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等。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对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使学生打好有利于终身教育和发展的基础,对真正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信息化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及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管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信息化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一般包括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计算机辅助管理等几个方面。

基本现状

1、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数量和规模

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数从1982年在五所大学附中开设计算机选修课试验发展到1994年的26294所,到1996年底已达40851所。按照以往每两年增加50%的速度发展,预计到1998年底,其数量可达到6万所,其中,高中、初中和小学各约占三分之一。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计算机教育。

各种类型的计算机从1982年的百余台发展到96年底的513696台。按照以往每两年翻番的速度发展,预计到1998年底,各地中小学拥有的各类计算机可达100万台,其中486档次以下的(包括APPLE机、学习机、PC机、286、386、486等)约占三分之二,主要是在80年代中期至96年之间购买的;486档次以上的约占三分之一,主要是近两年开始购置的。

目前全国已有专兼职计算机教师约6-7万名。到1996年底,累计有2167万中小学生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计算机知识教育,目前全国每年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中小学生已超过1000万名。

目前,约有1千多所学校建立了以简单局域网为基础的电子教室,有1-2百多所中小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2、计算机教育管理体制及相关政策

原国家教委成立了以一位主管基础教育的副主任为

组长,由基础教育司牵头,其他相关司局参与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基础教育司领导下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进行研究和指导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由省、市、教委主任或副主任负责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根据各地教委的不同安排,分别由普教处、教研室、电教馆等部门分工负责。

自1992年起,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组织调查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纲要1996年—2000年》、《计算机教育软件发展规划1996年—2000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有关教育软件审查标准、审查办法等十几个法规和文件,并陆续由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发,这些法规和文件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教材的编写、教育软件的开发研制和评审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3、计算机课程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中小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

由于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设备条件差异较大,各地开课年级和课时各不相同,大多在高中一二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小学四五年级以必选课、选修课、劳技课、课外活动小组等不同的形式开设计算机课程。

十几年来,原国家教委根据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我国中小学计算机师资、设备条件的变化,陆续于1983年、1986年、1994年、1997年颁发了四个版本的计算机教学大纲(下称课程指导纲要),教学内容由八十年代初期的以单一BASIC程序设计为主发展到目前的以计算机操作与使用为主、兼顾计算机工作原理和程序设计的十大可选教学模块。

小学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常识和简单操作、微机操作系统简单操作与使用、汉字输入及简单文字处理、LOGO绘图、教学软件或益智性教学游戏软件的使用等。

由于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计算机兴趣和意识,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教学软件或教学

游戏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用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在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学是为用做准备的”,因此,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小学纯粹用于学习计算机的课时不多,一般为30课时,最多也不宜超过60课时,如果有条件增加课时,要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其它计算机应用等。

初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性训练、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或图形信息处理为主。一般为60个课时,在初一或初二年级开设。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一般不教程序设计语言。有些学校开展LOGO教学,主要是以绘图、音乐等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尤其是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数据库、电子表格、工具等软件的操作使用为主。在高中阶段,一般不少于60个课时,在高一或高二年级开设。

在高中阶段,程序设计一般作为部分学校及部分感兴趣或有天赋的学生的选学内容,不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内容。在高中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不是培养“小程序员”的,而是定位于:一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程序设计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解计算机的一些工作过程,如输入、输出、运算以及如何控制计算机等;二是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一些初步知识、算法的概念,以及通过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如提出问题和需求、确定算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调试程序(反馈和评估),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整个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不多、教学难度也不大。在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时,一般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的程序设计语言,如LOGO语言、 BASIC语言和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等。

考虑到各地、各校及每个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计算机的起点不同,在相当长时期,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内容还难以彻底分开,因此,允许有交叉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