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一5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一5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一、语言知识及应用(16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948年冬,国民党南京政府已经是_____________,不可收拾。

元末农民起义以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了许多与发展生产__________的政策。

隋朝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以致__________,终于步上灭亡之途。

④如果大家都能够像苏东坡那样__________,及时挖掘出身边的趣闻乐事,甚至于去找寻苍穹中的闪耀星星,这样,就是环境没有任何改变,你的心境从此也会大不一样了。

A.分崩离析息息相关祸起萧墙安之若素

B.土崩瓦解休戚相关同室操戈随遇而安

C.土崩瓦解息息相关同室操戈安之若素

D.分崩离析休戚相关祸起萧墙随遇而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然而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B.《时代》杂志认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这一功劳首先应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C.可口可乐在其官网微博上发表致歉声明:山西分厂已经立即采取了整改措施,以杜绝“含氯水”事件不再发生。

D.中国的情况不在于几代同堂,而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有一种观念,要求代际之间有一种融洽的关系。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______________,轻薄桃花逐水流。

A.好竹连山觉笋香

B.颠狂柳絮随风去

C.冷红泣露娇啼色

D.碧天如水倚红楼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

B.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对偶)

C.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夸张)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

5.仿照语段中的画线句子,在(1)(2)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使语段前后连贯成一个整体。(每空2分,横线上所填内容必须和当前所读名著有关)

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则是它反复呈现的主题。在人生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惊心动魄的灵魂表演和生命的绝美舞蹈。你还记得《雷雨》中鲁侍萍认出周朴园时激动而又痛苦的表白吗?你还记得《巴黎圣母院》中伽西莫多被爱斯梅拉达喂水时的感激而又忏悔的眼神吗?你还记得(1)吗?你还记得(2)吗?……我们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中,探求到了人类应恪守的共同准则。高一年级的“五月悦读节”正奉献给我们精神大餐,需要我们认真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从而感受人性的复杂与美丽。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梅圣俞墓志铭

欧阳修

嘉祐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①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②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注:①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路不绝属:嘱托

B.吾能得之,用以自矜.矜:夸耀

C.未尝忤.于物忤:抵触

D.未奏.而卒奏:上书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 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② 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

③ 以明年正月丁丑

④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3分)

(2)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9.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3分)

三、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少年游·感旧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1)明代徐士俊评此词云:“即事直书,何必益毛添足。”联系词作,说说徐士俊指出这首词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效果是什么。(2分)

(2)说说词句“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3)找出下闕中的环境描写,并说说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四、11、默写(8分)

(1)虎兕出于柙,。(《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体无咎言。(《诗经·氓》)

(4)朝搴阰之木兰兮,。(屈原《离骚》)

(5),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6),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7),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8)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2~15题。(20分)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

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12.小说开头描写寺院的环境,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

13.小说综合运用了多种叙述手法,请从多角度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

14.莲池老人先给自己“立坟头”,后又“平坟头”,分别表现了老人怎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5.如何理解小说两处画线句中“功夫”一词的含义,并据此探究“心无挂碍”“有‘功夫’”的莲池老人身上折射了哪两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鲜明的精神特质。(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有无主宾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

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以

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发生。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难怪有后人强调《红楼梦》是一部道书。甚至赶上现代的时髦,又说是一部禅学了!

老子认为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因此,他跟着就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故”字,也就是现代语文惯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节选自《老子他说》,有删节)16.佛学和老庄学说共存的原因有哪些?(6分)

17.作者例举《红楼梦》等,意图是什么?(6分)

18.简要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6分)

七、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既需要前瞻,也需要后顾。如果说前瞻打通了理想的通道,那么后顾则勾连出回味的桥梁。

回味是一种享受,一种美的享受;回味是一种借鉴,回味一些还在发光的金子,学得一些还可实用的东西;回味是一种醒悟,醒悟人生的道理;回味是一种升华,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我们需要回味,回味自己所看到的,所学到的,所阅读的,才能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使自己的人生臻于完美。通过回味,你会发现事物的另一面,体验阅读的新感觉,触碰生命新旅程。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重视文章的立意和结构,要能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复作不得与所发范文的材料或结构雷同,否则在20分以下判分。

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一语文阶段性检测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D(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土崩瓦解: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息息相关:息:呼吸。相:相互。关:关系,关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祸起萧墙: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同室操戈:同室:一家,指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动刀枪。指兄弟争吵。泛指内部斗争。安之若素: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安之若素与“随遇而安”有别:安之若素的“之”是有所指的;即不如意的境况等;“随遇而安”表示能适应任何环境;不一定有所指。

2、参考答案:D(A 项“然而”应改为“而且”;B项“功劳……归功于”重复;C项应为“杜绝‘含氯水’事件再次发生”)

3、参考答案:B

4、参考答案:B

5、参考答案:6.A(属:连接)(3分)

7. C(于:都是介词,分别表处所、对象。以:都是介词,分别表时间、凭借)(3分)

8.(1)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3分)

(2)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3分)

9.①人品好,仁厚乐易。②诗文成就高,影响大。(3分)

【参考译文】嘉祐五年,京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四月乙亥(十七)日,圣俞染上疾病,躺在城东汴阳坊里。第二天,朝廷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路上接连不断。城东的老百姓,做买卖的停市了,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都惊讶地看着,相互议论说:“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过了八天,到癸未(二十五)日,圣俞去世了。这时候贤士大夫又都前往吊唁痛哭,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而且人数更加多了。他最为亲近、交情最深的人都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自丞相以下,人们都赠送钱财,帮助办

理丧事,周济他的家人。六月甲申(二十八)日,他的儿子梅增用车装着他的灵柩起程回南方,于第二年正月丁丑,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安葬。

圣俞,是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宣州宣城人。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从武夫、贵戚到儿童、农夫,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即便是愚庸无知、不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只是说他的诗是社会上看重的,我能得到他的诗,以此来自我夸耀。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接连不断登门,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他的诗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风格,后来就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偶尔也雕琢词句表现得怪异奇巧,然而气势充沛,富有力度,笔法更加苍老遒劲。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至于其他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

圣俞为人仁爱厚道,和乐平易,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凡是对事情有所谩骂讥讽、嘲笑戏谑,全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然而他只是以诗取乐,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真可谓君子。当初圣俞在河南时,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慨叹说:“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梅某的学问人品整饬清明,希望留用他,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创作雅颂歌乐,以歌颂圣明的教化。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

圣俞当初凭借叔父的恩荫,补为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由德兴县令担任建德知县。又任襄城知县,监管湖州盐税,兼任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管永济仓,任国子监直讲,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上书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给朝廷,这本书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朝廷于是命令圣俞编修《唐书》,书完成后,尚未上书给朝廷,圣俞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圣俞的学问在研究《毛氏诗》方面有专长,作《小传》二十卷,他的文集有四十卷,注解《孙子》十三篇。我曾经评论他的诗歌说:“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圣俞认为我说的是内行话。

10、【注释】

⑴少年游: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此词五十一字,前后片各两平韵。

⑵并(bīng)刀: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所产之刀,即并州剪,以锋利著名。并,并州。

如水:光洁似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⑶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⑷锦幄(wò):锦制的帷幄。亦泛指华美的帐幕。

⑸兽香:兽形香炉中冒出的香烟。

⑹向谁行宿:到哪里去住宿。谁行:谁那里。一作“谁边”。

⑺直是:只是,就是。

【译文】

并州产的刀子锋利如水,吴地产的盐粒洁白如雪,女子的纤纤细手剥开新产的熟橙。锦制的帷帐中刚刚变暖,兽形的香炉中烟气不断,二人相对着把笙调弄。

女子低声地探问情人:今夜您到哪里去住宿?时候已经不早了,城上已报三更。外面寒风凛冽,路上寒霜浓重马易打滑,不如不要走了,街上已经少有人行走!

【名家点评】

明代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冬景大不寂寞,“低声数语,娓娓婉娈,足以移情而夺嗜”。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引徐士俊评:即事直书,何必益毛添足。

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此亦本色佳制也。本色至此便足,再过一分,便入山谷恶道矣。近代谭献《词辨》卷一: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然不可忽过“马滑霜浓”四字。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调凡四首,乃感旧之作。其下三首皆言别后,以此首最为擅胜。上阕橙香笙语,乃追写相见情事。下阕代纪留宾之言,情深而语俊,宜其别后回思,丁宁片语,为之咏叹长言也。

【赏析一】

这首词,通过对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的写出对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大有呼之欲出之概。

上片以男方的视角写美人的热情待客,抒发对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这是富于暗示力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仅仅是并刀、吴盐两件简单的道具和女子一双纤手的微细动作,可那女子刻意讨好对方的隐微心理,已经为观众所觉察了。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只有两个人相对坐着,女的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男的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他从女的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请女的吹奏一支曲子。

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来传情,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逼真。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未明点。为何问?也未说明。

“向谁行宿?”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写来空灵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只说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难“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表情措语,分寸掌握极好。

词结束在“问”上,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无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词中所写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又能语工意新。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单从技巧看,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赏析二】

此词是写当时上层社会的冶游生活和男女之情。

全词准确地捕捉住破橙、调笙、絮语几个最富典型性的细节,寻常琐事中寄寓深情,创造出意态缠绵的词境。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写情人双双共进时新果品,单刀直入,引入情境。“刀”为削果用具,“盐”为进食调料,本是极寻常的生活日用品。而并州产的刀剪特别锋利(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吴地产的盐质量特别好(李白:“吴盐如花皎白雪”),“并刀”、“吴盐”借作诗语,点出其物之精,便不寻常。而“如水”、“胜雪”的比喻,使人如见刀的闪亮、盐的晶莹。二句造形俱美,而对偶天成,表现出铸辞的精警。紧接一句“纤手破新橙”,则前二句便有着落,决不虚设。这一句只有一个纤手破橙的特写画面,没有直接写人或别的情事,但蕴含十分丰富。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一望便知。这对于下片下一番慰留情事,已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破”字清脆,运用尤佳,与清绝之环境极和谐。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先交待闺房环境,用了“锦幄”、“兽烟”(兽形香炉中透出的烟)等华艳字面,夹上下比较淡永清新的词句中,显得分外温馨动人。“初温”则室不过暖,“不断”则香时可闻,既不过又无不及,恰写出环境之宜人。接着写对坐听她吹笙。写吹“笙”却并无对乐曲的描述,甚至连吹也没有写到,只写到“调笙”而已。此情此境,却令人大有“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相对”二字又包含多少不可言传的情意。

此笙是女方特为愉悦男方而奏,不说自明,故此中乐,亦乐音乐之外。

上片写到“锦幄初温”是入夜情事,下片却写到“三更半夜,过片处有一跳跃,中间省略了许多情事。”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虽未明点,但从问者声口不难会意是那位女子。为何问从”向谁行宿“的问话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只说”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却偏偏不道“休去”,表情语,分寸掌握极好。这几句不仅妙毕肖声口,使读者如见其人;还同时刻画出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与室内的环境形成对照。则挽留者的柔情与欲行者的犹豫,都不言之中。词结“问”上,亦即结束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恰如毛稚黄所说:“后阕绝不作了语,只以‘低声问’三字贯彻到底,蕴藉袅娜。无限情景,都自纤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真神品也。”此词不表现相会时的喜悦,却通过环境描写和对话来体现爱恋的温暖,其中“马滑霜浓”四字,曾为后世称道,被认为体现了“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的特点。全词纯以清丽的语言进行白描,读来浅显清新而又含蓄、典雅。

(1)答案:记叙(赋)。(1分)增加了作品的故事性,有曲折,有层次,摇曳生姿。(1分)(2)答案:比喻,(动作)细节。(2分)通过极为精美的物事及一个纤巧的动作细节,描画出一个意态缠绵,刻意讨好对方的温柔多情的女子形象。(2分)

(3)答案: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1分)营造了一个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1分),与室内温馨的环境形成对照,虚实相生(1分),表现出挽留者的柔情与欲行者的犹豫,一切都不言之中。(1分)

11答案:(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经·氓》)

(4)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5)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7)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8)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参考答案1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②渲染了环境的清静、美丽或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答对1点得1分,2点2分,3点4分)

13.①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②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有助于形成作品的叙事风格;③以人物对话贯穿全篇,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独特个性;④在叙述的同时穿插着议论、抒情,从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1点2分,答出3点即可)

14.①立坟头:远离喧嚣,内心宁静,看淡生死,但尚有一丝挂碍。(2分)②平坟头:超脱生死,毫无挂碍,融入自然。(2分)

15.①莲池老人不同于一般人的视力与听觉,(1分)②莲池老人所恪守的人生态度,(2分,也可以不概括,具体写出态度的内容)③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1点1分,2点3分,意思相同即可)

附:赏析文章

行走在美的光影中

曾在一本叫做《品味四讲》的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就是心灵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开始有生活美学。”我对所谓生活美学并没有什么了解,只是听周围多少人抱怨生命荒颓、人生无味,抱怨三点一线的日子,反反复复,已是听得厌了。而看罢这位莲池老人,顿觉非是生命无味。世界从不曾亏欠你我,活着抑或生活,从来只在于己心。且就我看来,美也不是什么超凡脱俗之物,美就在这万丈红尘的光影里。而所谓美的生活,无非身在红尘中,心在红尘外。但倘若身心俱坠红尘之中,便也就真的只是沉沦物欲泥潭中的俗物了。“心在红尘外”,听上去不过红口白牙信口开河,却并不是那么难的事,其实就像莲池老人那样,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物质生活,让身心一步一步地去感受生活的美。也许,这就是莲池老人所说的“功夫”吧?生命不长,也只有一次,何必忙着跑呢,不若慢慢走,欣赏啊。

一、耳与目的观赏

文章开篇如此说道:“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净的地方,最美丽的地方。”而莲池老人看护的寺院,就坐落在这最清净美丽的地方。作者并没有直言老人对这寺院是什么态度。但诚如马克思所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依着作者对这寺院的描写,落在那些附庸风雅的“小清新”之人的眼中,这就是个有范儿的文物,多半穿起淡雅色调的衣服拿单反拍两张不见正脸的朦胧照,最后发到网络的各类小众聚集地再来几句乏味的感慨。而若是落在忙着生存的庸碌之人眼中,只怕不过就是个破败的危楼了。但倘若如莲池老人一般,以一双审美的眼睛来看,那么这寺院的边边角角落入了审美的视界里,便不只是单个的物,而成为如作者所说的、气象苍古、朗月荷风的景了。

我们的生活中,确实需要这样的审美准备。莲池老人的寺院无疑为其提供了极好的环境,潜在的或是直感的。但这不是挤公交的我们抱怨的理由。诚然我们没有这样令人凝神静气的清雅环境,但试想若没了那些光怪陆离的高楼霓虹,没了信息爆炸的喧嚣鼎沸,日复一日坐在坡岸上看着钟楼荷塘,日子里总夹杂着杂草和狗粪,三餐简素得只有馒头青菜,

那当作者顺着池塘走来道一句“辛苦”的时候,我们给予的便也会是如老人一样的“不辛苦,天天歇着”的回复了么?若无莲池老人一般的观赏的耳目,又何来赏心悦目之景。

二、心与意的融入

只有懂得观赏的耳目,所见所感也无非只是美的外在。而人之所以区别于牲畜草木,生活之所以不同于生存,便是在于审美。人可以审美,而不仅仅是喜欢美。又或许正是因为“审”,美才是美,而不仅仅是好看、好听、好用之流。生活的美学需要一种悠然的态度。住在装修精致的房子里的人不见得就比住筒子楼的更懂生活。比如苹果的各色产品,外观简约大方,配置高端稳定,操作更是人体工学上的杰出代表,但价格也如莲池老人那会儿的电视一样,虽不是贵得离谱,却也不是说买就买的。老人是怎么说的?“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好的生活品质确实有助于增添生活的美感,前提是生活的主体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又或说“自由身”的人才是生活的主体。那些屈服在满溢着物欲的死物下的、役化了的人,其所追求的品质也只是人前的虚荣罢了,又何来的美。不说生活,若活到要“卖肾”来“求美”的地步,怕是还不如局限在“种的尺度”里的动物了。

也唯有自由的人,才能真正感受美,懂得美,与“大美”合一,而不为“小美”所役。莲池老人能听得野物上钟楼,诚然有老人身体康健、耳聪目明的外在因素,然而那清风明月、水汽荷香净得却也非只耳目,更重要的在于老人的心净。这便是“功夫”,且是“内功心法”。穿梭市井,是听到身后硬币落地的叮当声,还是忽闻街角传来的一丝隐秘茶香,心之所向罢了。有心邀美同住,何愁生活无美。

三、神与志的升华

耳目所见的,是美的外在,那是“小美”。心之所向,与美同化,也是无功利的层面,仍旧不是完整的美。美是无功利的,却是隐含了功利的无功利。就如莲池老人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给自己立了个坟头,怕到合了眼睛的时候没地儿“住”。喜欢这地方,是因为僻静、树多,这是无功利的,由此给自己“抢占”了“宅基地”,这便是无功利中的功利了。至此,莲池老人的人生审美已近完满,但仍未结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因其震撼人心的不是辽阔壮丽的形式,而是人在这样的形式中体会到的自己,无论渺小还是伟大。审美的最终是审自己,穿过耳目所见的浮光虚影,在无功利的心境中洗去功利中的“小我”,沉淀出真、善、美相统一的“大我”。此为我所理解的“大美”。于是莲池老人最终把自己立下的坟头平了,他说“那也是个挂碍”,“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最终完成了“小我”到“大我”的升华,由“小美”得见“大美”。港版《神雕侠侣》最后一集,“东邪”黄药师亦曾为周伯通而叹,“我黄老邪一向淡泊名利,一灯大师更是视名利为虚幻,就只有你胸中空荡荡,根本没有名利两个字。境界更高一层。”

生活美学,是闲适的美学,处处与外在物质相关,同时又与它们无关。生活的美,不在初春冒出新绿的枝桠上,不在秋日午后温暖的阳光里,它寓于各色形式之中,却最终在

人的精神世界中汇聚成形。数据时代的世界变得快,乱花迷人眼,我们终日活在忙碌中,又不知自己在忙些什么,有人或许知道,但多是将自己束缚在了“小我”之中。生活美学怕“忙”,却也没有要人滞留。莲池老人也没有把他的审美人生跟工作独立开来,正相反,就老人来说,他的生活美学可是贯穿了工作的始末的,所以“‘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蒋勋先生有言,“人生从诞生到死亡如果是一条高速公路,那么我宁可另辟蹊径。人生只有一次,我为什么要这么快走完全部路程?慢慢走,每段过程都可以停下来略做一点欣赏。”跑得太快会迷失,驻足不前会腐朽。韶光易逝,愿你我都带着诗意的眼光看世界,行走在美的光影中。

16.(6分)【答案】①佛学不承认宇宙万物的产生是由于神我的存在,也不承认其是由权威主宰所创。②佛学认为因果互变,万有皆生于空。③这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极其相似,故二者拥有相互共生的基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6分)【答案】①作者意在证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道两家的有无互为生灭的观点已深入民心。②再次证明佛道融合共存的状况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石。(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例举《红楼梦》等,意图是什么”,这是考查论据的作用。论述类文章中所使用的论据定然是为了证明观点阐述道理。首先要浏览文段,确定本文的观点,然后再浏览论据所在的段落,明确该段的中心,此题即可解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6分)【答案】①首先通过介绍东西方哲学在宇宙万物起源认识上的不同,突出佛道在此问题上惊人的相似之处。②接着,作者举例论证佛道交融共存构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体系。③最后,作者借助老子之言进一步分析如何体察“有”“无”相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是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首先明确答题规范,应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然后看本文大概有几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最后概括层意即可。本文是四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0

27918 6D0E 洎38188 952C 锬| 26663 6827 栧22645 5875 塵224792 60D8 惘v28003 6D63 浣h22475 57CB 埋638911 97FF 響25770 64AA 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