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城市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功能和形象标志之一,是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是上海构建“四个中心”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2010年要举办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博览会,一个高效、和谐的一体化城市交通体系是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基础保障,是上海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上海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任务,指导“十一五”城市交通相关分项规划和区县交通规划的编制,特编制本规划纲要。上海城市交通包括公共客运、道路货运、静态交通以及交通信息化、汽车维修、汽车租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交通衍生服务业。

1、“十五”回顾与评估

1.1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城市交通白皮书》,确立了建设“一体化交通体系”的战略,逐步实施了公共交通优先、机动车总量控制和区域差别化管理等重大交通政策,交通基础设施继续保持高强度建设,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城市交通系统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一体化交通体系框架雏形已现。

1.1.1供应能力增强,服务水平提高

公共客运 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05年比2000年增长23.6%,占交通出行总量的比重从19.6%上升到24%。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从62.92km(总长度65km)增加到147.78km(总长度143km),日均客运量从37万人次增长到163万人次,日最高客运量已达213.6万人次。地面公交重点增设了新建住宅区、郊区新城以及与轨道交通接驳的线路,日均客运量从724万人次增长到762万人次。出租汽车日均客运量从213万人次增长到282万人次。公路省际长途客运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年客运发送量从1282万人次增长到2468万人次。

道路货运 2005年道路货运量达3.3亿吨,占上海城市货运总量的49.6%,比2000年增长15.2%;其中道路集装箱运量达884万TEU,比2000年增长了137.5%。至2005年底全市拥有载货汽车20万辆,其中营运货车16万辆左右,比2000年增长30.5%。西北、外高桥、浦东机场、芦潮港等物流中心相继投入运营,并逐步形成规模能力。

静态交通 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经营性公共停车泊位16.5万个,比2000年净增7.36万个。社会公共停车泊位达到10000个。路内停车逐步规范,中心区推行咪表收费。

交通衍生服务 交通信息化、汽车维修、租赁、驾驶员培训等交通衍生服务业趋向社会化和专业化。汽车维修辆次2005年比2000年增长

151.8%。汽车租赁业初步形成稳定的市场。驾驶员培训人数2005年比2000年增长72.4%,目前已拥有专业驾驶训练场12家,培训能力30万人次/年。

1.1.2系统结构不断优化,技术装备显著改善

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方式的承运比例从2000年的4%、74%、22%发展到2005年的14%、63%、23%。公交车辆更新加快, 2292辆高等级车辆已成为引导车型,空调车比例达46%。长途客车的中、高等级车辆比例达86%。

道路货运初步形成了集装箱、危险品、省际快运、城市便捷货运等专业运输细分市场,集装箱车、冷藏车、罐体车等专用车辆增长近60%,达到1.7万辆。

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成为公共停车设施供应的主体,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地区结合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了一批社会公共停车场库;汽车维修基本形成了专业维修、快修连锁、综合维修为骨干的业态架构。1.1.3信息化加快推进,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交通信息化从服务行业管理逐步转向辅助决策、市场监管和公众服务,“三网一库一平台”(行政管理网、行业信息网与公众服务网,全行业基础数据库,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等城市交通信息化基础构架已现雏形。交通政务公开、信息查询、网上办事等功能相继开通。出租汽车、长途客运、停车诱导等信息服务平台、集装箱运输智能卡、危险品运输车辆电子档案等系统相继投入运行。

1.1.4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到位,政企分开、城市公共客运、道路运输以及静态交通的综合管理体制开始运行。公共交通确立了行业公益性、运作市场化的基本方针。地面公交初步形成集约化经营的市场格局,企业总数从63家减少到44家,巴士、大众两大集团占据市场份额的75%;出租汽车已形成行业主导、企业主管、公司化经营的有效管理机制;轨道交通运营初步形成横向适度竞争格局。

1.1.5岗位培训体系初步建立,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

“十五”以来,城市交通专业岗位从业人员培训总量达到64.8万人次,约占全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6.8%。出租汽车、地面公交行业高星级驾驶员已达2万名,占驾驶员队伍的13.6%。轨道交通和汽车维修行业高级和中级工占全行业技术工的比重达到60% 1.2存在问题

1.2.1设施能力仍不能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

中心区土地高强度开发与交通设施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换乘枢纽建设滞后,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站未形成良好衔接;货运枢纽不足;停车设施缺口较大。中心城区交通设施的结

构、布局和管理仍然难以满足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城市外围和郊区新城镇交通设施的供求矛盾日益显现。

1.2.2城市交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地面公交中心区线路过度重复,城市外围区和郊区线网密度不足。长途客运站点分布与新的城市功能布局不相适应、班线配置统筹不够、同向班线布局分散。专业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较低。小型客车停车泊位总量不足和局部区域场库利用率不高并存。

1.2.3“公交优先”落实仍未到位,长效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在设施用地、政府投资、道路资源分配等方面公共交通优先体现不够;对公共交通行业必要财政补贴和合理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线路经营权管理的操作机制有待建立;地面公交区域化经营的新市场格局仍须统筹协调。出租汽车行业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确保持续、健康发展还缺乏完善的机制保证。

1.2.4行业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

长途客运、道路货运、汽车维修等行业经营主体分散,缺乏引领市场的骨干品牌企业。大多数企业仍以低价竞争作为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产业标准化进程缓慢,市场体系亟待完善。

1.2.5信息化建设统筹不够

交通信息化进程总体滞后,相关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信息化在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1.2.6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偏大,技能水平较低

交通行业特别是地面公交、出租汽车行业普遍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公交驾驶员劳动强度大,待遇低,后继乏人。

1.3总体评估

“十五”期是上海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和重要转型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供应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了客运、货运、停车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但是,上海城市交通仍然处在偿还历史欠债和努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要求的阶段,城市交通的现状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地位和形象不相适应,与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与市民出行需求的持续增长不相适应。公共交通设施能力不足、吸引力不强,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轨道交通尚未成网,在公共交通中的分担率与国际大都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地面公交服务方式单一,速度和可靠度较高的快速公交系统和公交专用道网络尚未形成,局部区域公交线网布局不合理;道路货运、汽车维修等行业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过程

中,品牌企业未成为市场的主体,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停车泊位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泊位比重偏低。

2、城市交通发展背景

2.1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交通需求持续增长

2.1.1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和世博引擎效应的发挥,上海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客流、货流发展以及城市机动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上海的交通需求总量将呈现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

2.1.2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预测2010年上海城市常住人口将接近2000万,比2005年增长约15%。人口总量增长直接影响交通需求增长,预计2010年全市日出行总量将达5000万人次,对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提出新要求。

2.1.3城市布局调整功能重塑

上海城市发展空间正从中心城660 km2拓展到市域6340 km2,城市发展重心逐步外移。郊区新城和中心城边缘地区成为出行量增幅最大的区域。制造、化工等重型产业外迁,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成,使郊区物流呈现大运量集中运输趋势,中心城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城市物流向小批量、高附加值、高时效性方向发展。以上,基本适应了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1.4世博挑战城市交通

2010年世博会客流预测将达到7000万人次,日客流量40~60万人次。世博客流空间上“多线聚焦”、时间上“单向集中”,必须统筹规划建设集客运、货运、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协调高效的交通体系。

2.2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对系统整合提出更高要求

2.2.1对外交通布局调整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呈现战略性调整,突破原有的两个扇形辐射面限制,形成全方位的对外辐射和集聚。与之衔接配套的城市交通客货运系统必须同步调整。

2.2.2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基本形成

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变公共交通系统的结构。中心区轨道交通逐步成为公共交通的主体,郊区将以R线车站为枢纽向

周边地区辐射。地面公交的线网布局必须进行配套调整,以进一步提高公共客运系统的整体效率。

2.2.3机动出行需求快速增长

至2004年底,上海机动车总量已达202.85万辆,其中汽车83.51万辆(私人小客车占31万辆)。预测201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160~180万辆,私人小客车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中心城道路增量的有限性和机动出行需求大幅增长的必然性,排堵保畅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对静态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

2.3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发生变革

城市交通“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的改革后 ,将形成政企分开、区域差别化管理的新体制,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将主要运用法律法规、专业规划、标准规范和资源配置市场化等手段,强化对全行业综合管理。

3、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3.1指导思想

围绕构建“四个中心”基本框架和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市”主战略,抓住优化调整结构、完善市场机制、改进管理方式三大环节,着眼于交通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着眼于“以人为本、客畅货通、环境友好”的和谐交通理念落到实处、着眼于中心城与新市镇市域交通、上海与长三角区域交通体系的统筹协调,注重前瞻性与操作性、指导性与针对性、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结合,推进客运和货运、动态和静态、市区和郊区交通的协调发展,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提供基础支撑。

3.2发展战略

紧紧抓住“点、线、面、块”四大发展要素,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突破设施、体制、机制瓶颈,建成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体化和谐交通体系。

——“点”:推进交通枢纽建设,以枢纽“点”锚固线网,全面改善换乘条件。

——“线”:加快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公交专用道建设,构建协调发展的快速公共交通“线”网,切实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增强公交吸引力。

——“面”:调整优化中心城交通结构,大力发展郊区公交系统,建成覆盖市域的市郊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全“面”提升城市交通服务保障能力。

——“块”:促进公共客运、道路货运、静态交通和交通衍生服务四大板“块”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公共客运系统的高效运行和道路货运系统的有序运行,提高交通服务系统的衍生能力和覆盖领域。

4、“十一五”发展目标

以确保世博会成功举办、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正常有序运行为目标,以公共客运、道路货运、静态交通为重点,全力推进城市交通“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生态化”建设,基本建成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内外交通有效衔接、客(运)、货(运)、停(车)协调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一体化城市交通体系,提供安全、畅达、经济、舒适的城市交通服务。

公共客运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提升市域公共交通的整体服务水平,确立公共交通在交通出行中的主体地位。中心城以提高速度和可靠度为导向,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和枢纽建设,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郊区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为导向,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新城、新市镇公交覆盖率。基本形成以大容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基础、出租汽车为补充、市区郊区均衡发展、内外交通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公共客运体系。实现“3个一”:中心城两点间公共交通出行在一小时内完成,郊区新城一次乘车进入轨道交通网络,新市镇与所属的中心村之间一次乘车到达。促进“2个转移”: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地面公交向轨道交通转移。中心区轨道交通600m服务半径的站点覆盖率达到75%以上,地面公交300m服务半径的站点覆盖率达到80%;外围

区轨道交通600m服务半径站点覆盖率达到20%以上,地面公交300m服务半径站点覆盖率达到60%以上,500m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郊区新城、新市镇的集中城市化地区地面公交500m服务半径站点覆盖率达到100%。到2010年,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1690万人次,占出行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占机动出行比重达到65%以上,占机动通勤出行比重达到75%(中心城区达到80%以上)。

长途客运充分发挥便捷、直达的优势,形成覆盖长三角、辐射中原地区的省际公路客运网络。年旅客发送量达到3400万人次。实现短线公交化、中线直达化,长线驿站化。

道路货运 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主导,构建与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相配套的道路货运系统,重点发展道路集装箱运输、省际快运和城市物流配送,形成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道路货运体系,促进道路货运企业整合资源、延伸服务。培育和扶持3~5个国际上有影响、国内领先的自主知名物流品牌,体现上海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水平。不断优化市场环境,规范行政行为,为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的入驻创造条件。到2010年完成道路货运量3.8亿吨,占全市货运总量的40%。营运货车总数达20万辆,其中货运专用车达2.9万辆,厢式货车的比重由20%提高到40%。

静态交通 按照“中心区从紧、外围区适度、外环线外满足”的泊位供应政策,通过调整建筑物配建标准、结合旧城改造和市政、绿化等工程增建及其他措施增加泊位供给总量,使全市停车位供应水平接近世界特大城市水平,机动小客车公共停车位总量达到同期机动车保有量的12%。实施“区域差别、价格调控、鼓励开放、错时利用”策略,有效调节需求、提高停车设施利用率,缓解中心城主要商务办公区停车供需紧张和老城区配建不足的矛盾,初步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协调、与土地利用功能相匹配的停车系统。

交通信息化 建设以服务和管理为导向、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全面整合的统一平台。建成覆盖轨道、公交、出租行业的公共交通应急指挥、行业监管、运营调度和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建成服务世博会的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建成覆盖市域的道路货运信息系统和停车5、“十一五”主要任务

5.1公共客运

5.1.1轨道交通

——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 重点加强服务世博会和缓解中心城交通拥堵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确保轨道交通分担世博会

50%的高峰客流和全日客流,有效疏解中心城地面交通压力;加快中心城与松江、安亭-嘉定、临港等新城之间的市域线建设,促进新城的迅速崛起。2010年通车里程达到400km,形成500万人次/日以上的运送能力,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中心城40%以上,中心区60%以上),轨道交通骨干作用得到体现。轨道交通全网络实现“一卡通”和“一票通”。

——同步建设换乘枢纽 轨道交通站点与配套换乘设施实行统筹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十一五”结合世博交通规划、地下空间开发以及新城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东方路-世纪大道、龙阳路、宜山路-凯旋路、铁路上海站、中山公园、徐家汇、真如、虹口足球场、耀华路、嘉定新城、松江新城等80个大中型重要换乘枢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和便捷换乘。

——合理配备运能,优化组织调度 根据网络运营特性,加强运营管理,综合调度运能,缩短高峰时段运行间隔。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可靠的优势。

——建立轨道交通网络资源共享机制 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化、标准化建设,合理安排车辆段、停车场、供电等资源配置和建设进程,实现车辆制式的相对统一和信号制式的相对兼容。在实现轨道交通一票换乘和累积优惠的基础上,研究推进轨道交通与其它公共客运方式一票换乘和换乘优惠。

——建立健全轨道交通行业安全体系 建立健全运营安全监测和应急施救保障体系,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的整体安全性能。

5.1.2地面公交信息系统,向公众和企业提供多元化、专业化、全过程的交通信息服务。

——加快公交场站规划建设 结合轨道交通和对外交通枢纽的建设,配套建设地面公交换乘设施,改善换乘条件,增强服务功能。在推进客运枢纽建设的同时,计划改造、调整中心城区60%占路设置的公交始末站,规范和完善其他沿路设置的始末站,为公交线网的调整优化创造基础条件。加快中心城公交停车保养场改造扩能和郊区新场建设,“十一五”新增公交车停车泊位5000个,到2010年设计停车保养能力与营运公交汽电车保有量基本持平。

——大力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 中心城以城市干道网络为依托,以客运枢纽为节点,以客流为导向,规划建设300km公交专用道(中心区110km),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车辆运行时速达到18~20km。郊区新城规划建设城区道路时,统筹考虑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和预留。深化研究、有序推进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使之成为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补充和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的有效载体。

——优化调整公交线网 根据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公交专用道建设和郊区城市化进程,有序推进公交线网布局的调整优化,提高线网效率,形成由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组成的功能清晰、布局合理、与轨道交通合理分工、紧密衔接的新型公交网络。

中心区(内环线以内) 梳理归并骨干线路,调整区域线,消除公交覆盖盲区,削减不合理重复线路;市通郊线路站点迁移至外围区轨道交通枢纽站点。

外围区(内外环线之间) 合理布设区域线和驳运线,形成以换乘枢纽为中心、通达郊区新城、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公交网。

郊区(外环线以外) 结合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布设连接客源点与客运枢纽的驳运线,有序发展“区域公交”,形成覆盖9个新城、60个新市镇和600个中心村的郊区公共交通网。

——提高车辆装备的服务和环保水平 积极发展低能耗、环保、舒适的新型公交汽电车。2007年起,新投运的公交车辆达到国Ⅲ标准,到2010年,欧Ⅱ普及率达到100%,国Ⅲ比例达到35%。郊区公交根据客流需求和城市化进程适度发展达到国Ⅲ标准的适用车型。中心区空调车比例达到100%,高等级车使用率达到70%,CNG公交车达到800辆。公交车辆以低硫柴油为主要能源,积极研究和采用其它可靠的清洁能源和混合燃料。加强对在用车的检测和管理,采取鼓励和强制相结合的措施,加快老旧车辆的更新,对达不到尾气排放标准和车况差的车辆限期整改和淘汰,不达标车辆不得上线运营。

——完善并实施“世博会”配套公共交通方案 按照世博交通总体方案,合理布设直达世博园区的专线公交,调整园区周边地区线网和设站,规划建设连接世博园区的快速公交系统,确保地面公交集疏能力不低于40%。

——坚持行业公益性、运作市场化的公共交通发展方向 加强政府调控和政策扶持,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加强企业成本规制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经营审核。完善线路经营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市场进入退出机制。完善公交市场格局,实行区域化、集约化经营。

5.1.3出租汽车

——继续推进出租汽车候客设施建设 2010年前在中心城区增建800个出租车候客站和扬招点,总数达到1800个。

——优化营运模式 继续控制市区出租车数量,适度发展郊区区域性出租汽车。要车方式由路边扬招为主逐步过渡到电话定车、站点叫车和路边扬招相结合,中心城里程利用率达到65%以上,郊区达到60%以上,有效降低空驶率,减低驾驶员劳动强度,提高运营效率。主干道和交通拥堵的中心区、重点区域推行以电调和电话叫车、站点上车为主的

要车方式。

——改善车辆设施 2007年起新投运车辆全部达到国Ⅲ排放标准;2010年前全部达到欧Ⅱ以上标准。顶灯出租车总量达5万辆,其中区域性出租车9000辆;全行业以安全、环保——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发挥出租汽车在公共交通中的补充作用和便捷、灵活、个性化服务优势。提高全行业服务质量,引导郊区出租行业向企业规模化、服务标准化方向发展。完善覆盖市域范围的顶灯出租汽车统一服务调度系统,加强对行业的监管监控。

5.1.4长途客运

——完善站点布局 结合长途客运总站和南站的投入运营,对不符合规划、设置不合理、设施简陋的客运站点通过线路迁移、功能调整、资产重组等措施有序实施关停并转。结合虹桥综合枢纽和郊区新城、新市镇的建设,规划设置长途客运新站点,提升规划长途客运站点等级,到2010年一级、二级客运站的比重达到80%以上。

——整合客运线网 调整、完善以长三角城市及周边省市为主要腹地的长途客运班线运输网络。重点发展500km以下班线,适度发展

500~1000km班线;控制发展1000km以上班线。整合梳理长三角区域短途班线和重复班线。根据规划站场布局,优化客站线路配置,同向、顺向班线相对集中,推进同向班线捆绑结算等区域化经营模式。

——优化运力结构 进一步提升车辆技术等级,推广清洁能源车辆,使舒适环保的高等级客车逐步成为长途客车市场主体。客运车辆总数达1.3万辆,中高等级车辆占90%以上。高速客运、干线客运和旅游客运重点发展安全性、舒适性较好的高等级客车,农村、支线客运等发展安全、经济的中级及以上客车。

——加强行业管理和市场调控 强化班线等公共资源的管理,建立班线经营权管理制度,明确班线经营权的期限、服务、安全等要求以及经营权退出机制。鼓励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扩大品牌企业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和竞争力。建立并发布长途客运市场供求指数,以此作为开线、增班、增车依据。

——积极稳妥发展旅游客运 强化对旅游及包车客运市场的监管,推进旅游包车企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网络化经营。

——完善长三角区域协调合作机制 统筹制定发展规划、标准规范和运输管理政策,强化班线资源协调利用率,规范客运市场秩序,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客运交通的联动发展。

5.2道路货运

5.2.1规划建设物流枢纽

重点建设和完善与洋山深水港区、外高桥港区、浦东铁路配套的道

路货运枢纽,以及与浦东、虹桥机场相衔接的国际空运物流中心。在外环和郊环附近规划建设市内货运配送中心和省际公路快运。推进与区县产业布局相配套的区域性货运场站建设。

5.2.2构筑货运主通道网络

强化道路使用功能分配,依托城市外围高等级公路,建设连接海港、空港、铁路枢纽、大型物流园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货运主通道网络,建设与苏浙两省货运主通道相连接的公路快运通道,减少大型货运车对城市环境和城区交通的影响,加快货物集散,提高运输效率。

5.2.3提升道路货运能力水平

以货运枢纽为节点,货运主通道网络为依托,重点发展道路集装箱运输、省际快运和城市物流配送,加大危险品运输市场监管力度。

——充分发挥道路集装箱运输在多式联运体系和在港口集疏运中的骨干作用。大力发展框架式、多轴集装箱车辆。全行业集装箱车辆实行RF卡为主的监管模式,强制推行集装箱车、重型大吨位车安装行车记录仪。到2010年,道路集装箱运输量达1600万TEU,集装箱运输专用车辆达2.2万辆。

——以大吨位、标准化厢型货车为基础,以道路货运信息平台为纽带,大力发展通达全国各城市的省际公路货物快运班线,班线规模达150条以上,长三角地区实现公路快运的“门到门”服务。

——积极发展城市快运、商业配送、货运出租等专业化物流配送。依托公共货运信息网络,建设分区配送和集中配送相结合的城市物流配送系统。适应城市商业配送、包裹快件等运输的系列化专用厢式货车达到5万辆。完善“世博”货运交通组织,建立园区内外展品、商品集散地和进入世博园区的货运专用通道。、节能、舒适的新型出租车为主体车型,中心城区发展10%左右的高等级出租车。

——严格危险品运输监管。建立企业许可制度,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实施分类分项管理措施。推行运输车辆箱式化、罐体化,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厢式车比例由目前的25%提高到50%,专用罐车比例由目前的20%提高到40%;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车载定位跟踪系统。落实应急预案,保障城市安全。

5.2.4推进装备标准化建设

推进道路货运车辆结构调整和车型标准化。鼓励发展承运冷藏、散装、液态、气态、商品汽车等货物的特种专用车辆。以2007年实施车辆国Ш排放标准为抓手,推动货运车辆更新换代。城市配送、集装箱车、公路快运厢式车以及罐式车等各类专用营运车基本达到部、市推荐车型标准。

5.2.5加强行业管理,完善市场体系

强化综合执法,加强市场监管,改善市场环境。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鼓励道路运输业延伸服务领域,促使传统货运企业向规模化专业运输、现代化物流方向转型。加快培育本土品牌,积极引进国际品牌物流企业,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5.2.6推进长三角地区货运资源共享和政策协调

推动形成统一的制度框架、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倡导和鼓励道路货运企业协同开展区域受理、干线运输和区域配送业务,促进长三角地区道路货运统一市场的建设。

5.3静态交通

5.3.1规划建设公共停车设施

建设重要地区公共停车场(库)。结合交通枢纽、公共绿地、市政和商业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到2010年中心城新增配建公共停车泊位3万个,规划新建公共停车场(库)40余处,泊位1万个,其中“停车—换乘(P+R)”设施10余处,泊位近4000个;新城和中心镇根据区域交通规划建设公共停车设施。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全面实现信息系统联网,泊位高峰时段利用率达到70%;中心区道路停车泊位全面实施电子仪表计时收费,周转率提高到3.5次/日以上。

5.3.2修订并实施停车配建标准

调整并施行差别化停车配建标准,增加和细化配建类型,设置地带调整系数。加大配建标准执行力度,新建建筑和居住区严格按照标准同步配建;目前未达标的建筑物和居住区,通过内部改造、挖潜、周边配建等措施补建停车泊位。

5.3.3规范管理道路停车泊位

道路停车泊位实施总量控制,以区域停车设施供求状况、道路交通通行状况为设置依据和条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设置。推行道路停车电子仪表计费,加强对道路停车场违反收费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

5.3.4提高停车设施利用率

鼓励各类停车设施根据高峰时段差异,实施错时利用,实现功能互补。

5.3.5统筹制定停车收费标准

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实施不同区域、不同类别、路内路外、日夜时段等差别化停车收费价格调控措施,道路停车收费鼓励短时停车,限制长时停车。对“P+R”等公益性停车设施采用优惠低价的停放政策。

5.3.6建设世博园区停车设施

合理布局建设服务世博园区的永久性和临时性停车设施。世博园缓

冲区外结合专线巴士和轨道交通站点,设置临时性停车设施;中心城外结合轨道交通和BRT枢纽、高速公路与中心城连接节点,建设永久性

的“P+R”设施。

5.4交通衍生服务

5.4.1交通信息服务

——完善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平台 全面建成面向辅助决策、市场监管和公众服务的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城市交通指标体系和线网规划评估系统,有效监控和评估城市交通运行。加快全行业诚信信息系统建设,整合行业服务质量满意度指数、综合执法、交通安全等信息,实现有效监管。加强信息处理与分析,通过数据模型等辅助手段,为政府交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整合行业信息系——完善公共客运信息系统 公交全行业线路营运车辆安装车载调度服务系统,实现智能调度和在线监管,对中心城区及近郊范围的公交站牌实施数字化改造。完善出租汽车行业调度服务平台,健全服务功能,扩大网络涵盖范围。借助上海市轨道交通信息传输网络,实行运营资源共享,推广乘座动态导向信息服务。实现长三角及周边省市长途客运信息查询服务和远程监控系统。

——加强道路货运信息系统 建成具有货运信息集成、发布等综合功能的道路货运公共信息平台,加速货运交易电子商务发展,动态发布行业价格指数等信息。全市危险品运输车全面安装车载定位系统,实现运输全过程监管。

——拓展交通服务信息系统 完善停车信息系统平台服务功能,实现全市公共停车场库信息联网和中心区停车诱导多方式信息发布。整合车辆电子运营证和维修电子档案系统,车辆检测维修电子档案向全行业营运车辆推广。建设租赁车信息系统,提供供求信息互动和异地、异点租借信息发布。

——建立世博交通配套信息系统 包括面向世博会的公共交通综合调度管理系统、公交票务管理系统、长途客运多方式联运调度系统以及服务于世博会的停车换乘信息系统。

——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抓好技术标准和功能性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与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相配套的信息标准。建立完善行业信息化数据采集、动态更新、资源共享、安全备份等管理制度。

5.4.2汽车维修

——推进业态结构调整 引导维修业态向专业化、集约经营方向发展。形成专业维修、快修连锁、综合维修三种业态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市场格局。专业维修、快修和综合维修企业维修辆次分别占全行业的

46%、25%和28%,营业收入分别占58%、11%和29%。

——调控维修网点布局 实行专业规划、标准规范和政策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总量和布局调控。中心区重点发展快修、养护和救援网点,依据标准规范引导三类专项维修业户向快修连锁转型,外围区重点布设综合性维修和特约维修网点,中心城区内不再新设机动车专项维修点。合理配置新城、新市镇专业维修、快修连锁和综合维修能力。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建立汽车维修、检测电子技术档案,逐步实现社会化、全过程监管。推行企业信誉等级评定制度和社会满意度指数考评制度,建立全市汽车维修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5.4.3汽车租赁

——有序推进行业发展 适度发展汽车租赁业,满足个性化市场需求。鼓励与国内外品牌租赁车企业合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人才。在市内均衡营业网点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区域试行异地租还车。

——合理配置市场资源 依据租车率等重要指标数据,有计划地发展租赁车市场。租赁车总量达1.2万辆,比“十五”期末翻一番。逐步使中小企业公务用车、大型活动用车以及个性化出行用车成为汽车租赁的主要服务对象。

——完善法规,规范市场 实行租赁汽车与出租汽车分业管理。建立租车信用体系,规范租赁市场。

5.4.4机动车驾驶员培训

——健全培训体系 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教学管理,实现集约化发展、专业化培训、计时化教学、数字化监控,保持20万人次/年的培训能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注重学员安全行车知识的掌握和文明行车技能的培养,促进培训与考试的有效衔接。

——提高管理水平 重视应用信息化手段,以方便学员和确保培训质量为主要目标,加强驾校行业监管,推行教练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继续对驾校、经营性训练场的申办进行管理调控,合理布局经营性训练场。

——开展诚信评价 制定和推行信用等级管理制度,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诚信信息。

6、政策措施统 结合“三位一体”改革,对现有行业内各子系统进行全面整合,再造业务流程,建立与综合管理、综合执法、一门式受理和行业培训考试管理相适应的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与区县交通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联网。

6.1全面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

确保公共交通在规划控制、设施用地、投资安排、路权分配、财税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优先落到实处。举全市之力,推进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网络和公交快速系统,提高地面公交的可靠性和运营速度。合理制定公共交通票价,实施一票(卡)换乘以及各种方式的优惠票制,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加强对公共交通行业的政府调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加强企业整合,完善适度竞争、区域化经营的市场格局。

6.2实行差别化交通政策,提高城市交通总体效率

科学划分城市交通区,从不同区域交通需求和交通资源的实际出发,实施不同的交通供应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中心城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中心区在交通资源增量有限的情况下,逐步实施控制小汽车进入量、限制过境交通量的管理措施;完善并调整物流配送车辆的市区通行和停泊装卸货政策,中心城实施货运车辆通行权管理。郊区以公共交通引导城镇发展,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路网结构,合理加密公交线网,提高换乘设施能力。

6.3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城市交通设施建设

合理规划调控,全面推行交通影响评估制度。按照“双增双减”的原则严格控制建筑容积率和功能布局,以交通设施资源的容量作为土地开发的约束条件。加快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按照交通专业规划,在道路建设、改造时,同步建设公交专用道、港湾站、始末站、出租车候客站等公共交通设施;在轨道交通车站建设时,同步规划建设配套换乘设施;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和审查时,确保公交用地的落实和设施同步建成。各区县行政区划内的公交始末站、港湾站、出租汽车候客站用地原则上由各区负责落实。规划明确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6.4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区(县)政府作用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新体制优势,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实施综合管理。按照区域差别化管理的原则,理顺区(县)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新建区和郊区全面实行市、区(县)两级管理;中心区在实行交通运政和行政执法一级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区政府交通部门在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6.5加强法规和标准规范建设,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适应行业发展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法规和标准体系。适时修改完善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市政府规章,健全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实行管理方式从偏重行政管理向强化间接管理转变。充分运用政策法规、专业规划、标准规范,加强对行业发展引导和市场行为的监管,改善和净化市场环境、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全行业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6.6 推进公共交通主要岗位职业化进程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公共交通专业岗位的吸引力,制定轨道、公交、出租行业最低保障工资制度,确保轨道、公交、出租驾驶员等公共交通主要岗位薪酬高于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制定并逐步实施公共交通主要岗位职业化制度,确保公共交通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为进一步促进科普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夯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社会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性时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科学普及工作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科普工作确立新定位 “十三五”时期,上海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要求科普工作着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着力激发创意、宣传创新、服务创业,健全科普服务创新创业体系;着力优化公民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卓越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科普工作明确新任务 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需求与日俱增,要求科普工作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理念,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普服务,着力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劳动能力、科学生活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能力,培育具有较好科学素质的新型社会公民。 (三)传播方式变化要求科普工作建立新模式 新媒体技术和手段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方式。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界限日渐模糊,传统手段和新媒体手段相互融合,要求科普工作适应这一变化,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扩大科普主体、优选科普内容、创新科普手段,积极探索形成科普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 二、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上海科普工作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提升科普能力为宗旨,围绕关注目标人群、创新科普活动、推进资源共享、促进人才集聚、繁荣科普市场等重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科普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科学素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上海市宝山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剖析

第一章前言 1.1任务来源 根据市委市府对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要求做到“把专业规划向郊区延伸,做到专业规划全覆盖”的指示精神和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以沪交规[2003]第521号问《关于开展郊区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开展新一轮交通专业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宝山区的区委区府对宝山区城市建设发展同城市的交通发展相协调,尤其是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等课题的高度重视。因此2005年2月,由宝山区城市交通管理局委托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徐道钫工作室,进行宝山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方案的编制,其研究内容有: ●系统规模,按客源强度、不同交通方式的分配结果,分析既有设施的状态、存 在问题等,确定公共交通系统的总规模和要求的总运输能力; ●从上述系统的总规模,研究确定线路的总里程(分轨道线和常规地面公共交通 线)。结合分析地区内的交通走廊、用地状况,确定合理的线路长度(走向)、线路的数量、级别和分布; ●按周边用地结构,编制公交线网,以我国有关交通规划规范,校核线网的技术 指标:密度、等级、形态……等; ●研究公交枢纽站,确定枢纽站的定义、标准、规模。结合地区特点、需求,进 行布局研究。 提供一般过境站、终点站的典型设计;以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确定站点设施的分布规则,组合形态等。 ●公交的配套设施:停车场、车辆段的研究,规模、数量、分布及在停车场上部 开发的可能和相应的建议方案; ●公交线的运营方式、服务水平的确定,及为达到目的需要的措施建议; ●公交线网的分期实施计划; ●有关的政策探讨,管理、实施的建议; ●线网的确定需要进行多方案比较,最后确定一个推荐方案; ●系统的综合评价。 研究工作确定后,本工作室立即组成项目咨询组进行工作,鉴于本项目涉及范围较广,情况较为复杂,项目组会同市城市交通管理局,有关部门深入至运营单位,就宝山区范围内的有关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趋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其次,项目组就一些重大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向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和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区城市规划管理局进行了征询。另外项目组还就现有的公共交通运营情况专门听取了市公交客运处、地铁运营公司、久事公司以及港口管理局有关业务主管专家的意见,并就公交线路的调整、新辟以及同陆岛交通的联系、轨道交通的衔接进行了逐条研究,并在05年的7月份先后向区城市规划管理局和区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就初步方案的设想进行了汇报,并听取了有关领导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本报告。

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龚汇汇 一、前言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基础和先导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重要谈话以来,上海以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为目标,抓住机遇,不断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上海交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历史旧欠基本还清,客货运输稳步增长,服务供应水平不断提高,为交通行业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迈入新世纪的上海城市交通,将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战略目标,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着眼于服从、服务于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亚太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出行和现代物流的需要。城市交通要实施超常规发展,并融入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之中,增强对内、对外的辐射和集聚能力,全面提高上海交通行业的能级水平和综合能力,建立“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环境协和”的枢纽性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和综合物流系统。 二、交通发展回顾 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交通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对外交通设施能级增强 上海港吞吐量已突破2亿吨,成为世界第三国际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60万箱,跃升为世界第6位,为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基础。 上海已组成以浦东机场为主,虹桥机场为辅的“一主一辅、一市两场”格局的国际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1768 万人次,货邮量88万吨,争取成为亚太地区国际航空枢纽港。 上海站作为全国十大铁路枢纽之一,沪杭铁路复线全线修通,上海南站(临时站)已开通使用,列车日平行通过能力提高到180对。铁路承担着本市最大份额的省际旅客流通量。 全市公路总长度4253公里,郊区建成了一批快速道路和连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沪宁、沪杭高速公路,加速公路网络的形成,打通了上海通往内陆的快速陆上运输通道,扩展了集装箱公路运输的腹地。 全市对外交通货物运输总量达2.8亿吨,货运营业车辆12万余辆,48.3万车吨。长途客运营业车辆3万余辆,近30万客位,旅客发送量达1200多万人次。 上海内河正在组构高等级航道网络,与江、浙两省和京杭大运河相连,内河港口吞吐量8800万吨,年货运量1.39亿吨。

客运一体化枢纽概念及分类

客运一体化枢纽概念及分类 1.1 客运一体化枢纽的概念 根据《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中的定义,一体化交通体系由公共客运、道路运行、交通衔接和运输管理四个系统充分整合而成。在协调运营的公共客运系统中,各种方式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合理分工,紧密衔接,轨道交通为骨架,公共汽车为基础和出租汽车为补充。在功能完善的道路运行系统中,各种功能等级的道路分层次地合理衔接,公交网络、步行网络、自行车网络和机动车网络平衡发展,停车与行车设施相互匹配。通过多种方式协调的交通衔接系统,提供乘客方便的换乘条件,实现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有效转换,促使对外交通与室内交通紧密连接,建设统一、协调和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促使交通硬件和软件形成最佳组合,发挥交通体系的最大效益。 一体化交通系统应当具备各种不同的高效、舒适、便利 的运输模式,这个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是高等级的公共运输系

统(飞机、铁路、地铁、轻轨、巴士、出租等)一体化交通系统中的公交袁术系统一日化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公交运 输体系,其各组成部分高度发达且相互良好融合,票价合理,为乘客提供舒适的旅行服务。所有的公共交通服务应涵盖在一体化的公交运输系统内,其组织架构建立在以下分层结构基础上: --- 轨道系统用于客运量较高的交通走廊; ——接驳公交服务系统(如地铁巴士)用于客运量次之的交通走廊,作为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补充和馈入; ——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服务系统用于快速线及市中心线的高质量的巴士服务线路; ——为连接市中心与周边地区,增加接驳公共客运服务如长途汽车和小公共汽车; ——出租车提供私家车式服务。 然而,由于综合交通枢纽在信息上的非共享性、管理上的非统一性,导致枢纽布局、交通衔接、客流分配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影响了枢纽功能的发挥,集散换乘效率低下。 客流集散地区往往人流车流混杂、彼此干扰严重,而且在交通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形象。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一体化的城市交通应运而生,本章就客运一体化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分析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分析 在上世纪末,上海制订的都市经济进展的总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框架,为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都市奠定基础。到2010年差不多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初步确立国际经济中心都市的地位。目前,前一个目标差不多差不多达到,上海作为远东乃至亚洲重要经贸中心之一的地位差不多确立。这其中离不开上海都市对内对外综合运输的庞大奉献。为了能够在2010年左右借助于世博会和奥运会的契机,实现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目标,上海乃至长三角的综合交通还需要有进一步大力进展。 回忆上海都市综合交通的进展历程,我们会发觉过程的艰巨和成果的喜人。上海是一个人口和产业专门密集的特大都市,中心区90多平方公里之内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4万人,人均道路面积只有2平方米,只有国内同类都市的1/2到1/3,国外同类都市的1/5到十几分之一,市域交通的捉襟见肘。都市道路拥堵状况严峻困扰了都市进一步进展。今后人口尽管能够有所疏解,但第三产业将有专门大的进展,人多路少的差不多情形可不能改变,这是考虑上海都市交通问题的一个差不多动身点。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九十年代以来,上海都市交通的建设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要紧表现在两个方面:1.市域交通水平稳步提高。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上海已建成地铁和高架线路65公里,初步形成十字加西半环的网络骨架。日客流量达65万人次。为其逐步成为公交出行的重要方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市区道路总长度5204公里。中心城已建成“三横三纵”道路骨架和“申”字形高架网络;地面公共交通连续进展,服务供应水平日益提高,线网覆盖面扩大,布局进一步完善;现有公交运营线路近千条,公交汽、电车18000辆,日客运量724万乘次;出租车已达4.29万辆,日客运量212万乘次;市域轮渡现有客渡19条,车渡5条,日客运量为54万人次;渡江车辆为450万辆次,随着大桥、隧道等越江交通的增加,正在实行结构调整;陆岛交通要紧为通往本市崇明和长兴、横沙等岛屿的长江轮渡和跨海通浙江舟山诸岛的海渡,日乘客运输量为2万人次,过江车辆为750万辆次;都市公共交通总体服务水平达1057万乘次/日。 2.先进技术普遍推广应用。交通行业普遍建立企业治理信息系统或局域网,一些跨区域经营单位已拥有广域网;上海航运市场交易、关检和EDI单证处理已初步实现与国际接轨;陆上运输网上服务中心已开通,物流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系统正在筹建,公路集装箱运输和IC卡治理系统、长途客运联网售票系统、驾驶员计时培训系统等均已投入应用;“上海交通信息网”已开通,“一卡通”已在地铁和公交线路上使用;公交车辆装备升级换代,绿色能源已投入使用,上海正在建设LPG和CNG汽车加气站,出租车2万余辆已改用LPG燃料,公交车300余辆已改装CNG燃料。 为了与上海社会经济发战略目标相对应,依照上海都市布局、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紧密结合的原则,上海市提出都市综合交通规划建设目标: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先进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设大型关键交通设施和交通干线,完善交通系统,

上海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能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生活,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为实现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的总体目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上海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清洁化利用以及能源科技装备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三五”时期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能源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皖电东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投产,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虹杨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形成了“四交四直”的市外受电通道结构,完善了以500千伏双环网为基础的城市电网主网架,接受市外来电最高达到1500万千瓦,比“十一五”时期增长50%以上;临港燃机

一期、奉贤南桥能源中心等燃气发电项目相继投产,电力供应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东-海门-崇明岛天然气输送管道、上海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和崇明岛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通气,累计建成高压天然气管道超过750公里,燃气安全供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石洞口燃气生产和能源储备项目、浦航中转油库二期扩建项目投入使用,油气应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能源消费增速明显放缓,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需求侧管理等多方面举措,本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明显放缓。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约1 14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从“十一五”期间的6.3%下降到“十二五”期间的1.3%。本市抓住能源供需矛盾趋缓、清洁能源供应充足和新能源政策集中出台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约14个百分点,天然气、外来电、本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约4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燃气发电在全市发电装机中的比重突破20%,告别使用了150年的人工煤气,实现城市管道燃气全天然气化。 (三)新能源利用快速增长,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 修订出台《上海市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自1863年在英国伦敦出现第一条地下铁道以来,城市轨道成为世界各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方案,并在世界40多个国家的130多个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标尺。 回索历史的胶片,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到二十世纪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个已运营的地铁系统中,总长仅80公里,而法国巴黎的地铁即超过300公里。 1958年8月,北京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上提出:“西方卡不住我们的油脖子,中国也要修地下铁道”。9月,中铁四局集团的前身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在北京市正式成立,很快就开始了北京地铁一号线的筹建,在西方实施经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线路比选、地质钻探、勘测设计、方案研究、施工组织等大量工作,后因三年自然灾害而暂缓施工。1965年3月,中铁四局集团抽调所属第一工程处、地下铁道工程技术研究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机械厂筹建组、机械经租站、修配厂及机关部分人员重新组建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的艰难困苦的掘进。 步入新世纪,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疏通堵塞的唯一选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悉,中国“十五”期间城市交通投资达8000亿元,其中2000亿元用于地铁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地铁和轻轨线路30多条,总长650公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在加速地铁里程的拓展,深圳、南京、青岛、重庆、沈阳、长春、成都和哈尔滨在动工兴建地铁,杭州、大连、兰州、昆明、西安、鞍山、合肥、佛山和乌鲁木齐在积极筹建地铁。首都北京现有地

铁一号线、环线和复八线,总长54公里,已全部贯通运营。全长27.7公里的地铁五号线已动工。北京规划地铁网络12条新线,总长达408公里。 上海地铁发展简史 早在1956年,上海市就开始地铁建设的前期准备,1956年8月,上海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向市人委提交《上海市地下铁道初步规划(草案)》,上海地下铁道建设开始提到市领导的议事日程。 1958年8月,上海市地下铁道筹建处成立,以“平战结合”的功能要求,对上海地下铁道开始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和试验研究。当时苏联专家断言上海是软土地层,含水量多,因此不宜建设隧道工程。1959年8月,上海警备区领导机关提出:上海地下铁道应以“平战结合、以战为主”的指导思想规划建设,地铁尽可能深埋入基岩层。市地铁筹建处组织科研、大专院校和设计单位,对上海地下铁道的埋设深度作浅、中、深3种方案的研究。对深埋方案探索后认为:如将地铁置于地下300~350米的基岩层,对功能要求、工程技术和建设经济均不合理。 1960年2月,上海市隧道工程局在浦东塘桥开始作盾构掘进试验。 1963年3月,上海市城市建设局隧道处继续在浦东塘桥用直径4.2米盾构,分别在覆土4米和12米处,建成25.2米和37.8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试验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 1964年11月,上海市委决定结合战备在地铁规划线上的衡山路段实施地铁扩大试验工程。至1967年7月,完成一井一站和600米区间的两条隧道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止。11年后,地铁试验工程才得以继续,1978年,漕溪路段试验工程批准开工,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达四千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至1983年底,完成一井一站和圆形隧道913米、矩形隧道274米。试验成果:盾构掘进的轴线误差和地表沉陷都可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隧道用单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可满足地铁隧道结构要求,防水达到同期国际标准;初步掌握槽壁地下连续墙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心的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这段线路现在作为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市区“乘车难”的矛盾日渐突出。1983年初,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探讨上海的多平面、大容量快速有轨交通工程。4月,市计委向市政府上报《关于建设本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项目建议书》,建议建设南起金山卫、北抵宝山、纵贯南北的快速有轨交通干线,穿越市区的中段为地下铁道。8月,市政府批准项目建议书,并成立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组织有关单位和国内外专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1985年3月,上海市地铁公司成立,接替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的地铁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1986年7月,市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建设新龙华至新客站地下铁道的请示报告。8月,国务院批准立项。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成立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工程建设,由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石礼安兼任指挥。

上海中心城区停车资源的现状调查和合理利用研究

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资源的现状调查和合理利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停车难”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它不仅严重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发展,也制约着市区特别是中心城区在招商引资、楼宇经济等功能方面的提升和改善。因此,停车资源的优化利用已不仅仅是综合交通整治的一部分,而更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同时,这也必将是一个从设施建设到管理完善、从法规制定到意识普及的长期过程。本文将试图从“构筑一个功能布局,建立一个诱导系统,完善一个调控机制”这三个方面,对我区停车系统的运作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和建议,简单地概括成“三个一”。 一、构筑一个功能布局 黄浦区作为上海老牌的经济中心,在交通机动化的今天,同国内外相比,停车设施水平已经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国际大都市核心区发展的要求。从现有停车设施的使用可以看出,由于黄浦区是一个较早的建成区,各类公用设施的形成有其特定历史背景,造成目前停车设施布局在满足现代交通均匀性要求上的先天不足。因此,为配合我区的旧区改造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从规划角度“优化停车布局选点、平衡区域功能需求”,使有限的停车设施资源能够发挥更广泛的服务作用。 (一)目前我区公共停车资源的供给总量 同全市一样,黄浦区停车设施按照停车场的用途可以分为自用停车场和公用停车场。自用停车场主要是指不对外开放的配建停车设

施;公用停车场则由公共停车场、路外临时停车场、对公众开放的配建停车场和路内停车点组成。 据2002年“黄浦区交通整治规划研究”报告中所反映的资料,我区内现有停车泊位总量约为14183个,其中路外公用停车位约7784个、路外自用场库停车位5423个、路边停车泊位约976个。(具体分布如下表:) ——分街道各类停车设施状况表: 注:广场地区自用停车场是指市府大楼停车场。 另据2003年黄浦区交通综合整治办公室(陆管所)的资料反映,目前我区的公共停车场主要是路外停车(固定注册的停车场库)和路内停车(占用道路停车)。其中路外停车在本区有停车场(库)82户,总面积318162平方米,共有泊位7690只;路内停车原有属市交巡警总队批准的机动车停车点有37处,共有停车泊位976只,近期经区交通综治办整治撤销了无证停车位约842只,今后拟将通过进一步整治把路内停车位控制在200只左右。 综上所述,考虑到统计误差、道路整治、临时停车及自用场库吸纳部分公用流量等变动因素,目前我区的公共停车泊位实际提供能

上海城市交通政策研究

项目背景 本课题被列入了市府重点研究课题,本所通过规划局下达的任务成为该课题的第一研究单位。从1997年开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1998), 确定了上海交通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阶段(1998—1999),针对近期进行了城市交通结构的多方案比选;第三阶段(1999—2000),完成了交通政策的实施与立法。 确定上海交通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阶段) 1 ?回顾90年代上海交通的发展情况 第一,交通投资力度加大,交通规划项目提前实施。1991年,上海用于交 通建设方面的投资为8.78亿元,到1998年达到96亿多元,年均增长40.7%, 人均交通投资额度已领先于国内其它大城市。交通规划项目的提前实施,对改善 上海交通状况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交通设施迅速增长,道路容量不断提高。与90年代初相比,上海道路的各项指标都有了显著提高。全市道路长度从1991年的4817.6公里,增长到1998年的6677.9公里,增幅达40% ;道路占地面积以年均7%的速度递增,到1998年全市道路面积已经达到9763万平方米,是1991年的2.6倍。 第三,交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带来新的车辆增长空间。交通管理水平明 显提高,对交通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交通信息化水平以及道路施工期间的相应管理水平均有提高。另一方面,上海在道路交通管理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 开辟了一批机动车专用道,把一些支路改为非机动车通道,在市区某些道路上实行单向交通,并对主要交叉路口进行了多相位的渠化管理。 第四,公交设施较快增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地铁一号线的通车,标志着上海的公共交通向快速、立体、多层面的多元交通体系发展。地铁一号线的线路不到地面公交的0.5%,客运量却占公交总运量的5%左右,日均客运量达35万人次,显示了轨道交通的优势。作为公共交通主力军的地面公交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1998年常规公交与专线公交车辆总数已经达到了15000多辆,线路条数发展到近1000条。线路和车辆的增加,使公交车的拥挤程度明显降低。 2 ?指出当前城市交通亟需解决的三个突出问题: 第一,公交吸引力下降。 1995年第二次全市交通大调查与1986年第一次全市交通大调查的结果相比,全市居民以公交方式出行的比重从24%降到了17%。 第二,道路交通压力大。 尽管上海近几年道路容量不断扩大,

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序言 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数据专题报告旨在运用严谨的数据分析,以更为客观、真实的角度,对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进行剖析和阐述。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数据专题报告同时围绕关键指标即城市道 路长度,城市道路面积等,对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 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数据专题报告可以帮助投资决策者效益最 大化,是了解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重要参考渠道。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数据客观、精准。

目录 第一节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现状 (1) 第二节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指标分析 (3) 一、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道路长度现状统计 (3) 三、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占全国城市道路长度比重统计 (3) 四、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道路长度(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道路长度(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上海市城市道路长度同全国城市道路长度(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上海市城市道路面积指标分析 (7) 一、上海市城市道路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道路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上海市城市道路面积占全国城市道路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上海市城市道路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上海市城市道路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道路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上海市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

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 序言 当前,上海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升级新变化,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上海高等教育面临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内涵质量等重大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加快建成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为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挑战,引导并激发高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学统筹、超前谋划、合理确定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科学规划上海未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急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统筹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评价高校办学水平以及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制度保障,引导各高校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立足不同类型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推进上海高等教育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一、现状与挑战 (一)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结构现状 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展,层次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为6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高职高专院校31所;中央部门所属院校10所,市属高校58所。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为93.12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为64.03万人,成人和网络在校生为29.09万人。与“十五”末期(2005年)相比,普通在校生总规模增长了22.8%,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分别增长了14.5%和69.8%。 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向纵深,办学资源日趋多元。深入推进“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依托“部市共建”大力支持在沪部属高校发展,与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共建部分地方高校,快速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实施行业高校管理体制改革,10所行业高校的隶属关系划归市教委,初步形成共建共管新模式。创新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办学机制,民办高校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成为上海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相呼应的格局。以改善办学条件和拓展办学空间为重点,积极推进上海高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了围绕杨浦知识创新区、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校集聚地,以及松江、奉贤、临港等大学园区,基本形成了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相呼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推进落实“985工程”、“211工程”配套支持和重点建设,统筹引导、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探索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高起点、高水平的上海科技大学。汇聚国际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立由中美合作举办的上海纽约大学。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全球化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获得新的提升。

2018年上海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白皮书

2018上海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白皮书 2018年9月6日

前言 区块链技术在全球各行业的深入应用,推动了传统的生产关系与商业模式的重塑。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在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区块链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区块链等领域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要求。上海市发布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加快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是全球产业变革的关键抓手,同时也是新一轮技术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它为我国加速经济发展、为上海市快速推进全球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区块链技术从诞生至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如今在金融、企业服务、社交、文娱传媒、物流、医疗健康、汽车交通、旅游、人工智能、电商、房产家居、消费生活、教育、农业等诸多领域得到了深度应用。特别是近一年来,区块链技术蓬勃发展,其应用项目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同时也成为全球各个发达国家、城市,领军企业和顶尖学术机构研究讨论的热点,备受关注和积极投入。在我国,各个城市也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生态的构建和发展。上海市由于起步较早,并拥有良好的政策、人才、技术和资金基础,在区块链公司数量、融资规模等都位居全国第二。在世界城市范围内,上海市在区块链项目数量、论文

数量等也位居前列。但是从长远来看,上海市的区块链技术与应用依然存在核心技术、产业生态建设、配套政策、人才培养力度的不足。为此,加强薄弱环节的研究,构筑符合上海市发展战略的区块链技术路线、创新应用方向、产业服务布局,提出科学的发展建议,推进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在上海市的健康发展,是在这场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努力方向,并促进上海市的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为进一步理清上海区块链发展现状、研究制定发展建议,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经过现场调研、专家研讨、报告编制等阶段,重点研究梳理了上海区块链产业发展现状、梳理总结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了上海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思路并撰写了《2018上海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白皮书》。白皮书内容详实、分析透彻,对各地产业主管部门推动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开展相关工作都有良好的参考价值。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市各高校、行业机构、领军企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与帮助。感谢社会各界对本书编写和调研工作的参与和支持。

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一、线网建设现状及发展分析 2019年底上海市完成地铁2号西延伸线(长6.2km )、3号线北延伸线(长 15.6km )。至此,上海城轨交通运营总里程达145km 。根据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到2019年,上海将有12条轨道交通线建成通车,组成长达311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根据远景规划,上海整个轨道交通网络中共有17条线路(2019年建成12条),共设车站430座。 项目名称 1号线 2号线 3号线 4号线 轨道线路长类型度(公里)地铁地铁地铁地铁 21.26 18.4 24.97 27 17.04 31 33.1 35 23.3 31 - 120 - - - - - - - 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现状及规划 起点 已建项目火车站中山公园清河泾浦西大木桥莘庄龙阳路 莘庄高科路江湾镇浦东蓝村路车站 闵行开发区浦东机场 16 14 19 26 11 2 27 28 22 12 33 38 27 23 - - - - - 65.53 120 84.6 38.1 100 - - - - - - - - - - - - - 1990-1996 1997-2000 1997-2000 -2019 -2019 2001-2019 -2019 2019-2019 -2019 -2019 - - - - - - - - - 终点 车总投站数资(亿元) 工期 5号线轻轨 磁悬浮磁悬机场快线浮列车 6号线 7号线 8号线 9号线 10号线 11号线 12号线 13号线 14号线 15号线 16 号线 17号线 18号线

轻轨地铁地铁地铁地铁地铁地铁地铁地铁轻轨轻轨轻轨轻轨 在建项目 济阳路站港城路站外环路站 龙阳路站 市光路站成山路站松江新城站宜山路站 拟建项目 外高桥保税 高速铁路客 区站临港新城2 城北路 站 虹梅路金海路丰庄路华夏西路环西二大道金桥上海西站环南二大道祁连山路虹口公园上海西站军工路长江西路华夏中路 二、设备现状及发展 上海轨道交通运用了大量先进的新技术,所拥有的硬件设施在国际上处于领 先水平。 车辆分别选用德国和法国技术制造的宽体长身贯通式的电动列车,每节额定载客为310人,最大载客为410人,最高时速80公里,运营平均时速35公里,高峰时段最短行车间隔2.75分钟。 信号采用ATC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由ATP (列车自动保护)、A TO (列车自动运行)、ATS (列车自动监控)三个子系统组成,实现全自动驾驶,并可监测列车位置,调整续行列车的车速,按照预定要求完成列车调度。 轨道交通各线均使用自动售检票系统,设有多功能的自动售票机,使用的票卡主要有公共交通“一卡通”和单程票,实现了“一票换乘”。 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度的增加,上海轨道交通设施也大幅增加。 199 6 96

上海交通情况介绍


? 上海是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GDP总量居中国城市之首
Shanghai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cities in China. Its GDP occupis first place.
?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 , 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个良好的滨江 滨海国际性港口
Shanghai port is an excellent international port whose throughput of goods and containers is ranked the first in the world.
? 上海分为浦东和浦西,以黄浦江 为界
Shanghai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by the Huangpu River, which are called Pudong and d Puxi P i

上海行政区划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Shanghai
Sh Shanghai h i
Shanghai

世博园 中国馆
The China Pavilion in Shanghai World EXPO Park
陆家嘴
Lujiazui
外滩夜景
The night view of the Bund
城市风貌
The City Landscape

文化传承
Cultural Inheritance
江南水乡
Chinese River-town

上海市(市辖区)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上海市(市辖区)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数据洞察报告对关键因素年 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排水管道长度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数据洞察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和排水管道长度现状 (1) 第二节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现状统计 (3) 三、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占全国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比重统计 (3) 四、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上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同全国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 析 (6) 第三节上海市排水管道长度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上海市排水管道长度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排水管道长度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上海市排水管道长度占全国排水管道长度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上海市排水管道长度(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上海市排水管道长度(2017-2018)变动分析 (8)

(完整版)《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总体情况

关于《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总体情况 “十一五”是南京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南京将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跨江发展和建设“五个中心”的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随着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一体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交通发展的支撑、引导作用日益增强。交通出行总量的快速增长,交通结构的快速转型,需要对城市交通设施的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投入模式以及交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综合改革、协调和决策引导。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决定编制《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 一、《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编制过程 市委、市政府对《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委员、常务副市长和城建副市长任副主任委员,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交通局、财政局、物价局、市政公用局、环保局、公安交管局、统计局、法制办、人防办、地铁指挥部、禄口机场、上海铁路局南京办事处等15个部门参加的编制委员会,编委会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交通白皮书”编制过程分为筹备策划、战略咨询、总体编撰和审议报批四个阶段。 1、筹备策划阶段 2004年2-7月,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交通局等部门对北京、上海、深圳和国外大城市交通白皮书编制情况进行了半年左右的学习调研;8月,办公室分别组织召开“交通发展白皮书”编制工作专家和部门咨询会,全面收集和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拟定了“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大纲和技术任务书。同年12月,通过公开招标,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中标成为总编单位。2005年3月进行了“交通白皮书”国际和国内咨询单位公开招标,英国阿特金斯公司和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分别中标成为战略咨询单位。办公室同步完成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地面公交、交通管理、停车设施、出租汽车、公路主枢纽、物流、机动车发展等13项专项规划任务的分解工作。 2、战略咨询阶段 2005月4月,“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英国阿特金斯公司和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在基础资料收集、交通补充调查、相关部门座谈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开展了国内外城市交通模式比较研究,结合南京自身交通特点,与南京交通所共同建立了南京交通战略测试模型,对南京交通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政策建议等提出了众多咨询意见。两家机构分别于2005年6月、8月和10月份完成了“交通白皮书”国际、国内战略咨询报告初期、中期和最终成果,并通过了专家审查。与此同时,十三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编也相继完成。 3、总体编撰阶段

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

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 (公示稿) 二〇一三年八月1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背景 (3) 一、发展现状 (3) 二、发展形势 (5) 第二章目标和战略 (7) 一、目标 (7) 二、战略 (8) 第三章交通与城市 (10) 一、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10) 二、强化交通对城乡空间布局的引导和支撑 (10) 三、加强交通规划与城乡规划的统筹协调 (11) 第四章对外交通 (13) 一、建成国际航运枢纽港 (13) 二、建成国际航空枢纽港 (14) 三、加快铁路建设 (15) 四、完善公路网络 (15) 五、完善对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和衔接 (15) 第五章公共交通 (17) 一、强化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 (17) 二、提升公共汽(电)车服务水平 (18) 三、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19) 四、拓展水上客运服务功能 (19) 五、推进城市客运枢纽建设 (20) 六、完善公共交通票价票制 (20) 第六章小客车 (21) 一、完善小客车拥有管理 (21) 二、加强小客车使用调控 (22) 第七章步行和自行车 ....................... ... ... (23) 一、提升步行交通品质 (23) 二、改善自行车出行环境 (24) 三、引导电动自行车合理使用 (25) 第八章城市道路货运 (26) 一、完善货运设施建设 (26) 二、提高货物运输组织效率 (27) 三、规范车辆使用管理 (27) 第九章停车 (28) 一、加强停车规划调控和设施建设 (28) 二、完善停车管理措施 (29)

第十章道路设施和运行 (30) 一、持续推进道路设施建设 (30) 二、优化道路交通组织 (31) 第十一章交通信息化 (33) 一、推进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 (33) 二、加强交通辅助决策支持 (34) 三、加强交通综合信息服务 (35) 第十二章交通安全 (37) 一、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37) 二、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39) 三、加强对外交通安全管理 (39) 四、健全交通应急反应和救援体系 (40) 第十三章交通环境 (41) 一、加强交通排放管理 (41) 二、优化交通能源结构 (42) 三、严格交通噪声管理 (43) 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43) 第十四章交通文明 (44) 一、积极培养市民交通文明意识 (44) 二、加快推进交通行业文化建设 (45) 第十五章综合保障 (47) 一、加强交通法治建设 (47) 二、完善交通管理体制 (48) 三、完善交通资金投入 (48)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 (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