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矿产资源供给形势及对策建议

河南省矿产资源供给形势及对策建议
河南省矿产资源供给形势及对策建议

河南省矿产资源形势及对策建议

21世纪是我国处于大量消耗矿产资源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矿业大省,今后20年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对各类矿产资源的利用规模将持续扩大,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总量将不断增加,矿产品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矿产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证能力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地质勘查工作与矿业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是矿业发展的早期阶段,矿产资源供需紧张的问题是地质勘查工作多年积累矛盾在后续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必然反映。显然,地质勘查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可有效改善矿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为解决我省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新的动力。

一、矿产资源供给形势分析

(一)矿产资源现状

截止2001年底,我省已发现矿产126种(含亚种为154种),探明储量73种(含亚种81种),矿产地2002处。其中大型矿床155处,中型矿床257处,小型矿床527处,大中型水源地53处;能源矿产地299处,金属矿产地981处,非金属及其它矿产地722处。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天然碱、珍珠岩等7种,居第二位的有红柱石、耐火粘土等6种,居第三位的有铝土矿、水泥用大理岩等5种,居4至10位的有晶质石墨、水泥用灰岩、金、石油、锑、煤、天然气、银、铁等31种。查明全省地下水可采资源量191亿立方米。探明矿产潜在经济价值按1990年价格计算达1.5万亿元,按1993年价格计算,则达3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在全国居第十二位。

我省矿产资源特点是矿种齐全,配套较好,具有鲜明的地域分布特点。中—北部地区集中分布着支柱性优势能源矿产煤炭—高耗能铝粘土矿—冶金、建材、化工类非金属矿产组合,可实现综合勘查,互补性开发,形成配套的产业链;南—中部耐火材料矿产有高铝粘土—高铝三石(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石墨系列,可形成配套的高级耐火材料资源基地;西—南部山区是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集中区,可实现资源的接替勘查与开发;东—北部平原蕴藏着丰富的煤、油气、地热、二氧化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已成为新的资源基地。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截止2001年底,全省共有8974个各种经济性质的矿山企业,其中国有限额以上采选业664个,其他经济类型矿山(点)8310个;71万人从事矿业生产,已开发利用矿产79种,年开采矿石量2.1019亿吨,原油562.07万吨,天然气6.05亿立方米。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矿产采选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72.52亿元,工业增加值180.19亿元;矿产原料加工制品完成工业产值1481.20亿元,工业增加值452.87亿元。矿业及其后续加工业总产值占省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7.54%,其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54.84%,对省国内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率为12.3%。

在矿产采选业产值构成中,煤炭采选业占41.24%,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占33.98%,金、银及有色金属矿产采选业占19.17%,非金属矿产采选业占4.81%,黑色金属矿产采选业占0.8%。在矿产原料加工制品业产值构成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23.6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占16.8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12.6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11%,能源矿产加工业占10.48%,煤电及供热占25.09%,煤气生产供应业占0.3%。

我省省际间矿产品贸易流出的主要是煤炭、原油、铝土矿、氧化铝、耐火材料矿产和其他非金属矿产以及制品等,流出目的地为周边省及南方省份;流入主要有铁矿、铜矿、铅矿、锌矿、磷矿、煤炭、原油等,产地主要是周边省以及西北地区。2000年进口矿产品主要为富铁矿、铅矿、锰矿、硫磺及铬矿等,进口国主要是南非、澳大利亚等;出口矿产品主要为煤炭、焦炭、耐火粘土、砂、花岗岩等,目的国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及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矿产品进口量是出口量的4.13倍。

(三)矿产资源供需形势

据有关部门预测,尽管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可能使不同类型矿产品需求增长速度差别较大,但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十五”至2010年对矿产品的需求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2005年我省主要矿产品消费与工业需求为:原油706万吨,天然气27亿立方米,富铝土矿矿石800万吨,黄金50万两,耐火粘土144万吨,煤炭8353万吨,水泥灰岩4972万吨,铁精矿651万吨,钼矿石360万吨。其他矿产品需求量也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按照2000年底的保有可采储量,结合2005年的需求量,预计我省可充分保证生产服务10—20年及以上的矿种有煤炭、钼矿、盐矿、天然碱、冶金辅助原料矿产、水泥原料矿产、玻璃原料矿产、饰面花岗岩、珍珠岩、膨润土、伊利石粘土、沸石、陶土、石墨等。由于生产石油、天然气的两个油气田均处于晚期开发阶段,稳产难度大,不能保证在未来的10年内保持均衡生产;富铁矿石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5—20%,富铝土矿石也仅仅能维护“十五”生产需求;黄金、硫铁矿、铜、铅、锌、锰、铬矿产储量将不能满足省

内需求,其中钾盐、磷、富铁矿、铜、铅、锌、硫铁矿等矿产将长期依赖省外或国外资源。

我省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力发展小城镇战略,为矿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城市建设需要提供大量的建材资源,带动了矿业开发及后续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未来5年新增的城市人口需新增城市供水300—700万立方米/天,其他矿产品需求量也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势必加剧矿产资源供需紧张形势。

二、存在问题

(一)地质勘查投入严重不足

发展矿业经济的前提是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的获得又必须通过地质勘查。河南作为矿业大省,矿业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保持矿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理所当然的要有相应规模投入。事实远非如此。现有地勘投入渠道主要有3个,一是国家投入,二是市场投入,三是外资投入。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在国际勘查资金市场上所占份额不足0.5%,在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990年的3.1%下降到2000年的1.3%;2001年度全国各级财政投入93.25亿元,市场投入约300亿元,外商投入约10亿美元,人均投入33。5元。我省2001年直接用于地质勘查的投入仅15793.92万元(不含油气),虽然较2000年增加1079万元,但人均投入1。6元,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国拨地勘费占28.2%,地方财政占19.6%,市场投资占51.9%,其他0.3%,外商投资无。显然这点不足修建10公里高速公路的投资额,与我们矿业大省的地位形成强烈反差。

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地质勘查工作大幅度萎缩。据统计2000年度全

国投入固体矿产勘查的钻探工作量30万米,仅为1975年的2%,同期我省投入的钻探工作量不足5000米,占全国份额的1.5%左右。而与此同时,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采矿业蓬勃兴起,致使储量、产量及资源消耗量比例严重失衡,石油、黄金等支柱矿产资源储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开采消耗速度,原油产量持续下降,大批黄金矿山已面临资源枯竭危机,煤炭后备接替资源严重不足,储采比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4,富铝土矿仅能满足“十五”需求。支柱性矿产资源后备基地匮乏,省内可持续供矿能力严重下降,资源短缺可能成为未来我省“人口、资源、环境”三个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甚至可能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对地质勘查工作重视不够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资基础,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省因矿而兴的矿业城市数量仅次于河北而居第二位(其中地级7个,县级23个),矿产资源在这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这些矿城的兴衰。拥有矿产资源的多少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资源问题是现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1世纪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外交,对矿产资源的争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各国间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质勘查工作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是与矿业发展关联度最大的前期工作,没有地质勘查就没有整个矿业。毛主席身前曾深刻揭示了“要采矿先找矿”的矿业发展规律,明确指出“没有原料,光搞加工工业,就叫做搞‘无米之炊’。”“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在此思想指

导下,地质勘查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国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投入大批资金于地质勘查之中,迅速发现并探明了一大批矿产地,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

目前,我国是矿产资源总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第三大矿业国,但人均矿产资源总量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世界排名53位。我省已探明的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2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的1/4。同时我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因而矿业一直处于强力开发阶段,加上“九五”以来,地勘投入严重不足,资源消耗过快,形势异常严峻,如果地质勘查严重滞后问题不及早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予以解决,势必将动摇我省矿业大省的地位,严重影响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地质勘查力量严重削弱

国家地勘投入的急剧减少,使从事地质勘查的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也越来越少。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勘队伍专业性强,适应市场能力差,普遍处于“一高、二低、三差、四难”的困境之中。

“一高”指各单位债台高筑,相当一部分濒于破产边缘;“二低”职工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低;“三差”工作条件差,文化生活差,居住环境差;“四难”企业发展难,子女升学难,下岗再就业难,年青职工找对象安家难。这样的条件如何能留住人才,又如何吸引优秀人才?没有人才又何从谈地勘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1年,在我省境内从事地质勘查业的队伍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不含油气),但真正从事地质找矿的不足3000人。逐渐萎缩的地勘队伍,越来越少的地勘投入,越来越大的找矿难

度,导致近几年来我省在地质找矿上一直没有重大突破,长此以往,我们还有矿可开吗?百万矿业大军新的“中原突围”为时不远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低

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矿山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资源利用率低和经济效益差等。一些矿山开发基地的设立没有根据全省的资源分布特征和区域经济条件进行综合布局,存在着大矿小开,小矿乱开,一矿多开、浪费资源的现象。在矿山总数中,大、中型矿山所占的比例仅为1.2%。小矿山采掘工艺普遍落后、经营粗放、竞争无序,安全生产条件差,“三废”(固体废物、废液、废气)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有些小矿及群采点,只顾眼前利益的采富弃贫,掠夺性无序开采,导致矿产资源消耗过高,回收率过低。部分国营大中型老矿山设备老化,包袱沉重,无力进行矿山技术改造和探矿工作,也制约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由于缺乏政策法规的保障,矿山企业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科研投入不足等,省内大部分矿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较差,矿物原料以出售原矿和初级矿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深加工能力弱,多数共生、伴生矿没有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加剧了资源紧张形势。

(五)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投资、经营环境差

河南省人口密度大,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生态环境脆弱。在矿业开发的同时,造成了对地貌、植被、岩土、水域及大气等自然资源的影响与破坏,“三废”排放达标率、土地复垦率和生态恢复率均低,人为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加剧。采矿活动诱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次

生地质灾害发生,而这些次生地质灾害又致使大量矿产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矿业投资、经营环境较差,矿业资本市场、矿业权市场不发育,还没有引进外资注入省内矿产勘查与开发领域。虽在西部建立了几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但是与邻省的互补性资源勘查开发滞后,更未能走出国门参与资源全球化配置。

三、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融投资,切实增加地勘工作投入

地质勘查是国民经济中一项先行性前期工作,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投资者还不愿投资,为了减少商业性投入风险,至少前期普查工作应由政府来承担。国家应加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投入,切实做好公益性服务。对于服务地方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各级财政也应列入地方专项预算逐步加大投入。国家应进一步支持查明战略矿产资源的远景,提高区域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程度。对一些风险大,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矿产资源前期勘查(如小秦岭地区中、深部探矿)应安排专项预算。

解决资源危机仅靠各级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培育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机制,实行积极支持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的金融政策,鼓励矿产勘查开发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发展和规范矿业权市场,促进矿业权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同时进一步减轻进入中后期的矿山企业的税负,促使企业更多地利用边际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开采年限。要

建立矿山资源耗竭补贴制度,税前抵扣勘查投入制度,鼓励矿山企业在老矿山的外围和深部开展“就矿找矿”,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综合回收率。

除此之外,还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切实改善我省的矿业投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吸引外资的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在吸引外资进入勘查市场方面至今还未实现零的突破。建议对有关外商投资矿产勘查开发的政策进一步修改调整,对投资者坚持互利互惠和执行非歧视性待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进入矿产勘查开发市场。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地勘单位属地化后,还需要进一步从体制上理顺关系。省政府应加强地勘行业的统一规划、指导与管理,制定我省地质勘查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河南地勘队伍的主力——河南地矿局为龙头,集约各方资源,组建一支能够满足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的地质勘查“野战军”队伍,配置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保护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由于多年来投入严重不足,各地勘单位现有的技术装备和基地长期未能得到有效地改善与更新,不仅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与我国同行业相比也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全面开展地质科研和矿产勘查工作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我省地质科研和矿产勘查业的发展。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增加省财政对“野战军”技术装备和基地建设的投入,逐步实现我省地质科研和矿产勘查主体技术装备现代化,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矿产资源和地学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留住、用好现有人材,广泛吸纳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材,引进先进的找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推动金、银、多金属、清洁能源、石油、天然气找矿的重大突破。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中低品位铁矿、铝土矿、金矿的选冶及其伴生矿产和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攻关,寻找煤炭液化、气化、煤层气勘查开发的科学途径。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回收率及矿产品深加工水平,尤其是非金属矿的深、精、细加工,提高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实行鼓励政策,推动“走出去”发展战略

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应实行鼓励政策,大力推动“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开拓省内外、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保障我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有效供给。加入WTO的新形势,要求矿业经济进一步适应全球化贸易规则,建立全方位开放的矿业体制新环境,参与国际矿业市场竞争。利用现在有利的国际环境,到国外去开劈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市场不仅能转移过剩的勘查、选冶力量,参与新一轮资源全球化配置,更有力地保障我省大宗短缺资源进口,提高有效供给程度而且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河南的知名度,从而为更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开方便之门。

在鼓励走出国门的同时,也应支持到省外建立我省紧缺矿产资源基地,积极参加西部大开发及邻省的互补性优势矿产的开发。在便捷的交通和优越的自然资源支持下,充分利用西南、西北地区的金、银贵金属,铜铅锌多金属矿,河北、山西的富铁矿、富铝土矿、优质煤炭等。此外,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发展矿产品国际贸易,提高进出口效益。从进一步调整优化矿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开放型矿业,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工艺先进,经济

指标优的矿业出口加工基地;调整矿产品进出口结构,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减少原矿与粗加工产品的出口量,控制低价位初级矿产品的大量出口和深加工高附加值矿产品的大量进口,重点进口富铁、富铜、富锰、富铝、钾盐、铬矿等;鼓励深加工高附加值矿产品出口和初级矿产品进口,控制钼、钨、锌、萤石矿出口,降低低档加工耐火制品的出口比例,扩大高档耐火材料,磨料的出口比例,营造开放型矿业的新格局。

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情况.首先依据恰当的原则,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作出大致的分类.最后,分别选用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了综合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综合评价;聚类分析;TOPSIS法;主成分分析法 1 引言 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各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如何?发展是否均衡?分别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使人们清楚认识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行政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对河南省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首先从GDP总量、人均GDP 等经济指标出发,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定性分析.为了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我们选取了四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选用了聚类分析、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得出:郑州市以绝对的优势领跑全省;济源市、三门峡市、洛阳市分列二到四位,处于第二集团,较其他

城市有较大的优势;其余城市的发展还有待努力. 图1论文结构图 2 河南省经济发展概况 2.1 河南省历年GDP增长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河南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首位经济大省,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 图2河南省历年GDP增长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河南省的经济总量维持在一个缓慢增长的状态,GDP总量低于1000亿元;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于2000年突破5000亿元的大关;进入21世纪,国家先后提出了中原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以此为契机,我省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GDP总量突破两万亿,仅次于广东、

(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的发展靠什么

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的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这是已被世界所公认、被世界经济发展所证明、被理论界所肯定的事实。然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在这三驾马车上施力和侧重是不同的,这三驾马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口主要是净出口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从2002年突破50%以后,逐年提升,一直在60%以上,2008年由于后几个月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达到约58.5%,但是外贸依存度过大带来的负作用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急剧下滑而暴露无疑,面对持续的金融动荡和实体经济下滑的严峻局面,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推动措施,主要靠哪驾马车来“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们当前更加关注的课题。有人主张主要靠消费,有人主张靠投资。根据我的分析,应该在逐步降低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基础上(最理想的是经过几年努力,使我国外贸依存度保持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短期内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并坚持不懈地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消费、增加国内需求,来最终保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坚定信心,使危机成为这一特殊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驾马车 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使人又一次更加地清醒地感受到蝴蝶效应。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紧接着第三大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大摩被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最大保险公司AIG因财务困境,美联储不得不拿850亿美元资金救助,华盛顿银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的储蓄银行,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随之不长时间就演变成为一场国际性、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三门峡市矿产资源现状及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和

三门峡市矿产资源现状及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和 地质环境治理对策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三门峡市是我省的矿产资源大市,也是全国重要的黄金、煤炭、铝土矿资源基地。其境内的小秦岭具有得天独后的成矿地质条件,因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享有“金城天府”之美誉。三门峡市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各类矿产品采选和深加工业。2008年,由此发展起来的矿业及相关产业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三门峡“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1 优势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三门峡市地质年代久远,地层发育较全,岩浆活动频繁,因而矿藏资源丰富,具有分布广、种类多、相对集中、便于开采等特点。至2008年底,已发现66种矿藏,探明储量的有50种,开发利用的27种,形成矿产地318处,其中大型矿床46处,中型矿床96处,小型矿床(点)176处,潜在经济价值达上万亿元。

保有储量居全省前三位的有31种,黄(黄金)、白(铝)、黑(煤炭)是辖区的三大优势矿产。其中黄金储量居全国第五位,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石墨、锑、砷、铸造砂4种矿产资源是三门峡市在河南省内所独有;金、锰、铅、锌、锑、钽、铌、锂、铍、铷、硫铁矿、铸型用砂岩、砷、云母、玻璃用砂岩16种矿产居全省之冠;铜、钼、银、钨、磷、压电水晶、熔炼水晶、石膏、石墨9种矿产居河南省第二位;铝土矿、铁、镓、白云岩、伴生硫、水泥配料及粘土6种矿产居河南省第三位。上国家储量平衡表的有33种,是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矿产基地。 三门峡市矿产资源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其中西部主要为金矿集中分布区;东北部主要为煤、铝土矿、水泥用灰岩等矿产集中分布区;南部为稀有、稀散、有色金属矿产集中分布区。矿产资源多为伴生共生矿床,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多邻近工业城镇和交通干线,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 2 矿产勘查及开发利用现状 2.1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现状 2.1.1 区域地质调查 三门峡市是我国开展地质调查工作较早的地区。自1956年以来,共完成三门峡幅、洛南幅、栾川幅、商南幅等四幅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自1966年以来,省地调一队完成了小秦岭地区、崤山地区、卢氏县杜关地区、卢氏县五里川-官坡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河南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学专业2009级1班 学生姓名陈学印 指导教师赵永柯 2012年 6 月 16 日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解决对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来实现的。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 但产业基础总体上比较薄弱,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产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及发展状况 首先,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方面。从第一产业中占比大的农业和牧业来看,2005 年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7.1%, 牧业占28.3%, 2010 年农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到56.5%, 农业比重明显下降而牧业则大幅度增加到37%。在种植业内部,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也有较大改善, 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 粮食和经济作物比例得到调整, 大宗农作物开始向优质高产高效专业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其次, 河南省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速度加快, 2010年比2005 年增长18.7%, 工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 3%大幅上升到2005年的11.8%, 构成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轻工业增长经历了重工业拉动、轻工业跟进、轻重工业同步增长的变化过程。轻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 5下降到2005年的34.9%, 同期重工业所占比重由62.5%上升到65.1%。2001年之后, 重工业的比重加速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19%提高到2005年的6. 9%, 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再次,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金融保险证券业稳步发展; 市场流通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发展步伐加快, 为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由2001年的3. 5% 提高到2005年的40. 3%。 河南省位于中部地区, 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 形成了有河南特色的产业结构。第一,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在第一产业中, 农业仍占有绝大比重, 高于全国49. 7%的平均水平6.8 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河南仍然是一个种植业大省, 粮食生产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及比较。第二

河南矿产资源现状

目录 第一章矿产资源概况 (1) 一、矿产资源种类及分布情况 (3) 二、矿产资源储量 (5) 第二章地质矿产勘查 (12) 一、地质勘查工作概况 (12) 二、资金投入情况 (12) 三、主要勘查成果 (15) 第三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16)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16) 二、省辖各市矿产开发状况 (27)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第四章矿产品产供销及形势分析 (33) 一、矿产采选及加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 (33) 二、矿石、矿产品及加工制品产量 (35) 第五章地质矿产管理 (36) 一、2007年省国土资源管理机构人员组织情况 (36) 二、地质矿产勘查管理 (36) 三、矿产资源储量管理 (37) 四、矿产开发管理 (39) 五、地质环境管理 (44)

第一章矿产资源概况 截至2007年末,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27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75种;已开发利用的为86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18种,非金属矿产59种,水气矿产2种。矿业产值连续多年处于全国前5位,是我国重要的矿业大省。 ★截至2007年底省已发现矿产种类统计表表1-1

★截至2007年底省已有探明资源储量矿产种类统计表表1-2 ★截至2007年底省已开发利用矿产种类统计表表1-3 注:随主矿产被采出但未综合回收利用的伴生矿产(如铜矿中伴生的锗矿)不视为已利用矿产。

一、矿产资源种类及分布情况 全省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和豫南地区,豫东平原上探明仅有中原油田和永城煤田。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京广线以西;钼矿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市栾川县、汝阳县境,豫南市钼矿勘查工作已取得重大突破,显现了豫西、豫南连片的发展前景;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豫东北—市和豫西南—市;铝土矿集中分布在以西到一带。截至2007年底,载入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的固体矿产共84种,矿区数为1085个,当年新增矿区226个;矿产产地共1443个,新增矿区矿产407个。其中:主要矿产产地(含单一矿产产地)1124个;共生、伴生矿产产地319个。按矿床规模划分,在1085个矿区中:大型的有150个(含特大型);中型的有259个;小型的有492个;小矿有58个;其它的有184个;暂无规模指标的1个(县九龙山霞石正长岩矿区)。已利用矿区数为542个;未利用矿区数为269个。 图1-1 2007年各市上表矿产地数对比图 我省储量与开发具有较大优势的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钼、金、银、耐火粘土、萤石、水泥灰岩、玻璃用砂、玉石、天然碱等,其中煤、铝土矿、耐火粘土、钼、金等矿产采选加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对我省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摘要]县城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城经济首先要着力发展工业,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点,同时县城工业的发展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河南省县城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抓住重点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飞跃。 [关键词]县城经济;问题;对策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以2004年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例,分析其特点 1综合实力显着增强。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完成GDP59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全省总量的67.7%。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6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全省的37.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5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全省的5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77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全省的49.5%。2004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县市达65个,比上年增加15个,其中超3亿元的11个,增加8个。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也均占全省的较大比重。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全省迈上人均GDPl000美元的战略新起点作出了巨大贡献,2工业经济成为县城经济支柱。2004年,全省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26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在GDP总量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达到44.1%。工业经济已成为各县(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已摆脱主要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更多得益于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 3农村经济成效明显。2004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4260万吨,新增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畜牧业产值111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9%。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有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逐渐形成。 4投资保持强势增长。2004年,全省县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6.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全省的29%。其中,投资额超过20亿元的县(市)有20个,超过30亿元有12个,超过50亿元有1个。投资增幅超过全省平均的县(市)有57个,投资增幅在40%以上的有44个。 5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突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发生重大转换,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全省进入2004年全国百强县的巩义、偃师和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长垣、许昌等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论是对一些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还是对一些农业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扩权县(市)继续领跑县域经济。35个县(市)扩权试点的实践表明,扩权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扩权县(市)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兵。河南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全省县域平均人口74.16万,GDP平均规模43.19亿元,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1.63倍、1.35倍,而地方财政平均收入为1.2亿元,人均GDP6312元,仅为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0.99倍、0.93倍。人口多,总量大,但人均低、实力弱的特点十分明显。二是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在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汽车作为高档消费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和事业有成的人群的青睐.近年来汽车贸易企业在沈城犹如雨后春笋迅速的发展. 汽车贸易公司的形式一般都是从外国引进的“4S”店形式.在国内汽车销售市场还不算饱和的情况下,这种以店销为主的方式占了销售量的90﹪以上,只有少量车型如:微型客车、小型客车、重卡、厢货等销售商在人员推销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轿车走的都是店销形式. 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汽车已进入越来越多的百姓家庭,成为普通人出行的代步工具。 一. 实习目的: 1. 更快的适应社会,增强自身的素质学习更多的销售技巧,学会与顾客接触,交流 2. 了解北京现代的汽车各种品牌,价格,性能 3. 了解公司管理模式,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理论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 4. 通过实习加深我们对汽车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巩固专业思想,激发热情 二. 时间:200*年6月4日——6月28日 三. 地点:北京现代 四. 公司组成:销售部维修部财务部综合办公室 销售部职员:经理:XXX 销售顾问:XXX 信息员:XXX 五. 实习内容: 1. 掌握北京现代的销售流程 2. 与销售人员搞好关系,从他们那里学习更多的经验 3. 学会运用相应的销售技巧 4. 更好的了解汽车各方面的信息,对各种车型进行比较 5. 真正了解“4S店”的含义 六. 汽车销售流程图: 接待——咨询——车辆介绍——试乘试驾——报价协商——签约 成交——交车——售后跟踪 1. 接待:接待环节最重要的是主动与礼貌。销售人员在看到有客户来访时,应立刻面带微笑主动上前问好。如果还有其他客户随行时,应用目光与随行客户交流。 目光交流的同时,销售人员应作简单的自我介绍,并礼节性的与客户分别握手,之后再询问客户需要提供什么帮助。语气尽量热情诚恳。 2. 咨询:咨询的目的是为了收集客户需求的信息。销售人员需要尽可能多的收集来自客户的所有信息,以便充分挖掘和理解客户购车的准确需求。 销售人员的询问必须耐心并友好,这一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适度与信任。销售人员在回答客户的咨询时服务的适度性要有很好的把握,既不要服务不足,更不要服务过度。 这一阶段应让客户随意发表意见,并认真倾听,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愿望,从而在后续阶段做到更有效地销售。并且销售人员应在接待开始便拿上相应的宣传资料,供客户查阅。 3. 车辆介绍:在车辆介绍阶段最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和专业性。销售人员应具备所销售产品的专业知识,同时亦需要充分了解竞争车型的情况,以便在对自己产品进行介绍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以突出自己产品的卖点和优势,从而提高客户对自己产品的认同度。

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

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 一、经济发展阶段定位: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推进 400多年前,法国人蒙田说过这样一句话:风不会对漫无目的者有所青睐。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假如你有坚定的方向和目标,整个大自然都会帮助你。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何等重要。对自身的发展阶段进行科学的定位正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学术界认为,我国整个开放型经济已经经历和即将经历的阶段主要有三个,即规模扩张阶段、产业升级阶段和要素优化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正处于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同时,部分地区和产业正在积极发展创新产品和创新产业,提前向要素优化阶段迈进。 由河南省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从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状况看,现阶段的规模扩张特征十分明显;依据产业、产品结构状况分析,现阶段的劳动、资源密集特征比较突出;依据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分析,现阶段以学习、吸收、模仿为主的特征十分突出)判断,目前河南省经济整体上还处于规模扩张阶段。从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发展需要以及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看,我们不能继续停留在规模扩张阶段,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尽快把整个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推进。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当前迫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防止在“保增长”名义下对落后生产力的保护,发挥市场的作用淘汰落后产能 根据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可知,目前我国不少领域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很突出。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同时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十分突出。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又有所抬头。河南省的一些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这个问题再度凸显,与“保增长”面临的压力是有关系的。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的严峻局势,是捡起落后的产能,还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动产业升级,已经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议适当弱化对短期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防止在“保增长”名义下对“两高一资”类落后生产企业和项目的保护,注重用市场的力量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成为“保增长”的重要前提。 (二)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的压力和推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关键是政府部门要下定决心,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 首先,在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方面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形成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压力”。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要看GDP、销售收入、出口规模、利用外资规模等数量指标,更要注重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产业竞争力、环境保护、社会福利水平等指标的考核和评价。广东省在实行“双转移”经济新政过程中,规定了明确的衡量产业优化升级的量化考核指标,要求产业转出地(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增长率要高于GDP总量增长率两个百分点,以促使转出地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做法值得河南借鉴。 其次,从舆论引导、工作部署、财政支持等各方面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足够的“推动力”。广东省为了实行“双转移”经济新政,省财政5年内要拿出500亿元作为“双转移”的补贴,每个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园都可以获得5亿元的扶持资金;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实行GDP分成,转出地主动给转出的企业赠送“陪嫁”等[1]。河南省也应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要突破口,研究制定推进全省产业升级的政策和措施。 (三)把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和承接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积极承接经济发达国家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河南省推动产业升级的正确选择,但是,对承接产业转移不能寄予过高的期望。从国际上看,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但完全依靠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带动经济起飞则是比较困难的。在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这也正是中央一再强调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国内看,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沿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显著 2004年河南第一产业比重为19.8%,比2000年下降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48.9%,上升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31.3%,上升0.9个百分点。这说明经过5年的调整,第一产业占比重下降,第二、三次产业占比重上升,这基本上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相吻合。 从增加值构成看,第二、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大体相同;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在朝着逐步优化方向发展。从1997年和2002年河南省投入产出测算结果看,2002年河南省各产业平均带动力为2.0344点,比1997年提高0.5316个点,各产业平均推动力为1.2043点,提高0.3146点。三次产业配置效率的稳步改善,有效地促进了总生产率的提高。 (二)各产业内部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 虽然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显著,但各个产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在第一产业内部,无论是从增加值还是从固定资产来看,种植业所占比重都嫌较高,林、牧业所占比重偏低情况依然明显。农业各行业间关联度不强,农村工业发展依然缓慢,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进而又影响工业品在农村市场的开拓发展。 2、第二产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河南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资源初加工阶段,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初级加工业占比重依然过大。对经济增

长具有较大拉动作用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加工链条短且综合利用程度低的原料加工、燃料动力工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如有色金属、煤采选、食品加工、电力、造纸业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环保的产业还未成为主导产业,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3、第三产业数量增加较快,但基本以传统产业为主。2004年河南省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7.71万个,占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的66.1%,比2000年上升7.3个百分点。长期以来,三次产业中河南省第三产业无论是劳动力比重或增加值比重都较低,虽然近年来情况有好转,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或周边省份相比,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可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河南省的一个短项、弱项。 整体来看,河南经济目前除面临上述问题外,还存在创新乏力和竞争过度的现象。河南99%的工业企业至今还是零专利,多数企业甚至没有主动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也不懂得或不善于运用专利策略开拓市场。这就导致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部分传统行业的“创新乏力、过度竞争”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全省产业层次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还造成近期煤电铝及钢铁、水泥等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和价格波动,更影响到河南经济的运行安全、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因此,结构调整,正当其时。 三、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工业化阶段特征显著 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表明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工业化阶段特征显著这一特点。在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所占比重较高,但增速渐缓;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但有反复。这一变化过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的演进规律,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信阳市矿产资源概况

信阳市矿产资源概况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东连安徽、南邻湖北,处于豫鹗皖三省的结合部,西、北分别与南阳市、驻马店市接壤。面积1891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的11.3%。京广、京九铁路和106、107国道及京珠高速线纵贯南北,国道312线,宁西铁路横穿东西,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信阳市地势呈南高北低。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别山构成的豫南山地,面积698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6.9%,山峰海拔1000-1500米;中部是丘陵岗地,位于豫南山地以北,面积728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8.5%;北部是平原和洼地,以淮河为襟带,缓缓舒展于淮河、汝河、洪河之间,成为由江北山地进入华北大平原的前沿走廊,面积456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4.6%。信阳境内河流众多,大小河流20余条,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年均径流量75.25亿立方米。其中,境内淮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2%,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仅占1.8%。区内各类水库862座,其中大型5座,中型11座,水域面积399万亩。信阳地处在我国亚热带北部的边缘,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季风气候特征明显。 2000年末,信阳市总人口766万,耕地面积52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67公顷。 信阳市矿产资源较丰富,但分布具有不均性,集中分布在南部、西部山区。水资源属弱富水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7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6.8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185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2.6倍。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沿革,北宋改义阳为信阳,一直沿用至今。明清时期,信阳的经济文化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粮食充裕,商业繁盛,名士荟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信阳还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红军的摇篮,是将军的故乡。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发展较快。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的成效,建成了以珍珠岩为主的非金属矿业、治金、建材、食品、医药和电力等工业基地;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科教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名扬四海,每年一度的“茶节”宾朋满座,经贸洽谈,增加了信阳的知名度,活跃了信阳经济;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6月批准信阳市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加快了信阳市生态建设步伐,也为全市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1.05亿元,较上年增长9.4%;在全省的位次已由“八五”末的第11位升至第10位,五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15.8亿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才因素在企业要素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饭店行业,其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在我国,饭店企业的员工流失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员工的高流失率一直是困扰饭店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难题。员工是饭店企业宝贵的财富,因此只有认真剖析饭店企业员工流失现象,找到解决该问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利于饭店企业的长远发展。 员工的高流失率几乎是每个饭店企业都存在的问题,但对解决该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却很模糊,没有针对性,缺乏应对的相关机制。 本课题内容包括四部分:1、问题的提出。主要介绍员工流失的现状及提出本课题的意义。介绍酒店员工流失的现状(方向、职位、时间),从社会、饭店企业、员工个人三方面分析其影响,进而引出课题研究的目的。2、分析员工流失的原因。从社会、饭店企业管理方面和员工自身情况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通过实地到酒店的工作,了解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福利待遇以及员工对工作的态度等一些具体的情况,综合分析具体的成因。3、员工的流失对酒店的影响。从人力成本、酒店运营及信息、服务质量、品牌信誉、团队士气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表明员工流失对酒店而言是弊大于利。4、解决员工流失的对策。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符合中国人性格特征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措施。 本文从无锡市古罗马大酒店员工流失的现状开始谈起,从社会、饭店企业和员工自身三方面分析员工流失的原因,剖析员工流失对饭店企业人力成本、酒店运营及信息、服务质量、品牌信誉、团队士气这五个方面的影响,并结合该酒店的自身状况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在借鉴国内外知名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员工流失管理的方法,最后通过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状况做出展望。 对于酒店员工的流动问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它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从酒店的角度来看,适度的人员流动,可以优化酒店内部人员结构,使酒店充满生机和活力。适当的人员流动能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经营理念。然而,酒店员工流失率过高会增加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不利于企业凝聚力和企业文化的形成。 从学生角度看1.1观念上的误区是人才流失的主观因素。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服务工作属于伺候人的工作,低人一等,因而,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到其他行业中工作。同时,在我国酒店行业中,普遍流行着这么一种观点:干酒店工作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酒店员工,尤其是那些年龄较大的员工,很难安心工作,跳槽也就成为他们经常考虑的问题之一。另外,大学生普遍认为,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盼来了大学毕业,意味着幸福生活的开始,然而,当面对饭店严格的管理、高强度而又单调的工作时就显得无法适应,同时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期望过高而最终导致失望。1.2能力上的不足是人才流失的客观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多年高等教育的群体,成才欲望往往非常强烈,具有极高的职位期待和成就动机,急于想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做好工作,做出成绩,但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所以显得眼高手低、急于求成和不切实际而导致不断遭受挫折,继而导致对前途的担忧和迷茫,最终改变主意改换门庭,流失到其他行业。 2.从酒店的角度来看。2.1工资福利待遇偏低是人才流失的直接因素。员工是否愿意留在公司工作,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相对工资水平,酒店管理也不例外。而在我国酒店业中,不同规模、档次与经济类型的酒店之间及酒店与其他行业间的报酬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一些外资高档酒店员工的收入水平普遍要大大超过国内酒店;高新技术行业的工资水平又大大高于酒店业。我们将酒店与银行、医院、学校等行业的薪酬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80年代中期,一位中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河南省情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具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产业开发组合条件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地位重要,处于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重要枢纽作用。此外,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独特,在全国和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原地区是我国粮食、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集中供应区域,又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把这个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区,作为整体来布局和谋划,对于实现该区域内及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加快该区域发展,对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的意义 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要素聚集程度最高而工业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类地区农业要素被吸纳的程度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该地区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这一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其次是中国农民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也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第三是城镇化水平低;第四是中国工业化由东向西推进过程的支点,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为整个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区域支撑。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根据河南的省情特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问题还是“三化”协调发展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和中部崛起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尤其是作为第一粮食产量大省和第一人口及农民大省的河南,既要承担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又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土地就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硬约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构建中原经济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加快这个地区“三化”进程,促使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加快中部崛起提供支撑;还可以连通周围其他重要区域发展板块,使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格局更加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保护、开发、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挥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支撑力和带动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 三、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切入点 构建中原经济区,首先要确定好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以保障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立足城乡统筹,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这样的定位,有利于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把握好切入点。具体应在以下4个方面狠下工夫: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是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省辖市为中心,形成辐射能力强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大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将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20万人以上的城市。三是大力培育特色中心镇,区分不同情况,把一些重点镇建设成为城市组团、小城市和新型农村服务社区等。

河南省经济文化

河南省文化厚重,山河壮丽,旅游资源丰富.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少林寺》的电影,启动了河南旅游,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中国旅游看“三南”/9海南,云南,河南)的说法,表明河南省很早就进入了中国旅游发展的第一方强省跨越,旅游产业在实施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旅游产业在实施经济强盛和文化强省战略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今,略有也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国民经济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收入,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等等.发展旅游业在当今社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旅游也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非贸易创汇的重要产业,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显示出重要作用.截至现在,我国已经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把旅游业当作本地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来发展,旅游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得淋漓尽致,旅游业的有效性正从旅游部门,旅游研究者的话题发展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关注的工作议题,各级领导者和广大老百姓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认同旅游业,支持旅游业,正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交通,通讯,建筑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设施的建设并使之不断完善. 许多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证明,发展旅游业在增加国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同那些需要高度技

术和大量资金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发展经济,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近几年河南经济高速增长,这与河南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近几年来河南经济高速增长,这与河南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河南省委省政府实施大旅游战略,始终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重点加以扶持,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道路,是河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有力的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旅游业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最活力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张最快的行业之一,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将对河南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旅游业带动整个河南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宾馆,旅行社,交通,邮政,电力,购物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这些设施都将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来支撑其运作,这就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它具有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优势,同时旅游业对于就业的贡献超过了一般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简介就业机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旅游业使之发挥出就业效应.增加就业人数往往是取得旅游收入之外的最重要的目的. 2.优化结构经济发展的过程表明,产业结构合理的变化方向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例大幅上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例逐年下降,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行业,关联性强,对相邻产业具有很强的先导带动功能,有促进其他经济部门发展,改善国民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

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基于SPSS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序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 课程名称:多元统计分析 专业班级:人力1114班 学号: 0802111401 姓名:司书红 2013年12月

多元统计分析答辩记录姓名 学号 论文题目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发展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高,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域差距较大且有逐年扩大的倾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国家、地区的动荡不安,引发各种矛盾、冲突。针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缩小差距、协调地区发展凸显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定量化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而制定出缩小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本文利用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对31个省市区进行聚类分类,对缩小差距提供对策。 【关键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一、引言 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地区经济效益不断扩大和提高,各地区经济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传统的生产力布局造成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不同,加上地域、资源、技术、政策等条件的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趋于扩大。如何分类、比较和研究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便有针对的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只用GDP一项指标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者渐渐引入多个指标进行分析。例如,唐晓东利用21个指标变量的函数模型评价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但没有把所有反映经济情况的因素考虑在内,为了弥补上述不足,本文采用2011年经济数据,在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重点反映各地区纵向发展趋势。首先对所选的经济指标做主城成分分析,科学有效的缩减指标规模,得出较为明确的公共因子,再用这些公共因子对31个行政区域做聚类分析,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层次分布状况。本文考虑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引入评价指标体系中。在实际问题中,不同经济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用较少的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并尽可能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从而解决了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简化了指标体系的指标结构。 二、分析方法 1.主城成分分析法 1.1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是一种将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在确保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情况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用少数的变量来解释问题。 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在于利用p个原始变量(X 1,X 2 ,…X P )构造少数几个新的综 合变量,使得新变量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新变量互不相关,新变量包含p个 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这样定义X 1,X 2 ,…X P 为原始变量指标,Z 1 Z 2 …Z m (m≤p) 为新的综合变量指标,每个新综合变量指标是p个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同时要 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⑴Z i 与Z j (i≠j;i,j=1,2,…,m)相互无关。⑵Z 1 是X 1 ,X 2 ,… X p 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 2 是与Z 1 不相关的X 1 ,X 2 ,…,X p 的所有线性组合 中方差最大者;Z m 是与Z 1 Z 2 …Z m -1都不相关的X 1 ,X 2 ,…,X p 所有线性组合中方 差最大者,则新变量Z 1Z 2 …Z m 分别称为原变量X 1 ,X 2 ,…,X p 的第一,第二,… 第m主成分。

河南省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管理办法

河南省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管理办法 2011-10-31 | 来源:许昌市国土资源局网站 | 【大中小】【打印】【关闭】 第一条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规范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建设项目实施后导致已查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不能开发利用(河南省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分布区域见附录)。 第三条未经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设项目不得压覆矿产资源。 第四条在河南省境内建设铁路、公路、工厂、水库、输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各种大型建筑物或者建筑群,以及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建设单位应事先调查了解拟建项目所在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和开采情况。 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选址(线)时,设计方案中应兼顾矿产资源保护和项目建设,避免压覆或少压覆矿产资源。 第五条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选址(线)方案初步确定后,应将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选址(线)方案及其图件资料、提请对建设项目是否压覆矿产资源情况进行审查的文件,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 第六条凡是建设项目不压覆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初步审查意见。省国土资源主管应在7个工作日内,组织复核并出具该建设项目不压覆矿产资源的证明文件。 凡不在本办法附录中所列查明资源储量矿产地区域的建设项目,可不进行上述审查,只需在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用地预审时,有关处室附上会审意见。 第七条建设项目占地范围与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区重叠,但不影响矿产资源开采的,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30个工作日内,组织有关技术专家论证,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