学生答题情况判断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预习回顾解析。本题目的答案: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寻租及腐败。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有种种表现,可以归纳为公共决策失误,官僚机构提供公共物品的低效和浪费,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寻租及腐败等基本类型,而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物品供求关系的特点,公共决策的内在困难以及缺少一种有效的非市场机制——它能够把私人的或组织的成本与效益同整个社会的成本与效益进行调节和计算。下面,我们具体讨论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的这几种类型及其成因。 3.案例导读。教师在讲述了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类型与成因后,着重以《2013年云南安宁口罩实名制》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公共政策失效。公共政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着种种困难、障碍和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执行好的和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政策失效。本案例中关于安宁市工商局颁布的口罩实名制政策,则是因为公共政策议程确定的偏差造成决策的失误。本案例中云南安宁工商局政策的颁布并非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安宁工商局进行口罩实名制的初衷主要是因为要举行“中国-南亚博览会”,通过口罩实名制这样的举措来对反对PX项目的群众进行形式上的监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展现出较好的城市形象。而民众的以戴口罩的问题是希望取消PX项目,因此只限制市民戴口罩抗议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因此该政策制定偏差在于短视效益和长久效益的偏差。 4.课堂提问1。以下哪项不是政策失效的原因() A.信息的不完全 B.沉淀成本 C.投票人的近视效应 D.寻租腐败 本题目设置的目的:考察学生对政策失效的掌握程度,同时通过此题引出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 5.课堂问题解析。本题目的答案为D。公共决策失误或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公共决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以及现有公共决策体制和方式的缺陷。主要有:(1)社会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2)即使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大家利益比较一致的情况,但现有的各种公共决策

[中学教育]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中学教育]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2004-12-13 案例一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在此基础上温州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1992年温州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温州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温州市政府的“有为”与“无为”,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 案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要求减少副职,提高素质。通 过这次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减少到61个,同时也精简了大量的领导职数。此次改革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但没有摆脱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老框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改革后在机构和人员数量上有回潮的现象发生。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强调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非常设机构数量、人员编制都有明显减少。国务院的部委从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原有的22个减少为19个,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有人数减少了9700多人,减少了19.2%。但由于种种原因,职能转变没有到位,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