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专题研究

黄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黄陵县国土资源局

2008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导论 (3)

1.1研究对象 (3)

1.2研究方法 (3)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意义 (4)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

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5)

2.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1)

2.3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7)

2.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2)

2.5土地利用特点 (33)

第三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5)

3.1农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36)

3.2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1)

3.3未利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5)

第四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47)

4.1农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7)

4.2建设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9)

4.3未利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63)

第五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4)

5.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4)

5.2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途径及建议 (66)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对象

本专题的研究对象是自1996年至2005年黄陵县辖区范围内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尤其是要重点研究2005年黄陵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作为本专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方法

通常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图上分析法等。

1.静态分析法:是分析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用于对基期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地类的面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

关更大一级区域平均值进行比较。

3.动态分析法:(目前比较强调的部分)运用多年土地统计资

料,分析土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4.指标分析:即是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土类利用的特点和状况,

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程度、效益的分析。

5.图上分析法:既是用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特

点及变化规律。

1.3研究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就是分析黄陵县各类土地资源数量、结构、布局等的历史变化情况,分析现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和对策。该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黄陵县土地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分析(分别对农用地、建设

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分析)。

2.分析黄陵县土地的利用效益,包括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

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效果和效益比较等;

3.分析黄陵县土地利用特点。

4.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总结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

5.根据土地变化情况的分析,预测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6.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及变化趋势的预测,提出合理利

用保护土地的对策。

1.4研究意义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结构和布局,利用效益和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明确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土地利用的特点与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对策措施,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2.1.1自然条件

(1)地理位臵

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地区南端,东靠洛川,西接甘肃,北邻富县,南连宜君.地处北纬35o20ˊ——35о49ˊ,东径108o31ˊ——109о27ˊ,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53公里,总面积2275.39平方公里.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略呈倾斜.

(2)地质地貌

黄陵县是以梁为主的梁原沟壑地形,71%的面积是梁峁,19%是沟坡,6%的面积是原面积,4%的面积是川道河谷.境内桥山支脉纵横延绵,沮河东西贯穿,葫芦河、淤泥河南北斜割,地貌类型属石质低山丘陵和黄土高原沟壑两大类。海拔最高1762.2米,最低740米。沟壑密度2.2公里/平方公里,地表以新黄土为主,老黄土次之,覆盖厚度120-150米,沟谷川道有裸露岩石,沟深120-150米。

(3)河流水文

黄陵县属洛河水系,洛河干流为黄陵县东部的介河,在县境内流长40公里。沮河是黄陵县的一条主要河流,由西向东纵贯全县。沮河长128公里,在县河口注入洛河,流域面积2420.5平方公里,年

平均流量3.59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1.132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漠数490吨/平方公里。葫芦河是黄陵县的过境河流,县境内流长32.4公里,在交口注入洛河。年平均流量3.81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1.2亿立方米,输沙模数132吨/平方公里。

(4)气候气象

黄陵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明显,温度变化大。年平均气温9.5℃,最高36.5℃,最低-21.4℃,年蒸发量1367.2毫米,无霜期172天,多年平均降雨量568.6毫米,年最大降雨量961.5毫米(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252.5毫米(1973年)。年降雨量分布不均,一般3-5月占18%,6-9月占70%,10-2月占12%。

(5)森林植被

黄陵县森林植被分布不均。全县有林面积199万亩,其中天然林182.8万亩,占林地面积91.8%,人工林16.2万亩,占8.2%,天然次生林分布于西部的丘陵山区,植被覆盖率为87.1%,人工林及片状天然林分布于东部高原沟壑区,植被覆盖率为27%。按用途划分:经济林7.5万亩,用材林102.7万亩,薪炭林25.6万亩,防护林63.2万亩。

2.1.2社会经济条件

行政区划辖6镇4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192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总人口13万人,农业人口占71.7%。全县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

(1)政区资源特点

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锗、镓、铀、水晶石、石灰石、砂岩、泥岩、红沙等地下矿藏。已探明的煤炭资源面积10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7.3亿吨,属“渭北黑腰带”煤田,是陕西四大煤田之一。黄陵矿区已被国家列入重点开发项目,是陕西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2)工业

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煤炭工业为基础,电力、建材、酿造业为骨干,相关产业作补充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水泥、白酒等。到本世纪末使地方原煤产量达到500万吨,矿区总产能突破1000万吨,发电量突破7亿度,水泥达到10万吨。

(3)农业

形成以苹果为主、畜牧、庭院和劳务经济为辅的“品”字形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其中黄陵苹果以果形端正均匀、色泽鲜艳、含糖高、香味浓郁、硬度适中及易装运、耐贮藏等优点,多次在全国果类品评会上获奖,畅销广州、深圳等28个省市和地区,并进入港、澳和东南亚市场,成为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之一。苹果面积累计达到15万亩,总产达到6.06万吨。

(4)商贸金融

商饮服务遍布城乡,集市贸易繁荣昌盛。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4434.6万元。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8亿元。

(5)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达到3603家,完成总产值5.6亿元,上缴利税9898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

(6)交通通讯

县境内交通发达、公路、铁路运输畅通,网络密布。以西包210国道为主的9条主干公路连接成网,县境内通车里程561. 7公里,全县192个行政村通油路,与主干公路联网。西(安)铜(川)一级公路的延伸工程黄铜一级公路及黄(陵)延(安)一级公路已建成通车。西(安)延(安)铁路横贯县境南北,秦(家川)店(头)运煤专用铁路直达黄陵矿区,年运输量可达600万吨。县境内黄渠专用机场为空运提供了方便,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已逐步形成立体网络。

黄陵通讯设施较为先进,90年引进加大拿北方电讯公司的程控电话,可直拨海内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多次进行扩容更新。中国

移动、中国联通相继落户黄陵。全县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3426户,互联网用户478户,移动电话用户28000户。

(7)文化教育

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短波广播发射台1个,电视台1个,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并率先在陕西省实现了城乡有线电视光纤联网,能接收30余套电视节目。全县现有完全中学1所,在校学生2081人;初级中学6所,在校学生8405人;小学151所,在校学生18100人。2003年高考上线507人,上线率达84.5%,其中本科上线103人,创高考历史最好成绩;初中“三合一”考试再次名列全市第一。现有科技人员4006名,其中高级职称128人,中级职称1221人。

(8)体育卫生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群众自发的健身活动方兴未艾,现建有现代化、高标准的运动休闲广场一个。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现拥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33个,村级卫生组织197个,床位610张,卫生技术人员688人,卫生防疫机构1个,每千人拥有

卫生技术人员4人,拥有病房床位4张。

(9)基础设施

黄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按照建设集山、水、城、陵为一体的生态祭祀型旅游名城的目标,黄陵城市建设尤其是西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轩辕大道、商业大街等标志性建筑将于今年开工建设,串珠型城市布局已初具成型。

县境内电力由西北电网供给,境内有110千伏变电站1所,容量为2万千伏安;有35千伏变电站4所,容量为4300千伏安。县电厂年发电量2000万度,并与西北供电网络连接。金(锁)延(安)330千伏输电线路横贯县境,以及靖边—西安天然气输送管道纵贯全境,给黄陵的生产建设和经济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10)人文自然景观

“轩辕黄帝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第1号古墓葬,号称“天下第一陵”。陵区三面环山,沮水绕流,形如八卦,气势非凡。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总面积5800亩,共有古柏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属全国最大古柏群,形成了黄土高原上一座四季长青、风景独特的绿岛奇观。庙内“黄帝手植柏”为世界柏树之冠,汉武帝“挂

甲柏”为世界柏树之奇。庙内碑廊中陈列的石碑,多为历代帝王“御制祝文”,均为稀世珍品,同时还有孙中山、毛泽东、郭沫若、江泽民、李鹏等名人手迹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等。随着黄帝陵庙前区和祭祀大殿两期整修工程先后竣工,一个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雄伟、庄严、古朴、肃穆”气势的黄帝陵展现在炎黄子孙面前,必将成为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展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纽带。此外,还有亟待开发的秦始皇整修万里长城的又一宏伟工程——秦直道、唐代紫娥寺、宋代石窟万安禅院(又名千佛洞)、汉代纸坊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和古杏城遗址的开发等。

近年来,黄陵县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的工作思路,强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发展壮大果业、煤炭、旅游三大产业,使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2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988年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其类型、分类系统及其含义均按1984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拟订,土地分一级地类8个: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二级地类35个。2002年以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国土资发[2001]255号),土地分一级类3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类10个。此次黄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拟采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来进行编制。按照此分类方法,黄陵县各地类土地利用现状面积如表2-1所示:

表2-1 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统计表单位:公顷

土地分类(一级)二级面积

占总面积比例

(%)占分类面积比例

(%)

农用地

耕地18494.40 8.08 8.28 园地3855.07 1.68 1.73 林地161981.82 70.73 72.51 牧草地37978.03 16.58 17.00 其他农用地1083.69 0.47 0.49 小计223393.01 97.55 100

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

用地

3708.22 1.62 83.93 交通运输用地629.07 0.27 14.24 水利设施用地81.09 0.04 1.84 小计4418.39 1.93 100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226.28 0.10 19.00 其它土地964.43 0.42 81.00 小计1190.71 0.52 100 合计229002.11 100

截止到2005年底,黄陵县土地总面积为229002.11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223393.01公顷,占总面积的97.55%,包括:①耕地18494.40公顷,②园地3855.07公顷,③林地161981.02公顷,④牧草地37978.03公顷,⑤其它农用地1083.6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4418.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3%,包括: ①居民点及工

矿用地3708.22公顷, ②交通运输用地629.07公顷, ③水利设施用地81.09公顷;未利用地面积为1190.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2%,包括:①未利用土地226.28公顷, ②其它土地964.43公顷。2005年底黄陵县农用地与建设用地比例为50.5:1,耕地与建设用地比例为:4.2:1。

未利用地,

0.52%

建设用地,

1.93%

农用地,

97.55%

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图2-1 2005年黄陵县土地利用构成图

截止到2005年底黄陵县人口为121888人,人均土地面积为1.879公顷(28.18亩),人均耕地约为0.152公顷(2.28亩),人均建设用地为0.036公顷(0.54亩),人均城镇及工矿用地为238.75平方米/人。

从数据显示来看,黄陵县人均土地资源较为充足,但由于黄陵县以山地为主,山地多平地少,导致人均耕地资源较少,耕地资源较为匮乏。因此,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的最优效益,我们急需研究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特别是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利用,避免经济发展过多地消耗土地资源,特别是减少经济建设过程中占用过多的耕地的现象,确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2.1农用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耕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耕地利用结构分析

根据黄陵县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截止到2005年底,黄陵县农用地总面积223393.01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97.55%);其中耕地面积18494.4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28%);在耕地面积中,灌溉水田面积382.5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7%),水浇地面积166.2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07%),旱地面积17903.91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82%),菜地面积41.7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02%)。2005年黄陵县耕地结构如图2-2所示。

灌溉水田,

2.07%

水浇地,0.90%

旱地,96.80%

菜地, 0.23%

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图2-2 2005年黄陵县耕地构成图

黄陵县的耕地中,以旱地最多达到17903.9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6.80%,主要分布在东部黄土高原沟壑区。黄陵县耕地以坡耕地为主,由于2005年坡耕地数据缺失,以2006年耕地坡度分级数据作为参考,2006年黄陵县耕地面积总数为18407.81公顷,其中:15°

以下耕地面积为占18180.77公顷,占98.77%,15°~25°之间耕地面积为227.04公顷,占(1.23%),无25°以上坡耕地。2005年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为0.15公顷,耕地质量不高是黄陵县耕地的主要特征。根据陕西省对耕地质量的抽查结果显示,黄陵县高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0%,中产田则占42%,低产田则占38%,可见黄陵县耕地质量处于中游水平,具体如下表2-3。

表2-2陕西省黄陵县高、中、低产田耕地面积表单位:公顷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2005年耕

面积占耕地

面积

占耕地

面积

占耕地地总面积比例%比例%比例%

3776.7 20 7710.9 42 7006.8 38 18494.4 1996-2005年随着黄陵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黄陵县部分耕地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城镇、工矿、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占用了部分耕地。由于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的耕地质量和生产条件相对较低,占与补的耕地在数量上虽然相等,但在质量上确有一定的差异,导致黄陵县部分地区的耕地质量水平有所下滑,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同时,城镇和工业的垃圾、污水对耕地的污染日趋严重,一些城镇和工矿企业周边的耕地受“三废”污染较为严重,部分耕地经污水灌溉和废物直接排入农田,造成耕地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含量大大超标,从而引起耕地质量下降。另一方面,黄陵县通过整修农田水利设施、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以及加大有机肥使用比例等措施,对黄陵县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有效地改善了黄陵县耕地质量,使黄陵县粮食总产及播面单产稳步提高。考虑到未来一段时期,随着黄陵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

交通、水利、旅游等建设用地将继续增加,从而导致黄陵县耕地进一步减少,因此,为了黄陵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安全,黄陵县应以提高耕地质量,改造中低产田为主。

2)耕地资源布局状况分析

根据黄陵县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2005年黄陵县耕地在其下辖的11个乡镇中均有分布,其中隆坊镇和桥山镇耕地面积较多,分别为3448.16公顷和2274.8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8.64%和12.30%;其次为阿党镇、田庄镇、双龙镇、侯庄乡和仓村乡,耕地面积分别为1628.36公顷、1811.57公顷、1699.07公顷、1565.59公顷和1766.5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80%、9.80%、9.19%、8.47%和9.55%;店头镇、太贤乡和腰坪乡耕地面积较少,分别为1280.68公顷、1396.11公顷和1232.7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92%、7.55%和6.67%;耕地面积最少的是城区办,为390.7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11%。2005年黄陵县耕地各构成地类空间分布如表所示:

表2-3 2005年黄陵县耕地布局表单位:公顷

行政区划

耕地

小计灌溉水田

水浇地旱地菜地11 111

11

2

113 114 115

城区办390.73 363.85

26.8

9

桥山镇2274.87 135.42139.39

7

隆坊镇 3448.16 3448.16 阿党镇 1628.36 1628.36 店头镇 1280.68 7.79 4.82 1265.51 2.57 田庄镇

1811.57

17.63

1793.95

双龙镇

1699.07

162.2

9

8.31

1516.23

12.2

5 太贤乡 1396.11 1396.11 侯庄乡

1565.59

1565.59

腰坪乡

1232.75

212.4

8

1020.27

仓村乡

1766.51

1766.51 黄陵县合计

18494.4

382.5

5

166.2

3

17903.9

1

41.7

390.73

2274.87

3448.16

1628.361280.681811.571699.071396.111565.59

1232.75

1766.510.00

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城

坪乡仓

图2-3 2005年黄陵县耕地分布图

(2)一般农用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一般农用地利用结构分析

根据黄陵县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2005年黄陵县园地面积为3855.0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73%,全部为果园;林地面积为161981.8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2.51%,主要为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牧草地面积为37978.0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7.00%,全部为天然草地;其它农用地面积为1083.6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49%,主要为农村道路、田坎和晒谷场用地。

2)一般农用地空间布局分析

由表(2005年黄陵县一般农用地构成分布表),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黄陵县园地主要分布在桥山镇、隆坊镇、阿党镇和太贤乡,园地面积分别为558.55公顷、931.30公顷、516.47公顷和582.87公顷,分别占黄陵县园地面积的14.49%、24.16%、13.40%和15.12%;林地主要分布在店头镇、双龙镇和腰坪乡,面积分别为18408.75公顷、94686.33公顷和38366.69公顷,分别占黄陵县林地面积的11.36%、58.46%和23.69%;牧草地主要分布在桥山镇、隆坊镇、阿党镇和双龙镇,面积分别为4216.01公顷、5530.85公顷、4632.30公顷和7275.85公顷,分别占黄陵县牧草地面积的11.10%、14.56%、12.20%和19.16%,其它农用地主要分布在桥山镇、隆坊镇和双龙镇,面积分别为173.00公顷、185.01公顷和125.17公顷,分别占黄陵县其它农用地面积的15.96%、17.07%和11.55%。

表2-4 2005年黄陵县一般农用地构成分布表单位:公顷行政区一般农用地单位:公顷

划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

面积

比例

(%)

面积

比例

(%)

城区办47.14 1.22 349.52 0.22 447.55 1.18 25.73 2.37 桥山镇558.55 14.49 1782.71 1.10 4216.01 11.10 173.00 15.96 隆坊镇931.30 24.16 2708.57 1.67 5530.85 14.56 185.01 17.07 阿党镇516.47 13.40 498.25 0.31 4632.30 12.20 97.48 9.00 店头镇14.46 0.38 18408.75 11.36 1976.72 5.20 62.60 5.78 田庄镇384.83 9.98 403.03 0.25 3030.46 7.98 102.90 9.50 双龙镇93.92 2.44 94686.33 58.45 7275.85 19.16 125.17 11.55 太贤乡582.87 15.12 192.35 0.12 3043.77 8.01 65.78 6.07 侯庄乡342.77 8.89 145.39 0.09 3083.61 8.12 91.17 8.41 腰坪乡0.00 0.00 38366.69 23.69 2529.09 6.66 68.60 6.33 仓村乡382.75 9.93 4440.22 2.74 2211.82 5.82 86.24 7.96

黄陵县合计

3855.0

7 100.0

161981.8

2

100.0

37978.0

3

100.0

1083.6

9

100.0

2.2.2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建设用地的结构分析

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类建设用地功能的用地比例和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影响、作用的关系。要使土地利用达到集约的状态,不仅要使数量结构达到集约,而且在总体布局上也要合理。

根据黄陵县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到2005年底,全县总面积为229002.11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4418.39公顷,占土

地总面积的1.93%,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3708.22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83.93%;交通运输用地面积629.0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14.24%;水利设施用地81.0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1.84%。各类建设用地结构见表2-1和图2-1。

表2-5 黄陵县建设用地分类面积统计表(2005年)

面积及比例

地类

面积(公顷)占总建设用地比例全县建设用地合计4418.39 100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

小计3708.22 83.93 城市用地287.03 6.5 建制镇用地372.53 8.43 农村居民点2484.31 56.23 独立工矿521.07 11.79 特殊用地43.27 0.98

交通运输

小计629.07 14.24 铁路用地123.27 2.79 公路用地497.39 11.26 民用机场8.43 0.19

水利设施

小计81.09 1.84 水库水面77.31 1.75 水工建筑 3.79 0.09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摘要: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是指土地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定性、定量和定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依据国内外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概述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概念、理论体系及一般流程;重点阐述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方法与模型,从理论原则、模型构建、算法优化、与GIS 空间分析模块结合四个角度分析了各种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展望,认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仍可从理论完善、单个模型或算法的改进、转换规则的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模型;构建;算法改进;转换规则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 (2015)03-0138-06 Research Progres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Xie Pengfei ,Zhao Xiaoqing* ,Zhang Longfei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arth Scienc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one of the hot issues,means quality ,quantity and spatial position of land elements in regional spac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s,theoretical system and general proces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ethods and model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were the key explain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ethods were analyzed from theoretical principles ,model building ,algorithm optimization and combination with GIS spatial analysis module. Finally ,the prospect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was put forward. It could be improved from perfecting theories ,ameliorating a single model or an algorithm ,and optimizing the conversion rules. Key words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 Model ;Construction ;Algorithm improvement ;Conversion rule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 是指开发利用土地,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种优化主要是针对区域内特定土地资源在利用方式、数量结构、空间布局以及综合效益等方面的优化[1 ,2] 。土 地利用的数量结构优化是最先出现的研究课题[3,4] ,然而随

2017土地变更调查级核查与数据建库建设要求

201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核查与数据建 库建设要求 通过对各县(区)上报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矢量成果进行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等工作,完成全市数据库质量检查、数据汇总分析与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上报工作;配合完成省级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等工作,根据省级审查结果进行整改;汇总通过国家、省审核的各县(区)土地调查成果,形成201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成果。 通过开展2017年度日照市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核查与数据建库工作,形成日照市一系列的土地调查图件、文字及数据库等成果。 一、图件成果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件。 (二)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图件。 二、数据库成果 (一)更新后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包。 三、文字成果 (一)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二)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 (三)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

(四)调查成果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方案、报告等。 (五)调查成果内、外业整改报告。 四、图斑信息核实各类报表 (一)《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二)《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 (三)《设施农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四)《临时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五)《拆除图斑核实记录表》。 (六)《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图斑核实记录表》。 (七)《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五、土地变更调查各类面积汇总表 (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 (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按权属性质统计汇总表》。 (三)《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汇总表》。 (四)《基本农田面积统计汇总表》。 (五)《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表》。 (六)《建设用地类型统计汇总表》。 (七)《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三大类”总表)》。 (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 (九)《村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侯鹏程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土地利用是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反映,它的变化可以引起许多自然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展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发生于任何时空尺度,它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客观反映人类改变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再现了陆地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例如:与前面所述各种用地相关的物质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及沥青路面等则为土地覆盖的概念。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2]。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加速变化。 总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概念。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简称为: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响应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4]。而且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人类对全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是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开拓计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是全球变化的关键,是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桥梁工程”。 [收稿日期]2007-08-2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基于年度变更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以延安市甘泉县为例

地质勘察/GEOLOGICALSURVEY 090    NATIONALCULTURALGEOGRAPHY 基于年度变更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 ———以延安市甘泉县为例 刘爱霞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符号化的语言方式,能够直观的反应出经过年度变更调查的地类变化,文章探讨了在ArcGIS软件环境下对地类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并以延安市甘泉县为例展示了1:1万标准分幅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制图原理和方法,对国土规划和城市发展都具有实用性和参考意义。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图;ArcGIS;变更调查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土地是生活之根本。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目的就是及时准确的反应全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信息,通过卫星影像,实地调查及GIS技术,把地类的实际及时更新到土地利用现状库中,相应地,土地利用现状图也要及时更新与重新制作,即把更新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借助符号化语言,直观形象的在图上反映出来,以便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日常土地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1.理论基础与数据源 1.1地图投影 地图投影就是将球面投影到平面上的过程。常用的地图投影有1980西安坐标系,陕西省范围图幅在的35、36和37三个投影带内,即Xian_1980_3_Degree_GK_Zone_37,Xian_1980_3_Degree_GK_Zone_36,和Xian_1980_3_Degree_GK_Zone_35。延安市 部分县市区跨越了两个投影带,在建库时采用主投影带,而分幅图输出时应投影至原投影带。例如,延安市甘泉县就属于跨带(36度带、37度带)。 对于地图投影,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未定义投影,则需要在Catalog的图层右键属性中预先定义地图投影;而是需要投影转换,则通过借助ArcToolBox中的DataManagementTools下面的projection实现投影转换。 1.2数据来源与准备 通过土地更新调查,重新建立一套更为科学、详实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数据资料库,是全面建立“以图管地”的土 地资源管理新机制的需要[1] 。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数据来自变更调查的成果: ⑴延安市甘泉县(610627)201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⑵延安市甘泉县(610627)(2015)土地调查更新数据成果⑶甘泉县标准图幅 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反映了年末土地的实际地类,更新数据成果则体现了数据更新,即增加或灭失的中间过程,依据这两种数据,以确定上一年度现状图的图件要素是否要更新。2.作业流程简介 现状图的基础在于图件要素,借助ArcCatalog中的Clip工具,用标准图幅去裁剪制图区域的各图层,将结果导入相应的personalgeodatabase数据库,并删除数据库中的无关图层。地 图符号库是符号描述信息的集合[2] ,各图层依据关键字段进行符号化,标注,地类图斑还要符号化转制图表达,逐图斑编辑,以免注记互相压盖,符号没有显示的,采用制图表达工具条中的MoveTools进行旋转,必要时添加引线。 此外进行图框的编辑和整饰,包括十字丝,内外图框符号化,图框注记的放置,还有图外比例尺,图幅名,结合表,行政缩略图的处理。 3.县级1:1万标准分幅图的变更 考虑到图件制作的工作量较大,较为通用的方法是将上一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更新。由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地块变更分为不变更和变更,变更又分为属性变更和图形变更,因此对应现状图也就分为非变更图幅和变更图幅两种情况。 3.1非变更图幅的制作 非变更图幅现状图的制作原理非常简单,制图人员只需要注意图层数据的符号样式和注记压盖,图例保持与图上一致,以及图廓上的细节。 3.2变更图幅的制作 与非变更图幅相比,变更图幅图件制作的不同在于地类图斑更新和线状地物更新。 首先,地类图斑更新部分需要加载到ArcMap中2014年变更部分,用变更部分定位到图斑位置。单个图斑发生变更的,可参考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二调库)的地类图斑手动修改图形,及DLBH、DLDM,并复制相应的地类界线;多个图斑变更的可直接将原现状图中的图斑删除,用变化的地类图斑和地类界线代替即可。最后进行制图表达和符号整饰。其次,线状地物更新主要是灭失,即更新库中XZDWGXGC层有而XZDWGX层没有的要素,需要对照二调库将线状地物删除。其他部分的修改则与非变更图幅的相同。结语 文章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例,介绍标准分幅图制作的过程方法及常见问题的处理。图件最终以mxd格式保存,并连同数据源文件提交,整个图件制作工作量大,且要求制图人员对数据有一定的了解,对专业软件的熟悉也需要一个过程。该图件直观准确的反映出该地区土地类型利用分布情况,对规划和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海杰.土地变更调查是做好土地规划的基础[J].浙江国土资源,2003(6). [2]程朋根等.GIS中地图符号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0(12):1006-1011.作者简介:刘爱霞,长安大学地球学与资源学院,专业:地图 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网络GIS技术。

2019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19页

附件: 2019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 一、目的 为及时准确掌握2019年土地利用状况,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闸门”作用,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及确保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提供准确的农用地基础数据,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二、任务 (一)调查201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全面查清2019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情况,包括建设用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情况,并逐级汇总全国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二)开展2019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细化调查。查清全年新增建设用地情况,细分调查内容,对新增建设用地调查到相应二、三级类,并逐级汇总全国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情况。 (三)调查全国当前坡耕地情况。在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坡耕地专项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开展生态退耕等减少的耕地数量,查清坡耕地变化状况,并逐级汇总。 (四)查清遗漏建设用地情况。结合国发[2019]28号文件开展的土地利用情况自查、“四查清、四对照”以及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按照土地变更调查的要求,查清本年度以前变更遗漏的建设用地状况,调查到相应二、三级类,并逐级汇总。

三、步骤与要求 (一)准备工作 1、制定方案 各地可参照本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但不得与本方案有关要求相抵触。 2、准备资料 收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包括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底图、数据及外业调查记录手簿等相关资料;收集有关退耕还林的图件(设计图、验收图等)、数据(计划数、完成数、验收数)、验收报告等相关资料;收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文件及实际用途,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成果验收等资料(图件、数据、报告等)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灾毁耕地等相关资料;收集近几年耕地减少资料;收集国发28号开展的情况自查、“四查清、四对照”等有关成果。 3、准备表格 印制《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见附件1),《更新调查面积统计表》(见附件4),《耕地坡度分级统计表》(见附件5)。 4、技术培训 按照《关于开展2019年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和本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对土地变更调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二)实地调查 以本年度实地变化现状为准,实地进行变更调查,保证实地、图件、数据“三者一致”。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包括如下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围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容的调查例如,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良 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技术 工作,要有规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360docs.net/doc/642458205.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她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就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与满足城市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年~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随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 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随后,英国、加拿大、荷兰与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在这些土地资源调查中,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就是其基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土地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逐步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与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1976年FAO正式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就是世界上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此土地评价的对象还就是农业用地,近几年来,土地评价研究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不在限于农业用地,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也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在这些研究中,土地利用研究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 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美洲热带雨林、非洲生态脆弱区、东南亚农业扩展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区等人地关系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或经济与人口快速发展地区。研究内容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等影响为重点。这一阶段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特点就是受到全球变化研究的驱动,而且土地利用研究逐渐融入全球变化研究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也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栖息地的破坏、栖息地的破碎化以及森林与森林砍伐区联接带的边缘效应等三个方面,土地利用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的共识,从此可持续发展迅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土地利用变化智能体模型研究进展

Land & Resources Herald 2015年3月March, 2015 第12卷 第1期第11页第16卷 第2期第11页国 土 资 源 导 刊Land & Resources Herald 2019年6月 June, 2019文章编号:1672-5603(2019)02-11-5 土地利用变化智能体模型研究进展 贺增红*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决策者的时空多尺度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并以土地使用决策者为核心的智能体模型对于描述人地关系中的“人本”思想和复杂交互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内涵以及应用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智能体模型的发展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数据可获得性、行为建模的制约以及模型校准和验证。综合目前研究的进展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发展趋势:(1)大数据与数据价值挖掘;(2)多角度探索决策规则;(3)创新校准和验证方法。 关键词 智能体模型;模型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Progress of Agent Model in Land Use Change Simulation He Zengh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Land use/cover change occurs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natural, social and human decision makers in time and space,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mplexity. The agent model based on complex system theory and based on land use decision mak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scribing the "human-centered" thinking and complex interaction in human-land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 agent-based model and the application field,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nt model mainly faces three challenges: data availability, behavioral modeling constraints, and model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based on agent model is proposed: (1) big data and data value mining; (2) multi-angle exploration decision rules; (3) innovation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methods. Keywords: agent-based model; model challenges; model prospects *第一作者简介:贺增红,男,1993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应用研究。E-mail: moyuduye123@https://www.360docs.net/doc/642458205.html,。 收稿日期:2019-04-12; 改回日期:2019-05-1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发 展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一定的方式获 得对LUCC 的认知极为重要。模型模拟是常见的 认知客观世界的手段,模型的描述解释能力可 以提高人们对土地变化系统起因、过程和结果的理解,而模型的预测能力则能够为更合理的土地利用提供建议。LUCC 是在生物物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与土地使用者的多时空尺度下综合作用形成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模型模拟需要考虑多重驱动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关联作用,以解释土地系统的复杂性问题。传统的LUCC 模型多以经济学、统计学和地理学等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2019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推荐word版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201X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第二篇:第三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a4 ?第三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填表要求 ?第四篇: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第五篇: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201X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 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1.4亩; “十五”期间全国耕地净减少9240万亩 最近,国土资源部完成了全国2005年度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逐级汇总(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 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208.1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 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2005年,东、中、西部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242.4万亩、57.2万亩、127.8万亩,各占当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的57%、13%和30%。“十五”期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