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1,美是物的形象性,是在与物的物理性和有用性的比较中出现的,三者各不相同,从而使形象性有了不同于其他二者的维度。

2.美是物的形象性,既有自由展开自己的向度,又与物的物理性和可用性等处于同一物中。

1.物是多种属性的统一,其中包括形象性,只有当人以审美态度去看物时,物的形象性才得以呈现。

2.物的形象性是物固有的,有形象性的物并不美,只有的物的形象性脱离物的其他属性呈现出来,

才是美。

3.形象性之所以能单独呈现出来,而成为美,是因为审美态度的原因。审美态度是美感的主动性

突显。

美感,从心理感受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在现象上,只有美感出现,美才出现,反过来,只有美出现,美感才出现。美与美感同时产生,也会同时消失。

任何客体,只有你感到它美,它才是美的。并非其本身美。美实质上就是美感。对于心理学流派来说,重要的不是对物之感,而是什么因素使得这感觉成为美感。

这个存在于主体的因素不能是带有个人性的,而必须是普遍的,是对一切人都有效的。

第三节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一. 本质——现象

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

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

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从客体到主体

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理性类比的艺术”。

从感性的角度,他给美下了定义:“美”就是“完善的感性”。

“完善的感性”,是相对于“混乱的感性”而言的。“混乱的形式”不仅是指形式上的混乱,其内容也因缺乏观念而导致混乱。因此,“完善的感性”就是具有真理属性的感觉或感受,同时,这种感受因为有真理的属性而各部分都内在的融合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

鲍姆加登对美学上的贡献:在于他把审美感性这一完全被排斥在理性认识范围外的东西纳入到了理性认识的范围。

三. 泛美对象到艺术

技艺合一——技艺分离——艺与科学纠缠——艺术独立,在18世纪。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用“诗”来概括所有的艺术形式,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即“诗性的形式”。

以上二、三皆是以美的本质为基础的。还是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但其回答已是不同,不再从美的本质推出具体的美。而是转向了两个方向:一是美与心理的关系,在感性认识的完善中去研究美;二是各门艺术的统一性,在艺术对客体世界的典型化中去研究美。第一种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把前一个方向体系化了。第二种黑格尔用《美学》把后一个方面体系化了。

西方的发展史中,有三套美学:1.从美的本质到美的现象,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2.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本结构;3.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从哲学上说,是以一般——典型为基本结构。

这三种范式一方面都是受本质追求主导,另方面都有自己的核心、推到核心和演绎范围。

第4节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

三条主线:一是西方本土,二是日本,三是苏联

三个阶段:1949年前;1949—1976;1978年后

王国维:将美学一些词汇引入中国(美学、美感、审美、美育、优美、壮美)。

朱光潜:以《文艺心理学》和《谈美》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美学。这是一种中国文化以前没有过的知识形态。

第二阶段:

首先解决美的本质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是马列主义的方法,即首先认定事物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还是唯心,是客观还是主观。

代表人物及主张:

1.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2.美是主观的(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4.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第三阶段:两种现象:1.中国美学一方面表现为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即在美的本质上前进并将之体系化,另方面又力图吸收西方新思想以使这种体系化建设更全面。2.西方美学不认同中国美学的美的本质的基础构建,中国美学开始认同西方美学的逻辑观点。

第一种现象的代表:

蔡仪的《新美学》(三卷改写本,1985—1999),

主观论有高尔泰的《美感》(1983),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1982),

李泽厚的《美学四讲》(1989)李泽厚的观点,为大家所接受。分为三大块: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

第二种现象代表:

蒋培坤《审美活动论纲》(1988)中美的本质出现在书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在全书四编的第二编的第一章里的一个部分中顺便讲了一下。全书以“审美活动”代替了美的本质。把“审美活动”作为美学学科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

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1988)中,美的本质完全消失了,该书是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追问审美的本质是什么。回答是:审美是自由的。

三、优美与壮美

界定

1.空间上的形的大与小。

壮美一般具有巨大的形体

优美一般都形态娇小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2.时间上的急速和缓慢。

时间的急速也形成一种力量,有助于形成壮美

时间的缓慢形成优美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白云依静渚”,“墟里上孤烟”

3.力量上的强与弱

空间的大和时间的疾本身就意味着力量的强。

空间的小和时间的缓内在地意味着力量的弱。

力量本身也有独自的功能

4.性质上的柔与刚

力量的强与弱和性质的柔与刚有联系又有不同。

事物的性质本身就决定着其趋向壮美还是流向优美

二崇高

崇高的对象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艺术、自然界的种种态势。

一、崇高的理论

二、崇高的基本特征

三、崇高的本质

一、崇高的理论

1.朗基努斯的崇高论

2.博克的崇高理论

3.康德的崇高理论

4.凯瑞特的崇高理论

1.朗基努斯的崇高论

朗基努斯在其《论崇高》中,主要探讨了诗的崇高风格。他认为崇高的艺术风格包含五个方面的因素: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深厚的热情、修辞格的妥当运用、高尚的文词以及把上面四方面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朗基努斯(公元213-273年)罗马艺术批评家。主要著作有《论崇高》他是第一个提出崇高概念并加以论述的人。

2.博克的崇高论

贡献:

(1)明确地将崇高与美对立起来;

(2)第一次揭示了崇高感中包含痛感,也就是揭示出了崇高感中包含着美的经验中所不包含的否定性因素。

博克(公元1729-1797年)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1757年)

博克对崇高感的分析:

(1)崇高感的心理经验的特征。崇高感的心理经验一定是某种痛苦或危险;它在情绪上的表现一般是恐怖或惊惧,这种恐怖或惊惧正是崇高感的主要心理内容。

博克说:“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

(2)唤起崇高感的对象之特征。崇高感的对象都有一个共同性,就是可恐怖性。

(3)崇高感的心理活动过程。崇高的对象所引起的情绪是惊惧,在这种惊惧的心情中,心灵的一切活动都由于这种惊惧而凝固、停顿。

博克说:“这时心完全被对象所占住,不能同时注意到其他对象,因此不能就占领它的那个对象进行推理。所以崇高具有那样巨大的力量,不但不是由推理产生的,而且还使人来不及推理,就用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把人卷着走。惊惧是崇高的最高度效果,次要的效果是欣羡和崇敬。”

崇高感远不像优美感那么单纯、平和,它包含着一种痛感、

恐惧等对人构成否定的因素,

但也正是这样的对人构成否定性的因素,促成了崇高感的形成。

3.康德奠定关于崇高的理论基础

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分析了两种“趣味判断”,即审美判断,一种是优美,一种是崇高。康德认为,有三种对象可以唤起崇高感:一种是数量的无限大,一种是力量的无限大,一种是“绝对”、“无上”的神性和道德律令。

康德认为,崇高感在心理上首先是由数量的无限大、力量的无限大以及“绝对”和“无上”的神性等对象,在我们的心理感受中摧毁了我们的感性经验形式,使我们的感性形式和尺度无法立刻把握它的压迫感、恐惧感和恐怖感,甚至威胁到我们直接的生存。

但是,此时此刻我们却并没有被这些“无限”的、“绝对”的东西所压垮,而是在心理上立刻诉诸内

心中理性的无限和想象力的无限,这种被唤起的理性力量和想象力,使我们能够与压迫我们的对象进行较量,把我们提升到超越这些引起恐惧、恐怖、压迫的对象上,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理性的力量,并坚信我们能够战胜一切。这种在内心中唤起的理性获得了崇高感。

这样,从最初的压迫、恐惧、恐怖,甚至是毁灭的感觉中,唤起我们内在理性的无限,依赖此理性的无限,我们足以与对象进行较量,最后把我们提升到超越目前的窘迫之上,并使我们获得升华,这就是崇高感的辩证心理转换。

康德认为,我们所感受到的崇高,并不是任何自然的对象本身崇高,而是在对象的压迫下所唤起的理性无限和内在的升华,使我们获得了崇高。

“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和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毁了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呼啸着,一个洪流的高瀑,诸如此类的景象,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抵抗的能力显得太渺小了。但是假使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却是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称这些对象为崇高,因为它们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并使其越过平常的尺度,而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类的抵抗能力,这赋予我们勇气来和自然界的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一番。”——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101页

4.凯瑞特的崇高理论

凯瑞特综合各种崇高理论,将崇高看成是主体感受到的动态系统,总结为四个阶段。

第一,引起我们情感的超常的体积或力量;

第二,首先是一个受挫或拒绝的消极状态;

第三,随后,一个自我扩张或者提高;

第四,其最后的感情是与客体合一的积极感情。

接着,凯瑞特用这四个阶段的标准查看客体,列出五类:

A、客体满足一、三、四,但不必有二,如彩虹、高山。

B、客体满足二、三、四,但不必有一。

C、客体满足二、三,但不必有四,如毒蛇,人格化了的贫困。

D、客体满足一、二、三,但不必有四,,如命运、埃古、地震。

E、客体满足一、二、三、四,如耶和华,英雄悲剧。

二、崇高的基本特征

1.与其他审美类型的比较

(1)崇高与壮美

壮美

壮美与人的关系是同一的,壮美的客体是人可以把握的。壮美感是与人同质是从快感到更大的快感。

崇高与人的关系是敌对的,崇高的客体是人尚未把握的,是与人的心理内容和感官知觉都产生矛盾冲突的客体;崇高感是人因战胜了一个可怖的敌人而产生的快感,是由痛感转进为快感

(2)崇高与悲剧、悲态

审美类型

参考指标

悲剧悲态崇高

客体性质重在社会具体的矛盾冲

突中主要在无情的规律和自

然大化上

遍布于自然社会艺术中

的各种情景

主体情感人虽无法战胜,但可以而

且决心去战斗,因而是壮

烈的抗争的死人无法战胜,甚至无法去

战斗,因而是柔性的顺应

的悲

由痛感到快感的巨大的

心情和精神境界

2.崇高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崇高的对象都是巨大的、粗犷的、无限的,甚至是恐怖的;表现崇高的形式往往是扭曲的、变形的、象征的等。因此,与崇高感相连的形式,都是很难用某种有限的、具体的形式对其进行规范的,如果我们要把某种有限的形式加诸在它的身上,仿佛那无限的、巨大的、绝对的内核就要把那外在的形式挣破。

从美感经验上看,崇高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由最开始的压迫、恐怖和痛苦,唤起理性的无限、想象力的无限和生命力的超绝,而导致生命体验的升华的感觉和体验。(体现在人与对象之间,人自身之间的关系)

因此,严格说来,崇高并不是一个对象崇高,而是对象的巨大的形式(力量的、数量的或者无限的、绝对的形式),唤起或唤醒了人内在的无限和超绝的生命力,把感受者的生命升华到了一个超绝的至高境界而带来的感觉和体验。

3.崇高的本质

通过由痛感转为快感的过程,人对自身理性和想象力得到肯定,从而将生命升华到一个超绝的、至高的境界,可以说崇高感是表现人的超绝和理性以及想象力无限的象征。

三荒诞

(一)荒诞的历史

(二)荒诞的特征

(三)荒诞的本质

(一)荒诞的历史

荒诞作为一种美感经验形态,完全是现代西方审美活动发展的结果。

1.作为元素出现的荒诞

在古代的审美活动中,荒诞只是作为一种元素出现的,没有独立的审美地位。比如,原始艺术和古典艺术中出现的一些怪诞的形象。

2.荒诞作为美感经验形态的形成

荒诞作为一个独立的美感经验形态,其形成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

当时所出现的法国“新小说”、“荒诞派戏剧”,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波普艺术”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后现代艺术,都呈现出一种既缺乏古典美的和谐,也缺乏一种对意义呈现出的荒诞感和虚无感。

“新小说”诞生于二战后的法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顶峰,并波及整个欧美。代表人物为阿兰·罗伯-葛里叶,代表作有《橡皮树》(1953)、《窥视者》(1955)、《妒忌》(1957)、《去年在马里昂巴》(1961)等;娜塔丽·萨洛特,代表作主要表达“新小说”理论思想的系列论文集《怀疑的时代》(1947-1956年);密歇尔·比托儿,代表作有《时间的运用》(1956)、《插图》(1964) “新小说”派的小说在以下三个方面使非常独特的:(1)人物和故事情节丧失了核心地位;(2)人与周围环境、人与人之间不再有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可能性,而是相互冷漠的、疏远的;(3)荒诞和虚无、意义的缺乏是人存在的真正面目。“新小说”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展示了人存在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疏离感、荒诞感和虚无感。

荒诞派戏剧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后来风行于法国、英国、美国,60 年代统治了西方戏剧领域,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

代表作品

荒诞派戏剧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尤金·尤奈斯库(1912- )和贝克特(1906 — 1989 )尤奈斯库《秃头歌女》《椅子》(1952 )、《未来在鸡蛋中》(1953 )、《阿麦迪或脱身术》(1957 )、《犀牛》(1959 )等40 多个剧本。

贝克特《等待戈多》(1952)、《最后一局》(又译《剧终》)(1957 )、《哑剧》(1957 )、《尸骸》(1959 )、《美好的日子》(1961 )等10 多个剧本。(1949 )

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1.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

2.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

3.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黑色幽默小说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盛于70年代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其特点是:

1.强调世界的荒谬和社会的疯狂

2.人物形象是畸形、病态的。

3.故事具有隐喻和象征的意味

4.反叙事结构,采用戏剧的叙事结构。具有片段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

代表作品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库特·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场》

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pop)在50年代初萌生于英国,50年代中期兴盛于美国。其艺术特点是: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

偶发艺术和集合艺术被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大支系。

所谓“荒诞感”,不只是形式上的不合理、不和谐,而且在内蕴上也没有理性的缘由可以依据和解释,因此显得不可思议、不可理解,并使得任何理性的解释都归于失败;

所谓“虚无感”,就是因为缺乏合理性而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具体体会荒诞的美感经验形态,大家可以去读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加缪的《局外人》。

就荒诞形态的形成而言,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的荒诞。这种荒诞主要是伴随着审美的丑而出现的,即在对非

理性的、潜意识的东西的表现中,在对自然有机形式的拆解和破坏中,以及在对“反艺术”的诉求中,所出现的丑本身就具有某种荒诞性。比如,在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中。

2.20世纪40、50年代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诞,那是一种以对荒诞的反抗为特征的。这我们可以在

诸如萨特、加缪等人的作品中读到。

3.20世纪50年代“荒诞派戏剧”中的荒诞,它已经失去了对荒诞进行反抗的力量,只剩下一点愤懑

之情,以及对世界荒谬性的大胆呈现。

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几个人物在舞台上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但这个戈多到底是谁,他/她是否会来,他们却不知道,只是在那里无聊地等待着。在等待中,他们说些没有意义的、语无伦次的话,显出他们每个人都是多么的空虚。最后,戏剧就在这种没有结果的等待中结束。

4.20世纪50年代的“新小说”和60年代以后的西方后现代艺术,如“波普艺术”中的荒诞,它是一

种完全失去了反抗、甚至连愤懑之情都没有的对荒诞的呈现,即在失去了形而上意义后的狂欢和游戏。

(二)荒诞的特征

第一,作为美感经验的荒诞,其构成中的主体已经不再具有理性或先验的本质,而是一个孤独的没有先定意义的、只是在荒诞的世界上“去成为什么”的这样一种存在者,因此,他不是自己理性的、或生命的本质带入或投入到世界中,而是在“去成为什么”的过程中,呈现着自身。

第二,就荒诞中人与自然(对象)之间的关系来说,不仅人是荒诞的,世界本身也是荒诞的、无确定意义的,因此,荒诞的人也就不能与这样的世界之间形成任何意义的关系,而是相互冷漠、彼此疏远的关系,这就是荒诞中的破碎感和荒漠感。

第三,在荒诞的美感经验中,人自身内部已经不能分出理性和非理性,人整个作为荒诞的存在而呈现自身,他不是用自己的理性来规范自己的非理性,也不是唤起理性的无限来克服非理性的荒诞,他只是将自身的非理性的荒诞呈现出来。

第四,在呈现形式上,荒诞的表现形式就不是优美的、和谐的、规则的,而是呈现为废墟性的、虚无的不规则形式。它的不规则的的形式有着明显的废墟感和虚无感。

第五,荒诞的美感经验,在感性体验上是非常复杂的。它一方面是一种意义丧失或缺席后所形成的虚无感、空洞感,是本源意义或终极意义丧失后的没落感和恐慌感;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一种不承担责任、不追求意义、没有意义的轻松感,有着一种从终极意义和本源意义下解放出来的欢快感,甚至有一种明显但难以言说的喜剧感。

这种由虚无感、空洞感、没落感、恐慌感混合着轻松感、解放感、游戏感、欢快感、喜剧感,就是荒诞作为美感经验所形成的具体而独特的体验。

(三)荒诞的本质

就荒诞的构成来说,必须是意义的真正缺乏才能构成荒诞,在常规意义上,荒诞是指其中找不到意义的、有悖情理和理性的对象。

这里不再有对人进行肯定的审美快感,不再有敌对力量对人的压迫而产生的理性高扬的崇高感,也不再有非理性的意志表现自身的力量所形成的表现的魔力,而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游戏,或者嬉戏。

这种嬉戏让人恐慌,因为缺乏意义;但也令人快乐,因为不再有追寻意义的重负和为了意义的斗争与牺牲,这样,就形成了在摆脱自然、理性、道德和变的关怀和束缚之后的放纵感、无限感和纯粹游戏的快感,是对意义谋杀后所形成的空虚的快感。虽然这种游戏的快感充满着虚无的空洞和无意义的恐慌。

荒诞是一种丧失了意义的人的存在的单纯呈现活动所达成的体验,这种呈现只是为了呈现,因此,它具有纯粹的游戏性质,即它不再是为了意义、为了更高的目的而呈现,而是在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单纯呈现活动。

二、丑

(一)现实的丑与审美的丑比较

(二)丑在审美史上的变化

(三)丑的特征

(四)丑的本质

(一)现实的丑与审美的丑比较

1.现实中的丑是通过道德的评价而界定的,但审美活动中的丑,却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形成的,它

不是道德评价的结果。

2.现实中的丑,只能引起人的厌恶、恶心、拒绝,但审美的丑却在包含否定感的同时给人以快感,

让人们领会到一种魔鬼的魅力

(二)丑在审美史上的变化

1.作为美的陪衬的丑

(1)原始时期:美丑混杂的美感。

(2)古典时期:丑是美的陪衬。

在以丑衬托的美的安排中,体现的是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在这种情况下,丑却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它本身是不能作为独立审美形态来看待的。当它们脱离或从美的衬托的地位剥离下来,就显得是真正的邪恶、令人厌恶的,不可能成为美感经验。

2.作为形式的丑

(1)古希腊时代:具有否定性的因素。如,崇高、悲剧和喜剧中的否定性因素。

亚里士多德说:

“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至引起痛苦或伤害,现在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感到痛苦。”

(2)中世纪认为丑就是不遵从理性和理型,而理性来自于上帝

普罗提诺:

“缺乏理性和理型,它就是丑的,并被排斥在神和理性之外,它是绝对地丑的了。但是一件事物由于它的质料不允许它按照一种理型来构形,没有完全为形式和理性所支配,那么它也可能是丑的。”

形式的丑,主要是那些引起我们审美上的不快感,并且没有生气灌注的、扭曲的、变形的、怪诞的、不可理喻的、不规则的、不和谐的、畸形的形式。

形式的丑,在审美活动和艺术表现中的地位,不在于它可以构成对美的陪衬,而在于她构成了对审美活动领域的拓展,它是一种激荡审美活动深化的发动机,因此,形式上的丑是一种可以向美转化的丑。

3.作为独立的美感经验形态的丑

(1)浪漫主义使丑的地位明显上升。其非道德倾向和非理性因素的增长就是证明

施莱格尔:《断片集》中的片段

雨果:《克伦威尔》中的序言。

施莱格尔:“在现代悲剧里,天父有时取代了命运的地位,而更常见的是魔鬼取代命运。然而这种情形至今还没有促使任何艺术理论家去建立一种魔鬼诗题材的理论。”

雨果:“近代的诗神也如同基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事物。她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会发觉,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行,光明与黑暗相共。她还将探究,艺术家狭隘而相对的理性是否应该胜过造物者无穷而绝对的灵智;是否要人来矫正上帝;

自然一经矫揉造作是否反而更美;艺术是否有权把人、生命和万物都割裂成两个方面……正是通过这些探讨,诗着眼于既可笑又可怕的事物,并且在我们刚才考察过的基督教的忧郁精神和哲学批判精神的影响下,将跨出决定性的一步,这一步好比地震的震撼一样,将改变整个精神世界的面貌。它将开始像自然一样动作,在自己的作品里,把阴影掺入光明,把滑稽丑怪结合崇高优美而又不使它们相混,换而言之,就是把肉体赋予灵魂,把兽性赋予灵智……”

(2)19世纪中叶象征主义时期

波德莱尔:《恶之花》(1857)

“美就是可怕的,而可怕的又是美的”;“魔鬼之魅力可以使强者销魂”

罗丹:《欧米哀尔》

(德)卡尔·罗森克兰茨的《丑的美学》(1853年)

卡尔·罗森克兰茨认为,丑不是美的陪衬,但是丑却是需要美的陪衬或者丑必须投射到美之中,才可能是审美的丑。卡尔·罗森克兰茨的著作的出现,应当看做是丑在审美王国中以独立的身份出现的重要标志。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的出现,将人确立为世界的主宰。人的非理性方面被挖掘出来。人变为意志主体。自然形式的神圣性丧失了地位。

尼采:“现代艺术乃是制造残暴的艺术——粗糙的和鲜明的勾画逻辑学;动机简化为公式,公式乃

是折磨人的东西。这些线条出现了漫无秩序的一团,惊心动魄,感官为之迷离;色彩、质料、渴望都显出凶残之相。譬如,左拉、瓦格纳;在更为精神性的秩序上,还有泰纳。总的说来就是逻辑、众多和凶残。”

(三)丑的特征

1.丑的特征

就丑所涉及的主体内在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主体内在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以及非理性的表现形式而言,它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丑所关涉到的主体已不是一个理性的主体,也不再是一个无理性但合理性的主体,而是现代社会中崛起的非理性主体。非理性的意志主体被确立为审美活动的惟一来源。 表现在:

尼采思想、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

存在主义思想

第二,就审美的丑所涉及的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言,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A.主体凌驾于对象之上,他漠视自然、征服自然、肢解自然,但却不再寻求与自然形式的契合

B.人不再能够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直觉的沟通,自然的形式也不再适合于投入人的感情。自然的

神圣形式只有被肢解,才能用来表现现代人的复杂自我和存在境域。

第三:审美的丑在呈现或表现形式上,具有如下特征:不合规则的、分裂的、不自然的、不统一的、不完善的、不确定的、不对称的、畸形的、混乱的和扭曲的等。

第四:碎片式的、抽象的象征形象杜绝了任何与自然形式的可参照性关系,把我们带到了潜意识存在的深处,即带到了世界的根本不和谐的本质跟前,并向人们揭示出这个世界的令人惊异的荒谬性。

当作为现代美感经验形态的丑成为现代人的普遍经验时,我们就经历了古典的艺术价值与现代性的艺术价值之间的裂变和断裂。在丑的美感经验中,我们经历的不再是和谐、超越的快感,而是与震惊、惊悚、颓废等纠结在一起的一种非凡的力感,一种关于魔鬼同行的魅力。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丹尼尔·贝尔:“19世纪中叶宗教权威的破产引发了向松弛方向的心理转变。结果文化——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化——承接了与魔鬼打交道的任务。可它不像宗教那样去驯服魔鬼,而是以世俗文化(艺术和文学)的姿态去拥抱、发掘、钻研它,逐渐视其为创造的源泉。”

(四)丑的本质

丑为何具有魔力

第一,丑作为非理性意志主体的表现,虽然它所表现的是非理性理想,虽然这种力量构成了对人的理性的力量方面的否定性,但这种非理性力量也是人的力量,而且人在其存在中也不能失去这种力量。(一种接近否定性方面的勇气)

对此,尼采有过这样的言论。

尼采说,现代“艺术使我们想起了兽性的生命力的状态:艺术一下子成了形象和意愿世界中旺盛的肉体,性的涌动和漫溢;另一方面,通过拔高了的生命形象和意愿,也刺激了兽性的功能——增强了生命感,成了兴奋感的兴奋剂。丑陋的东西为什么也能具有强力呢?一旦它借助艺术家的伟大力量表现某种现象,则这位艺术家就以丑陋和恐怖成为主宰;或者,一旦它在我们身上轻轻激起残暴欲(有时甚至使我们难堪的欲望,成了自我侵犯:而这样一来就有了凌驾于我们之上的权力感)”。

第二,非理性的意志力为了呈现和表现自身,它不可能采取任何自然的形式,自然的形式也不可能真正容纳它。因此,非理性的意志力量是一种真正无形式的东西,也是无限的东西。表现这种非理性的意志就必须将非理性的意志强行纳入一种不规则的、抽象的、肢解的形式。

第三,这种将非理性的意志强行纳入一种不规则的、抽象的、肢解的形式中,一方面唤起不愉快

的、恐怖的感觉,另一方面唤起一种力感,一种刺激的兴奋,这就是非理性意志的表现所唤起的审美愉悦,即表现的美。

这种表现的美的愉悦,既不是崇高中所转化出的理性的无限的胜利,也不是理性对非理性力量的克服,而是主体就生活在这种非理性的力量之中,不是排斥它,也不是遮蔽它,而是把它召唤回来,变成自己的血肉,变成自己的力量,与它和解融合。这就是丑的魅力。

(德)比梅尔:《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

比梅尔说:“只要意志是强力状态中被经验的,这些艺术作品就吸引我们,产生令人愉悦的作用;而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是令人抑郁的,因为意志为了显示它的暴力,变成了残暴,无情地摧毁它的反抗者。”

第一,没有单一的“美本身”。

第二,丑的因素或“反合目的性”的方面,是人类审美经验深化和演变的催化剂。

第三,审美活动并不只是进行审“美”,它同时随着人类自身的历史存在的展开以及这个历史存在的展开所形成的存在境域的不同,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第四,审美活动的核心是进行存在性意义的呈现活动。

请论述“表现美”和“再现美”?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 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 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2、“自然人化” 3、共同美 4、“和谐” 5、审美态度 6、“流溢说” 三、 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 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 2、尧斯 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 4、《大希庇阿斯篇》 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 6、孔子 7、顾恺之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3.共同美

美学概论试题库

美学概论试题库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美学概论》试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的。 (古老、年轻)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墨子)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 5、在他的美学名着《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柏拉图) 6、年,德国哲学家的美学着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50、鲍姆加登)

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 的、以蔡仪为代表的、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 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 的、、 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美、美感、美的创造) 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 即、 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二、选择题 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的甲骨文。 a、殷代 b、春秋 c、战国 d、汉代(a)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孟子(d)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c)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 两汉美学 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孟子宣扬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精神的美,提出了“理义之悦我心,并且在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中,涉及了艺术创造中个体的情感和意志作用等问题。 荀子则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说法,涉及到主体能动活动同美的关系,特别是它要求对立面统一的素朴辩证法观念和对刚健之美的提倡,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理论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它反映了古代小生产者的观念和狭隘眼界,但又有揭露批判剥削者的一面。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屈原之美学 在战国后期,随着南方楚国文艺的发展,出现了以屈原(约前340~前277)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 两汉美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丰富了先秦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上层社会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问题的重视,人物品藻和玄学思辨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门文艺理论的品评。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 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 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 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 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 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 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 花的美。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 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 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 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课后思考题: 1.“这朵花是红的”和“这朵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的判断,前者属于性质判断,后者属于趣味判断。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2.你同意“美不是物理的事实”这一判断吗?为什么? 3.在你的阅读或观赏经历中,是否有一部作品深深地触动你?思考一下这种触动是否改变了你?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神话一般分为三类:①起源的神话②诸神的神话③英雄神话 2.“手艺”:就是身体劳作的有目的性活动与事物在这种劳作中所显现的“合目的性”的本性之间、身体劳作的活动方式与事物的“合目的性”本性的显露方式之间的完美契合。当这种契合达到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境界时,就是“艺”。 3.使得诗性直观从巫术直观中分离和解放出来的力量,是理性思维的崛起。 4.在苏格拉底死后,神话世界开始崩溃,他所主张的“认识你自己”“知而后幸福”等理性原则,成了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原则。 5.巫术直观的意义(30页) 6.神话运思的特征(37页) 课后思考题: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导读:本文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题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中国美学史有特殊的优点和特殊的困难 我们学习中国美学史,要注意它的特点: 第一,中国历史上,不但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有美学思想,而且在历代的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这样,学习中国美学史,材料就特别丰富,牵涉的方面也特别多。 第二,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例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 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 充分认识以上特点,便可以明白,学习中国美学史,有它的特殊的困难条件,有它的特殊的优越条件,因而也就有特殊的趣味。 二、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这个时代的诗歌、绘画、书法,例如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于唐以后的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而这个时代的各种艺术理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里的《绘画六法》,更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过去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往往就从这个时代开始,而对于先秦和汉代的美学思想几乎很少接触。但是中国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有着不同于六朝以后的特点。我们在《诗经》、《易经》、《乐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以至《汉赋》中,都可发现这样的资料。特别是近年来考古发掘方面有极伟大的新成就(参看夏鼐:《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大量的出土文物器具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古代艺术形象,可以同原有的古代文献资料互相印证,启发或加深我们对原有文献资料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国美学史时,要特别注意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果。从美学的角度对这些成果加以分析和研究,将会提供许多新的资料并从中得到新的启发,使美学史的研究可以从六朝再往上推,以弥补美学史研究中这一段重要的空白。 第二题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 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一、把哲学、文学著作和工艺、美术晶联系起来研究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1、押韵是不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为什么? 答:押韵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因为: 1、韵律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尤其是古体诗。 2、在《声律启蒙》中有对平仄,韵律的详细说明与示例。但是随着白话文的推广,现代诗歌的兴起,在韵律上的讲究也没有过去那样必须.。也就是说,近体诗,自由体,比较随便。但是如果在韵律上多下功夫,能够让诗歌读起来更容易上口,感觉更加工整。 2、什么是美感的共性和个性?它们是什么关系? 答: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1、美感的共性:即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这是因为美是客观的真实的,凡是符合客观的真实的美的反映,这种美感形式都是正确的,是有客观社会内容和客观的标准的。 2、美感的个性:即美感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阶级的差异;其次表现为世界观和审美理想的差异;再次表现为审美趣味的差异;最后,美感在一定程度上还与个人的心境、情绪有关。 3、两者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无可争辩",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都是片面的,所以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 3、“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答:1、意境: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2、意境之所以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主要是因为: 首先,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所以说是情中景。 其次,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意境中的形象来于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 再次,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 最后,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4、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什么时候的事? 答: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Asthetik”(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

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

美学概论重点题目和答案

1. 什么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感受的科学。 研究对象:研究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研究艺术美,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 2. 试分析我国古代美学“以和为美”的思想 ?我国先秦时期“以和为美”的思想 史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和六律以聪耳”;“物相杂故曰文”;“和五味以调口”。以和为美,意即美是差异因素的协调统一,单一雷同不会有美。 ?古希腊时期的“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与比例”; 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 ?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 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理论的关系 ?美学和哲学 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 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 联系: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 ?美学与伦理学 区别:对象不同 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 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 美学与心理学 区别:对象、范围不同 联系:一方面,美学研究与发展要借助于心 理学成果;另一方面,美学发展又促进心理学发展。 ?美学与文艺理论 区别:研究范围、侧重点不同;学科特点不 同;历史发展不同。 联系:美学在独立出来之前,许多美学思想 就包含在文艺理论中;两者内容上重合;两者相互作用。 4. 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 ?美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完善文化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 ?对大学生成才具有直接现实意义 (开发智力 培养意志力 促进身心健康) 方法: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了解美学史上美学家的不同观点 ?结合艺术事实和艺术实践 ?勤于思考1. 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根源和本质的不同观点 从客观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从主观精神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从客观对象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从社会生活方面探索美的根源 ?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1. 西方美学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途径 ①从客观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②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③从主客观相互作用上探讨美的本质 2. 如何理解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美的根源和本质只能从人类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作出科学说明。 1.生产活动是美诞生的最原始基础 2. 人在其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3. 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古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和自身目的能动的创造世界,吧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其次,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再次,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没得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吧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 4. 简述美的特征 一、形象性车尔尼雪夫斯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二、客观性美归根到底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依赖于客观对象的客观属性与形式。 三、多样性 美的形态无限多样、丰富多彩。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有不同表现形态。四、社会性 美的社会性指它同人类生产、生活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美总是作为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五、功利性 美的功利性即符合人的目的性,指对人有利、有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 一、美的本质 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 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 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英】荷迦兹《美的分析》 【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 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 【法】孟德斯鸠 【美】朗洛伊斯 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 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 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 【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 【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美在主观”说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 【英】科林伍德 【意】克罗齐 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 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 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 (2)“美在生活”说 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 【德】马克思 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劳动创造了美。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 一、课程简介 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 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 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 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 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 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1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 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逻辑性 D、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 )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C、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 )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C、博克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C) 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B) A、王国维 B、蔡元培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D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D A、游戏B 、摹仿C 、巫术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B 、柏拉图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 14、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B )

《中国美学史》5000字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臵。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也许这就是古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礼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 美学学科的诞生: 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 (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 (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 (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 二、研究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 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 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 中国美学家的观点: (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 (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美学研究方法 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 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三)柏拉图论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种形式,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理念,理念是不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它就是“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都要依赖于这个美本身,才能成为美的事物。柏拉图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

美学概论试题库

《美学概论》试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的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历史就是很 的,但就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就是十分 的。 (古老、年轻)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就是提出的。 (墨子)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 5、在她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 出要辨析“什么就是美”与“什么东西就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柏拉图) 6、年,德国哲学家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750、鲍姆加登) 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 的、以蔡仪为代表的、以

朱光潜为代表的与以李泽厚为代表 的。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 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 的、、 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美、美感、美的创造) 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 即、 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二、选择题 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的甲骨文。 a、殷代 b、春秋 c、战国 d、汉代(a)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孟子(d)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就是提出的。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c)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 哥拉斯学派(d) 5、在她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 出要辨析“什么就是美”与“什么东西就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着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美学概论复习作业答案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一、填空题 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个部分。 2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形态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骨干”。 3艺术美论、审美论和美育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4.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且在不同方面发展 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5.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_的统一;是_真_与__善_的统一。 6.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_和审美关系。 二、名词解释 1.美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 3.美感: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4.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美在于客观形式”。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只是对美作了一些经验性的描述和归纳,缺乏普遍意义。因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体现了美的本质。 2.“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主要是用精神分析美学,它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 四、简答题: 1.简述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观点。 (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 (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 (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 (1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突出了美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出发,模糊地感到了美的现实基础。

美学概论试题答案

美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2、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审美追求。 3、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4、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5、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的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 二、简答题 1、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2、怎样理解审美的历史性?首先,审美现象中的对象实体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具历史性;其次,审美主体对审美现象的思考与认同更是不断变化,更具历史性,如人对美、艺术的理解,如美学核心的演变和转移。 3、试述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审美意识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美学思想是主体较自觉的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理论表述也是有一定普遍性的追求。但尚不是整体或独立的思考。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非全部)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为美学。因此,审美意识、美学思想是美学的构成部分和基础,美学则是它们的理论化与系统化。 4、简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概况。 ⑴、本体论阶段(古希腊到16世纪)用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起一套追求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纯粹原理。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普洛丁、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⑵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奠定了美学的基本旨趣,赋予美学一种为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主要有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德国古典主义。 ⑶语言学阶段(19世纪末始)美与感性都不再是自明的,也不再是先在的学科基础性概念,需要在丰富复杂的人类生存现象中去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的价值与意义也需要重新加以考察。有维特根斯坦、尼采、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及20世纪60年代后的诸流派。 三、论述题(此类问题,如不能展开或举例,将只有一半的分数)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作当中。当然,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处理好点和面、点和线的关系。所谓点和面的关系,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和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潮的关系。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而且诸子时代里面又包括很多的学派对美学的不同观点。以上的我列的可能不都对,在这么多的时段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诸子时代和禅学的美学观点,因为他们所主张的观点比较能深入我心,也能让我在短时间内理解而且接受,他们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缤纷但又复杂的社会的人们,现在的人们都麻木了,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了……我自己在看了这些过去的哲人们的观点之后,虽然只是少部分的关联到美学的知识,但是讲的都是人生的哲理,所以看了之后我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天无助的生活着了。儒家、道家和佛学的理论都让我受益匪浅。总之得出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人活着要以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不要奢求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只会更加痛苦。 礼:原始整合性与美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