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树菩萨自龙宫得佛法的问题

关于龙树菩萨自龙宫得佛法的问题

首先,先将一个容易混淆的项去掉就是中国的龙。

印度龙和中国龙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所谓龙族是以龙为其族象征的一个古印度的部族。印度的龙就是有角的蛇,所谓角就是一个斜金字塔形的头部突起。古印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龙象不分。所以,现在对于印度的龙的考据,基本上持两种态度:1.古印度的龙就是象,是翻译上出现了偏差,最后以讹传讹形成了错误认知。2.古印度的龙是有角的蛇,所谓龙族,是饲养、驯化蛇为主业,并且崇拜蛇,以其为部族、国家的标志象征的部族。很多人类古老的民族都以动物作为自己部族或国家的象征,这是一个人类史上非常多见的现象,至今亦是如此。

况且现今所存的龙树菩萨像上的龙头都是有角或无角的蛇头,这一点上就很能说明问题,还有龙女像也是如此,头背后是有角或无角的蛇头,身体是蛇身,因此不难分辨印度的龙和中国牛鼻、鲤须、四鹰爪的龙的形象和意象。

印度龙:

据目前所知的史料来看,印度有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是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的《智度论》从一些迹象来看,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成为“龙王”,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龙文化。古印度本来没有龙的观念,梵文中没有“龙”的专用词,“龙”是和“象”合用一个词来表示的。在古印度神话中,雷电是骑白象的大神因陀罗手持雷凿造成的。中国龙传入印度之后,龙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罗,成为风雨雷电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象”

的词又来表示“龙”了。

印度龙在佛教中是一般的神灵,如佛经中的天龙八部之“龙”,不过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无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能够升天入地,沟通天人;能为神仙乘驭,来往于天地之间。如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帝喾、启亦乘龙往来。而印度佛教中的龙则没有这种神性。大神乘骑的是金翅鸟,

如古印度人的天神毗湿奴常骑在金翅鸟上飞行。佛教中的文殊菩萨乘的是狮子或坐白莲台普贤菩萨乘的是六牙白象或

坐青莲台.

印度龙在印度文化是某一水域的主宰神,

它的地方神特性较明显,龙王的种类繁多,各水域都有龙王、龙宫。而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传入之前,中国的龙没有地域性,龙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受到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龙的形象基本上也相同的,只有颜色的区别,分为青、赤、白、黑、黄五种。

中国龙:

中国龙的形象现今出土文物可见的最早的除了以上提过的新时期时代的贝壳龙以外就是猪龙文化了。从商中叶到魏晋时期出土了大量的猪龙的形象,龙有了类似环形的虫身,头是一个野猪的头,这也是一种意会精神的图腾文化。

从商中叶始,中国已经开始了大量的普及性的家畜饲养,猪是家庭财富的象征,你看现代汉语里“家”字的宝盖头下面依然是最早的猪字。那时候的猪都是野生野猪的驯化版,因此都还保留着锋利的野猪牙,后来因为长期的饲养驯化,后来那利齿就逐渐退化了。

中国龙是国家统一的象征,皇帝之所以叫真龙天子,意思就是大一统的国家的具有统领一国能力的万民之首领,所谓天子,就是天道之子——懂得自然万物相处之道,能与民众休戚与共的人。后来有喜欢愚化百姓的国君出现,导致龙而被神化了,成了权力及其威慑力的象征。

龙生九子就更是抽象化的比喻了,比如说赑(bi)屃(xi),好多无知的人就以为是驮碑的乌龟,其实,它是披着龟壳型龙甲的蟒身巨龙,它的比喻就是能承担巨大责任的人,因此将歌功颂德的碑都放在它的身上,意思就是说,能上碑文的人,都是承载了巨大历史责任的人。还有我们现叫自来水的出水口为“龙头”“水龙头”,“水龙头”就是水龙蚆(ba)虫夏(xia),

它所代表的是具有疏导能力的智者,因此它专司水路,因此中国所有大型建筑的泄水口的出口,还有一些泉水的出口都是用它的形象。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佛经中的龙、龙王、龙宫是什么:

古印度佛经或神话中的龙或象都不是现实中的动物,如果依据畜生道的定义来看,护法龙王阿耨达池龙王已经不属于畜生道了,是脱离畜生道一切烦恼的护法,这是一个佛学上的基本常识。因此说护法龙王是畜生或者畜生道本就是意气之言。

如果以《天龙八部》为依托,龙族就更不可能是畜生道的。即便不承认天龙八部,从古印度史上看龙族是印度自古以来即有名为‘那伽

’(龙)之种族,并非雅利安人种。现今散居于东北印度阿萨姆(Assam)地方,及缅甸西北部等地,崇拜龙蛇。

印度龙是动物形象的大蛇是畜生道的,也是佛经中记载的守

护佛陀的护法(详见参考资料),龙王得佛陀教化脱离苦难,因此有遗留经书之事。如果龙树菩萨要取经也必然是要去得佛陀教化的龙族取经。此受自佛陀来,何谓畜生授法呢——根据《阿含经》的记载佛法留于龙宫是佛陀教化之迹,龙族之学是佛陀亲传,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从四生来看:

胎生者,从胞胎而出生也。谓此类有情,因爱欲杂染之惑,起横、竖乱想之业,惑业相滋,故感此生之报,即人畜龙仙之类是也。(横、竖者,人身竖,而畜生横也。因行正道,得为人类,故身竖;因行邪道,感生畜类,故身横也。)卵生者,从壳而出生也。谓此类有情,因虚妄颠倒之惑,起飞沉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鱼鸟龟蛇之类是也。(飞沉者,若想念浮举,则为飞禽;若情念沉重,报为鱼蛇之类也。)湿生者,从湿处而受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执着之惑,起翻覆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含蠢蠕动之类是也。(翻覆即飞伏也。因违义背信,翻覆任情,遂感蠢蠕飞伏之类也。)化生者,无而忽有也。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变易之惑,起舍故取新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转蜕飞行之类是也。(转蜕飞行者,如蚕蜕形为蛾,如雀化蛤之类。)且,龙树菩萨并无龙王教授,他是自己观看龙族的记载的。参考资料:

na-ga(第一个a为长音)是梵语“龙”:

音译那伽、曩哦。八部众之一。一般谓其为住于水中,能呼云起雨之蛇形鬼类,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其首领称作龙王或龙神。经论中有关龙的记载颇多。

龙族:印度自古以来即有名为‘那伽’(龙)之种族,并非雅利安人种。现今散居于东北印度阿萨姆(Assam)地方,及缅甸西北部等地,崇拜龙蛇。佛典中有关龙王教化之故事,有学者以为系意指此那伽种族之归依佛教。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修行本起经》卷上等载,佛诞生时,难陀及优波难陀二龙王在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以灌洗太子之身。

《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等处记载,佛从菩提树下起,往牟枝磷陀龙王池边,坐一树下思惟,时七日洪雨不止,牟枝磷陀龙王乃出,以身绕佛七匝,

引头覆佛头上,守护佛陀,使不受诸恼乱。

《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载,佛在教化优楼频螺迦叶时,尝于火神堂中降伏毒龙。此等传说,现今印度的巴路特(Bharhut)、山崎(Sanci)、阿摩罗婆提(Amara^vati^),及爪哇的波罗浮屠(Buro-budur)等古塔,皆存有其雕刻。其中之龙,多作人身蛇形之像。关于印度龙的种类:《翻译名义集》卷二云(大正54?1078b)∶

龙有四种:

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像之尔;

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

三.地龙,决江开渎;

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又云(大正54?1078b)∶

堕龙中有四因缘∶

一.多布施

二.嗔恚

三.轻慢他人

四.自贡高。《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云,阎浮提之龙王(阿耨达池龙王除外)有三患∶

1.诸龙皆被热风、热沙着身,受皮肉骨髓烧灼之苦恼。

2.诸龙宫内,恶风暴起,诸龙受失宝饰衣、龙身自现之苦恼。

3.诸龙各在宫中相娱乐时,金翅大鸟入宫捉搏欲食,诸龙怖惧,常怀热恼。故诸龙常怀怖惧、热恼,而阿耨达龙却无此忧患。

又,同经卷十九《龙鸟品》说,龙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之别,依次为卵、胎、湿、化四生之金翅鸟所食。《瑜伽师地论》卷二载:七金山八支德水中之龙宫住有持地、欢喜近喜、马骡、目支邻陀、意猛、持国、大黑、黳罗叶等八大龙王。龙宫:龙王之住处称为龙宫。《长阿含经》卷十九《龙鸟品》云(大正1?127b)∶

大海水底有娑竭龙王宫,纵广八万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严饰皆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正法念处经》卷六十八云(大正17?402b)∶

过军阇罗山,(中略)有一大海,于海水下五百由旬,有龙王宫,种种众宝以为庄严,毗琉璃宝,因陀青宝,颇梨栏楯,七宝庄严,光明摩尼种种众宝,庄严殿堂,重阁之殿,犹如日光,有如是等无量宫殿,德叉迦龙王以自业故,住此宫殿。

此外,《龙树菩萨传》载有龙树菩萨获大龙菩萨接入龙宫,开七宝藏,授与诸方等深奥经典等事。按,印度传说,以为在佛法隐没时,龙宫即为护持、秘藏佛典的地方。

梵语na^ga(那伽)乃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话中,为人面蛇尾之半神,其种族有一千,为迦叶波(Kas/yapa)之妻歌(Kadru^)所生,住于地下或地下龙宫(pa^ta^l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