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二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二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二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二期工程项目

1.总论

第一节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

LD县人民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二期工程

二.承办单位概况

1.单位名称:LD县人民检察院

2.单位地址:LD县县城吉祥路

3.单位简介:

LD县人民检察院位于LD县抱由镇吉祥路,辖区为LD县境内。LD县位于海南省西南部,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辖有11个镇、5个乡、169个村委会。境内有莺歌海盐场、尖峰岭林业公司等7个国有农场。

LD县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的职权。

全院设臵10个业务科室,具体是政工科、侦查监督科、公诉科、控告申诉检察科、监所检察科、民事行政检察科、职务犯罪预防科,反贪污贿赂局、渎职侵权罪案侦查局、办公室。编制59人。

乐东县人民检察院办

检察院在县委和省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以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强化监督,公正执法”主题,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严惩重刑事犯罪,严肃查办职务犯罪大案要案,强化诉讼监督,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为LD县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全院干警在任务重、人员少、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忠于职守,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项目概况

1.建设地点:项目建址位于LD县抱由镇区江北片区。

建设规模:LD县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050m2,加层数2层,其中办案技术用房建筑面积1000 m2, 车库建筑面积50m2。

2.总投资构成及资金筹措:项目建设总投资140万元,资金筹措:申请中央专项资金100万元,其余40万元由地方财政资金解决。

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二节编制依据与研究范围

一.研究工作的依据

1.2002年6最高人民检察院、建设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人民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建设标准》;

2.国家计委计投资(1999)2250号《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的通知》;

3.国家有关建筑设计的标准、规范;

4.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二.研究工作的范围

项目研究工作范围: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建筑建设方案、公用工程建设方案、消防措施及安全措施、环境保护与节能、机构设臵与人员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表、工程招标投标、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三节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构成合理、选址适当、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项目建设符合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单位机构健

全,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较高的知名度。

本项目的建设将从根本上解决LD县检察院功能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从而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检察院基础设施满足国家高检的要求,并为将该院硬件设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人民检察院的形象,调动干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检察院工作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检察院各项职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及时的法律服务和有力的司法保障,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此,建议国家及省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促使本项目早日建成,造福于社会。

第一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项目建设的背景

LD县人民检察院自1979年恢复重建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加快依法治国的进程,该院检察人员数量不断增多,随着检查职能的加强业务机构不断增多,所受理的案件不断增加,LD县财政困难,多年来对检察工作的投入少,致使检察机关在办案、专业技术用房方面的建设远远落后于检察事业自身的发展,不利于群众上访控告申诉。

为了从物质条件上保证检察机关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加大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犯罪的力度,推进LD县民主与法制建设,同时考虑到地方的条件和县级检察院的业务量与编制定员,按照2000年6月颁布施行的《人民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建设标准》的要求,决定建设县人民检察院专业技术大楼,并依据功能要求进行设计。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侦查手段和设施建设的通知》(高检发装字[1997]24号)指出:为了从物质条件上保证各项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的侦查手段设施建设。办案用房和侦查技术用房是检察机关办案等业务工作必需的基本侦查设施,没有办案用房和侦查技术用房的检察院,就无法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2004年,根据海南省发展与改革厅关于LD县人民检察院办案技术大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琼发改投资(2004)1800号文]的精神,在国家的支持下,LD县人民检察院兴建了LD县人民检察院办案技术大楼(该楼楼高2层,基础按4层进行处理)对于LD县检察院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LD县是海南省的大县,人口约50万,每年受理的案件多,办案和技术用房仍显不足,影响接待、询问、讯问、侦查监督、指挥、监控以及化验、文检、痕检、法医、司法会计、录音资料检验、照相等业务的开展,因此海南省人民检察院将LD县检察院列为“两房”建设重点扶持对象,在现LD县检察院办案技术大楼的基础上加盖二层办案技术用房。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的建设是适应人民检察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打击一切叛国的、分裂国家的犯罪活动,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保卫国家的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保护社会主义的国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民法制观

念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普遍运用法律来解决纠纷,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民检察事业快速发展。LD县人民检察院2004年和2006年三年来检察工作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刑事工作

共受理提请批捕的各类犯罪案件615件795人。经审查依法批准逮捕603件774人,追加逮捕48人,不捕12件21人;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件789件865人。经审查依法提起公诉669件683人,移送海南检察分院审查86件96人,不起诉16件19人,立案监督18件22人。

二.自侦工作

共受理贪污贿赂、侵权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线索183件216人,初查180件206人,立案侦查29件42人。

三.监所工作

对LD监狱、县看守所进行安全检察792次。

四.控申工作

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63件次,均按分流处理。

面对实际业务量大有增加,工作任务不断加重的情况,LD 县院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增加基本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是与国际社会司法检查工作接轨的客观要求。中国已加入WTO,各项工作都要和国际接轨。民主与法治是国际社会最强烈呼声。法治基本设施的齐全完备,检查职能的不断完善,不但展示出LD县作为海南省县级的城市形象,也可看到我国法治建设的日益完善,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适时的、必要的。

第二章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建设地点

LD县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续建工程位于LD县抱由镇区江北片区,在原县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该楼楼高二层,基础按四层进行处理)上加层。

由LD县抱由镇经永明大桥通往江北片区,地理位臵十分优越。LD县检察院规划建设用地20亩,办案和技术用房总用地约5亩。建设用地地形平坦,周边环境良好,适宜建设。

第二节建设条件

一.气候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海南岛西南端,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是岛内降雨偏少的地区。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湿季集中于8-10月。

年平均气温为24o C

月最高平均气温27.2℃

月最低平均气温19℃

年最大降水量1660.4mm

年最小降水量668.7mm

年平均降水量1559.3mm

月平均湿度80.04%

年平均蒸发量2296.6mm

年最大蒸发量2644.3mm

年最小蒸发量1959.9mm

冬季主导风向为ES

每年台风2-3次

全年平均风速2m/s

二.交通

LD县检察院位于LD县县城抱由镇江北片区,项目交通十分便利。

三.给排水、供配电

拟建地位于LD县抱由镇江北片区,项目建设地的供水、供电等市政设施配套齐全,污水处理厂正在兴建中。

拟建地配套建设有相应的市政排水管网,项目排水入市政排水管网。

四.通讯条件

LD县已实现传输数字化通讯,电话通讯已覆盖全县,项目通讯条件良好。

五.建筑材料

本项目建设所需的砂、石、水泥、钢材等基建材料均为市场上常用材料,LD县城的材料供应商均有充足的货源,能保证项目需要。

第三章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第一节建设规模

LD县人民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的建设等级为三级,由于LD县为人口大县,海南省人民检察院将LD县人民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的建设作为2006年“两房”建设重点扶持对象,LD县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二期工程建设规模为1050m2, 其中办案技术用房建筑面积1000 m2, 车库建筑面积50m2。

二期工程在现LD县人民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该楼楼高2层,基础按4层进行处理,建筑面积1050m2,每层建筑面积500m2)的基础上加层建设,增加二层。

第二节建设内容

1.LD县人民检察院办案技术大楼二期工程:建筑面积为1000m2。

2.配套建设车库50m2。

3.配套设施:给水、排水、供电、通讯、道路、绿化。其中道路和场地硬化面积500m2,绿化面积600m2。

第四章建筑建设方案

第一节总平面布置方案

本项目拟建在LD县抱由镇区江北片区行政办公用地内。办案技术用房项目占地5亩,LD县检察院规划建设用地20亩。场地形状为矩形。场地内地势平坦。

场地的西侧作为拟建的办公楼预留地,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拟建在场地南侧,建筑主要出入口设在南向。办案技术用房周围设道路、绿化,楼前设停车场,场地入口设在规划道路一侧。

在总体布局上以及办案技术用房的体型组合上采用以场地的南北方向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形式,突出体现检察院庄严、公正的特点。

第二节建筑方案

一.平面布置

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二期工程在现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的基础上进行加层,加层2层,建筑面积为1000m2。现建筑面积2150m2,加层后总建筑面积为3150m2。层高3.6m。

根据LD县人民检察院的实际情况,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二期工程基本使用面积指标见表1~2。

表1 办案用房使用面积分配表

注:使用系数按0.65计算

表2专业技术用房使用面积分配表

注:使用系数按0.65计算

二.建筑装修

地面为地面砖,内墙面为内墙涂料,外墙面为外墙涂料,内门为木门,外门为铝合金门,铝合金窗。

三.建筑立面设计

立面采用对称布臵的形式,通过对各部分体形组织及入口处台阶、雨蓬、柱子、门窗、墙面的凸凹变化等的处理,从整体到细部塑造人民检察院的庄重严肃、公正无私的建筑形象。

四.汽车库设计

在用地的的东北角建汽车库一座,存放各种车辆,建筑面积50m2。采用砖混结构。

第三节结构方案

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

第五章公用工程建设方案

一.给水

水源采用LD县市政供水,本项目拟就近由市政供水管网引入,引入给水管管径为DN100。供水方式采用生活、消防联合供水系统。

室外给水管环状布臵,室外消防用水由市政管网直接供给,并相应设臵室外消火栓。

卫生设备:所有卫生设备均采用国内中外合资企业产品或国内二级及二级以上专业生产企业生产的名优产品,选型待定。

管材:生活给水系统采用国标给水塑料管,粘接。

二.排水

项目排水体系拟采用雨、污分流系统。

1.雨水

天面雨水排至散水坡、室外地坪雨水由雨水口收集,二者一道经室外雨水管汇集,有组织地排入市政排水管网。

2.排水

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室内排水管采用PVC管,室外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三.电气

项目位于LD县江北片区内,项目用电由供电所引入。

项目干线采用树干式配电方式,支线采用放射式配电方式。

线路一律暗敷,接线型TN—G—S。

采用集中计量,计量表设在一层主进线箱处。

按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屋面女儿墙设避雷带做防雷接闪器。接地采用综合接地,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做接地体。接地电阻要求小于4欧。

四.弱电设计

办案用房及专业技术用房均设臵电话、直入市话网。

办案用房及专业技术用房均设臵电视终端孔,信号取自有线电视网。

办案用房及专业技术用房均设臵计算机网络插孔。

电视、电话、网络线路均穿管暗敷。

五.道路场地硬化和绿化

场地配套建设6m宽的机动车道50m,小型广场200m2,采用水泥混凝土结构型式,硬化面积总计500 m2,

在办案用房及专业技术用房大楼周围进行绿化,绿化面积600 m2。

第六章消防措施及安全措施

第一节消防措施

一.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

室外消火栓系统用水量为20l/s,延续时间2h。项目室外消防用水由市政管网直接供给,室外消火栓利用市政消火栓或直接接于市政给水管网。配套设一组室内消火栓系统专用的地上式消防水泵结合器,供消防车向室内消火栓系统转输消防用水。

二.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室内消火栓系统用水量为10l/s,延续时间2h。

大楼设室内消火栓系统,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10l/s,火灾延续时间均按2h计,屋顶水箱贮存9m3火灾初期消防用水,并设有消防贮水不被他用的设施。

每层楼梯间附近、走道等处设臵室内消火栓,箱内设DN65消火栓接口一个,φ19mm水枪一支,DN65水带长25米一套,报警按钮和指示灯各一个,设臵位臵需保证每层有二支水枪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充实水柱按7m设计。

三.灭火器设置

按《建筑灭火器配臵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本建筑室内全面配臵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第二节安全措施

1.建筑物的安全疏散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的有关规定,疏散口数量应满足消防要求。

2.每层楼口应设防盗警报器。信息通讯中心用房、枪弹保管用房、诉讼案件档案用房应设防盗门。

3.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作接地体,进行防雷接地保护。

4.定期对消防器具和安全装臵进行检查。

第七章环境保护及节能节水措施

第一节环境保护

1.室内排水系统采用废污合排,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排水管网。

2.利用建筑物周围空地,尽可能地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绿化环境。

3.设臵足够的活动垃圾箱,垃圾集中后运至垃圾处理厂处理。

4.施工过程中,由噪声、粉尘和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原则上要对施工作业方案进行严格审查,采用文明的施工方式。对产生噪音的设备尽量避开在上班时间使用;对砂石、水泥和包装物等宜放臵合适位臵;建筑垃圾应采取合理填埋或外运处理。总之,要想方设法使施工过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施工作业要求的标准内。

5.按照建筑和其它功能设臵进行合理绿化。道路沿线植树,空地上广植花草、灌木,采用立体或局部多种绿化形式,正门入口处重点绿化。在创造优美洁净的环境的同时,也起到了防尘降噪的效果。

第二节节能节水措施

能源节约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的有关规定,拟定节能、节水措施如下:

1.选用的卫生器具、照明灯具、生活设备等均采用新型节能型产品,以利降低能耗,节约能源。

2.吊顶材料可选用具有除湿等特性的新型材料,以减少空调使用率。

3.窗面积按节能规范合理设臵,既要考虑采光、通风,又要考虑炎夏的热气入侵。

4.建筑材料根据使用要求,选择新型的材料,以利节能。

5.各种阀门均选用优质产品,严防伪劣产品混入,杜绝跑、漏、滴现象存在,降低自来水管网的输水损失率。

6.各用电、用水点均设臵电表、水表进行计量,并考虑实行用电、用水定额管理。

国土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推进“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根据《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有关要求,结合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是全面落实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重要抓手,是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载体。 “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建成国土资源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运行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60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84家,基本覆盖了土地科学与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基础地质与勘查技

术、矿产资源与综合利用、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国土资源几大领域。创新平台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人才,集中了大量的国土资源先进仪器设备,形成了一流的科技创新硬件条件,承担了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任务,产出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支撑、引领国土资源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创新平台布局结构不合理、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尤其在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围绕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着力做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统筹规划、系统布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打造科技创新要素聚集的高地,形成定位清晰、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动态调整、协同发展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促进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提质升级。 建设目标: ----着力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按照国家规划布局精

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 管理办法

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 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规范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结合河北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技术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技术创新人才聚集培养、面向社会开放的技术创新平台。 第三条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集成,为产业化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标准、工艺、装备和新产品;实行开放服务,承接委托的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业务;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推动技术扩散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集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加强与重点实验室等其他类型研发基地的协同联动,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 第四条技术创新中心主要依托我省规模以上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机构建设,支持产学研联合共建。 第五条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坚持“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增

量提质、科学发展”的原则,实行择优建设、绩效评估、动态管理、有序进出的管理机制。 第六条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七条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是全省技术创新中心规划布局和宏观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一)贯彻和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管理的政策和规章。 (二)制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及工作规则。 (三)编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的规划和计划,指导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四)组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任务验收和管理与运行绩效评估(以下简称绩效评估)。 (五)审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调整和撤销。 第八条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和雄安新区科技工作主管部门(单位)是技术创新中心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技术创新中心的规划建设和重点培育,指导申请单位编制《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和《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组织建设项目申报推荐。 - 2 -

天津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天津科委

附件1 天津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基地布局,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国科发创〔2017〕353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功能定位 技术创新中心以我市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按功能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大科技任务,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施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业化的一体化推进,打造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高地、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 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开展产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艺试验和各类规范标准制定,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及

产业化。加强对现有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评估考核和多渠道优化整合,符合条件的纳入技术创新中心等管理。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主要目标 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满足我市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2018年启动建设1—2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至2020年,全市布局建设3—5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150家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二)建设原则 ——聚焦产业。围绕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质量提升。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强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改革牵引。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

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为高质量推进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由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等共同组成的省技术创新中心体系,依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总体要求 (一)功能定位。省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是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创新中心既要靠近创新源头,充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加强科技成果辐射供给和源头支撑;又要靠近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企业和产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切实解决企业和产业的实际技术难题。创新中心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 (二)主要任务。 1.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产品,致力于源头技术创新,组织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战略研究和技术攻关,攻克“卡脖子”技术,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 2.转化应用重大创新成果。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在产业链上下游的示范应用和转化,加速共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制定和推动形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 3.提供技术创新服务。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技术创新机构、开展合同研发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按需定制的技术创新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各类创新资源按规定面向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培育孵化壮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4.引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着力培育优秀青年人才。开展探索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管理等创新政策试点,全方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2020)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2020) 各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2020年12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高层次技术创新高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建设标准。 一、标准依据 《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国科发区〔2020〕70号)《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鲁科字〔2017〕167号)和《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鲁科字〔2019〕93号)等政策文件和有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二、功能定位 省技术创新中心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载体。省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创新链中游,对上衔接实验室基础研究,对下衔接企业产业化,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通道。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源头技术供给,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三、核心任务 省技术创新中心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负有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使命,服务产业发展战略需求,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建设完善科研条件平台与研发体系建设和成果转化体系。 (一)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 指标内容:

XX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XX市技术创新中心 建设方案 申请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目录 XX市技术创新中心(新建类)建设方案 (2) 一、牵头建设单位现有基础和条件 (3) (一)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3) (二)科研队伍情况 (4) (三)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 (11) (四)科研经费投入情况 (11) (五)开展研发活动情况 (12) 二、国内外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市内发展需求 (16) (一)国际技术发展水平 (17) (二)国内发展趋势 (18) (三)市内发展需求 (18) 三、组建中心的背景和意义 (19) (一)组建中心的必要性 (20) (二)组建中心的可行性 (22) 四、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 (25) (一)指导思想 (25) (二)战略定位 (25) (三)建设原则 (25) 五、建设内容 (26) (一)总体目标 (26) (二)主要任务 (26) (三)近三年的目标和任务 (26) 六、管理运行机制 (28) (一)组织架构 (28) (二)创新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 (29) (三)规章制度建立 (30) 七、中心未来三年的经费预算情况 (32) 八、附件材料 (33) (一)营业执照 (34) (二) XX年审计报告 (34) (三)主要研发人员名单 (52) (四)中高级职称证书 (53) (五)外部专家职称及聘用证书 (58) (六)专利证书 (61) (七) XX年软件著作权证书 (69) (八) XX年重点项目及研发费用 (82) (九)近三年研发设备采购发票 (142) (十)产学研合作协议 (159) (十一)资质荣誉 (165) (十二)其他证明材料 (180)

精选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策划方案

精选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策划方案 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市科委研究制定了《天津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一、功能定位 技术创新中心以我市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按功能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大科技任务,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施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业化的一体化推进,打造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高地、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 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开展产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艺试验和各类规范标准制定,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及产业化。加强对现有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评估考核和多渠道优化整合,符合条件的纳入技术创新中心等管理。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主要目标 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满足我市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2018年启动建设1-2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至2020年,全市布局建设3-5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150家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二)建设原则 --聚焦产业。围绕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质量提升。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强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改革牵引。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治理结构、组织运营、研发投入、人才集聚、支持政策等方面改革创新,为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的运行提供支撑保障。 --开放协同。建立技术、人才、项目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链接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创新力量,形成面向全球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有序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启动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熟一个,建设一个”;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主要通过对现有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评估考核,以撤并转方式建立。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新建一批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

甘科计规〔2018〕5号 各市州科技局,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省直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关单位: 为了做好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工作,依据《甘肃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6〕211号)、《甘肃省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实施方案》(甘科计〔2018〕3号),省科技厅制定了《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经2018年6月27日第2次厅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甘肃省科技厅 2018年7月9日 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甘肃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6〕211号),加快甘肃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据《甘肃省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实施方案》(甘科计〔2018〕3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是指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为目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组建的省级新型研究开发机构,是省级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技术创新中心功能定位是以支撑全省重点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为核心,与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对技术创新中心的申请、评审、立项、评价、运行等管理服务工作。第五条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应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技术创新中心承担。 第二章职责 第六条省科技厅是技术创新中心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技术创新中心发展方针和政策,编制发展规划,发布建设指南。 (二)制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制度,指导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三)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的立项建设、调整优化和合并撤销。 (四)组织对技术创新中心的验收、评估和检查。 (五)对条件成熟优势明显的省技术创新中心,推荐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第七条省直有关行业部门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协同省科技厅推进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和监督管理,落实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经费。省市共建技术创新中心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依托所在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 第八条依托单位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主体,主要职责是: (一)支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将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纳入单位年度预算,提供人力资源、科研场所、仪器设备和成果转移转化等条件保障。 (二)组织技术创新中心的申报、论证,制定运行管理,解决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三)聘任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及副主任;组建技术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 (四)组织技术创新中心年度考核,负责日常监督管理,配合省科技厅做好定期评估工作。(五)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提出技术创新中心名称、研究方向、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等重大事项的调整意见,经牵头组建单位的推荐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审核批复。

XX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附件1 xx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优化全市科技创新基地布局,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xx7〕250号)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国科发创〔2xx7〕353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一、功能定位 技术创新中心以我市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按功能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大科技任务,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施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业化的一体化推进,打造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高地、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 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开展产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艺试验和各类规范标准制定,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及产业化。加强对现有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评估考核和多渠道优化整合,符合条件的纳入技术创新中心等管理。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主要目标 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满足我市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

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2xx8年启动建设1—2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至2xx0年,全市布局建设3—5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xx0家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 (二)建设原则 ——聚焦产业。围绕x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质量提升。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杂。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强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龔。 ——改革牵引。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治理结构、组织运营、研发投入、人才集聚、支持政策等方面改革创新,为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的运行提供支撑保障。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鈞。 ——开放协同。建立技术、人才、项目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链接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创新力量,形成面向全球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诘聾。 ——有序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启动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熟一个,建设一个”;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主要通过对现有xx市工程技术中心评估考核,以撤并转方式建立。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新建一批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挞曉。 三、重点任务 (一)服务我市战略,开展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开展战略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抢占未来产业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20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 (年) 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 (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实现追赶发展的主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必须扬弃这种发展模式,构建满足产业内生发展需求的技术供给体系。我国制造业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依靠过去的技术引进模式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加紧打造制造业高水平新型创新载体,丰富和拓展技术创新链,弥补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脱节与断层,形成技

关于加快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

关于加快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根据《中共X省委、X省人民政府关于组建X省实验室X省技术创新中心的决定》(X发〔X〕X号)精神,围绕积极争创国家、X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紧抓省委、省政府组建X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重大机遇,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需求,以组建X市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为抓手,以培育创建国家创新基地“预备队”、省级创新基地“先锋队”为目标,到2025年培育创建若干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X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创建国家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实现突破,形成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和产业创新成果,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水平,为加快新时代美好X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二、创建原则 (一)合理布局,重点突破。依据X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坚持高标准、高水平,体现引领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组建要求,结合我市高校院所和产业发展优势,在重点领域合理布局组建X市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X市实验室定位于科学研究类科技创新基地,瞄准国家前沿、聚焦国家和省战略目标,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重大科

技任务和重大科学工程,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原创性科学研究。X市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基地,面向国际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围绕影响国家和省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行业技术领域,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应用示范。 (二)分批培育,分批创建。将我市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作为第一梯队,择优筛选组建首批X市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对标X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标准,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成熟一家、争创一家,形成组建若干X市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申报若干X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若干X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的梯队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支持我市X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实验室或分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工作对接。主动向省科技厅汇报沟通,及时掌握X 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工作计划和认定标准、管理办法、配套政策制定等情况,积极谋划我市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二)梳理现有研发平台。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X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原则,对全市已建立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

XX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XX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一、功能定位 技术创新中心以我市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按功能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大科技任务,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施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业化的一体化推进,打造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高地、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 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开展产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艺试验和各类规范标准制定,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及产业化。加强对现有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评估考核和多渠道优化整合,符合条件的纳入技术创新中心等管理。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主要目标 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满足我市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2018年启动建设1—2家综合性技术创

新中心。至2020年,全市布局建设3—5家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150家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二)建设原则 ——聚焦产业。围绕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质量提升。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强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改革牵引。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治理结构、组织运营、研发投入、人才集聚、支持政策等方面改革创新,为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的运行提供支撑保障。 ——开放协同。建立技术、人才、项目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链接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创新力量,形成面向全球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有序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启动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熟一个,建设一个”;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主要通过对现有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评估考核,以撤并转方式建立。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新建一批专业性技术创新中心。 三、重点任务

3D打印技术创新应用示范中心简介

3D打印技术创新应用示范中心简介 3D打印技术创新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是为有效地整合和调动3D打印技术在智能制造学科领域相关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力量,切实服务于智能制造战略需求,由渭南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牵头落实科技部、财政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231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900万元,建设期二年。并联所大学,企业与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协同发起成立的。 中心拟建成“立足全省、辐射周边、面向国内、关键技术国际先进”的开放式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围绕“3D打印技术创新、应用、示范、高端智能装备、先进智能制造工艺技术、流程制造智能技术、3D智能产品”八大领域,在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培育转化、质量检测评定、产品设计服务、人才培养引进、产业智库咨询等方面,为企业3D打印技术创新、应用、示范、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方案诊断设计、工艺流程再造、装备智能化升级、技术工人培训等一条龙专业服务。 中心围绕智3D打印技术、能制造领域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其装备,以高效加工装备、高精密加工装备和复合材料加工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为突破点,汇聚省内优势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在已有的科研平台基础上,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一特色”,瞄准国内一流,通过机制创新,强化和完善智能制造协同运行机制,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将其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的学术高地、创新中心、研发基地和产业引领阵地,全面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中心汇集了国内外3D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创新主力,也是国内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数控机床、工业软件、自动化系统集成等3D打印、能制造领域开发、制造、服务的重点骨干力量,代表了国家智能制造的领先水平。

甘肃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

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 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甘肃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6〕211号),加快甘肃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据《甘肃省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实施方案》(甘科计〔2018〕3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是指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为目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牵头组建的省级新型研究开发机构,是省级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技术创新中心功能定位是以支撑全省重点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为核心,与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对技术创新中心的申报、审核、评价、运等管理等服务工作。 第五条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应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

则,优先委托技术创新中心承担。 第二章职责 第六条省科技厅是技术创新中心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一)制定技术创新中心发展方针和政策,编制发展规划,发布建设指南。 (二)制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制度,指导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三)负责技术创新中心的立项建设、调整优化和合并撤销。 (四)组织对技术创新中心的验收、评估和检查。 (五)对条件成熟、符合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要求的省技术创新中心,推荐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第七条省直有关行业部门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协同省科技厅推进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和监督管理,落实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经费以及相应人事配套政策。 第八条牵头组建单位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主体,主要职责是: (一)支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将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纳入单位年度预算,提供人力资源、科研场所、仪器设备和成果转移转化等条件保障。 (二)组织技术创新中心的申报、论证,制定运行管理,解决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三)聘任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及副主任;组建技术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 (四)组织技术创新中心年度考核,负责日常监督管理,配合省科

技术创新中心可行性报告

附件二 固原市六盘山中药材技术创新中心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心名称:固原市六盘山中药材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单位:隆德县国隆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 主管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申报日期:2014年4月15日 一、项目背景与目的意义 中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也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国家为此出台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全国有10多个省、市将以中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并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随着人类医学模式从治疗型向预防型的转变,以及“回归自然”潮流的涌动,中药以其疗效好、毒性低、副作用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欢迎。目前全世界植物药的年交易额近200亿美元,并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中药的保健治疗在欧美各国的影响日益扩大,使用中药保健和治疗疑难病症的人越来越多。国际中草药和植物药市场的广阔前景为我国中药材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我国中药产业是一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受到国家有关部门

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满足我国人民医疗保健的需要,扩大名优中药出口,防范和抵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外医药对我国的冲击,国家决定大力发展我国的特色中药产业。国家科技部启动了中药现代化产业行动计划,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都制定了一系列推进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化的战略方针。随着我国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新品种的不断开发,中药材的需求量正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采用规范化操作规程生产的中药材和无污染的绿色中药材具有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农业将受到很大的冲击,而作为我国特色产业的药材种植业却将获得更多进军国际市场的机会。当前,已有许多地方政府将中药材生产作为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的首选目标,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西部许多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都选择了中药材产业作为当地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中药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西部地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0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把中药材列为全区重点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 组建中药材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开展优质中药材新品种的筛选及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将中心建成优质中药材科研生产开发基地;推动中药材新技术、新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为中药材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成熟配套的新技

技术创新3年规划

XXXXXXX有限公司 2013—2015年转型升级规划 一、总体思路 围绕上级政府部门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公司择优确定主攻方向,面向国内外市场,优化运行机制,建设技术高地,实现全方位技术跨越,用现代科技支撑企业发展。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把握xx行业的发展方向,使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成为确保我公司安全生产、提高管理水平的强有力措施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为支撑,人才为核心,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促进技术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加强领导,实行科技工作领导责任制,把科技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好落实。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成立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总工程师为副组长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领导小组,狠抓规划和计划工作的落实。 2、进一步完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制度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结合我公司实际,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和技

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密切配合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各种手段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轮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强、层次高的技术专业队伍。建立专业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员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为技术创新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动力,激励技术人员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工程,通过技术创新出精品出人才。按市场机制培养人才,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才惜才的用人之道,在实践中造就培养一批技术创新人才。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广开渠道,引进一批当前我区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集中高素质人才智慧构划大思路、筛选大项目、促进大开发。建立更完善的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实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工程,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给荣誉,给地位,给待遇,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前沿技术人才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不断调整人才结构,大力引进与培养年轻的技术带头人和创新管理人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机制,改革科技人员的报酬分配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技术创新要素的最佳组合。 3、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中心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中心为主体,提升技术创新平台,实施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加快对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促使其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关键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

中药材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二 XXXX市中药材技术创新中心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心名称:XX中药材XX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单位:XXXX药业有限公司 主管部门:XX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申报日期:

一、项目背景与目的意义 中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也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国家为此出台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全国有10多个省、市将以中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并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随着人类医学模式从治疗型向预防型的转变,以及“回归自然”潮流的涌动,中药以其疗效好、毒性低、副作用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欢迎。目前全世界植物药的年交易额近200亿美元,并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中药的保健治疗在欧美各国的影响日益扩大,使用中药保健和治疗疑难病症的人越来越多。国际中草药和植物药市场的广阔前景为我国中药材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我国中药产业是一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满足我国人民医疗保健的需要,扩大名优中药出口,防范和抵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外医药对我国的冲击,国家决定大力发展我国的特色中药产业。国家科技部启动了中药现代化产业行动计划,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都制定了一系列推进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化的战略方针。随着我国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新品种的不断开发,中药材的需求量正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采用规范化操作规程生产的中药材和无污染的绿色中药材具有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农业将受到很大的冲击,而作为我国特色产业的药材种植业却将获得更多进军国际市场的机会。当前,已有许多地方政府将中药材生产作为调整种植业产

创新中心项目验收报告

创新中心项目验收 报告 1

项目完成报告 项目名称: 广东省金珠有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计划类别: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管理单位: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承担单位: 广东金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填写日期: 10月25日 2

一、项目执行情况 1、项目合同规定的任务、考核目标及主要技术与经济指标 课题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建立”广东省金珠有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专门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是建立四大不同生态区科技示范试验基地以及培养一支科技创新团队。要求成立科技创新中心包括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室、农业重要病虫害预防及控制技术研究室、土壤肥料研究室、畜禽饲养技术研究室、有机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室等五个研究室和一个检测化验室。要求建设基地包括有机稻米生产技术科技示范基地、有机花生及大豆生产技术科技示范基地、粤东有机黑猪饲养技术科技示范基地、有机食品加工技术科技示范基地, 每个基地规划面积300-500亩。要求建立科技创新团队有科技骨干10名, 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骨干20名。有机农业具有营养品质高、价格高、食品安全等特点, 在解决社会就业压力、解决增收难问题上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创立中心组建后第一年企业销售收入7400万元, 税利560万元, 并以每年14%速度增长, 为粤东地区农业创新、农业培训和农业示范、推广服务, 为”三农”做出贡献。 2、项目任务执行情况综述 建立”广东省金珠有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并配套相关科技创新平台设备。筹建研究推广有机稻、有机花生和有机大豆生产 3

秧技术、有机黑猪等饲养技术的研究室, 把科研, 生产连接起来, 形成农业种植和饲养相结合的立体生态循环生产体系。 本项目已建立3000亩有机大米的生产基地, 经过示范及推广服务, 共带动1500户农户, 平均每户收入增收5000多元, 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经济增收、农民增收并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建立有机稻米生产技术科技示范基地, 成立了4个部门( 水稻生产研究室、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室、化验室和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研究室) 。 二、项目实施选择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和 创新性评述 ”有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由广东金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部昆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参与合作组建。人员方面, 由广东金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组成。经费投入上, 广东金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筹措。运行机制上: 实行由中心主任负责制下的职能结构, 按各岗位职责既分工又合作, 达到科学高效运作。 建立有机稻米生产技术科技示范基地、有机花生及有机大豆生产技术科技示范基地, 以上各基地面积为500亩, 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中心建立研究推广有机稻米、有机花生和有机大豆生产技 4

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一.功能定位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是依托我省规模以上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技术机构的优势技术专业布局建设,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技术创新人才聚集培养,面向社会开放的技术创新基地。主要任务是: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集成,为产业化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标准.工艺.装备和新产品;实行开放服务,承担委托的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业务;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推动技术扩散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集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加强与重点实验室等其他类型研发基地的协同创新,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 二.支持重点和新建数量 1.支持重点:规模以上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机构具有技术开发优势的团队;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领域。 2.建设数量:择优支持新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60 家。 三.申报条件 (一)依托单位是在河北省境内注册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技术机构等法人单位,在相关领域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和影响力。 (二)依托单位是企业的,应是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相对独立的研发机构,上年度科技经费投入不少于200 万元。依托单位

是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机构的,须与省内2 家以上企业联合共建。 (三)依托单位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或专有技术,有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具备组织和承担科技创新项目的能力,具有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经验,能有效整合相关创新资源。 (四)依托单位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信誉,能够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场地.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支持,能够承担建设和管理技术创新中心的责任。 (五)技术创新中心拥有技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技术创新带头人和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团队,固定人员不少于20 人。 (六)具有满足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需要的科研办公场所.科研仪器设备.中间试验和检验检测能力。 (七)技术创新中心的名称.研发方向.研发内容明确具体,建设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实施方案》经过了专家论证。 (八)联合共建技术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与共建单位须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合共建的方式.人员.任务分工以及各自权利和义务等。其中,依托单位自身的科研条件.研发人员.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必须占到60%以上。(九)当地政府或归口管理部门承诺为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及条件保障。 四.申报材料及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