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控制篇90876

管理学控制习题

六章控制职能 1.传统的控制方法有哪些? 答案:预算、统计资料、专题报告、盈亏平衡分析、经营审核、深入现场。 2.简述控制的动态性特点。 答:组织是动态的,其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控制标准和方法不可能固定不变。管理控制应具有动态的特征,这样可以提高控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简述现场控制的弊端。 答:1)容易受到管理者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2)应用范围较窄。3)容易在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对立。 4.简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即:控制的对象)简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即:控制的对象) 答:1)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2)资源投入3)组织活动 5、简述制定控制标准的步骤。 答:1)确立控制对象。2)选择控制重点。3)制定控制标准。 6.简述工业企业常用的控制标准。 答:1)时间标准。如工时、交货期等。2)数量标准。如产品数量、废品数量等。3)质量标准。如产品等级、合格率等。4)成本标准。如单位产品成本等。 7.简述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 答:1)统计标准: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2)经验标准:根据经验和判断来估计预期结果。3)工程标准:在客观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标准。 8.简述控制标准的制定要求。

答:1)便于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衡量。2)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3)应与未来的发展相结合。4)应尽可能体现出一致性。5)应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6)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9.对控制信息有什么要求? 答:控制信息应具备以下特性:及时性、可靠性、适用性。 10.怎样理解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答案:(1)一方面,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因为由于主客观原因,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控制工作起着执行和完成计划的保障作用,以及在管理过程中产生新的计划、新的目标和新的控制标准的作用。通过控制工作了解偏差和纠正计划。 (2)另一方面,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还表现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它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控制工作还处于管理的全过程中,它不仅可以维持其他职能的正常活动,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纠正偏差的行动来影响其他职能的活动。通过纠正偏差的行动,控制工作与其他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管理过程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11.为什么纠正偏差是控制的关键? 答案:(1)它体现了执行控制职能的目的。控制职能,就是将计划的执行情况同计划所制定的控制标准对照,从而发现执行情况同计划目标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相应措施,使这种偏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以达到保持组织系统的活动稳定的目的,也就是纠正偏差的目的。 (2)纠正偏差,将控制工作同管理的其他职能结合在一起。纠正偏差是整个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工作内容。通过确立目标,修订计划,改变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置以及在指导与领导方法上的重大改进,可以使纠正目标的工作取得满意效果,使得整个控制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12.简述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相同点? 答案:(1)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管理控制系统实质上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发现管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促进系统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改变,使之逐渐趋于稳定、完善,直至达到优化状态。(2)管理控制也有两个前提条件,即计划指标

管理学原理自己

第一篇基础篇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③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管理的职能:①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②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③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④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4)管理者: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5)管理者的分类:①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基层②按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6)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企业。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③联络者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2)信息传递方面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3)决策制定方面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7)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高层只需一般了解②人际技能对高、中、基层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③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对基层不太重要。 (8)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领会:(1)管理的产生:①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②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①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②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③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3)管理有效性的衡量: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意味“正确地做事;效果: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意味“做正确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管理者都从事以下四种活动: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工作数量多、质量好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在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称为“成功的管理者”。分析结论:①对于“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网络联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②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网络联系的贡献最小。③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对于组织中获得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5)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识记:(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①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②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指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2)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①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②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③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④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2.领会:(1)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 (2)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1、经营与管理的区别: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2、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1、理想的组织形态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4)霍桑实验的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2、认为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即所谓的“士气”,而这又是由家庭和社会活动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的。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左右成员行为。4、新型的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5)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该研究集中在四个领域1、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这是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驱使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动机激励理论实质上是研究如何根据各种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需要去激励人们的动机,从而产生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2、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这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即如何看待职场中员工的人性。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它以动机激励和人性理论为基础,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对人性的看法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体现的。4、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又对个体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6)管理理论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主要由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2.20世纪20年代中期,梅奥的“霍桑试验”,把研究重点从“物”转向“人”,行为科学由此产生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突出特点是强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4.当代管理理论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识记:(1)组织环境的概念: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2)组织环境的分类:①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和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等)②内部环境(包括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 (3)组织环境的特点:客观性、复杂性、关联性、不确定性、层次性。 (4)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征: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

201x管理学试题第五章控制

第五篇控制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控制的特征看,控制是对(A) A 人的控制 B 物的控制 C 工具的控制 D 综合上述三者 2、从控制的特征看,控制具有(C) A 局部性 B 分散性 C 整体性 D 集中性 3、控制需要对偏差加以关注,这主要是指通过控制(B) A 杜绝偏差产生 B 防止偏差扩大 C 防止偏差缩小 D 防止偏差变化 4、以人为中心是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指(C) A 认识控制的主要对象 B 人的行为是控制的对象 C 控制的主体是人 D 都是 5、所谓例外与重点原则是指(C) A例外是控制需重点关注的B例外不是控制需关注的 C例外偏差是需重点关注的D例外偏差不属于需重点关注的 6、信息作为控制的焦点是指(D) A 信息的来源 B 信息的准确性 C 信息的传递速度 D 三者都是 7、资金作为控制的标准之一是指(B) A 在经营中的各项费用 B 经营中的各项投入C经营中的各类原材料D 都是 8、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的关系是(B) A 是两种不同的预算方法 B 后者是在固定性费用发生变化后采用的预算 C 前者在固定性费用发生变化后采用的预算 D 两者没有关系 9、所谓有效预算的灵活性特征是指预算是(D) A按照特定范围制订的B按照特定岗位制订C特定职能制订的D特定时间制订的10、预算也要有明确的目标,预算的目标应该是(A)

A 组织目标 B 个人目标 C 部门目标 D 衡量目标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可以作为控制焦点的有(ABCDE) A 人员 B 作业 C 财务 D 组织绩效 E 信息 2、以下将导致控制的必要性的原因的有(ABD) A 外部环境改变 B 内部环境改变 C 计划调整 D 组织成员素质改变 E 组织绩效改变 3、组织绩效是(ABC) A 管理者关注的对象 B 利益相关者关注的对象 C 管理控制关注的对象 D 社会关注的对象 E 竞争者关注的对象 4、管理控制具有动态性特征是因为(BCD) A 控制对象的动态变化 B 控制手段的动态变化 C 控制标准的动态变化 D 控制程序的动态变化 E 控制主体的动态变化 5、在控制中如对比控制标准后发现存在明显偏差,则需要做的工作有(BCDE) A 查找偏差的原因 B 分析偏差的程度 C 确定偏差的方向 D 确认偏差是否能够被接受 E 确定纠正偏差的方式 6、以下属于直接控制内容的控制方式有(AB) A 管理者素质控制 B 管理者技能控制 C 管理层次控制 D 管理手段控制 E 管理者权力控制 7、预算有下列哪些主要类型(ABDE) A 收入预算 B 支出预算 C 储存预算 D 现金预算 E 负债预算 8、有效预算具有以下特点(ABCDE) A 较强的目的性 B 空间的结构性 C 实践的灵活性

管理学 控制篇(第十一章)综合练习

管理学控制篇(第十一章)综合练习 单选题 1.下列哪种控制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 B )A.事先控制 B.现场控制 C.成果控制 D.综合控制 2. 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建立标准。关于建立标准,下列说法中哪一种有问题?( A ) A.标准应该越高越好 B.标准应该考虑实施成本 C.标准应考虑实际可能 D.标准应考虑顾客需求 3.“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最重要?( D )。 A.同期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事先控制 4. 管理者在视察中发现一个员工操作机器不当,立即指明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告诉该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按正确的方式操作。这是一种( D )。 A. 反馈控制 B. 指挥命令 C. 事前控制 D. 现场控制 5. 统计分析表明,“关键的事总是少数,一般的事常是多数”,这意味着控制工作最应重视:( A ) A.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B.灵活、及时和适度 C.客观、精确和具体 D.协调计划和组织工作 6. 实习医生在第一次作手术时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对其进行指导,这是一种( D )。 A. 预先控制 B. 事后控制 C. 随机控制 D. 事中控制 7. 下列哪项不属于管理者实施控制的过程( C )。 A. 确立标准 B. 衡量绩效 C. 纠正偏差 D. 分析测评 8.在管理控制活动中,有一种控制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 , 这种控制是 ( B )。 A. 前馈控制 B. 反馈控制 C. 过程控制 D. 间接控制 9.人们常说,人的身体是“三分治七分养”,这件事表明( D )。 A.反馈控制比前馈控制重要 B.同期控制比反馈控制重要 C.反馈控制比同期控制重要 D.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重要 10. 下列哪一项控制工作的纠正措施是用于正在进行的计划执行过程?( C ) 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 C.现场控制 D.直接控制 11.控制环节不包括( C )。 A. 制定控制标准 B.用标准衡量绩效 C.控制能力的培养 D.采取矫正措施

周三多《管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篇 控 制 【圣才出品】

第五篇控制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1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管理控制的必要性及其类型(见表14-1)★★★★ 表14-1管理控制的必要性及其类型

考点二:管理控制的工作内容及其要求(见表14-2)★★★ 表14-2管理控制的工作内容及其要求 考点三:危机与管理控制(见表14-3)★★★★

表14-3危机与管理控制 14.2课后习题详解 1.何谓控制?为什么要进行管理控制? 答:(1)控制的定义 控制是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2)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主要是由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所决定的,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环境的变化。企业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对企业经营的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②管理权力的分散。任何企业的管理权限都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地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中。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 ③工作能力的差异。由于组织成员在不同的时空进行工作,他们的认识能力不同,对计划要求的理解可能发生差异,即使能完全正确地理解,由于成员工作能力的差异,员工他们的实际工作结果也可能在质和量上与计划要求不符。因此,加强对这些成员的工作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控制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控制有何特点? 答:控制的类型和特点主要包括: (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分类 ①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即:Z=f(t)。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工作都属于程序控制性质。 ②跟踪控制。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若先行量为W,则:Z=f(W)。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税金的交纳,利润、工资、奖金的分配,资金、材料的供应等都属于跟踪控制性质。 ③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K t的函数。即Z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即:Z=f(K t)。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企业最高领导人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很难进行程序控制或跟踪控制,而必须进行自适应控制。 ④最佳控制。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即:Z=maxf(X,S,K,C)或Z=minf(X,S,K,C)。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普遍应用了最佳控制原理

管理学(周三多版)期末复习第五篇

第五篇:控制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1、控制的必要性由下述原因决定: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 2、控制的基本原理 ①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链联结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叫耦合。控制论是研究耦合运行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 ②为了控制耦合系统的运行必须确定系统的控制标准Z。控制标准Z的值是不断变化的某个参数集的函数。Z = f(S) ③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调节来纠正系统输出与标准值Z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3、控制类型 (一)按标准值分: ①程序控制,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Z = f(t) 例如计划编制程序,统计报告程序,信息传递程序等。 ②跟踪控制,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W的函数。Z = f(W) 例如税金的交纳,利润、工资、奖金的分配,资金、材料的供应等。 ③自适应控制,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的时刻已达状态K t的函数。 Z = f(K t)例如学习型机器人,企业最高领导人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控制等。 ④最佳控制,控制标准Z值是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 及各种附加参数C。例如要得到某过程的最优解。 Z = max f(X、S、K、C)Z = min f(X、S、K、C) (二)按时机、对象和目的分: ①前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目的是防止问题发生,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 ②同期控制,亦称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作用有两个,一是可以纠正下属错误的作业方法与过程,提高其工作能力,二是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 ③反馈控制,亦称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束以后对本期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作用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对未来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安排提供借鉴。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4、控制过程 (一)确立标准 标准是检查和衡量人们工作及其结果的规范,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的基础。 ①确立控制对象。经营活动的成果是需要控制的重点对象。影响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关于 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资源投入,组织的活动; ②选择控制的重点。获利能力,市场地位获利能力、市场地位、生产率、产品领导地位、人 员发展、员工态度、公共责任、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 ③制定标准的方法。统计性标准(也叫历史性标准,以企业经营活动历史各个时期的状况为 基础为未来活动建立标准), 根据评估建立标准(根据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和评估来为之建立标准), 工程标准(对工作情况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来进行)。 (二)衡量绩效 偏差产生以后采取必要的纠偏行动 ①通过衡量成绩和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管理学控制

第五章控制 主要内容: ?控制的含义和必要性 ?控制理论 ?控制的基本类型 ?控制的过程 ?有效控制的特征 ?控制的方法 一控制的内涵与类型 1、内涵 控制是保障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 2、控制的必要性: 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从而 对企业经营的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管理权力的分散。企业分权程度越高, 控制就越有必要。 工作能力的差异。 前馈控制(预先控制) ?优点:⑴防患于未然;⑵控制不针对具体人员,易于被员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的偏差消除于产生之前。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预防式的,作用在计划执行过程的输入环节上,工作重点是防止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 ?需要的条件多。要拥有大量准确可靠的信息,对计划行动过程有清楚的了解,懂得计划行动本身的客观规律性并要随着行动的进展及时了解新情况和新问题。 同期控制(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 ?企业在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优点:具有指导的职能,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缺点: ⑴易受管理者的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 ⑵应用范围较窄; ⑶易在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心理上的对立,易损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反馈控制(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 ?在工作结束或行为发生之后进行的控制。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工作或行为的结果上,通过对工作结果进行测量、比较和分析,采取措施,从而矫正今后的行动。 ?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及职工成绩评定等 ?缺点:滞后、损失已经发生。 ?反馈控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计划的制定的活动的安排提供借鉴。 二、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 基本控制过程: ?确立标准; ?衡量绩效;

《管理学》第五篇控制课堂练习题共6页word资料

《管理学》第五篇:控制(课堂练习题) 讨论1: 航行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船舰,要依靠舵手对航向的不断修正,方能平安到达目的地;球队教练在赛前给球队确定的赛场战术、赛中换人或利用“暂停”指示队员改变战术、赛后总结经验教训,都是为了球队取得期望的“成就”;企业生产中,若发现某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超过了某一水平X元,管理者则要分析原因是原材料涨价,还是工人劳动生产率降低,或者加工中浪费材料等,以便采取一定措施,使成本降下来。这些: A. 分别是管理的计划、领导和控制职能 B. 分别是管理的领导、组织和控制职能 C. 分别是管理的领导、组织和计划职能 D.都是管理的控制职能 讨论2 种庄稼需要水,但这一地区近年老不下雨,怎么办?一种办法是灌溉,以补天不下雨的不足。另一办法是改种耐旱作物,使所种作物与环境相适应。这两种措施分别是: A.纠正偏差和调整计划 B.调整计划和纠正偏差 C.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 D.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讨论3: 某企业管理部门在制定劳动定额时,出现了以下四种意见,你认为哪一种

意见比较正确? A.劳动定额主要是为了考核用的,应选择最先进的标准 B.劳动定额的确定应结合企业实际,并考虑有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C.为使绝大多数员工能超额完成任务,应选择最低的定额标准 D.考虑到员工操作水平的差异性,定额标准宜采取最先进与最低标准的平均值 讨论4: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有效控制应具备的特征? A.客观性和可接受性 B.明确的成果导向 C.及时性 D.依赖统计过程和数据 讨论5: 为了保证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从根本上来说,管理者长期应该关注的主要是对有关人员: A.严加管制 B.奖惩得当 C.友好相处 D.增加其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感 讨论6: 小张下岗后开了一间小型餐饮店。他知道,要取得经营成功,除了要有可口的饭菜外,周到的服务和与顾客的良好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他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篇 控制【圣才出品】

第五篇控制 第十六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1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控制及其分类★★★★ 1.控制的必要性

(1)环境的变化; (2)管理权力的分散; (3)工作能力的差异。 2.控制的类型 (1)确定控制标准Z值 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分类,分为: ①程序控制。其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即:Z=f(t)。 ②跟踪控制。其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W的函数,即:Z=f (W)。 ③自适应控制。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已达状态K t的函数,即:Z=f(K t)。 ④最佳控制。其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即:Z=maxf(X,S,K,C)或Z=minf(X,S,K,C)。 (2)目标控制 根据时机、对象和目标的不同,分为: ①预先控制(事前控制),即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 ②现场控制(事中控制),即企业经营过程开始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③成果控制(事后控制),即生产经营活动结束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结果进行总结。 考点二:控制的要求★★★★★ 1.适时控制

适时控制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及时纠正,避免偏差扩大,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 2.适度控制 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主要是: (1)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2)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3)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3.客观控制 客观控制是指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或促进企业活动沿着原先的轨道继续前进。要求如下: (1)控制过程中采用的技术与手段必须具有正确性和准确性。 (2)企业必须定期检查过去规定的标准和计量规范,使之符合现时的要求。 4.弹性控制 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具有灵活性或弹性,弹性控制通常与控制的标准有关。一般来说,弹性控制要求企业制定弹性的计划和弹性的衡量标准。 考点三:控制过程★★★ 1.确立标准 (1)确定控制对象 经营活动成果是需要控制的重点对象。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有:①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②资源投入;③组织的活动。 (2)选择控制的重点

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大全

第一篇绪论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 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3、管理的任务: 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2.组织 3.人员配备 4.领导 5.控制 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 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7、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 2.多科性 3.历史性 4.实践性 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 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2.目的性 3.开放性 4.交换性 5.相互依赖性 6.控制性13、系统的观点: 1.整体观点 2.“开放性”与“封闭性”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20章控制方法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20章控制方法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二十章控制方法 一、教学要点 1、各种类型预算控制的内涵。 2、预算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各种类型的非预算控制的内涵。 4、审计控制的内涵、类型。 5、损益控制的内涵、作用及其局限性。 6、投资报酬率控制的内涵、作用及其局限性。 7、亲自观察控制的内涵及其作用。 8、报告分析法的内涵及其作用。 9、成本控制的基础、步骤和作用。 10、关键名词:预算、静态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现金预算、资金支出预算、资产负债预算、比率分析、审计、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管理审计、损益控制、投资报酬率控制、亲自观察控制、报告分析控制、成本控制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企业在未来的几乎所有活动都可以利用_________进行控制。 2、预算预估了企业在未来时期的_________或_________,同时也为各部门或各项活动规定了在资金劳动、材料、能源等方面的支出不能超过的额度。 3、静态预算是指_________。 4、弹性预算主要用于:_________。 5、一般来说,预算内容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和_________都是从财务角度计划和预测未来活动的成果以及为取得这些成果所需付出的费用。 7、收入预算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 8、把成本准确地分配至各成本对象有两种方法:_________和_________ 9、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常用的有两种类型:_________和_________。 10、成本分配的追溯法有两种:_________和_________。 11、_________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提供的资金与外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的比率关系。 12、_________是由外部机构选派的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及其反映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的评估。 13、动因追溯使用两种动因类型来追溯成本: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分预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 分预算是按照部门和项目来编制的 B. 它们详细说明了相应部门的收入目标或费用支出的水平 C. 规定了他们在生产活动、销售活动、采购活动、研究开发活动或财务活动中筹措和利用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标准 D. 分预算必须用统一的货币单位来衡量

管理与管理学答案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答案 【篇一:管理学_第一章__管理与管理者_习题答案】 /p> 2. 管理就是对一个组织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实现组织目标。ans: f 3. 管理的基本活动对任何组织都有着普遍性,但盈利性组织比非盈利性组织更需要加强管理。ans: f 4. 高层管理人员花在计划决策上的时间相对更多一些。ans: t 5. 中级管理人员往往处理现场、指导操作等技术性工作较多。ans: 6. 组织中向外界发布信息的角色称为组织发言人。ans: t 7. 计划工作之后自然就需要组织工作来发挥作用。ans: t 8. 管理的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少的消耗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ans:t 9. 基层第一线管理人员对操作者的活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ans: t 10. 部门经理属于高层管理人员。ans: f 11. 管理人员的沟通联络活动属于决策方面角色的职能。ans: f 12. 技术技能是指沟通、领导、激励下属的能力。ans: f 13. 技术技能对管理人员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使管理人员通过分析确定问题的所在,得出解决的办法。ans: f 14. 领导工作涉及为各项职务配备合适人选,并通过激励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ans: f 15. 为达到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群体是组织。ans: t 16. 对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活动的主体为管理人员。ans: t 17. 18. 19. 20.

负责组织成员的挑选、培训、使用、解雇等工作的管理人员是人事管理人员。ans:t 对基层第一线管理人员最重要的管理技能是技术技能。ans: t 制定战略目标是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ans: f 管理的四项基本活动是计划、人事、经营、控制。ans: f f 21. 管理概念在不同国家间具有可转移性。ans: f 22. 管理的首要职能是控制。ans: f 23. 管理者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ans: t 24. 操作者不仅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而且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ans:f 1. 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 a. 决策 b. 控制 2. 管理的首要职能是(a ) a. 计划 b. 组织 a) c. 协调 d. 领导 c. 领导 d. 控制 3. 首次提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是管理的五大要素是(b ) c. 梅奥 d. 弗隆 a. 泰勒 b. 法约尔 4.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法约尔提出(d)五项管理职能,他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a. 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和控制 b.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c.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协调和控制 d.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学的控制,原则和形式

[控制的分类:] 1、预先控制(或前馈控制、或事前控制) 含义:指组织在一项活动开始之前所进行的控制活动。 内容:主要是确定活动的成果及资源投入的限制。 目的:保证某项活动有明确的绩效目标,保证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投放。 2、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 含义:在某项活动或工作过程中进行的控制。 内容: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指导和监督,以保证活动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 目的:及时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偏差。 3、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或反馈控制) 含义:在活动或工作结束之后进行的控制。 内容:根据事先确定的控制标准对实际工作绩效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目的: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计划制定和活动安排提供借鉴。 [组织设计的原则] 1,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为了使领导者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和指挥下属,对领导的下属人数就有所限制。因为人数太多,需要协调的工作量就越大,就不能充分监督和指挥,可能导致失控而失败。 2,命令统一原则(或统一指挥原则) 组织的各级机构以及个人必须服从一个上级的指挥和命令,才能保证命令和指挥的统一。(1)如果出现多头指挥。(2)不能越级指挥。(3)不能越级请示或反映情况。 3,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 因事设职要保证事事有人做。 因人设职不是保证人人有事干,而是要保证“有能力的人有机会去做他们真正能胜任的

工作”。 4,权责对等的原则 职权与职责必须对称或相等,二者必须协调。 [非正式组织定义、如何形成、优缺点] 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1、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1)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的。 (2)群体成员在非正式组织中能得到心理需求的满足。(人有亲和的需求,渴望友谊;有归属的需求;有安全的需求等) (3)非正式组织的具体成因很多。比如亲缘背景、志趣相投、利害关系、观点一致、职业、经历、能力、地位、年龄相近等。语言、行为、服饰相一致也会促使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4)成员来源于同(跨)层次、同(跨)部门、同(跨)机构。 (5)接受并遵循共同的行为规则。 2、非正式组织的优缺点 (一)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1)能满足职工在正式组织中很难得到的心理等方面的需要。 (2)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精神,促进正式组织的稳定。 (3)非正式组织成员在工作上相互帮助,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4)非正式组织为了组织群体的利益,往往会帮助正式组织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 (二)非正式组织对组织变革的影响(消极作用) (1)当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会束缚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