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 优秀教案

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 优秀教案
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应用 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内容要求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对应信息技术主题类别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T8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T10学科教学资源支持下的课程教学T11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T12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T13技术支持的学生技能训练与指导T14技术支持的总结与复习

开始时间8:00 结束时间8:40

学科数学学段初二年级八年级案例名称利用角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有关问题

教材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作为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教学已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有了很大改变,计算机辅助教学早已悄然进入了数学课堂。课堂教学的单一化、程式化势必成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绊脚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手段介入数学教学之后,给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丰富和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平台。作为一名教师,应努力学习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大胆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为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环境情况

电脑多媒体教室

教学资源:幻灯片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轴对称变换是图形运动背景下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是继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图形运动.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图形与位置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其中运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习了基本几何图形的知识,学生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几何试题,解决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对于图形变换以及添加辅助线等具体的方法学生掌握的还比较欠缺。

在之前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经历过很多次合作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动手作图,能利用角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进而证明线段之间、角之间关系,学生明确在条件中有角平分线时,常用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体会角平分线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在同学演示,自己画图的过程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和模型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数学活动,养成学生之间的互助、讨论、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

重点:利用角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证明相应线段、角之间关系,

难点: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应用恰当的基本图形,正确添加辅助线。

O P

C

B

A

回顾旧知,动手尝试,典型例题,巩固训练,拓展提高,归纳总结引发思考→构思画图→一题多解→加深理解→训练提升→巩固提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

设计意图

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合作交流探究生成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有关角平分线的知识?

如图,OC平分∠AOB,P为OC上一点,

请利用下图,过点P作一对全等三角形,并指

出判定全等的依据。

归纳总结:

1方法一基本图:角平分线,作双垂直,造全等。

2方法二基本图:角平分线,截等线段,造全等。

3方法三基本图:角平分线,作垂分线,造全等。

4 方法三基本图:角平分线,作双平行,造全等。

例: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

BC>BA,AD=DC,BD平分∠ABC,求∠A+∠C

的度数。

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A+∠C的

回答问题学生

展示自己作图

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

思考,小组讨论

多种方法,完成

解题过程,展示

小组成果。

通过数学活

动,学生动

手作全等三

角形,复习

全等三角形

的判定方

法,感受角

平分线和全

等三角形及

等腰三角形

的内在联

系。

.

通过本环

节,学生掌

握作图方

法,明确画

图依据,提

炼本质特

征。

C

B

A

F

D

O P

C

B

A

E

D

O P

C

B

A

E

O P

D

巩固训练加深认识

拓展延伸巩固提高度数?引导学生需要等角转化,构造全等。

小结:

在几何图形中,角平分线不仅提供了两个相等

的角,还提供了一条公共边,有角平分线时,可

以通过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或从角平分

线上一点向角两边作垂线段,或是延长一条线段

等于已知线段等方法,来构造出全等三角形,通

过利用全等形的有关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已知:如图,∠B=∠C=90°,M是BC中点,DM

平分∠ADC.

求证:

(1)AD = DC + AB

(2)AM与DM的位置关系?

方法:

如图, ABC中,∠B=60°,AD、CE分别是

∠BAC、∠B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

①求∠AFC的度数;

②请你判断并写出FE与F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

理由。

学生交流解题

思路,一题多

解,板书书写过

程。

独立思考小组

讨论完成题目

的解答。

学生自主完成,

具体展示一种

方法,书写过

程,另外的方法

说明思路即可。

首先要求学生

阅读题目,自己

分析,尝试解

决。

培养一题多

解,发展推

理能力和识

图能力,尤

其构造和利

用好基本图

形。

小结的目

的:总结方

法,强化构

造意识。

通过练习对

例题进行巩

固训练.通过

不同背景的

题目找到基

本图形,能

构造全等,

证明结论,

加深学生印

象。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小结:

1、围绕角平分线构造全等形

2、常见基本图形和一题多解

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对例题又进行了一次巩固训练.另一方面对学生自信心也是一种培养,让孩子有成就感.

培养学生建立“进行知识整合”的意识。

板书设计

利用角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有关问题 基本图形: 例: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 BC>BA,AD=DC,BD 平分∠ABC ,

求∠A+∠C 的度数

C B A F

D O P C

B A E

D O P

C

B

A

E

O P D

学习效果评价

形成性评价:评价表的填写,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评价方式评价项目

评价等级

优良中差

师评课堂发现问题的角度,能力课堂发言的深度

课堂练习的正确性

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检测反馈的正确性

小组评小组中发言的次数和质量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帮助其他同学的态度,次数思考问题的角度

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自评

合作交流的意识

独立思考的习惯

本节课在知识、方法等方面的收获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今天这节课和以往的课堂相比,加入了信息技术的使用,包括PPT演示文稿。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探索具体的情境问题,积极参与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首先复习角平分线的相关知识,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尝试,构思画图;在学生画图的基础上,引出等角转化构造全等,学生通过例题一题多解,掌握解题策略;通过巩固练习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加深学生理解;在拓展提高中,将知识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巩固和升华;强化课堂小结的功能,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学生的谈收获到教师的提升归纳,把本节课的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遵循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思想,坚持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探索具体的情境问题,积极参与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注重轴对称变换的识别、构造和利用,要求学生掌握在角平分线条件下的四种基本图形,并利用提供的数学关系进行探索。教学过程采用回顾旧知→动手尝试→合作交流探究生成→变式训练→拓展延伸→归纳小结主线,在活动中寻求答案,在生成中收获新知,在变式中理解本质,在拓展中加深认识,在小结中升华认识。这是这节课比较鲜明的特点。此外注重一题多解,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能力培养,尤其是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实践意识的培养。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信心。通过巩固练习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加深学生理解;在拓展提高中,将知识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巩固和升华;强化课堂小结的功能,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学生的谈收获到教师的提升归纳,把本节课的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由于完成的内容较多,所以节奏较快,有些内容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清楚,对学困生关注不够;为提高课堂容量,可考虑将数学思考放在课下,上课各组展示,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后面的内容思考会更充分。变换背景后,辅助线的添加仍然很困难,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加强。

中考专题复习全等三角形(含答案)

中考专题复习全等三角形 知识点总结 一、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 1.全等图形:能够完全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三角形是特殊的多边形,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同样,如果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相等,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也都相等。 这里要注意:(1)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 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或“”)。 (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或“”)。 (3)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或“”)。 (4)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角边”或“”)。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利用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都能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或“”). 注意:两边一对角(SSA)和三角(AAA)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3.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相等。 5、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6、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以上可以简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相等) 三、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四、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1.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人教版(精美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松江区民乐学校征丽 一、内容和内容辨析: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初中平面几何学习中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今后研究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是今后研究几何图形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方法,因此,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非常重要。本单元共安排了六课时,其中三课时讲述四种判定方法,另三课时讲述如何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正确选择适当的判定方法说明全等,甚至以此达到证明边或角的相等。 本节课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十四章第四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的第一课时。在学习这节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三角形的三元素画三角形(即两角及其夹边、两边及其夹角、三边、两角及其对边)。借此,学生已知道如何确定三角形的 形状和大小,事实上,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则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所以,通过四种画已知三角形的全等三角形的过程,可以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是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四种判定方法;二是重点学习“边角边” 的判定方法,掌握这一判定方法说明全等的规范书写格式,并由简至难,了解这种判定方法的应用。 二、目标及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 、了解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四种方法。 、熟练掌握边角边判定方法,熟悉有关基本图形,初步掌握这一判定方法的应用。 、掌握边角边判定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规范书写格式,体会说理表达的严密性。目标解析:通过操作、看书和阅读,将全等概念与画三角形概念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得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了解四种判定方法自身的特征和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边角边”判定方法的学习,学生需要知道“边”、“角”、“边”是如何先后确定三 角形三个顶点的相对位置的,进而掌握这种判定方法的应用一一证明三角形全等。要求学生,其一,会规范书写这一判定方法说明全等,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密的表达能力;其二,在基本图形中找到需要的条件,初步掌握这一判定方法的应用,这也是我们学习判定方法的目的,为今后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问题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多欣赏和观察一些基本图形,结合给定条件,发掘基本图形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找到证明全等的三大条件,从而说明全等。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很多问题的解答是不唯一的,且有些题目是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带答案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 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 延长AD 到E,使DE=AD, 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 即BE=AC=2 在三角形ABE 中,AB-BE

4.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 证明:过E 点,作EG//AC ,交AD 延长线于G 则∠DEG=∠DCA,∠DGE=∠2又∵CD=DE∴⊿ADC≌⊿GDE (AAS )∴EG=AC∵EF//AB∴∠DFE=∠1∵∠1=∠2∴∠DFE=∠DGE∴EF=E G ∴EF=AC 5.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 证明:在AC 上截取AE=AB ,连接ED ∵AD 平分∠BAC∴∠EAD=∠BAD 又∵AE=AB ,AD=AD ∴⊿AED≌⊿ABD (SAS )∴∠AED=∠B ,DE=DB ∵AC=AB+BD AC=AE+CE ∴CE=DE∴∠C=∠EDC∵∠AED=∠C+∠EDC=2∠C∴∠B=2∠C 6.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 ∠B+∠D=180°,求证:AE=AD+BE 证明: 在AE 上取F ,使EF =EB ,连接CF 因为CE⊥AB 所以∠CEB=∠CEF=90° 因为EB =EF ,CE =CE , 所以△CEB≌△CEF 所以∠B =∠CFE 因为∠B +∠D =180°,∠CFE+∠CFA=180° 所以∠D=∠CFA 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DAC=∠FAC 又因为AC =AC 所以△ADC≌△AFC(SAS ) 所以AD =AF 所以AE =AF +FE =AD +BE 1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求证:BC=AB+DC 。 证明:在BC 上截取BF=BA,连接EF.∠ABE=∠FBE,BE=BE,则⊿ABE≌ΔFBE(SAS),∠EFB=∠A;AB 平行于CD, 则:∠A+∠D=180°;又∠EFB+∠EFC=180°,则∠EFC=∠D;又∠FCE=∠DCE,CE=CE,故⊿FCE≌ΔDCE(AAS),FC=CD.所以,BC=BF+FC=AB+CD. 13.已知:AB//ED ,∠EAB=∠BDE ,AF=CD ,EF=BC ,求证:∠F= C D B D E A B A C D F 2 1 E

全等三角形判定公开课教案

13.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S.A.S) 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乐山市市中区关庙中学雷万建 一、背景介绍与教学资料 本教材强调直观和操作,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教材的编排淡化概念的识记,强调图形性质的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必要基础。在教学呈现方式上,改变了“结论——例题——练习”的陈述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索——发现”等多种研究模式。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数学说理,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说理的必要性,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学会初步说理。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以及利用“S.A.S”判定基本事实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通过自己实验,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由于本节课是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第一课时,所以对学生来讲是一次知识的飞跃,也为下面几节课的探索做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领会“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能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推理,并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会正确运用“S.A.S”判定基本事实,在实践观察中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的方法。同时 通过作图,论证S.S.A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既是难点也是关键点。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操作---结论—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因铺设电线的需要,要在池塘两侧A、B处各埋设一根电线杆(如图),因无法直接量出A、B两点的距离,现有一足够的米尺。怎样测出A、B两杆之间的距离呢?。(图见课件) 2、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复习提问构成全等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列举单独的一个或两个元素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要三个元素有S.S.S、S.A.S、A.S.A、A.A.S、A.A.A、S.S.A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教案 预设 目标 1、全面复习全等三角形及有关性质,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四 个方法。 2、能综合运用各种判定方法来证明线段和角相等。掌握常规的作 辅助线的方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综合运用各种判定方法来证明线段和角相等. 难点:常规的作辅助线的方法。 教具 准备 三角尺 教法 学法 讲授、练习 教学 过程 讲解新课 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了用定义,实质上只需要三个条件,注意至少有 一个条件是边,就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在几何 证时中常常不是结论,而通常是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两条线 段相等或两个角相等,这恰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目的所在 课前练习: 1、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面积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C)有一边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D)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图,在?ABC中,AB=AC,D、E、F依次是各边的中点,AD、BE、CF相交于G,那么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共有() (A)5对(B)6对(C)7对(D)8对 3、已知:如图,?ABC中,∠C=90?,,AC=BC,AD平分∠CAB交BC于D,DE⊥AB于E,且AB=6CM,则?DEB的周长为() (A)4 (B)6 (C)10 (D)以上全不对 二.议一议 P85 得出:1、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三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例题解析 P85例题9 已知:如图2-55,AC与BD相交于点O,且AB=DC,AC=DB。 求证:∠A=∠D P86 例题10 某地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时需挖通一条隧道。为估测这条隧道的长度(如图2-56),徐测出这座山A,B间的距离,结合所学知识,你能给出什么好方法吗? 四、练习 1、已知:如图,在?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 交于H,且BH=AC,求∠HCD的度数。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 CE⊥AB于E,且∠B+∠D=180?,求证:AE=AD+BD A B C D E H A B D C E 1 2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 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 延长AD 到E,使DE=AD, 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 即BE=AC=2 在三角形ABE 中,AB-BE

4.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 证明:过E 点,作EG//AC ,交AD 延长线于G 则∠DEG=∠DCA ,∠DGE=∠2又∵CD=DE ∴⊿ADC ≌⊿GDE (AAS ) ∴EG=AC ∵EF//AB ∴∠DFE=∠1∵∠1=∠2∴∠DFE=∠DGE ∴EF=EG ∴EF=AC 5.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 证明:在AC 上截取AE=AB ,连接ED ∵AD 平分∠BAC ∴∠EAD=∠BAD 又∵AE=AB , AD=AD ∴⊿AED ≌⊿ABD (SAS )∴∠AED=∠B ,DE=DB ∵AC=AB+BD AC=AE+CE ∴CE=DE ∴∠C=∠EDC ∵∠AED=∠C+∠EDC=2∠C ∴∠B=2∠C 6.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 求证:AE=AD+BE 证明: 在AE 上取F ,使EF =EB ,连接CF 因为CE ⊥AB 所以∠CEB =∠CEF =90° 因为EB =EF , CE =CE , 所以△CEB ≌△CEF 所以∠B =∠CFE 因为∠B +∠D =180°,∠CFE +∠CFA =180° 所以∠D =∠CFA 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DAC =∠FAC 又因为AC =AC 所以△ADC ≌△AFC (SAS ) 所以AD =AF 所以AE =AF +FE =AD +BE 1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求证:BC=AB+DC 。 证明:在BC 上截取BF=BA,连接EF.∠ABE=∠FBE,BE=BE,则 ⊿ABE ≌ΔFBE(SAS),∠EFB=∠A;AB 平行于CD,则:∠A+∠D=180°;又∠EFB+∠EFC=180°,则∠EFC=∠D;又∠FCE=∠DCE,CE=CE,故⊿FCE ≌ΔDCE(AAS),FC=CD.所以,BC=BF+FC=AB+CD. 13.已知:AB//ED ,∠EAB=∠BDE ,AF=CD ,EF=BC ,求证:∠F=∠C AB//ED,AE//BD 推出AE=BD, C D B D C B A F E A B A C D F 2 1 E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训练

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专题训练 一、全等三角形实际应用问题 1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间的距离,先在过B点的AB的垂线L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在过D点的垂线上取点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ED=AB这时,测ED的长就得AB得长,判定△ACB≌△ECD的理由是() A. SAS B. ASA C. SSS D .AAS 2.如图,小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池塘两端M、N的距离,如果△PQO≌△NMO,则只需测出其长度的线段是() A.PO B.PQ C.MO D.MQ

3、如图所示,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 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具,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A、SSS B、SAS C、ASA D、HL 4、如图: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做法是:如图在∠AOB的边OA,OB上分别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N重合,得到∠AOB的平分线OP,做法中用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 A、SSS B、SAS C、ASA D、HL

5、如图,有两个长度相等的滑梯靠在一面墙上.已知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 DF 相等,则这两个滑梯与地面的夹角∠ABC+∠DFE= 度 6、如图,小明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 ) A 、带①去, B 、带②去 C 、带③去 D 、①②③都带去

二、证两次全等相关问题 1:如图:已知AB=AE,BC=ED,∠B=∠E,AF⊥CD,F为垂足,求证: CF=DF

小专题(三) 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小专题(三)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全等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常用方法,在解题中要注意寻找全等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三角形的重点,又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的基础.在具体应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时,要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仔细观察图形,弄清已具备了哪些条件,从中找出已知条件和所要说明的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些题目中既要用到证全等,又要用到全等的性质,二者相互联合应用.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解题思路. 类型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如图,在方格纸中,以AB为一边作△ABP,使之与△ABC全等,则P1,P2,P3,P4四个点中符合条件的点P有(C)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在△ADB和△ADC中,下列条件:①BD=DC,AB=AC;②∠B=∠C,∠BAD=∠CAD;③∠B=∠C,BD=DC;④∠ADB=∠ADC,BD=DC.能得出△ABD≌△ACD的是①②④.(只填序号) 类型2四种判定全等方法的综合应用 3.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个筝形,其中 AD=CD,AB=CB,詹姆斯在探究筝形的性质时,得到如下结论:①AC⊥BD;②AO=CO=1 AC;③ 2 △ABD≌△CBD.其中正确的结论有(D)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类型3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实际应用 4.有一块长方形的土地ABCD,分别被甲、乙两户承包,一条公路GEFH穿过这块地.为发展经济,决定将这条公路尽量修直,为不影响甲、乙两户土地面积,请你设计一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如图,取EF的中点M,连接GM并延长交FH于点N,GN就是修直后的道路. 类型4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5.如图,在△ABC中,AB=AC=10 cm,∠B=∠C,BC=8 cm,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 cm/s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 s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全等? 解:(1)△BPD≌△CQP. 理由:因为t=1 s,所以BP=CQ=3×1=3(cm), 因为AB=10 cm,D为AB的中点,所以BD=5 cm. 又因为PC=BC-BP=8-3=5(cm),所以PC=BD. 又因为∠B=∠C,所以△BPD≌△CQP(SAS). (2)因为v P≠v Q,所以BP≠CQ, 又因为△BPD与△CPQ全等,∠B=∠C, 所以BP=PC=4 cm,CQ=BD=5 cm, 所以点P,点Q运动的时间t=BP 3=4 3 (s), 所以v Q=CQ t =54 3 =15 4 (cm/s). 答: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15 4 cm/s时,△BPD与△CQP全等.

全等三角形练习题(很经典)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所有的等边三角形全等 2. 如图所示,a,b,c 分别表示△ABC 的三边长,则下面与△ABC 一定全等的三角形是( ) 3.如图所示,已知△ABE ≌△ACD ,∠1=∠2,∠B=∠C , 下列不正确的等式是( ) A.AB=AC B.∠BAE=∠CAD C.BE=DC D.AD=DE 4. 在△ABC 和△A /B /C /中,AB=A /B /,∠B=∠B /,补充条件后 仍不一定能保证△ABC ≌△A /B /C /,则补充的这个条件是 ( ) A .BC= B / C / B .∠A=∠A / C .AC=A /C / D .∠C=∠C / 5.如图所示,点B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ABC 与△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 A.△ACE ≌△BCD B.△BGC ≌△AFC C.△DCG ≌△ECF D.△ADB ≌△CEA 6. 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 的距离,先在AB 的垂 线BF 上取两点C,D ,使CD=BC ,再作出BF 的垂线DE , 使A,C,E 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可以说明 △EDC ≌△ABC ,得ED=AB ,因此测得ED 的长就是AB 的长,判定△EDC ≌△ABC 最恰当的理由是( ) A.边角边 B.角边角 C.边边边 D.边边角 7.已知:如图所示,AC=CD ,∠B=∠E=90°,AC ⊥CD ,则不 正确的结论是( ) A .∠A 与∠D 互为余角 B .∠A=∠2 C .△ABC ≌△CE D D .∠1=∠2 8. 在△ABC 和△FED 中,已知∠C=∠D ,∠B=∠E ,要判定 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条件( ) 第3题图 第5题图 第7题图 第2题图 第6题图 A B C D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专题练习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专题练习 1.已知AD 是⊿ABC 的中线,BE ⊥AD ,CF ⊥AD ,问BE =CF 吗?说明理由。 2.已知AC =BD ,AE =CF ,BE =DF ,问AE ∥CF 吗? 3.已知AB =CD ,BE =DF ,AE =CF ,问AB ∥CD 吗? 4.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AD =CB ,问AB ∥CD 吗?说明理由。 5.已知∠BAC =∠DAE ,∠1=∠2,BD =CE ,问ABD ≌⊿ACE .吗?为什么? 6.已知CD ∥AB ,DF ∥EB ,DF =EB ,问AF =CE 吗?说明理由。 7.已知BE =CF ,AB =CD , ∠B =∠C .问AF =DE 吗? 8.已知AD =CB , ∠A =∠C ,AE =CF ,问EB ∥DF 吗?说明理由。 9.已知,M 是AB 的中点,∠1=∠2,MC =MD ,问∠C =∠D 吗?说明理由。 A B C D F E C B D E F D C F E A B A D E B C 1 2 A D C E F B A C D B E F B A D F E C

10.已知,AE =DF ,BF =CE ,AE ∥DF ,问AB =CD 吗?说明理由。 11.已知∠1=∠2,∠3=∠4,问AC =AD 吗?说明理由。 12.已知∠E =∠F ,∠1=∠2,AB =CD ,问AE =DF 吗?说明理由。 13.已知ED ⊥AB ,EF ⊥BC ,BD =EF ,问BM =ME 吗?说明理由。 14.在⊿ABC 中,高AD 与BE 相交于点H ,且AD =BD ,问⊿BHD ≌⊿ACD ,为什么? 15.已知∠A =∠D ,AC ∥FD ,AC =FD ,问AB ∥DE 吗?说明理由。 16.已知AC =AB ,AE =AD , ∠1=∠2,问∠3=∠4吗? 17.已知EF ∥BC ,AF =CD ,AB ⊥BC ,DE ⊥EF ,问⊿ABC ≌⊿DEF 吗?说明理由。 A C D B 1 2 3 4 A C D E F 1 2 A B C E H D A C M E F B D A B C E F D A B C E D F A D E B C 1 2 3 4 D C F E A B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卓尔教育教师教学辅导教案编号: 授课教师日期时间 学生年级科目 课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及其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能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判定的应用 课前检查上次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全等形 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要点诠释: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两个全等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要点二、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要点三、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要点诠释: 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容易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如下图,△ABC与△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 2. 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专训1 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六种应用

专训1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六种应用 名师点金: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四种:SSS,SAS,ASA,AAS;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的判定方法除了上述四种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即“HL”.具体到某一道题目时,要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进行观察、分析,选择合适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来解题. 已知一边一角型 应用1:一次全等型 1.如图,在△ABC中,BD=DC,∠1=∠2,求证:AD平分∠BAC. (第1题) 2.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一点,连接AD,过点B作BE⊥AD于点E,过点C作CF⊥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F,且BE=CF. 求证:AD是△ABC的中线. (第2题)

应用2:两次全等型 3.如图,∠C=∠D,AC=AD,求证:BC=BD. (第3题) 4.如图,D是△ABC中BC边上一点,E是AD上一点,EB=EC,∠BAE=∠CAE.求证:∠ABE=∠ACE. (第4题)

已知两边型 应用3:一次全等型 5.【2016·河北】如图,点B,F,C,E在直线l上(F,C之间不能直接测量),点A,D在l异侧,测得AB=DE,AC=DF,BF=EC. (1)求证:△ABC≌△DEF; (2)指出图中所有平行的线段,并说明理由. (第5题) 应用4:两次全等型 6.如图,AB=CB,AD=CD,E是BD上任意一点.求证:AE=CE. (第6题)

7.如图,已知AD=AE,AB=AC.求证:BF=FC. (第7题) 已知两角型 应用5:一次全等型 8.如图,已知∠BDC=∠CEB=90°,BE,CD交于点O,且AO平分∠BAC.求证:OB=OC. (第8题)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题带标准答案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题带答案

————————————————————————————————作者:————————————————————————————————日期: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 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 延长AD 到E,使DE=AD, 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 即BE=AC=2 在三角形ABE 中,AB-BE

4.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 证明:过E 点,作EG//AC ,交AD 延长线于G 则∠DEG=∠DCA ,∠DGE=∠2又∵CD=DE ∴⊿ADC ≌⊿GDE (AAS )∴EG=AC ∵EF//AB ∴∠DFE=∠1∵∠1=∠2∴∠DFE=∠DGE ∴EF=EG ∴EF=AC 5.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 证明:在AC 上截取AE=AB ,连接ED ∵AD 平分∠BAC ∴∠EAD=∠BAD 又∵AE=AB ,AD=AD ∴⊿AED ≌⊿ABD (SAS )∴∠AED=∠B ,DE=DB ∵AC=AB+BD AC=AE+CE ∴CE=DE ∴∠C=∠EDC ∵∠AED=∠C+∠EDC=2∠C ∴∠B=2∠C 6. 已知:AC 平分∠BAD ,CE ⊥ AB ,∠B+∠D=180°,求证:AE=AD+BE 证明: 在AE 上取F ,使EF =EB ,连接CF 因为CE ⊥AB 所以∠CEB =∠CEF =90° 因为EB =EF ,CE =CE , 所以△CEB ≌△CEF 所以∠B =∠CFE 因为∠B +∠D =180°,∠CFE +∠CFA =180° 所以∠D =∠CFA 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DAC =∠FAC 又因为AC =AC 所以△ADC ≌△AFC (SAS ) 所以AD =AF 所以AE =AF +FE =AD +BE 1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求证:BC=AB+DC 。 证明:在BC 上截取BF=BA,连接EF.∠ABE=∠FBE,BE=BE,则⊿ABE ≌ΔFBE(SAS),∠EFB=∠A;AB 平行于CD,则:∠A+∠D=180°;又∠EFB+∠EFC=180°,则∠EFC=∠D;又∠FCE=∠DCE,CE=CE,故⊿FCE ≌ΔDCE(AAS),FC=CD.所以,BC=BF+FC=AB+CD. C D B A B A C D F 2 1 E

全等三角形判定SAS专题练习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 专题练习 1.如图,AB=AC ,AD=AE ,欲证△ABD ≌△ACE ,可补充条件( ) A.∠1=∠2 B.∠B=∠C C.∠D=∠E D.∠BAE=∠CAD 2.能判定△ABC ≌△A ′B ′C ′的条件是( ) A .AB=A ′ B ′,AC=A ′ C ′,∠C=∠C ′ B. AB=A ′B ′, ∠A=∠A ′,BC=B ′C ′ C. AC=A ′C ′, ∠A=∠A ′,BC=B ′C D. AC=A ′C ′, ∠C=∠C ′,BC=B ′C 3.如图,AB 与CD 交于点O ,OA=OC ,OD=OB ,∠AOD= , 根据_________可得到△AOD ≌△COB ,从而可以得到AD=_________. 4.如图,已知BD=CD ,要根据“SAS”判定△ABD ≌△ACD , 则还需添加的条件是 。 5.如图,AD=BC ,要根据“SAS”判定△ABD ≌△BAC , 则还需添加的条件是 6.如图,已知△ABC 中,AB=AC ,AD 平分∠BAC , 请补充完整过程说明△ABD ≌△ACD 的理由. 解:∵AD 平分∠BAC , ∴∠________=∠_________(角平分线的定义). 在△ABD 和△ACD 中, ∵ ∴△ABD ≌△ACD ( ) 7.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已知OA=OC ,OB=OD , 求证:△AOB ≌△COD 证明:在△AOB 和△COD 中 ∵

∴△AOB≌△COD( ) 8.已知:如图,AB=CB,∠1=∠2 △ABD 和△CBD 全等吗? 9.已知:如图,AB=AC,AD=AE ,∠1 =∠2 。试说明:△ABD ≌△ACE 。 10.已知:如图,△ABC中, AD⊥BC 于D,AD=BD, DC=DE,∠C=50°。求∠ EBD的度数。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 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平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教学突破点】: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 【教法、学法设计】:合作探究式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课前准备】:课件

(图1) 如图1,AB=DE,BC=EF,AC=DF,证明△ABC≌△DEF 如下图,AC=EF,BC=DE,AD=BF,证明△ABC≌△FDE(提示:AD+BD=BF+BD 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完成。 即: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的补充、概括,以本节知识目 标的要求进行把关,确保基础知识的当堂落实。 课后练习: 1、如图1,在△ABC中,AD=ED,AB=EB,BD是△ABD和△EBD的边,∠A=80°,则(1)依据

边边边 可判断图中的 △ABD ≌ △EBD ;(2)这时,∠BED= 80° 。 2、如图2,AB=DB ,BC=BE ,要使△AEB ≌△DCB ,则需增加的条件是( C )。 (A )AB=BC (B )AC=CD (C )AE=DC (D )AE=AC 3、如图3,直角三角形ABC 沿直角边BC 所在直线向右平移得到△DEF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D )。 (A )△AB C ≌△DEF (B )∠DEF =90° (C )A C=DF (D )EC=CF 4、如图4,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测得DE=DF ,EH=FH ,求证:△DEH ≌△DFH 。 (由DE=DF ,EH=FH ,DH=DH 得△DEH ≌△DFH ) 5、如图5 ,AB=DF ,AC=DE ,BE=CF ,BC 与EF 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ABC ≌△ DFE ,理由是:AB=D ,AC=DE ,BC=FE ) 6、如图6,在五边形ABCDE 中,AB=AE ,BC=ED ,AC=AD ,求证:∠B=∠E 。 (由AB=AE ,BC=ED ,AC=AD 得△ABC ≌△AED ,所以∠B=∠E ) ,BE=CF ,B 、E 、F 、C 在同一条直线 上,求证:AB ∥CD 。 证明:∵BE=CF ∴BF=CE 又∵AB=DC AF=DE ∴△ABF ≌△DCE ∴∠B=∠C ∴AB ∥CD 7、如图8,已知AD=BC ,AB=CD ,试说明:∠B=∠D 。 证明:连结AC ∵AD=BC AB=CD AC=AC ∴△ABC ≌△CDA ∴∠B=∠D 9、已知:如图,AD=BC ,AB=DC ,求证:∠A=∠C 图5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

全等三角形的提高拓展训练 知识点睛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面积相等. 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常用到以下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常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常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常是对应角. (6)两个全等的不等边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要想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找出对应的元素是关键.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 边角边定理(SAS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角边角定理(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边边边定理(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角角边定理(AAS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斜边、直角边定理(HL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运用三角形全等可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两直线垂直等问题,在证明的过程中,注意有时会添加辅助线. 拓展关键点:能通过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证明两条线段间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而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相等是几何证明的基础. 例题精讲 板块一、截长补短 【例1】 (06年北京中考题)已知ABC ?中,60A ∠=o ,BD 、CE 分别平分ABC ∠和.ACB ∠,BD 、CE 交于点O , 试判断BE 、CD 、B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D O E C B A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与总结(教案)

A D B B D C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全等三角形复习 [知识要点] 一、全等三角形 1.判定和性质 一般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判定 边角边(SAS )、角边角(ASA ) 角角边(AAS )、边边边(SSS ) 具备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HL ) 性质 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对应中线相等,对应高相等,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注:①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一组边对应相等; ② 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2.证题的思路: ? ? ? ?? ??? ???? ? ???????? ? ?? ?????? ????? ??)找任意一边()找两角的夹边(已知两角)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找已知边的对角()找已知角的另一边(边为角的邻边)任意角(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已知一边一角)找第三边() 找直角()找夹角(已知两边AAS ASA ASA AAS SAS AAS SSS HL SAS 二、例题讲解 例1.(SSS )如图,已知AB=AD ,CB=CD,那么∠B=∠D 吗?为什么? 分析:要证明∠B=∠D ,可设法使它们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再证它们所 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本题中已有两组边分别对应相等,因此只要连接 AC 边即可构造全等三角形。 解:相等。理由:连接AC ,在△ABC 和△ADC 中,??? ??===AC AC CD CB AD AB ∴△ABC ≌△ADC (SSS ),∴∠B=∠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点评: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往往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解。有时根据问题的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2.(SSS )如图,△ABC 是一个风筝架,AB=AC,AD 是连接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证明:AD ⊥BC.分析:要证AD ⊥BC ,根据垂直定义,需证∠ADB=∠ADC,而∠ADB=∠ADC 可由△ABD ≌△ACD 求得。 证明: D 是BC 的中点,∴BD=CD 在△ABD 与△ACD 中,?? ? ??===AD AD CD BD AC AB C

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40题(含答案)

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 的长. 解:延长AD 到E,使AD=DE ∵D 是BC 中点 ∴BD=DC 在△ACD 和△BDE 中 AD=DE ∠BDE=∠ADC BD=DC ∴△ACD ≌△BDE ∴AC=BE=2 ∵在△ABE 中 AB-BE <AE <AB+BE ∵AB=4 即4-2<2AD <4+2 1<AD <3 ∴AD=2 2. 已知:BC=ED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 2 证明:连接BF 和EF ∵ BC=ED,CF=DF,∠BCF=∠EDF ∴ 三角形BCF 全等于三角形EDF(边角边) ∴ BF=EF,∠CBF=∠DEF 连接BE 在三角形BEF 中,BF=EF ∴ ∠EBF=∠BEF 。 ∵ ∠ABC=∠AED 。 ∴ ∠ABE=∠AEB 。 ∴ AB=AE 。 在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中 AB=AE,BF=EF, ∠ABF=∠ABE+∠EBF=∠AEB+∠BEF=∠AEF ∴ 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全等。 ∴ ∠BAF=∠EAF (∠1=∠2)。 A D B C

3.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 过C 作CG ∥EF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G CG ∥EF ,可得,∠EFD =CGD DE =DC ∠FDE =∠GDC (对顶角) ∴△EFD ≌△CGD EF =CG ∠CGD =∠EFD 又,EF ∥AB ∴,∠EFD =∠1 ∠1=∠2 ∴∠CGD =∠2 ∴△AGC 为等腰三角形, AC =CG 又 EF =CG ∴EF =AC 4.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 C 证明:延长AB 取点E ,使AE =AC ,连接DE ∵AD 平分∠BAC ∴∠EAD =∠CAD ∵AE =AC ,AD =AD ∴△AED ≌△ACD (SAS ) ∴∠E =∠C ∵AC =AB+BD ∴AE =AB+BD ∵AE =AB+BE ∴BD =BE ∴∠BDE =∠E B A C D F 2 1 E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