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导热题的数值解法

第四章导热题的数值解法
第四章导热题的数值解法

第四章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1 、重点内容:①掌握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基本思路;

②利用热平衡法和泰勒级数展开法建立节点的离散方程。

2 、掌握内容:数值解法的实质。

3 、了解内容:了解非稳态导热问题的两种差分格式及其稳定性。

§4—1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及内节点方程的建立由前述 3 可知,求解导热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导热微分方程在定解条件下的积分求解,从而获得分析解。但是,对于工程中几何形状及定解条件比较复杂的导热问题,从数学上目前无法得出其分析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物理问题进行离散求解的数值方法发展得十分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为传热学的一个分支——计算传热学(数值传热学),这些数值解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限差分法( 2 )有限元方法( 3 )边界元方法

数值解法能解决的问题原则上是一切导热问题,特别是分析解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几何形状、边界条件复杂、物性不均、多维导热问题。

一.分析解法与数值解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即确定① t=f(x , y , z) ;② 。

?不同点:数值解法求解的是区域或时间空间坐标系中离散点的温度分布代替连续的温度场;分析解法求解的是连续的温度场的分布特征,而不是分散点的数值。

数值求解的基本思路及稳态导热内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

二.解法的基本概念

?实质

对物理问题进行数值解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把原来在时间、空间坐标系中连续的物理量的场,如导热物体的温度场等,用有限个离散点上的值的集合来代替,通过求解按一定方法建立起来的关于这些值的代数方程,来获得离散点上被求物理量的值。该方法称为数值解法。

这些离散点上被求物理量值的集合称为该物理量的数值解。

2 、基本思路:数值解法的求解过程可用框图 4-1 表示。

由此可见:

1 )物理模型简化成数学模型是基础;

2 )建立节点离散方程是关键;

3 )一般情况微分方程中,某一变量在某一坐标方向所需边界条件的个数等于该变量在该坐标方向最高阶导数的阶数。

?数值求解的步骤

如图 4-2 ( a ),二维矩形域内无内热源、稳态、常物性的导热问题采用数值解法的步骤如下:(1)建立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

控制方程:是指描写物理问题的微分方程

针对图示的导热问题,它的控制方程(即导热微分方程)为:( a )

边界条件: x=0 时,

x=H 时,

当 y=0 时,

当 y=W 时,

(2)区域离散化(确立节点)

用一系列与坐标轴平行的网格线把求解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子区域,用网格线的交点作为需要确定温度值的空间位置,称为节点 ( 结点 ) ,节点的位置用该节点在两个方向上的标号 m , n 表示。

相邻两节点间的距离称步长。△x, △y 每个节点都可以看成是以它为中心的一个小区域的代表把节点代表的小区域称为元体(又叫控制容积),如图 4-2(b) 。

(3)建立节点物理量的代数方程(离散方程)

节点上物理量的代数方程称离散方程。其过程如下:

?首先划分各节点的类型;

?其次,建立节点离散方程;

?最后,代数方程组的形成。

对节点 (m,n) 的代数方程,当△x=△y 时,有:

( b )

(4)设立迭代初场

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方法有直接解法与迭代解法,传热问题的有限差分法中主要采用迭代法。采用迭代法求解时,需对被求的温度场预先设定一个解,这个解称为初场,并在求解过程中不断改进。

(5)求解代数方程组

求解时遇到的问题:①线性;② 非线性;③ 收敛性等。

如图 4-2 ( b ),除 m=1 的左边界上各节点的温度已知外,其余 (M-1)N 个节点均需建立离散方程,共有 (M-1)N 个方程,则构成一个封闭的代数方程组。

1 )线性代数方程组:代数方程一经建立,其中各项系数在整个求解过程中不再变化;

2 )非线性代数方程组:代数方程一经建立,其中各项系数在整个求解过程中不断更新。

3 )是否收敛判断:是指用迭代法求解代数方程是否收敛,即本次迭代计算所得之解与上一次迭代计算所得之解的偏差是否小于允许值。

关于变物性 ( 物性为温度的函数 ) 导热问题,建立的离散方程,四个邻点温度的系数不是常数,而是温度的函数。在迭代计算时,这些系数应不断更新,这是非线性问题。

(6)解的分析

通过求解代数方程,获得物体中的温度分布,根据温度场应进一步计算通过的热流量,热应力及热变形等。因此,对于数值分析计算所得的温度场及其它物理量应作详细分析,以获得定性或定量上的结论。

三、稳态导热中位于计算区域内部的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方法

1 、基本概念

?

?差分格式:差商中的差分可以用向前、向后、中心差分表示的格式。

2 、基本方法

方法:①泰勒级数展开法;② 热平衡法,以下分述之。

1 )泰勒级数展开法

如图 4-3 所示,以节点 (m,n) 处的二阶偏导数为例,对节点

(m+1,n)及 (m-1,n) 分别写出函数 t 对 (m,n) 点的泰勒级数展开式:

对 (m+1,n) :

( a )

对( m-1,n ):

( b )( a ) + ( b )得:

变形为的表示式得:

上式是用三个离散点上的值计算二阶导数的严格表达式,其中:

――称截断误差,误差量级为,即表示未明确写出的级数余项中的最低阶数为 2 。

在数值计算时,用三个相邻节点上的值近似表示二阶导数的表达式即可,则相应的略去。于是得:( 4 -1a )同理:( 4-1b )根据导热问题的控制方程 ( 导热微分方程 ) 得:

(4-2)

若△x=△y 则有:

2) 平衡法:

其本质是傅里叶导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体现。对每个元体,可用傅里叶导热定律写出其能量守恒的表达式。如图 4-3 所示,元体在垂直纸面方向取单位长度,通过元体界面 (w,e,n,s) 所传导的热流量可以对有关的两个节点根据傅里叶定律写出:

从节点 (m-1,n) 通过界面 w 传导到节点 (m,n) 的热流量:( a )同理:通过界面 e,n,s 传导给节点( m,n )的热流量:

( b )

( c )

( d )对元体(m,n).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 4-3 )

其中,规定:导入元体( m,n )的热流量为正;

导出元体( m,n )的热流量为负。

说明:①上述分析与推导是在笛卡儿坐标系中进行的;

②热平衡法概念清晰,过程简捷;

③热平衡法与§2 — 2 建立微分方程的思路与过程一致,但不同的是前者是有限大小的元体,后者是微元体。

§4—2稳态导热边界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及代数方程的求解

( 1 )对于第一类边界条件的导热问题,所有内节点的离散方程组成一个封闭的代数方程组,即可求解;( 2 )第二类或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导热问题,所有内节点的离散方程组成的代数方程组是不封闭的,因未知边界温度,因而应对位于该边界上的节点补充相应的代数方程,才能使方程组封闭,以便求解。

一、用热平衡法导出典型边界点上的离散方程

假设物体具有内热源Φ

&( 不必均匀分布 ) ,而且边界上有向该元体传递的热流密度q w : 1 、位于平直边界上的节点

如图所示 4-4 边界节点 (m,n) 只能代表半个元体,若边界上有向该元体传递的热流密度为 ,据

能量守恒定律对该元体有: ( 4 -4a )

若 时,则:( 4-4b ) 2 、外部角点

如图 4-5 所示,二维墙角计算区域中,该节点外角点仅代表 1/4 个以

为边长的元体。

假设边界上有向该元体传递的热流密度为 ,则据能量守恒定律得其热平衡式为:

( 4 -5a )

若 时,则:( 4-5b )

3 、内部角点:

如图 4-5 所示内部角点代表了 3/4 个以 为边界长的元体。

同理得:

(4 -6a )

时,则:

( 4-6b )

4、讨论有关 的三种情况: 1 )若是绝热边界 则

,即令上式

即可。

2 )若 时 流入元体, 取正,流出元体,

取负使用上述公式。

3 )若属对流边界

则: ,将

代入上式即可。

时,则: 对于平直边界:

( 4-7 )

对外角点:

( 4-8 )对内角点:

( 4-9 )其中,无量纲数是以网格步长为特征长度的毕渥数,即为。

二、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

1 、直接解法:通过有限次运算获得精确解的方法,如:矩阵求解,高斯消元法。

2 、迭代法:先对要计算的场作出假设(设定初场),在迭代计算中不断予以改进,直到计算前的假定值与计算结果相差小于允许值为止的方法,称迭代计算收敛。目前应用较多的是:

1 )高斯——赛德尔迭代法:每次迭代计算,均是使用节点温度的最新值。

2 )用雅可比迭代法:每次迭代计算,均用上一次迭代计算出的值。

设有一三元方程组:

其中( i=1,2,3 ; j=1,2,3 )及均不为零。

采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的步骤:

( 1 )将三元方程变形为迭式方程:

( 2 )假设一组解(迭代初场),记为:,并代入迭代方程求得第一次解,同理求得改进值,(注:再次计算应该用新值)如:

( 3 )以新的初场重复计算,直到相邻两次迭代值之差小于允许值,则称迭代收敛,计算终止。

三、判断迭代收敛的准则

1 、

2 、

3 、

其中上角标 k,k+1 表示迭代次数,为第 k 次迭代计算所的计算区域中的最大值。若计算区域中有 t→0 时,应采用 3 判断之。

说明: 1 )对于一个代数方程组,若选用的迭代方式不合适,有可能导致发散,即称迭代过程发散;

2 )对于常物性导热问题,组成的差分方程组,迭代公式的选择应使一个迭代变量的系数总是大于或等于该式中其他变量系数绝对值的代数和,此时,结果一定收敛。

这一条件数学上称主对角线占优(对角占优);

,,

3 )采用热平衡法导出差分方程时,若每一个方程都选用导出该方程中心节点的温度作为迭代变量,则上述条件必满足,迭代一定收敛。

§4-3 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由前可知:非稳态导热和稳态导热二者微分方程的区别在于控制方程中多了一个非稳态项,其中扩散项的离散方法与稳态导热一样。

本节重点讨论:( 1 )非稳态项离散的方法;

( 2 )扩散项离散时所取时间层的不同对计算带来的影响。一、一维非稳态导热时间——空间区域的离散化

1

如图 4-8 所示, x 为空间坐标,τ 为时间坐标。

1 )时间步长:指从一个时间层到下一个时间层的间隔。

2 )节点( n, i )——表示空间网格线与时间网格线的交点,即

表示了时间——空间区域中一个节点的位置,相应的记为:。

2 、非稳态项的离散

非稳态项的离散有三种不同的格式:

1 )向前差分

2 )向后差分

3 )中心差分

1 )向前差分(本书主要采用)

将函数 t 在节点( n,i+1 )对点( n,i )作泰勒展开,则有:

于是有

其中 0()截断误差表示余项中的最低阶为一次。

由上式得:函数 t 在节点( n,i+1 )对点( n,i )处一阶导数的向前差分公式:

( 4-10 )

2 )向后差分

将函数t 在节点(n,i-1 )对点(n,i) 作泰勒展开,可得的向后差分公式:

( 4-11 )

3 )中心差分

的向前差分与向后差分之和,即得的中心差分表达式:

( 4-12 )

二、一维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的离散方法

1 、泰勒级数展开法

1 )一维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中的扩散项离散与稳态导热微分方程中的方法相同,则

对一维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中的扩散项→中心差分;

非稳态项→向前差分。

( 1 )非稳态项:采用向前差分为:( 4-13 )

( 2 )稳态项:采用中心差分则为:( 4-14 )由此可得:

变形得:

( 4-15 )由此可见,只要 i 时层上各节点的温度已知,那么 i+1 时层上各节点的温度即可算出,且不需设立方程组求解。此关系式即为显式差分格式。

2 )显示差分与隐式差分格式

求解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是从已知的初始温度分布出发,根据边界条件依次求得以后各个时间层上的温度值。

⑴显示差分格式

定义:就是指若已知 i 时层上各节点的温度值,根据该差分格式即可算出( i+1 )时层上各内

点的温度,而不必求解联立方程。即是前一时刻( i ) n 节点及相邻两节点温度的显函数。

优点:计算工作量小;

缺点:受时间及空间步长的限制。

⑵隐式差分格式

对一维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中的扩散项在 (i+1) 时层上采用中心差分,非稳态项将

t 在节点( n,i+1 )处对节点( n,i )采用向前差分,得:

(4-16)

式中,已知的是 i 时层上的值,而未知量有 3 个,无法求解。

定义:就是指已知 i 时层上各节点的温度值,根据差分格式不能直接算出 (i+1) 时层上各节点的温度,而必须求解( i+1 )时层上的一个联立方程组,才能算出 (i+1) 时层各节点的温度,此种差分格式称隐式差分格式。

优点:不受时间及空间的步长影响;

缺点:计算工作量大。

综上可知:①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中,扩散项采用中心差分,非稳态项采用向前差分得到显式差分格式;

②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中,扩散项采用中心差分,非稳态项采用向后差分得到隐式差分格式。

2 、热平衡法

1 )优点:( 1 )不受网格是否均匀限制;

( 2 )不受物体是否为常数限制。

2 )求解方法

如图 4-9 所示,一无限大平板,右侧面受周围流体的冷却,表面

传热导数为 h ,对于边界节点 N 代表了宽为的元体。

对于该元体,根据傅立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

变形为( 4-17 )其中——是以为特征长度的傅里叶数,称网络傅里叶数,记为:。

——是以为特征长度的毕渥数,称网络毕渥数,记为:。

一项变形如下:

所以= ( 2 2 ) +2 +2 ( 4-18 )

补充: 4-17 的推导过程

对于的元体:

⑴根据傅立叶定律,在 i 时层上,从节点 N — 1 传导给节点 N 的热流量,即从 N — 1 传给元体

单位面积的热流量为:( a )

⑵根据牛顿冷却公式,平板右侧被冷却时,在 i 时层上其单位面积损失的热流量为:

( b )

⑶在 i 时层上元体热力学能的增量:

其中

⑷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在 I 时层通过导热和对流进入元体的能量应等于元体热力学能的变化量,即

=

变形为:= ( 2 2 ) +2 +2 ( 4-18 )

说明:对多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应用热平衡法来建立离散方程的原则与过程与之类似。

三、讨论一维导热问题显式差分格式稳定性限制的物理意义

从离散方程的结构分析:

对于一维导热显式格式的内节点方程

,其中

由方程式得知,点 n 上 i+1 时刻的温度是在该点 i 时刻温度的基础上计及了左右两邻点温度的影响后得出的。若两邻点的影响保持不变,则合理的情况是:

越高,则越高;越低,则越低。

在上式中,满足这种合理性是有条件的,即上式中前的系数必大于等于零,即 (1-2 ) 0

亦即:

否则,将出现不合理情况。若 (1-2 )<0 ,则表明节点( n,i )在 i 时刻的越高,经

时段后,越低,这种节点温度随时间的跳跃式变化是不符合物理规律的,所以称该方程具有不稳定性。

2 、对于一维导热显示格式的对流边界节点方程:

得出合理解的条件是: 1- 2 0

即:

由此可见:( 1 )对流边界节点要得到的合理的解,其限制条件比内节点更为严格,所以,当由边界条件及内节点的稳定性条件得出的不同时,应选较小的来确定允许采用的。

( 2 )对于第一、二类边界条件,其限制条件只有内节点的限制条件。

( 3 )内边界节点差分方程的稳定性条件不同,但在数值计算时,二节点又必须选择相同的x , 。因此,在选择了x 后,则的选择就要受到稳定条件的限制,不能任意选择,而必须按两节点的稳定性条件分别计算,取其中较小作为时间步长,方能满足二者稳定性要求。

四、数值解法的求解步骤

1 、首先选择空间坐标间隔,即距离步长。对二维问题一般使y= x ;

2 、对显式格式差分方程,根据方程的稳定性条件选择允许的最大时间步长;在稳定性条件允许范

围内,越大,计算工作量越小,但精度较差;对一维问题,一般取,即可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对于隐式差分方程,x ,可任意选取,不必进行稳定性条件校核;

3 、按题意给定的初始温度分布,确定各节点上的温度初值;

4 、根椐建立的差分方程组,求时刻各节点的温度;

5 、再由为初值,换用(即 i=2 ),重复 4 计算出,如此反复,最后得到 i 时刻的

第四章编程题

三、编程题 4.16 设计工程,已知圆的半径r,求圆面积S。 【解答】设圆半径为r,圆面积为S。根据数学知识,已知圆半径r,求圆面积S的公式为:2r Sπ =。 设计步骤如下。 (1)建立应用程序用户界面,如图4-1所示。 (2)设置对象属性: Label1的Caption属性为“已知圆半径r=”; Text1的Text属性为空; Command1的Caption属性为“圆面积为:”; Label2的Caption属性为空; Label2的BorderStyle属性为1-Fixed Single。 各控件的属性设置如图4-2所示。 图4-1 建立用户界面图4-2 设置各控件的属性(3)编写程序代码。 写出“圆面积为:”命令按钮Command1的Click事件代码为: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Const pi = 3.14 Dim r As Single, S As Single r = V al(Text1.Text) S = pi * r ^ 2 Label2.Caption = S End Sub 运行程序时,在文本框输入圆半径的值,单击“圆面积为:”按钮后,输出结果如图4-3所示。 也可以不用文本框接收输入值,改用InputBox函数接收圆的半径r,求圆面积S,代码如下。 图4-3 程序运行结果 Private Sub Form_Load( ) Show Const pi = 3.1415926

Dim r As Single, S As Single r = V al(InputBox("输入半径:", "计算圆面积", "10")) FontSize = 18 S = pi * r ^ 2 Print "圆面积:"; S End Sub 程序运行时,首先显示如图4-4所示的对话框,在该对话框的文本框中输入数字,按Enter 键或单击“确定”按钮后,才能显示窗体。 图4-4 输入对话框 用InputBox 函数输入文本虽然很方便,但是由于输入框弹出后将暂停程序的运行,直到用户响应,因此输入框不符合VB 自由环境的精神。输入框适合于像要求用户输入口令等这样不常见的输入方式。还可以用更好的用户输入方式,如文本框、选项按钮等。 4.17 已知平面坐标系中两点的坐标,求两点间的距离。 【解答】 由数学知识可知,已知两点坐标(x A , y A )、(x B , y B ),求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2 A B 2 A B )()(y y x x s -+-= 建立用户界面如图4-5所示。在该界面中用TextBox 控件输入数据,用Label 控件输出数据。为了形象地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可用Picture 控件插入一幅图,该图用画图软件绘制。 命令按钮Command1的Click 事件代码为: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xa As Single, xb As Single Dim ya As Single, yb As Single Dim s As Single xa = Val(Text1.Text) ya = V al(Text2.Text) xb = V al(Text3.Text) yb = V al(Text4.Text) s = Sqr((xb - xa) ^ 2 + (yb - ya) ^ 2) Label6.Caption = s End Sub 程序运行结果如图4-6所示。

计算传热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第四章大作业

取步长δx=0.02。已知x=0,Φ=0;x=1,Φ=1.令k=ρu/Γ计算结果图表: 程序及数据结果: 追赶法: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49 void tdma(float a[],float b[],float c[],float f[],float x[]); void main(void) { int i; float x[49]; float k; printf("请输入k值:\n",k); scanf("%f",&k); static float a[N],b[N],c[N],f[N]; a[0]=0; a[48]=2+0.02*k; b[0]=4; b[48]=4; c[0]=2-0.02*k; c[48]=0; f[0]=0; f[48]=2-0.02*k; for(i=1;i

a[i]=2+0.02*k; b[i]=4; c[i]=2-0.02*k; f[i]=0; } tdma(a,b,c,f,x); for(i=0;i=0;i--) x[i]=P[i]*x[i+1]+Q[i]; return; } 结果: (1)k=-5 请输入k值: -5 x[0]=0.095880 x[1]=0.182628 x[2]=0.261114 x[3]=0.332126 x[4]=0.396375 x[5]=0.454504 x[6]=0.507098 x[7]=0.554683 x[8]=0.597736 x[9]=0.636688 x[10]=0.671931 x[11]=0.703818 x[12]=0.732667 x[13]=0.758770

数值传热学陶文铨第四章作业

4-1 解:采用区域离散方法A 时;网格划分如右图。内点采用中心差分 23278.87769.9 T T T === 22d T T=0dx - 有 i+1i 12 2+T 0i i T T T x ---=? 将2点,3点带入 32122 2+T 0T T T x --=? 即321 209T T -+= 432322+T 0T T T x --=?4321322+T 0T T T x --=? 即4 321 209 T T T -+-= 边界点4 (1)一阶截差 由x=1 1dT dx =,得 431 3 T T -= (2)二阶截差 11B M M q x x x T T S δδλλ -=++ 所以 434111. 1. 36311 T T T =++ 即 431 22293 T T -= 采用区域离散方法B 22d T T=0dx - 由控制容积法 0w e dT dT T x dT dT ????--?= ? ????? 所以代入2点4点有 322121011336 T T T T T ----= 即 239 028T T -=

544431011363 T T T T T ----= 即 34599 02828T T T -+= 对3点采用中心差分有 432 32 2+T 013T T T --=?? ??? 即 23499 01919 T T T -+= 对于点5 由x=1 1dT dx =,得 541 6 T T -= (1)精确解求左端点的热流密度 由 ()2 1 x x e T e e e -= -+ 所以有 ()22 20.64806911x x x x dT e e q e e dx e e λ -====- +=-=++ (2)由A 的一阶截差公式 21 0.247730.743113 x T T dT q dx λ =-=-= =?= (3)由B 的一阶截差公式 0 0.21640 0.649213 x dT q dx λ =-=-= = (4)由区域离散方法B 中的一阶截差公式: 210.108460.6504()B B T T dT dx x δ-?? ==?= ? ?? 通过对上述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区域离散B 有控制容积平衡法建立的离散方程与区域离散方程A 中具有二阶精度的格式精确度相当! 4-3 解:将平板沿厚度方向3等分,如图

传热学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1 、重点内容:① 掌握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基本思路; ② 利用热平衡法和泰勒级数展开法建立节点的离散方程。 2 、掌握内容:数值解法的实质。 3 、了解内容:了解非稳态导热问题的两种差分格式及其稳定性。 由前述3 可知,求解导热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导热微分方程在定解条件下的积分求解,从而获得分析解。但是,对于工程中几何形状及定解条件比较复杂的导热问题,从数学上目前无法得出其分析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物理问题进行离散求解的数值方法发展得十分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为传热学的一个分支——计算传热学(数值传热学),这些数值解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有限差分法( 2 )有限元方法( 3 )边界元方法 数值解法能解决的问题原则上是一切导热问题,特别是分析解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几何形状、边界条件复杂、物性不均、多维导热问题。 分析解法与数值解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即确定① t=f(x ,y ,z) ;②。不同点:数值解法求解的是区域或时间空间坐标系中离散点的温度分布代替连续的温度场;分析解法求解的是连续的温度场的分布特征,而不是分散点的数值。§4-1 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及内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 实质

对物理问题进行数值解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把原来在时间、空间坐标系中连续的物理量的场,如导热物体的温度场等,用有限个离散点上的值的集合来代替,通过求解按一定方法建立起来的关于这些值的代数方程,来获得离散点上被求物理量的值。该方法称为数值解法。 这些离散点上被求物理量值的集合称为该物理量的数值解。 2 、基本思路:数值解法的求解过程可用框图4-1 表示。 由此可见: 1 )物理模型简化成数学模型是基础; 2 )建立节点离散方程是关键; 3 )一般情况微分方程中,某一变量在某一坐标方向所需边界条件的个数等于该变量在该坐标方向最高阶导数的阶数。 一数值求解的步骤 如图4-2 (a ),二维矩形域内无内热源、稳态、常物性的导热问题采用数值解法的步骤如下: 1 建立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 控制方程:是指描写物理问题的微分方程 针对图示的导热问题,它的控制方程(即导热微分方程)为:(a )边界条件:x=0 时, x=H 时, 当y=0 时, 当y=W 时, 区域离散化(确立节点)

第二章 传热习题答案

【2-1】一食品冷藏室由内层为19 mm 厚的松木,中层为软木层,外层为51 mm 厚的混凝土所组成。内壁面温度为-17.8 ℃,混凝土外壁面温度为29.4 ℃。松木、软木和混凝土的平均热导率分别为, 3, W/(m ·K),要求该冷藏室的热损失为15W/m 2。求所需软木的厚度及松木和软木接触面处的温度。 解:三层平壁的导热。 1)所需软木的厚度2b 由 ∑=-=3141i i i b T T q λ 得 151 .0019.00433.0762.0051.08.174.29152+++=b 解得: m b 128.02= 2)松木和软木接触面处的温度3T 由 151 .0019 .08.17153+==T q 解得:9.153-=T ℃ 解题要点:多层平壁热传导的应用。 【2-2】为减少热损失,在外径为150 mm 的饱和蒸汽管道外加有保温层。已知保温材料的热导率λ=+ 198 T(式中T 为℃),蒸汽管外壁温度为180 ℃,要求保温层外壁温度不超过50 ℃,每米管道由于热损失而造成蒸汽冷凝的量控制在1×10-4 kg/(m ·s)以下,问保温层厚度应为多少(计算时可假定蒸汽在180 ℃下冷凝)。 解:保温层平均热导率为: )./(126.02 501801098.1103.04K m W =+??+=-λ 由于本题已知的是蒸汽管道外壁面温度,即保温层内壁面温度,故为一层导热。

由 )()(21 221r r Ln T T L Q -=λπ 得: )()(21 221r r Ln T T L Q -=πλ (1) 式中:m W L Wr L Q /9.2011 103.20191013 4=???==- 将其及其它已知数据代入式(1)得: )075 .0()50180(126.029.2012r Ln -??=π 解得:m r 125.02= mm m 5005.0075.0125.0==-=∴δ壁厚 解题要点:单层圆筒壁热传导的应用。 【2-8】烤炉内在烤一块面包。已知炉壁温度为175 ℃,面包表面的黑度为,表面温度为100 ℃,表面积为 5 m 2,炉壁表面积远远大于面包表面积。求烤炉向这块面包辐射 传递的热量。 解:两物体构成封闭空间,且21S S <<,由下式计算辐射传热量: W T T S Q 0.65)448373(0645.085.01067.5) (448424111012-=-????=-=-εσ 负号表示炉壁向面包传递热量。 解题要点:辐射传热的应用,两个灰体构成的封闭空间。 【2-10】在逆流换热器中,用初温为20 ℃的水将1.25 kg/s 的液体[比热容为 kJ/(kg ·K)、密度为850 kg/m 3 ]由80 ℃冷却到30 ℃。换热器的列管直径为Φ25 mm ×2.5 mm,水走管内。水侧和液体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分别为850 W/(m 2·K )和1 700W/(m 2·K ),污垢热阻可忽略。若水的出口温度不能高于50 ℃,求水的流量和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第四章导热题的数值解法

第四章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1 、重点内容:①掌握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基本思路; ②利用热平衡法和泰勒级数展开法建立节点的离散方程。 2 、掌握内容:数值解法的实质。 3 、了解内容:了解非稳态导热问题的两种差分格式及其稳定性。 §4—1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及内节点方程的建立由前述 3 可知,求解导热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导热微分方程在定解条件下的积分求解,从而获得分析解。但是,对于工程中几何形状及定解条件比较复杂的导热问题,从数学上目前无法得出其分析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物理问题进行离散求解的数值方法发展得十分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为传热学的一个分支——计算传热学(数值传热学),这些数值解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限差分法( 2 )有限元方法( 3 )边界元方法 数值解法能解决的问题原则上是一切导热问题,特别是分析解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几何形状、边界条件复杂、物性不均、多维导热问题。 一.分析解法与数值解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即确定① t=f(x , y , z) ;② 。 ?不同点:数值解法求解的是区域或时间空间坐标系中离散点的温度分布代替连续的温度场;分析解法求解的是连续的温度场的分布特征,而不是分散点的数值。 数值求解的基本思路及稳态导热内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 二.解法的基本概念 ?实质 对物理问题进行数值解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把原来在时间、空间坐标系中连续的物理量的场,如导热物体的温度场等,用有限个离散点上的值的集合来代替,通过求解按一定方法建立起来的关于这些值的代数方程,来获得离散点上被求物理量的值。该方法称为数值解法。 这些离散点上被求物理量值的集合称为该物理量的数值解。 2 、基本思路:数值解法的求解过程可用框图 4-1 表示。 由此可见: 1 )物理模型简化成数学模型是基础; 2 )建立节点离散方程是关键; 3 )一般情况微分方程中,某一变量在某一坐标方向所需边界条件的个数等于该变量在该坐标方向最高阶导数的阶数。 ?数值求解的步骤 如图 4-2 ( a ),二维矩形域内无内热源、稳态、常物性的导热问题采用数值解法的步骤如下:(1)建立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 控制方程:是指描写物理问题的微分方程 针对图示的导热问题,它的控制方程(即导热微分方程)为:( a ) 边界条件: x=0 时, x=H 时, 当 y=0 时,

罗大雷-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导热问题数值解法初次研究 对物理物体的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把原有的时间、空间坐标系中连续的物理量的场,如导热问题的温度场,用有限个离散点上的值的集合来代替,通过求解按一定方法建立起来的关于这些值的代数方程,来获得离散点上的值。这些离散点上的被求解物理量的值的集合称为该物理量的数值解。 物理模型 在四个输气的管道中间有一个各边长为10厘米的薄铁片,求导热其达到稳态后,这块铁片的温度分布。四个输气管道里的气体温度是恒值分别为100℃、200℃、500℃、1000℃。因此,可以看成是二维矩形域内的稳态、无内热源、常物性的导热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描写物理问题的微分方程称为控制方程,导热微分方程为: 2 2 22 0t t x y ??+ =?? (1) 其四个边界分别为第一类边界条件,1234t =1005002001000===℃、t ℃、t ℃、t ℃。 区域离散化 用一系列与坐标轴平行的网格线把求解区域划分成许多子区域,以网格线的交点作为需要确定温度值的空间位置,称为节点。相邻两节点的距离称为步长,记为x ?、y ?。本模型x 、y 方向是各自均分的,各自为100个子区域。节点的位置以该节点在两个方向上的标号m 、n 来表示。 每一个节点都可以看成是以它为中心的一个小区域的代表,由相邻的两节点连接的中垂线构成。为叙述方便,我们把节点所代表的小区域称为元体。 数学模型离散化 它的建立是数值求解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有泰勒级数展开法及热平衡法两种,取节点(m ,n )及其临点为例。 泰勒级数展开法 以节点(m ,n )处的二阶偏导数为例用这种方法来导出其差分表达式。对节点(1,)m n +及(1,)m n -分别写出函数t 对(m ,n )的泰勒级数展开式: 2 2 33 4 4 1,,,,,,2 3 4 2624m n m n m n m n m n m n t x t x t x t t t x x x x x +???????=+?+ + + +???? (2) 2 2 3 34 4 1,,,,,,2 3 4 2 624m n m n m n m n m n m n t x t x t x t t t x x x x x -???????=-?+ - + +???? (3) 将式(2)、(3)相加得

传热学_杨茉_部分习题与解答

第一章: 1-1 对于附图所示的两种水平夹层,试分析冷、热表面 间热量交换的方式有何不同?如果要通过实验来测定夹层中流体的导热系数,应采用哪一种布置? 解:(a )中热量交换的方式主要有热传导和热辐射。 (b )热量交换的方式主要有热传导,自然对流和热辐射。 所以如果要通过实验来测定夹层中流体的导热系数,应采用( a )布置。 1-2 一炉子的炉墙厚13cm ,总面积为20m 2 ,平均导热系数为 1.04w/m 〃k ,内外壁温分别是520 ℃及50 ℃。试计算通过炉墙的热损失。如果所燃用的煤的发热量是 2.09 ×10 4 kJ/kg ,问每天因热损失要用掉多少千克煤? 解:根据傅利叶公式 每天用煤 1-3 在一次测定空气横向流过单根圆管的对流换热实验中,得到下列数据:管壁平均温度t w = 69 ℃,空气温度t f = 20 ℃,管子外径d= 14mm ,加热段长80mm ,输入加热段的功率8.5w ,如果全部热量通过对流换热传给空气,试问此时的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多大? 解: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1-4宇宙空间可近似的看作0K 的真空空间。一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其外表面平均温度为250K ,表面发射率为0.7 ,试计算航天器单位表面上的换热量? 解:航天器单位表面上的换热量 1-5附图所示的空腔由两个平行黑体表面组成,孔腔内抽成真空,且空腔的厚度远小于其高度与宽度。其余已知条件如图。表面 2 是厚δ= 0.1m 的平板的一侧面,其另一侧表面 3 被高温流体加热,平板的平均导热系数λ=17.5w/m ? K ,试问在稳态工况下表面3 的t w3 温度为多少? 解: 表面1 到表面2 的辐射换热量= 表面2 到表面3 的导热量 第二章:

热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传热学1

热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rmophysics Process 讲稿 主讲:李隆键

第一章概论 1.1流动与传热过程的予测方法及特点 流动、传热、燃烧问题是热工类各专业和机械类动力机械专业所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燃烧问题实际上是有化学反应的流动与传热问题,推而广之,在所有热物理过程中,几乎都涉及到流动、传热问题。 预测的重要性: ①在规定设计参数的相应的结构下,热物理过程是否满足要求,达到预定的指 标?要预测; ②优化设计,不同方案的比较,要预测; ③减少设计、生产、再设计和再生产的费用; ④减少设计更改; ⑤减少试验和测量次数。 问题的核心:速度场、温度场(传热量)、浓度场等。 一、热物理问题的予测方法:理论分析法、实验测定、数值模拟 1、理论分析 以数学分析为基础,求解描述热物理过程的定解问题,获得函数形式的解,表示求解区域内物理量连续分布的场(速度场、温度场、浓度场……)。 控制方程+单值条件(数学模型)→理论解(分析解,解析解) 根据解的准确程度,又可再分为: (1)精确分析解(严格解) 特点:函数形式的解;它在求解区域精确地满足定解问题。 具体解法:直接积分法、分离变量法、积分变换法、热源法、映射法。 (2)近似分析解法 特点:函数形式的解,在求解区域上近似地满足定解问题(但在总量上满足相应的守恒原理,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质量守恒)。 具体解法:积分法(从积分方程出发) 变分近似解法 摄动法(从微分方程出发) 2、实验测定 (1)纯实验法 (2)相似理论实验法:同类相似,减少变量数目→减少工作量,得到规律性结

数值传热学第四章编程题

4-5迭代法求解节点温度。 说明:此处给出的是C++程序代码,使用牛顿迭代法,迭代收敛精度1.0e-6;程序运行结果附后。 /*NHT 4-5 newton *created on 2012-10-19 by Sanye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double funT=1.0,dfunT=1.0,temp1=1.0,temp2=1.0; double T=20.0;//primary value int i=0; //for TEST! cout<<"primary T= "<=1.0e-6) { i++; if(i==1&&(T<=20.0))T=100.0;//in case unreasonable T; temp1=pow(T-20.0,0.25);temp2=pow(T-20.0,-0.75); funT=0.5*T-80+2*T*temp1-40*temp1; dfunT=0.5+2*temp1+0.5*T*temp2-10*temp2; T=T-funT/dfunT; cout<<" step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