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3)“病”与“证”: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证实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4)望神:神,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望神,是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

5)望神的重点:两目、面色、神情、体态。

6)神的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7)假神: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耗竭,突然出现神奇暂时“好转;’的假象。8)望色:包括皮肤的颜色和光泽,重点是望面色。

9)常色: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正常人常色(分为主色和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0)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又分为善色(又称气至)和恶色(又称气不至)

11)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12)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3)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戴阳证。

14)黄色主脾虚、湿证。

15)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16)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17)体质:是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平脏人。18)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破伤风、热极生风、马钱子中毒等。

19)囟填:囟门突起。多属实证,多因热邪炽盛,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病所致。小儿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20)囟陷:囟门凹陷。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六月以内婴儿囟门微陷多属正常。

21)解颅:囟门迟闭。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软五迟等症状表现。22)口眼|斜:口木歪斜而不能闭合,又称“面瘫”“I令闭”。多为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所致。

23)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24)乳蛾: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眼瞳不适者,为乳蛾。为肺肾阴虚,气血淤滞等所致。

25)瘿瘤:颈部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所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血瘀、水土失调所致。

26)Lei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乳串珠,称为lei疬。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液,结成痰核等所致。

27)阳黄、阴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黄,湿热蕴蒸所致;黄色晦暗乳烟熏色者,为阴黄,寒湿阻遏所致。

28)肌肤甲错: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如鱼鳞。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29) 斑疹:斑:皮肤出现的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可因外伤

等,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疹: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红色、栗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麻疹、风疹)因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等所致。

斑疹鉴别:不论斑或疹,在外感热病中见之,若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者,使邪去正安,为顺;若布点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斑疹现后仍壮热不退、神识不清者,使邪气内陷,为逆。

30) 舌的五脏划分: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31) 诊舌的方法:望诊:舌尖T舌中T舌边T舌根。先看舌(质)色,再看舌体舌态。刮舌验苔;询问舌上味觉

的情况、舌体感觉、舌体运动情况等。

32)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33) 望有神与否,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与灵动方面。 (荣舌:为气血充盛的表现,见于正常人;枯舌:气

血衰败的表现)

34) 望舌色及其各类临床意义(略)

35) 舌形有:老、嫩舌;胖、瘦舌;点、刺舌;裂纹舌;齿痕舌。胖大舌:舌体比正常舌体大而厚,伸舌满

口,为胖大舌。

36) 望舌态:痿软舌;强硬舌;歪斜舌;颤动舌;吐弄舌;短缩舌

37) 望苔质:舌苔的质地、形态。苔质变化有:薄厚、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方面。

38) 薄厚苔:薄苔,透过舌苔可隐隐见到舌质者,又称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为厚苔,又称不

见底苔。

39) 腻腐苔: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

脱,为腻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不去,为腐

苔。

40) 判断真假苔的标准:有根无根。苔质的润燥使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41) 镜面舌:舌深绛无苔而光亮如镜,主胃气、胃阴枯凅;舌色晄白如镜,毫无血色,也称白舌,主营血大

亏,阳气将脱。均属病危难治。

42) 病理小儿指纹:应注意其纹位,纹态,纹色,纹形。要点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

虚实、三关测轻重。

43) 望排出物变化总的规律:颜色淡或白、质稀者,多属虚证、寒证;颜色深或黄、质稠者,多属实证,

热证。

44) 金石不鸣、金破不明:金石不鸣,新病喑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

壅肺,肺失清肃所致。金破不明,久病喑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

45) 谵语、郑声: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多因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郑声,神识

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者,多因久病脏器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

46) 呕吐:饮食物、痰涎等胃容物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实为是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

47) 主诉:患者对于就诊原因的叙述,即促使患者就诊的最痛哭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48) 寒热四大类: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恶寒发热。恶寒发热:患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实表

证的特征性症状。机理为外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正邪相争等。

49) 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50) 潮热的类型:阳明潮热、阴虚潮热、温湿潮热。

51) 自汗、盗汗: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多见于气虚和阳虚证。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多见于阴虚证。气阴两虚者,自汗盗汗并见。

52) 战汗:患者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

53) 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作痛灼痛——火邪窜络(实) 、阴虚火

中医诊断学深刻复知识题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那一项可以确定为表证?(C ) A 脉浮 B 舌红苔薄 C 恶寒发热 D 头身疼痛 E 鼻塞流涕 2、脉象特征具有轻举可得的脉为( C ) A 虚脉 B 细脉 C 濡脉 D 弱脉 E 微脉 3、既主疼痛又主食积的脉是( D ) A 实脉 B 洪脉 C 滑脉 D 紧脉E弦脉 4、下列除___以外,均属得神表现:( D ) A、肌肉不削B、动作灵敏C、呼吸调匀D、食欲突增5、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 C ) A、萎黄B、黄胖C、阴黄D、阳黄 6、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隹:( B ) A、舌苔的厚薄B、舌质的老嫩C、舌质的颜色D、舌苔的颜色7、气虚的面色多为:(B ) A、白而无华B、淡白C、苍白D、黄白8、脾胃虚弱的病人,面色多表现为:( C ) A、白B、青紫C、萎黄D、苍白 9、观察舌苔的厚薄,主要了解:( D )A、津液的存亡B、胃气的有无C、湿浊的消长D、邪气的深浅10、辨别病邪性质,主要是观察:( A )A、舌苔的颜色B、舌苔的有无C、舌苔的润燥D、舌苔的厚薄11、午后热盛,身热不扬是:( D ) A、气虚发热B、阴虚发热C、血虚发热D、湿温潮热12、下列除___外,均是里证的临床表现:( C ) A、但热不寒B、但寒不热C、寒热往来D、日晡潮热13、八纲辨证是:( B )A、各种辨证的综合B、各种辨证的总纲 C、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D、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 14、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C ) A、形体消瘦B、冷汗淋漓C、形寒肢冷D、脉细舌净15、表证的恶寒是由于:( B )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B、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C、阳气虚于内D、肺卫气虚 16、哪一项不属实热证表现:( D ) A、壮热烦渴B、神昏谵语C、尿赤便干D、脉细数 17、表热证与里热证的辨证要点是:( A )A、发热是否伴有恶寒B、咳嗽是否伴有咯痰 C、出汗量之多少D、头身疼痛与否 18、哪一项不属血虚证表现:( A ) A、两颧潮红B、头晕目花C、心悸失眠D、手足麻木19、哪一项不属心血虚、心阴虚共有的症状:( D ) A、心悸B、失眠C、怔忡D、眩晕 20、精神抑郁,胸闷喜太息,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此属:(D ) A、胆郁痰扰B、痰迷心窍C、肝火上炎D、肝气郁结 21、脉象特征具有重按可得的脉为( D ) A 虚脉 B 细脉 C 濡脉 D 弱脉 E 微脉 22、主实寒证的脉是( D )A 实脉 B 洪脉 C 滑脉 D 紧脉E弦脉 23、下列哪项不属于舌体强硬的主病( D ) A、热入心包B、高热伤津C、痰浊内阻D、寒凝经脉 24、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隹:( B ) A、舌苔的厚薄B、舌质的老嫩C、舌质的颜色D、舌苔的颜色 25、正常舌象中下列哪一项不对:( B ) A、舌体柔软B、舌色鲜红C、大小适中D、舌苔薄白 26、阴虚内热的舌象为:( C ) A、舌红绛苔薄白B、舌红绛苔黄腻C、舌红绛无苔D、舌红绛积粉苔27、诊察舌的有神无神可辨病情的:( B ) A、属阳属阴B、属善属恶C、属表属里D、属实属虚 28、辨别病邪性质,主要是观察:( A ) A、舌苔的颜色B、舌苔的有无C、舌苔的润燥D、舌苔的厚薄 29、面色苍白,颧红如妆是:( C ) A、湿热B、阴虚火旺C、虚阳浮越D、气随血脱 30、下列除__以外,均属喘证表现:( B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page one)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 中医诊断三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第二单元望诊 1望神 ①得神:健康 ②失神、无神:重病,久病,虚证,实证。 精亏盛衰:意思模糊,目无光彩,眼球呆滞。→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 邪盛神乱(病重):实证导致谵语←热扰心神所致实证。 ③少神:得神与失神之间,亚健康: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④假神:突然面红如妆,戴阳证,除中。→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回光返照)傻 2神乱:癫狂痴痫脏燥↑ ⑴焦虑:脏燥;恐惧:卑惵;⑵淡漠痴呆:见于癫,痴呆⑶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口中怪叫见于痫病。↓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3望面色 ①正常人(有胃气;有神气;):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生来就有肤色;有光泽和无光泽之分) 客色(→外界影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善色,恶色属于异常。 ②五色主病 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歡潮红、嫩红:虚热证、阴虚。 面色苍白,歡颊部嫩红如妆:戴阳证 白色:主虚证(血虚→淡白;气虚→苍白;阳虚→晄白),寒证,失血证。无阴虚 黄色:主虚证(脾虚为主),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 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 阴黄如烟熏,寒湿。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寒痛淤惊+气滞) 青紫:血瘀 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眉间鼻柱,唇周围色青:惊风、惊风前兆。 青黑、淡青:寒盛痛剧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寒痛淤虚+水饮) 面黑暗淡:肾阳虚 面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黧黑:淤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xx中医诊断学?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 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 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 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 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 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 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 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xx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9、简述xx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 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 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 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8、xx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9、xx耳鸣、耳聋、重听? 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 22、xx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xx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 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 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一、望诊属于中医诊断方法之一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泄物的形、色、量等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望诊又可分为望神、望五官、望、躯体、望皮肤、望二阴、望排出物等局部望诊。总的来说,望诊已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中医诊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四诊的重要部分,位居四诊之首。 1、视觉是人的众多感觉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通过视觉,人们可以获取丰富的感官治疗,从而为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能够获得关于病人和病情的较为丰富和全面的资料,从而准确判断疾病的具体情况并相应地施以治疗。所以,医家有言: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在发生疾病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器官发生病变时,就可能会影响并表现出为整个身体出现问题;而全身发生的某种病变,也可能突出表现为在某个局部或特定器官。人体内部的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可能会表现为人体外部发生改变;人体的外部出现疾病,也可能会引发内部脏腑出现问题。人身体上的疾病,有可能会引发精神上的某种问题;而精神上的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并表现为身体出现一定的病变。所以,人是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的情况,通常体现着身体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面部和舌部,与五脏六腑指甲更是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能够表现出这些脏腑的病变情况。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过程病人的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整体情况,往往就能够了解病人是否出现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程程度等具体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并加以相应的治疗。 二、望诊的主要内容与全省望诊 (一)望诊的内容 望诊包括全省望诊和局部望诊。全省望诊,是指通过对病人外表的神态、气色、面色、肤色、形态、姿态等整体情况进行概括的诊查,来从总体上大致了解疾病性质及病情程度的一种诊断方法。局部望诊,是指在全身望诊之后,再深入、细致地诊查病人的头部,面部、五官、躯体、皮肤、二阴、排出物等,从而详尽地了解病变原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具体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具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补充的作用,因此医生在望诊时,应当将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判断和掌握病情,并为以后的对症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等具体内容 1、望神是指通过观察患者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来诊察其是否患有疾病以及发病原因、发病部位、疾病性质等的一种重要的望诊方法。医生在望神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表情神态、身形体态、言谈举止、动作反应、呼吸饮食等,尤其是应重点观察眼神目光 2、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和全身皮肤的颜色、光泽,从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一般来说,通过观察面色和皮肤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发生的脏腑以及疾病的性质,通过观察脸和皮肤光泽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脏腑内精气的盛衰情况、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后的痊愈情况。因为人体在发生病变时,面部的变化较为明显,所以下面将主要介绍面色的主要内容 (1)面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中医理论认为,面部的色泽和部位,都与特定的脏腑相对应,因此通过对面部各个部位及色泽的观察,可以推断脏腑的病变情况。

颜面望诊图 -

颜面望诊图- 颜面望诊歌 ­火星斑痔心压抑,两眼之间胸和乳。 ­眉宇中分外为肝,内侧心脑肺相连。 ­鼻梁中肝两侧胆,准头两翼脾和胃。 ­大肠本在颧骨外,内侧便是小肠区。 ­巧嘴一张生殖器,人中便是膀胱系。 ­水星地阁是肾区,尿毒症者耳发黑。 ­五脏六腑在脸上,综合观察细分析。 . . ­. ­ ­https://www.360docs.net/doc/6417716797.html,/215743977/blog/12449692 06 ­点击进入颜面望诊 ­ ­. ­ ­.

­ ­   浅谈养生(一)­ 首先声明,我是喜好中医养生,只知皮毛,仅就我所理解方面与大家分享。不到之处请多指教。常言“闻过则喜”,您的点拨对我来说就是十全大补丸。­ 一、养生书目­ 答:我认为目前热销的曲黎敏教授的《养生的智慧》,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告诉我们十二时辰的养生法(充分讲解了五行与五脏的关系)。结合实际举例,简单明了的阐述了中医“良医治未病”的基本原理。“疾病 ”二字是人体的两种状态。“疾”是亚健康,是器官受损的开始表象,这时候西医指标往往正常,及早调理就很容易恢复健康。“病”是器官由损到毁的过程。这个阶段西医指标显示异常,治疗也很复杂甚至是艰难,一旦病入膏肓,任何治疗都无法逆转器官的功能。这也许是洪韶光教授为什常提倡预防为主的缘故吧。­ ??????养生最重要的书目是《黄帝内经》。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后人多重治疗而轻养生,以至于后来的医者都钻研《行医杂记》、《本草纲目》,到现代药店多于米店的城市比比皆是。我想老祖宗看到后人舍本逐末,一定顿足捶胸。

中医诊断学三基本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整体审察:人体局部与整体、内脏与官窍、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察时,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综合审察。 (2)诊法合参: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因而为详尽地获取临床资料,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综合,互参互校,四诊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四诊合参,方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病证结合: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识两方面。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高度病理概括,而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所以中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2.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就诊日期、病史陈述者、发病季节等。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如“发热恶寒三天”。主诉一般不使用病证名称。如“发热恶寒三天”,不能记为“感冒三天”。若病情复杂,其主诉中包括前后不同时间出现的几组主要症状,则应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如“心慌、气喘四年,下肢浮肿十天”等。 (3)现病史:是指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全过程。包括发病情况、演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状四个部分。 (4)既往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包括问过去一般健康情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及其他病史。 (5)个人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工作性质、劳逸起居;性情、饮食习惯;婚姻生育史等。 (6)家族史:是指询问病人直系亲属的健康和患病情况。主要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等的情况。 3.恶寒、恶风、畏寒各自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有哪些? (1)恶寒:以无风自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缓解为特征。多为寒邪外袭,腠理密闭,卫阳遏郁而不达,皮毛失其温煦所致。恶寒常见于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2)恶风:以遇风觉冷,避风可缓为特征,较恶寒为轻,一般为外感风邪所致。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微有冷感而避风可缓。在内伤病中,也可见恶风,多为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恶风主要以腠理不固密为病理基础,故常与汗出同时存在。 (3)畏寒:以经常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为特征。多属阳气虚于内,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故时感怕冷,而加衣被可防止阳气耗散,近火取暖可资助阳气,故畏寒可缓。 4.临床常见的寒热类型有哪些? (1)恶寒发热:即恶寒与发热并见。其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卫阳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致卫阳之气不得宣发,肌表失却温煦则恶寒,卫阳郁遏则发热。寒与热并见有轻重的区别。恶寒重发热轻者,主表寒证,是外感寒邪所致。发热重恶寒轻者,主表热证,是外感热邪所致。发热轻而恶风者,主太阳中风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中医诊断学绪论及望诊试题

中医诊断学测试题--绪论、望诊 科室:姓名:日期:2016.11.4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9分) 1.胸闷、口渴属于() A症状B体征C病D证型 2.中医称“肝郁脾虚证”属于() A证B证名C证候D病 3.视其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推断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 4.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快、不及的异常变化,从正常中发现异常,对比中找出差别,从而认识疾病本质()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 5.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A神B色C形D态6.危重病人出现的暂时“好转”属于() 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 7.躁、狂、癫、痴、痫反复发作,但缓解期并无神志失常属于() 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 8.四季平色中错误的说法是() A春季稍青B夏季稍赤C秋季稍黄D冬季稍黑9.两颧潮红常见于() A阳热亢盛证B阴虚阳亢证C虚阳浮越证D肺热瘀毒证10.淡白无华可能提示() A阳气暴脱B阳虚水泛C肝郁脾虚D血虚/失血11.小儿惊风可能出现的病色为()

A赤B白C黄D青12.黑色常见于() A肝虚B脾虚C肾虚D血虚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心主皮毛B肝主筋腱C脾主肌肉D肾主骨骼14.五色中与肝对应的颜色是() A赤B白C黄D青15.苦笑貌常见于() A小儿惊风B破伤风C狂犬病D瘿瘅16.目赤肿痛常提示() A实热证B虚热证C阳虚证D阴虚证17.耳背红络常提示() A热毒上攻B麻疹先兆C阴寒内盛D气血亏虚18.鼻柱溃陷可能提示() A哮喘病 B 酒齄鼻C麻风病D梅毒病19.耳廓萎缩常见于()A肾气不足B邪气充盛C肾精耗竭D血瘀日久20.鼻流浊涕常见于() A外感风寒B外感风热C阳毒热深D肺胃蕴热21.口振常见于() A伤寒B破伤风C中风D动风22.唇色深红常见于() A煤气中毒B热盛/热极C血瘀证D寒盛/痛极23.患者睑面先肿,发肿迅速常见于() A心肾阳衰B脾肾阳虚C风水犯肺D风邪中络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包括()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包括() A整体审查B诊法合参C病证分离D病证结合3.望诊包括() A全身望诊B局部望诊C望排泄物D望小儿指纹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中医望诊图集

中医望诊图诊图集集 祖国医学国医学((中医)讲求“望、闻、问、切”。其中的望其中的望,,即为通过观过观察人察人的外在表的外在表现现(如面部如面部、、手足手足、、以及其他体表以及其他体表))来实施诊断的一的一种种方法方法。。 一、“望面色望面色” ” 面部面部脏脏腑分腑分属属图 面部与脏腑对应分布图 面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古今面部分属则有所不同。传统

的面部脏腑是在《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 古代面部分属——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 面部各部分与五脏相关位置是: 庭(额)为首面;阙上(眉心上)为咽喉;阙中(印堂、眉心)为肺;阙下(下极、山根、鼻根)为心;下极之下(直下、年寿、鼻柱)为肝肝部左右(鼻柱旁)为胆;肝下(面王、准头、鼻尖)为脾;方上(鼻翼、脾两旁)为

胃;中央(颧骨下)为大肠;挟大肠(颊)为肾;明堂以上(鼻翼旁)为小肠;明堂以下(人中)为膀胱、子处。 1、心理压力:反射区域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2、心脏: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证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下耳唇有皱纹是冠心病,嘴唇发紫是心脏病。 3、脑: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 4、肺:(呼吸系统、咽喉、气管、扁桃腺等):反射区域在两眉1/2之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上篇四诊部分笔记 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 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中医诊断学绪论及望诊试题

中医诊断学测试题--绪论、望诊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9分) 1?胸闷、口渴属于() A症状B体征C病D证型2?中医称“肝郁脾虚证”属于() A证B证名C证候D病 3.视其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推断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4?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快、不及的异常变化,从正常中发现异常,对比中找出差别,从而认识疾病本质()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5?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A神B色C形D态6?危重病人出现的暂时“好转”属于() 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7?躁、狂、癫、痴、痫反复发作,但缓解期并无神志失常属于()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A春季稍青B夏季稍赤C秋季稍黄D冬季稍黑9?两颧潮红常见于() A阳热亢盛证B阴虚阳亢证C虚阳浮越证D肺热瘀毒证10.淡白无华可能提示() A阳气暴脱B阳虚水泛C肝郁脾虚D血虚/失血11.小儿惊风可能出现的病色为() A赤B白C黄D青 12.黑色常见于() A肝虚B脾虚C肾虚D血虚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心主皮毛B肝主筋腱C脾主肌肉D肾主骨骼14.五色中与肝对应的颜色是() A赤B白C黄D青 15.苦笑貌常见于() A小儿惊风B破伤风C狂犬病D瘿瘅16.目赤肿痛常提示() 8?四季平色中错误的说法是( 精品文档 科室: 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日期:2016.11.4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A实热证B虚热证C阳虚证D阴虚证仃?耳背红络常提不( ) A热毒上攻B麻疹先兆C阴寒内盛D气血亏虚18?鼻柱溃陷可能提示() A哮喘病B酒鼻査鼻C麻风病D梅毒病19?耳廓萎缩常见于() A肾气不足B邪气充盛C肾精耗竭D血瘀日久20?鼻流浊涕常见于() A外感风寒B外感风热C阳毒热深D肺胃蕴热21.口振常见于() A伤寒B破伤风C中风D动风 22?唇色深红常见 ( ) 于 A煤气中毒B热盛/热极C血瘀证D寒盛/痛极 23?患者睑面先 发肿迅速常见于() 肿, A心肾阳衰B脾肾阳虚C风水犯肺D风邪中络 一、多选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包括()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包括() A整体审查B诊法合参C病证分离D病证结合3.望诊包括() A全身望诊B局部望诊C望排泄物D望小儿指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中医诊断学 第七单元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七单元八纲辨证 一、A1 1、虚实真假的鉴别关键是 A、舌质的嫩胖与苍老 B、脉象的有力无力 C、体质的强壮与虚弱 D、病程的长短 E、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 2、热极肢厥证又可称为 A、真热假寒证 B、真寒假热证 C、真实假虚证 D、真虚假实证 E、表里同病证 3、真热假寒的表现可见 A、神志昏沉 B、面色紫暗 C、胸腹灼热 D、四肢厥冷 E、以上都是 4、下列属于证候转化的是 A、表里出入 B、表里同病 C、寒热错杂 D、虚实夹杂 E、以上都是 5、下列属于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错杂关系的是 A、表里同病 B、寒热错杂 C、虚实夹杂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6、临床上常见的八纲相兼证候不包括 A、表实寒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寒证 D、里实寒证 E、寒热错杂证 7、真寒假热证产生的机理是 A、阴盛格阳

B、阳盛格阴 C、阴不敛阳 D、阳不敛阴 E、表热里寒 8、不属于阳证临床表现的是 A、恶寒发热 B、语声高亢 C、大便溏泄 D、小便短赤 E、肌肤灼热 9、阴证的临床表现为 A、肌肤灼热 B、烦躁不安 C、呼吸气粗 D、身重踡卧 E、口干渴饮 10、下列关于虚证与实证的鉴别叙述错误的是 A、虚证病程长,实证病程短 B、虚证精神萎靡,实证精神兴奋 C、虚证疼痛喜按,实证疼痛拒按 D、虚证发热为蒸蒸壮热,实证发热为五心烦热 E、虚证畏寒,得衣近火则减,实证恶寒,添衣加被不减 11、下列属于寒证常见的临床表现为 A、口淡不渴 B、恶热喜冷 C、小便短黄 D、舌红脉数 E、大便干结 12、下列不属于表证临床表现特点的是 A、恶寒发热 B、头身疼痛 C、闭塞流涕 D、咽喉痒痛 E、口渴欲饮 13、下列症状哪项不是实证的临床表现 A、五心烦热 B、声高气粗 C、小便不通 D、痰涎壅盛 E、腹痛拒按 14、以下哪项不是虚证的临床表现

执业药师《中药综合》中医诊断基础高频考点习题汇总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一、最佳选择题 1、下列取消药用标准的是 A、粉防己 B、木防己 C、黄柏 D、川防己 E、广防己 2、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的产地加工方法是 A、发汗 B、熏硫 C、揉搓 D、曝晒 E、蒸煮烫 3、含浆汁、淀粉粒、糖多的药材,为利于干燥,产地加工时应 A、发汗 B、熏硫 C、切片 D、蒸、煮、烫 E、揉搓 4、一般需要采用揉搓方法而使皮、肉紧贴的药物是 A、五倍子 B、三七 C、木瓜 D、大黄 E、续断 5、《中国药典》已不收载的药材产地加工方法是 A、蒸煮烫 B、切片 C、熏硫 D、发汗 E、干燥 6、皮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季节为 A、秋、冬两季采收 B、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 C、春末夏初采收 D、果实成熟时采收

E、花完全盛开后采收 7、茵陈的采收期有几个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E、全年均可采挖 8、关于动物类药的采收说法错误的是 A、以卵鞘入药的,应在3月中旬前收集 B、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活动期捕捉 C、两栖动物类、爬行动物类宜在春秋两季捕捉采收 D、脊椎动物类全年均可采收 E、鹿茸需在8月中旬至10月下旬 9、叶类药材的采收期是 A、大多数在秋、冬两季采收 B、一般在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C、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叶类 D、在春季发芽时采收 E、全年采收 10、石膏一般在何时采收 A、秋冬季 B、春末夏初 C、全年可以采收 D、春季一次、冬季一次 E、光合作用旺盛时期 11、花类药材采收时通常是 A、植株枯萎前 B、枝叶茂盛时 C、花盛开时 D、果实成熟时 E、多含苞待放时 12、全年均可采收的药材是 A、根及根茎类 B、叶类 C、矿物类 D、藻菌类 E、动物类

慕课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知识点作业

各知识点测试汇总 绪论 1.1 概述 一、单选题 1、提出“独取寸口”得医书就是( ) A《脉经》B《肘后备急方》C《难经》D《黄帝内经》 2、、下列不属于诊法得就是( ) A 望色 B 诊舌 C 诊病 D 按腹答案:1、C 2 、C 二、多选题 1、中医诊断学得主要内容包括( ) A 诊法 B 辨证 C 诊病 D 病历 2、“证”就是对疾病特定阶段得病理性概括, 其主要内容包括( ) A 病位B 病因 C 病机 D 病性 答案:1、ABCD 2、AD 1.2 中医诊断得基本原理 一、多选题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得就是( ) A 审症求因 B 见微知著 C 以常衡变 D 整体审察二、判断题 “因发知受”得“发”就是指发病。( ) 三、填空题 中医诊断得基本原理主要秉承中医学得特点。 答案:多选题:BC 判断题:X 填空题:整体观念 1 、3 中医诊断得基本原则 单选题 1 、下列不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则得就是( ) A 四诊合参 B 以常衡变 C 病证结合 D 整体审察2、创立“诊籍”得医家就是( ) A 张仲景 B 李时珍 C 淳于意 D 扁鹊 3、下列哪项不属于体征( ) A 口臭 B 喉中痰鸣 C 腹痛 D 脉滑( ) 答案:1、B 2、C 3、C 一、望诊 1.1 望诊得内容、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望神得重点临床意义

1 、望诊得内容包括( )ABCDE A、全身望诊 B、局部望诊 C、望舌 D、望排出物 2、望诊得方法与注意事项包括( )ABCD A、以常衡变 B、动态观察 C、充分暴露 D、综合判断 3、望神重点观察得内容就是( )ABCD A、神情 B、目光 C、色泽 D、体态 1 、 2 得神与少神、失神、假神得辨析 1 、得神得表现提示( )A A、精充充盛,体健神旺,或虽病正气未伤,属病轻 B、正气不足,神气不旺,属虚证或体弱 C、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或邪气亢盛,功能障碍,属病重 D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属病危 2、下列各项, 属神气不足表现得就是( )B A、两目晦暗 B、精神不振 C、面色无华 D、肌肉瘦削 3、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口吐涎沫, 口出异声, 四肢抽搐, 醒后如常。多属于( )C A、狂病 B、癫病 C、痫病 D、中风 1 、3 望诊得方法与注意事项 1 、4 望诊得临床意义与注意事项, 常色与病色 1、我国正常人得面色特点就是()。AC A、红黄隐隐 B、暴露浮现 C、明润含蓄 D、晦暗枯槁 2、病色可分为( )AB A、善色 B、恶色 C、主色 D、客色 3、病色得特点就是( )BD A、红黄隐隐 B、暴露浮现 C、明润含蓄 D、晦暗枯槁 1 、5 望色之赤色、黄色、青色 1 、小儿惊风多见( )C A、面色淡青或青黑 B、面色与口唇青紫 C、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D面色青黄而无华 2、满面通红多属( )A A、实热证 B、阴虚证 C、阴盛格阳证 D、戴阳证 3、面目一身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者,多属( )D A、脾胃气虚 B、脾虚湿蕴 C、肝郁脾虚 D、湿热蕴结 1 、6 望色之白色、黑色 1 、下列各项, 不属面色白主病得就是( )C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3.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4.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5.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6.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7.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以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8.善色:指患者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9.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终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属个体素质,往往与种族和遗传有关。 10.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11.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 12.解颅:囟门迟闭。 13.囟填:囟门高突。 14.诊断: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15.诊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16.掣痛:指疼痛伴有掣牵引之感。 17.白蓓: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多因外感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多见于湿温病。 18.滑苔:舌苔湿润而滑,伸舌欲滴者。 19.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边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难去,如油腻覆盖舌面。 20.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皆厚,刮之易去,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21.剥苔: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 22.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3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热扰神明(实证) 24.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25.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基础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基础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概述 一、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二、基本原则 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 2.四诊合参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第二节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 一、望诊 (一)望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得神(美女) 病机阴阳格拒 (二)望色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 (HUANG晄光)白而虚浮---阳气不足----水肿 淡白而消瘦---营血亏损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大失血者 黄色主虚证、湿证: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 枯槁无泽,称为萎黄---脾胃气虚---饿的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 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 3.赤色主热证赤为血色—热 热盛而致脉络血液充盈则面色红赤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戴阳证 ----是虚阳上越的危重症候 5.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 2005 A.脾气虚病人常见的面色是 A.青黄B.萎黄 C.青紫D.晦暗E.枯槁 2007 A.脾气虚衰、湿邪内阻的常见面色是A.黄而无华B.面色淡黄C.黄而虚浮D.黄而鲜明E.黄而晦暗(三)望形体、头面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 1.望形体 2.望姿态 “阳主动,阴主静”。 3.望头形与头发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肾精亏损;囟门下陷---虚证;囟门高突---热证; (2)望头发 突然出现片状脱发---血虚受风---熬夜 4.望目色 5.望耳鼻:鼻柱溃烂塌陷---麻风病或梅毒 6.望唇、齿龈、咽喉

(1)望唇 唇色淡白---气血两虚;唇色青紫---寒凝血瘀;唇色深红---热在营血 (2)望齿 牙齿干燥---胃热炽盛、津液大伤----牙为骨之余 干燥如枯骨---肾精枯竭 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者---肾虚或虚火上炎 睡中咬牙或啮齿---胃中有热或虫积 (3)望龈:龈色淡白者---血虚不荣;红肿者---胃火上炎 (4 7.望体表:皮肤虚浮肿胀---水湿泛滥 1)斑疹斑,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疹,色红疹点小如粟;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 2)白(疒咅)又名白疹,透明小疱疹,湿郁肌表,汗出不彻。 (3)痈疽疔疖 痈: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紧束者,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部位较深,皮色不变者,属阴证; 疔:范围较小,初起如粟,根角坚硬,或麻或痒或木,顶白而痛者 疖:起于浅表,形圆而红、肿、热、痛,化脓即软者 (四)望舌质和舌苔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1.望舌质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青色主寒证、惊风证、瘀血证、痛证;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黄色主虚证、湿证 胖大舌★★

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3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判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通过重点介绍四诊、辩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类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一句中医学专业为基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本着立足专科、兼顾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岗位必需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课堂内外对12项实习项目(含28个病案分析)内容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技巧以及从四诊到辩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掌握四诊、辩证、辨病和病症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重点掌握四诊和辩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症后分析和辩证要点。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及体格检查的内容。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患者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动7种常用的辩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辩证的能力,包括征候的分析并机归纳提出诊断依据与证明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转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七章气血津液辩证(8学时) 【知识目标】 1.掌握气血津液辩证的概念。重点掌握气虚证、气陷证、血虚证、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掌握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特点。掌握痰证、水停证、津液亏虚的临床表现。 2.熟悉气血津液辩证其他证型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及证候分析。熟悉气血津液兼病辩证各证型的临床特点。 3.了解气血津液兼病辩证各证型的辩证要点。 【能力目标】 1.理解与记忆气血津液辩证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最新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资料

单选题 1、望神的重要内容是(C) A 视面部表情 B 望形态动静 C 看眼神的变化 D 观言语气息 E 察精神意识状态 2、痰色黄而粘稠,多属(D) A 燥痰 B 风痰 C 湿痰 D 热痰 E 寒痰 3、肾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B) A 形体消瘦 B 畏寒肢冷 C 冷汗淋漓 D 少气懒言 E 口渴喜冷饮 4、表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D) A 五心烦热 B 发热汗出 C 畏寒喜暖 D 发热恶寒 E 形寒肢冷 5、盗汗的特点是(D) A 大汗淋漓 B 经常出汗,动则更甚 C 手足心出汗 D 入睡出汗,醒后汗止 E 半侧身体出汗 6、但热不寒不包括(B) A 阴虚潮热 B 寒热往来 C 阳明潮热 D 湿温潮热 E 高热不退 7、腻苔的特点是(A ) A 颗粒细腻,刮之难去 B 颗粒较大,刮之难去 C 颗粒细腻,刮之易脱 D 滑利而湿,刮之易脱 E 色白质厚,刮之易脱 8、患者胸胁胀满,性情急躁,经行腹痛,经色紫暗,乳房胀痛,证属(E) A 气滞 B 气虚血滞 C 血瘀阻络 D 寒客血脉 E 肝郁气滞血瘀 9、脾气虚病人常见的面色是(B ) A 青黄 B 萎黄 C 青紫 D 晦暗 E 枯槁 10、中医学在诊断时应当(E) A 重视望诊 B 重视闻诊 C 重视问诊 D 重视切诊 E 四诊合参 11、下列属于假神的表现是(E ) A 神识昏迷 B 循衣摸床 C 目光有神 D 反应灵敏 E 原来不欲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 12、呃逆是由于(E) A 肺失肃降 B 消化不良 C 胃有宿食 D 肝胆湿热 E 胃气上逆 13、周身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没指属于(D) A 肾阳虚衰 B 肾气不固 C 肾不纳气 D 肾虚水泛 E 肾阴虚 14、湿温潮热不具有的症状是(E) A 身热不扬 B 午后热甚 C 头身困重 D 胸闷呕恶 E 盗汗 15、对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具有意义的是(A ) A 舌质 B 舌苔 C 面色 D 指纹 E 脉象 16、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是(B) A 危证 B 麻疹先兆 C 肾精亏损 D 肝胆湿热 E 动风先兆 17、面色黄胖的病因是(A ) A 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B 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 C 湿热 D 寒湿 E 寒凝气滞 18、症见身倦乏力,少气自汗,疼痛拒按,舌黯或有瘀斑,证属(D) A 气滞证 B 气滞血瘀证 C 血瘀证 D 气虚血瘀证 E 血热证 19、患者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午后低热,常自觉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此宜诊断为(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