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航海船

中国四大航海船
中国四大航海船

中国四大航海船

中国四大航海船

专题简介

福船和广船、沙船、鸟船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船。15世纪是中国帆船发展鼎盛时期,造船工艺和技术领先世界,而福船是当时应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船型之一。

福船

福船,亦称“大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也是明代一种巨型战船。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抗倭名将戚继光说:“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

古代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

能克敌制胜。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优良战舰。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它采用的就是中国古代适于远洋航行优秀船型--福船型。《明史·兵志四》:“(大福船)能容百人。底尖上阔,首昂尾高,柁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中为四层,最下实土石,次寝息所,次左右六门,中置水柜,扬帆炊爨皆在是。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板,可凭以战。矢石火器皆伏发,可顺风行。” 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宝船是商人和海盗们对超大型福船的通称,这种船适合近海贸易,载人和载货量均是一流,船体宽大结实,百叶窗一样的木质船帆可以使用很多年不换。前进速度慢而稳,通常用来运载瓷器等易碎物品,只有泉州到吕宋之间海盗较少的海面上,这种船才出现。

扩展阅读:

福船百科

中国船舶发展史。

跑船是什么类型的工作。

中国古代四大船分为哪四类?

广船产于广东,与沙船、福船成为我国古代的三大船型(也认为

有四大船型——广船、福船、沙船、鸟船)。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上宽下窄,线型瘦尖底,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擸(木字傍)维持。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广船起源于春秋时期或更早期,唐宋时期是发展成熟期定型于元明,成为我国的一种著名船型。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对广船的评述,但所言极简,各个朝代的记述也极其有限,要从各种其它史书中寻找,所以对广船历史的研究缺乏人才,你只要看看,当你打入“广船”字条时,出现的绝大部分是“广船国际”。

扩展阅读:

什么是广船?

有关舟船的资料。

古代中国第一艘战船叫什么?

古代中国哪里造船业航海业最发达?

沙船,是一种平底、方头、方艄的海船,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船型。在唐宋时期,它已经成型,成为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因其适于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航行,所以被命名沙船,也叫作‘‘防沙平底船”。它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适航性特别强,宽、大、扁、浅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沙船的纵向结构采用‘‘扁龙骨”,从而使纵向强度得到加强;横向结构则是采用水密隔舱的工艺。这样,沙船纵横一体,抗沉性较好。同时,为提高抗沉性,沙船上还有“太平篮”。当风浪大时,从船上适当位置放下用竹编的其中装有

石块的竹篮,悬于水中,使船减少摇摆。沙船的特点:第一,沙船底平能坐滩,不怕搁浅。在风浪中也安全。特别是风向潮向不同时,因底平吃水浅,受潮水影响比较小,比较安全。第二,沙船能调俄使斗风,顺风逆风都能航行,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适航性能好。第三,船宽初稳性大,又有各项保持稳性的设备,所以稳性最好。第四,多桅多帆,帆高利于使风,吃水浅,阻力小,快航性好。沙船结构:沙船方头方尾,俗称"方艄";甲板面宽敞,型深小,干舷低;采用大梁拱,使甲板能迅速排浪;有"出艄"便于安装升降舵,有"虚艄"便于操纵艄篷:多桅多帆,航速比较快,舵面积大又能升降,出海时部分舵叶降到船底以下,能增加

舵的效应,减少横漂,遇浅水可以把舵升上。沙船采用平板龙骨,比较弱,宽厚是同级缯船船的百分之四五十,结构强度仍比其他同级航海帆船大。采用多水密隔舱以提高船的抗沉性。七级风能航行无碍,又能耐浪,所以沙船航程远达非洲。沙船载重量:一般记载说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约合五百吨到八百吨),一说是二千石到三千石(约合二百五十吨到四百吨),元代海运大船八九千石(一千二百吨以上)。清代道光年间上海有沙船五千艘,估计当时全国沙船总数在万艘以上。沙船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沿江沿海都有沙船踪迹。早在宋代以前公元十世纪初,就有中国沙船到爪哇的记载。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都有沙船类型的壁画。

扩展阅读:

什么是沙船?

“船” 起源来自哪个国家?

古代是如何利用指南针导航的?

鸟船

鸟船,又称绿眉毛,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为中国古代著名海船船型。

鸟船是浙江沿海一带的海船,其特点是船首形似鸟嘴,故称鸟船,古代浙江人认为是鸟衔来稻谷种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鱼米之乡,所以把船头做成鸟嘴状。由于鸟船船头眼上方有条绿色眉,故它又得名绿眉毛。

据造船史研究者中研究,在郑和船队中就有鸟船这种古船型。近年来,浙江新造一艘鸟船“绿眉毛”号,船长31米,宽6.8米,吃水深2.2米,排水量230吨;采用古老的木制舵,舵长11米,宽2.3米;有三桅五帆,其中主桅高24.5米,主帆三面,使用风力航速最高可达每小时9海里。

扩展阅读:

什么是鸟船?

郑和宝船的结构推测?

长期在海船上工作的人要如何防止晕船?

样板方案

目录 一、样板施工目的 (2) 二、样板施工地点 (2) 三、样板项目 (2) 3.1 样板清单 (2) 3.2样板展示区布置情况 (4) 3.3框架柱样板 (4) 3.4模板搭设样板 (5) 3.5整体耐磨地面样板 (5) 3.6钢结构连接样板 (6) 3.8抹灰质量样板 (6) 3.9机电样板 (6)

一、样板施工目的 为了使项目各楼栋工程在整体、细部要求、工艺做法、功能要求、外观效果上达到统一的质量标准,满足业主对本工程的质量要求,对大面积施工起到示范作用,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质量风险及交付使用风险,通过实施样板先行,对工程质量作到事前控制、统一标准,为大规模施工提供验收依据,根据规范标准、公司要求及业主要求,特制订中国智能骨干网浙江嘉兴三期(西区)项目样板实施计划,样板展示区设置在东区西侧临近商务大道。 二、样板施工地点 在中国智能骨干网浙江嘉兴三期(西区)项目首层结构施工前,选择施工现场靠近西侧大门位置,设置实体样板展示区,展示区施工样板均由本工程专业分包人员完成,样板展示区对全员开放展示,供现场施工作业人员观摩学习。 三、样板项目 3.1 样板清单

3.2样板展示区布置情况 3.3框架柱样板 框架柱截面尺寸600X600,角筋为4根三级20,每边设2根钢筋三级18,箍筋三级8间距100/200。样板要体现框架柱混凝土质量,钢筋绑扎质量,施工缝混凝土处理;钢筋直螺纹连接,要按照图集要求错开,搭接率50%。

3.4模板搭设样板 模板架体及模板施工前,在场内样板展示区内,搭设12m2、2.5m高模板支撑样板,样板内容包括板下及梁下立杆布置,水平杆布置,垫木布置,上部可调托撑布置,梁柱接头构造,上部梁板模板及龙骨布置等架体搭设需体现的构造做法;样板制作完成经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现场再进行大面积施工 KZ4(750mmx750mm),KL4(500mmx1200), KL34(500mmx1200), 3.5整体耐磨地面样板 制作2m2首层耐磨地面样板,一半为浇筑完成的混凝土整体地面,一半为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区域按图纸要求设置传力杆,整体式耐磨地面,耐磨骨料散布均匀,重量符合要求,表面平整,颜色一致。

(完整版)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 (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1)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 (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 答:A:衣:(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 (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

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 篇一: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 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 学号:20XX10710205班级:经济116姓名:张国庆 古代中国虽是灿烂黄色的农业文明,却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航海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中国现拥有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大陆的东面和南面有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现在海岸线长18000余公里,领海中有7000多个岛屿,岛屿线长14000余公里;现有河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800余条,总长度420000公里,其中注入海洋的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全部江河流域总面积的64%,此外,大小湖泊也有2000多个;还有相当重要的是沿海的风有着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在古代中国,我国辛勤的劳动人民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进行了航海的探索。 中国古代航海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初创期,公元前221年前,即先秦时期;发展期,公元前221年-220年,即秦汉时期;徘徊起伏期,220年-589年,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期,589年-960年,即隋唐五代时期;全盛期,960年-1368年,即宋元时期;由顶锋转向停滞期1368年-1840年,即明清时期。下面就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航海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期

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航海活动最早开始在新时期时代,至少在7000年前,中国已能制造原始的水上航行工具,如竹筏、木筏和独木舟等;而木帆船的出现则带来了中国造船与航海文明史上的革命,殷墟遗址出土的物件更是证明商代已开展了海外航海贸易;在西周时期,我国与越南和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已成雏形;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讲话交叉的综合航行网络已初步形成,海上强国的出现更是致使海上战争频发。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而此间更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

中国智能骨干网山东济南项目EPC工程合同

中国智能骨干网济南历城1-1期项目 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 发包人(全称):济南传云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承包人(全称):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18年月日

目录 第一部分合同协议书 (11) 1.工程概况 (11) 2.主要日期 (13) 4.工程质量标准 (15) 5.合同价格和付款货币 (15) 5.承包人项目经理 (15) 6.定义与解释 (15) 7.合同生效 (16) 第二部分通用合同条款 (18) 1. 一般约定 (18) 1.1 词语定义 (18) 1.2 语言文字 (21) 1.3 法律 (21) 1.4 合同文件的优先顺序 (21) 1.5 合同协议书 (21) 1.6 文件的提供和照管 (21) 1.7 联络 (22) 1.8 转让 (22) 1.9 严禁贿赂 (22) 1.10 化石、文物 (22) 1.11 知识产权 (23) 1.12 文件及信息的保密 (23) 1.13 发包人要求中的错误(A) (23) 1.13 发包人要求中的错误(B) (23) 1.14 发包人要求违法 (24) 2.发包人义务 (24) 2.1 遵守法律 (24) 2.2 发出承包人开始工作通知 (24) 2.3 提供施工场地 (24) 2.4 办理证件和批件 (24) 2.5 支付合同价款 (25) 2.6 组织竣工验收 (25) 2.7 其他义务 (25) 3.监理人 (25)

3.1 监理人的职责和权力 (25) 3.2 总监理工程师 (25) 3.3 监理人员 (25) 3.4 监理人的指示 (26) 3.5 商定或确定 (26) 4.承包人 (27) 4.1 承包人的一般义务 (27) 4.2 履约担保 (28) 4.3 分包和不得转包 (28) 4.4 联合体 (28) 4.5 承包人项目经理 (29) 4.6 承包人人员的管理 (29) 4.8 保障承包人人员的合法权益 (30) 4.9 工程价款应专款专用 (30) 4.10 承包人现场查勘 (30) 4.11 不可预见物质条件(A) (31) 4.11 不可预见的困难和费用(B) (31) 4.12 进度计划 (31) 4.13 质量保证 (32) 5.设计 (32) 5.1 承包人的设计义务 (32) 5.2 承包人设计进度计划 (32) 5.3 设计审查 (33) 5.4 培训 (33) 5.5 竣工文件 (33) 5.6 操作和维修手册 (34) 5.7 承包人文件错误 (34) 6.材料和工程设备 (34) 6.1 承包人提供的材料和工程设备 (34) 6.2 发包人提供的材料和工程设备(A) (34) 6.2 发包人提供的材料和工程设备(B) (35) 6.3 专用于工程的材料和工程设备 (35) 6.4 实施方法 (35) 6.5 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和工程设备 (35) 7.施工设备和临时设施 (36) 7.1 承包人提供的施工设备和临时设施 (36)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说明

《我国四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本节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岭—淮河线,四理区域。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容要求第一知道“岭-淮河”的位置,通过“比较”活动认识岭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理解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第二明确“四理区域”各区的围和划分依据,通过“比较”活动揭示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本节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地理学习能力:七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习惯,已基本掌握了地理读图、看图的方法,具有一定绘图能力,能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完成老师的问题;但学生整体的分析、归纳能力,仍然较弱,比较依赖老师或优生分析解答。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归纳。通过“提问—探究—小结”来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探究完成老师的问题,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2、知识水平: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情况,行政区域划分,经济概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好我国四理区域的划分,奠定了知识基础。 3心理特性:七年级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己,集体荣誉感强,部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本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岭、淮河一线,说明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围及划分原因以及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能够读图查找地理界线,通过读图讨论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点。 情感目标:让学生关注家乡所在地区的区域特征,找出与相邻地区的差异。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四理区域的位置、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四理区域的差异。 五、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和主动探究。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和学生本身对四理区域的自然景观等没有基本的认识,故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结合导学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集图片、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绘制简易“中国四理区域图”,准备地区景观图片,导学案。 (2)学生准备:七年级下册课本、地图册、彩笔。 七、教学过程:

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文化定位与传播

航海NAVIGATION 20船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头盖。雄伟,壮观。 按照事先设计的程序,飞船发射上升段从第277秒开始到箭船分离时刻584秒,总计才307秒,按照分计算才5分零7秒。为了这5分零7秒,东海救助局领导、干部和一线职工,付出了多么艰辛的代价啊!在月亮型桌椅边,大家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屏幕,酒泉发射中心进入“读秒时刻”,当指挥长读到最后一个字母时,大家不由自主地站立起来,此刻,他们的心已经在飞翔,飞到了晨曦的晴空,飞到了连云港海域,飞到了长江口…… “东海救助文化”又一次成功写生:承载使命,守望和谐。 组,同时对各个小组进行了工作上的分工。 ——10月30日,“东海救116”轮进行了返回舱模拟回收训练。早上9时正,训练正式开始。按照事前布置,在不动船的前提下,搜索回收组将“大靠把”放入海中,同时释放小艇进行搜索,找到模拟返回舱后,小艇人员用返回舱专用吊带将大靠把接上,并通过缆绳由“东海救116”轮引至船边,最后由克令吊将“大靠把”吊至飞机平台的铅块上并固定,训练基本在设想之中顺利地完成。下午,针对模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刘锦章船长召集大家进行了模拟训练的评估,会上大家就整个搜索回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调整部分布置。会上,刘船长还转达了孙富民局长的慰问短信,孙局长对全体船员表示慰问和鼓励,并指示要尽全力做好此次“神舟八号”保障任务。大家纷纷表示,将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10月31日,“神舟八号”发射在即。“东海救116”轮执行“神舟八号”海上应急保障待命任务也进入冲刺阶段,上午,各组人员再次对各自负责的设备进行了检查和测试,以确保所有相关设备均处于可用状态,万无一失。中午,搜索回收组人员再次进行了模拟返回舱搜索及回收训练,从质量到时间上得到大大提升,整个训练过程一气呵成。为适应可能的夜间搜寻,搜索回收组在天黑后测试了频闪灯的效果。 让我们回到东海救助局救助值班室。2011年11月1日凌晨,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局长孙富民与救助指挥、值班员在耐心等待激动时刻的到来。 孙局长十分关心现场气象,他询问“东海救111”轮杨青船长,回答是肯定的:很好!他又询问“东海救116”轮刘锦章船长,得到了同样回答。孙局长会意地笑了。 中央电视台CCTV新闻频道显赫地投影到大屏幕上,不时地播送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酒泉发射中心以及青岛控制站前方记者的实时报道,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其相邻的是现场待命船“东海救111”轮和“东海救116”轮,通过远程可视系统,可以看到,驾驶员们在宽敞的驾驶台忙碌着。 随着塔架渐渐打开,“神舟八号”飞Industrial Highlight 业界看点 摘要:中国航海博物馆是中国航海文化的窗口和形象,在后续建设和科学运行过程中,必须正视博物馆建筑文化、区域文化和专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创新现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切实加强基于现代网络的语言传播、利用行业专家的行为传播、利用航运习俗的仪式传播以及利用当代艺术的艺术传播。关键词:中国航海博物馆 文化传播 文化创新 定位 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化是一种整体性新文化。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文化定位与建设,是基于中国航海历史与现实、面向世界与未来的一种选择、综合与创新。中国航海博物馆作为保存、延续和弘扬中国航海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理性认知航海博物馆特殊的文化资源与建构条件,结合中国从航海大国走向航海强国的文化路径与战略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博理念与文化创新机制。本文就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化的科学定位与创新传播问题做初步探讨。1 中国航海博物馆建设的文化分析与定位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国务院正式批复成 文/杨权斌 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文化定位与 传 播

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

一、先秦时期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其内容应是记录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确认航线。 除天文导航外,地文导航与陆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时,人们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风《海岛精算》记载了这种利用矩或表进行两次观测,可求得海岛之高度和与船的距离,这对后世航图的测绘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远的影响。 汉时,人们对潮汐已不仅局限与水面的涨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论衡·书虚篇》第一次科学地将潮汐成因与月球运动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潮汐认识的进步,同时对人们航海借海潮流向进出港湾有一定的帮组.并开辟了三条重要航线,分别是:1。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2。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 总之,秦汉时期造船业发达,已能利用季风航行,天文和地理导航几时进一步提高,并能对潮汐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航海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航海国家的行列。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新时期苏州智能制造企业发展现状及实践经验

新时期苏州智能制造企业发展现状及实践经验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与发展,苏州已成为全国工业大市、全球制造业基地。近年来,为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关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新时期苏州工业经济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苏州各级政府部门及智能制造企业以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推进智能制造和“互联网+”为主攻方向,对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Abstract】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hard work and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Suzhou has become a major industrial city and a global manufacturing base. In recent years,in order to fully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made in China 2025” by the state and Jiangsu pro vince,accelerate th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uzhou industrial economy in the new period,and buil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base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Suzhou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ak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economy as the topic,focus on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take promot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Internet +” as the the main direction of attack,carry out a series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new industries,new formats and new models. 标签:智能制造;互联网企业;转型 1 基本现状 近年来,苏州基本形成了集智能设计、智能生产等多个环节于一体的智能工业体系。截至2014年底,苏州市共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6家,试验区4家,国家级示范企业5家,省级示范企业29家,省级试点企业233家,省两化融合示范项目15个,规模以上企业ERP普及率达到80%以上,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达到45%以上,生产性企业的两化融合指标达82%以上[1]。具备和形成了以下产业优势: 1.1 具备了发展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 苏州市拥有8万余家制造业企业,产业类别齐全,长期快速的发展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工艺技术路线,具备了采用智能技术升级支柱产业的基础。苏州德福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江苏盛虹化纤有限公司等的智能制造项目和产品近年来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1.2 具有较高的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 苏州市拥有较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现已建成国内先进水平的7000Gbps带宽的数字传输骨干网,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800Gbps,全市宽带接入率达到

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第 1 课时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1、我国有哪些不同的地理区域? 2、我国可划分哪四大地理区域? 3、尝试划分不同的地理区域。 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界限。 (二)导入新课: 寒假期间哪些同学去过别的地方,从地理的角度按照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他同学总结他去的地方与自己的家乡有何不同? 通过第一个活动设计,学生的兴趣高涨,顺理成章就引入《中国地理差异》的教学,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五带、地形区、工业区、温度带、干湿地区等的划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三)自学指导(出示投影) 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2-3,思考下列问题,约10分钟后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1.请你用简短的文字描述你的家乡所在的地理区域。 (在长江中游南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鱼米之乡”的美称。) 2.读P3图5.2:说明划分区域的理由? 山区——海拔在500米以上,颜色、等高线密;——林区。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平坦。——农耕区(农作物分布)。 3.读P4图5.4:说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界限。 四大区域的名称位置范围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 以北,东临黄、渤海季风区的北部,一月00C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以南,以东, 东南部临、海季风区的部,一月等温线,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 山—阿尔金山以北非季风区,西北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 北,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南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课堂活动 1.读P5图5.5:请你说出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它与四大地理区域的

明朝海禁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航海事业发展的影响

明朝海禁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航海事业发 展的影响 自动化102 尤阳 201010232068 内容提要:明代海禁政策是明代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几百年的海禁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 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从海禁政策实施过程作总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字:明代海禁政策海外贸易 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此令于永乐年间伴随郑和航海曾告取消,但嘉靖年间海贼倭寇猖獗,不得已又一度恢复。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海禁政策实施的原因 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的。 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明朝每户人家都要承担实物税和徭役,这徭役很可能就是从千里之外押运征收的几百块城砖或几千张纸送往南京,轮到这一任务的家庭,结局往往是破产。军队也如此,实行卫所制,官兵在驻地自耕自食,亦农亦兵。明太祖很得意,说他是养百万兵而不用花国家一分钱,但结果只是养活了百万名集体农庄的农民而已。明朝中后期,卫所军队与普通农民无异,毫无战斗力。更可笑的是,建造世界上最雄伟、最长的南京城墙时,每一块城砖竟然是从全国各地烧造好后运来的。明太祖也许没有想到,在南京建一个烧制城砖的工厂会是更高效、更经济的手段。 第二,自元代开始的倭患日炽,这也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洪武初期,对日政策的失败使得明朝政府无法从外交上解决倭患问题,只得派汤和等大将加强海防,同时在沿海实行海禁政策以防倭寇与民间的接触。海禁政策的实行正是出于洪武年间对付南倭北虏策略的考虑。尽管这时朱明王朝已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但北方蒙古族的南下威胁一直未能解除,而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也一直不断,两者较之,前者更为严重。因此,实行较为消极的海禁政策也是解决倭患的策略需要。 第三,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明朝建立后,天下初定,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仍盘踞在沿海岛屿,他们一方面在国内拉拢一些人培养党羽,另一方面勾结海寇与外国势力侍机卷土从重来。“初,方国珍踞温、台、处,张士诚踞宁、绍、杭、嘉、苏、松、

中国智能骨干网浙江嘉兴三期(西区)项目全套施工方案及其相关 (37)

矩形板式桩基础计算书计算依据: 1、《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187-2009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一、塔机属性 1、塔机传递至基础荷载标准值

基础布置图 承台及其上土的自重荷载标准值: G k=bl(hγc+h'γ')=4.5×4.5×(1.6×25+0×19)=810kN 承台及其上土的自重荷载设计值:G=1.2G k=1.2×810=972kN 桩对角线距离:L=(a b2+a l2)0.5=(3.52+3.52)0.5=4.95m 1、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Q k=(F k+G k)/n=(1084+810)/4=473.5kN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 Q kmax=(F k+G k)/n+(M k+F Vk h)/L =(1084+810)/4+(3550+147×1.6)/4.95=1238.226kN Q kmin=(F k+G k)/n-(M k+F Vk h)/L =(1084+810)/4-(3550+147×1.6)/4.95=-291.226kN 2、荷载效应基本组合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

Q max=(F+G)/n+(M+F v h)/L =(1463.4+972)/4+(4792.5+198.45×1.6)/4.95=1641.23kN Q min=(F+G)/n-(M+F v h)/L =(1463.4+972)/4-(4792.5+198.45×1.6)/4.95=-423.53kN 四、桩承载力验算

教案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 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全书教材分析:分区地理中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区域划分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教授本章,我认为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而第一节课又是基础的基础,全书的关键,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要体现这样的特征。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角度上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本节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性,问题性,开放性,过程性和民主性。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为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关注细节,重视评价,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三、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四、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五、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归纳法、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中国的航海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航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历史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陆上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船舶运输担当着主要的交通工具。从"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郑和下西洋,再到现代的先进的远洋技术,中国航海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同时通过海路走向世界, 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发展友好关系,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使用船舶作为运输工具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从远古的独木舟发展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舟筏时代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独木舟原始人类将巨大树干用火烧或用石斧加工成中空的独木舟,是最古老的水水上运输工具。它的踪迹遍于全世界,至今在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群岛的居民,仍使用独木舟作为生产和交通工具。 筏远古人类就知道将树干、竹竿、芦苇等捆扎成筏,或用兽皮做成皮筏,在水上漂行。筏较独木舟吃水浅,航行平稳,而且取材方便,制造简易。在中国东南山区溪流中,使用竹筏作为交通工具迄今仍然相当普遍。 木板船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人类对木材的加工能力提高了,于是将原木加工成木板来造船。木板船可以造得比独木舟大,性能比筏好。木板平接或搭接成为船壳,内部用隔壁和肋骨以增加强度,形成若干个舱室。早期的木板船,板和板之间、船板和框架构件之间是用纤维绳或皮条绑缚起来的,后来用铜钉或铁钉连接。板和板之间则用麻布、油灰捻缝,使其水密。 桨、篙和橹舟筏时代的船舶靠人力来推进和操纵,所用的工具为桨、篙和橹。桨不受水域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在地中海区域应用极为广泛。古罗马的划桨船,用奴隶划桨,一船桨数多至数十根甚至百余根。篙可以直接触及水底和河岸,使用轻便,主要用于浅水航道。橹是比桨先进的划船工具,效率高而不占水面,兼具推进和操纵航向的功能,在中国内河木船上广泛使用。 帆船时代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

中国航海业

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2005年7月11日,在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迎来第一个航海节。尽管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但每当提起中国,人们都习惯性地将之与农耕文化相联系,实际上,中国曾是拥有深厚航海传统和先进造船技术的海洋大国。 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就先后制造出木筏和独木舟,并发展了对沿海岛屿的海上交通。商代,中国出现木板船,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曾派人乘船追捕自海上逃亡的奴隶。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混战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水战甚至海战。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派大臣自海上伐齐,但在黄海海域被齐国舰队击退,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海战。 至秦汉时,中国的版图直达南海。秦时有几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其中徐福东渡日本广为流传。在繁荣昌盛的汉武帝时代,中国开通了自东南沿海通往印度西部和斯里兰卡的海上航线,从而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联结起来,构成一条贯通欧非亚的海上通道,其时往返一次需时28个月,航程数万公里。 在这背后,有日臻成熟的造船技术作为支撑,中国出现了第一个造船业高峰。最迟至汉时,中国已经发明了舵、锚、帆、橹,这是当时其他国家船只所不具备的。至三国年间,以水军立国的东吴,先后派水师前往台湾和海南,并开始同罗马帝国直接交往。中国丝绸分别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成为罗马帝国上层社会的奢侈品。 伴随着强盛的隋唐时代的到来,中国航海进入大发展阶段。隋炀帝对开发南方海外通道投入巨大力量,他多次派出使节出访东南沿海各国。唐代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商船可远达阿拉伯半岛的亚丁附近。唐代史册记载了许多关于远洋航海的记载,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记录了从广州启航经新加坡、斯里兰卡、波斯湾,南达东非达累斯萨拉姆的当时世界最长航线。由于国家经济的高度发达,中国造船业此时出现鼎盛时期。贞观年间,有年造大海船400艘的记载。 宋代,中国人为世界航海技术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指南针的发明使人类从此真正摆脱了海岸的羁绊探索广阔的海洋。繁盛的海上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至南宋末年,朝廷海外贸易的年度税收已达200万贯。南宋建立了当时最为强大的水师,拥有战船最多时达到6000余艘,官兵数万。 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巅峰时期,还当属郑和下西洋时代。自1405年起,由数百艘大小船只,2、3万官兵组成的中国船队,在郑和及其助手的统率下,七次进入印度洋,剿灭海盗,经营贸易,调解诸国纠纷,迎送各地使节。其船队的规模和所用船只的大小,远远超出了世界上的其他海上力量。 当时,造船工场遍及中国沿海、沿江各地,其中最大的南京龙江船厂所建造的郑和宝船,长130余米,宽近50米,9桅12帆,排水量在1500吨至约2000吨之间,这是史载人类所建最大的木帆船。 然而,大规模的航行终因糜费过巨难以为继而中止。明中期以后,中国转入闭关自守状态,明禁民出海法令竟实施200年之久。清朝继续实施禁海政策。与此同时,西方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东西方的发展各自进入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轨道。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航海业翻开崭新的篇章。目前,中国已拥有运输船舶21万艘,载重量8600多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造船能力位居世界第三,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科学考察船已多次远航南北两极考察。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详细图表-高中地理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位置辽宁省中部和南部,地处东北平 原南部,面临渤海和黄海 华北地区东部 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 北省东北部地区,东临渤 海 长江三角洲和杭嘉湖平 原的上海、杭州、南京的 三角地带,大致在我国沿 海地区的中点,扼长江入 海口 东南沿海以广州为中心 的广东省中南部地区珠 江三角洲,毗邻香港,面 向南海 工 业中心沈阳、鞍山、本溪、辽阳、大连、 锦州、丹东等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杭州、扬州、 常州、苏州、南通、无锡、 镇江、芜湖、宁波 广州、深圳、珠海、澳门、 香港 工业部门沈阳:机械、化学、有色金属、 食品、纺织和电子 鞍山:钢铁、机械、纺织、化学 本溪:钢铁、煤炭、机械、化学 和纺织 辽阳:化学、机械和纺织 大连:造船、化学、机械、石化、 纺织和电子 锦州:机械、石化、电子、钢铁、 纺织和食品 丹东:机械、化学、电子和纺织 北京:钢铁、机械、石化、 煤炭、化学、电子、纺织、 食品 天津:机械、钢铁、化学、 电子、食品、纺织 唐山:钢铁、机械、纺织、 化学、冶金、陶瓷 上海市:钢铁、机械、化 学、电子、纺织、有色金 属工业 其他地区:煤炭、石化、 食品工业 广州:纺织、造纸、钢铁、 石化、机械、制糖工业 深圳:电子、制糖、纺织、 机械工业 珠海:电子、化学、机械 工业 特点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骨干 企业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 工业基地 轻重工业都发达 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 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 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 工业基地 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 理方法,发展以出口为主 的多种加工工业的制造 工业 区位优势地处平原,地势开阔,农业基础 较好,有辽河、大凌河等河流流 过,水资源丰富,丰富的森林资 源及农产品提供原料、粮食 和农副产品丰富的铁(本溪铁 矿、鞍山铁矿、北票铁矿)、煤 (阜新煤矿、抚顺煤矿)、石油 (盘锦油田)、铅锌矿、钼矿、 锰矿、菱镁矿等)、水能等多种 资源能为本区的工业发展提供 丰富的能源和原料 漫长的国境线 交通便利,有铁路(京哈线、哈 大线、沈丹线等)、公路、航空、 水运(大连港冬季不冻)和管道 运输组成的运输网络,有利于原 料的运入和工业产品的运出 临海地区,有大连、旅顺、营口 等港口,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劳动力充 地理位置优越:依山面 海,北部近大连东北三省 和内蒙古,南近陇海铁路 沿线工业城市 矿产丰富:丰富的铁(迁 安)、煤(开滦、门头沟、 兴隆)、石油(任丘、大 港)、盐(塘沽等渤海沿 岸地区)资源。 多种农产品 陆、海交通便利,输油管 道联结东北、华北:以北 京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铁 路(京包线、京通线、京 承线、大秦线、京哈线、 京沪线、京九线、京广 线)、公路、航空运输线 都非常便捷,天津港和秦 皇岛港市沿海的重要门 户。 水陆交通便利:上海、金 山卫、北仑港等出海港 口;“黄金水道”长江的 横贯东西、芜湖、南京、 镇江、南通、伤害等都是 港口城市;京杭大运河纵 贯南北,联结扬州、镇江、 常州、无锡、苏州、嘉兴、 杭州;京沪、沪杭、浙赣、 宣杭、萧甬等多条铁路干 线,再加上上海、南京、 杭州等航空港 人口密集,市场庞大,资 金、技术力量雄厚 建立了新安江、富春江水 电站和秦山核电站 农业基础好 工业历史悠久 直接与经济发达的香港 地区相接,靠近经济发展 迅速快的东南亚地区,区 域内有许多地方是侨乡, 与国外联系密切,这些都 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极 有利的条件 政策:80年代以来,我 国将深圳、珠海、广州等 定为经济特区和开放城 市,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引 进外资,发展工业部门定 位好,以轻工业为主,发 展以出口型的加工工业 和制造工业,消耗原料的 燃料较少,大力开发红水 河流域丰富的水能资源, 建设了大亚湾核电站,以 补能源之不足

中国航海日的由来_作文素材

中国航海日的由来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中国航海日的由来,感谢您的阅读! 1405年7月11日,明朝正使郑和率2.7万多人,乘大船62艘,第一次出使西洋。此后则七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之久、规模之大、航程之远与抵达国家和地区之多,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时间早了半个多世纪。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许多人都倡议把每年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节”。 2005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不少地方都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在当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福建省全国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嘉騋提出了《关于设立中国航海节》的提案,建议: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契机设立中国航海节,以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为中国航海节的法定日,其目的是为传承从郑和下西洋开始的中国航海文化与航海文明。 林嘉騋说:“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设立了‘航海节’”,林嘉騋表示,中国可以在“航海节”里举办与航海、海洋领域相关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航海宣传、教育活动。 林嘉騋认为,设立“中国航海节”有四个优点: 第一,有利于增强海洋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港口航运事业发展的氛围,推动海洋文化、科技和经济发展; 第二,有利于树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第三,有利于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海内外同胞,

促进中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 第四,有利于向海外宣传中华民族正义、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国务院法制办在收到林嘉騋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设立中国航海节》的提案后,进行了认真研究,答复如下:同意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