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机化工中间体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有机化工中间体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有机化工中间体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有机化工中间体现状及发展趋势

有机化工中间体是基础原料(三烯、三苯、乙炔、萘等)和重要有机原料的下游产品,又是生产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它在化学工业生产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机化工中间体的产品品种很多,从用途上分可以分为通用中间体和专用中间体。通用中间体一般指用途比较广泛,可用于生产医药、农药、染料、橡塑助剂等,其产量比较大的有机化工产品。如氯苯、苯胺、邻、对硝基氯苯、2—萘酚、蒽醌、对硝基苯酚(钠)、乙胺类、氯乙酸、氯化苄、氯磺酸、三聚氯氰、乙二胺、乙醇胺、双乙烯酮、硫酸二甲酯等。而专用中间体则用途比较窄,产量比较小,专用性强,主要用于某一类产品的生产。这类产品一般来说生产难度较大,技术含量较高,他们大多在医药、农药、染料等生产企业内生产,有的除自用外还提供一部分商品和出口。

一、我国化工中间体概况

目前我国精细化工生产除大量使用基本的无机和有机化工原料以及通用中间体外,还需染料和有机颜料专用中间体约350多种,医药专用中间体约有 1800多种,农药专用中间体有近400种。这些中间体大多是脂肪族有机化合物、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含磷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含氟化合物、甾体化合物和手性化合物等。

80年代以来欧美等国的环境保护法规不断严格,加之西方绿色禾口平运动的势头很强,欧美等国的一些中间体生产公司对三废排放量大、污染严重,且处理费用高、运营成本高的有机中间体逐步减产或停止生产,而向亚洲购买中间体。同时随着他们把精细化学晶的生产向亚洲转移,制造精细化学品所需的中间体对亚洲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例如,美国生产有机颜料所需的有机中间体约50%从亚洲进口,又如2000年世界医药行业中外部采购的大宗原料药及其中间体达100亿美元,我国和印度是其重要供应基地。

国外不少制造农药、染料和有机颜料等用的大吨位中间体如硝基甲苯、硝基氯苯和萘系衍生物等,由于我国的产品质量良好、价格低廉,已在欧美市场上取得了优势地位,一些有机中间体的价格只有欧美市场价格的50%左右。

我国是亚洲有机中间体生产国家中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近年生产精细化学品用中间体品种约1500个,其中染颜料中间体品种接近500个、农药中间体160个左右、医药中间体约360个。出口的有机中间体品种超过220个。

近几年我国化工中间体出口量不断增长。以 2000年及2001年为例,出口量比较大的有2—萘酚分别为(14087和13771吨)、H酸分别为(13972和

吨)、蒽醌分别为(19685和15579吨)、对苯二胺和间苯二胺(3513和3957吨)、

氨基羟基萘磺酸及其盐分别为(13971和11036吨)、双氰胺分别为(16936和17009吨)、黄原酸盐分别为(24062和23557吨)苯甲酸及其盐和酯分别为(16134和20067吨)、水杨酸及盐和酯为(8898和8767吨)、甲萘胺和乙萘胺为 (9348和9687吨)、二硝基甲苯为(7532和6969吨)、硝基甲苯为(4658和2824吨)、对苯二酚为 (1900和1381吨)、肌醇为(1390和1913吨)等约 20多万吨。2000年共创外汇4.6亿美元(不包括柠檬酸及盐和酯2.16亿美元、医药、香料等在内)。

虽然我国化工中间体的生产在品种和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生产的不少有机中间体的质量与欧美等国的产品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产品的一致性包括质量指标和可用性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由于中间体品种繁多,且多数品种的吨位不大,制造过程又往往比较复杂,会产生大量的三废,加之我国中间体生产厂点多而分散,目前除大型生产厂有三废治理设施外,很多小厂无三废治理设施,污染严重,因此有机中间体生产的毒性与污染问题已成为中间体行业今后发展的关键。

3.生产规模除通用中间体有些品种如氯苯、硝基苯、苯胺、邻、对硝基氯苯、2-萘酚、H酸、氯磺酸等规模较大外,不少中间体的生产规模较小,大多未形成系列化生产,在国际市场上的应变能力较低,竞争力不够强。

4.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能耗和物耗高。不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很多工艺路线还很落后,主要的单元反应如磺化、硝化、还原、缩合和氧化等仍主要采用传统工艺,清洁工艺、绿色技术和新技术的应用尚不普遍,生产过程多半采用人工或半机械化操作,自动化程度较低,因而产品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5.一批重要的中间体多年来国内技术一直未能突破,基本依赖进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药和农药等行业的发展。如:4,4—异亚丙基联苯酚及其盐、哌嗪系列产品、吡啶系列产品、三甲基氢醌、邻苯二酚、间苯二酚、乙二胺及多乙烯多胺、乙醇胺系列产品、甲基异丁基酮、呋喃酚、丙酸、邻甲酚、间甲酚、DV 菊酸、手性中间体、合成和半合成抗菌素的主链和侧链等。

为满足医药和农药等行业的发展,国家每年需花大量的外汇进口中间体,以2000及2001年为例:进口4,4—异亚丙基联苯酚及其盐分别为(67108和 94243n 屯)、乙醇胺类(24750和45164n屯)、乙二胺及盐(15180和15346吨)、丙酸及其盐和酯(13190和 13186口屯)、正、异丙胺(1566和490吨)、邻苯二酚 (2581和3981吨)、间苯二酚(2697和3166吨)、2,6甲基乙基苯胺(3148吨)、邻仲丁基酚和邻异丙基酚 (1742和1420吨)、间甲酚(3856和4109吨)、邻甲酚(1697和3134吨)、呋喃酚(1920和1274n屯)、吡啶及其盐(4565和5110吨)、哌嗪类

(2500吨左右)、其他还有苯甘氨酸及对羟基苯甘氨酸等。

椐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全世界中间体的贸易额约 400亿美元,其中医用中间体约占一半。美国、西欧、日本仍是中间体的主要消费国和贸易国。中国和印度已逐步成为世界中间体的主要生产国,其产量和贸易量正在不断增长。近几年印度中间体工业发展很快,已形成苯系、萘系、蒽醌及杂环系产品,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对手。

我国中间体出口额目前在世界的贸易额中所占比例还很小,但我国劳动力较便宜,中间体生产所需的原科和设备国内大都能供应,化工企业又较多,便于组织生产。只要产品质量和环保能达到标准,我国中间体生产成本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我国精细化工中间体发展方向

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提高我国中间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现有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强的中间体生产企业首矢乏行技术改造,开发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如先进的分离技术、提纯技术、加氢还原技术、连续硝化技大、三氧化硫磺化技术、自控技术及三废治理技术等。以降低物耗、能耗及三废排放量,降低成本以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要抓住国家今后发展的重点产业,选择技术创新能力强和市场开拓力度大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快技术改造和更新步伐,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产品档次和加工深度,以提高竞争力。

中间体品种多,要根据不同品种组织生产。对专用性强、产量小、品种多的专用中间体生产厂,应逐步建立以化工单元操作和单元反应过程为主的综合性多功能生产车间,以便于更好的组织生产,使产品更精细化、系列化和高效化,这比较适合于多品种、产量

小、市场变化较大的产品的生产,以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经济效益。

3.坚持科技创新。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科研开发的主战场,必须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力量和设施,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加大科研投入,以促进科技成果尽快的转化为生产力。要加快开发国内紧缺的中间体、新型中间体及高附加值中间体。尤其是21世纪精细化工的发展重点医药、农药等生命科学用的精细中间体。

4.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一些多年来开发难度大的产品和技术,应该允许外商在国内独资或合资建设,以便集中国内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开发有一定基础的新工艺和新产品。同时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引进国内需要的关键的中间体生产技术和装备。

5.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中间体生产工艺流程长,使用的原料也多,三废排放量大,有的还有毒性;因此需十分重视。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间估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三废排放标准,不合格的一定要关闭。毒性严重的、致癌的中间体要禁止生产。

6.要加强中间体行业的管理,防止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防止竟相降价促销。要合理调整行业结构,走集团化道路。要学习国外的经验,不能再搞小而全,不求人。对一些重要中间体要建设有经济规模的生产装置,供全行业的生产厂使用。要建立各有特色的中间体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以加强我国中间体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三、今后发展重点

21世纪精细化工将成为世界化学工业的主要发展重点,其生产技术、产品品种和产量都会有所发展,对中间体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长。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对一些传统的出口产品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和产量,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根据国内今后发展的需要,建议重点发展以下一些产品:

1.四氢吹喃(THF)

四氢呋喃(THF)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如生产PTMEG)和性能优良的溶剂。

齐齐哈尔化工厂采用1,4—丁二醇为原料建成 3000吨/年装置,后扩大到7000吨/年;石家庄也有 1000吨年1,4—丁二醇法THF装置;山东胜利油田化工厂顺酐法1,4—丁二醇装置投产后可副产THF 1000吨/年。目前总生产能力为1.4万吨。根据我国氨纶的发展趋势,PTMEG将会有很大的增长,因此,需建设大的THF和PTMEG装置。

近几年我国每年进口大量的THF,以满足国内需求,其进口量逐年增加。

国外发达国家四氢呋喃80%用于合成氨纶纤维。氨纶纤维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高弹性合成纤维,目前国际上需求量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发展。

我国近年来氨纶也迅速发展,据报道我国已有 70余家氨纶生产厂,合计生产能力约1万吨。目前山东、浙江和福建等地正在扩建和新建万吨级氨纶装置:预计未来5年氨纶将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对丁HF的需求将有很大的增长。BASF公司有意向在上海建设6万吨年PTMEG生产装置,并自行配套THF生产装置。目前国内不少地区拟建PTMEG生产装置;如能建成,到2006年中国THF 年消费量将超过3万吨。因此,需加快建设大型生产装置。

2.γ-丁内酯(GBL)

γ-丁内酯是重要的中间体,可生产2—吡咯烷酮、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烯基吡咯烷酮、N—甲基口比略烷酮等很多化工产品,用于医药、化工等领域。例如用作医药的黄体酮、强筋松、脑复康的中间体;彩色胶卷的增塑剂;彩色显象管的粘合剂;聚氯乙烯聚合釜的清洗剂;铸造材料的粘合剂;表面活性剂;特

种刹车油及防锈、抗氧化剂等。

目前国内γ-丁内酯的生产厂家有20余家,年生产能力约1万吨,产量约6000吨左右。其中金陵石化公司金龙化工厂采用1,4-丁二醇脱氢工艺,建有 4000吨/年生产装置,产品纯度99.5%,成为国内最大的γ-丁内酯生产厂家。目前国内γ-丁内酯的需求量为1万吨左右,预计到2005年将达到2.0万吨左右。

建议建设5000~10000吨/年生产装置。

3.苯胺

目前世界苯胺总生产能力已超过270万吨/年,产量约22万吨/年。美国是世界上苯胺最主要的生产和消费国,其能力和消费量均约占世界的30%,2000年消费量约为80万吨年,预计2005年将达到96,9万吨/年。

西欧苯胺生产能力约占世界苯胺总生产能力的 36%,2000年消费量约为90万吨/年,预计2005年将达到107.6万吨/年。

日本苯胺约占世界苯胺总生产能力的9.6%,目前消费量约为20万吨/年,预计到2005年将达到22.5万吨/年。

目前世界最大生产装置为25万吨。生产能力在 10万吨/年的大型生产装置有了家,合计约占世界生产能力的50%。

目前世界苯胺的主要消费领域是MDI,其消费量约占苯胺总消费量的80%,其次是橡胶加工助剂、农药、染料及有机颜料等。预计2005年世界苯胺的生产能力将达到363万吨/年,市场需求量约为290~300万吨/年。

目前我国苯胺的生产厂家有20多家,总生产能力近30万吨/年,总产量约15万~16万吨/年。其中生产规模在2万吨/年以上的企业有4家,生产能力合计为13.6万吨/年,约占全国苯胺总生产能力的48%;总的来说生产规模太小,最大的只有5万吨/年。

目前我国苯胺的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主要用于橡胶加工助剂、染料及有机颜料,医药及有机中间体的生产,MDI的消费量还不大。

中国PU工业近几年发展很快,但主要原料MDI 80%以上依赖进口。预计2005年随着我国3套合资、独资MDI(BASF/HUNSTMAN、烟台万华、BAYER的建设,以及烟台万华原有装置的扩建,我国苯胺需求将有大的增长。预计2005年苯胺的需求量将达到约35万~40万吨/年,生产能力将达45万~50万吨/年, MDI 将成为苯胺的主要消费领域。因此苯胺市场竞争将较为激烈。

建议新建生产装置的规模应在5万吨/年以上,以提高竞争力。

4.对氨基酚(PAP)

1994年以来世界上对氨基酚的产量以年均5%的速度迅速增长,目前世界年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产量约12万吨。主要生产国是美国、法国和德国,其中

以美国产量最大。国外对氨基酚的单套设备年生产能力一般在0.7万~1.0万吨之间,所采用的制造技术主要是硝基苯催化加氢法和硝基苯电解还原法。

我国近10年对氨基酚有一定的发展,目前国内总生产能力在3万吨年左右,其中规模在1000吨/年以上的厂家有10余家。国内消费结构大致为:医药行业88%、橡胶行业7%、染料及其他领域5%。

2000年国内用干制药的PAP消费量已超过2万吨;橡胶行业用于新型防老剂4010NA、4020、4030等 (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防老剂品种)的消费量在5000t 左右;加上其他领域的应用,2000年国内的总消费量接近3.5万吨。预计2005年国内PAP的总需求将达5万吨左右。

建议建设万吨级以硝基苯为原料的PAP生产装置。

5.乙酰丙酮

乙酰丙酮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广泛用于医药、饲料添加剂、催化剂、合成材料助剂、溶剂、表面活性剂等领域。目前国内有10余家生产企业,总生产能力约4000吨,年产量1000吨左右。

国内乙酰丙酮主要用于合成医药SM2、SM2-Na和兽药痢菌净。目前国内乙酰丙酮的需求量约为 6000~7000吨,国内生产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我国加入WTO,乙酰丙酮下游医药产品出口形势较好,开发生产乙酰丙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今后立不断完善和提高合成技术水平,由于国内醋酸供应充足,建议新建装置采用醋酸裂解制得的乙烯酮为原料,建设1套3000~5000吨/年的规模化装置。

6.哌嗪

哌嗪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表面活性剂、抗氧剂、防腐剂、稳定剂、硫化促进剂、纺织印染助剂、阻蚀剂、消泡剂、化妆品乳化剂及涂料等领域。哌嗪产品有无水、三水、六水和六五哌嗪即哌嗪含量为65%)等4种规格。其中以无水哌嗪价值最高,用途最广,国际贸易以无水哌嗪为主。我国目前有七八家小规模六水哌嗪生产装置,总能力约 600吨/年,年产量约200吨。

国外哌嗪主要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生产,大都是乙撑胺的联产品。国内哌嗪的开发虽有10多年,但无水哌嗪工艺还有待完善,目前完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量在2500~3000吨。随着我国精细化工的发展,哌嗪在靖细化工领域的应用尤其医药方面不断扩大,对无水哌嗪的需求亦将不断增长。因此,急待引进技犬和关键设备或合资建设3000吨年生产装置。

哌嗪的生产方法有以乙醇胺为原料、以多乙烯胺为原料、以乙烯为原科、以乙二胺和环氧乙烷为原料等多种合成路线。

在医药工业中以哌嗪为原料可以合成20多个原药品种,主要有氟哌酸、吡哌酸、利福平等喹诺酮类药物;2002年我国医药行业对哌嗪的需求量达到2400吨以上,其他领域消耗哌嗪约600吨。因此2002年我国哌嗪的需求量超过3000吨。近几年每年需进口 2000~2500吨,其中90%为无水哌嗪。

由哌嗪生产的另一重要产品是三乙撑二胺,几乎全部用作聚氨酯生产的催化剂。目前我国三乙撑二胺产量很少,主要依靠进口。

7.山梨醇

目前全球山梨醇年总生产能力已达到150万吨,主要生产国有法国(约50万吨/年)、美国(约30万吨/年)、中国(约20万吨/年)、日本(约20万吨/年)、德国(约20万吨/年)等。主要生产商有法国的罗盖特公司、瑞士的罗氏公司、美国的SKI公司和德国的赛力思达公司。这4家公司的总生产能力占全球生产能力的一半以上。

目前国内的山梨醇厂约20家,年产量18万吨左右,大部分厂家以生产VC 用醇为主。由于山梨醇的用途极其广泛,除用于生产VC和其他药品外,还用于食品、烟草、牙膏、表面活性剂、化妆晶等很多方面:近几年为满足国内需要,每年多要进口。预计随着医药、轻纺工业的发展,中国山梨醇的需求量会有较大增长。目前国内生产装置规模小,工艺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急待调整和发展。

8.双乙烯酮

双乙烯酮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主要用于医药、农药、饲料、染料、纸张涂料等行业。重要的下游产品有乙酰乙酸酯类、乙酰乙酸胺类、氯代乙酰乙酸衍生物、制取多种杂环化合物(如吡咯、吡唑酮、嘧啶、噻唑、喹啉、吞豆素和呋喃等类衍生物)及双烯酮聚合物等。

目前国内双乙烯酮生产厂家有22家,大多数为醋酸、制药、农药企业自身配套生产,其年产量合计 1.3万吨左右。因此如能利用价廉的醋酸建设生产规模较大的双乙烯酮生产装置,并进一步加工成一般企业难以自行配套的下游产品如乙酰乙酸酯、乙酰乙酰胺等,则将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9.乙醛酸

乙醛酸是用途十分广泛的有机中间体,主要用于香料、医药、造纸、涂料、皮革、农药、日化用品等领域。近年来国外已开发出20多种重要的下游产品,主要有:香兰素、2—羟基喹恶啉、2—羟基膦乙酸、D—对羟基苯甘氨酸、尿囊素、对羟基海因、对羟基苯乙酸等,是发展前景很好的中间体。

我国乙醛酸生产厂家约20家,2001年生产能力 1.5万吨,包括日本合成化学公司和日本HIGH CHEM公司在镇江合资建设的1万吨装置

目前国外乙醛酸总能力已超过5万吨年,年产量超过4万t,DSM等公司有

乙醛酸扩产计划。

目前我国乙醛酸的总需求量约为9000t/a,消费构成大致为:苯甘氨酸类占42.3%,尿囊素占31.6%,芳香醛占20%,其它占6.1%。我国乙醛酸生产技术落后,特别是产品中杂质含量高,装置开工率低。我国乙醛酸年进口量约3000~4000吨,主要从DSM公司、日本合成化学公司进口。

10.甲基异丁基酮

甲基异丁基酮(MIBK),是一种优良的中沸点溶剂和化工中间体,可用作油漆、硝化纤维、乙基纤维素、录音录像带、石蜡及多种天然或合成树脂的溶剂;润滑油精制的脱蜡剂;稀土金属钽、铌及其盐的萃取剂;橡胶防老剂的原料和医药、农药萃取剂等。

国内对MIBK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05年MIBK市场总需求将达到3.2~3.5万吨,但国内总生产能力仅为几千吨,多数装置规模小、工艺落后、消耗高、质量差。因此MIBK供需矛盾将会十分突出,必须建设大型生产装置。

总之精细化工是21世纪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重点之一。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尤其是医药、农药、染料、有机颜料、感光材料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低成本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因而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必将推动我国有机中间体合成技术、产品品种及质量的提高。

公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司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物业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经历了20多年,已逐步走入千家万户。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有开发商的附属单位到现在的自主营利、自负盈亏,已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益明显,这期间物业管理企业走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路程。 1994年8月8日,宁波市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新街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并开始对新街小区实施了物业管理。15年后,物业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也在快速增加,根据有关部门相关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仅宁波市就有经营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225家,从业人员3.4万余人,管理物业项目(住宅小区、大楼、别墅区)1513个,管理面积9829万平方米,享受物业管理服务住户近60万户,中心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8%。可以说,物业行业为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绿城物管公司为占领长三角地区市场空间,在05年组建并成立了宁波分公司,经过近四年的运作和发展,风雨之后终见彩虹,但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不容乐观,我们只有在不断进步当中,总结经验、找准差距,应运对策,公司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才能立于同行业不败之地。以下是我进入公司两年,通过在三个园区一个部门的工作实践中,结合目前物管行业的发展现状, 对我们宁波公司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如下分析: 一、回顾公司的昨天: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宁波物管市场现有经营资质的物业公司225家中,我们绿城宁波分公司也属其中一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当年第一个外接楼盘慈溪清水湾开始,07年又相继接管了新时代小区、聚金家园小区,08—09年外接楼盘紫郡花园、江南一品到内接楼盘桂花园、绿园、皇冠花园等,短短四年公司已经管理13个项目,面积达300万方(包括已签未交付),目前宁波分公司员工已有400多人,发展速度之快足以见证物业管理的发展空间之大。 二、俯视公司的现状: 宁波公司发展过快,人才出现紧缺;员工主动服务意识缺少、淡薄,员工的培训力度还需加强;与同行相比培训力度尚有差距;其次,基层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显现出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过快、物业专业人才紧缺: 公司要发展,就要不断地向外拓展,不断拓展的同时,人才应该跟上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宁波分公司过快的发展速度,出现物业管理人才的紧缺,熟、懂工程强、弱电,公司内部管理、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硬件管理等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更是稀少,如何提升内部优秀员工及引进同行业中的物业精英,成为了当前公司应该面对的重头问题。 (二)、服务意识淡薄,团队凝聚力尚佳,员工的培训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整体现状与高端物业相比仍有差距: 1、员工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园区除接管较早的新时代、聚金家园、慈溪清水湾和紫郡花

医药中间体行业现状分析

医药中间体行业现状分析. 医药中间体行业现状分析医药中间体行年代后期的辉煌经过了上世纪90业现已基本进入成熟期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彼此都在拼 最后的一点力量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

生存者同时受到各种传说以及与其它因素的诱惑又不断有新的投资者满怀“淘金”梦想进入该行业然而随着国家要求制药企业进行GMP认证以及各种海外认证的兴起医药工业的投资规模呈几何级数般上升如何使有限的资金与精力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已成为了每个医药中间体投资者所追求的目标 【轨迹】从医药中来到医药中去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其理念即每个生产企业没有必要做到大而全应该将资金与精力集中于自己所擅长的行业和领域其它配套的物资与条件可以由社会协作完成通过形成一条产品链使合作双方实现共赢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制药行业将一些初级产品的加工如溶剂回收等工作转交给协作企业完成以后又逐渐将一些有一定污如生产转交给化工厂生产染和危险性的产品 自氯乙酸青霉素使用的苯乙酸在石家庄附近就出现了大量为华北制药配上世纪7080年代套生产苯乙酸和氯乙酸的小型

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制药企业逐渐将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加深 也转一些附加值较高的技术难度较大的产品如生产头孢类抗生素使用的氨噻给化工厂生产对羟基三嗪环肟酸AE-活性酯四氮唑乙酸这苯甘氨酸(邓钾盐)HO-EPCP等产品使得该分支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迅速成就了一批产值上千万至亿元的医药中间发展浙如浙江永宁制药厂体企业抚顺美强制药厂山东金城化工江横店得邦集团山东睿鹰集团厂等众多企业该行业已经发展到与制药企业更紧密目前直接合的合作阶段由生产医药中间体的厂家并将产品以化工产品的成出原料药(有菌粉)进行精制后再作为药品出形式出售给制药企业医药中间体行业可以将产品链进一步延长售而制增加了产品的利润和提高了销售的稳定性放在药企业减少了投资将有限的资金与精力由于医药中间体行业没自己所擅长的无菌分装 不可能与制药企业争有医药产品的生产许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几个药物中间体的市场前景分析

新型药物中间体地开发与应用 医药作为精细化工领域中重要地行业,成为近十年来发展与竞争地焦点,随着科学技术地进步,许多医药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造福人类,这些医药地合成依赖于新型地高质量地医药中间体地生产,新药受到专利保护,而与之配套地中间体却不存在那样地问题,因此新型医药中间体国内外市场和应用前景都十分看好.新型医药中间体品种众多,不可能完全介绍,本文简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开始研究、非常值得关注地新型地医药中间体及一些重要医药中间体地新工艺. 1-(6-甲氧基-2-萘基)乙醇 非甾体消炎药物萘普生有多种合成方法,其中羰基化合成路线地高选择性、环境友好性,使得羰基化合成地非甾体消炎药优于传统地路线.羰基化合成萘普生地关键中间体就是1-(6-甲氧基-2-萘基)乙醇.国内湖南大学以2-甲氧基萘为原料,采用1,3-二溴-5,5-二甲基乙内酰脲盐酸催化溴乙酰基化、乙酰基化和常压下钯多相催化加氢还原,经过1-溴-2-甲氧基萘、5-溴-6-甲氧基-2-乙酰基萘等中间产物最终得到产品. 4-丙硫基邻苯二胺 4-丙硫基邻苯二胺是高效广谱驱虫药物阿苯达唑地关键中间体,阿苯达唑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上市地新药,对人体和动物毒性低,是苯并咪唑类药物中药性最强地.以邻硝基苯胺为原料,与硫氰酸钠在甲醇存在下,经过硫氰化、丙基溴取代得到4-丙硫基-2-硝基苯胺,

然后还原得到4-丙硫基邻苯二胺,由于4-丙硫基-2-硝基苯胺结构上含有丙硫基,因此其还原成4-丙硫基邻苯二胺是其中关键,国外研究采用镍或铂系金属催化加氢技术都因为催化剂易中毒或者丙硫基易破坏而难以工业化;而水合肼还原易爆炸;因此最适合工业化生产以硫化钠还原法来合成,尽管会产生一定含盐废水,但是技术可靠.另有报道国内外研究一氧化碳催化剂还原法,但是离工业化尚有距离. α-亚甲基环酮 α-亚甲基环酮是许多具有抗癌活性药物地活性中心,其含有α,β-不饱和酮结构属于抗癌活性基团地隐蔽基团,成为合成很多重要环状抗癌药物地重要中间体.文献报道合成路线有三,1)是环酮和甲醛地羟醛缩合;2)由Mannich反应产生β-二烷基胺甲基环酮,产物胺或季铵盐地热分解产生α-亚甲基环酮;3)是环酮与草酸二乙酯缩合后,与甲醛反应得到α-亚甲基环酮.国内中科院广州药物研究所开发出分别以环戊酮、环已酮、异佛尔酮分别与草酸二乙酯反应后,反应产物再与甲醛一起反应得到相应地α-亚甲基环戊酮、α-亚甲基环已酮和α-亚甲基异佛尔酮等.其中第一步要在溶剂存在下反应,溶剂一般选用二甲基亚砜和四氢呋喃等. 4,4'-二甲氧基乙酰乙酸甲酯 4,4'-二甲氧基乙酰乙酸甲酯是重要地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尼伐地平地中间体,尼伐地平是由日本藤泽药品公司开发,1989年上市地第二代钙拮抗剂,是目前国际市场上主导地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国内尚没有生产.以乙醛酸为原料与原甲酸三甲酯在浓硫酸存在下合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几个药物中间体的市场前景分析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新型药物中间体地开发与应用 医药作为精细化工领域中重要地行业,成为近十年来发展与竞争地焦点,随着科学技术地进步,许多医药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造福人类,这些医药地合成依赖于新型地高质量地医药中间体地生产,新药受到专利保护,而与之配套地中间体却不存在那样地问题,因此新型医药中间体国内外市场和应用前景都十分看好.新型医药中间体品种众多,不可能完全介绍,本文简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开始研究、非常值得关注地新型地医药中间体及一些重要医药中间体地新工艺. 1-(6-甲氧基-2-萘基)乙醇 非甾体消炎药物萘普生有多种合成方法,其中羰基化合成路线地高选择性、环境友好性,使得羰基化合成地非甾体消炎药优于传统地路线.羰基化合成萘普生地关键中间体就是1-(6-甲氧基-2-萘基)乙醇.国内湖南大学以2-甲氧基萘为原料,采用1,3-二溴-5,5-二甲基乙内酰脲盐酸催化溴乙酰基化、乙酰基化和常压下钯多相催化加氢还原,经过1-溴-2-甲氧基萘、5-溴-6-甲氧基-2-乙酰基萘等中间产物最终得到产品. 4-丙硫基邻苯二胺 4-丙硫基邻苯二胺是高效广谱驱虫药物阿苯达唑地关键中间体,阿苯达唑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上市地新药,对人体和动物毒性低,是苯并咪唑类药物中药性最强地.以邻硝基苯胺为原料,与硫氰酸钠在甲醇存在下,经过硫氰化、丙基溴取代得到4-丙硫基-2-硝基苯胺,

然后还原得到4-丙硫基邻苯二胺,由于4-丙硫基-2-硝基苯胺结构上含有丙硫基,因此其还原成4-丙硫基邻苯二胺是其中关键,国外研究采用镍或铂系金属催化加氢技术都因为催化剂易中毒或者丙硫基易破坏而难以工业化;而水合肼还原易爆炸;因此最适合工业化生产以硫化钠还原法来合成,尽管会产生一定含盐废水,但是技术可靠.另有报道国内外研究一氧化碳催化剂还原法,但是离工业化尚有距离. α-亚甲基环酮 α-亚甲基环酮是许多具有抗癌活性药物地活性中心,其含有α,β-不饱和酮结构属于抗癌活性基团地隐蔽基团,成为合成很多重要环状抗癌药物地重要中间体.文献报道合成路线有三,1)是环酮和甲醛地羟醛缩合;2)由Mannich反应产生β-二烷基胺甲基环酮,产物胺或季铵盐地热分解产生α-亚甲基环酮;3)是环酮与草酸二乙酯缩合后,与甲醛反应得到α-亚甲基环酮.国内中科院广州药物研究所开发出分别以环戊酮、环已酮、异佛尔酮分别与草酸二乙酯反应后,反应产物再与甲醛一起反应得到相应地α-亚甲基环戊酮、α-亚甲基环已酮和α-亚甲基异佛尔酮等.其中第一步要在溶剂存在下反应,溶剂一般选用二甲基亚砜和四氢呋喃等. 4,4'-二甲氧基乙酰乙酸甲酯 4,4'-二甲氧基乙酰乙酸甲酯是重要地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尼伐地平地中间体,尼伐地平是由日本藤泽药品公司开发,1989年上市地第二代钙拮抗剂,是目前国际市场上主导地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国内尚没有生产.以乙醛酸为原料与原甲酸三甲酯在浓硫酸存在下合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国内外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2018)

行业现状 当前,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组织都认识到了大数据的重要作用,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实施大数据战略,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有着高度的热情。 美国政府将大数据视为强化美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大数据研究和生产计划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在美国的先进制药行业,药物开发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是机器学习,即算法利用数据和经验教会自己辨别哪种化合物同哪个靶点相结合,并且发现对人眼来说不可见的模式。根据前期计划,美国希望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在多个领域的突破,包括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工程技术、国土安全、生物医药等。其中具体的研发计划涉及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防部、能源部、国防部高级研究局、地质勘探局等6个联邦部门和机构。 目前,欧盟在大数据方面的活动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研究数据价值链战略因素;资助“大数据”和“开放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实施开放数据政策;促进公共资助科研实验成果和数据的使用及再利用。 英国在2017年议会期满前,开放有关交通运输、天气和健康方面的核心公共数据库,并在五年内投资1000万英镑建立世界上首个“开放数据研究所”;政府将与出版行业等共同尽早实现对得到公共资助产生的科研成果的免费访问,英国皇家学会也在考虑如何改进科研数据在研究团体及其他用户间的共享和披露;英国研究理事会将投资200万英镑建立一个公众可通过网络检索的“科研门户”。 法国政府为促进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将以培养新兴企业、软件制造商、工程师、信息系统设计师等为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投资计划。法国政府在其发布的《数字化路线图》中表示,将大力支持“大数据”在内的战略性高新技术,法国软件编辑联盟曾号召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共同合作,投入3亿欧元资金用于推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法国生产振兴部部长ArnaudMontebourg、数字经济部副部长FleurPellerin和投资委员LouisGallois在第二届巴黎大数据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共同宣布了将投入1150万欧元用于支持7个未来投资项目。这足以证明法国政府对于大数据领域发展的重视。法国政府投资这些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将其用于实践,来促进法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众所周知,法国在数学和统计学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日本为了提高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培育新产业,同时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应对抗灾救灾和核电站事故等社会性问题。2013年6月,安倍内阁正式公布了新IT战略——“创建最尖端IT国家宣言”。“宣言”全面阐述了2013~2020年期间以发展开放公共数据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日本新IT国家战略,提出要把日本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最高水准的广泛运用信息产业技术的社会”。日本著名的矢野经济研究所预测,2020年度日本大数据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兆日元。 在重视发展科技的印度,大数据技术也已成为信息技术行业的“下一个大事件”,目前,不仅印度的小公司纷纷涉足大数据市场淘金,一些外包行业巨头也开始进军大数据市场,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2016年,印度全国软件与服务企业协会预计,印度大数据行业规模在3年内将到12亿美元,是当前规模的6倍,同时还是全球大数据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印度毫无疑问是美国亦步亦趋的好学生。在数据开放方面,印度效仿美国政府的做法,制定了一个一站式政府数据门户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510345243.html,.in,把政府收集的所有非涉密数据集中起来,包括全国的人口、经济和社会信息。 我国大数据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目前大数据企业所获融资数量不断上涨,二级市场表现优于大盘,我国大数据行业的市

医药中间体

目前,我国每年约需与化工配套的原料和中间体2000多种,需求量达250万吨以上。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生产所需的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基本能够配套,只有少部分需要进口。而且由于我国资源比较丰富,原材料价格较低,有许多中间体实现了大量出口。 所谓医药中间体,实际上是一些用于药品合成工艺过程中的一些化工原料或化工产品。这种化工产品,不需要药品的生产许可证,在普通的化工厂即可生产,只要达到一些的级别,即可用于药品的合成。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苯乙酸需求继续增大 我国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目前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专利期内的品种外)我国都能生产,而且成本很低,青霉素产量居世界前位,大量出口供应国际市场;头孢类抗生素基本能够自给自足,还能争取一部分出口。 目前,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配套的中间体我国全部能够自己生产,除了半合成抗生素的母核7-ACA和7-ADCA需要部分进口外,所有的侧链中间体均可生产,而且大量出口。 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配套中间体苯乙酸为例,我国现有苯乙酸生产厂家近30家,总年产能力约2万吨。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最大的年产2000吨,其他大多年产数百吨。2003年国内苯乙酸总需求量约1.4万吨,消费结构为:青霉素G占85%,其他医药占4%,香料占7%,农药及其他领域占4%。 随着国内香料、医药、农药等行业的发展,苯乙酸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05年,我国医药工业将消耗苯乙酸约1.4万吨,农药行业将消费500吨,香料行业约消费2000吨。再加上其他领域的消费量,预计2005年国内苯乙酸总需求量将达1.8万吨。 [编辑本段] 含氟吡啶类中间体成热点 目前,我国已开发并已投入批量生产的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等。其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生产量最大,约占国内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总产量的98%。 喹诺酮类一般由含氟苯环合成含氟喹啉类化合物后与哌嗪(或甲基哌嗪)缩合而得。由于我国萤石储量丰富,因而是世界含氟药物和中间体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有80%以上的含氟中间体供应出口。从整体上看,我国氟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早,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三氟甲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而对于杂环芳香族化合物特别是含氟吡啶类,我国目前只有个别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家拥有含氟吡啶类中间体的合成技术,因此,含氟吡啶类中间体将成为今后几年国内含氟中间体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编辑本段] 对氨基酚缺口较大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生产国,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等品种的产量均超万吨,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替比林等品种的产量超过1000吨。目前我国解热镇痛药的产量增长很快,预计今后还将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为解热镇痛药配套生产的中间体产量大,生产企业多。随着解热镇痛药的增长,其中间体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3年国内扑热息痛消费量快速增加,出口也呈迅猛增长势头,出口量为28163吨,全年出口量同比增幅达1倍左右。到2004年上半年其出口增速虽然放慢,但依然有所增长,2004年1~5月扑热息痛的出口量为12501吨,略高于去年同期。对氨基酚是合成扑热息痛的重要中间体,近年来也增长迅速。目前,我国对氨基酚年产量约为3.2万吨,预计到2005年,国内扑热息痛产量将达到5万吨以上,医药工业将消耗对氨基酚4.5万吨,再加上在其他领域

大数据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大数据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朱孔村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摘要】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新石油”资源,如何利用好这种“新石油”资源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文章介绍了大数据技术及其发展历程,概括了当前国内外大数据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大数据技术和产业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数据;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19)01-0115-04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Big Data Abstract: Data is the “new petroleum” re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is “new petroleum” resource needs the support of big data technology.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at home and abroad.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is prospected. Key words: big data; current situation; trend 1 大数据技术概述 1.1大数据技术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成熟,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全社会的数据量呈指数型增长,全球已经进入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信息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数据处理的问题,人类需要不停的面对来自数据的挑战。为满足商业结构化数据存储的需求而产生了关系型数据库,为满足互联网时代非结构化数据存储需求而产生了NoSQL技术,而大数据技术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大型数据集分析的问题。 大数据技术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各行各业有着自己的见解,但总体而言,其关键在于从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维基百科从数据处理的角度将大数据定义为一个超大的、难以用现有常规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工具处理的数据集。国际数据公司(IDC)给出的报告指出,大数据技术描述了一种新一代技术和构架,以很经济的方式、以高速的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从各种超大规模的数据中提取价值[1]。 少量的数据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当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呈现出一种规律和秩序。大数据的价值就在于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预测趋势,最终为辅助决策服务。《大数据时代》的作者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他指出大数据将带来巨大的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商业模式,影响人们的经济、政治、科技和社会等各个层面。 1.2大数据发展历程 1.2.1萌芽阶段 20世纪90年代,“大数据”这个术语开始出现。1998年SGI首席科学家John Masey在USENIX大会上提出大数据的概念,他当时发表了一篇名为Big Data and the Next Wave of Infrastress的论文,使用了大数据来描述数据爆炸的现象。但是那时的大数据只表示“大量的数据或数据集”这样的字面含义,还没有涵盖到相关的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应用等技术方法与特征内涵 1.2.2发展阶段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是大数据的发展期,在这一阶段中大数据逐渐为学术界的研究者所关注,相关的定义、内涵、特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2003至2006年,Google 发布的GFS、MapReduce和BigTable三篇论文对大数据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06至2009年,大数据技术形成并行运算与分布式系统。2009年,Jeff Dean在BigTable基础上开发了Spanner数据库。随着数据挖掘理论和数据库技术的逐步成熟,一批商业智能工具和知识管理技术如数据仓库、专家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等开始被应用。 1.2.3成熟阶段 2011年至今,是大数据发展的成熟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大数据的认识从技术概念丰富到了信息资产与思维变革等多个维度,一些国家、社会组织、企业开始将大数据上升为 总第21卷233期大众科技Vol.21 No.1 2019年1月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 January 2019 【收稿日期】2018-11-06 【作者简介】朱孔村(1985-),男,山东临沂人,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从事电子政务相关工作。 - 115 -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大数据发展背景与研究现状

大数据发展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大数据时代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存储能力的提升和复杂算法的发展,近年来的数据量成指数型增长,这些趋势使科学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商业模式发生了颠覆式变化。《分 MGI)发 “赢 技术使得在线购物的完成率提升了10%到15%。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但很多数据却与世隔绝“深藏闺中”,成为极大的浪费。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要求“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政务信息系

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1 大数据可以把人们从旧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中解放出来,从全新的视角和角度理解世界的科技进步和复杂技术的涌现,变革人们关于工作、生活和思维的看法。大数据的应用十分广泛,通过对大规模数据的分析,利用数据整体性与涌现性、相关性与不确定性、多样性与非线性及并行性与实时性研究大数据在 。2012年Gartner认为,不到两年时间大数据将成为新技术发展的热点,海量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使得大数据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为数据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使得企业洞察危险的能力增强,流程得以优化,决策更加准确。Victor 在其最新着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 1人民网 26个好用大数据的秘诀

时代要想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要从总体而不是少量的数据样本分析与实务相关的所有数据。更加注重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乐于加收纷繁复杂的数据,而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和追求数据的精确性。欧盟在其公布的《数字议程》中指出公共数据的市场价值约有320亿欧元,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再利用可以产生新的商业和工作机会。开放行、公共数据,增加政府的开放和透明度可以给 年9 展的进程。2017年8月30日,国家旅游局、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电信集团联合成立“旅游消费但是数据联合实验室”,并发布了首份研究成果《2017年上半年中国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三方在各自的领域有深耕多年的技术、大数据能力、市场资源和经验,通过签署站多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 3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