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个合适的饲养盒

选择一个合适的饲养盒
选择一个合适的饲养盒

选择一个合适的饲养盒

正如前面文章中提到的世界上至今为止发现的捕鸟蛛种类就有900多种,分布在几乎各个大洲上,分布的范围如此广泛,生活的环境也是有着天壤之别。有的生活在干燥的荒漠中;有的生活在雨水充沛的热带雨林;有的生活挖洞生活在地下深处;有的游走在枝繁叶茂中。

在自然界,对它们来说是没有限制的,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得想去哪就去哪。但是在人工饲养下,一个饲养盒是必备的。饲养盒不仅仅是提供了适合它们的生活小环境,也是保护了它们,同

20×30×20的塑料饲养盒是个不错的选择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保护。所以宠物捕鸟蛛必须被饲养在饲养盒中。

一般而言,一个饲养盒只能饲养一只宠物捕鸟蛛。在同一个饲养盒内饲养多个蜘蛛的结果就是只剩下一个胖胖的家伙,将一个大饲养盒分割成几个区域来饲养多个蜘蛛是可行的。但是前提是必须完全阻隔它们可能的往来,比如不能留有缝隙让它们可以钻到别人那里去,否则后果往往是悲惨的。

因此,站长的建议是:一个饲养盒就养一个蜘蛛,那样最保险。因为之前已经不止一次得听说过发生这样的悲剧----一只宠物捕鸟蛛从一个隔间意外地进入了另一个隔间,于是两者之一成为另一方的食物。它们的逃跑能力很大程度上超

出你的想象。

换言之,防止它们从饲养盒中逃跑也是一个重要的、值得关注的问题。站长也有很多次听说幼体的宠物捕鸟蛛从开得相对过大的通气孔内逃脱。通常来说,逃脱的幼体被重新找到的概率非常小,所以使用一个可靠的饲养盒来饲养它们绝对是必须的。

关于饲养盒的大小,一般是根据蜘蛛的大小来决定,过大和过小的空间对它们都是不利的。过大的空间会造成它们难以抓到食物,过小的空间又会影响它们的生长。一般来说,饲养小幼体可以使用废弃的装食品的小罐头、小瓶子之类的,用针打几个孔就可以了。随着它们不断长大,当感觉目前的饲养容器有些局促了,便可以换一个更大些的。

捕鸟蛛必须被饲养在饲养盒中。

站长是使用一种塑料的布丁杯作为幼体捕鸟蛛的

饲养容器(右图中)。而对于大个的捕鸟蛛,我

们也应该采用大型的饲养盒,一般而言鱼缸是个

好选择,通常选用面积为蜘蛛大小10-30倍的容

器比较合适。站长使用的是一种国产的塑料盒子,

有塑料透气的盖子,感觉还比较方便,因为较之

玻璃鱼缸要轻许多了(上图)。另外,饲养盒的

高度取决于你的宠物捕鸟蛛属于树栖型、穴居型

还是地栖型。

前两者需要高一些的饲养盒,树栖型的字面意思

一只3厘米的墨西哥红膝头幼体的饲养环境

就告诉你了,因为是树上的嘛,所以高度当然要

高些,同时可以适当减小底面积。另外最好能提

供些树枝供它们攀爬筑巢,以避免它们在饲

养容器的顶部开口处结网,造成每次打开盖子便破坏了它们的空中巢穴,或者惊扰它们(通常树栖型的捕鸟蛛都跑得非常快,特别是幼体,万一发生逃跑的事件就非常不走运了)。

而穴居型的捕鸟蛛由于要打洞,所以你得提供足够深度的底材以使它们有足够的空间往下发展。(相关文章“穴居种类的环境布置探讨”)

最简单的还是地栖型的宠物捕鸟蛛了,需要的容器高度最低,因为它们既不打洞,也不往上爬,所以有一点点的高度就足够了。

另外提一句的是,如果是用鱼缸饲养的话,一个通风的盖子是必须的。千万不要以为玻璃光滑它们爬不上去,那样的话,只需一个不留意,它们就不在你的鱼缸里了。

注释:

有例外的情况就是一群Avicularia属和Poecilotheria属的幼体可以被饲养在同一个容器内,并且可能分享同一个食物,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是树栖型的捕鸟蛛,活动空间有所限制。

鱼类增养殖学(3)

《鱼类增养殖学》习题集绪论 1、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2、何谓综合养鱼? 第一篇总论(基础篇) (一)养殖鱼类生物学 1.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2.试述优良养殖对象的选择条件? 3.试述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二)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与控制 1.试述各养殖水域中水环境的特点? 2.试述水的运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3.试述水色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4.试述池塘溶氧的特点? 5.何谓热阻力、密度流、氧盈、氧债?它们对池塘溶氧有何影响? 6.试述溶氧对鱼类生存与生长的影响? 7.CO2、pH、O2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8.NH3与NH4+之间有何关系?它们受哪些因子制约? 9.试述精养与粗养水体中三态氮的变化与比例? 10.试述池塘、湖泊、水库生物的特点? 11.水域富营养化有哪些指标? 12.试述淤泥的特点以及对水质与鱼类的影响? 13试述“藻型湖泊”与“草型湖泊”的特点? 14.试述养殖水体有哪几种脱氮方法? (五)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 1.试述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2.试述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3.试述环境因子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 第一篇各论(技术篇) (一)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1.试述鱼类人工催产的基本原理? 2.试述催产剂的种类、特点和功能? 3.何谓生长成熟和生理成熟?何谓排卵、产卵?何谓效应时间? 4.列出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的计算方法? 5.如何防止亲鱼种质退化? (二)鱼苗鱼种培育 1.何谓夏花、秋花、冬花、春花、过池鱼种? 2.试述家鱼鱼苗阶段的生物学特点? 3.何谓整塘、清塘? 4.试述各类清塘药物,及其优缺点? 5.试述鱼苗清水下塘、肥水下塘和轮虫高峰期限下塘的优劣?(三)池塘养鱼 1.何谓养殖周期?如何缩短养殖周期? 2.试述理想池塘的池塘条件? 3.试述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鲂之间的关系? 4.何谓混养、套养? 5.何谓轮捕轮放?轮捕轮放有哪些优点? 6.何谓“四定”投饵原则? 7.试述鱼类浮头原因?如何预测、防止和解救浮头? 8.增氧机有哪些作用原理?如何合理使用增氧机? (四)天然水域鱼类养殖 1.天然水域有哪些养殖方式?试述各养殖方式的优缺点?

饲养乳猪的管理要点

饲养乳猪的管理要点 一、乳猪的生理特点: 1、调节体温能力差。 2、缺乏先天免疫力。 4、生长速度快。 二、乳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1、做好防寒保温工作 乳猪舍应保持清洁干燥,保温区温度第一天保持32~35℃;第一 周末27℃以上,以后每周下降2℃,直至适当温度断奶第一周29℃。应该强调指出的是春秋季节昼夜温差大,不要忽视了乳猪的晚间保 温工作。 2、断脐、剪齿与断尾 3、出生后尽快哺乳 4、应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 母乳当中的水不能完全满足乳猪生长的需要,从乳猪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应该为乳猪提供大量清洁的饮水,在冬天应供给温水。 水槽应保持清洁,并经常更换清洁的饮水,饮水充足可增大采食量,有助于消化吸收。 5、合理的补饲 6、去势和驱虫 仔猪3~15日龄进行阉割去势,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7、断奶

断奶日龄一般在28~35日龄,一般在3~5天内完成断奶工作。断奶后5~6天内要控制仔猪采食量,以喂7~8成饱为宜,实行少喂多餐(一昼夜4~6次),逐渐过渡到自由采食 1、母猪奶水量不足 2、奶水中母源抗体不足 奶水中母源抗体不足,新生仔猪不能有效的得到母源抗体保护,易出现病原性腹泻。 对新生仔猪至关重要的母源抗体和免疫活性细胞,因为不会经胎盘的传递,仔猪必须从初乳中获得,新生仔猪的肠壁具有独特的胞饮作用,可直接吸收和利用从初乳中得到的抗体及免疫活性细胞,这种特殊的吸收方式仅存在于出生后大约6小时以内的仔猪,所以出生后6小时内必须让仔猪吃上初乳以抵抗早期感染,防止下痢等疾病。而奶水中的抗体多是蛋白,若产前母猪营养不能满足需求,或者年老体弱的母猪胃肠功能减退,对饲料不能充分的吸收利用,体内免疫因子合成必然受影响。所以产前一个月母猪的氨基酸补充尤为重要。 3、奶水的有效营养含量不足 奶水的有效营养含量不足而导致的营养性腹泻 4、奶水中致病因子 奶水中致病因子会导致仔猪非病原性腹泻 5、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母猪需要的温度在22℃左右,而新生仔猪的温度需要在30℃左右,我们在实际生产中总是考虑仔猪的温度够不够,从而忽视了母猪的温度,这样就会导致产房温度过高,母猪采食量下降,泌乳能力降低;尤其是分娩母猪如果温度过高会引起母猪产后热应激,导致母猪回奶,乳汁温度升高,乳汁密度过浓或过稀,从而导致仔猪腹泻;或者是产房忽冷忽热,通风等因素也会引起新生仔猪腹泻。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 一、名词解释 1.养殖和增殖 养殖:指将鱼放入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生长、繁殖,长大上市。 增殖:指对水体中原有渔业资源的繁殖和保护,使其形成渔业产量。 2.仔鱼和稚鱼 仔鱼:指刚从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苗。 稚鱼:指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苗。 3.鱼苗和鱼种 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 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4.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 鱼苗培育:指将鱼苗经15~20d的饲养,培育成全长3cm左右的稚鱼。 鱼种培育:指将夏花分塘继续饲养2~5个月,使其长成全长10~20cm的幼鱼。 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 6.增养殖水域和水域环境 增养殖水域:指所有适宜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繁殖、索饵、越冬及洄游的水域。 水域环境:指水生经济动物生存所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7.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 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 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8.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 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殖: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9.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 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适应,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放养效益:指产出量与放养量的比值。 10.水域生产力和水域鱼产力 水域生产力: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有机质的能力。 水域鱼产力:指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再转化到鱼类的生产能力,是水域内在的产鱼潜力,即水体在不投饵、不施肥,依靠天然饵料(初级或次级生产力),通过逐级营养层次的能量转化,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 11.水生生物资源和渔业资源 水生生物资源:是指以水域、滩涂为主要栖息、生长、繁衍场所的生物物种(生物多样性)资源和它们的生物量(渔业产品)资源。

冷水鱼养殖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冷水鱼养殖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建立概况 冷水鱼引进养殖及本地野生鱼驯化研究项目建立是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结合九寨旅游精品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进行的,在旅游食品消费中需要鲜、活、生、猛,该项目建立对开发利用本地的水资源为旅游市场提供高档鱼类消费,提升旅游食品消费档次,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项目建设背景 **县位于川西部高原前沿,岷山山脉和秦岭山脉源头,以高山峡谷为主,海拔1160—4700米,全县幅员面积53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8%,年降雨量552㎜。年均气温12.7度,日照时数为1636.9小时。常年水温8—15度,境内水资源丰富,无污染,水质优良,溶氧含量高。特别是以世界精品风景名胜的**水,勘称世界一绝,故有“九寨归来不看水、黄山归来不看山”之说,全县以水为景的风景区

多处;能利用的有养殖开发价值的山泉溪流有近30余条,地表水20亿立方米。 二、项目建立的必要性、 1、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重点:根据农业部《渔业良种二期发展规划》以及《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发展规划》,确定从现在到2010年的水产养殖良种化的重点: (1)“四大家鱼”和鲤、鲫、鳊鲂是我国的重要养殖品种,约占我国淡水养殖产量70%左右,必须加大品种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力度。“四大家鱼”要以已建立的国家级原种场为依托,扩大原种的养殖面积。鲤鱼重点发展建鲤、松浦鲤、荷包红鲤和兴国红鲤,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新的品种;银鲫重点发展方正银鲫、彭泽鲫和异育银鲫。 (2)增加名优品种的养殖种类:除鳜鱼、虹鳟、长吻鮠、条纹鲈等外,要继续开发名优品种,如翘嘴红鲌、金鳟、大西洋鲑、大鳞鲑、俄罗斯鲟、硬头鳟等新的养殖品种。 2、我县水产养殖项目建设的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方法及要点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方法及要点 怀孕母猪一定要限制饲料量。饲喂方法要求每天2次,以湿料饲喂。怀孕母猪的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较低,但要求较高的维生素、 矿物质和纤维素。同时千万不要饲喂怀孕母猪发霉、变质的饲料。 在有条件的地方,每天饲喂1斤~2斤青饲料对怀孕母猪非常有利。 1.妊娠母猪怀孕后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提高,幅度可增加约10%,喂相同的饲料,妊娠和非妊娠母猪相比,经过一个妊娠期以后,前 者比后者要多增加体重约20公斤。英国有的猪场在淘汰8胎以上的 老母猪时,先让其怀孕1-1.5个月,然后宰杀。 3.根据膘情决定饲料喂量 妊娠母猪的饲养应因猪制宜,不能简单地每头母天2.2公斤。有的猪场把过瘦或过肥的怀孕母猪做上不同颜色的记号加以区别,从 而调整其喂料量。 4.妊娠初期的低水平饲养 从配种后的第二天起应降低饲料喂量,每天可喂1.8公斤左右,这样维持10天左右时间,然后根据母猪体况调整到2.2或2.5公斤 /天的水平。试验证明妊娠初期高水平饲养→肝血流量增加→孕酮代 谢清除率增加→血中孕酮水平下降→子宫特异蛋白分泌下降→胚胎 的发育和附值受阻。但如果持续一个月的低水平饲养,则会导致受 胎率的下降(64%左右) 5.尽量避免各类应激的发生。 要给母猪提供营养平衡的饲料,特别要注意这一阶段钙、磷的平衡以及充足的维生素的供给。否则产后瘫痪的发生率会增加。严禁 给母猪喂发霉的玉米。另外,要防止母猪滑倒。任何鞭打、惊吓、 追赶过急等都容易造成母猪流产。

母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所以配种后21天若不再发情,可初步认为受胎了。但有时也有假发情的母猪,配种后21天阴部发红,出现像发情一样的征状,此时嫌避公猪,发情时间也短。极个别的 不受胎母猪,配种后后21天不表现发情,而到第二个情期出现发情。有的母猪已确定妊娠,而于非预定日期发情,这往往是流产后造成 的结果。母猪妊娠初期流产有时根本发现不出。如果注意观察,流 产母猪外阴部稍带红色,似受污染,但几乎见不到任何其他异常。 母猪妊娠中、后期流产,则食欲剧减,不振,外阴部发红并流出黏液,有胎膜排出,在群养情况下,有的胎膜被母猪自己吃掉。欢迎 访问猪场动力网文章中心。

鱼类养殖技术

目录 前言3第一章养殖品种的选择4 一、养殖品种选择的原则4 二、养殖鱼类品种简介5(一)鲢鱼和鳙鱼 5 (二)鲤鱼和鲫鱼8 (三)草鱼、团头鲂、三角鲂11 (四)细鳞斜颌鲴15 (五)翘嘴红鮊、鳜鱼、大口鲶17 第二章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治理22一、无公害水产养殖场水源的选择22(一)水源可能存在的污染物22 (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对水源的环境卫生要求25 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环境治理技术措施26 (一)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水质治理26 (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底质治理31 第三章无公害饲料的选择33一、无公害饲料的差不多要求33

二、鲢鳙鱼的天然饵料34(一)浮游植物34 (二)浮游动物35 三、人工饲料37(一)鲢鳙鱼人工饲料的质量要求37 (二)常用的鲢鳙鱼人工饲料38 (三)鲢鳙鱼配合饲料51 第四章科学的饲养治理53一、鲢、鳙鱼种的培育53(一)鱼种池的选择和预备53 (二)夏花鱼种的放养54 (三)鱼种的饲养56 二、鲢、鳙鱼的池塘成鱼养殖58(一)池塘的要求59 (二)池塘预备59 (三)鱼种的放养60 (四)日常治理61 (五)产品出池与销售64 三、鲢、鳙鱼的水库成鱼养殖64

(一)养鱼水库的差不多要求64 (二)鱼种放养65 (三)施肥与投饵69 (四)凶狠鱼类的操纵74 (五)水库捕捞77 第五章疾病防控及安全用药80一、鱼病的预防80(一)改善和优化水体的生态环境80 (二)切断传播途径消灭病原体81 (三)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82 二、无公害鲢、鳙鱼标准化生产对渔药使用的要求83(一)渔药使用的差不多原则83 (二)、渔药使用的差不多知识84 (三)杜绝禁用鱼药93 三、鱼病诊断93(一)现场观看93 (二)情况调查94 (三)鱼体检查94 四、常见鱼病的防治96

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1、吃足初乳 由于出生仔猪没有先天免疫力,必须通过吸允初乳方能获得。仔猪消化佳能较弱,胃消化液缺少盐酸,而初乳的营养极其丰富,内含大量的蛋白质、乳脂,酸度较高,这样有利于促进仔猪消化道的活动,可满足仔猪生长发育的需要。若有弱小仔猪吸奶不足,可进行人工补喂,以便提高整窝仔猪的成活率。因此,在仔猪出生后,应当让仔猪尽早能吃上和吃足初乳。 2、保证环境温度 初生仔猪的环境最佳温度32度,1周龄内的适宜温度为25~30度,达不到条件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简易的保温室。如果是在冬季,保温室的建造材料可就地取材。一般要求长1.2米,宽0.75米,高1米左右,并在保温室的一侧底部留可供仔猪初乳的小门。可通过悬挂红外线灯或用热水袋提高温度,病在保温室中间离底部0.5米处悬挂干湿温度计,以便准确掌握温度和湿度。另外,可在室内放一些松软垫草,并注意勤换。尽量使母猪和仔猪分开睡,防止母猪压死仔猪。 3、补充微量元素 铁是血红素的重要组成成分,初生仔猪体内储备的铁很少,每天的需要量为7~8毫克,而从母乳中能得到的数量也有限,所以若不能给仔猪及时补铁,必将导致仔猪患上贫血症。 4、寄养与并窝

寄养是指母猪产后死亡或产后无乳,或者所产仔猪数超过了有效乳头数时,将那些无奶吃的仔猪叫由其他的母猪哺育。并窝是指母猪产仔偏少或者所产仔猪中的部分因某些原因死亡,为了提高母猪的利用率,可将这些仔猪进行合并饲养,并窝前一定要让仔猪吃足初乳。 在寄窝并养前,用寄养母猪的乳汁(不提倡用母猪的尿液)涂擦仔猪全身,并选择在夜间进行混群,使母猪无法区分自产和寄养的仔猪。之后要注意观察,防止母猪拒绝哺乳或咬伤过寄仔猪。寄养与并窝的仔猪要求产期相似,最好不要超过 3~4天。 5、疾病预防 吃初乳前,可按常规剂量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2小时后再让仔猪自由吃奶。另外,可给母猪服用土霉素,以防仔猪发生红、黄痢。对圈舍每日要进行清扫,使舍内保持卫生干燥,给仔猪提供清洁、安静、空气新鲜的生活环境。每日要细心注意观察,发现下痢时,要及时进行治疗。

后备母猪培育舍饲养管理要点—林加滨

后备母猪培育舍(GDU)管理要点 后备母猪培育舍(GDU)用于场内后备母猪的培育,其功能划分为后备保育阶段、后备育成阶段和查情阶段。后备母猪的培育质量和数量关系到母猪场未来的生产指标,其关键控制点有饲料营养、饲喂程序、选留测定、免疫程序、保健程序、驯化管理、查情管理等。从场外引种的后备母猪经过隔离、免疫和驯化后转入至GDU饲养。 饲料营养要满足饲养猪只的营养需求,根据种猪供应方所提供的种猪营养标准与饲料事业部营养配方师沟通后,拟定新的营养标准。后备母猪饲养重点考虑其骨骼、器官、特别是繁殖系统的发育,日增重设计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其发情和使用寿命。维生素、矿物质的添加量要高于育肥猪群。 后备培育阶段的选育测定是评价后备母猪的重要步骤,受测猪70日龄内平均体重25kg进入测定舍开始测定。受测猪进入测定舍以前完成主要疫病的免疫工作,如: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受测猪进测定舍依当前疫情具体情况,测定威胁较大疫病的抗原与抗体,抗原阳性猪不测,抗体较低的猪严防疫病发生。测试前进行驱虫1-2次。选择较好的纯系保育猪,从初选中选择生长速度快的,外貌基本合格的。终测选择:这是主选阶段,因为重要性状此时已基本表现出来,这一阶段应掌握的原则是:淘汰体质衰弱、外貌不合格和由遗传缺陷的个体,在150日龄至170日龄间进行体重和背膘的测定。依据生产性能测定数据借助先进的BLUP法,对每个个体进行EBV指数和综合指数分析。 本场留种用的种猪在GDU要按照猪群的(母源)抗体水平高低,进行疫苗免疫。确定猪瘟、口蹄疫、蓝耳、伪狂犬、圆环、乙脑、细小等免疫时间和剂量。建议的免疫程序(根据各场实际情况调整)

鱼类增养殖学整理资料

一、考试说明 1、参考教材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题型及分数比例 1、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占40%;问题占60%。 2、内容比例 专业述语和专用名词的基本概念占40%;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20%(注:具体的养殖工艺不列入考试范围); 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40%。 二、考试内容 绪论 1、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1、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 2、所选鱼类具有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鱼种容易获得的特点 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有机肥料 4、通常采用立体混养的方式 5、科学的养殖管理 6、综合养鱼: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环保、营销等结合一体 2、何谓综合养鱼?

以池塘养鱼为主,兼营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和农畜产品加工的一种生产方式。 3、何谓用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就是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态养殖的畜禽产品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第一篇、总论(基础篇) (一)养殖鱼类生物学 1、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①物种是动物分类学上的单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②品种是畜牧学的基本单位,是人工选 择的产物。从遗传角度来看,品种是具特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配套体系的类群 2、试述优良养殖对象的选择条件。 1、生长快 2、食物链短 3、食性或食谱范围广,饲料容易获得 4、苗种容易获得 5、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3、试述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重要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 重要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 种的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 桂建芳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起止年限: 2010年1月-2014年8月 依托部门: 中国科学院 湖北省科技厅

一、研究内容 基于拟解决的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策略和理论基础以及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这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拟集中在鱼类主要经济性状如生殖、生长、抗性的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方面,重点解析这些主要经济性状的基因调控网络,开拓关键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鱼类生殖基因调控网络及其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 采用基因转移、morpholino介导的基因敲降等技术,配合整体原位杂交、细胞示踪和免疫荧光定位等方法,重点解析鱼类生殖质(germ plasm)的基因调控网络;揭示重要生殖调控基因在鱼类卵母细胞成熟和卵-胚转换中的功能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探讨鱼类配子发生过程中双亲特异性甲基化在生殖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及其调控网络;通过大规模RFLP分析等呈现技术,筛选雌雄个体间性别特异的DNA片段标记,进而通过Genomic Walking克隆分离与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相关基因;揭示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的基因调控网络及其作用机理;筛选鉴定出可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性别特异表达基因和分子标记;开拓生殖调控基因和分子标记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 2)鱼类生长的基因调控网络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 采用morpholino介导的基因敲降、整体原位杂交、细胞示踪、免疫荧光定位以及组织碎片灌流和细胞孵育等在体和离体研究等技术,重点解析鱼类下丘脑/垂体控制生长的基因调控网络;揭示鱼类性成熟和生长的相互协调及其调控机理;探讨脑肠肽/生长激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及其对鱼类生长的调控机制;揭示卵泡抑素等抑肌素相关基因在调控鱼类肌肉细胞增殖和鱼肉蛋白/脂肪平衡的作用机理;研制可控不育性转卵泡抑素等基因的转基因鱼品系;阐明鱼类个体大小调控基因的系统发育和进化规律;开拓生长基因调控网络和分子标记尤其是主控基因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 3)鱼类抗性的基因调控网络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 利用我们自主建立的分离鱼类抗病毒基因的细胞模型,重点解析鱼类干扰素系统和抗菌肽基因的调控网络和抗病作用机理;揭示重要鱼类病原与宿主免疫系

后备母猪饲养管理要点

后备母猪饲养管理要点 后备母猪饲养管理的好坏对降低种猪的饲养成本显得尤为重要,种猪在后备阶段饲养管理的好坏不仅仅影响其一胎的生产成绩,其延续效应很长,甚至影响其一生的生产力。 一、工作目标 1、确保膘情合理,使之正常发情、正常排卵;使用前合格率90%以上。 2、根据种源和疾病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药物净化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转入 基础群。 二、操作规程 (一)引种管理 1、进猪前空栏冲洗消毒,空栏、消毒的时间至少要达到7天,消毒水选用烧碱、过氧 乙酸、消毒威等。 2、进猪时要在出猪台对未下车的猪只进行严格消毒,严禁应付式消毒。 3、进猪后的当餐不喂料,也不能马上冲水,第二餐喂1斤料,第三餐可自由采食。 4、刚引进的后备母猪要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应激药物,如Vc、多维、开食补盐等, 同时根据引入猪的健康状况,进行一些中草药(如鱼腥草、清肺散、穿心莲、三珍 散等)保健以提高后备母猪的抗病力、免疫力。 5、视引入猪的生长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调节,生长缓慢、皮毛粗乱的可在313料 中加入适当的312料或加一些营养性添加剂,如鱼肝油、胺基维他、鱼粉等。 (二)后备母猪饲养管理: 1、按进猪日龄和疾病情况,分批次做好免疫计划、驱虫健胃计划和药物净化计划。 2、6月龄前自由采食,6~7月龄适当限饲,控制在1.8~2.2KG/头/天。 3、在大栏饲养的后备母猪要经常性地进行大小、强弱分群,最好每周2次以上,以免 残弱猪的发生。 4、5.5~7月龄时要做好发情记录,逐步划分发情区和非发情区,以便于及早地对不发 情区的后备母猪进行特殊处理。 5、6至7月龄的发情猪,以周为单位,进行分批按发情日期归类管理,并根据膘情情 况做好合理的限饲、优饲计划,配种前10至14天要安排喂催情料,比正常料量多 1/3,到下情期发情即配。 6、后备母猪配种的月龄须达到7.5月龄,体重要达到110Kg以上,在第2或第3次发 情时及时配种。 7、冬季要对刚引入猪进行特殊护理,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保证其体能快速恢复,以防 应激状态下各种疾病的发生。 (三)促进母猪发情的措施要到位 1、5.5~7月龄时,每天放公猪诱情两次,上下午各一次。 2、适当运动,最好保证每周2次或2次以上,每次运动2小时左右,6月龄以上的母 猪在有人监护的情况下可以放公猪进行追逐。 3、搞好夏天的防暑降温,夏天通风不良,气温过高对后备母猪的发情影响较大,会造 成延迟发情甚至不发情。

鱼类增养殖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鱼类养殖的概念: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养殖方式: (1)精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大管理强度下的养殖方式 (2)半精养:在管理强度和人力、物力的投入上介于精养和粗养之间 (3)粗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较少人力、物力,因而产量较低;一般不进行投饵、施肥,只进行放养或放流和一般看护、捕捞等基本管理三种 3、池塘养鱼的地位:池塘养鱼是我国传统的养鱼方式,是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立足点: (1)池塘养鱼完整包括鱼类养殖的四个阶段:亲鱼培育、获取鱼苗、鱼种培育、成鱼养殖 (2)池塘养鱼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而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3)湖泊、海域的鱼类养殖所需的鱼种均由池塘养鱼提供 (4)港塭养鱼等技术大多在池塘养鱼的理论和技术上发展 4、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1)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 (2)所选鱼类具有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鱼种容易获得的特点 (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有机肥料 (4)通常采用立体混养的方式 (5)科学的养殖管理 (6)综合养鱼: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环保、营销等结合一体 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1、我国鱼类资源: (1)内陆土著淡水鱼类 (2)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及河口半咸水鱼类 (3)国外引进的养殖鱼类 (4)沿海海水鱼类 (5)我国珍惜濒危水生野生动物 2、养殖鱼类的选择: (1)所养鱼类以生产的整体效益(社会、经济、生态)为目标,为发展生态渔业创造条件 (2)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包括:生长快、食性广、鱼苗多、食物链短、适应性强(在生产上要考虑市场、温度、水体、饲料、混养可行性、实力等因素。) 3、食性:滤食性,鲢鱼、鳙鱼(取食方式:滤食,挖食,刮食,猎食,吞食) 草食性,草鱼,团头鲂 杂食性,鲤鱼,鲫鱼 肉食性,青鱼,鲈鱼 刮食性,鲮鱼,鲴科鱼类 4、鱼类的生长分为体长和体重两个方面的生长,鱼只要活着,就在生长,只是咋生长速度上有差别。鱼类的首次性成熟之前的阶段,生长最快,该阶段称为青春阶段;性成熟后生长速度明显缓慢,并且在若干年内变化不大,称成年阶段;最后阶段称衰老

养殖鱼类饲料蛋白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第26卷第4期水生生物学报Vol.26,No.4 2002年7月AC 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July,2002 综述 养殖鱼类饲料蛋白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钱雪桥1,2崔奕波1解绶启1薛敏1 (11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 21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 A REVIEW ON DIETA RY PROTEIN REQUIREMENT FOR AQU AC ULTURE FISHES QIAN Xue-qiao1,2,CUI Y-i bo1,XI E Shou-qi1and XUE Min1 (11Sta te Key L a bo ra to ry for Fresh wate r Ecolog y a n d Biotechn ology;In st itue o f Hydrobiolog y,The Chinses Aca demy o f Sc ienc es,Wuh an430072;21Fishe ries colle ge,Hu a zhon g Ag ric ultu ra l U n iversity,W uha n430070) 关键词:鱼类;饲料蛋白质 Key Words:Fishes;Dietary protei n 中图分类号:S9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207(2002)04-0410-07 与畜禽不同,鱼类对饲料蛋白质的需要量较高[1]。因此蛋白源成本是养殖鱼类饲料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渔用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是决定鱼类生长快慢的关键因素,饲料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了解养殖鱼类的饲料蛋白质需要量,对于改善饲料的品质,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的是综述国内外主要养殖鱼类蛋白需要量的研究进展,为配合饲料的科学配制提供理论依据。 1蛋白质需要量的概念 鱼类的蛋白质需要量是指能满足鱼类氨基酸需求并获得最佳生长的最低蛋白质含量[2]。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是对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混合比例的数量需要。因此,氨基酸平衡概念是蛋白质需要的基础。当鱼类对各种氨基酸需要量的比例与鱼类饲料中所含有的可消化吸收的各种氨基酸比例相近,即达到氨基酸平衡时,就能满足鱼类对氨基酸的需要。因此,在研究鱼类蛋白质需要量时,应调节饲料中的氨基酸使之平衡。 收稿日期:2001-11-17;修订日期:2002-03-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625006,39970584);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KSFX2-1-04);广东海大畜牧水产饲料有限公司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钱雪桥(1968)),男,江苏省泰兴市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讲师,博士;从事鱼类营养学和能量学的研究通讯作者:解绶启Email:s qxie@https://www.360docs.net/doc/64831941.html,

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吃足初乳 由于出生仔猪没有先天免疫力,必须通过吸允初乳方能获得。仔猪消化佳能[微博]较弱,胃消化液缺少盐酸,而初乳的营养极其丰富,内含大量的蛋白质、乳脂,酸度较高,这样有利于促进仔猪消化道的活动,可满足仔猪生长发育的需要。若有弱小仔猪吸奶不足,可进行人工补喂,以便提高整窝仔猪的成活率。因此,在仔猪出生后,应当让仔猪尽早能吃上和吃足初乳。 2、保证环境温度 初生仔猪的环境最佳温度32度,1周龄内的适宜温度为25-30度,达不到条件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简易的保温室。如果是在冬季,保温室的建造材料可就地取材。一般要求长1.2米,宽0.75米,高1米左右,并在保温室的一侧底部留可供仔猪初乳的小门。可通过悬挂红外线灯或用热水袋提高温度,病在保温室中间离底部0.5米处悬挂干湿温度计,以便准确掌握温度和湿度。另外,可在室内放一些松软垫草,并注意勤换。尽量使母猪和仔猪分开睡,防止母猪压死仔猪。 3、补充微量元素 铁是血红素的重要组成成分,初生仔猪体内储备的铁很少,每天的需要量为7~8毫克,而从母乳中能得到的数量也有限,所以若不能给仔猪及时补铁,必将导致仔猪患上贫血症。 4、寄养与并窝 寄养是指母猪产后死亡或产后无乳,或者所产仔猪数超过了有效乳头数时,将那些无奶吃的仔猪叫由其他的母猪哺育。并窝是指母猪产仔偏少或者所产仔猪中的部分因某些原因死亡,为了提高母猪的利用率,可将这些仔猪进行合并饲养,并窝前一定要让仔猪吃足初乳。 在寄窝并养前,用寄养母猪的乳汁(不提倡用母猪的尿液)涂擦仔猪全身,并选择在夜间进行混群,使母猪无法区分自产和寄养的仔猪。之后要注意观察,防止母猪拒绝哺乳或咬伤过寄仔猪。寄养与并窝的仔猪要求产期相似,最好不要超过3-4天。 5、疾病预防 吃初乳前,可按常规剂量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2小时后再让仔猪自由吃奶。另外,可给母猪服用土霉素,以防仔猪发生红、黄痢。对圈舍每日要进行清扫,使舍内保持卫生干燥,给仔猪提供清洁、安静、空气新鲜的生活环境。每日要细心注意观察,发现下痢时,要及时进行治疗。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 胚后期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 1.仔鱼期此阶段仔鱼全长0.8cm~1.7cm。从出膜到卵黄囊完全吸收为止,在养殖上称此期为嫩口鱼苗(sac fry)另外,因它具有卵黄囊,故又称卵黄囊仔鱼期,但有些鱼类如鰕虎鱼的胚胎在出膜前卵黄已完全吸收,故无仔鱼期。 2.稚鱼期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以至全身被鳞,全长1.7cm~7.0cm。鸟仔、夏花和7cm左右的鱼种属于稚鱼期。从卵黄吸收完毕到奇鳍褶开始退化,软骨性鳍条开始形成为止。此时鳞片尚未形成,称此期为稚鱼期又称仔鱼后期(postlarval stage) 。 3.幼鱼期全身被鳞,侧线明显,胸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全长7.5cm以上的鱼种属于幼鱼期。 4.性未成熟期具有成鱼的形态结构,但性腺未发育成熟。南方1龄~2龄、北方2龄~3龄的家鱼属于此期。 5.成鱼期性腺第一次成熟至衰老死亡属成鱼期。 本章重点介绍主要养殖鱼类的苗种生物学及其胚后期的生长特性。 15.1 鱼苗、鱼种生物学 鱼苗、鱼种的培育,就是从孵化后3d~4d的鱼苗,养成供食用鱼池塘、湖泊、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的鱼种。一般分两个阶段:鱼苗经18d~22d培养,养成3cm左右的稚鱼,此时正值夏季,故通称夏花(又称火片、寸片);夏花再经3个月~5个月的饲养,养成8cm~20cm长的鱼种,此时正值冬季,故通称冬花(又称冬片),北方鱼种秋季出塘称秋花(秋片),经越冬后称春花(春片)。也有分三个阶段培育的:鱼苗经10d~15d饲养,养成1.5cm~2.0cm的稚鱼,称为乌仔;乌仔再经过10d~15d饲养,养成3cm~5cm的夏花;再由夏花养成10cm~20cm的鱼种。15.1.1 食性 刚孵出的鱼苗均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当鱼苗体内鳔充气后,鱼苗一面吸收卵黄,一面开始摄取外界食物;当卵黄囊消失,鱼苗就完全依靠摄取外界食物为营养。只能吞食一些小型浮游动物,其主要食物是轮虫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生产上通常将此时摄食的饵料称为“开口饵料”。 总之,鲢、鳙、草鱼、青鱼、鲤等鱼苗到鱼种的发育阶段,摄食方式的转化是:鲢、鳙鱼由吞食过渡到滤食;草鱼、青鱼、鲤鱼则始终都是吞食,其食谱范围逐步扩大,食物个体增大。 15.1.2 生长 在鱼苗、鱼种阶段,鲢、鳙、草鱼、青鱼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鱼苗到夏花阶段,它们的相对生

鱼类增养殖

淡水水域:盐度低于5‰的水域半咸水水域:盐度为5‰~16‰的水域咸水水域:盐度为16‰以上的水域 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两部分。鱼类养殖是将鱼放人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繁殖、生长,长大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鱼类增殖是指对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原有渔业资源进行繁殖、保护以及鱼种人工放流,增加鱼类资源贮存量,形成渔产量的过程。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该学科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以提供合适的养殖水域和工程设施为前提,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研究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 生理生态产卵:将生态法与生理法结合运用,既注射催情剂又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的产卵方法。 多次产卵鱼类:繁殖周期多次产卵的鱼类,此类型鱼类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是不同步的,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出。 一次产卵鱼类:繁殖周期(通常一年)只产一次卵的鱼类。 放流增殖: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 合理放养:包括合理的放养对象、确定放养种类间的合理比例、合理的放养数量和良好的鱼种规格。摄食发生率:又称初次摄食率或开口率。 饱食量:满足鱼类生长发育所需的进食量。 摄食量:鱼类在一定时间内摄食的食物数量或生物量。 摄食率:单位重量的鱼体摄食的饲料量。 摄食效率:成功捕食到食物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数的百分数。消化率:饲料中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称为可消化营养物质,可消化营养物质占食入营养物质的百分比。 饥饿期:仔鱼在卵黄囊耗尽时没有从内源性营养转入外源性营养,进入了饥饿期。混合营养期:随着鱼体内鳔的充气,消化道、眼、鳍等初步发育,并建立了巡游模式,鱼苗一边吸收卵黄,一面开始摄食外界食物,该时期叫混合营养期。 自身营养期:刚孵出的鱼苗绝大多数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的这一阶段。 仔鱼危险期:仔鱼发育到某一阶段出现生理缺陷或饵料不足导致大量死亡的现象。(即临界期,仔鱼由内源性营养期向外源性营养转换时的一个高死亡率的时期)。开花育苗:把水花(鱼花)培养到7“朝”鱼苗的过程。 亲鱼:指已达到性成熟并能进行人工繁殖的雌雄鱼类。经营管理:包括经营和管理两部分内容。经营就是以市场为对象,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手段,为实现企业的长远性总目标所进行的制定方案等一系列组织活动。管理是对企业的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按市场和生产要求进行有效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利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经营决策:为了解决企业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通过民主化、科学化的手段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以达到一定目的的过程。 受精率:受精卵占卵数的百分数。 孵化率:初孵仔鱼与受精卵数量之比值。出膜期不易准确统计,一般用出膜期前期活胚胎占受精卵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成熟率:能催产的亲鱼尾数占所培育的适龄亲鱼总位数的百分数。 主养鱼类:不仅在放养数量上占较大比例,而且是投饵、施肥和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主要的养殖鱼类。 搭配鱼类:是处于配角地位的养殖鱼类。它们可以充分利用主要养殖鱼类的残饵以及水中天然饵料很好地生长。 半人工繁殖:在整个亲鱼的培育过程中,为了缩短较长时间的性成熟周期,缩短亲鱼培育时间,捕捞接近性成熟的鱼体作为亲鱼,用于人工繁殖。 全人工繁殖:从亲鱼培育至鱼苗孵出都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可按计划大量生产鱼苗的繁殖方法。 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性的,亦食部分水底腐殖。 肉食性鱼类:肉食性的鱼类有分为伏击式猎食性、追捕式掠食性和吮吸式猎食性。滤食性鱼类:滤食性的鱼类主要靠鳃耙、鳃耙管、鳃弧管、腭褶组成的滤食器官滤食水中的单细胞藻、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 草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的主要饵料是水草。典型的草食性鱼类的主要是草鱼、团头鲂、和鳊鱼等,草鱼的鳃耙短而少,咽齿强壮,呈梳状,角质垫发达,切割有力。鱼类人工繁殖:是根据鱼类的自然繁殖习性,在人工控制下,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促使亲鱼的性产物达到成熟、排放和产出,获得大量的受精卵,并在适当的孵化条件下最终孵化出鱼苗的生产过程。 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 开口饵料:大多数鱼类的鱼苗只能依靠吞食方式来获取食物,而且其食谱范围也十分狭窄,只能吞食一些小型浮游生物,生产上通常将此时摄食的饵料称为开口饵料。不可逆点:指仔鱼因饥饿抵达某一时间点,尽管还能生存一段时间,但其身体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故也称不可逆饥饿点或生态死亡点。

鱼类行为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_刘俊强

科技信息 1、鱼类行为学概论 鱼类行为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在动物行为进化上和渔业生产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改进和提高旧生产技术,探讨新技术的应用,将来海洋养殖农牧化中对鱼类行为的控制,在水利建设、农业灌溉用水及水域环境污染中鱼类行为的变化与控制,这些都与鱼类行为学的研究紧密相关,因此,鱼类行为学的研究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且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产。 2、鱼类行为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养殖生产中如果了解了鱼类的繁殖行为规律和原理,便可对其繁殖行为进行人为的控制,一方面可以对那些不易产卵的种类促进其产卵,另一方面对那些极易产卵的种类,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这在鱼类养殖生产中是至关重要的。使鱼类的成熟期适当提前,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延长生长时间,从而提高养殖效率。相当有效的办法是使用内分泌处理,通常采用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制品。物理因子如温度、日光周期、气压的升降、某些海水鱼类的产卵行动与月相、潮汐周期都有关系,掌握鱼类的这些产卵规律将会对养殖业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2.1鱼类摄食行为的相关研究 研究鱼的摄食行为可以为养殖过程中的投饵、人工饵料的驯食、人工配合饵料研制(包括营养、诱食剂、饲料颗粒的大小、形状、颜色、沉浮性、硬度等物理性状)和养殖环境条件提供指导信息,以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养殖过程中的饵料成本,减少水环境的污染。Ang&Petrell(1998)研究了海洋网箱中不同的喂食方法对鲑鱼水下、水表面摄食行为和饵料浪费率的影响。Petrell&Ang(2001)研究了饲料颜色对比度和光强度对网箱中养殖的鲑鱼摄食行为的影响,发现鱼喜欢在光线暗的地方摄食,喂银色饵料的饵料浪费率要小于普通褐色饵料,饵料浪费率随环境光强的增加而减少。Clarketal.(1995)对养殖在网箱中的鳕鱼喂三种不同饵料时的行为反应进行了观察,发现喂食小海鱼时鳕鱼对饵料的反应时间显著小于其它两种人工饲料,喂食小海鱼的鳕鱼生长明显快于喂人工饲料的鳕鱼。随着温度的下降,喂食活跃水平降低,鱼对三种饵料的反应时间都增加。高少波和朱志荣(1994)对网箱中的鳜鱼对活饵和死饵的摄食反应、摄食节律和活饵对鳜鱼的防御行为等进行了研究。林利民等(1996)研究了配合饵料的硬度、沉浮性和颜色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摄食行为的影响。Irwinetal.(2002)研究了饵料颗粒大小和含水率对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稚鱼摄食行为的反应。Brownetal.(1997)发现间断性喂食活饵时,生长和摄食活跃性要显著高于相同密度的连续性喂食。 仔鱼发育阶段是鱼类自然繁殖保护和养殖业苗种培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鱼的行为、形态和生理的发育变化快,死亡率很高。对仔、稚鱼阶段的行为观察具有较长的历史,有助于了解仔、稚鱼的行为生态适应过程。仔鱼开口摄食主动摄取营养在其生活史中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仔鱼的摄食行为可以为人工苗种培育过程中提供开口饵料的种类、密度、投喂时间安排、开始人工饵料驯食的时间、适于摄食的环境条件(如水温、光强)等非常有价值的信息。Gisbert&Williot(1997)描述了西伯利亚鲟鱼(Acipenserbaerii)在仔鱼阶段开口摄食方面的主要行为变化,研究了首次喂食时间选择对鱼摄食行为、生长、存活率和形态特征变化的影响。照明的颜色影响仔鱼的分布和健康状态。仔鱼对浑浊水中散射光的反应使鱼分布均匀,发育较好。 2.2鱼类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鱼和其它动物一样要保护自己的食物和领地,攻击行为会引起鱼的皮肤和鳍受伤,使鱼易感染疾病和死亡,攻击行为还消耗用于生长的能量,导致养殖生产量的损失、降低食物转化率和生长缓慢。如罗非鱼的生长和摄食活跃程度成正相关,与竞争攻击行为强度成负相关(Robinson&Doyle,1990)。Ross&Watten(1998)报道了不同的养殖单元设计和养殖密度对湖红点鲑(Salvelinusnamaycush)幼鱼侵略行为的影响。北极嘉鱼(SalvelinusalpinusL.)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能抑止竞争行为,促进集群行为(Wallaceetal.,1998)。虹鳟的竞争和领域行为的发生和形式与生命发展阶段、水流速度和养殖密度有关(Cole&Noakes,1980)。 肉食性鱼的互相残食行为比较常见,尤其在苗种期,大大降低了仔鱼的成活率。在食肉鱼的高密度养殖中,同类互相残食会造成较大的产量损失(Kubitza&Lovshin,1999)。近年来对各种鱼相互残食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多,不同的鱼个体大小、个体间差异、不同的生长阶段饵料的充足和适口性、养殖密度、温度、光强、底质等对鱼互相残食行为的强度都有影响。饵料的驯喂、充足且均匀分布的饵料、适当的养殖密度和及时分级可以减少肉食性鱼的互相残食。 2.3新技术在捕捞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主要包括声、光、电)开始直接应用于捕鱼生产,它标志着人类在捕鱼生产活动中进入了一个可以控制鱼类行动进行捕鱼的新阶段。尤其是无网捕鱼技术的兴起,成为捕鱼技术现代化的新标志。光诱捕鱼就是利用鱼类对人工光线产生趋向性的反应行动的这种特性,采用人工光线(如柴火光、石油灯光、电光、化学光等)将分散的鱼诱集到预定的区域,然后用渔具(包括鱼泵等吸鱼工具)加以捕捞的一种生产形式。它是当前捕捞中上层鱼类的一种主要生产形式。声诱捕鱼就是利用鱼类对声音产生趋集反应行动设计制造的声音诱鱼器,向鱼群播放相应的模拟声音,加以诱集、引导鱼群进入预定的捕捞区域而达到捕捞目的的方法。根据各种鱼类发声的性 质和特征,辨别鱼群的种类、数量和结聚的位置,根据鱼声在鱼类生活中的应用,采用人工模拟同种鱼声的录音,然后又利用这种“鱼声”进行诱集鱼类,这也是仿生学在渔业上的应用。电器捕鱼就是利用鱼类对电流刺激产生反应的行动特点,按照不同的要求,在水中建立电场,使鱼群产生电刺激反应,然后再用其它渔具配合而达到捕捞目的的新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开发利用中上层鱼类资源的需要,无网捕鱼技术在国内外都有了一些新的发展。现在无网捕鱼法不仅是用“光-电-泵”联动作业法,而是结合声(波)诱集鱼群的“声-光-电-泵”和“声-电-泵”等多种新技术联合运用的作业方法也正在试验研究。 还有一些研究者对某些鱼类的趋性行为,如趋声、趋光等在捕捞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赵传洇等,1989;何大仁和蔡厚才,1998)。 一些鱼类种群的参数,如年龄、生长和种群大小等对于渔业资源的管理非常重要,而这些参数的得来离不开对行为学的研究。鱼类的年龄是根据年轮来鉴定的,年轮的形成除了与生长速度相关的环境温度有关外,许多年轮的现象还需用鱼类行为学来解释(O’Hara,1986)。大西洋鲑(Salmonsalar)的年轮与它们洄游的时间和在海洋中生活的周期有关(Harden-Jones,1968)。鳟鱼从河流洄游至湖泊中时在年轮中也留下了烙印(Hasleretal.,1983)。在热带地区季节温度变化很小,所以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很有限,但大量的行为事件会留下一些规律性的模式,可以借此来解释鱼类的年龄。 在调查鱼类种群大小时,一定要了解鱼类是否有集群、分散或者领地行为,否则会完全错过鱼类的聚集地而没有采集到标本,导致调查结果的错误。由于鱼类的活动性非常强,准确地评估其种群大小十分困难,尤其是当取样较小的时候,要充分地分析鱼类的行为习性。 了解鱼类的洄游习性,对于渔业资源的管理,尤其是保护工作意义重大。曹文宣(1992)指出,江河修建大坝,阻隔了鱼类上溯下行的道路,对一些必须到上游去繁殖的种类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不论是江河还是湖泊,许多淡水鱼类都有或长或短的洄游习性(Hynes,1970;North-cote,1978)。但是在江河的规划治理过程中鱼类的这一习性很少被认真的考虑,破坏鱼类传统的洄游通道所带来的生态学影响是严重的(Bowen,1983)。 渔业资源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鱼类生活、摄食、生殖场所的管理,即鱼类栖息地的管理。恢复和重建鱼类的栖息地,必须有赖于对鱼类行为学的研究。例如,因为发现了鳟鱼大部分时间栖息于藏匿处的习性,所以通过增加和扩大水域中的隐蔽场所,以满足鳟鱼的这一习性,达到增殖种群的目的(Hartzler,1983)。 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是恢复和重建自然种群的有效方法之一,放流技术的确立,如放流水域、放流时机、放流方法等,离不开对放流对象的行为学研究。美国在西鲱的放流增殖和恢复自然种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他们对西鲱仔幼鱼的行为学有全面透彻的研究。在欧洲建立大麻哈鱼(Oncorhynchusketawalbaum)种群的计划没有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被放流的对象失去了洄游习性,放流的稚鱼似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只有极其少数的鱼能够回归洄游进行繁殖。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在过鱼设施,如鱼道的设计、建造和运行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求过鱼设施发挥有效的作用,必须要符合鱼类的行为习性。 水质的一些参数变化,尤其是水质的污染对鱼类行为有明显的影响。Marcuncella&Abramson(1978)首次使用了“行为毒理学”(behavioraltoxicology)这一词。O’Hara(1986)提出,在评价不断增多的热电厂的热水排放对鱼类的影响时,其行为学反应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3、鱼类行为学研究的设想和展望 尽管鱼类行为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显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各种行为学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大部分研究只是为捕捞业的发展打基础,真正运用于养殖生产上却不普遍,也许我们对某种养殖鱼类的行为特征非常清楚,但由于对鱼类的生长及其它没有显著影响,所以在实际情况下往往忽视了根据它的特定行为制定相关措施。因此,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在养殖生产中还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另外,我国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试验方法到试验设备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方面只是处于设想和摸索的阶段,因此在未来的长时间内,还必须做大量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与国外现代化的研究手段接轨的同时,还必须大力推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AngKP,PetrellRJ.Wastageandsubsurfaceandsurfacefeedingbehaviourassociatedwithdifferentfeedingsystemsinseacagefarmingofsalmonids,AquaEng,1998,18:95-115 [2]PetrellRJ,AngKP.Effectsofpelletcontrastandlightintensityonsalmonidfeedingbehaviours.AquaEng,2001,25(3):175-186 [3]ClarkDS,BrownJA,GoddardSJ.ActivityandfeedingbehaviourofAtlanticcod(Gadusmorhua)inseapens.Aquaculture,1995,131:49-57[4]高少波,朱志荣.网箱中鳜鱼摄食行为的初步观察.水利渔业,1994,69(1):12-14 [5]林利民,周立红,洪惠馨.赤点石斑鱼配合饵料物理性状的初步研究.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6,17(1):17-20 鱼类行为学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刘俊强柴毅 高校理科研究 11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