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mm轨距摘轨铁路技术标准

900mm轨距摘轨铁路技术标准
900mm轨距摘轨铁路技术标准

目录

1总则 ......................................... - 2 -

1.2为统一隧道工程有轨运输900mm轨距轨道设计、施工、维护工作的技术标准,特制定本标准。............... - 2 -

1.3列车最高行车速度限制为25km/h。........... - 2 -2线路平面 ..................................... - 2 -

2.2圆曲线................................... - 2 -

2.2.1外轨超高............................... - 2 -

2.2.2最小曲线半径选择....................... - 3 -

2.2.3安全净距、人行道宽度................... - 4 -

2.2.4曲线加宽............................... - 5 -

2.2.5曲线轨距加宽........................... - 7 -

2.3缓和曲线................................. - 7 -

2.4夹直线................................... - 8 -3纵断面 ....................................... - 9 -

3.1限制坡度.................................. - 9 -

3.2竖曲线半径............................... - 9 -

3.3道岔对变坡点的要求....................... - 9 -4限界标准 ..................................... - 9 -

1 总则

1.2 为统一隧道工程有轨运输900mm 轨距轨道设计、施工、维护工作

的技术标准,特制定本标准。 1.3 列车最高行车速度限制为25km/h 。

2 线路平面

2.2 圆曲线

2.2.1

外轨超高

列车通过曲线时,产生离心力,需要由设置外轨超高后的轨道反力及列车重量的合力产生的向心力平衡,计算公式如下:

)/(s m S

R

h g v ??=

式中 v ——列车行车速度(m/s ), g ——重力加速度,为9.81m/s 2, h ——外轨超高(mm ), R ——曲线半径(m ),

S ——两轨头中心间距离,为950mm 。

《线规》规定了曲线最大外轨超高值h max =65mm ,同时也允许有一个欠超高值,根据实践经验,规定了保证旅客舒适的欠超高最大允许值h QY =70mm ,将上式中的h 用h max +h QY 代入,则得列车通过曲线时允许的最大速度为:

)/(18.1)/(25.4max s m R h km R v ==

由上式计算出各种不同半径的曲线所能通过的最大速度如表2-1。

各种曲线半径的最大允许速度表 表2-1

由上式可得外轨超高计算公式:

R

v h 2max

47.7=

由上式计算出各种不同速度、不同半径的曲线的理论超高值如表2-2。

表中所列为理论超高值,在实践中,若考虑允许欠超高,则实际超高为表列超高减去欠超高。

《隧道施工规范》规定,列车在通过视线不良的曲线、道岔等处时,其运行速度不得大于10km/h ,施工现场一般情况下曲线半径均大于15m ,考虑允许欠超高,轨道可以不设超高。 2.2.2

最小曲线半径选择

列车行驶最小曲线半径见表2-3。

最小曲线半径 表2-3

外轨超高表表2-2

2.2.3 安全净距、人行道宽度

安全净距、人行道宽度见表2-4。

安全净距、净宽、净高(单位:cm)表2-4

2.2.4 曲线加宽

设双道时及单道转弯处有建筑物时,须考虑曲线加宽。加宽值W 的计算:

曲线内侧加宽:

)(1000821mm h S

H R L W +?=

曲线外侧加宽:

)(100082

22mm R

l L W ?-=

内外侧总加宽:

W =W 1+W 2(mm)

式中 R ——曲线半径,(m );

L ——车体长度,使用20m 3梭矿时,按14008mm 计; l ——转向架中心距,使用20m 3梭矿时,按6392mm 计;

H ——车辆顶缘距轨顶面高度,mm ; h ——外轨超高值,mm ;

S ——两轨中心距,900mm 轨距按950mm 计;

h S

H

——因曲线外轨超高所需的加宽值。 不同曲线半径线路加宽见表2-5。 (本表加宽未考虑超高加宽)。

铁路隧道规范

1 总 则 1.0.1 为了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和铁路技术政策,统一铁路隧道设计技术标准,使铁路隧道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铁路网中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 160h m /k 、货物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120h m /k 的 Ⅰ、Ⅱ级标准轨距铁路隧道的设计。 1.0.3 隧道按其长度可分为: 特长隧道 全长10000m 以上; 长 隧 道 全长3000m 以上至10000m; 中长隧道 全长500m 以上至3000m; 短 隧 道 全长500m 及以下。 注:隧道长度是指进出口洞门端墙墙面之间的距离,以端墙面或斜切式洞门的斜切面与设计内轨顶面的交线同线路中线的交点计算。双线隧道按下行线长度计算;位于车站上的隧道以正线长度计算;设有缓冲结构的隧道长度应从缓冲结构的起点计算。 1.0.4 隧道勘测设计,必须遵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重视隧道工程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隧道建设应注意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及保护农田水利,对噪声、弃碴、排水等应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1.0.5 隧道设计应依据可靠完整的资料,针对地形、地质和生态环境的特征,综合考虑运营和施工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使选定的方案、设计原则和建筑结构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1.0.6 新建铁路隧道的内轮廓,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的规定及远期轨道类型变化要求。对于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160km/h 新建铁路隧道内轮廓尚应考虑机车类型、车辆密封性、旅客舒适度等因素确定,隧道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面积,单线隧道不应小于422 m ,双线隧道不应小于762 m ;曲线上隧道应另行考虑曲线加宽。设救援通道的隧道断面应视救援通道尺寸加大,救援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25m 。 双层集装箱运输的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铁道部相关规定。 位于车站上的隧道,其内部轮廓尚应符合站场设计的规定和要求。 1.0.7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新建隧道应采用新建铁路标准,改建隧道宜采用新建铁路标准。 1.0.8 隧道建筑物应按满足100年正常使用的永久性结构设计,建成的隧道应能适应运营的需要,方便养护作业,并具有必要的安全防护等设施。 1.0.9 隧道建筑结构、防排水的设计及建筑材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地区环境的影晌。 1.0.10 隧道设计应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

铁路限界图集(全)

铁路限界图集(全)

————————————————————————————————作者:————————————————————————————————日期:

铁路建筑界限图集(最全) 1.铁路建筑接近限界(v≤160 km/h) (1) 建限—1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图 信号机、水鹤的建筑接近限界(正线不适用)。 站台建筑接近限界(正线不适用)。 各种建筑物的基本接近限界。 适用于电力机车牵引的线路的跨线桥、天桥及雨棚等建筑物。 电力机车牵引的线路的跨线在困难条件下的最小高度。 旅客站台上柱类建筑物离站台边缘至少1 500 mm,建筑物离站台边缘至少2 000 mm。旅客站台为低站台时其高度为300 mm,专为行驶旅客列车的线路上可建1 100

mm的高站台。货物站台的高度为1 100 mm。在非电气化区段的车站上,车辆调动频繁的站场内,天桥的高度不得少于5 800 mm。 货物高站台边缘(只适用于线路的一侧)在高出轨面距离1 100~4 800 mm间,距线路中心线距离可按1 850 mm设计。 曲线上建筑接近限界加宽办法 曲线内侧加宽(mm) 曲线外侧加宽(mm) 曲线内外侧加宽共计(mm) 式中R——曲线半径(m); H——计算点自轨面算起的高度(mm); h——外轨超高(mm); 的值亦可用内侧轨顶为轴,将有关限界旋转θ角求

得。 (2) 建限—2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图 (车库门等) 适用于新建及改建使用蒸汽及内燃机车、车辆的车库门、转车盘、洗车架、专用煤水线、洗罐线、加冰线、机车走行线上各种建筑物,亦适用于旅客列车到发线及超限货车不进入的线路上的雨棚。 适用于使用电力机车的上述各种建筑物。 X的值根据接触网的高度(有或无承力索)决定。 (3) 隧限—1 隧道建筑限界图 (蒸汽及内燃牵引区段)

铁路建筑限界测量

铁路建筑限界测量 自从动车组开通以后,铁路建筑限界的测量监测工作便成家常便饭的工作,而且基本上要在晚上“天窗点” 进行测量。线路等级不同,执行安全标准也不同,现编辑汇总铁路建筑限界测量标准,供大家参考。 第十一章建筑限界(部分摘自铁道部146号部令) 11.1限界测量要求 11.1.1安全 测量时穿好防护服,必须实行专人防护,做好瞭望,注意过往机车车辆,确保安全。 11.1.2工具 测量线时注意不能使用导电材质的测量工具,防止出现红轨。测量站台限界使用标准轨距站台尺,测量线间距应采用非导电尺规(如皮尺)测量。 11.1.3要求 11.1.3.1现场测量建(构)筑物最外点或最高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以及从轨面算起的垂直高度,与限界图或限界表对照,计算是否侵限。 11.1.3.2按线路指定面向站方向依次测量,每个站台至少测量6个点,测量点位置宜采用红色油漆在站台墙上用阿拉伯数字标示。 测量点1为斜坡站台与平面站台的交接处,测量点2为平面站台的中间,测量点3为另一端斜坡站台与平面站台的交接处,测量点1、2、3必须测量该点处线间距。 测量点4、5、6为其他测量点(如站台最高点、最大侵限点等),可不测线间距。 11.1.3.3处于曲线的站台必须注明曲线半径,曲线半径、外轨超高详见线路上工务石碑。线别指正线或到发线,判别正线、到发线可咨询各车站相关部门。 11.1.3.4测量要求做到数据准确、记录完整、判断无误。 11.2侵限判定 11.2.1严重侵限:实测值<二级超限限界+W[曲线内(外)侧加宽] 凡已侵入《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运输规则》的二级超限建筑接近限界者,为严重侵限,防碍行车安全,应立即进行处理。 11.2.2一般侵限:实测值<建筑限界+W[曲线内(外)侧加宽] 凡侵入《技规》建限而未侵入《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运输规则》规定的二级超限建筑接近限界者,为一般侵限,可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进行处理。 表11.2:站台、雨棚、天桥建筑限界表(铁运[1999]146号)

铁路限界

铁路限界 铁路限界(railway clearances)为了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允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铁路基本限界包括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接近限界。以下所列的现行铁路限界是“标准轨距铁路限界。” 建筑接近限界是一个和线路中心线垂直横断面,它规定了保证机车车辆安全通行所需要的横断面的最小尺寸。凡靠近铁路线路的建筑物及设备,其任何部分(和机车车辆有相互作用的除外)都不得侵入此限界之内。 在客货混用铁路线上(v≤ 160km/h),直线建筑接近限界1(建限-1,建限-2)、隧道建筑限界(隧限一1隧限一2)、桥梁建筑限界(桥限-1,桥限-2)如图1~图6 所示。 建限—1 图1 直接建筑接近限界图 建限—2

图2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图(车库门等) 遂限—1 图3 隧道建筑限界图(蒸汽及内燃牵引区段)

遂限—2 图4 隧道建筑限界图(电力牵引区段) 桥限—1 图5 桥梁建筑限界图(蒸汽及内燃牵引区段)

桥限—2 图6 桥梁建筑限界图(电力牵引区段) 机车车辆通过曲线线路时,其车体纵向中心线和线路中心线不一致,车体中部向曲线内侧偏移,车体端部向曲线外侧偏移。为了排除偏移所造成的障碍,可以按照偏移的程度将附近建筑物挪远,使机车车辆处于运行在直线线路上的状态,这种方法称作建筑限界的曲线加宽。计算方法为: 曲线内侧加宽(mm) 曲线外侧加宽(mm) 曲线内外侧加宽共计(mm) 式中,R为曲线半径(单位:m);H为计算点自轨面算起的高度(单位:mm);h 为外轨超高(单位:mm)。 在客运专线铁路线上(160 km/h<v≤200 km/h),铁路建筑限界基本尺寸如图7 所示,该建筑限界也适用于客运专线的隧道和桥梁。客运专线铁路曲线地段的建筑限界,应考虑因超高产生车体倾斜对曲线内侧的限界加宽,其加宽量为: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版

1 总则 1.0.1 为统一高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使高速铁路设计符合安全适用、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50~350km/h 的高速铁路,近期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还应执行相关规范。 1.0.3 高速铁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 (2)采用先进、成熟、经济、实用、可靠的技术; (3)体现高速度、高密度、高安全、高舒适的技术要求; (4)符合数字化铁路的需求。 1.0.4 高速铁路设计速度应按高速车、跨线车匹配原则进行选择,并应考虑不同速度共线运行的兼容性。 1.0.5 高速铁路设计年度宜分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 对铁路基础设施及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 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

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运量进行设计。 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应符合图的规定,曲线 地段限界加宽应根据计算确定。 7250 5500 4000 2440 1700 1750 1250 650 ③ ① ② ④ ⑤ 1700 25 1250 ①轨面

②区间及站内正线(无站台)建筑限界 ③有站台时建筑限界 ④轨面以上最大高度 ⑤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的距离(正线不适用) 图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单位:mm) 1.0.7 高速铁路列车设计活载应采用ZK 活载。 ZK 活载为列车竖向静活载,ZK 标准活载如图1.0.7-1 所示,ZK 特种 活载如图1.0.7-2 所示。 图1.0.7-1 ZK 标准活载图式 图1.0.7-2 ZK 特种活载图式 1.0.8 高速铁路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1.0.9 高速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节省用地、保护环境等有关法律、法规。 1.0.10 高速铁路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及国家现行有关规定。 1.0.11 高速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应根据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输送能力和运输需求等,在设计中按系统优化的原则经综合比选确定。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包括设计速度、正线数目、限制坡度、最小曲线半径、到发线有效长度、调度指挥方式、最小行车间隔、机车类型、机车交路、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和牵引质量等。这些技术标准是确定铁路能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一条铁路选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对设计线的工程造价和运营质量有重大影响,同时它们又是确定设计线的工程标准和设备类型的依据。 1.设计速度 设计速度应根据项目在铁路网中的作用、运输需求、工程条件,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符合旅行时间目标值的要求。 2.正线数目 正线数目是指连接并贯穿车站线路的数目。高速铁路应按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正线应按双方向行车设计。 3.限制坡度 限制坡度是设计线单机牵引时限制列车牵引质量的最大坡度。它不仅影响线路走向、线路长度和车站分布,而且直接影响行车安全、行车速度、运输能力、工程投资、运营支出和经济效益,是铁路全局性技术标准。 4.最小曲线半径 最小曲线半径是设计线采用的曲线半径最小值。最小曲线半径不仅影响行车安全、旅客舒适等行车质量指标,而且影响行车速度、运行时间等运营技术指标和工程投资、运营支出、经济效益等经济指标。最小曲线半径应根据铁路等级、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和工程条件比选确定,且不得小于《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 50090—2006)的规定值。 5.到发线有效长度 到发线有效长度是车站到发线能停放货物列车而不影响相邻股道作业的最

大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应采用650 m。尽端式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可按列车编组长度和列控系统要求计算确定。 6.调度指挥方式和最小行车间隔 调度指挥方式应采用调度集中。最小行车间隔应按照运输需求研究确定,宜采用3 min。 7.机车类型 机车类型是指同一牵引种类中机车的不同型号。机车类型应根据牵引种类、牵引质量、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运输需求,按照与线路平面、纵断面技术标准相协调的原则,结合车站分布和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8.机车交路 铁路上运转的机车都在一定区段内往返行驶。机车往返行驶的区段称为机车交路,其长度称为机车交路距离。机车交路两端的车站称为区段站。区段站都设置一定的机务设备。机车交路的距离会影响列车的运行时间和直达速度。 9.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高速铁路设计速度为300 km/h及以上时应采用CTCS-3级列控系统,设计速度为250 km/h时宜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 10.牵引质量 牵引质量应根据运输需求、限制坡度及机车类型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并宜与相邻线牵引质量相协调。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

1总则 为贯彻国家有关的法规和铁路技术政策,统一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的技术标准,使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铁路网中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160km/h的Ⅰ、Ⅱ级标准轨距铁路车站及枢纽的设计。本规范中凡与行车速度和铁路等级无直接关系的规定,也适用于其他客货列车共线运行的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 铁路车站及枢纽的设计年度应分为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10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20年。近、远期均采用预测运量。对于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对于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对于可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3年或第5年的运量设计。枢纽总布置图尚应根据20年以上的远景规划,预留长远发展条件。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按规定配置保障人身和行车安全,方便旅客旅行的设施设备。 铁路车站及枢纽建设应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互配合和协调,并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灾减灾、文物保护、节约能源和土地。 编组站、区段站应按照减少车流改编次数,实现车流快速移动的原则设置。货运站的设置应有利于实现货运组织集中化和专业化,客、货运量较小时不应设置中间站。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根据运输需要,系统、经济、合理地确定站段布局及规模。 铁路枢纽和复杂车站的设计方案,必须经过经济比较确定。在满足设计年度要求能力的前提下,铁路车站及枢纽的改、扩建应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复杂的车站改、扩建工程应有指导性施工过渡设计。 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的车站及枢纽设计应满足有关规定的要求。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会让站、越行站:为满足区间通过能力,必要时可兼办少量旅客乘降的车站。在单线上称会让站,在双线上称越行站。 中间站:办理列车通过、交会、越行和客货运业务的车站。 区段站:为货物列车本务机车牵引交路和办理区段、摘挂列车解编作业而设置的车站。 编组站:在枢纽内,办理大量货物列车解编作业的车站。 客运站:主要办理客运业务的车站。 货运站:主要办理货运业务的车站。 工业站、港湾站:主要为厂、矿企业或港口外部运输服务的车站。前者称工业站,后者称港湾站。 铁路枢纽:在铁路网结点或网端,由客运站、编组站和其他车站,以及各种为运输服务的设施和连接线等所组成的整体。 进出站线路:进出枢纽或车站的单独线路的统称。 进出站线路疏解:为消除或减少进出站线路上列车或机车运行的进路交叉所采取的措施。 疏解线路:对进出站线路进行疏解布置而修建的线路的简称。 3车站设计的基本规定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

中国铁路总公司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普速铁路部分) 2014 年 7 月·北京 总则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重要的民生工程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铁路运输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各工作环节须紧密联系、协同配合。为加强中国铁路总公司(简称铁路总公司)铁路技术管理,确保国家铁路安全正点、方便快捷、高速高效,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等制定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国家铁路。 本规程包括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两部分,本部分为普速铁路部分,适用于200 km/h 以下的铁路(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铁路除外)。 本规程是国家铁路技术管理的基本规章,各部门、各单位制定的技术管理文件等,都必须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在铁路总公司明令修改以前,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任何人员都不得违反本规程的规定。 国家铁路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以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保证安全生产。各单位对遵守本规程成绩突出者,应予表扬或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对违反者,应视其违反程度和造成事故的性质、情节及后果,给予教育、处分。

第一编技术设备 第一章基本要求 基建、制造及其验收交接 第 1 条铁路的基本建设、产品制造应综合配套,保证质量,采用系统集成技术,实现各子系统顶层协调统一,采用保证行车安全的技术设备,实现技术设备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不断提高运输能力。 第 2 条铁路基本建设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设计工作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根据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并充分听取建设单位、使用部门的意见。 设计文件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并按规定的审批程序批准。 第 3 条工程施工须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和监理制度。建设单位应会同相关铁路运输企业和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制定安全施工方案,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加强环境保护,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完毕应及时清理现场,不得影响铁路运营安全。 涉及营业线施工时,须按铁路总公司规定程序审批,且必须保证行车安全,减少对运输的影响。 第 4 条新建工程竣工后,应按规定进行验收,并进行安全评估。改建工程竣工后,应按规定进行验收。在确认工程符合技术标准、设计文件的要求,并检查竣工文件和技术设备使用说明书等资料齐全后,方可交接。新建、改建的工程设施必须有明确的质量保证期。 如运输生产急需,可按上述原则分段验收交接。 第 5 条铁路基本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节能、水土保持、劳动安全、职业卫生、消防、安全防护、公共安全等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 6 条铁路重要产品须按有关规定,执行行政许可、产品认证等铁路产品准入制度。 第 7 条铁路运输企业和建设单位应严格控制进入铁路的产品质量,建立必要的产品质量检验和质量问题追究制度。质量抽查不合格或实行准入管理但未获得相关资质的产品,不得在铁路使用。

工企铁路设计规范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贯彻国家有关铁路建设的方针政策,统一工业企业标准轨距(1435mm)铁路(以下简称“工业企业铁路”)工程及设备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特制定本规。 第1.0.2条本规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业企业铁路设计。对工业企业在运营中经常移动的、半固定的、生产过程有特殊要求的以及自行运营的专设铁路,均可按各部制订的专业规或补充规定设计。工业企业铁路,凡列为全国铁路网规划的组成部分,经有关部门批准者,可按路网铁路的有关设计规进行设计。如在近期主要承担工业企业运输时,对轨道及其他易于改变的建筑物和设备仍按本规有关条文设计。设计工业企业铁路时,还必须执行国家现行的卫生、防火、抗震、“三废”排放以及其他有关标准规的规定。 第1.0.3条工业企业铁路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与工业企业总布置、城乡建设、农田水利、铁路网以及其他交通运输系统相协调,保证工业企业生产运输需要,便于相邻工业企业共同使用,并兼顾沿线地方客货运输。 第1.0.4条工业企业铁路设计,应积极采用安全可靠、经济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铁路设备配置,应结合各工业企业特点,符合生产流程,遵守路(铁道部所属的单位,下同)厂(工业企业,下同)统一技术作业规定,简化交接程序,提高运营效率。并应力求紧凑合理,充分利用地区公用设施,尽量节约用地,节约能源。 各种结构应广泛采用轻型和标准设计。适应快速施工,合理节约材料,并尽量使用钢材、复合材料、工程塑料等代替木材。 第1.0.5条建设工业企业铁路必须进行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比选,提出建设的依据。 第1.0.6条工业企业与全国铁路网、港口码头、其他企业、原料基地及厂矿生产单位间衔接的工业企业铁路,应按工业企业远期或最大设计能力所承担重车方向的货运量划分等级,采用表1.0.6的规定。 等级时,应在设计任务书中明确,或在初步设计中提出论据,经审批确定。 运营期限不满十年的工业企业铁路不分等级,按本规有关 限期使用铁路的规定设计。 工业企业铁路各段所通过的货运量不同时,可考虑按各该段货运量相应的等级铁路标准设计,但应满足根据运输组织所确定的牵引定数的需要。 以调车运行的工业企业铁路,可根据其作用或长度选定其技术标准: 一、自接轨点通往企业站(车场)间和企业站(车场)相互间的联络线路;工业企业通行线路;以及自接轨点或分岔处引向作业场围外(不包括衔接的作业或停车线段)的衔接线路,其长度在2Km以上者,应按调车运行的联络线设计。 二、自接轨点或分岔处引向作业场围外(不包括衔接的作业或停车线段)的衔接线路,其长度在2km及以下者,以及其他连接线路,可按连接线设计。

铁路限界图集(最完整)

铁路建筑界限图集(最全) 1.铁路建筑接近限界(v≤160 km/h) (1) 建限—1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图 信号机、水鹤的建筑接近限界(正线不适用)。 站台建筑接近限界(正线不适用)。 各种建筑物的基本接近限界。 适用于电力机车牵引的线路的跨线桥、天桥及雨棚等建筑物。 电力机车牵引的线路的跨线在困难条件下的最小高度。 旅客站台上柱类建筑物离站台边缘至少1 500 mm,建筑物离站台边缘至少2 000 mm。旅客站台为低站台时其高度为300 mm,专为行驶旅客列车的线路上可建1 100

mm的高站台。货物站台的高度为1 100 mm。在非电气化区段的车站上,车辆调动频繁的站场内,天桥的高度不得少于5 800 mm。 货物高站台边缘(只适用于线路的一侧)在高出轨面距离1 100~4 800 mm间,距线路中心线距离可按1 850 mm设计。 曲线上建筑接近限界加宽办法 曲线内侧加宽(mm) 曲线外侧加宽(mm) 曲线内外侧加宽共计(mm) 式中R——曲线半径(m); H——计算点自轨面算起的高度(mm); h——外轨超高(mm); 的值亦可用内侧轨顶为轴,将有关限界旋转θ角求

得。 (2) 建限—2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图 (车库门等) 适用于新建及改建使用蒸汽及内燃机车、车辆的车库门、转车盘、洗车架、专用煤水线、洗罐线、加冰线、机车走行线上各种建筑物,亦适用于旅客列车到发线及超限货车不进入的线路上的雨棚。 适用于使用电力机车的上述各种建筑物。 X的值根据接触网的高度(有或无承力索)决定。 (3) 隧限—1 隧道建筑限界图 (蒸汽及内燃牵引区段)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 隧道建筑限界。 (4) 隧限—2 隧道建筑限界图 (电力牵引区段)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的确定 一条铁路的工程技术标准,是根据这条铁路的经济意义及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并考虑这条铁路的发展以及同相邻铁路的配合关系等条件来确定的。一次建成后不易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如路基、桥梁、隧道等,其技术标准应按远期运输需要来确定;随着发展的需要,可以逐步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如房屋、轨道等,其技术标准可按近期运输需要来确定。 因为铁路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也在逐步更新。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主要有铁路等级、轨距、坡度、曲线半径、限界、到发线有效长、洪水频率、标准活载等。 (1)铁路等级根据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在铁路网中的作用等,对铁路所划定的级别。中国1975年制定的《铁路工程技术规范》中规定,中国铁路分为 3级。其中Ⅰ级铁路是在全国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Ⅱ级铁路是在全国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Ⅲ级铁路是为某一地区服务的铁路。 轨距铁路轨道两股钢轨头部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铁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标准轨距为1435毫米。轨距大于或小于标准轨距的分别称为宽轨距和窄轨距。轨距测量法各国也有明确规定,中国规定在钢轨顶面下16毫米处测量,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规定在轨顶面下 5/8英寸(约16毫米)处测量。 坡度铁路区段内在规定的行车速度下对机车牵引重量起限制作用的坡度,即一个一定类型的机车,牵引一定重量的列车在上坡道上能够以“计算速度”运行的最大坡度,称为该线的限制坡度。限制坡度对于线路走向、线路长度、车站分布、工程投资、输送能力和运营指标等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关系线路全局的主要技术标准之一。这项标准是在全面分析了全国的自然条件、机车类型、路网构成、运量发展、投资效益的基础上,本着满足运量、适应地形、注意协调的原则制定的。设计铁路时,究竟采用哪个限坡数值,则需根据各条铁路的具体情况(运量需要、自然条件、牵引动力、投资效益等)拟出各种可能的方案,经过综合比较确定。 统一列车重量(牵引定数)可以避免列车换重作业,加速机车、车辆的周转,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所以在确定干线铁路的限制坡度时,应考虑同邻接干线牵引定数的统一协调。在较长的铁路上,如果地形难易程度差别较大,采用同一限制度坡会增大工程投资时,可采用多机坡度(多机坡度通常是线路中的最大坡度),或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将线路划分为若干区段,选用不同的限制坡度,并以调整机车类型等办法协调牵引定数,或在一个编组站换重、改编。在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限制坡度的大小还应根据运输要求,并结合既有线的特点来确定。超过限制坡度地段,是采用落坡,还是加强牵引动力,或是二者兼用,应进行经济比较确定。中国、苏联、美国和联邦德国采用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的数值见表1。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

1总则 为贯彻国家有关得法规与铁路技术政策,统一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得技术标准,使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得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铁路网中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160km/h 得Ⅰ、Ⅱ级标准轨距铁路车站及枢纽得设计。本规范中凡与行车速度与铁路等级无直接关系得规定,也适用于其她客货列车共线运行得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 铁路车站及枢纽得设计年度应分为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10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20年。近、远期均采用预测运量。对于不易改、扩建得建筑物与基础设施,应按远期运量与运输性质设计;对于易改、扩建得建筑物与基础设施,可按近期运量与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对于可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得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3年或第5年得运量设计。枢纽总布置图尚应根据20年以上得远景规划,预留长远发展条件。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按规定配置保障人身与行车安全,方便旅客旅行得设施设备。 铁路车站及枢纽建设应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互配合与协调,并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灾减灾、文物保护、节约能源与土地。 编组站、区段站应按照减少车流改编次数,实现车流快速移动得原则设置。货运站得设置应有利于实现货运组织集中化与专业化,客、货运量较小时不应设置中间站。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根据运输需要,系统、经济、合理地确定站段布局及规模。 铁路枢纽与复杂车站得设计方案,必须经过经济比较确定。在满足设计年度要求能力得前提下,铁路车站及枢纽得改、扩建应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物与设备。复杂得车站改、扩建工程应有指导性施工过渡设计。 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得车站及枢纽设计应满足有关规定得要求。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得有关标准、规范得规定。 2术语 会让站、越行站:为满足区间通过能力,必要时可兼办少量旅客乘降得车站。在单线上称会让站,在双线上称越行站。 中间站:办理列车通过、交会、越行与客货运业务得车站。 区段站:为货物列车本务机车牵引交路与办理区段、摘挂列车解编作业而设置得车站。 编组站:在枢纽内,办理大量货物列车解编作业得车站。 客运站:主要办理客运业务得车站。 货运站:主要办理货运业务得车站。 工业站、港湾站:主要为厂、矿企业或港口外部运输服务得车站。前者称工业站,后者称港湾站。 铁路枢纽:在铁路网结点或网端,由客运站、编组站与其她车站,以及各种为运输服务得设施与连接线等所组成得整体。 进出站线路:进出枢纽或车站得单独线路得统称。 进出站线路疏解:为消除或减少进出站线路上列车或机车运行得进路交叉所采取得措施。 疏解线路:对进出站线路进行疏解布置而修建得线路得简称。 3车站设计得基本规定 3.1.1在铁路车站线路得直线地段上,主要建筑物与设备至线路中心线得距离应符合表 3.1.1得规定。 3.1.2在车站线路得曲线地段上,各类建筑物与设备至线路中心线得距离及线间距应按现 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 146、3得有关规定加宽。位于曲线内侧得旅客站台,如线路有外轨超高时,应降低站台高度,降低得数值为0、6倍外轨超高度。

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gbj12-87(前)

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 来源:发布时间: 2004-5-23 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 GBJ12-87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施行日期: 1988 年 8 月 1 日 关于发布《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的通 计标〔 1987 〕 2415 号 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 号《关于印发1982 年至 1985 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规范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 ,由铁道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TJ12— 74 (试行),已修订完毕,并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修订后的《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GBJ12— 87 为国家标准,自 1988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原《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TJ12 —74 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铁道部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负责。出版发行由中国计划出版社负责。 国家计划委员会 1987 年 12 月 21 日 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81)建发设字第 546 号通知的要求,由我部负责主编 , 具体由我部第三勘测设计院会同冶金部长沙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机械部湘潭牵引电气设备研究所、煤炭部规划设计总院、化工部吉林化学工业公司铁路运输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煤矿设计院,共同对《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 TJ12—74 (试行)进行修订而成。 在规范修订过程中,总结了原规范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开展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广泛征求意见,对其中一些重大问题作了专题讨论。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修订后的规范共分 14 章和 5 个附录。修订的主要内容有:调整章节,充实内容,扩大适用范围 , 修改划分铁路等级的规定,取消厂外线和厂内线分类,修改不恰当的技术标准和规定,删去非本规范范围和过繁、不具体、缺乏实用意义以及技术陈旧的条文,补充缺漏和不完善的条文,增加新技术成果等。 在实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有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天津市北站),并抄送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北京市西交民巷)以便修订时参考。 铁道部 1986 年 10 月 主要符号 线路 R——曲线半径; I ——减缓坡段长度(或货物列车长度); a 减缓坡段长度(或货物列车长度)内平面曲线偏角; △ir ——曲线阻力所引起的坡度减缓值。 路基 h 路堤边坡高度; m――道床或路基边坡坡率; △ b――路基面每侧加宽值; B――挡土墙基底宽度; B'――挡土墙检算的截面宽度; K――压实系数; Ke――挡土墙滑动稳定系数; Ko 挡土墙倾覆稳定系数; b 压应力;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1 总则 1.0.1 为统一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要求和方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铁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1.0.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和规模、环境特征及其敏感性以及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0.4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并必须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 1.0.5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采用的基础数据应真实、可靠,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应合理、适用,结论观点应明确。 1.0.6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环境 enviroment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0.2 环境影响 enviro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铁路建设或运输生产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2.0.3 环境要素 enviromental elements 构成物理、化学、自然和社会环境属性的特征因素。 2.0.4 评价因子 assessment factor 表征环境要素及污染物属性的特征指标。 2.0.5 生物量 biological mass 又称“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 2.0.6 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 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 2.0.7 生物群落 biological community 在一定区域或一定生境内各个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元。 2.0.8 景观 landscape 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2.0.9 异质性 heterogeneity 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 2.0.10 优势度 dominance 综合反映给定景观区域内某一类拼块所占的相对面积或数量、分布均匀程度和连通程度的参数。 2.0.11 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土壤在外营力(风、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0.12 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

铁路货物超限等级计算及机车车辆限界图

铁路超限计算规则 为了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其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允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叫限界。 限界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限制机车车辆断面尺寸、限制沿线设备安装尺寸、确定建筑结构有效尺寸图形。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限界分为机车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接近限界。 机车车辆限界、是机车车辆横断面的最大极限。当机车车辆停留在平直铁道上,车体的纵向中心线和线路的纵向中心线重合时,其任何部分不得超出规定的极限轮廓线。所以,机车车辆不是造得越高越宽越好,尽管高而宽的车辆,可以装更多的货物,可以拉更多旅客。 建筑接近限界是一个和线路中心线垂直的横断面,它规定了保证机车车辆安全通行所必需的横断面的最小尺寸。凡靠近铁路线路的建筑物及设备,其任何部分(和机车车辆相互作用的设备除外)都不得侵入限界之内。 铁路限界 铁路限界 机车车辆限界 机车车辆限界系指机车、车辆在设计制造时,各部位距轨面的最高尺寸和距线路中心线的垂直面最宽尺寸的轮廓图,它是新造和使用中的机车车辆,除升起的受电弓外,任何部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超过的轮廓尺寸。使用平车或敝车装载货物时,除超限货物或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超过此轮廓尺寸。所以,机车车辆限界也是一般货物的装载限界。 高度在3600~4300 mm间的任一高为H处的机车车辆限界半宽的计算公式为“1700-(H-3600)×1/2”;高度在4300~4800 mm间的任一高为H处的机车车辆限界的半宽的计算公式为“1350-(H-4300)×9/5”。 车辆停留在水平直线上,其的任何部位超出机车车辆限界基本轮廓者或车辆行经半径为300米的曲线时,装备的计算宽度超出机车车辆限界基本轮廓者,均为超限货物。 根据货物的超限程度,超限装备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超限、二级超限和超级超限。 1、一级超限:自轨面起高度在1250毫米及其以上超限但未超出一级超限限界者; 2、二级超限:超出一级超限限界而未超出二级超限限界者,以及自轨面起高度在150毫米至未满1250毫米间超限但未超出二级超限限界者; 3、超级超限:超出二级超限限界者。

铁路工程技术规范房屋建筑

铁路工程技术规范房屋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第十二篇 (1974)交铁基字2960号公布 1975年7月1日起试行 总则 总--1条铁路布局要从国家的全局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要正确处理铁路建设与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近期与远期的关系;要注意与水利、公路、航运、管道运输等以及城乡建设的配合;并结合资源分布、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全面研究选定铁路的线路走向和主要技术标准。 总--2条在铁路建设中,大力支援农业,要节约用地,少占农田,有利灌溉,方便交通;并结合工程措施,以利于改地造田。 总--3条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鼓励发明创造,开展科学试验。积极而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总--4条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不断提高工程质量。设计时要切实做好经济调查和地形、地质、水文的勘察工作,搞好方案比选,坚持实行“三结合”现场设计和审查。施工时,要严格按施工规则和操作规程执行,建立健全工程质量和安全检查制度。所采用的主要材料、器材和设备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 总--5条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要大、中、小并举,土洋结合。对于设计建筑物和采用设备,要全面比选,结合我国工业生产水平,既防止标准过高,又照顾到运输发展的需要。在保证各类建筑物和设备安全高效率使用的条件下,要力求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做到临时工程和永久工程相结合,少花钱多办事,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果。 总--6条铁路厂、段、所、站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有关规定执行。 总--7条贯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全面安排,综合平衡,保证重点。 在勘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技术管理,确保质量,提高效率。 要加强计划管理工作,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要切实做好施工准备工作,注意工程的衔接。要抓紧设备订货和安装,加快完成收尾配套工程。 总--8条贯彻安全生产方针。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技术安全措施,严格按各项安全规则执行,注意改善劳动条件,关心职工生活,做好预防自然灾害工作,确保安全生产。 总--9条新建和改建的铁路(或区段),其等级的划分主要根据线路意义和在整个铁路网中的作用,并结合国家要求的年输送能力考虑决定。铁路等级划分为三级。 Ⅰ级铁路----保证全国运输联系,具有重要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和在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远期国家要求的年输送能力大于800万吨者; Ⅱ级铁路----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在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远期国家要求的年输送能力为500万吨及以上者; Ⅲ级铁路----为某一地区服务,具有地方意义的铁路,远期国家要求的年输送能力小于500万吨者。 总--10条各级铁路行车最高速度: Ⅰ级铁路为120公里/小时; Ⅱ级铁路为100公里/小时; Ⅲ级铁路为80公里/小时。 行车速度高于120公里/小时的铁路,应在计划任务书中提出要求,其技术标准另行拟定。

(整理)《铁道货车通用技术条件》GB.

铁道货车通用技术条件 GB/T5600-2006 铁道货车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ailway freight car 目次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一般要求 4 材料要求 5 制造要求 6 涂装与标记 7 各车种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通用敞、棚、平车技术要求 附录B(规范性附录) 专用货车技术要求 附录C(规范性附录) 罐车通用技术要求 附录D(规范性附录) 机械冷藏车通用技术要求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5600-1997《铁道货车通用技术条件》。 与前版标准相比,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变化如下: ——一般要求中,新增了结构、运用、安全性等方面的内容; ——材料要求中,取消了各类铸件、锻件、焊丝、弹簧等的材质要求,新增耐大气腐蚀钢、不锈钢、铝合金、铸钢件、涂料及其他金属、非金属的材质要求; ——车体制造要求、转向架、制动装置、车钩缓冲装置、落成要求、涂装标记等按现车结构和新标准进行了修订; ——新增了附录A“通用敞、棚、平车技术要求”; ——新增了附录B“专用货车技术要求”; ——新增了附录C“罐车通用技术要求”; ——新增了附录D“机械冷藏车通用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铁道货车的基本要求,铁道货车的检查与试验规则见GB/T5601《铁道货车检查与试验规则》。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铁道部提出。 本标准由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株洲车辆厂、四方车辆研究所、北京二七车辆厂、西安车辆厂、太原机车车辆厂、武昌车辆厂、眉山车辆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兵、孙琰、卢静、雷青平、朱森、孙明道、田葆栓、章薇、肖江石、朱秀琴、刘翀原、王宏。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5600-1985、GB/T5600-1997。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本线新建段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 国铁Ⅰ级(1)铁路等级单线2)正线数目(内燃 电力.(3)牵引种类,单机牵引)机车类型 DF4D(4 ‰)限制 坡度 12.5 (5 350m;米,困难(6)最小曲线半径 400 4000t 7)牵引质量( 750m 8)到发线有效长度(站 间自动闭塞(9)闭塞类型二、有关主要技术标准选择的基本原则 1、与本线功能、定位相适应性原则 在主要技术标准选择时,充分考虑本线的功能和定位,本着实际客观的原则进行 设计。 2、满足本线安全、运输需求的原则 本线为专用铁路,预测运量不是很大。在对主要技术标准选择时,紧密结合项目 特点,保证运营安全,满足运输需求,并适度留有余地,考虑货流波动的影响。 3、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性兼顾原则 本线为专用铁路,在设备选择时,既要根据铁路发展方向,积极采用新技术,提 高运输效率。同时,也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寻求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 兼顾的方案。 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 1、铁路等级 本线是地方铁路,主要为地方和企业服务,货物运输以钢铁为主。该段铁路等级 按国铁一级铁路标准设计。 2、正线数目 根据运量预测,该段铁路近期货运量在设计年度范围内单线能力可满足货运量的 要求。因此,本次设计正线数目为单线。 3、限制坡度 根据本段地形及地面建筑物情况,本次设计了单机12.5‰方案。由于地形较陡 而且施工干扰较大,但该方案线路顺直,工程投资省,车站改建规模小,运输组 织方便。新建线限制‰。12.5坡度,采用单机 4、最小曲线半径的选择 本线为地方铁路,根据《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最小曲线半径为: 一般600m,困难350m;由于本段地形相对复杂,为满足夹直线长度,减少养护 工作量,且不影响行车安全,在实际选线最小曲线半径的选择原则上不小于350m。 5、牵引种类及机车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