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特征变化及降水量分析

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特征变化及降水量分析
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特征变化及降水量分析

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特征变化及降水量分析

文文畅成喜潘祖莹

黄委上游水文水资源局730030

【摘要】:河流生态水文特征是河流生态水文响应机制的外在表现,分析河流生态水文特征变化是建立河流生态水文指标体系的基础。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系统中改变强烈的生态水文要素主要分布在径流要素的年际和年内变化、最大最小极值的大小及出现时间、大小洪水和变化率等方面。

【关键词】: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特征变化;降水量;

[Abstract]:River eco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response mechanism of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s,analysis of river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change is to establish the basis of index system of river ecological hydrology.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system change strong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elemen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runoff elements of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change,maximum minimum size and occurrence time, size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the respect such as flood.

[Key words]: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change;

一、自然地理概况和降雨天气成因

1.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孕育许多

大河的源地。犬河—横亘我国东西的主要大河之一,源出青藏高原的

巴额喀拉山北麓,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

沼泽、位于高山之巅的冰川雪原和埋藏在地下的潜水所共同构成一个

完整而复杂的水资源系统。

2.降雨天气成因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上中游的大部和下游全部为半湿润带,上中游偏北的部分地区(包括鄂尔多斯内流区)为半干旱和干旱带,上游南部的部分地区和中游秦岭地区为湿润带。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西部干旱,东部湿润。全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466mm,多年年平均蒸发量700—1800mm。流域内平均气温上游1℃—8℃,中游8℃—14℃,下游12℃—14℃。下游无霜期为200—220天,中游150—180天,上游循化以上为50—100天。

二、水文特征

1.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黄河上游的水文有许多独特之处。它的源地一带比较湿润,水量较丰,却又不远千里婉蜒曲折地把水送往我国北部的最干旱地区,开辟了塞北江南的广大宁蒙灌区。

2.它的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都相对比较均匀,年径流的变差系数为0.2~0.3,是国内大流域中的较小者。兰州以上的年径流模数高出全河2.1倍,水量占全河的58%。洪水涨落平缓,洪峰流量模数只及其他大流域的1/10~1/2。洪水的规律性明显,汛末九月份洪水机率最

大。所有上述这些特点,加上落差集中,地形有利,均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已建水库的调蓄运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本文重点介绍青铜峡以上黄河水文的特点及其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并与国内其他一些大河流作了对比。

3.黄河流域降水集中在7、8两月,汛期较短,一般在7~9月,约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0%~80%,冬季是水量最枯季节,仅占10%左右。黄河径流的年变化剧烈,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相差一百多倍。此外,黄河还有凌汛的特殊水文现象。

3.1水少沙多、水沙异源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雨量仅约400mm,水量极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但黄河泥沙之多,为世界大河所罕见,其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108t(入黄总沙量),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37.6kg/m3,水少沙多。此外,在空间分布上是水沙异源。黄河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的上游地区,其控制面积为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30%,水量占58%,沙量仅占9%,黄河的90%以上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如头道拐(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黄土高原面积为11×104km2,区间径流仅73×108m8,占花园口以上的13%,但该区间的输沙量高达9.5×108t,占全河总输沙量的57%。显然,黄河水文是上述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水沙不同组合的过程,使下游和河口的水沙过程更加复杂多变。

3.2高含沙量输沙

黄河流域半干旱气候,雨量既小,变率又大,沙源集中在黄土高

原地区,使黄河输沙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大沙年,甚至集中在几场大洪水过程内。据统计,黄河干支流各站最大年输沙量,可占25年总输沙量的10—20%,最大6年的输沙量约占25年输沙量的5%,在一年之中,输沙较径流更为集中,干流站7—9月输沙可占全年的80%,支流站接近100%。陕县站1933年输沙量高达39.1×108t,7—9月输沙量占了全年的90%,其中8月输沙量为27.8×108t,占全年输沙量的71%。黄河干流主要测站的多年平均的水沙相关曲线表明,其时序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反映了黄河上中下游洪峰和沙峰在时间上出现的同步性。这种同步性反映了全河输沙在年内分配上的不均匀性。

3.3径流和输沙量年际变率大

黄河流域雨量小,雨区分布的影响有所不同,如是中水大沙年或小水大沙年,则下游河道输能力减弱而淤积,尾阎河道淤积,延伸加快。

三、黄河流域降水量分析

1.黄河虽为我国第二大河,但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水量不大,年径流量仅480亿立方米。黄河径流量也主要产生于上、中游,约占总径流量的90%,但干流水量沿程变化,有时增时减的特点。兰州以上,水量丰富,兰州至河口镇由于引黄灌溉,蒸发旺盛,耗水过多,同时又无支流注入等原因,水量大减。从河口镇到花园口段水量又大增。花园口以下,因多是“地上河”,无支流汇入,渗漏严重,引黄灌溉耗水量大,所以水量又逐渐减少。

2.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多年均值为476mm,其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400mm等雨量线位于托克托-榆林-靖边-环县-平凉-天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秦岭北坡(800mm);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宁蒙河套灌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内蒙古航锦后旗至临河一带年降水量更少,不足150mm。降水在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54.1%,最大月份初现在7月,占全年的21.2%;冬季(12~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

3.1%,最小月份在12月,占全年的0.6%。

3.黄河的暴雨主要出现在中下游,上游兰州以上特别是龙羊峡水库库以上,基本上只有大雨(强连阴雨),极少有暴雨,兰~托为少雨区。形成暴雨的环流形势:盛夏经向型、盛夏纬向型。影响黄河流域的三个大气团: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主要降雨天气系统:地面多为冷锋,高空多为切变线,西风槽、低涡,三合点,和台风(倒槽)等暴雨发生的时间主要在6~9月。上游大雨一般7、9两月出现的机会较多,8月份出现的机会较少。黄河上游降雨特点:面积大、历时长、雨强小,强连阴雨;一次降雨仅有个别站日雨>50mm。

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特征变化及降水量分析

作者:文文, 畅成喜, 潘祖莹

作者单位:黄委上游水文水资源局

刊名: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

年,卷(期):2012(29)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45399040.html,/Periodical_csjsllyj201229126.aspx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教学文案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流速: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凌汛: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流程(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 6.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水系归属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 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条件2.政治因素3.军事因素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生态水文理念下流域水资源评价分析

生态水文理念下流域水资源评价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29T16:53:03.5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1期作者:张保刚张宽宽苏军歌 [导读] 更能加大保护力度,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程度,更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夹河滩水文站河南郑州 450044 摘要:基于生态水文理念,水资源评价对象产生了极大变化,从传统径流水水资源逐渐转变为以降水为整体的水资源方向。為客观、合理地评价水资源,本文以某流域水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水文理念,对生态水文学理念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且以水资源评价现存问题为出发点,阐述了水资源评价法,以期全面了解我国水资源情况,缓解水资源压力,实现我国水资源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水文理念;流域水资源;评价方法 引言 作为一个多功能生态系统因子,水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然而却面临着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水资源不足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危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促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水资源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应用价值,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展开水资源调查、评价极为重要,不仅能够充分掌握水资源的现状,也是开展各项水资源工程项目的基础条件,是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基于生态水文学理论,人们提出了新的理念对水资源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 1 生态水文学理念分析 在波兰2017年举办的国际生态水文学大会中,强调旨在探索融合循环经济理念和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解决方案,推进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国际生态水文学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在发展,环境在恶化,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一员,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截止2018年底,我国大坝水库数量超过10万座,超过92%的河流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于社会经济而言,开发河流、利用河流,为其提供了能源、水源,但与此同时,也给河流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建成水库大坝之后,在自然状态下,将会改变河流的流量、水质等,甚至会出现地区生态退化现象。为此,在河流开发前期,必须具备充分的生态水文论证,避免影响流域生态环境,为此,河流开发统筹规划必须立足于生态水文学。 作为一门水文学和生态学交叉的新兴发展学科,生态水文学是UNESCO国家水文计划当前与今后20年的重要学科发展方向。其研究方向为地球上水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在两者相互作用的整个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诸多改变,主要发生于河流、草地等水体或陆地生态系统内。基于生态水文学理念进行流域水资源评价、研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2 目前水资源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一元静态认知模式 人类活动必将引发环境变化,若仍选择还原法,则逐步增大还原比例,使得在河流流域径流量内还原量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情况下,将与还原的初衷相背离,同时,还原比例的增高,必然会对还原精度造成一定影响,为此,这种条件下,还原方法根本不能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真实反映出来。 2.2 集总式评价 分区集总式评价是现行水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这种评价法存有一定缺陷,如分区内水文参数、自然地理条件的空间差异性等考虑不到位。这种评价法下得到的计算值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分区内水资源的形成过程与空间分异特征,仅能表示一个分区平均的概念。 2.3 时间尺度局限 水文要素变化与时间尺度密切相连,时间段不同,则表现出现的水文要素也存在极大差异性。目前,常通过年系列、多年平均值等进行水资源评价,从而了解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但这种评价方式,时间较长,未涉及以月、日为变化的数据,于水资源合理规划影响较大。 3 河流流域概况 某河流流域地处中国北部,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流域面积可达21.9k㎡,径流量年均16.2亿m3,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水源地。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此流域也得到了极大开发,与此同时,还严重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如表1所示。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缓解水资源使用压力,基于生态水文理念,相关部门针对当前水资源评价问题,提出了河流流域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期合理配置流域内的水资源,推进流域水资源持续、健康发展。 4 基于生态水文理念的流域水资源评价分析 现行水资源评价中,自然环境下的生态过程变化和生态格局分布均可通过生态水文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为合理配置流域内的水资源,笔者从生态水文学角度出发,旨在将生态环境充分纳入到水资源评价过程,实现科学利用水资源,以此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圈,多生物多样性实施最佳保护,在寻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5 基于生态水文理念的流域水资源评价优化策略 (1)更新传统水资源评价模型,统筹地下水与地表径流间的关系。当前,地下水、地表径流分离问题突出,笔者认为,可通过下述方法进行解决。第一,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充分思考,构建二元评价模型,合理梳理两者关系,保证评价的科学性;第二,根据双向评定方法,了解各种类型水资源间的关联性,全面统筹两者间的影响作用,掌握水资源变化趋势。 (2)以全面、详实的基础数据为前提,建立完整的水资源时间评价系统。水资源评价涉及内容较多,关乎多个行业、多个领域发展,为此,必须保证水资源评价系统完整、可行,这种情况下,必须以全面、详实的水资源评价数据為依托,通过整理、汇总大量基础数据,做好水资源配置规划工作。根据具体时间尺度,绘制水资源规律图,掌握水资源变化规律。同时,根据差积曲线,对年均降雨量等因素进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分析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分析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 征分析 河流是自然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提就是要认识河流水系特征和河流水文特征。河流水系、水文 特征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联系密切,所以高考中经常以此为载体考察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有那些呢?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河流水系特征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系数)。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为地形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流域面积、河道状况和河流水系形态。

常见的河流水系形状有:?树枝状水系:支流较多,主、支流以及支流与支流间呈锐角相交,排列如树枝状的水系。多见于微斜平原或地壳较稳定,岩性比较均一的缓倾斜岩层分布地区。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水系形状是树枝状的,如中国的长江、珠江和辽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亚马孙河等。?向心状水系:发育在盆地或沉陷区的河流,形成由四周山岭向盆地或构造沉陷区中心汇集的水系,如中国四川盆 地的水系。?放射状水系:河流在穹形山地或火山地区,从高处顺坡流向四周低地,呈辐射(散)状分布,例如亚洲的水系特征。?平行状水系:河流在平行褶曲或断层地区多呈平行排列,如中国横断山地区的河流和淮河左岸支流。?格子状水系:河流的主流和支流之间呈直线相交,多发育在断层地带。?网状水系:河流在河漫滩和三角洲上常交错排列犹如网状,如三角洲上的河流常形成扇形网状水系。 二、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有河流水位、径流量大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水能资源蕴藏量和河流航运价值。 1(水位、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水位和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和流量季节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地区的河流水位和径流量变化很小,但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和径 流量变化较大;以冰川融水补给和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特点决定,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夏季流量大,冬季断流,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在春季由于气温回升导致冬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另外径流量大小还与流域面积大小以及流域内水系情况有关。 2(汛期及长短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 一、河流的水系特征水系特征是指河流的干、支流组成的形状特征,主要有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和羽状水系。海河五条支流在天津汇合,独流入海,状如芭蕉扇的茎与柄组成的形状,故称其为扇形水系;长江支流众多,无规律地从两岸注入,与干流之间组成的形状似树木的主干与枝桠的形状,称为树枝状水系;四川盆地四周地势高,支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形成的是向心状水系;淮河主要支流平行分布在淮河北岸,且几乎与干流垂直,状如木梳,称其为梳状水系;若平行分布的支流在干流两侧对称分布,状如羽毛,则为羽状水系。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和羽状水系的河流,若雨季来临,支流同时涨水,干流短期内不能有效泄洪,则容易产生洪涝灾害。

河流水系特征是指集水河道的结构,主要包括河流流向、河流流程、水系形态、流域面积、河道状况、河网密度等。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因素主要是地形因素,河流的水系特征及成因分析如下: 1. 河流流向河流流向看流域地势状况。河流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要通过图例反映的地势状况来确定流向。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观察山谷沿线等值线数值大小可判断河流流向。河流发育在山谷之中,河流沿线,等高线图凸向河流上游。 河流流程。河流流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地形及河流的位置,一般陆地面积较小,(如岛屿)和陆地比较破碎(欧洲西部)则河流较短。山脉距海岸较近(如美洲西岸)则西岸河流较短,如台湾西岸河流较东岸河流长一些;内流河受水源限制有些较短。 水系形态水系形态看干、支流的组合形状特征。常见有扇状水系、树枝状水系、向心状水系、平行状水系等。如海河五条支流在天津汇合,独流入海,状如芭蕉扇的茎与柄,故为扇状水系。支流较多,主、支流以及支流与支流间呈锐角

中科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科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简介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实验室)定位于国家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流域水文与水资源、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生态恢复和流域管理研究。近年来,在内陆河流域水文过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调控、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生态系统恢复技术集成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实验室源于1950年代原冰川冻土研究所水文研究室和沙漠所水土资源研究室的基础。1999年冰川、沙漠、高原大气三所整合后,于2003年成立寒旱所“内陆河流域水文与应用生态重点实验室”试运行,2006年成为所级重点实验室。2008年评估通过进入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行列。三所整合以来,实验室结合国家内陆河水与生态方面的需求新建和完善了流域野外观测试验站网,加强了室内分析测试能力建设,注重了新学科增长点的培育,立足流域生态水文科学前沿,寻求国家西部水-生态问题解决方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生态水文学、生态经济学和流域科学研究。

1 总体定位 实验室围绕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的科学问题,以水为主线,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建立流域大尺度、多维度的监测网络系统和实验室分析为一体化的研究平台;在内陆河流域水文与水资源、流域水文-生态系统的互作机制、生态恢复和流域管理等领域取得标志性创新成果,为内陆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取得不可替代地位;凝聚内陆河流域科学研究的杰出人才和创新研究团队,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流域科学研究中心。 2 主要研究方向 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学研究急需建立水循环的基础理论,需要在方法和技术上创新,逐渐形成以生态水文研究为主线的流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09届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内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内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高中地理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打印版

河流水文特征总体分析 分析要素: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蕴藏量、汛期等 1、流量(米3/秒)--------反映水资源的多少 (1)流量的大小 总流量: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流域面积的大小 分段流量:上游来水;附近支流汇入情况;其他因素 (2)流量的变化 河流主要补给形式、季节变化、日变化 2、水位(米)变化 流量的大小----决定于河流的补给类型。分布在润湿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分布在干旱地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决定 ; 其他因素:人类活动 3、汛期长短及出现的时间 (气候) 4、有无结冰期 影响因素:气温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凌汛形成的条件 有结冰期;低纬流向高纬;结冰和融冰时期。 凌汛产生的危害—冰坝抬高水位,浮冰冲击河岸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5、水能蕴藏量 河流落差大(解释为什么),水量大(解释为什么) 水量大小取决于流域内降水量(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水系特点;流域面积; 6、含沙量(克/米3) (1)河流总体含沙量大小:下垫面、地形、土质状况、植被状况人类活动 (2)某一河段:流速、人类活动(水利工程) 7、航运价值:流量、地形、经济发展水平等 分析中国各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 1、东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汛-季节性结雪融水、夏汛-温带季风气候,大气降水) 含沙量少(森林茂密、地势起伏小) 结冰期长(纬度高,位于寒温带、中温带) ,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有凌汛现象 水位变化较小:河流补给多样 航运价值:季节性航运(夏季) 水能资源贫乏(地势落差小) 2、秦岭—淮河以北-辽河、海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水位变化大: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汛期较短,季节变较大:降水季节短 含沙量大: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结冰期较短:冬季较短 航运价值低:中、上游地势起伏大,下游地势平坦,但泥沙淤积严重,加之水量小 水能资源:中上游落差大的地方水能资源相对丰富,形成梯级开发 3、秦-淮以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 水量丰富: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雨季长,流域面积广) 水位变化小: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较长,季节变较小: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小: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无:冬季气温在0℃以上 航运价值高: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量大) 水能资源丰富:中上游水能资源较为丰富(水量大、落差大) 4、西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 水量丰富: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小: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较长,季节变较小: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小: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无:冬季气温在0℃以上 航运价值低:山高谷深,多峡谷 水能资源丰富:落差大,多峡谷,水量丰富 5、西北地区河流(多内流河)水文特征 流量小: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冰川融水补给和山地降水补给) 水位季节变化大: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影响较大,多为季节性河流(冬季断流)或时令河 汛期:短(夏汛) 航运价值和水能价值都较低 流程: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 例3:松花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请描述该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特征分析与应用 作者:李红勋单位: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邮编:457000河流是自然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河流水系特征和河流水文特征对于解决各类河流问题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河流特征分析 【例题】读下图,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图示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阐释地理问题能力。据图示经纬度及图例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描述河流特征要联系区域环境特征从水系和水文两大角度描述。图中河流水系特征从河流的长短、发源地、时令河等信息即可判断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则要联系该区域的位置、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成因: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知识拓展】 1. 河流主要水系特征的分析 河流水系特征是指干、支流的组合结构特征,它包括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态(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系数)及落差等。不难看出,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 ①水系形态:看干、支流的组合形状特征。常见水系形态有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等。如海河五条支流在天津汇合,独流入海,状如芭蕉扇的茎与柄,故为扇形水系;四川盆地地势四周高,支流从四周向中心汇集,形成向心状水系。 ②水系归属:看河流最终的注入地。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最终没有注入海洋而注入内陆洼地的河流为内流河。如黄河、长江为太平洋水系,雅鲁藏布江为印度洋水系,额尔齐斯河为北冰洋水系;塔里木河注入塔里木盆地,为内流河。 ③河流流向:看流域地势状况。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要通过图例反映的地势状况来确定流向。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观察山谷沿线等值线数值大小可判

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特征变化及降水量分析

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特征变化及降水量分析 文文畅成喜潘祖莹 黄委上游水文水资源局730030 【摘要】:河流生态水文特征是河流生态水文响应机制的外在表现,分析河流生态水文特征变化是建立河流生态水文指标体系的基础。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系统中改变强烈的生态水文要素主要分布在径流要素的年际和年内变化、最大最小极值的大小及出现时间、大小洪水和变化率等方面。 【关键词】:黄河上游;生态水文;;特征变化;降水量; [Abstract]:River eco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response mechanism of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s,analysis of river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change is to establish the basis of index system of river ecological hydrology.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system change strong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elemen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runoff elements of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change,maximum minimum size and occurrence time, size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the respect such as flood. [Key words]: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change; 一、自然地理概况和降雨天气成因 1.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孕育许多 大河的源地。犬河—横亘我国东西的主要大河之一,源出青藏高原的 巴额喀拉山北麓,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 沼泽、位于高山之巅的冰川雪原和埋藏在地下的潜水所共同构成一个 完整而复杂的水资源系统。 2.降雨天气成因

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 2013-2014学年度10月月考卷 dili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某校地理老师要求学生在网络课堂就珠江和黄河这两条河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并列表比较这两条河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点。假如你是其学生中的一员,完成1~2题。 【小题1】属于河流水系特征范畴的资料是() a.珠江的汛期b.黄河的凌汛c.珠江无冰期d.黄河下游无支流【小题2】了解珠江和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可以通过查找以下地图

来了解()①《中国地形图》②《中国水系图》 ③《中国气候图》④《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读下图,回答22~24题:2.有关图中甲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较周边高b.甲地有可能是山间小盆地c.气温的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d.气温的影响因素是地形3.乙河流的水文特征是a.流量小b.含沙量大c.汛期长d.结冰期较短4.图中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b.气候为亚热带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c.土壤为肥沃,为紫色土d.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下图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4时期到图7时期的变化 试卷第1页,总14页 过程。(图4时期到图7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

河流断面位于河流分段中的中游。)回答各题。5.依据图中信息,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a.图4b.图5c.图6d.图7 6.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弧立性 读世界著名的大河图,(两河皆位于赤道附近)回答15~17题。7.乙河流域主要位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热带季风气候区c.温带大陆性气候区d.热带雨林气候区8.甲河流域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带来的后果是a.水土流失,草场沙化b.河流的洪峰降低 c.土壤肥力下降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9.下列关于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甲河的流量比乙河丰富②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大 ③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 ④甲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乙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 水体运动原理 常考点二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分析练习

常考点二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分析 (2018·太原模拟)划艇运动因水域性质不同而分为平水运动、白水运动和开放水域运动三大类。白水即激流之水,白水运动是指在江河中有波浪的激流中行舟,是划艇运动中最具技术挑战性、最有乐趣与刺激的类型。下图示意我国白水资源核心区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成为我国白水核心区的主导因素是( ) A.地理纬度B.河流水量 C.河网密度D.地形地势 2.我国最好的、最合适的白水资源往往用来( ) A.旅游开发B.水产养殖 C.农业灌溉D.蓄水发电 答案 1.D 2.D 解析第1题,白水运动是指在江河中有波浪的激流中行舟;图示区域都是我国主要江河的上游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多激流,适宜开展白水运动。选D正确。第2题,白水即激流之水,多分布在落差大的地带,因而水能资源丰富;我国在这些地区对白水的利用主要是蓄水发电。选D正确。 关键原理 1.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补给类型、流域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 (3)汛期 (4)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5)流速: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有关

(6)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7)凌汛 2.河流的水系特征 (1)发源地、流程、入海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形状(水系形态)、支流多少 (7)有无运河沟通 下图是我国某河干流上a、b两个水文站径流量和输沙量统计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该河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南方地区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2.a、b两水文站所在河段相比( ) A.a所在河段的泥沙淤积量大 B.a在b的上游 C.b所在河段含沙量大 D.b所在河段冰期较短 3.2004年后两个水文站水情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B.退耕还湖成效显著 C.人工采沙清淤力度大

流域水文概述

近几十年,新安江模型不断改进,已成为有我国特色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个流域水文模型。新安江模型是分散型模型,把全流域按泰森多边形法分成若干块,每一块称为单元流域。在每块单元流域内至少有一个雨量站;单元流域大小要适当,使得每块单元流域上的降雨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并尽可能使单元流域与自然流域的地形、地貌和水系相一致,以便于能充分利用小流域的实测水文资料以及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处理。新安江模型的结构分为蒸散发计算、产流计算、分水源计算和汇流计算4个层次。蒸散发计算采用3层模型;产流计算采用蓄满产流模型;用自由水蓄水库结构将总径流划分为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3种;流域汇流计算采用线性水库;河道汇流计算采用马斯京根分段连续演算法或滞后演算法。对划分好的每块单元流域分别进行蒸散发计算、产流计算、水源划分计算和汇流计算,得出单元流域的出口流量过程。对单元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汇流计算,得到该单元流域在全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将每块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线性叠加,即为全流域出口总的流量过程。新安江模型的结构特点可以简单的归纳为:(1)三分特点,即分单元计算产流、分水源坡面汇流和分阶段流域汇流;(2)模型参数少且大多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容易确定;(3)模型参数与流域自然条件的关系比较清楚,可以寻找到参数的区域规律;(4)模型中未设超渗产流机制,适用于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王金忠、胡环[4]利用新安江模型对清河水库产流进行了预报。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5]利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对竞赛流域的洪水进行了预报。李致家[6]等利用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对高理流域和临沂流域的洪水进行了预报。瞿思敏[7]等利用新安江模型与垂向混合产流模型对青峰岭水库和危水水库流域的洪水进行了预报和比较。这些预报结果都说明了新安江模型在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模拟效果则不够理想。此外,新安江模型在大中流域的模拟效果比在小流域的模拟效果要好。 SAC模型虽然研制完成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其功能较为完善。SAC模型在美国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16河流水系及水文特征分析

专题学案16 河流水系及水文特征分析 [ 目标定位 ] 以流域为背景的区域分析,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形式之一。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应熟练掌握河流水系图、河 流径流过程曲线图等图表的判读技巧,形成分析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的一般思路。 、河流流域图的分析 A 、 B 两河水文基本简况表 (1>图中 A 河名称为__ ,注入_____ ; B 河名称为____ ,注入 ______ 。b5E2RGbCAP <2) A 河流经的沙漠名称为________ 。由于该河下游河水流速 ____ ,泥沙沉积,在河口发育了_______ 。 B 河流经____ 盆地中部的河 段,具有 ___________ 价值;穿过峡谷的下游河段,水流湍急,具有丰富的资源。p1EanqFDPw (3>B 河长度不及 A 河而流量超过 A 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DX DiTa9E3d RTCrpUDGiT (4>从降水类型来看, B 河所在流域的降水大多属于_ 雨。历史上, A 河下游河

段的定期泛滥给两岸农业生产提供了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 。A 河上游①与支 流②中,与该河泛滥有密切关系的是____ (填写数码 >,其理由是5PCzVD7HxA jLB HrnAILg xHAQX74J0X 【反思归纳】分析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的一般思路 (1>河流的水系特 征:水系特征要注意对照流域地形图进行分析;阐述水系特征一般从河流的长度、 流向、水系形状、河网密度等方面入手。LDAYtRyKfE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度:可通过分析河流流经地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置、 ______等判定。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向:河流总是由 高处流向低处,因而可通过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判定河流流向; 在 等高线地形图上,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___ ;河流干流与海岸线的交点多为 河 口,河口所在的方向也是河流的流向。Zzz6ZB2Ltk ③ __ 水系形状:河流干支流分布形状有树枝状、格子状、平行状、辐合状、放 射状、网状等,前四种水系形状的河流,因为各支流能很快将水汇集到干流,所以 易引起_ ,是重点治理的对象。dvzfvkwMI1 ④河网密度:与气候、地形有关。一般地说,地形平坦、降水丰富的地区,河 网密度 (2>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水文特征要与流域地形分布图、气候类型图结合起 来。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径流总量:取决于、流经气候区降水 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 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水量变化,应主要分析流经 地 区的气候特点;由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 rqyn14ZNXI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 低,一般气温低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 凌汛:一般多发于 ______ 季节,有结冰期且河 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纬度流向 ______________ 纬度的河

水文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 水文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 课程名称:水文生态学(hydroecology)课程编码:Z301259 总学时/总学分:16/1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16/1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基础选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生态与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水文监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发展概况。为专业课的学习、水土保持规划及生态环境治理方案编制、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水资源管理等打下初步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 第一章绪论(讲课2学时) 一、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水文学分类。 二、水文与水资源学与本专业的关系。 三、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四、水文与水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水文与水资源学地发展现状。 第二章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讲课2学时) 一、自然界的水分循环: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循环概念及模式、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的周期、我国水循环的主要途径、水循环的影响因素。 二、水量平衡:水量平衡的概念、水量平衡的原理、水量平衡方程 @ 本章重点:水循环模式和类型、水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第三章降水(讲课2学时) 一、降水类型及特征: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基本要素、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表示方法。 二、流域平均降水的计算: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客观运行法、降水资料的分析与插补。 三、影响降水的因素及我国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本章重点:流域平均降水的计算、降水的基本要素 第四章下渗(讲课2学时)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下渗水的垂直分布特征、下渗的基本要素。 … 二、下渗理论和经验公式:饱和下渗理论、非饱和下渗理论、霍顿经验方程、霍尔坦经验方程、考斯加科夫经验方程。 三、影响下渗的因素:土壤特性的影响、降水特性的影响、植被的影响、地形地貌的影响、人为活动的影响。 本章重点:下渗理论与计算 第五章蒸发(讲课2学时) 一、水面蒸发:水面蒸发的物理机制、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水面蒸发的估算。 二、土壤蒸发:土壤蒸发的过程、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土壤的蒸发能力、土壤蒸发量的确定方法。 三、植物蒸散:植物蒸散的物理过程、影响植物蒸散的因素、植物蒸散量的计算。 四、区域蒸发散:区域蒸发散的规律、区域蒸发散量的估算。 - 本章重点:蒸发散量的计算 第六章、径流(讲课2学时) 一、河流与流域:河系特征、流域特征。 二、径流的形成:径流的基本概念、径流的表示方法、径流的形成过程、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分割。 三、径流形成的影响因素:气候因素、下垫面因素、人为活动。 四、流域产流:流域产流的理论、产流模式。 五、流域产汇流计算方法简介:下渗曲线法、径流系数法、降雨径流关系法、等流时线法、单位线法。 六、河流水情:水情要素、年径流量、正常年径流量的计算、径流的年际变化、径流的年内变化、设计洪水的计算。 ~ 本章重点: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流域产流的理论、设计年径流量的计算、设计洪水的计算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讲课2学时)

河流水文特征描述

世界及中国主要河流水文特征描述 一、世界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北麓,自南向北注入北海,河口附近为世界最大的港口----鹿特丹。该河流经西欧最发达的经济区----鲁尔区,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较大,水量的季节变化小,流速平稳,无明显的汛期,无冰期,含沙量小。(结合西欧的气候和地形特点: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流经的多为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 伏尔加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为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流经俄罗斯经济发达的欧洲部分,航运价值很高。其水文特征:为内流河,靠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不大,春季径流量最大(有积雪融水补给),冰期较长。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地区的三大河流:自西向东依次为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叶尼塞河为二大地形区分界河。三条大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流经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水文特征:水量较大(有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越往东大气降水越多,而纬度高且植被覆盖好,蒸发量较小),含沙量较小,冰期长,且河流的下游地区有凌汛,水能丰富。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河流:西侧水系流程短,水流急,丰富的水能,而东侧的支流路程较长,水流较缓,流入波罗的海。 刚果河:地处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区,流经刚果盆地,注入几内亚湾。水文特征:水量很大(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且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汇水多),径流量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流经地区植被覆盖好),无冰期,但水流急,水能丰富。刚果河两次穿越赤道,要注意流向的变化。难点:刚果河径流量最大的季节是秋季(见大图册P19):刚果河南北两侧的支流分别流经南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湿季为每年的6---10月,而南半球则是9月到次年的5月,当南北半球的支流同时进入雨季时,刚果河的水量最大,所以是秋季。 尼日尔河:这条河流流程长,呈弧形水系,上游地区发源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径流量大,中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径流量有所减少(降水量有所减少,加之热带草原区的动物饮用水),下游在尼日利亚境内,降水量又增加,径流量有所回升,但不明显(下游在尼日利亚境内有大片的种植园农业,灌溉水量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