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科前沿

土木工程学科前沿
土木工程学科前沿

土木工程学科前沿综述

同济大学 项海帆

李杰 吕西林 葛耀君 袁勇

一、前 言

1660年创立的虎克定律被认为是土木工程学科从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从那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约三百年间,建筑材料方面由古代的石料、木材和砖瓦转变为以铸铁、钢材、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乃至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理论方面则由十七世纪伽利略、虎克和牛顿奠基的土木工程设计基础理论发展出十八世纪以欧拉的稳定理论和库仑的强度理论和土力学理论为代表的更新的理论。

十八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1825年英国建成了第一条铁路,1863年伦敦又建成了第一条地铁。转炉炼钢法(1856年)和钢筋混凝土(1867年)的相继问世促使了近代土木工程的快速发展。19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还相继发明了内燃机和电机,到1885年德国造出了第一辆汽车。铁路、公路、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车站、展览馆、体育场馆等)在十九世纪的大量建设使近代土木工程在世纪末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继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世界三大标志性工程:美国布鲁克林悬索桥(主跨486m,1883年)、法国埃菲尔铁塔(高305m,1899年)和英国Forth桁架桥(主跨520m,1890年)。二十世纪上半叶建成的世界三大标志性工程是: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主跨1280m,1937年)、澳大利亚悉尼拱桥(主跨503m,1932年)和美国纽约帝国大厦(高378m,102层,1931年)。与此同时,20世纪的30和40年代也是土木工程有关力学理论和设计方法蓬勃发展和日臻完善的时期,结构稳定和振动理论、非线性大挠度理论、组合结构计算理论、梁桁空间计算理论、高层框架分析方法、板壳和薄壁杆件扭转理论等相继建立起来,为大跨桥梁、高层建筑和大跨穹顶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计算机的问世标志着土木工程进入了发展更为迅猛的现代

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进入了战后大兴土木的高潮期。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大大推动了土木工程的发展。战前发明的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战后最主要的结构形式。计算机的不断进步和有限元法的创立使数值方法逐渐代替了战前所采用的解析和半解析方法,并促使结构分析和设计向精细化方向前进。两种传统的材料:钢和混凝土不断向高强度、高性能、耐腐蚀的方向进步,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使用多种材料的组合结构和复合材料的应用也为创新的结构体系和构造的不断涌现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在工程方面,20世纪下半叶建成的世界标志性工程有很多,其中可以代表这一高速发展时期成就,并列入“世界奇观”的作品有:美国芝加哥西尔斯大厦(高443m,110层,1973年),美国路易斯安娜圆顶体育馆(直径208m,1975年),加拿大多伦多国家电视塔(高553.3m,1975年),英吉利海峡“欧洲隧道”(长48.5公里,1993年),日本明石海峡大桥(主跨1991m悬索桥,1998年)。

土木工程学科在战后的大发展中也出现了快速的分支。战前大学土木系一般都设有材料、结构、路工、市政和水利等专业组。其中市政组中的建筑、城市规划和给排水专业以及材料组和水利组首先从土木工程中分离出去,独立组成了新的系科。随后,路工组中的铁路、公路、交通也发展成独立的系科。到了六十年代,土木工程学科只留下结构组中的桥梁、房屋、隧道及基础工程的内涵,并且进一步形成了结构工程(Structural Eng.)和岩土与地下工程(Geotechnical Eng.)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1929)、国际预应力联盟(FIP,1952)、国际隧道协会(ITA,1974)、国际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协会(ISSMFE,1936)、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ISRM,1962)、国际壳体与空间结构协会(IASS,1959)、国际结构安全度联合委员会(JCSS,1972),以及1956年成立的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AEE)和1963年成立的国际风工程协会(IAWE)这两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国际组织,共同组成了现代土木工程学科的大家庭,这些协会所组织的国际会议也是现代土木工程师活动的重要舞台。

下面就以结构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及地下工程以及防灾减灾和防护工程等四个土木工程下属的二级学科分别介绍它们的学科前沿情况。

二、结构工程

1 学科概述

结构工程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需要而发展,其基本内涵包括结构分析、结构实验、结构设计、结构施工、结构检测与维护等诸方面。

我国正在进行的规模空前的基本建设,为结构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03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约为2.29万亿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约20%。我国水泥消耗总量达8.25亿吨,约占全世界40%。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工程结构使用功能的提高,现代结构工程正在朝着大跨度、大深度、长距离、超高层的方向迅速发展。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结构工程领域内人们开始认识到:对于结构受力全过程、全寿命行为的研究与控制是结构工程研究的重点与核心;在这一研究中,结构理论、结构试验与结构计算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发展局面;同时,结构工程正在经历着从单体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到对整个工程系统的关注与研究的历史性变革[1][2]。

伴随着近二十年来先进材料、信息技术、传感技术与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向土木工程的渗透与发展,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提出了智能结构、基于性态的结构设计原则、可持续结构工程等一系列的新理念。以实践这些理念为目的,结构工程在未来将表现出的基本走向是:结构材料向高标准、多功能方向发展;结构形式向自感知、自适应、自修复的智能结构方向发展;结构设计理论向精细化、全寿命、可生成方向发展;结构实验技术向复杂受力与复杂环境下的本构关系、大型复杂结构的协同试验两极发展。与此同时,工程系统全局设计的思想与理念,也将获得实质性研究进展。

2 学科研究前沿

2.1 挑战结构极限

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生命线工程向更高、更深、更长、更广的结构及结构系统发展,是近代结构工程发展的典型特征。

现代高层建筑起源于美国,已有11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中代表性建筑是1931

年建成的纽约帝国大厦(高381m,102层)、1972年建成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姊妹楼(417m和415m,110层,2001年9月11日受恐怖袭击而倒塌)和1974年建成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442M,110层)[3][4]。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是2003年我国台湾省台北市的101大厦,高度为508m,101层。近20年来,我国处于高层建筑迅速发展的时期,在世界高度前十位的高层建筑中,中国已占了6座。上海正在建造的环球金融中心大厦,高492m,建成后将是世界第二高度的高层建筑。

大跨度空间结构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初期罗马的石造神殿穹顶。到了近代,钢筋混凝土薄壳、空间网架结构快速发展。20世纪后期,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空间结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目前,世界各地已建成了多个跨度达200m-300m的超大空间结构。在结构形式方面,网壳、索杂交结构、索膜张拉结构与张弦梁成为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主流[5][6]。近10年来,我国已建成或正在建造多座跨度超过100m的大型空间结构,如国家大剧院(212m×144m)、奥运会“鸟巢”体育场(340m×290m)、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长度1500m)等等。这些工程投资巨大、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是继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之后又一种被工程界所接受并在迅速发展的结构形式。随着建筑材料、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发展,组合结构正由构件层次向结构体系方向发展。通过组合概念可以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形成一系列新颖、高效的结构体系[7]。目前,我国已建成或在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m)、金茂大厦(421m)、深圳地王大厦(384m)等超高层建筑都部分采用了组合结构或混合结构技术[8]。

生命线工程是维系现代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功能的基础性工程设施与系统,其典型对象包括区域电力与交通系统、城市供水、供气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功能,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或地区是否可以保持正常运行。超大型工程系统的发展,给传统结构工程研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事实上,生命线工程研究不仅包括了大量特种结构(如大型混凝土消化池、电厂冷却塔、地下共同沟等)的分析、设计与维护问题,还包括了大型复杂工程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优化设计、安全性监测等问题[9]。在这些方面,可以明显发现结构工程学科从单体结构研究向工程系统研究发展的线索。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千米尺度的高层建筑与大跨度结构、深度达数百米的海洋

结构、数千乃至上万个节点的大型工程网络将构成对结构工程研究的新的挑战。同时,随着极地的研究、航天工程的进展,结构工程将向更严酷的环境进军,实现结构工程学科领域的新的突破。

2.2 精细化的结构分析理念与研究

20世纪中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计算机技术催生了结构有限单元分析理论、逐步形成了精细化的结构分析理念、鼓舞了人们挑战结构极限的信心。在传统静力线性分析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的基础上,20世纪后期结构分析理论的研究与进展主要集中在结构动力分析、非线性分析、结构稳定性分析、结构优化和结构可靠度研究方面。对这些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直至今天,仍然属于结构工程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结构动力分析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形成了基本体系[10]。此后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与工程相结合的地震工程与风工程研究之中。由于地震动与风荷载本身所特有的随机过程性质,发展了随机振动分析的基本理论[11]。其间,Carandall,Lin,Roberts,Davanport,金井清等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然而,经典随机振动理论的局限性也相当明显:在线性随机振动分析范围内,关于多自由度分析的计算工作量巨大,难以有效的应用于工程结构,在非线性分析范围内,甚至对简单的双自由度体系也很难求得解析解或数值解。同时,由于经典随机振动分析理论的主体是基于数字特征的分析体系,使得根据响应的分析结果很难获取精确的结构动力可靠度。1985年~1997年间,我国学者林家浩逐步提出了随机振动分析的虚拟激励法,较为完整地解决了线性结构体系的高效随机振动分析问题[12]。2002年,同济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随机系统分析的密度演化理论,在关于结构非线性随机振动分析和结构动力可靠度分析的统一理论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是长期困扰结构工程研究者的另一基本难题。由于结构向超高层、大跨度方向的发展,引发了对于几何非线性问题的关注,由于结构可能遭遇地震、火灾、爆炸、环境侵蚀作用的影响,使结构材料的物理非线性问题变得突出。经过40年的努力,尤其是Zienkiewicz、Rice、德国斯图加特学派等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的工作,结构几何非线性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与之相对照,结构物理非线性问题仍然是当前研究中的关键难题,这不仅是因为在结构非线性变形的后期由于

结构性态进入软化段而形成的数值分析难题,更为重要的,是源于对于材料本构关系的研究尚未达到可以足以反映结构复杂受力性态的水准。在当今结构工程中占主体的结构材料中,对于钢材的本构关系的研究相对成熟,对于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的研究则尚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经典的和现代的力学基础理论,如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内时理论等,在应用于混凝土材料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有这样或那样的本质不适用问题。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Bazant等一批学者对细观损伤力学的研究、Krajcinovic、Mazas等对宏观损伤力学的研究,对认识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世纪之交,研究者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弹塑性损伤力学较为适用于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的描述[13]。同时,由于混凝土材料的本质随机性质,采用随机损伤力学的观点反映混凝土本构关系具有更为合理的发展前景。

结构稳定性分析是与结构强度分析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工作。轻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桥梁结构的发展,使结构稳定性分析理论的发展处于非常基础的地位,关于基本构件的静力稳定分析,在Stein、Koiter等人工作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初即已形成基本体系[14]。此后,研究工作的重点是结构的动力失稳问题。对于大型复杂结构,由于存在分叉稳定问题,使得其动力稳定性问题成为这一领域研究中令人瞩目的研究难题。尽管已经有了各种弧长法及改进弧长法的努力,但从整个稳定理论的发展历程考察,深入认识稳定问题赖以形成的本质原因,恐怕是解决结构稳定分析问题的关键。

分析是结构设计的依据,而将结构荷载效应与结构抗力统一起来,并定量加以描述、形成结构设计基础的,则是结构可靠性分析理论。在结构基本构件分析范围内,由Cornell、Lind、Rackwitz所奠基的一次二阶矩理论已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定量的支持依据。二十世纪80年代前后,以洪华生、Moses、Thoft-Christensen、Madsen等为代表,在结构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领域展开了大量研究。然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事实上,分析结构体系可靠度的基本理念可知:甚至在基本问题的提出、基本研究路径的选取方面,依然存在显著的缺陷。将随机结构分析理论与结构可靠度分析理论相结合,可能有望解决上述问题。

实现结构优化设计,一直是结构工程师的主体追求。在结构分析范畴内,结构优化设计问题一般被描述为数学规划问题或拓扑问题。按此思路解决问题,尽管在

航空、航天结构领域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土木工程范围内,迄今尚未见到可以用之于具体工程的研究成果。显然,结合土木工程结构的特点,发展新一代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技术是必要的。

2.3 结构设计理论的完善

在近百年结构工程发展历史上,对于结构设计原则与设计理念的研究也许是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20世纪初叶,许用应力设计是结构设计的主体,分析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弹性理论。20世纪40~50年代,也许主要是出于经济性的考虑,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的思想开始逐步为人们所接收。在对这类设计理念的研究与反思中,人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关于结构分析与关于构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发生了冲突或矛盾:在结构分析中,继续采用弹性分析理论,而在构件设计中,则引入了塑性分析或弹塑性分析理念。20世纪50~60年代关于整体结构塑性分析理论的研究(如Mattock、Cohn等人的工作),可以视为是试图解决这一矛盾的集体努力。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时至今日,这一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世纪70年代,关于极限状态的设计思想得到发展和应用。在此基础上,结构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的研究逐步得到深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极限状态设计思想基础上,逐步加入了对于结构荷载、材料性质不确定性的考虑,发展了基于概率的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并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和发展[15]。但在总体上,这种基于近似概率的极限状态设计思想仍然属于基于构件设计结构的观念。因此,不仅前述结构弹性分析与构件考虑塑性性质进行设计的矛盾没有解决,还增添了新的矛盾:在构件层次设计中,考虑荷载与材料性质的随机性,引用不确定性分析的思想,而在结构分析中,则应用确定性结构分析。上述两类矛盾,事实上已经成为结构工程分析与设计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美国一批科学家为首,在地震工程领域内提出了基于性能设计的观点[16]。这一观点逐步被世界主要国家的结构工程研究者所接收,并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从目前发展趋势考察,这一观点有可能演变成新一代结构设计的基本理念。为了实现这一设计理念,下述研究工作将是基本的:(1)结构性态水准的确定:需要在结构受力全过程和结构寿命全过程范围内研究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结构性态水准;(2)投资-效益准则的研究: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结构,在

工程结构-工程系统两个层面上分别建立投资-效益准则。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投资-效益准则确定结构设防标准;(3)结构可靠性的确定:利用结构可靠度,统一结构荷载效应与结构抗力性能,实现结构层次的可靠度分析与评价。在这里,不仅涉及到对结构基本构件及整体结构损伤-破坏机理的深入研究,对结构所受外部作用的危险性分析也是带有根本意义的工作;(4)结构性态控制技术:配合结构性态设计的思想,必将展开持续深入的结构性态控制措施与控制技术研究,如结构智能控制、结构优化分析、可更换结构研究等等。

2.4 新型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在历史上,工程材料的进步往往使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从使用土、木、石料到使用钢材、混凝土材料,结构工程实现了一次飞跃。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有望产生能供人类大量使用的、高效、环保、节能的新型材料。例如,在过去的十余年,FRP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的研究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国内外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热点。1997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专门为FRP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创办了名为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的学术期刊。由美国的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发布的2003年学术期刊引用报告(JCR)显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已达1.234,列所有73种被SCI检索的土木工程类学术期刊第2位,甚至超过了有广泛影响的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影响因子0.734)和AS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影响因子0.648)。从最初作为结构加固补强材料,到向作为主要结构受力材料发展,FRP复合材料与结构正在经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17]。在此领域,美国、加拿大、日本、我国香港等地的研究工作走在了世界前列。

新型材料具有轻质、耐久、高强、高弹模等特点,但在新材料的发展仍处于酝酿阶段的过程中,钢材与混凝土等传统材料的改进仍将占据重要地位,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钢材等材料的发展和进步仍将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近20年来,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开发即是一个典型例证。现代高强混凝土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由于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引入高效减水剂,可以用预拌方式生产甚至用泵送工艺浇注。通过掺加粉煤灰、硅灰、磨细高炉矿渣等工业废料作为辅助胶凝材料,使这种混凝土不仅高强,而且具有很好的抗渗性和体积稳定性。与之

相应,高性能混凝土是为了解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而发展起来的。它以较少的硅酸盐水泥用量、大量的矿物掺和料、低水胶比为特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可以具有不同性能。在这一总体概念下,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甚至智能混凝土(如高阻尼混凝土、碳纤维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复合材料的研究正在构成前沿研究热点[18]。

2.5 结构实验技术的发展

在结构工程学科发展进程中,结构实验及其技术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地位。20世纪后期,结构实验技术最重要的进展体现在拟动力实验技术、多轴和快速加载技术、多种灾害与作用的综合模拟技术(如水下振动台、振动台和快速拟动力结合的混合实验技术)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结构实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互联网的通讯技术可以提供大量数据传输和共享的功能,能为异地实验室的设备之间进行控制和反馈提供接近实时的通讯手段。这一背景,为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结构协同实验提供了可能 [19]。正在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焦点。2003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启动的NEES (Network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imulation )建设计划,即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的产物。该项目总投资达到八千多万美元,设备站点建设项目涉及美国20所高校与科研机构。2004年,日本与韩国合作,启动了日韩远程拟动力实验系统建设。同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重点项目“土木工程现代结构实验技术与方法”中,将远程结构协同实验列为重要研究内容。与此同时,大型多功能实验机、多点多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模拟复杂环境的结构实验室、现场试验技术等,近年以来也正在成为实验技术发展的新的亮点。

结构实验的根本目的是要正确地描述和科学的反映工程材料与工程结构的物理、力学性能与破坏机理,从而为正确的结构分析与设计提供基础。因此,如何从结构建模、结构分析与结构设计的需求出发,指导结构实验技术的发展乃至一个具体实验的目标确立,是一个值得人们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2.6 结构耐久性与结构健康监测

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应当综合考虑材料性能、环境作用、施工技术等因素,还应综合考虑结构管理、维护、维修与加固改造技术的发展。因此,需要根

据结构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功能要求的不同,建立综合考虑工程建造、结构使用和老化结构三个阶段的“全寿命周期综合设计”新理念。其中,对于结构的耐久性和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构成了近年来结构工程研究发展的热点。

在结构耐久性的研究中,关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根据结构工作环境情况、破损机理、形态以及传统经验,可将混凝土结构的工作环境分成6大类:①大气环境;②土壤环境;③海洋环境;④受环境水影响的环境;

⑤化学物质侵蚀环境;⑥特殊工作环境。混凝土结构产生耐久性失效,系源于混凝土在外部环境作用下,材料物理、化学性质渐渐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结构承载能力逐渐退化,最终影响到整个结构的安全。其中,最普通、最严重的耐久性失效原因是氯化物侵蚀引起的锈蚀,其次是冻融侵蚀、硫酸盐侵蚀、碳化锈蚀和碱集料反应等[21]。

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1996年,RILEM的130-CSL委员会提出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的报告,对基于劣化计算模型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作了全面和系统的论述。2001年,亚洲混凝土模式规范委员会公布了《亚洲混凝土模式规范》(ACMC2001),提出了基于性能的耐久性设计方法。2004年,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清华大学等单位主编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出版,较全面地提出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的基本法则和方法。建立考虑多种因素的结构承载力和变形的经时变化模型,准确描述工程结构在使用周期中耐久性能的变化规律,是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重点、热点与难点。现有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状况表明: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还局限在构件层次,结构层次上的耐久性研究,则刚刚起步。

对于大型复杂结构,通过建立健康监测系统,对结构的健康状况和安全性及时进行评定,是近10年来结构工程研究的另一个热点。在国际上,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加拿大和英国。这一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结构工作状态的测量和结构系统特性分析(包括结构动、静力反应分析),探测结构的状态变化,揭示结构的损伤与性能劣化。由于重大工程结构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基础设施的服役年限较长,在服役期内要经受各种环境作用、腐蚀效应及材料

老化等因素的影响,结构与系统在服役期内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损伤、损伤演化与损伤累积。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累积过程可能导致突发的灾难性事故。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重大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损伤识别、运行可靠性评估与结构安全预警,开始成为当代结构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并已开始出现了成功应用的范例。例如:1995年,美国投资1.44亿美元在90座大坝上配备了安全监测设备。2002年,日本在一些高层建筑上布设健康监测系统,用以监测结构的完整性与地震反应。2003年,意大利在将要举行2006年冬季奥运会的Susa河谷,对其生命线工程系统初步布设了监测系统。目前投入运行的健康监测系统已初步证明:对于重要工程实行健康监测,可以实时地监测结构的服役状态,并可望在特殊场合下给出结构安全性预警信号[22]。在我国,深圳市民中心等一批重大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系统业已进入实施和运行阶段。在此方向上进一步开展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研究,将有可能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力学、数学和材料学等传统学科融合的基础上,现代结构工程学科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结构工程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引发出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为创造新的结构形式和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与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智能结构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智能结构系统包括了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结构控制系统和结构损伤修复系统,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结构状态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技术,结构状态及损伤的分析与识别理论,结构控制技术和智能工程材料等,体现了现代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是一个值得加以推动的重要研究方向。

3 学科发展重点

在总体上考察,近20年来我国在结构工程领域仍处于跟踪国际发展的状态,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不多。现有成果,主要是学习和引进国外所创造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实践,形成的一些改进和创新。现有规范规程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满足工程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结构工程的发展。我国在结构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力量比较薄弱,诸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滞后于工程的发展,综合竞争实力有待提高。然而,我国毕竟正在进行着规模空前的基本建设,中国的科学工作者理应为结构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结合我国国情和国际上的

发展动向,我国未来的结构工程学科发展重点是:

3.1 可持续的结构工程

在结构工程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创新结构形式、持续挑战新的结构极限的同时,应该倡导可持续结构工程的理念。在设计和施工的实践中,不但要关心结构的安全,而且要重视结构的耐久性、全寿命的经济性、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实现工业和建筑废料的再利用以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具有高耐久性的结构、可更换、可再生的结构、对大型结构的健康监测和性态控制等应成为可持续结构工程研究的主导侧面。

3.2 精细化的结构设计思想与实践

可持续结构的设计必然要采用概率性的方法。应对结构所受外部作用的随机性、结构材料与结构性态的非线性、随机性与非线性的耦合效应、结构材料性质的经时变化规律等作精细化的反映与描述;深入研究各类灾害性作用机理与危险性、复杂环境作用的规律,合理设置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标准。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荷载及其组合、结构缺陷、施工误差、环境影响等众多随机和不确定因素,对结构的可靠性、耐久性、全寿命经济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作出正确的评估,实现关于工程结构受力全过程、寿命全过程结构性态的精细化设计。

3.3 分析-设计-施工技术的一体化

结构优化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催生一体化的工程结构分析-设计-施工技术。应该在这一研究方向上积极探索,并在这一技术的支撑下,使结构设计周期进一步缩短、结构建造过程进一步精确。同时,对于大型复杂结构,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构可承担风险等方面的因素,逐步实现工程结构基于风险的综合设计、施工与维护。

3.4 结构试验技术的创新

发展新型试验手段和方法,从结构基本构件向材料本构关系、结构性能两端延伸,深入研究结构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破坏机理,深入了解材料损伤本构关系、结构累积破坏机理与倒塌机制、结构性能退化机理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

客观本质。在这一进程中,先进传感技术与观测技术、远程协同试验技术、结构分析-结构性能联机试验技术应该构成现代结构试验技术发展的亮点。

3.5 组合结构的创新设计

突破组合结构的传统观念,在大跨空间结构、高层建筑等现代建筑中,致力于发展轻型美观、经济合理、施工便捷、多种材料共同工作的新型组合结构形式。与此同时,对组合结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组合结构体系的精细化分析以及施工设计应继续得到重视和相应的发展。

3.6 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

新型复合材料、无线网络技术、结构智能控制、新一代专家系统等应进一步得到发展,从而促进新型复合材料结构、智能结构、结构维修与加固改造技术的逐步发展。

三、桥梁工程

1 学科概述

桥梁工程学科涉及到结构分析、设计计算、试验研究、施工建设、养护管理等各个方面。回顾二十世纪下半叶,特别是近20年来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其研究热点和学科前沿可以概括为10个方面,即大跨度桥梁的跨径增长、桥梁设计方法的发展演变、桥梁分析中的计算机应用、桥梁动力学问题的合理解决、组合结构桥梁的创新设计、桥梁施工过程的状态控制、桥梁运营管理的系统化、桥梁耐久性及其性能评价、桥梁美学理念的设计体现和可持续桥梁工程等。围绕这10个研究热点和学科前沿,结合我国大规模桥梁建设的国情和重大工程的战略需要,选择6个前沿课题作为我国桥梁工程学科发展的突破点和超越点,即超大跨度桥梁的结构体系和极限跨径、大型桥梁全寿命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桥梁结构响应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大跨度桥梁抗震抗风设计研究的规范化、桥梁结构的精细化设计与施工方法和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和振动控制技术等。

2 学科研究前沿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中国相继出现了大兴土木的建设高潮,传统的桥梁工程学科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和进步。近20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学科研究前沿主要围绕着大跨度桥梁的跨径增长、桥梁设计方法的发展演变、桥梁分析中的计算机应用、桥梁动力学问题的合理解决、组合结构桥梁的创新设计、桥梁施工过程的状态控制、桥梁运营管理的系统化、桥梁耐久性及其性能评价、桥梁美学理念的设计体现和可持续桥梁工程等10个方面。

2.1 大跨度桥梁的跨径增长

大跨度桥梁的基本桥型有三种,即悬索桥、斜拉桥和拱式桥,在上个世纪,特别是近20年间,这三种桥型的跨径都取得了惊人的增长。

悬索桥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铁索桥,最早的现代悬索桥一般首推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大桥,主跨486m。现今世界最大跨度的悬索桥是由日本本四联络工团设计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主跨1991m的明石海峡大桥(Akashi Kaikyo)和由丹麦科威公司(COWI)和莱姆博公司(RAMBΦLL)联合设计的钢箱加劲梁悬索桥—主跨1624m的大海带桥(Great Belt)。目前,全世界共有千米以上跨径的悬索桥16座,我国1490m跨径的润杨长江大桥和1385m的江阴长江大桥分列第三和第五位。此外,意大利3300m主跨的墨西拿(Messina)海峡大桥已经完成设计开工在即;丹麦科威公司完成了直布罗陀海峡大桥(Giblatar)多跨3500m悬索桥的可行性研究;我国同济大学完成了5000m跨径悬索桥的抗风可行性分析[23]。

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公路斜拉桥是1955年由德国工程师Dishinger在瑞典建成的主跨183m的斯特罗姆桥(Stroemsund);50年代后期和整个60年代,德国人四次改写了斜拉桥跨径的世界记录,并最终将斜拉桥跨径提高到350m;70年代和80年代,法国、西班牙和加拿大又分别刷新了跨径的世界记录;进入90年代后,斜拉桥跨径的增长更加迅速,首先是1991年建成的挪威斯坎姆斯特桥(Skarnsundet)首次突破500m大关,达到530m,2年后,由上海市政设计院主持设计的上海杨浦大桥突破600m跨径,达到602m,仅隔1年,由法国赛托公司(SETRA)主持设计的诺曼底桥(Normandia)一下子将跨径提高了150多米,达到856m,1999年由日本本四联络工团负责设计的多多罗桥(Tatara)以890m的跨径成为当今斜拉桥世界之

最。目前,全世界共有500m以上跨径的斜拉桥14座,其中我国628m的南京长江二桥、618m的白沙州大桥和605m的青州闽江大桥分列第三、四和五位。此外,我国内地1088m跨径的苏通长江大桥和香港1018m跨径的昂船州大桥都已相继开工建设。

拱式桥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桥型,中国被誉为拱桥之乡,其历史之悠久、式样之繁多、数量之巨大、形态之完美、发展之迅速,均为当今世界所瞩目。大跨度拱桥主要有钢拱桥、钢管混凝土拱桥和钢筋混凝土拱桥等三种,其中,500m以上跨径的拱桥共有4座,并且都是钢拱桥,分别是550m跨径的中国上海卢浦大桥、518m跨径的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新河谷桥(New River Gorge)、504m跨径的美国新泽西州奇尔文科桥(Kill Van Kull)和503m跨径的澳大利亚悉尼港桥(Sydney Harbor);世界最大跨径的钢管混凝土拱桥是我国四川省的巫山长江大桥,主跨460m;世界最大跨径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是我国四川省的万县长江大桥,主跨420m。目前,我国保持着全部三种大跨度拱桥—钢拱桥、钢管混凝土拱桥和钢筋混凝土拱桥跨径的世界记录。

2.2 桥梁设计方法的发展演变

桥梁设计人员的目标就是在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前提下,完成桥梁结构的尺寸拟定和设计验算。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容许应力法,该方法假定材料处于线弹性工作范围,结构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因而无法提供表示结构达到破坏状态而不是屈服状态的安全域度。80年代起,桥梁设计逐步推广采用极限状态法,该方法除了继续保留容许应力法的设计思想作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入了以材料进入塑性阶段的构件内力作为计算参数、以内力限值或内力极限强度作为判断结构基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安全性。为了考虑荷载效应和材料抗力的不确定性,极限状态法分别引入了荷载系数和抗力系数,因而又称为荷载和抗力系数设计法(Load and Resistance Factor Design—LRFD)。

桥梁设计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效应、抵抗荷载效应的材料抗力和设计计算的数学模型。在研究这些不确定因素或随机因素的方法上,欧洲国家大都通过试验研究分别考虑单个不确定因素或随机因素的影响;而美国则主要致力于概率统计理论的工程应用研究,较多地进行三种不

确定因素或随机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例如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依利诺斯大学等的研究成果。为了从设计方法本身更好地体现三个方面的随机性,可靠性方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正在逐步代替极限状态法,并且进一步演化出基于性能的可靠性方法(Performance-based Reliability)、基于功能的可靠性方法(Function-based Reliability)和基于全寿命经济性的可靠性方法(Life-Cycle-Cost based Reliability)等等[24]。可靠性设计的前提是所有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特别是其尾部分布都是精确知道的,而实际工程中的很多随机变量未必能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模糊逻辑理论。1956年,L.A. Zadeh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模糊集合的论文[25],尽管土木工程领域是最早引入模糊集合理论的,但直到今天仍鲜有工程应用的报道,J. Yen和R. Langari预测模糊逻辑方法将很快会在结构设计中得到应用,并逐步推广[26]。

2.3 桥梁分析中的计算机应用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前计算机时代,桥梁分析主要采用平面结构力学的影响线加载方法计算,而空间和非线性分析则采用“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和近似解析方法。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数字计算机的出现,结构分析理论和方法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诞生了以离散结构模型和矩阵运算方法为代表的有限元或边界元数值计算方法。有限元法与计算机的结合,一方面不再需要对计算模型进行简化就可以求得结构各个部位的计算结果,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结构分析的精度和效率。

随着有限元法和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推广,开发和运用功能齐全的桥梁分析计算机程序成为结构受力分析的关键。从70年代起,国际上先后推出了多种桥梁分析软件,比较著名的有:SAP软件、ANSYS软件、ADINA软件、ABAQUS软件、NON-SAP软件等等;国内从80年代起,着手进行桥梁分析软件的商业性开发,比较有影响的是由同济大学开发的交通部JIBCADS软件、BAP软件和“桥梁博士”软件等。

现有桥梁结构有限元分析一般采用空间杆系单元模型,在杆件截面内力计算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平均边缘应力进行强度验算。然而,1997年宁波招宝山斜拉桥在悬臂施工中的破断事故告诉我们:桥梁断面中的应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效应和非线性效应,并且随着结构跨度和断面宽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使某些部位的实际应

力水平大大超过线性平均应力的计算结果;此外,断面上的混凝土标号虽然是相同的,但是由于预应力管道的密集布置,混凝土浇注条件的不同,在某些最不利的部位,因管道削弱形成的局部混凝土强度折减非常明显,且达不到设计要求值。计算机技术和三维空间应力分析方法的进步有可能建立起一种基于全桥结构空间非线性应力水平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并充分考虑配筋和预应力配索以及斜拉索等的实际空间分布,同时计及不同部位混凝土的空间强度分布,以精确地控制实际的应力状况和材料的强度状况,保证结构在施工和运营中的安全性[27]。

2.4 桥梁动力分析及振动控制

桥梁结构动力学问题主要涉及风、地震、车辆振动、船撞等荷载作用。桥梁抗风是大跨度桥梁设计的关键,现有桥梁抗风设计方法主要基于美国R.H. Scanlan教授和加拿大A.G. Davenport教授制定的基本框架[28][29],各国研究人员主要在桥梁风致振动响应分析的精细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颤振和抖振多模态乃至全模态计算方法、气动导数和气动导纳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考虑平均风姿态和紊流风效应的响应计算方法、桥梁风振的概率性评价和可靠性分析、高雷诺数效应的试验研究等;此外,桥梁风振机理和斜拉索风雨激振机理也受到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在桥梁抗风方面加拿大、美国、日本、意大利和中国等国的学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国际上在桥梁抗风领域比较活跃的有日本京都大学M. Matsumoto教授,丹麦COWI公司A. Larson博士,意大利米兰科技大学G. Diana教授等等;国内,由李国豪教授创导、项海帆教授领导的同济大学桥梁抗风学科组,20多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大跨度桥梁的抗风研究工作,承担了我国80%以上大跨度桥梁的抗风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并先后编辑出版了《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和《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30]。

对于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日本在建设本州四国连络线时,花了近20年时间潜心悬索桥的抗震设计研究,汇编成《本州四国连络线设计标准·及解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斜拉桥委员会在90年代编制出版了斜拉桥抗震设计指南;国内虽然长期以来还没有一部适合于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的规范或指南,但是由同济大学李国豪校长开创、范立础教授领导的桥梁抗震学科组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研究,承担了我国近30座大桥的抗震

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桥梁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是土木工程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但其中的主动控制研究成果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主要注重隔震、耗能减振、被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等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其中,隔震技术经过数十年的检验已得到广泛的认可,隔震设计在多地震国家得到普遍采用;同时,提高结构阻尼的耗能减振和各种被动控制措施也越来越多地在新结构的设计中采用;半主动控制理论和相关的智能材料与技术的开发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目前在建的大型桥梁结构除了传统的成桥状态风振和地震外,还有许多其它振动问题,例如:缆索承重桥梁施工阶段桥塔和主梁的振动、大跨度斜拉桥超长拉索的振动、城市中交通荷载(汽车和轻轨)引起的结构振动(舒适性和使用性)等。而且随着桥梁功能的不断改善和人们对使用性和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桥梁结构振动问题会显得更加突出[27]。

2.5 组合结构桥梁的设计创新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9世纪,当时是出于钢结构的防火要求。具有现代结构意义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出现在30年代钢梁和混凝土多种抗剪连接器诞生之后。二次大战后的60年代是欧美各国和日本桥梁建设的黄金时期,组合结构以其整体受力的经济性,发挥两种材料各自优势的合理性以及便于施工的突出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造了大量各种形式的组合结构桥梁,其中也包括大跨度斜拉桥所采用的组合桥面系统。

1971年,欧洲国际混凝土委员会(CEB)、欧洲钢结构大会(ECCS)、国际预应力联盟(FIP)和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组成了组合结构联合委员会,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组合结构发展中所取得的经验,编制了一本组合结构的模范准则(Model Code),作为各国编制规范时的指导性文件。

进入80年代后,组合结构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除了传统的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板和钢梁的上下结合梁,还出现了边跨混凝土梁和中跨钢梁的纵向接合,钢筋混凝土边梁和钢横梁的横向组合以及钢筋混凝土下塔柱和钢上塔柱的接合等多种混合形式。在材料方面也已不限于性能不断提高的钢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组合,而出现了钢和混凝土与复合纤维材料、工程塑料、玻璃、木材、各种高强度钢丝索、铝合金等多种材料的相互组合。在21世纪中,组合结构以其极富创新空间

的一种结构形式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2.6 桥梁施工过程的状态控制

桥梁结构特别是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施工建造总要经历一个结构体系转换过程,结构中的各个部分(例如梁体)是在施工建造中逐步形成的,各个施工阶段不仅结构形式不同,而且施工荷载也与成桥状态的设计荷载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意义下的桥梁结构一次落架计算方法只适用于整体施工方法,分段施工桥梁结构的受力状态不仅与分段施工方法而且与分段施工顺序有关。此外,在施工阶段,结构刚度小、变形大,尽管恒载较小,仍将产生显著的结构非线性效应。再者,施工过程中存在着随机误差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到参数误差、测量误差和操作误差,使得桥梁结构的几何线型和内力状态很难达到期望目标。

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施工误差的影响,德国著名桥梁专家F. Leonhardt最早提出了按施工过程进行结构分析的倒退分析法(Back Analysis),并且在1956年的德国杜塞尔多夫北桥—钢斜拉桥中率先应用获得成功,随后又在美国P-K桥中实现了混凝土斜拉桥的施工控制[32]。目前分段施工桥梁误差控制主要采用三种方法来实现。对于跨径不大、结构简单的桥梁结构,一般可以采用预设拱度方法,从系统控制的角度,又可将其称为确定性控制方法或开环控制方法;对于跨径较大、结构较复杂的桥梁体系,由于施工误差和测量误差的存在,一般需要采用随机性控制方法或闭环控制方法消除误差,我国在8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以斜拉桥悬臂施工为背景的随机性控制方法—卡尔曼滤波控制,随后经过不断完善和推广,为我国大跨度桥梁设计和施工创造了条件;施工过程中实际结构状态达不到各个施工阶段理想结构状态是误差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够在重复性很强的分段施工中,将这些可能引起结构状态误差的参数作为随机变量或噪声误差,在各个施工阶段进行实时识别,并将识别得到的参数用于下一施工阶段的实时结构分析、重复循环,使得系统模型反映的规律适用于实际状态,从而主动降低模型参数误差,然后再对结构状态误差进行控制,这就是自适应控制又称自组织控制[33]。

2.7 桥梁运营管理和健康监测

桥梁工程学科研究前沿也包括桥梁养护、维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桥梁运营管理的系统化是该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美国各州运输局正在使用的桥梁运营

管理系统主要有Pontis[34]和BRIDGIT[35],但是这两个系统都是基于离散状态和马尔可夫退化模型的,与桥梁结构实际状况未必完全相似,因而限制了它们的使用。Frangopol等人对桥梁运营管理系统进行了评述,并且认为现阶段桥梁运营管理系统还只能就单座桥梁项目来进行,而网络化的多座桥梁运营管理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36]。

为了保障大型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完整性、适用性与耐久性,已建成的许多大型桥梁急需采用有效的手段监测其结构性能演化规律和安全状况,这就是健康监测系统,主要包括高性能智能传感元件、无线传感网络与信号采集系统,多参量、多传感元件监测数据智能处理与数据动态管理方法,结构实时损伤鉴别、定位与模型修正,结构实时健康诊断、安全预警与可靠性预测等。一个长期监测的结构相当于长期试验的结构,而且是足尺的、现场的实际结构,其监测结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用意义[37]。

2.8 桥梁耐久性及其性能评价

大型桥梁结构服役期间性能退化严重,疲劳效应产生的累积损伤和耐久性失效是桥梁结构长期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1984年,J. Fisher在对美国多座桥梁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出版了《Fatigue and Fracture in Steel Bridges: Case Studies》一书[38],被调查的美国22座钢桥均存在疲劳裂纹,他对疲劳裂缝产生的机理、裂纹的扩展情况、疲劳损伤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桥梁钢结构的耐久性失效主要是环境中的氯离子侵蚀导致钢构件锈蚀产生的,Nowak 等人在研究钢桥的疲劳可靠度时,建立了基于锈蚀损伤的钢桥结构抗力退化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锈蚀损伤的钢桥结构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并采用Fick定律研究了氯离子在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中的扩散规律,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钢筋锈蚀模型,以及基于锈蚀的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抗力衰减模型,给出了基于锈蚀损伤的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39]。此外,还有许多针对混凝土桥梁结构退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由于混凝土退化或耐久性不足造成的混凝土桥梁各种破坏相当严重,已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正常使用,严重威胁着结构的安全性能,额外的维修加固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很大的。因此,从90年代起,我国着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仅2003年一年就有三部

教授-土木学院-李彦苍

李彦苍申报晋升教授公示材料 所在单位:土木工程学院任教学科:土木工程——————————————————————————————————学历、资历 一、毕业证 1、学士毕业证,河北建筑科技学院,采矿工程专业,1998.7; 2、硕士毕业证,河北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2005.6; 3、博士毕业证,天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2008.2。 二、学位证 1、学士学位证,1998.7; 2、硕士学位证,2005.6; 3、博士学位证,2008.3 三、现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及取得时间:副教授,2009.12.30 外语、计算机能力 一、职称英语考试等级、考试合格时间(免试注明免试原因):2011.6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级、考试合格时间(免试注明免试原因):获博士学位,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免试。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 一、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情况:优秀 二、教学质量测评情况:优秀 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编号及任教学科:20111300071002307 业绩成果 一、各种荣誉证书或证明材料 1、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三层次 2、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 3、邯郸市首批市管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4、邯郸市百佳“青年之星” 5、邯郸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 6、邯郸市新长征突击手 7、河北工程大学首届青年学术骨干 二、科研获奖情况 1、第十四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本人排序 2、2014.8、三等奖 2、河北省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本人排序 3、2014.2、二等奖 3、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十四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本人排序3、2014.8、三等奖 三、科研立项、结项证书及科研成果鉴定、效益情况 1、已鉴定科研项目情况 ⑴项目(课题)名称,本人排序,立项时间,立项部门,鉴定(验收)部门,鉴定(验收)时间,完成及鉴定情况

土木工程发展前景及新技术的应用

土木工程发展前景及新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的技术领域也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新技术的应用给施工过程更多的便利与快捷,由原来单一的人工作业发展到如今的各种机械作业,节省了工期的同时也使工程效率得到了质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可以说新技术的发展给现代的土木工程领域带来了空前的飞跃,以下着重介绍新技术在施工方面的应用。 一、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1、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本标段体育中心站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应用了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体育中心站总长299m,为了避免在结构中积累过大的应力而引起裂缝,主体结构设置4个后浇带、13个施工缝和1个变形缝,施工采用分层分段施工,控制配合比、加强混凝土养护,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来减少裂缝的产生。应用数量约为3.4万m3。 2、混凝土耐久性技术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本工程盾构区间线路管片制作过程中,混凝土标号为C50,强度高,耐久性好,具有较好的抗渗、抗冻、抗腐蚀性;管片拼装简便,施工速度快,本区间管片应用量约4900多环。 二、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 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本工程盾构区间管片制作过程中,盾构隧道衬砌管片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采用组合钢模作为模板,并采用了BT-20模板漆作为脱模机剂,延长模板的使用寿命(防锈),提高了混凝土表面质量;模板表面平整光洁,强度高、耐腐蚀,接缝严密,固定模板的螺栓两端头套上塑料堵头套管,以便拆模时方便,减少对混凝土表面的破损,又起到了防止漏浆的作用,且饰面效果较好。应用数量约为30000㎡。 2、碗扣式脚手架应用技术 本工程体育中心站主体结构模架支撑体系的搭设应用了碗扣式脚手架技术,体育中心站主体结构形式为两层三跨箱型岛式车站,结构第一、二层支撑体系均采用碗扣式满堂脚手架。一层脚手架间排距为900×900mm,二层脚手架间排距为600×600mm,步距均为1200mm,脚手架钢管规格为φ48mm*3.5mm。碗扣式脚手架具有经济合理、安全实用的优点,还具有结构新颖、施工操作简便、荷载传递均匀的特点。应用数量约为15000㎡。

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报告撰写要求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报告 第 1 页 05-1班 姓 摘 要:☆☆☆☆☆☆☆☆☆☆☆☆☆☆☆☆☆☆☆☆☆☆☆☆☆☆☆☆☆☆☆☆☆☆☆☆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 关键词:☆☆☆☆;☆☆☆;☆☆;☆☆☆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1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2 2.1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f f f C ?στtan ?+= (1) 式中 τf ——冻土的剪切强度,MPa ; C f ——冻土的粘聚力,MPa ; φf ——冻土的内摩擦角,°。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页眉和页码,五号宋体。

工程管理的学科特性与理论前沿

工程管理专题讲座结课 论文 ——工程管理的学科特性与理论前沿 班级:工管1003班 姓名: 学号:

【摘要】:工程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诞生于2O世纪8O年代末期。工程管理这一新兴专业学科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发展得都十分迅速,这一专业不同于其他的管理学,并且这一专业学科的内涵国外与国内却大不相同。本文对工程管理的各种定义,学科特性还有前沿研究理论做了基本介绍,并且对当下国际以及国内工程管理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主要应用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致分析。 关键字:工程管理,发展,前沿,项目总控,信息化 一、定义 1.1 国内外对工程管理的几种主要解释和界定 1)“Engineering Management”。这是一种广义的工程管理,它的管理对 象是广义的“工程”。 ◆美国工程管理协会(ASEM)对它的解释为:工程管理是对具有技术成分 的活动进行计划、组织、资源分配以及指导和控制的科学和艺术。 ◆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工程管理学会对工程管理的解释为: 工程管理是关于各种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的战略和战术决策的制定及实施的学科。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继善在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我国工程管理科学发 展现状研究》报告中对工程管理也作了界定:工程管理是指为实现预期目标,有效地利用资源,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广义的工程管理既包括对重大建设工程实施(包括工程规划与论证、决策、工程勘察与设计、工程施工与运营)的管理,也包括对重要复杂的

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还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发展布局与战略的研究与管理等。 工程管理在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包括工程前期的决策管理(DM)、工程建设阶段的项目管理(PM)和工程运营阶段(FM)的设施管理。 2)“Construction Management”。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建筑工程管理。它的 管理对象属于狭义的工程领域。所以,可以认为它是狭义的“工程管理”。 目前,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这种“工程管理”。它是上述广义的工程管理的一部分。 3)“Project Management”即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 它与工程管理有一个交集――工程项目管理。 4)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以使项目的费用目 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会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它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对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管理,通过计划和控制保证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工程管理不仅包括工程项目管理,还包括工程的决策、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分析、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的投融资、工程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等。 1.2 工程管理概念的外延分析 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从工程管理概念的外延来理解, 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是不同的, 但在特定环境中它们之间内涵的差异会变得相当模糊。当工程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特定项目, 当工程管理的企业主体或组织机构就

超级工程读后感

学 科 前 沿 讲 座 报 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报告 在审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学习了桥梁的知识,还让我们看了超级工程的一些,让我们很有感触,理论结合实际。在看完纪录片《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后,我不禁为如此伟大的工程赞叹。工程师们克服多种对施工不利的条件,在工程建设当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对策,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它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使得施工难度加大,工程师们需用科技和勇气完成这个工程奇迹,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这里台风频繁,海床结构复杂,再在海底建设如此庞大的超级工程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地震,进而导致海啸等灾难的发生。为保证工程安全进行,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阻水问题:大桥横跨珠江口,对珠江的排洪纳潮有较大影响,严重时会造成航道淤塞;这样必须采用大跨径的桥梁。(如果采用30米跨径,桥墩的厚度约为2-3米,阻水率为6-10%,而采用100米跨径,阻水率就降为2-3%) 2、航道问题:珠江口为我国航运最繁忙的航道,必须提高大桥净空; 3、航空限高问题:大桥附近有澳门、香港两个国际机场,对桥高有严格限制,这样与第二条形成一个矛盾; 4、白海豚问题:大桥横穿白海豚的繁殖地,建设期必须错开白海豚繁殖期; 5、台风:珠江口台风多,对大桥的稳定性及行车安全设计上有较高要求; 6、海水侵蚀:海水对混凝土的逐步侵蚀,影响大桥结构和使用寿命。 珠江口基本上为冲积地质,淤泥较厚,在这上面修建外海人工岛,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同时由于淤泥和地质其他问题,在上面建设沉管海底隧道同样在国内没有先例。(国内基本上为盾构隧道)。这样在淤泥地上修建人工岛和海地隧道也成为一个难点。 每一集讲述一个工程,分别为《北京地铁网络》、《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设计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土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技术和生产实践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和发展动向和最新成就,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具有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卓越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二、培养模式 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制一般为2年,采取“1+1”模式,第一年主要进行校内的理论知识学习,第二年主要在土木工程相关建设、设计部门(企业)完成工程实践学习,并完成硕士阶段的论文写作。两年硕士学习结束时,对满足硕士阶段培养要求的学生发给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文凭。 三、培养标准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设计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经培养,应达到如下对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1 系统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1 具有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所需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系统学习自然辩证法、应用概率统计、矩阵论、科学和工程计算基础、经济管理类和人文类课程、职业道德等。 1.2 外语的学习,包括硕士英语、专业英语等。具备较为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和文献的能力,有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 1.3 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信息检索、知识产权、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2 系统掌握土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具有使用现有的技术、工具或新兴技术的技能和能力 2.1 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发现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扎实掌握工程制图知识,并能熟练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进行各种图样的表达。 2.2 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有一定的法律与环保知识与意识,具备跨文化技术交流的能力。

教授(破格)-土木学院—李彦苍

李彦苍职称申报公示材料 拟晋职务:教授所在单位:土木工程学院任教学科土木工程——————————————————————————————————学历、资历 一、毕业证 1、学士毕业证,河北建筑科技学院,采矿工程专业,1998.7; 2、硕士毕业证,河北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2005.6; 3、博士毕业证,天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2008.2。 二、学位证 1、学士学位证,1998.7; 2、硕士学位证,2005.6; 3、博士学位证,2008.3; 三、现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及取得时间:副教授,2009.12.30 外语、计算机能力 一、外语考试合格时间: 二、计算机考试免试,获博士学位,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免试。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 一、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情况:优秀 二、教学质量测评情况:优秀 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编号及任教学科:20111300071002307 业绩成果 一、各种荣誉证书或证明材料 1、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三层次 2、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 3、邯郸市首批市管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4、邯郸市百佳“青年之星” 5、邯郸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 6、邯郸市新长征突击手 7、河北工程大学首届青年学术骨干 二、科研立项、结项证书及科研成果鉴定,效益证明原件 1、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随机振动和计算群体智能的超高大跨幕墙动力可靠度分析》,第一。 2、河北省人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第一。 3、河北省第二批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Ⅱ),第一。 4、河北省高校科研重点项目《基于计算群体智能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第一。 5、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牙河流域滏阳河上游(邯郸段)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第五。 6、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绿色建筑综合评价研究》,参研。 7、邯郸市科技局项目《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快速预测系统及应用》参研。 8、河北工程大学青年学术骨干项目《基于智能算法的高层建筑风振非线性动力可靠性研究》,第一。 9、河北工程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研究》,第一。 10、河北工程大学教研重点和一般项目,第一。

土木工程学科前沿论文

土木工程发展前景 07工程管理张清0704060365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土木 摘要:目前我们的土木工程变为好多的系统专业,系统专业的改进和渐渐的单一精确是我们适应与世界发展的必要,可是依据现在的世界人口是我们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转而想一下,要是再过几个世纪人口逐渐的减少,我们的专业是不是还是很手欢迎呢!也许有人会说:“那个时候我们是要限量的口子制人口的。”或是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知识放在电脑里存放啊!美曰:时代的前进和我们的命运是否由自己来安排。我们的土木工程专业有几人可以认的是什么?有几人可以说出是什么? 关键词:发展历史前景新技术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system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o a lot of improvement and professional gradually to the single accurate is our world and the necessary, bu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now our talents and technology is the competition, to think about, if again after centuries of population, we are still very popular professional hand! Maybe someone will say: "that we want to measure to control population." cut Or we can put our knowledge on the computer! Beauty: advanced and our destiny is by himself to arrange. Our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several people can recognize what? Some people can say what it is? Keywords: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istory prospects 土木工程发展历史 要了解土木工程的前景,我们先来看看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他已经有悠远的历史了,总的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人们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从事营造活动,后来出现了砖和瓦这种人工建筑材料,使人类第一次冲破了天然建筑材料的束缚。中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初期制造出瓦。最早的砖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的墓室中。砖和瓦具有比土更优越的力学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于加工制作。 砖和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广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由此土木工程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直至18~ 19世纪,在长达两千多年时间里,砖和

研究生培养方案-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1256工程管理硕士(M.E.M.——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全日制攻读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单位:信息管理学院(104) 经济与管理学院(105) 水利水电学院(206) 动力与机械学院(208)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10)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掌握工程管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能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计划、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 4.身心健康。 二、领域简介 1.大型施工项目集成管理与总控 施工项目的集成管理,以项目工作为管理核心,使项目的成本、质量、进度、合同管理、责任体系、信息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用项目管理和企业控制论的基本原理,以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用经过处理的信息流指导和控制资金流、工作流和物流,支持项目决策者及时、准确和高效地策划、协调和控制项目实施的建设管理组织模式。项目总控模式是项目管理、企业控制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施工过程控制与信息化 信息化施工是一种先进的、综合化的施工技术方法,它是将施工中各种数据进行定时检测,特别是与施工安全有关的测试数据,凡是测试数据接近或超过规范要求及时报警,提醒施工人员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预防重大事故发生。土木工程结构新、特、高、大的重点工程项目施工都要求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利用各种监(检)测、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

土木工程学科内涵及学科范围

土木工程学科内涵及学科范围 [摘要]为了帮助更多2016的考生了解考研专业,进而选择专业,下面凯程考研为大家整理总结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内涵及学科范围,欢迎大家关注参考! 一、学科概况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下、地上、水中等的各类工程设施,也指其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维护等专业技术。 二、学科内涵 土木工程是最早建立的工程学科之一,其学科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基础学科与理论、工程材料、工程分析与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经济与管理及信息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其研究对象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各类结构物,如房屋建筑、桥梁、隧道与地下工程、道路、铁路、港口、市政及特种工程、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等的安全与适用。 土木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学、岩土工程学、工程结构(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原理与设计学、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与防护学、给水排水及废物处理学、人工环境与能源工程学、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等。而支撑土木工程学科及其理论的知识基础则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现代数学(高等数学、数值分析、概率论、数理统计、数理方程、最优化理论等),物理学,化学(水化学、化学与反应动力学等),生物学,工程材料学,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结构动力学、流体力学、断裂力学等),计算力学,土力学与岩石力学,高等传热学,高等热力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土工学,基础工程学,地震工程学,防护工程学,结构可靠度理论,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土木工程试验与检测技术,土木工程施工学,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 土木工程学科一般采用基于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模型试验、现场调查与实测)和数值计算的统计归纳、集成综合的研究方法。 三、学科范围 1.岩土工程是研究岩石和土工程特性,评价场地自然灾害可能性,设计、施工和监测建构)筑物地基基础、边坡、挡土结构、堤坝、隧道、码头、填埋场等土工构筑物的学科。岩土工程研究范围包括理论和数值模拟、岩土本构关系、室内试验、现场监测及土工构筑物设计与施工。几乎所有的土木工程结构都建造在岩土体上、岩土体中或以岩土体为材料,岩土工程学科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结构工程土木工程结构是指在房屋、桥梁、道路等工程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中,以建筑材料制成的各种构件相互连接组成的承重体系;结构体系应安全、适用、经济、耐久。结构工程学科研究结构体系的选型、力学分析、设计理论和建造技术,通过运用基本的数学力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性地使用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使工程结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满足各种功能要求。 3.市政工程研究城市和工业的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和城市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等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与系统运行的学科。研究对象是水社会循环过程中的水质科学问题与保障技术,包括城市水资源工程理论与技术,水质工程科学与技术,城市管道工程科学与技术,建筑给排水理论与技术,水质化学和生物学,水功能材料,城市防洪与雨水利用工程中的科学理论与技术问题,水工程仪器、仪表、材料与设备,水质监测方法等。目的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防治、水质安全保障、输配水管网及污水管网系统优化与节能、

浅谈高层建筑抗震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高层建筑抗震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11-5班马绪文) 摘要:对于一个高层结构的设计,遇到的问题可能错综复杂,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程实践表明在高层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只有抗震概念清晰,构造措施得当,应用合适的结构分析软件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抗震构造重于结构计算。本文对建筑抗震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从而探索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方法,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并简述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现阶段,土与结构物共同工作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使建筑抗震分析在概念上进一步走向完善,如果可以在结构与地基的材料特性,动力响应,计算理论,稳定标准诸方面得到符合实际的发展,自然会在建筑结构抗震领域内起到重要的作用。 1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特点 第一,控制建筑物的侧移是重要的指标。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建筑结构所产生的水平剪切力占主导地位,所以建筑物会产生明显的侧移,随建筑结构的高度不断曾加,结构的侧向位移迅速增大,但该变形要在一定限度之内,这样才能保证结构安全以及使用功能。 第二,地震荷载中的水平荷载是决定因素。水平荷载会使建筑物产生倾覆力矩,并且在结构的竖向构件中引起很大的轴力,这些都与建筑物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故随建筑结构高度的曾加,水平载荷大相径庭。对高度一定的建筑物而言,竖向荷载基本上是不变的,但是随着建筑物的质量、刚度等动力特性的不同,水平地震荷载和风荷载的变化是比较大的。 第三,要重视建筑结构的延性设计。高层建筑结构随着高度增加,刚度减小,显得更柔,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变形较大。这就要求建筑结构要有足够的变形能力,使结构进入塑性变形阶段仍然安全,需要在结构构造上采取有利的措施,使得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2 建筑抗震的理论分析 2.1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简介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内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它虽然受抗震有关科学理论的引导,向技术经济合理性的方向发展,但它更要有坚定的工程实践基础,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点冒险和不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规范中的条文有的被列为强制性条文,有的条文中用了“严禁,不得,不许,不宜”等体现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须,应该,宜于,可以”等体现不同程度灵活性的用词。 2.2 抗震设计的理论 拟静力理论:拟静力理论是20世纪10~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当于

土木工程有下述四个基本属性

顶尖院校(其土木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公布>) 中南大学 浙江大学 同济大学 清华大学 湖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流院校 西南交通大学、大连理工、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河海大学 你会惊诧故宫的宏伟、布达拉宫的雄壮、赵州桥的精致,你会为上海外滩的52 幢风格迥异的大厦而倾倒,也会为拥有10个“世界第一”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而自豪。是的,建筑无处不在,建筑无奇不有。而要领略建筑的精髓,把握建筑学的真谛,就不得不探询土木工程专业。 目前国内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很多,而英国建筑师协会承认的土木工程本科文凭的仅有10所,即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西安建筑工程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这10所大学的土木工程系毕业生才可在英国申请工程师职称。无疑,拥有这种身份的土木工程专业,不敢说是真的“全国十强”,但起码也是榜上有名了。即使这样,各个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倾向还是有所不同,在此点评一二,与大家共同管窥一斑。 清华大学 武林盟主君临天下 清华在当今武林的地位,相信不用在下多说,大家都很清楚。除了这几年在江湖声名鹊起的后生华中理工大学偶尔在喝多酒后不满意“小华工”的称呼欲改清华为“小清华”而外,其他的如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武林巨擎等都很知趣地只去争“武林第二”位置。一举一动都倍引起武林注目的“武林盟主”下设的得意机构——土木工程系,其武功之厉害,绝对是惊世骇俗。 “土木工程”这门武功不是中原所创,虽然在此之前,中原也出现了类似的武功,也很厉害。然而真正成为一门完整的正宗工夫却是在海外。一百多年前,八个来自海外的高手挟着古怪武器联合侵犯中原后为传播其海外武学,在北京皇家的一处公园修建了一所武馆,这所武馆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通过此武馆,海外高手选拔了一批他们认为有些天分的少年学习他们的武功,其中一门便是“土木工程”,后来又在其他地方设了一些分馆,但清华学堂毕竟是最早的。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当年的武馆已经成为当今武林的泰山北斗“清华大学”,而旗下的“土木工程”也是如日中天,堂内名师高手云集,设备齐全先进,实力堪称同行老大,教学科研结构完善,已为国家培养大量栋梁之才,在大陆影响无出其右。 同济大学 快剑阿飞笑傲江湖 同济大学正如《小李飞刀》里的阿飞,阿飞什么都不会,就会一手偏锋快剑。然而就是这么一手偏锋快剑就足以让他跻身顶尖高手之列笑傲江湖!

软件工程专业学科前沿讲座报告

软件工程专业学科前沿讲座报告 院 (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 学生:张嘉琪 学号: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通过医学、神经科学、机器人学及统计学等的进步,有些预测则认为人类的无数职业也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内,得到了愈加广泛的重视。并在机器人,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得到应用。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这是因为近三十年来它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 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人工智能将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可以说几乎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人工智能与思维科学的关系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人工智能是处于思维科学的技术应用层次,是它的一个应用分支。从思维观点看,人工智能不仅限于逻辑思维,要考虑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才能促进人工智能的突破性的发展,数学常被认为是多种学科的基础科学,数学也进入语言、思维领域,人工智能学科也必须借用数学工具,数学不仅在标准逻辑、模糊数学等范围发挥作用,数学进入人工智能学科,它们将互相促进而更快地发展。通常,“机器学习”的数学基础是“统计学”、“信息论”和“控制论”。还包括其他非数学学科。这类“机器学习”对“经验”的依赖性很强。计算机需要不断从解决一类问题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学习策略,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运用经验知识解决问题并积累新的经验,就像普通人一样。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方式称之为“连续型学习”。但人类除了会从经验中学习之外,还会创造,即“跳跃型学习”。这在某些情形下被称为“灵感”或“顿悟”。一直以来,计算机最难学会的就是“顿悟”。或者再严格一些来说,计算机在学习和“实践”方面难以学会“不依赖于量变的质变”,很难从一种“质”直接到另一种“质”,或者从一个“概念”直接到另一个“概念”。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实践”并非同人类一样的实践。人类的实践过程同时包括经验和创造。这是智能化研究者梦寐以求的东西。 前景:目前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今后几年触摸一体机一定会和人工智能

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班级:土木132 学号:130711227 姓名:朱玉震 2017年3月,我非常荣幸的在毕业之前在学校里听了一系列关于土木工程前沿讲座,通过这一系列讲座那让我对土木工程这一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学科、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与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公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也指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是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行官之一;它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专业课之前直接就接触深奥的专业知识是不科学的,为此,学院让我们进行了毕业实习活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今后书本与实践的结合打下基础。然后还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土木工程前沿讲座。 由于时间限制和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老师们都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模具锻压专业的联系。总体来说,也许理论上逻辑上的很专业的知识,我们没有学到多少,但老师们利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这些只知在学校死啃书本的同学也有机会现实了一回,真正了解到与百姓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科学研究。 各位老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介绍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切身的体会及经验,提前向我们预警就业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让我对土木工程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作为已经快要毕业的我们来说,土木工程这个词语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因为我们学的专业就是土木工程,但是我敢说没有几个人能够清楚的了解土木工程这门学科的完整情况。这里我们先对土木工程的的前景做些深入的了解,要了解土木工程的前景,我们先来看看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它已经有悠远的历史了。

土木工程学习总结

土木工程学习总结 篇一:土木工程学习心得 土木工程学习心得 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我踏上了上海这块神圣的土地,并将上海交通大学,这么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开始我的新生活。一切都是那么地新鲜,一切都是那么地富有挑战性。当我面对着以往只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幢高楼,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贸大厦;当我面对着南京路,淮海路的繁华;当我面对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当我面对着条条高架路及上面飞驰的汽车。我的心在跳跃,我的血在沸腾。上海,不愧为世界上经济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可是我不能被这表面的繁荣之景所迷惑,在这层美丽的纸张下面掩盖的却是激烈的竞争,刻苦的学习,勤奋的工作。这里并不是天堂,每个到上海来淘金并取得成功的人士后面无不有着一段

艰苦创业的辛酸史。但是所有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也不例外。我知道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像以前那样仅仅做几道数理化习题就能考好一样,而是要有生存,生活的能力,且是要靠我自己去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 18年来,我一直是生活在父母无时无刻的关怀与爱护中的,他们像园丁爱护花朵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为我遮风,让我避雨。可以说这18年来我都是生活在父母为我撑开的这把大伞下的,无须为我的衣食住行操心,因为父母总是想方设法让我吃得饱,穿得暖,睡得香。就是在我生病是他们也会寸步不离地守护着我,像是怕我会消失一样。尽管12年的寒窗苦读(其实算不上是寒窗,父母总是为我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即使他们会吃些苦)换来了交大的录取通知书,不能说是我的成功,即使是,我也只占一点点,我所付出的远远没有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多,远远没有。无数

个日日夜夜,是爸爸,给我穿好衣服,背上书包;是妈妈,为我准备早餐,送我上学;是爸爸,给我买来新的学习用具;是妈妈。给我配置新的衣服。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他们忙碌的身影.的确,他们不仅去努力工作挣钱养家,还要去花心思照顾我,还要经常去看望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真的是很辛苦,可幼稚的我,竟还不懂事地经常发脾气,惹他们生气。现在想想是多么不应该啊!因此,这基本可以归功于父母亲的成功。 然而现在我走出来了,我在走向我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不再是依赖与淘气,不再是幼稚与懵懂。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我都要披上独立与勇敢的衣裳。我已不再是温室中花朵,而要成为顶风敖雪的青松,不再是笼中无忧无虑的小鸟,而要成为展翅翱翔的雄鹰。我清楚地了解,这并不容易,困难在所难免,唯有勇气与毅力才是实现我梦想的法宝。 瀑布选择了悬崖,从此它便跌宕成了一首奔腾的歌;

土木工程学科前沿

土木工程学科前沿综述 同济大学 项海帆 李杰 吕西林 葛耀君 袁勇 一、前 言 1660年创立的虎克定律被认为是土木工程学科从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从那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约三百年间,建筑材料方面由古代的石料、木材和砖瓦转变为以铸铁、钢材、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乃至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理论方面则由十七世纪伽利略、虎克和牛顿奠基的土木工程设计基础理论发展出十八世纪以欧拉的稳定理论和库仑的强度理论和土力学理论为代表的更新的理论。 十八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1825年英国建成了第一条铁路,1863年伦敦又建成了第一条地铁。转炉炼钢法(1856年)和钢筋混凝土(1867年)的相继问世促使了近代土木工程的快速发展。19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还相继发明了内燃机和电机,到1885年德国造出了第一辆汽车。铁路、公路、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车站、展览馆、体育场馆等)在十九世纪的大量建设使近代土木工程在世纪末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继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世界三大标志性工程:美国布鲁克林悬索桥(主跨486m,1883年)、法国埃菲尔铁塔(高305m,1899年)和英国Forth桁架桥(主跨520m,1890年)。二十世纪上半叶建成的世界三大标志性工程是: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主跨1280m,1937年)、澳大利亚悉尼拱桥(主跨503m,1932年)和美国纽约帝国大厦(高378m,102层,1931年)。与此同时,20世纪的30和40年代也是土木工程有关力学理论和设计方法蓬勃发展和日臻完善的时期,结构稳定和振动理论、非线性大挠度理论、组合结构计算理论、梁桁空间计算理论、高层框架分析方法、板壳和薄壁杆件扭转理论等相继建立起来,为大跨桥梁、高层建筑和大跨穹顶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计算机的问世标志着土木工程进入了发展更为迅猛的现代

自然地理学前沿讲座——基于GIS技术下的精准农业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自然地理学学科前沿讲座 开课时间 学院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 自然地理学 学 号 2010210720 姓名 赵 婷 学位类别 普通硕士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 成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 签名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

自然地理学学科前沿讲座报告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下的精准农业 “GIS”技术发展综述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20 世纪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介于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它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 ,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支持下 ,对空间相关的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 ,适时提供各种空间的动态的地理信息 ,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服务建立起计算机技术系统[1]。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GIS概念及功能 1.1 GIS概念 GIS( G eographic In formation System) 即地理信息系统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 ,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 ,用于空间和地理有关的数据的采集、存储、提取等。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日趋广泛, GIS 的定义也各种各样[2][3][4], 其中比较准确且被广泛接受的表述为: GIS 是一个能用于进行有效的搜集、储存、更新、处理、分析和显示所有形式之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和有关人员(用户)的有机集合[5]。由此定义可知, GIS 是一种工具, 但不仅仅是一个制作地图的工具, 虽然它可以按不同的比例尺。用不同的颜色绘制地图。 1.2 GIS功能 GIS是一个空间型的信息系统,计算机支持是其重要的特征,在一系列辅助软降和扩展模型支持下,GIS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运输多种信息的能力。可以完成数据管理、分析与决策、区域空间分析和动态预测等工作,其输入、管理和输出的数据信息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5]。如今GIS具有地图型和空间定位的空间型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对空间信息数据进行图像化输出,形象表达只管,便于决策应用。由于他综合地图、表格、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和符号于一体,所以用GIS来管理各种类型的空间信息,相较于其它数据管理系统更全面、更方便、更实用、也更受欢迎。 GIS 的功能模块和运作流程分别如图2 和图3 所示。

《土木工程概论》心得体会

《土木工程概论》心得体会 随着《土木工程概论》课的进行,我对土木工程的认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还记得第一天上课的内容,直到现在我才认识到自己以前对于这门课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和狭窄,甚至还有一定的偏见。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是一门用途极为广泛的学科,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几乎在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包括公路、铁路、城市、桥梁、隧道、机场、地下、给水排水、港口码头等等许多的方面。 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我们土木工程的!其中“住”的问题是直接的,不论是原始的简陋的民宅,还是如今的高层住宅建筑,有凝聚着工程师们的智慧和汗水。而“食、衣、行”也都直接或间接的与我们土木工程密切联系着。食品厂、纺织厂、道路、桥梁、供水设施等等都在流露着土木工程这门科学的魅力。这些才只是土木工程表面上的东西,涵在其里的是这门科学不仅要解决人们基本的物质上的需求,还要给人们以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同时还要实现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最省;达到结构、用料上的最优组合,并保障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土木工程,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今,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原来的仅仅是御寒,到现在的追求舒适美观,土木工程的产物式样越来越多,造型越来越别致美观,功能也越来越齐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土木工程技术的进步也越来越快,为了适应这个形式我们必须具有更多的知识,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前沿知识。 在当今世界,我们土木工程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如著名的悉尼歌剧院,吉隆坡的石油双塔大厦,上海的金茂大厦,等等。原来美丽的地球在土木工程师的装扮下又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美观的色彩,和着大自然原本的特色构成了一个美丽的崭新的五彩世界。当我看到那座座闻名世界的高层建筑时,当土木工程师的理想就会再给我一次动力,穿过时间的隧道,我似乎看到了自己设计的建筑威严的屹立于天地之间。我也想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为世界的画面添上自己亮丽的一面,当然这并不是我一时念头,而是经过土木工程这一阶段的学习深刻认识到的,自己应该为自己伟大的事业添上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笔。这专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在发展中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建设是必须的,它需要源源不断具有建筑专业知识的人才,而我们正处于这个领域之内!我这时才深刻的认识到我的初始认识是多么的荒谬啊,我学的专业是神圣的,而不是无出路。 西安半坡村的新石器时代房屋到高耸入云的马来西亚石油双塔大厦,从闻名遐迩的赵州古桥到主跨近两千米的日本明石海峡大桥,从尼罗河畔闪着钻石般光芒的埃及金字塔到把气势如虎的长江拦腰截断的三峡大坝,这古今中外的伟大建筑无不一笔一笔书写着“土木工程”光辉悠久的历史。正是这一切一切把我们带入这拥有七千多年历史的广阔天空,土木工程紧随人类发展的脚步,我将会用我学得的知识和自己的满腔热情在这片天空中翱翔,创造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