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果蝇唾液腺实验

实验五:果蝇唾液腺实验
实验五:果蝇唾液腺实验

实验五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观察及制备一、目的

1.掌握剖离果蝇幼虫唾液腺的技术。

2.掌握制作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玻片标本的方法。

3.观察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4.了解体细胞染色体联会现象。

二、原理

1.双翅目昆虫(摇蚊、果蝇等)幼虫期的唾液腺细胞巨大,其中的染色体称为唾液染色体(salivary chromosome)。这种染色体比普通染色体大的多,宽约5μm,长约400μm,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因而又称为巨型染色体。唾液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而不分开,大约有1 000~4 000根染色体丝的拷贝,所以又称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多线染色体染色后,出现深浅不同、疏密各别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很多特征。例如染色体有缺失、重复、到位、易位等,很容易在唾液腺染色体上识别。

2.黑复果蝇的唾液腺染色体是2n=2*4=8(图一),但因体细胞配对,又因短小的第4染色体和X染色体的着丝粒在端部所以染色体的一端在染色中心上,看上去,各自只形成一条线状和点状染色体。只有第2和第3染色体的着丝粒在中央,它们从染色中心以V字形向外伸出(2L,2R,3L,3R),因此共有6条(图二)

图一

图二在显微镜下,短小的第4染色体有时不易观察到,所以最容易识别的是第5(图三)雄果蝇的Y染色体几乎包含在染色中心里,因为是异染色质,看起来很淡。唾液染色体上的横纹宽窄、浓淡是一定的,但在果蝇的特定发育时期,它们会出现的膨胀,这称为疏松区(puff),目前人们认为这是这部分基因被激活的标志。

图三

3.唾液腺染色体的另一特点是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处于紧密配对状态,这种状态称为“体细胞联会”。在以后不断的复制中仍不分开,由此成千上万条核蛋白纤维丝唾液腺染色体(salivary gland chromosome)是一类存在于双翅目昆虫,如果结合在一起,紧密盘绕。所以细胞中染色体只呈单倍数。黑腹果蝇的染色体数目2n=8其中第Ⅱ、第Ⅲ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Ⅳ染色体和第IX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唾液腺染色体形成时,染色体着丝粒和近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聚于一起形成一个染色中心(chromo-center),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从染色中心处伸出6条配对的染色体臂,其中5条为长臂,l条为紧靠

染色中心的很短的臂。

唾液腺染色体经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疏密各异的横纹(band)。这些横纹的

数目,位置,宽窄及排列顺序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研究认为这些横纹与染色体的基因是有一定关系的。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使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各臂分散开,并且使带纹、膨突等特征不受杂质影响清晰地显示出来,是进行果蝇遗传学研究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在不同种间的共同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一个染色区域,但不同的种类往往其染色体臂数目不同.每条染色体臂上分布着染色深浅不同、粗细各异的磺纹(band),这些横纹的宽窄疏密程度以及排列顺序和数目又都有种的特异性和种内的差异.由此,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近几十年来,已广泛用于种内系统发生和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中,因为种间及种内不同品系和近缘种中的遗传差异经常反映在唾液腺染色体的不联会、形成泡(puff)、缢虞(constriction)和间带区的伸缩性以及顶体(telomere)的形态等多方面的差异,而特别重要的是研究它的基因序列的差异(观察是否产生了例位以及染色体的断裂、融合和重排).因此,无论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基因与突变性状之间的联系,还是从进化遗传遗传学方面研究染色体的系统发生,探讨种间以及近缘种间的遗传差异和生殖隔离的机制等,唾液腺染色体的分析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从其横纹分布特征可对物种的进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而一旦染色体上发生了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结构变化,也可较容易地在唾液腺染色体上观察识别出来。

三、仪器设备及材料,试济

仪器设备:解剖镜,显微镜,恒温培养箱,镊子,解剖针,载玻片及盖玻片,吸水纸解剖镜,显微镜,恒温培养箱,镊子,解剖针,载玻片及盖玻片。

材料: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三龄幼虫(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在管壁上既将化蛹的三龄幼虫,利用这样的唾液腺细胞才能制备出理想的染色玻片标本)(图四)

(图四)试剂:醋酸洋红液,蒸溜水,浓盐酸,Ephrussi-beaclle生理盐水

四、实验步骤

(一)材料准备:在一干净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在管壁上即将化蛹的三龄幼虫放于生理盐水中

(二)剥离唾腺:在解剖镜下左手持解剖针按压住幼虫后端1/3处。固定幼虫,右手持解剖针扎住幼虫头部口器处,适当用力向后拉,把头部与身体拉开,唾液腺腺体随之而出,再用解剖针先将含有腺体的一团组织与其它组织分开.然后再将腺体与脂肪等组织分开.得到果蝇唾液腺。(果蝇的唾液腺是位于口器后端神经节两侧的一对透明而微白的类似香蕉形的长形小囊,由单层细胞构成。细胞大,细胞核大,细胞轮廓清晰(图五))

脂肪体唾液腺(图五)

(图六)

(三)低渗处理:在载玻片上滴一滴低浓度的Nacl溶液对唾液腺处理10-15min,使其细胞充分吸水而容易弄破。

(四)解离:用滤纸吸取低浓度Nacl,再在载玻片上滴一滴lmol/L HCI,让唾液腺在lmol/L HCI中解离40-60分钟(!!!),以松软组织,利于染色体分散。(五)染色:解离后的腺体可用水冲洗2--3次后滴2滴品红染液染色20分钟。 (注:解剖和染色过程勿使腺体于燥,在酒精灯上加热以增强染色效果。可以不经解离一步而直接染色,也可以在将幼虫头部与身体拉开后马上加染液染色,然后慢慢剖离腺体.)

(六)压片:当腺体被染成红色后,用滤纸擦去染液周围一圈的黑色沉淀物,再用蒸馏水冲洗2—3次,然后加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方再植盖一层滤纸,再用拇指按住盖玻片用力下压,把腺体细胞压破,把染色体压散开.

(注:压片时放载玻片的桌面要干,不要使盖片滑动。制好的玻片标本用蜡封住盖玻片四周以防干燥。经低温冷冻处理的材料经解离,染色.加盖片后不必敲击.镜检即可看到分散良好的染色体。)

(七)镜检:将制好的片子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找到好的染色体于视野中心,再用高倍镜油镜观察。如果制片理想,可做成永久制片。

注意事项:1. 一定加生理盐水,否则唾腺易干。

2. 水不可太多,否则幼虫会漂浮而且活跃。如水多了,请再剥离唾腺前吸走些,唾腺剥离后请勿吸水,以防将唾腺一起吸走。

3. 清除脂肪组织时要量力而行。

4. 染色液勿过多,否则压片时唾腺易随染色液漂走。如染色时间到后,染色液已干,应再少加些染色液,再盖上盖波片,避免气泡产生。

5. 压片时要均匀用力,轻敲盖片。

五、实验结果:

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的结果如下

结论:

1.四对多线染色体的着丝粒区聚合成为一个,从此中心伸出5个长臂和1个

短臂。

2.多线染色体中平行排列的染色质在各段凝缩紧密程度不同形成(85%呈带

纹区[深染],15%呈间带区[浅染])。

3.每一臂上所有的横纹的大小和位置是恒定的,即具有种的特征。

4.如染色体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六、思考与讨论

1.何谓线染色体(你重新思考一下)

答:1 一种缆状的巨型染色体,见于有些生物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里的某些细胞中。由核内有丝分裂产生的多股染色单体平行排列而成。各染色单体上的染色粒(见灯刷染色体)并排排列,构成多线染色体的带,带与带之间则称间带。多线染色体的这种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也能在多线染色体上用原位分子杂交法进行基因定位,并就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是细胞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有用材料。

核内DNA多次复制产生的子染色体平行排列, 且体细胞内同源染色体

配对, 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阻止了染色体纤维进一步聚缩, 形成体积很大的由多条染色体组成的结构叫多线染色体。多线化的细胞处于永久间期, 体积也相应增大, 它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组织内, 如唾液腺、气管等。

2.如何区别你看到的就是唾腺染色体?

答:(1)由于在唾液腺细胞中8条染色体之间以着丝粒互相连结在一起形成染色盘或异染中心和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假联会,经碱性染料染色后,可以观察到一个染色较深的染色盘和以染色盘为中心向外辐射出的5条染色体臂。 (2)在这些染色体臂上可以看到染色深浅不同,被称做明带、暗带的横纹,这些横纹的位置,宽窄、数目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不同物种,不同染色体的不同部位形态位置是固定的。因此根据染色体各条臂带纹特征和各条臂端部带纹特征能准确识别各条染色体。(3)在染色体臂上还可看到某些带纹通过染色体的解旋、膨大形成的疏松区和巴尔比尼氏环,其富含转录出来的RNA,因此不着色。(4)唾液腺细胞处于永久早期,染色体解旋呈伸展状态.在幼虫发育过程中细胞核中的DNA多次复制,但细胞、细胞核不分裂。复制后的染色单体DNA不分开,从而形成了多线染色体(5)每一臂上所有的横纹的大小和位置是恒定的,即具有种的特征。

3.在昆虫学中,二龄幼虫,三龄幼虫有何生物学意义?(重新思考)

答:果蝇是完全变态发育的生物之一,二龄幼虫,三龄幼虫是其变态发育的重要特点。从初生卵发育至新羽化的成虫为一个完整的发育周期,在25℃,60%相对湿度条件下,大约为10天。通过控制养殖的温度,可以加速和减缓果蝇的发育。果蝇个体很小,幼虫在三龄时达到最大,约2毫米,成年果蝇也仅为2-3毫米。新羽化的雌性成虫大约8小时之后即可进行交配,交配之后大约40小时开始产卵,第4-5天出现产卵高峰。性成熟雌性果蝇生殖能力很强,产卵初期每天可达50~70枚,累计产卵可达上千枚。

黑腹果蝇是最普遍应用于遗传学的果蝇,也是奠定经典遗传学基础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对其染色体组成和表型、基因编码和定位的认识,是其它生物无法比拟的。基于清晰的遗传背景和便捷的遗传操作,果蝇在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也都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随着神经科学的兴起,许多遗传操作在该领域不断发展和成熟,为在果蝇中进行神经科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果蝇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生物学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生物,不论在已往、现在和将来都将为人类探索生命科学的真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图一、图二:https://www.360docs.net/doc/648775147.html,/xiaxianping01/poster/7709244/

图三:

https://www.360docs.net/doc/648775147.html,/uploadfile/xwjs/up

loadfile/201008/20100806041103666.jpg

图四:https://www.360docs.net/doc/648775147.html,/experiment/22-3134-1.html

图五:余幼芳俞佩芳(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32卷)第11

图六:

http://202.207.208.44/jxzx/smkxyjzx/dmtkj/yc/%B9%FB%D3%AC%CD%D9%CF%D9 %C8%BE%C9%AB%CC%E5%B5%C4%B9%DB%B2%EC.ppt#266,9,实验原理

注意:每个图的标注方法按

果蝇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形状观察和饲养管理 一、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观察果蝇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 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果蝇以酵母菌为食,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黑腹果蝇,双翅目果蝇属。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果蝇在25℃时,从卵至蝇需10天左右。由蛹羽化成的成虫,雄性在12小时内为处女蝇,24小时后开始产卵,每天每个成虫可产50-75个卵,10天内最高产卵总股数为400-500个。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 0.5mm,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2、果蝇的雌雄鉴别

4、果蝇饲料的配制 果蝇是以酵母菌作为主要食料的,因此实验室内凡是能发酵的物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常用的饲料油玉米饲料、米粉饲料、香蕉饲料等。 三、动物与器材 黑腹果蝇品系:突变型(三隐性、黑体) 药品: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 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解剖镜、搪瓷杯、玻棒、镊子、培养瓶、海绵塞、滤纸、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 四、实验内容 1、果蝇培养基配制 (1)清洁指管,盖上适当大小的瓶塞,置高压灭菌锅内,以121℃,1.5大气压消毒15分钟,冷却备用。 (2)按配方称取培养基各组分。先取一半水加入琼脂于电磁炉上加热溶解,再加入蔗糖煮沸。 (3)取剩余的水将玉米粉调成糊状边搅拌边加入到琼脂糖溶液中,煮沸。(4)待稍冷后加入酵母粉和丙酸,充分调匀、分装(20 ml/管)。 2、果蝇性别鉴定及形状观察 取白纸板平置于桌面,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白纸板上。于解剖镜下进行性状观察,并记录。 五、思考题及注意事项 1、通过对果蝇雌雄个体的鉴别,你认为哪几个特征在鉴别中是主要的? 答:黑色条纹和性梳。在实体镜下即可清楚地观察到雄蝇的三条条纹(第三条较宽)和雌蝇的五条黑色条纹。肉眼可以观察到性梳为第一对附肢第二小节上的一个小黑点,若用显微镜观察则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梳状结构。 相比之下,其他几个特征就不太好观察。首先是体型,在实体镜下很难判断哪个个体体型大或小(放大倍数不同),除非将雌雄蝇一同对比看,而用肉眼基本看不出体型的区别。腹部形状也容易判断错。腹片由于没有特殊眼色,也较难观察数量差别。 2、叙述配制培养基以及果蝇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答:(1)玉米粉一定要先用凉水拌匀后再加热,不能直接倒入加热的培养基中,否则容易聚集成团,不易溶解。配制的培养基容易出现块状,不易于果蝇的利用。 (2)酵母为活性物质,高温易失活。因此应当在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时加入到培养基中,切勿将酵母粉加入到培养基中直接煮沸。 (3)将培养基倒入指瓶中时应悬空,不要把培养基沾到指瓶壁上。如不慎沾到,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擦拭过程中注意酒精不要滴到培养基上。 (4)本次观察所用果蝇为已麻醉过的果蝇,应注意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果蝇醒来,要及时再麻醉,不要让其飞走。

遗传实验报告6_果蝇开放实验-图距的测量

果蝇基因图距的测量 实验日期:2013年4月15日– 2013年5月31日 组号:2-3 生17班姚远同组搭档:赵心怡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计算在同一染色体上控制三对性状的基因的相对位置、图距等参 数,理解和验证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2.掌握果蝇杂交的方法,深入了解果蝇生活史、世代周期。 二、实验原理 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果蝇为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 属于果蝇科、果蝇属, 它作为遗传学模式生物有如下特点: 1)生活史长短随温度而不同; 2)成年雌性蝇类长到12小时才成熟,便于确保雌性蝇类是处女蝇; 3)繁殖能力强; 4)突变种类多,染色体数目少。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多数随所在染色体一起遗传,若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可产生少量的重组型配子。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连在一起的伴同遗传的现象称为连锁(linkage)。连锁现象是英国遗传学家(W. Bateson)等人于1906年在香豌豆(Lathyrus doratus )杂交过程中发现。1911年摩尔根用果蝇做杂交实验,发现了同类现象,提出了连锁与互换的概念,称之为遗传学第三定律。 基因的交换率反映了两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1910年,Morgen TH提出假设:假定沿染色体长度上交换的发生具有同等的几率,那么两个基因位点间的距离可以决定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重组染色体的发生率,即重组分数。人们规定同一染色体上两个位点间在一百次减数分裂发生一次重组的机会时,定义两位点间的相对距离为一个cM(centimorgan)。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有直线排列的规律,把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连锁群)制成图称为遗传学图(genetic map),亦称基因连锁图(gene-linkage map )。 三点测交就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同时确定三对等位基因(即三个基因位点)的排列顺序和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是基因定位的常用方法。主要过程是:用三杂合体和三隐性个体杂交,获得三因子杂种(F1),再使F1与三隐性基因纯合体测交,通过对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其数目的分析,分别计算三个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值,从而确定这三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顺序和距离。通过一次三点测验可以同时确定三个连锁基因的位置,即相当于进行三次两点测验,而且能在试验中检测到所发生的双交换。 通过对测交后代表型及其数目的分析,分别计算三个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值,从而确定这三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顺序和距离,并通过双交换频率计算并发率(coefficient of coincidence)和干扰。 完全连锁现象:雄性果蝇具有较为罕见的基因完全连锁现象。在雄性果蝇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论其实际图距有多少,都不会发生减数分裂同源重组的现象。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 1.实验材料: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类型总结

一、分离定律: 基础类型: 1.下列关于杂合子和纯合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杂合子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子 B.纯合子的细胞中无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 C.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D.杂合子自交的后代全都是杂合子 分离规律正推: 2.一白化病女子与一正常男子结婚后,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若他们再生两个孩子,则两个孩子中出现白化病的几率是 A.1/2 B.1/4 C.1/8 D.3/4 练:视神经萎缩是一种显性遗传病。若一对夫妇均为杂合子,生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A 25%B12.5% C 32.5% D 75% 胚胎致死型: 3.在家鼠中短尾鼠(T)对正常鼠(t)为显性。一只短尾鼠与一只正常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与短尾交配,子代中有一类型死亡,能存活的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则不能存活的类型的基因型可能是 A.TT B.Tt C.tt D.TT或Tt 练: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 C.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二分之一。 随机交配类型: 4. 如果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比例占25%,基因型Aa比例为50%,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已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和繁殖的能力,群体随机交配一代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A.1/16 B1/9 C1/8 D1/4 练:果蝇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只有灰身个体,其中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 的比例是 A9/25 B12/25C6/25 D4/25 5. 已知一批豌豆种子的基因型为AA,Aa与的种子数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其子一代中胚的基因型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 A3:2:1 B1:2:1 C3:5:1 D4:4:1 二、自由组合定律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分离比正推型: 1. 人类的多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已知控制这两种疾病的等位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 而且都是独立遗传。在一个家族中,父亲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

最新-生物:果蝇实验专题专项训练3 精品

生物:果蝇实验专题专项训练 7.分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著名的遗传学家摩尔根做了下列实验:当让白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交配时,结果后代全是红眼果蝇;当让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交配时,结果后代既有红眼果蝇又有白眼果蝇,并且白眼果蝇全是雄性,红眼果蝇全是雌性。 材料二:红眼果蝇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红色素的形成,而红色素的形成需要经历一系列生化反应,每一个反应所涉及的酶都与相应基因有关,因此红眼的形成实际上是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科学家只将其中一个因突变而导致红眼不能形成的基因命名为红眼基因。 材料三:遗传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孵化后4~7天的长翅果蝇幼虫(正常培养温度为25℃)在35℃~37℃环境下处理6~24h后,得到了某些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 材料四:研究表明,)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灰身和黑身也是相对性状,单独观察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1)分析材料一可知,果蝇的眼色中,显性性状是,两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2)材料一中的实验,摩尔根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个特定的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有力的说明了基因的载体是。 (3)分析材料二所述事实,红眼的形成与红眼基因的关系是。 (4)材料三中的实验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 (5)材料四中的灰身和黑身、长翅和残翅的遗传行为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出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的试题背景来自必修教材的课后复习题,体现以教材为本的命题思想。从果蝇眼色的遗传过程可以看出是X染色体遗传,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此材料也充分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即基因的载体是染色体。材料二体现了性状的形成和红眼基因的关系是:红眼基因正常是形成红眼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红眼基因正常,并且涉及红眼形成的基因也正常,果蝇的红眼才能形成;如果红眼基因不正常,即使所有涉及红眼形成的基因都正常,果蝇的红眼也不能形成。材料三说明了基因、性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基因+环境=性状(表现型)。材料四要求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教材中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都用测交实验,但是由于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也可以验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 1.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 以 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果蝇的生活史如下: 雌蝇→减数分裂→卵 受精 雄蝇→减数分裂→精子 羽化(第八天) (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

蛹(第四天) 第二次蜕皮第一批卵孵化 (第二天)(第零天) 第一次蜕皮幼虫 (第一天) 果蝇的生活周期和各发育阶段的经过时间 果蝇的性别及突变性状的鉴别: 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8个染色体(2n=8),可配成4对,其中3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的,称常染色体。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XX,在雄蝇中是XY。 色体上,直刚毛对焦刚毛为完全显性。用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其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4. 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这是由于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果蝇属XY型生物,共有四对染色体,第一对为性染色体,其余三对为常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果蝇为XY。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基因。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5. 不完全连锁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发生交换而交

(完整版)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练习题

分离定律练习题二 1.水稻某品种茎杆的高矮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对一纯合显性亲本与一个隐性亲本杂交产生的F1进行测交,其后代杂合体的几率是( ) A.0% B.25% C.50% D.75% 2.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纯合体杂交,后代中与双亲基因型都不同的占( ) A.25% B.100% C.75% D.0% 3.子叶的黄色对绿色显性,鉴定一株黄色子叶豌豆是否纯合体,最常用的方法是 A.杂交 B.测交 C.检查染色体 D.自花授粉 4.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 A.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B. F2性状分离比为3:1 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D. 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5.杂合体高茎豌豆(Dd)自交,其后代的高茎中,杂合体的几率是( ) A.1/2 B.2/3 C.1/3 D.3/4 6.一只杂合的白羊,产生了200万个精子,其中含有黑色隐性基因的精子的为( ) A.50万 B.100万 C.25万 D.200万 7.牦牛的毛色,黑色对红色显性。为了确定一头黑色母牛是否为纯合体,应选择交配的公牛是( ) A.黑色杂合体 B.黑色纯合体 C.红色杂合体 D.红色纯合体 8.下列关于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 相同环境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C.相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相同 D.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9.下列生物属纯合子的是(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10.表现型正常的父母生了一患白化病的女儿,若再生一个,可能是表现型正常的儿子、患白化病女儿的几 率分别是( ) A.1/4,1/8 B.1/2,1/8 C.3/4,1/4 D.3/8,1/8 11.番茄中圆形果(B)对长形果(b)显性,一株纯合圆形果的番茄与一株长形果的番茄相互授粉,它们所结果 实中细胞的基因型为( ) A.果皮的基因型不同,胚的基因型相同 B. 果皮、胚的基因型都相同 C.果皮的基因型相同,胚的基因型不同 D. 果皮、胚的基因型都不同— 12.一株国光苹果树开花后去雄,授以香蕉苹果花粉,所结苹果的口味是( ) A.二者中显性性状的口味 B. 两种苹果的混合味 C.国光苹果的口味 D. 香蕉苹果的口味 13.粳稻(WW)与糯稻(ww)杂交,F1都是粳稻。纯种粳稻的花粉经碘染色后呈蓝黑色,纯种糯稻的花粉经碘 染色后呈虹褐色。F1的花粉粒经碘染色后( ) A.3/4呈蓝色,1/14呈红褐色 B. 1/2呈蓝黑色1/2呈红褐色 C. 都呈蓝黑色 D. 都呈红褐色 14.某男患白化病,他的父、母和妹妹均正常。如果他的妹妹与一个白化病患者结婚,则生出白化病孩子的 几率为( ) A.1/4 B.1/3 C.1/2 D.2/3 15、人类的并指(A)对正常指(a )为显性的一种遗传病,在一个并指患者(他的父母有一个是正常指)的下列各细胞中不含或可能不含显性基因A的是() ①神经细胞②成熟的红细胞③初级性母细胞④次级性母细胞⑤成熟的性细胞 A、①②④ B、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16、调查发现人群中夫妇双方均表现正常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研究表明白化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判

普通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12级生物技术2班 实验日期:2014年3月5日到25日室温:20.12 °C (平均温度) 大气压:82.75 KPa (平均气压) 实验一:普通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 、目的: 1、观察并熟记果蝇的形态结构; 2、掌握果蝇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3、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 4、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 5、观察并熟记果蝇的生活史。 、原理: (一)生物学特性: 1.1果蝇的形态特征: 黑腹果蝇属于果蝇科(Drosophilidae),双翅目昆虫。成虫具有一对发达、膜质的前翅,后翅特化为一对平衡棒。生活史短,繁殖快,易饲养,个体小体 型较小,身长3?4mm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图一、普通野生型果蝇的形态图 1.2、果蝇的生活史: 本次实验采用野生型的红眼黑腹果蝇果蝇广泛存在于温带及热带气候区,而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因此在人类的栖息地内如果园,菜市场等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出啦南北极外,目前至少有1000个以上的果蝇物种被发现。大 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 在不供给食物的情况下,果蝇可存活50小时左右,在不供给水得情况下果蝇无法活过一天。蛹期果蝇在其正常5天生活周期下可取食其体重3~5倍的食物,雌果蝇在产卵期每日可取用与体重等重的食物。果蝇成虫的食物内需有糖类。而蛹期则可以只依赖酵母即可生育。 1.2.1、果蝇的生活史 图二、果蝇的生活周期图 1?卵 2 ?一龄幼虫 3 ?二龄幼虫 4 ?三龄幼虫 5 ?蛹 6 ?成虫(雄) 7 ?成虫(雌)

图三、果蝇生活史中各时期的典型图 生活史:果蝇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连续的发育阶段(图11)。 121.1、卵:卵白色,长椭圆形,长约0.5mm在背面的前端伸出一对触丝,它能使卵附着在柔软的食物上,不至于深陷到食物中去。 121.2、幼虫: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后,经过两次蜕皮到第三龄期,体长可达4?5mm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一端稍尖为头部,并且有一黑点即口器;稍后有一对半透明的唾腺,每条唾腺前有一条唾腺管向前延伸,然后会合成一条导管通向消化道。神经节位于消化道前端的上方。 1.2.1.3、蛹:幼虫生活七天左右即化蛹,化蛹前从培养基中爬出附在瓶壁上,渐次形成一个棱形的蛹。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为深褐色,这就显示即将羽化了。 1.2.1.4、成虫:刚羽化出的果蝇,身体狭长,翅还没有展开,身体较白嫩,此时野生型体色与黑檀体体色都是一样的,没有多大区别。不久,蝇体变为粗短椭圆形,双翅展开,体色加深,如野生型果蝇的体色成为灰褐色,突变型黑檀体果蝇的体色成为乌黑色。 果蝇生活周期的长短与温度关系密切,30C以上时果蝇则将不育且濒临死亡, 低温则使它的生活周期延长,同时生活力也降低。培养果蝇的最适温度是20 ?25C。 1.3、果蝇的雌雄鉴别: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2年9月28日 -2012年10月20日 小组编号:周五5组 小组成员:白坦蹊陈朱媛呼波王启明 【摘要】 实验利用果蝇,这一常用的遗传学模式生物,进行杂交实验,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基因连锁交换等遗传学规律。报告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卡方检验,对三隐性状中的基因遗传距离进行了计算,证明实验数据基本符合假设的。 【实验原理】 一、遗传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 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理论上配子分离比是1∶1,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代表型分离比是3∶1 。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正常体色对黑体完全显性,用正常体色果蝇与黑体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正常体色,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两种表现型。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它们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F2代是自由组合的,在杂种第二代表型分离比就呈9∶3∶3∶1。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正常体色对黑体完全显性,控制眼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用黑体红眼果蝇(♀)与正常体色白眼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正常体色,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四种表现型。 3.伴性遗传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雄蝇为XY。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W)对白眼(w)为完全显性。 当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雄性果蝇都为红眼,F2代雌性果蝇都是红眼,雄性果蝇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当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为红眼,而雄性果蝇为白眼,此现象又称为绞花式遗传,F2代雌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也是1∶1 。 4.连锁与交换定律 连锁是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一定频度的交换,因此在子代中将发现一定频度的重组型,但一般比亲组型少得多。 5.基因定位 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确定基因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而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只要准确地估算出交换值,并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就可以把它们标志在染色体上,绘制成图。

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习题(1).docx

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I卷选择题 每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后面的选择题答题卡中,每题3分。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玉米的黄粒与皱粒C.果蝇的长翅与残翅B.狗的长毛与直毛D.小麦的抗倒伏与抗锈病 2.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高茎与矮茎杂交,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为787:277,上述实验结果的实质是 A.高茎基因对矮茎基因有显性作用 B. 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控制高、矮茎的基因不在一个染色体上 D.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3.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男孩,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几率是 A .75%B. 25%C. 12.5%D. 37.5% 4.人类褐眼 (A) 对蓝眼 (a)是显性,一对褐眼夫妇,生了 4 个褐眼男孩,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A .AA×AA B. AA×Aa C. Aa×Aa D .无法确定 5.下列关于纯合体与杂合体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纯合体的自交后代仍是纯合体 B .杂合体的自交后代仍是杂合体 C.纯合体中不含隐性基因D.杂合体的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杂合体 6.欲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是纯合子,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A .杂交 B .回交C.测交D.自交 7.2004年5 月23日,杭州某妇女生了“单卵四胎" ,这四个婴儿的性别应是 A .一男三女 B .二男二女C.三男一女D.完全一样 8. 下面是关于基因型现表现型关系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C.环境相同,基因型也相同,其表现型一定相同 D.环境相同,表现型也相同,其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9.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有病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这个儿子如果与患有 白化病的女人结婚,婚后生育出患有白化病女孩的儿率为( ) A.1/2 B.1/4 C.1/6 D.1/12 10.等位基因是指 A.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的基因 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C.位于一条染色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 D.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11.一只基因型为Aa的白羊产生了400 个精子,含 A 的精子有 A. 400 B.200 C.100 D.50 12.黄色与绿色的豌豆杂交,F1都是黄色, F2自交,得到1500 粒绿色种子,那么黄粒 种子有 A. 500 粒 B.1500 粒 C.3000 粒 D.4500 粒 13.性状分离指 A.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B. 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基因的分离 C.等位基因的分离 D. 杂种后代表现出相对性状的不同类型 14.进行减数分裂的雄性动物细胞,基因分离发生的什么细胞时期:() A .精原细胞 B 初级精母细胞 C 次级精母细胞 D 精子细胞 15.人的双眼皮对单眼皮是显性,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四个孩子,三个单眼皮,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是: A.3: 1 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单眼皮基因与双眼皮基因发生了互换 C基因不能自由组合,产生的突变 D.这对夫妇都含有单眼皮基因,每一胎中都有出现单眼皮的可能,其概率为1/4 16.一株杂合豌豆 1 进行自花授粉,将得到的种子先播下15 粒,都长成了高茎豌豆,那么原来那株豌豆的第16 粒种子种下去,也长成高茎豌豆的可能性是: A.0 B.12/16 C.4/16 D.100%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38154

果蝇杂交实验正式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日期:年月日

果蝇的杂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2、进一步理解和验证伴性遗传和分离、连锁交换定律; 3、学习并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是完全显性。当正交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无论雌雄均为红眼;反交时雌蝇都是红眼,雄蝇都是白眼。 三、实验材料和器具 野生型雌蝇雄蝇,突变型雌蝇雄蝇、放大镜、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四、实验流程 配培养基→选处女蝇→杂交(正交,反交)→观察F1 五、实验步骤 1、配培养基 2、选处女蝇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雄蝇雌蝇 3、杂交 (1)正交取红眼雌蝇5个和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红眼(+ +x x w) x)×(♂)白眼(y (2)反交取红眼雌蝇3个和白眼雄蝇4个,(♀)白眼(w w x x)×(♂)红眼(y x+) 贴上标签,放于恒温箱饲养 4、观察并记录 分别将正反交的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的雌蝇和雄蝇,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正交实验中,F1代雌雄硬都是红眼;在反交实验中,雌性都是红眼,雄性都是白眼,但也出现了个不该出现的雌性白眼分析:在伴性遗传中,也有个别例外产生,这是由于2条X不分离造成的,F1中出现的不该出现的雌性白眼,但是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七、注意事项 要经常观察,如果培养瓶内有生霉的,必须将果蝇转移到干净的培养瓶中 F1代幼虫出现即可将亲本放出或处死 要严格控制温度,偏高的温度或者偏低的温度都可能引起果蝇的死亡 亲本必须是处女蝇,其原因是雌蝇生殖器官有受精囊,可以保存交配所得的大量精子,能使交配后卵巢产生的卵受精。在杂交时若不是处女蝇,其体内已储有另一类型雄蝇的精子,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导致整个实验失败。 在F1代羽化前,一定要将亲本全部清除干净并处死,以免出现回交现象,影响结果 果蝇的麻醉要适当,掌握好麻醉时间,麻醉过度会使果蝇直接死亡 取果蝇的时候用毛笔,避免用其他锋利的器具,避免戳伤果蝇,影响生长繁育 八、个人总结 第一次饲养果蝇,开始时感觉这么复杂和漫长的实验是一个很大

果蝇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观察果蝇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 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果蝇以酵母菌为食,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黑腹果蝇,双翅目果蝇属。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果蝇在25℃时,从卵至蝇需10天左右。由蛹羽化成的成虫,雄性在12小时内为处女蝇,24小时后开始产卵,每天每个成虫可产50-75个卵,10天内最高产卵总股数为400-500个。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2、果蝇的雌雄鉴别 果蝇是以酵母菌作为主要食料的,因此实验室内凡是能发酵的物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常用的饲料油玉米饲料、米粉饲料、香蕉饲料等。

三、动物与器材 黑腹果蝇品系:突变型(三隐性、黑体) 药品: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 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解剖镜、搪瓷杯、玻棒、镊子、培养瓶、海绵塞、滤纸、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 四、实验内容 1、果蝇培养基配制 (1)清洁指管,盖上适当大小的瓶塞,置高压灭菌锅内,以121℃,大气压消毒15分钟,冷却备用。 (2)按配方称取培养基各组分。先取一半水加入琼脂于电磁炉上加热溶解,再加入蔗糖煮沸。 (3)取剩余的水将玉米粉调成糊状边搅拌边加入到琼脂糖溶液中,煮沸。(4)待稍冷后加入酵母粉和丙酸,充分调匀、分装(20 ml/管)。 2、果蝇性别鉴定及形状观察 取白纸板平置于桌面,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白纸板上。于解剖镜下进行性状观察,并记录。 五、思考题及注意事项 1、通过对果蝇雌雄个体的鉴别,你认为哪几个特征在鉴别中是主要的? 答:黑色条纹和性梳。在实体镜下即可清楚地观察到雄蝇的三条条纹(第三条较宽)和雌蝇的五条黑色条纹。肉眼可以观察到性梳为第一对附肢第二小节上的一个小黑点,若用显微镜观察则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梳状结构。 相比之下,其他几个特征就不太好观察。首先是体型,在实体镜下很难判断哪个个体体型大或小(放大倍数不同),除非将雌雄蝇一同对比看,而用肉眼基本看不出体型的区别。腹部形状也容易判断错。腹片由于没有特殊眼色,也较难观察数量差别。 2、叙述配制培养基以及果蝇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答:(1)玉米粉一定要先用凉水拌匀后再加热,不能直接倒入加热的培养基中,否则容易聚集成团,不易溶解。配制的培养基容易出现块状,不易于果蝇的利用。 (2)酵母为活性物质,高温易失活。因此应当在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时加入到培养基中,切勿将酵母粉加入到培养基中直接煮沸。 (3)将培养基倒入指瓶中时应悬空,不要把培养基沾到指瓶壁上。如不慎沾到,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擦拭过程中注意酒精不要滴到培养基上。 (4)本次观察所用果蝇为已麻醉过的果蝇,应注意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果蝇醒来,要及时再麻醉,不要让其飞走。 六、实验结果 1、三隐形个体的观察

果蝇形态观察

实验3 果蝇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果蝇生活史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形态特点; 2.区别雌雄果蝇以及几种常见突变类型的主要性状特征; 3.掌握实验果蝇的饲养、管理及实验处理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材料、用具及试剂 双目解剖镜、放大镜、小镊子、麻醉瓶、白瓷板、新毛笔、乙醚、酒精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果蝇属,与家蝇 是不同的种。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很密切。 30℃以上的温度能使果蝇不育和死亡,低温则使 它的生活周期延长,同时生活力也降低,果蝇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0-25℃。 10℃15℃20℃25℃ 卵→幼虫8天5天 幼虫→成虫57天18天 6.3天 4.2天从表中可以看出,25℃时,从卵到成虫约10天;在25℃时成虫约活15天。 卵:羽化后的雌蝇一般在12小时后开始交配,两天后才能产卵。卵长0.5mm,为椭圆形,腹面稍扁平,在背面的前端伸出一对触丝,它能使卵附着在食物(或瓶壁)上,不致深陷到食物中去。 幼虫:从卵孵化出来后,经过两次蜕皮,发育成三龄幼虫,此时体长可达4-5mm。肉眼可见其前端稍尖部分为头部,上有一黑色斑点即为口器。口器后面有一对透明的唾液腺,透过体壁可见到一对生殖腺位于躯体后半部上方的两侧,精巢较大,外观上是一明显的黑点,而卵巢则较小,可以此作为鉴别。幼虫活动力强而贪食,它们在培养基上爬行时,留下很多条沟,沟多而且宽时,表明幼虫生长良好。 蛹:幼虫生活7-8天准备化蛹,化蛹前从培养基上爬出,附着在瓶壁上,逐渐形成一梭形的蛹.在蛹前部有两个呼吸孔,后部有尾芽,起初蛹壳颜色淡黄而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为深褐色,表明即将羽化了。 成虫:幼虫在蛹壳内完成成虫体型和器官的分化,最后从蛹壳前端爬出。刚从蛹壳里羽化出来的果蝇虫体比较长,翅膀尚未展开,体表尚未完全几丁质化,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 1.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以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利用突变株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种研究遗传学的工具已达完善的地步,果蝇对今日的遗传学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初,Drs. C. Nesslein-Volhard和E. Weichaus以果蝇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动物,利用其完备的遗传研究工具来探讨基因是如何调控动物体胚胎的发育,也带动了其它模式生物(线虫、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的研究,且有非常具体的成果。 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 ⑴饲养容易。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⑵生长迅速。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⑶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

⑷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⑸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30℃以上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亡,低温能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生活周期长短与饲养温度的关系 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果蝇的生活史如下: 雌蝇→减数分裂→卵 受精 雄蝇→减数分裂→精子 第一批成虫 羽化(第八天) (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 蛹(第四天)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学号: 班级: 日期: 年 月 日果蝇得杂交实验 一、实验目得 1、了解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得区别; 2、进一步理解与验证伴性遗传与分离、连锁交换定律; 3、学习并掌握基因定位得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红眼与白眼就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得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就是完全显性。当正交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无论雌雄均为红眼;反交时雌蝇都就是红眼,雄蝇都就是白眼。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 野生型雌蝇雄蝇,突变型雌蝇雄蝇、放大镜、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四、实验流程 配培养基→选处女蝇→杂交(正交,反交)→观察F1 五、实验步骤 1、配培养基 2、选处女蝇 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与突变型得雄蝇雌蝇 3、杂交 (1)正交 取红眼雌蝇5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红眼()×(♂)白眼()(2)反交 取红眼雌蝇3个与白眼雄蝇4个,(♀)白眼()×(♂)红眼()

贴上标签,放于恒温箱饲养4、观察并记录 分别将正反交得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得雌蝇与雄蝇,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正交实验中,F1代雌雄硬都就是红眼;在反交实验中,雌性都就是红眼,雄性都就是白眼,但也出现了个不该出现得雌性白眼 分析:在伴性遗传中,也有个别例外产生,这就是由于2条X不分离造成得,F1中出现得不该出现得雌性白眼,但就是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七、注意事项 要经常观察,如果培养瓶内有生霉得,必须将果蝇转移到干净得培养瓶中F 1代幼虫出现即可将亲本放出或处死要严格控制温度,偏高得温度或者偏低得温度都可能引起果蝇得 死亡亲本必须就是处女蝇,其原因就是雌蝇生殖器官有受精囊,可以保存交配所得得大量精子,能使交配后卵巢产生得卵受精。在杂交时若不就是处女蝇,其体内已储有另一类型雄蝇得精子,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导致整个实验失败。 在F1代羽化前,一定要将亲本全部清除干净并处死,以免出现回交现象,影响结果果蝇得麻醉要适当,掌握好麻醉时间,麻醉过度会使果蝇直接死亡取果蝇得时候用毛笔,避免用其她锋利得器具,避免戳伤果蝇,影响生长繁育八、个人总结 第一次饲养果蝇,开始时感觉这么复杂与漫长得实验就是一个很大得担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果蝇这种实验动物得畏惧也就是一个小小得障碍、但就是通过配培养基与随后得杂交等一系列得实验过程,我们越来越熟悉操作,感觉越来越得心应手。其实果蝇很干净,也很好饲养,更不烦人,渐渐地我们开始有些享受这一个长时间得实验,同时也在心里默默得感谢我们饲养得果蝇短暂得生命给我们带来得成果。实验过程长,要求也高。通过自己得全力以赴与与同伴得合作,我们最终完成了实验,我对自己得实验技能更加有信心,也体会到合作就是一件多美好得事情。另外还要真心得感谢邵老师与其她为我们实验前前后后付出辛劳得老师,在我们开始试验之前,您们已经为我们做了很多保证我们实验得成功与减轻我们得负担,实验过程中,还要随时回答我们无休止得奇怪问题,但老师始终都很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习题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A.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B.子代表现型的数量比为3:1 C.产生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彼此分离 D.产生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彼此分离 2.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与YYRr的个体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子代的基因型有几种 A. 6 B.8 C.2 D.4 3.一对夫妇均为双眼皮;他们各自的父亲都为单眼皮。这对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那么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单眼皮孩子的概率是 A.50% B.100% C.75% D.25% 4.基因型为Aa的亲本连续自交,若aa不能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则第三代AA、Aa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7/8 1/8 B.15/16 1/16 C.19/27 8/27 D.7/9 2/9 5.黄色猫与黄色猫杂交,子一代中黄猫与黑猫的比例为3∶1(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若用子代黄猫与子代黑猫交配,得子二代黄猫与黑猫的比例是多少( ) A.3∶1 B.2∶1 C.1∶1 D.1∶0 6.将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在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按所占的比例做得如图所示曲线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说法是 A.a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B.b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C.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b曲线所对应的比例要小 D.c曲线可代表杂合子随自交代数的变化 7.人类眼睛棕色(A)对蓝色(a)是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棕色眼、色觉正常的夫妇有一个蓝色眼睛且色盲的儿子,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其基因型与母亲相同的几率是:A.1/8 B.1/2 C.1/4 D.0 8.白色盘状南瓜与黄色球状南瓜杂交,F l全是白色盘状,F l自交得到的F2中,杂合子白色球状南瓜200个,那么纯合子黄色盘状南瓜应是() A.450个B.100个C.200个D.300个 9.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糯性品种与纯合子非糯性品种杂交,将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则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非糯性花粉与糯性花粉的比应是() A. 1:2 B. 1:1 C. 2:1 D. 3:1 10. 具有两对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纯合体杂交,于二代中重组性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为 A.3/8 B.5/8 C.3/8或5/8 D.1/16或9/16 11.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有芒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48 B.7/48 C.1/16 D.3/16 12.香豌豆中,只有当A、B两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一株红花植株与aaBb杂交,子代中有3/8开红花;若此红花植株自交,其红花后代中杂合子占 A.8/9 B.9/16 C.2/9 D.1/9 13.某种观赏植物(2N=18)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纯合蓝色植株与纯合红色植株杂交,F1均为蓝色;F1自交,F2为蓝∶紫∶红=9∶6∶1。若将F2中的紫色植株用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A.紫∶红=3∶1 B.紫∶红=2∶1 C.红∶紫=2∶1 D.紫∶蓝=3∶1 14.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的个体(aa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两对基因遵 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2∶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成活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A.5/8 B.3/5 C.1/2 D.3/4 15.据图,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16.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与此对应的性状分离比分别是 A.1∶3 B.1∶1 C.1∶2 D.9∶3∶3∶1 17.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现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A.4种,9:3:3:1 B.2种,13:3 C.3种,12:3:1 D.3种,10:3:3 18.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和C/c,对果实重量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果实重120克,AABBCC的果实重210克。现有果树甲和乙杂交,甲的基因型为AAbbcc,F1的果实重135~165克。则乙的基因型是 ()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 19.人类并指(D)为显性遗传病,白化病(a)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已知控制这两种疾病的基因都在常染 色体上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一个家庭中,父亲并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患白化病但手指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