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腐蚀不锈钢铸件的热处理

耐腐蚀不锈钢铸件的热处理
耐腐蚀不锈钢铸件的热处理

耐腐蚀不锈钢铸件的热处理

1.马氏体耐腐蚀不锈钢铸件的热处理马氏体耐腐蚀不锈铸钢中铬的质量分数为l3%,且含碳量较高,淬透性好,经适当热处理后,不仅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抗腐蚀性能也较好,故该钢种常以热处理状态供货。

马氏体耐腐蚀不锈铸钢常用的调质处理工艺,通常选用950~1050。C油淬或空冷,然后650~750。C 回火——即调质处理。一般淬火后应立即回火以防止因淬火组织应力而导致铸件开裂。调质状态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和铁素体。图ll-49为淬火温度对w(Cr)=13%的马氏体耐蚀不锈铸钢脆性转变温度的影响。表ll—20为四种不同热处理规范对ZGl5Crl 3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表11—21为不同回火温度下ZGl5Crl3铸钢的力学性能。表lI-22为不同回火温度下ZG30Crl3铸钢的力学性能。

由表li-20~表ll—22可知,ZGl5Crl3、ZG30Crl3铸钢在300。C~600。C会出现回火脆性,故应尽量避免在此脆性区回火。图11—50为回火温度对ZG06Crl3Ni4Mo(CA一6NM)力学性能的影响。表11—23

为马氏体耐蚀不锈铸钢的热处坪规范.

①退火后,炉冷。

②淬火保温时间至少30rain后,油冷或空冷。

③回火温度不得采用370~595。C。

④CA一6NM为美国钢号,相当于ZG06Crl3Ni4M0。

含有少量镍、钼、硅等合金元素的高强度低碳马氏体不锈钢铸件,经正回火处理后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焊接性能和抗磨性能。广泛用于大型水轮机整铸或铸焊叶轮。其通常选用的热处理规范为950~1050。C正火+600~670。C回火。对大型铸件如水轮机叶轮的热处理规范各参数(/E火回火温度、保温时间及冷却速率等)必须预以严格控制,才能得到所规定的铸件性能要求。图ll—51~图ll-56为正火温度、保温时间、正火后的冷却速率、回火温度及钼、硅含量对ZGl0Crl3Nil高强度马氏体不锈铸钢性能的影响。 2.铁素体不锈钢铸件的热处理铁素体不锈钢铬的质量分数通常为16%~30%,加热时无相变,不能利用热处理来强化,所以对耐腐蚀要求不高的铸件,可在铸态使用。如需改善耐腐蚀性能和机加工性能,可施行退火。为避免脆性,退火温度不应低于540。C,也不能高于850。C,而且退火保温终了后应空冷或水冷,不宜随炉冷却。

铁素体不锈钢铸件退火热处理特点:

(1)高铬不锈钢铸件加热时易引起晶粒粗化,而使铸件变脆,易产生晶间腐蚀,故应避免过热。

(2)铁素体不锈钢铸件在850。C以上高温快冷时被敏化而产生晶间腐蚀。故铁素体不锈铸钢的退火温度最好在850。C以下。

(3)铁素体不锈钢铸件特别是含7.22(Cr)一z8%时,在加热到700~800。C产生d相而发脆。因此,退火后缓冷就易变脆。同时在370~540。C温度下加热也会产生脆性。

3.奥氏体不锈钢铸件的热处理奥氏体类不锈钢铸件的铸态是奥氏体+碳化物或奥氏体+铁素体两相组织。为了使钢具有最佳的抗腐蚀性,一般该类铸钢件均需施行热处理。其热处理特点为:

(1)固溶处理:将铸件加热到950~1175。C,使碳化物完全溶解。保温后淬入水、油或空气中,得到单相组织。

固溶温度的选择取决于钢中碳含量。含碳越高,所需固溶温度也越高。图11-57为Fe—Ni—Cr合金

碳溶解度曲线。常用奥氏体不锈铸钢的固溶处理规范见表ll—24。

奥氏体不锈铸钢固溶处理的加热方式宜采用先低温预热,再快速加热到固溶温度的工艺,以减少加热过程中铸钢件表面与心部的温差。其保温时间决定于铸钢件壁厚。一般按每25mm壁厚保温lh计算,保证铸件各截面全部热透即可。

固溶处理的冷却介质,可用水、油或空气。其中以水为常用。空气冷却仅适用于薄壁铸件。

对于不能或不适宜采用固溶处理的奥氏体不锈铸钢,也可采用870~980。C保温24~48h后空冷的处理工艺。来改善钢的耐蚀性能。但此工艺对含碳量极低的不锈铸钢薄壁铸件或切削加工后需进行焊接的铸钢件不适用。

(2)稳定化处理:奥氏体不锈钢铸件(18Crl8Ni型)虽经固溶处理后具有最佳的抗腐蚀性能。但当重新加热到500~850。C或铸件在此温度使用时,则钢中碳化铬又会重新沿奥氏体晶界析出,导致钢晶界腐蚀破坏或焊缝开裂缺陷。这种现象称之为敏化。为了提高这类奥氏体不锈铸钢的抗晶界腐蚀性能。一般添加钛、铌等合金元素,并在固溶处理后,再重新加热到850~930。C,快冷。这样钛和铌的碳化物首先从奥氏体中析出,从而阻止了碳化铬的析出,改善了钢在上述温度加热使用时的抗晶界腐蚀性能。

4.沉淀硬化不锈钢铸件的热处理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一般含有形成硬化相的铜、铅、钼、钛等合金元素。这类元素在奥氏体中有较大的溶解度,而在马氏体中则很小。因此,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热处理首先是进行固溶处理,使铸态析出的硬化相充分溶解。然后再进行沉淀硬化处理,使二次硬化相析出从而达到提高不锈钢铸件的强度并使之兼有良好耐腐蚀性能的目的。此外,固溶处理也会改善铸钢件的切削加工性能。

沉淀硬化不锈铸钢热处理特点:

(1)固溶处理前,最好先缓慢预热到650。C,然后再快速升温。铸件也可高温装炉。表lI-25为不同壁厚铸件最高装炉温度。

(2)固溶温度一般为I020~1060。C,保温时间按每25mm壁厚lh计算。固溶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因过热使钢的Ms点降低,增加钢中残余奥氏体,降低铸件强度。形状复杂的铸件,可将固溶温度降低到927。C。

(3)为消除铸钢件中(特别是厚大件)存在的树枝状组织及成分偏析的不均匀性,最好在固溶前进行高温均匀化处理。均匀化的温度为l000~1150。C,保温时间根据铸件壁厚而定。列为不同铸件性能要求的时效处理规范。图11—58为时效温度对ZGCrl7Ni4Cu2(美国牌号7—4PH——见第6章)沉淀硬化不锈钢抗拉和屈服强度的影响。

(5)为改善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力学性能,在固溶处理后采用700~810。C×2h空冷,再进行620。C×4h 空冷两阶段热处理,其切削性能也有显著地改善。处理后铸钢件性能见表ii-27。

不锈钢的热处理

合金元素对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铬 决定不锈钢耐蚀性的主要元素是铬。这是由于钢中含有足够量的铬时,钢在氧化性介质中就可形成以Cr2O3为基体的稳定的表面防护膜;同时,铬能够有效地提高固溶体(铁素体、马氏体或奥氏体)的电极电位,从而使钢不受腐蚀。铬对提高钢的电极电位是遵循n/8规律的。即当铬良达到n/8原子(1/8、2/8、3/8…或12.5%、25%、37.5%…)时,电极电位有一个跃增,见下图铬的原子浓度占1/8(即12.5%),若以质量计,为11.7%,所以铬不锈钢的含铬量都在12%以上。 2碳 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是稳定奥氏体的元素,并且作用很大,相当于镍的30倍;另一方面,由于碳和铬的亲和力很强,它与铬可形成一系列的复杂碳化物,其成分随钢中含铬量的不同而异,含铬量少于10%

时,主要是渗碳体型碳化物(Fe,Cr)3C;在高铬钢中则形成复杂的碳化物(Cr,Fe)7C3或(Cr,Fe)23C6。因此,钢中含碳两越高,其抗腐蚀性就越低。对于不锈钢来说,要求耐蚀性是主要目底,故不锈钢的含碳量一般都较低,大多数仅为0.1~0.2%,一般不超过0.4%。只有在少数情况下,例如用作滚动轴承、弹簧和刃具时,由于要求高的硬度和耐磨性,才将含碳量提高至0.85%~0.95%(如9Cr18钢)。但为了保持一定的耐蚀性,这;类钢的含铬量也相应地要高些。 3镍 镍是形成奥氏体的合金元素,但镍的作用只有与铬配合时才会充分发挥出来,若单独使用镍而不使用铬,低碳镍钢要获得纯奥氏体的单相组织,含镍量需高达24%,事实上含镍量达到27%时才能提高钢的耐蚀性,故在不锈钢中没有单独以镍作为合金元素的。当镍和铬配合时,镍提高钢的耐蚀作用就显著地表现出来。 向铁素体不锈钢中加入少量的镍,即可使金相组织由单相铁素体转变为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状态,这样就可通过热处理来改善和提高其机械性能。例如,单相铁素体的Cr17钢是不能通过热处理提高机械强度的,其抗拉强度只有400MN/m2左右,但加入2%镍的Cr17Ni2钢,经10000C油冷淬火和3000C回火后,抗拉强度可达1100MN/m2。这是由于镍的加入,组织具有γ→α的转变的缘故。

热处理手册

《热处理手册(第1卷):工艺基础》是一产热恋处理专业的综合工具书,共4卷。《热处理手册(第1卷):工艺基础》共11章,内容包括基础资料、金属热处理的加热、金属热处理的冷却、钢铁件的整体热处理、表面加热热处理、化学热处理、形变热处理、非铁金属的热处理、铁基粉末冶金件及硬质合金的热处理、功能合金的热处理、其他热处理技术。《热处理手册(第1卷):工艺基础》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组织编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内容系统全面,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热处理手册(第1卷):工艺基础》可供热处理工程技术人员、质量检验和生产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热处理人员、质量检验和生产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科研人员、设计人员、相关专业的在校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基础资料 1.1 金属热处理分类及代号 1.2 合金相图 1.3 现行热处理标准题录 参考文献 第2章金属热处理的加热 2.1 金属和合金相变过程中的元素扩散 2.2 钢的加热转变 2.3 加热介质和金属与介质的作用

2.4 加热计算公式及常用图表2.5 加热节能措施 2.6 可控气氛 2.7 加热熔盐和液态床 2.8 真空中的加热 参考文献 第3章金属热处理的冷却3.1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3.2 钢件热处理冷却过程3.3 淬火冷却介质 3.4 淬火冷却介质 参考文献 第4章钢铁件的整体热处理4.1 钢的热处理 4.2 铸铁的热处理 参考文献 第5章表面加热热处理 5.1 感应加热热处理 5.2 火焰淬火 5.3 激光、电子束热处理5.4 其他表面热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第6章化学热处理 6.1 钢的渗碳 6.2 钢的碳氮共渗 6.3 渗氮及以氮为主的共渗6.4 渗金属及碳氮之外的非金属6.5 离子化学热处理 6.6 气相沉积与离子注入技术参考文献 第7章形变热处理 7.1 概述 7.2 低温形变热处理 7.3 高温形变热处理 7.4 表面形热处理 7.5 形变化学热处理 参考文献 第8章非铁金属的热处理 8.1 铜及铜合金的热处理 8.2 铝及铝合金的热处理 8.3 镁合金的热处理 8.4 钛及钛合金的热处理 8.5 高温合金的热处理 8.6 贵金属及其合金的热处理

不锈钢和耐热钢热处理》热处理方法选择

《JB/T 9197-2005不锈钢和耐热钢热处理》热处理方法选择 《JB/T 9197-2005不锈钢和耐热钢热处理》是机械行业于2008年6月4日发布,11月1日实施的行业标准,其中规定了不锈钢和耐热钢热处理的方法及所用的设备、工艺、工艺材料、质量检验和安全技术。其中热处理方法的选择有: 一、热处理不可强化的不锈钢和耐热钢 1.要求提高抗腐蚀性能和抗塑性、消除冷作硬化的工件,应进行固溶处理。 2.对于形状复杂不宜固溶处理的工件,可边井于去应力退火。 3.含钦或妮的不锈钢,为了获得稳定的抗腐蚀性能,可进行稳定化退火。 二、热处理可强化的不锈钢和耐热钢 1.要求提高强度、硬度和抗腐蚀性能的工件,应进行淬火加低温回火处理。 2.要求较高的强度和弹性极限、而对抗腐蚀性要求不高的工件,应进行淬火加中温回火处理。 3.要求得到良好的力学性能和一定的抗腐蚀性能的工件,应进行淬火加高温回火处理。 4.要求消除加工应力、降低硬度和提高塑性的工件,可进行退火处理。 5.要求改善原始组织的工件,可进行正火加高温回火的预备热处理。 6.要求得到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沉淀硬化型不锈钢工件,可进行固溶加时效,固溶加深冷处理或冷变形加时效等调整处理。 三焊接组合件 1.由热处理可强化的不锈钢和耐热钢构成的焊接组合件,根据工件图样的要求,可进行淬火加回火或去应力退火。 2.由热处理不可强化的不锈钢和耐热钢构成的焊接组合件,要求改善焊缝区域组织和抗腐蚀性能以及较充分地消除应力时,可进行固溶处理。对于形状复杂不宜进行固溶处理的焊接组合件,可采用去应力退火。 3.由热处理可强化与不可强化的不锈钢和耐热钢构成的焊接组合件,当要求以抗腐蚀性能为

铝合金热处理原理

铝合金热处理原理 铝合金铸件的热处理就是选用某一热处理规范,控制加热速度升到某一相应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并以一定得速度冷却,改变其合金的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增强耐腐蚀性能,改善加工型能,获得尺寸的稳定性。 铝合金热处理特点 众所周知,对于含碳量较高的钢,经淬火后立即获得很高的硬度,而塑性则很低。然而对铝合金并不然,铝合金刚淬火后,强度与硬度并不立即升高,至于塑性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但这种淬火后的合金,放置一段时间(如4~6昼夜后),强度和硬度会显著提高,而塑性则明显降低。淬火后铝合金的强度、硬度随时间增长而显著提高的现象,称为时效。时效可以在常温下发生,称自然时效,也可以在高于室温的某一温度范围(如100~200℃)内发生,称人工时效。 铝合金时效强化原理 铝合金的时效硬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决定于合金的组成、时效工艺,还取决于合金在生产过程中缩造成的缺陷,特别是空位、位错的数量和分布等。目前普遍认为时效硬化是溶质原子偏聚形成硬化区的结果。 铝合金在淬火加热时,合金中形成了空位,在淬火时,由于冷却快,这些空位来不及移出,便被“固定”在晶体内。这些在过饱和固溶体内的空位大多与溶质原子结合在一起。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必然向平衡状态转变,空位的存在,加速了溶质原子的扩散速度,因而加速了溶质原子的偏聚。 硬化区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淬火温度与淬火冷却速度。淬火温度越高,空位浓度越大,硬化区的数量也就越多,硬化区的尺寸减小。淬火冷却速度越大,固溶体内所固定的空位越多,有利于增加硬化区的数量,减小硬化区的尺寸。 沉淀硬化合金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随温度而变化的平衡固溶度,即随温度增加固溶度增加,大多数可热处理强化的的铝合金都符合这一条件。沉淀硬化所要求的溶解度-温度关系,可用铝铜系的Al-4Cu 合金说明合金时效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图3-1铝铜系富铝部分的二元相图,在548℃进行共晶转变L→α+θ(Al2Cu)。铜在α相中的极限溶解度5.65%(548℃),随着温度的下降,固溶度急剧减小,室温下约为0.05%。 在时效热处理过程中,该合金组织有以下几个变化过程: 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G·P(Ⅰ)区 在新淬火状态的过饱和固溶体中,铜原子在铝晶格中的分布是任意的、无序的。时效初期,即时效温度低或时效时间短时,铜原子在铝基体上的某些晶面上聚集,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称G·P(Ⅰ)区。G·P(Ⅰ)区与基体α保持共格关系,这些聚合体构成了提高抗变形的共格应变区,故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升高。 G·P区有序化-形成G·P(Ⅱ)区 随着时效温度升高或时效时间延长,铜原子继续偏聚并发生有序化,即形成G·P(Ⅱ)区。它与基体α仍保持共格关系,但尺寸较G·P(Ⅰ)区大。它可视为中间过渡相,常用θ”表示。它比G·P(Ⅰ)区周围的畸变更大,对位错运动的阻碍进一步增大,因此时效强化作用更大,θ”相析出阶段为合金达到最大强化的阶段。 形成过渡相θ′ 随着时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铜原子在G·P(Ⅱ)区继续偏聚,当铜原子与铝原子比为1:2时,形成过渡相θ′。由于θ′的点阵常数发生较大的变化,故当其形成时与基体共格关系开始破坏,即由完全共格变为局部共格,因此θ′相周围基体的共格畸变减弱,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亦减小,表现在合金性能上硬度开始下降。由此可见,共格畸变的存在是造成合金时效强化的重要因素。 形成稳定的θ相 过渡相从铝基固溶体中完全脱溶,形成与基体有明显界面的独立的稳定相Al2Cu,称为θ相此时θ相与基体的共格关系完全破坏,并有自己独立的晶格,其畸变也随之消失,并随时效温度的提高或时间的

不锈钢热处理知识

敏化处理:18-8钢系列的奥氏体不锈钢在450℃~850℃(此区间常称为敏化温度)短时间加热,使其具有晶间腐蚀倾向。这是因为碳在奥氏体不锈钢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很大影响。奥氏体不锈钢在经400℃~850℃的温度范围内(敏化温度区域)时,会有高铬碳化物(Cr23C6)析出,当铬含量降至耐腐蚀性界限之下,此时存在晶界贫铬,会产生晶间腐蚀,严重时材料能变成粉末。该方法一般只在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时采用。 (2)固溶热处理:将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1100℃左右,使碳化物相全部或基本溶解,碳固溶于奥氏体中,然后快速冷却至室温,使碳达到过饱和状态(碳已经稳定了,没有能力和机会与铬形成高铬碳化物)。 不同的不锈钢固溶化的温度烧有不同, 304,316等奥氏体不锈钢一般是1050℃,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要高一点,可到1150℃. 固溶热处理:将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1100℃左右,使碳化物相全部或基本溶解,碳固溶于奥氏体中,然后快速冷却至室温,使碳达到过饱和状态(碳已经稳定了,没有能力和机会与铬形成高铬碳化物)。这种热处理方法为固溶热处理。 固溶热处理中的快速冷却似乎象普通钢的淬火,但此时的‘淬火’与普通钢的淬火是不同的,前者是软化处理,后者是淬硬(形成马氏体)。后者为获得不同的硬度所采取的加热温度也不一样,但没到1100℃。我是搞火电的,回答可能不太全面,谁知道的可以继续补充。 在电厂中,奥氏体不锈钢管进行冷弯加工,容易产生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很拗口,其实就是产生了马氏体),容易引起耐蚀性的下降。ASME标准规定,当加工量超过一定量时就必须进行固溶处理 (3)稳定化处理:为避免碳与铬形成高铬碳化物,在奥氏体钢中加入稳定化元素(如Ti和Nb),在加热到875℃以上温度时,能形成稳定的碳化物。这是因为Ti(或Nb)

金属热处理(za)

一、名词解释(共10分) 1. 相起伏:液态金属中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时聚时散的现象叫做相起伏,又叫结构起伏。 2. 几何硬化:若某一滑移系的取向处于软取向,在拉伸时随着晶体取向的改变,滑移面的法向与外力轴的夹角越来越远离45°,从而使滑移越来越困难,该现象即为几何硬化。 3. 刃型位错:在金属晶体中,由于某种原因,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出现一个多余的半原子面。这个多余的半原子面又如切入晶体的刀片,刀片的刃口线即为位错线。这种线缺陷称为刃型位错。半原子面在上面的称正刃型位错,半原子面在下面的称负刃型位错。 4. 滑移带:将表面抛光的单晶体金属试样进行拉伸,当试样经适量的塑性变形后,在金相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在抛光的表面上出现许多互相平行的线条,这些线条称为滑移带。 5. 下坡扩散:沿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扩散,使浓度趋于均匀化。 6. 临界晶核半径:当晶粒半径等于Rk时,这种晶胚既可能消失,也可能长大成为稳定的晶核,此时半径为Rk的晶核称为临界晶核,Rk即为临界晶核半径。 7. 上坡扩散:沿浓度升高的方向进行扩散,使浓度趋于两极化。 8. 加工硬化: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塑性变形时强度和硬度升高,而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 9. 能量起伏:能量起伏是指体系中每个微小体积所实际具有的能量,会偏离体系平均能量水平而瞬时涨落的现象。 10. 滑移系:晶体中一个滑移面及该面上一个滑移方向的组合称一个滑移系。 11. 固溶强化:融入固溶体中的原子造成晶格畸变,晶格畸变增大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使塑性变形更加困难,从而使合金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增加。这种通过形成固溶体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反应扩散:通过扩散使固溶体内的溶质组元超过固溶极限而不断形成新相的扩散过程,称为反应扩散。 12.成分过冷:在固溶体合金凝固时,在正的温度梯度下,由于固液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成分有所差别,导致固液界面前沿的熔体的温度低于实际液相线温度,从而产生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 相律:相律是表示在平衡条件下,系统的自由度数、组元数和相数之间的关系,是系统的平衡条件下的数学表达式。 13. 弥散强化:许多材料由两相或多相构成,如果其中一相为细小的颗粒并弥散分布在材料内使材料强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弥散强化。 二、请作图画出立方晶系的(101)、(111) 、(112)和(100)晶面以及[101]、[112]和[100]晶向(共8分) 三、请说明金属材料在热加工后的组织和性能是如何变化的。(8分) 答:(1)改变铸锭组织,金属在高温下变形抗力低塑性好,热加工易变形,变形量大,通过热加工,是铸锭组织缺陷得到明显改善,使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明显提高。(2)形成纤维组织,纤维组织使材料的力学性能呈各向异性,沿着流线方向具有较高力学性能,垂直于流线方向性能则较低。(3)形成带状组织,带状组织使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方向性,特别是横向塑性和韧性明显降低,使材料切削性能恶化。(4)改变晶粒大小。合理选择加工温度,变形量及加工后的冷却速度,以获得细小均匀晶粒,提高材料性能。 四、为什么液态金属结晶时,晶胚的尺寸必须达到临界晶核半径的要求?(8分) 答:由公式可以看出,当时,随着晶胚尺寸r的增大,系统自由能增加,这个过程不能自动进行,这种晶胚不能成为稳定的晶核,而是瞬时形成瞬时消失;但当时,随着晶胚尺寸r的增大,伴随着系统的自由能降低,这一过程可以自动进行,晶胚可以自发的长大成为稳定的晶核而不再消失。 五、液态金属结晶时为什么必须过冷?(8分) 答:由知系统的自由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由图可知,当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m时,即固态金属自由能才低于液态金属的自由能,液态金属可以自发地转变为固态金属,如果温度高于Tm,液态金属自由能低于固态金属自由能,

铝合金及热处理

铝合金的热处理 铸造铝合金的金相组织比变形铝合金的金相组织粗大,因而在热处理时也有所不同。前者保温时间长,一般都在2h以上,而后者保温时间短,只要几十分钟。因为金属型铸件、低压铸造件 铸造铝合金的金相组织比变形铝合金的金相组织粗大,因而在热处理时也有所不同。前者保温时间长,一般都在2h以上,而后者保温时间短,只要几十分钟。因为金属型铸件、低压铸造件、差压铸造件是在比较大的冷却速度和压力下结晶凝固的,其结晶组织比石膏型、砂型铸造的铸件细很多,故其在热处理时的保温也短很多。铸造铝合金与变形铝合金的另一不同点是壁厚不均匀,有异形面或内通道等复杂结构外形,为保证热处理时不变形或开裂,有时还要设计专用夹具予以保护,并且淬火介质的温度也比变形铝合金高,故一般多采用人工时效来缩短热处理周期和提高铸件的性能。 一、热处理的目的 铝合金铸件热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稳定尺寸,改善切削加工和焊接等加工性能。因为许多铸态铝合金的机械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除Al-Si系的ZL102,Al-Mg系的ZL302和Al-Zn系的ZL401合金外,其余的铸造铝合金都要通过热处理来进一步提高铸件的机械性能和其它使用性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除由于铸件结构(如璧厚不均匀、转接处厚大)等原因使铸件在结晶凝固时因冷却速度不均匀所造成的内应力;2)提高合金的机械强度和硬度,改善金相组织,保证合金有一定的塑性和切削加工性能、焊接性能;3)稳定铸件的组织和尺寸,防止和消除高温相变而使体积发生变化;4)消除晶间和成分偏析,使组织均匀化。

二、热处理方法1、退火处理 退火处理的作用是消除铸件的铸造应力和机械加工引起的内应力,稳定加工件的外形和尺寸,并使Al-Si系合金的部分Si结晶球状化,改善合金的塑性。其工艺是:将铝合金铸件加热到280-300℃,保温2-3h,随炉冷却到室温,使固溶体慢慢发生分解,析出的第二质点聚集,从而消除铸件的内应力,达到稳定尺寸、提高塑性、减少变形、翘曲的目的。 2、淬火 淬火是把铝合金铸件加热到较高的温度(一般在接近于共晶体的熔点,多在500℃以上),保温2h以上,使合金内的可溶相充分溶解。然后,急速淬入60-100℃的水中,使铸件急冷,使强化组元在合金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溶解并固定保存到室温。这种过程叫做淬火,也叫固溶处理或冷处理。 3、时效处理 时效处理,又称低温回火,是把经过淬火的铝合金铸件加热到某个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出炉空冷直至室温,使过饱和的固溶体分解,让合金基体组织稳定的工艺过程。 合金在时效处理过程中,随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延长,约经过过饱和固溶体点阵内原子的重新组合,生成溶质原子富集区(称为G-PⅠ区)和G-PⅠ区消失,第二相原子按一定规律偏聚并生成G-PⅡ区,之后生成亚稳定的第二相(过渡相),大量的G-PⅡ区和少量的亚稳定相结合以及亚稳定相转变为稳定相、第二相质点聚集几个阶段。 时效处理又分为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两大类。自然时效是指时效强化在室温下进行的时效。人工时效又分为不完全人工时效、完全人工时效、过时效3

金属学课程设计——45号钢车床主轴热处理工艺设计

金属学课程设计——45号钢车床主轴热处理工艺设计《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设计 45号钢车床主轴热处理工艺设计 学生姓名:X X X 学生学号:xxxxxxxxxxxxx 院(系):xxxxxxxx学院年级专业: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xxxxx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 45号钢车床主轴热处理工艺设计 1、课程设计的目的 使学生了解、设计45号钢车床主轴热处理生产工艺,主要目的:(1)培养学生 综合运用所学的热处理课程的知识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使其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2)学习热处理工艺设计的一般方法、热处理设备选用和装夹具设计等。(3)进行热处理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工艺图绘制和学习使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和规范。 2、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等) (1)零件使用工况及对零件性能的要求分析; (2)45号钢材料成分特点及性能特点分析; (3)车床主轴热处理工艺参数; (4)表面淬火方式确定; (5)设计说明书撰写,不低于3000字。 3、主要参考文献

[1] 崔明择主编.工程材料及其热处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 [2]崔忠析主编.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 [3]王建安. 金属学与热处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4]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 [5] 范逸明.简明金属热处理工手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3 4、课程设计工作进度计划 第18周:对给定题目进行认真分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做好原始记录。 第19周: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并进行修改、完善,提交设计说明书。指导教师 日期年月日 (签字) 教研室意见: 年月日学生(签字): 接受任务时间: 年月日 课程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成绩评定表题目名称 45号钢车床主轴热处理工艺设计 分得评分项目评价内涵值分 遵守各项纪律,工作刻苦努力,具有良好的科学01 学习态度 6 工作态度。 工作 表现通过实验、试验、查阅文献、深入生产实践等渠02 科学实践、调研 7 道获取与课程设计有关的材料。 20% 03 课题工作量 7 按期圆满完成规定的任务,工作量饱满。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 04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0 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能对课题进行理论分析, 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不锈钢热处理知识

敏化处理:18-8钢系列的奥氏体不锈钢在450C?850 C (此区间常称为敏化温度)短时间加热,使其具有晶间腐蚀倾向。这是因为碳在奥氏体不锈钢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很大影响。奥氏体不锈钢在经400C?850C的温度范围内(敏化温度区域)时,会有高铭碳化物 (Cr23C6)析出,当铭含量降至耐腐蚀性界限之下,此时存在晶界贫铭,会产生晶间腐蚀,严重时材料能变成粉末。该方法一般只在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时采用。 (2)固溶热处理:将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1100C左右,使碳化物相全部或基本溶解,碳固溶于奥氏体中,然后快速冷却至室温,使碳达到过饱和状态(碳已经稳定了,没有能力和机会与铭形成高铭碳化物)。 不同的不锈钢固溶化的温度烧有不同,304,316等奥氏体不锈钢一般是1050 C,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要高一点,可到1150 C . 固溶热处理:将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1100 C左右,使碳化物相全部或基本溶解,碳固溶于奥氏体中,然后快速冷却至室温,使碳达到过饱和状态(碳已经稳定了,没有能力和机会与铭形成高铭碳化物)。这种热处理方法为固溶热处理。 固溶热处理中的快速冷却似乎象普通钢的淬火,但此时的淬火'与普通钢的淬火是不同的,前者是软化处理,后者是淬硬(形成马氏体)。后者为获得不同的硬度所采取的加热温度也不一样,但没到1100 C。 我是搞火电的,回答可能不太全面,谁知道的可以继续补充

在电厂中,奥氏体不锈钢管进行冷弯加工,容易产生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很拗口,其实就是产生了马氏体),容易引起耐蚀性的下降。ASME标准规定,当加工量超过一定量时就必须进行固溶处理 (3)稳定化处理:为避免碳与铭形成高铭碳化物,在奥氏体钢中加入稳定化元素(如Ti和Nb),在加热到875C以上温度时,能形成稳定的碳化物。这是因为Ti (或Nb)能优先与碳结合,形成TiC (或NbC),从而大大降低了奥氏体中固溶碳的浓度(含量),起到了牺牲Ti (或Nb)保护Cr的目的。含Ti (或Nb)的奥氏体不锈钢(如:1Cr18Ni9Ti , 1Cr18Ni9Nb)经稳定化处理后比进行固溶热处理更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稳定化处理:为避免碳与铭形成高铭碳化物,在奥氏体钢中加入稳定化元素(如Ti和Nb),在加热到875 C以上温度时,能形成稳定的碳化物(由于Ti和Nb能优先与碳结合,形成TiC或NbC),大大降低了奥氏体中固溶碳的浓度(含量),从而起到了牺Ti和Nb保Cr 的目的。 经稳定化处理比进行固溶热处理的奥氏体不锈钢,具有更好的综合机 械性能。 (4)所以,有晶间腐蚀倾向的奥氏体不锈钢应进行固溶热处理或稳 定化处理

金属热处理原与工艺课程设计

1、金属热处理工艺设计总体 1.1 课程设计的任务与性质 《金属热处理原与工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设计及实验操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的金相组织分析、性能检测等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热处理实验方法、原理及相关设备,应用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设计的目的 1)设计属于《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的延续,进一步学习掌握金属热处理工艺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培养综合运用金属学、材料性能血、金属工艺学、金属材料热处理及结构工艺等相关知识,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 3)培养使用手册、图册、有关资料及设计标准范围的能力。 4)提高技术总结及编制技术文件的能力。 5)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实施的技术准备。 1.3 设计内容与基本要求 设计内容:独立完成几种碳钢、工磨具钢、合金结构钢、特殊性能钢的热处理工艺设计,包括工艺方法、路线、参数的确定,热处理设备及操作,金相组织的分析,材料性能检测等。 基本要求: 1)计必须独立的进行,每人必须完成不同的某一种钢材热处理工艺设计,能够较清楚地表达所采用热处理工艺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 2)合理确定工艺方法、路线、参数,合理选择热处理设备并正确操作。 3)正确利用TTT、CCT图等设计工具,认真进行方案分析。 4)正确运用现代材料性能检测手段,进行金相组织分析和材料性能检测等。 课程设计说明书力求用工程术语,文字通顺简练,字迹工整,图表清晰。2、热处理基本知识

2.1、什么是热处理 所谓钢的热处理,就是对于固态范围内的钢,给以不同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它的性能的一种工艺。钢本身是一种铁炭合金,在固态范围内,随着加温和冷却速度的变化,不同含炭量的钢,其金相组织发生不同的变化。不同金相组织的钢具有不同的性能。因此利用不同的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来控制和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便可得到不同性能的钢。例如,含炭量百分之0.8的钢称为共析钢,在723摄氏度以上十时为奥氏体,如果将它以缓慢的速度冷却下来,它便转变成为珠光体。但如果用很快的速度把它冷却下来,则奥氏体转变成为马氏体。马氏体和珠光体在组织上决然不同,它们的性能差别悬殊,如马氏体具有比珠光体高的多的硬度和耐磨性。因此,钢的热处理在钢的使用和加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2、热处理的作用 机床、汽车、摩托车、火车、矿山、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用的大量零部件需要通过热处理工艺改善其性能。拒初步统计,在机床制造中,约60%~70%的零件要经过热处理,在汽车、拖拉机制造中,需要热处理的零件多达70%~80%,而工模具及滚动轴承,则要100%进行热处理。总之,凡重要的零件都必须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才能使用。 材料的热处理通常指的是将材料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发生相变,再施以冷却再发生相变的工艺过程。通过这个相变与再相变,材料的内部组织发生了变化,因而性能变化。例如碳素工具钢T8在市面上购回的经球化退火的材料其硬度仅为20HRC,作为工具需经淬火并低温回火使硬度提高到60~63HRC,这是因为内部组织由淬火之前的粒状珠光体转变为淬火加低温回火后的回火马氏体。同一种材料热处理工艺不一样其性能差别很大。热处理工艺(或制度)选择要根据材料的成份,材料内部组织的变化依赖于材料热处理及其它热加工工艺,材料性能的变化又取决于材料的内部组织变化,材料成份-加工工艺-组织结构-材料性能这四者相互依成的关系贯穿在材料加工的全过程之中。 2.3、热处理的基本要素 热处理工艺中有三大基本要素:加热、保温、冷却。这三大基本要素决定了

铝合金铸件热处理操作规程

铝合金铸件热处理操作规程 所属分类:生产管理制度作者:[] 发布日期:2005-9-19 【字体:大中小】 1 定义及其目的 热处理就是选用某一热处理规范,控制加热速度,升到某一相应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以一定的速度冷却,改变其合金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力学性能,增强耐腐性能,改善加工性能,获得尺寸的稳定性。 2 热处理工艺分类 2.1 退火: 2.1.1 定义:退火就是将铝合金铸件加热到较高温度(一般300℃左右),保温一定时间,随炉冷却到室温的工艺。 2.1.2 目的: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增大塑性。 2.2 固溶处理: 2.2.1 定义:固溶处理就是把铸件加热到尽可能高的温度(接近于共晶的熔点),在该温度下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并随后快速冷却。 2.2.2 目的:提高铸件的强度和塑性,改善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2.3 时效处理: 2.3.1 定义:时效处理就是将铸件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出炉,在空气中缓慢冷却到室温的工艺。 2.3.2 分类: 2.3.2.1 不完全人工时效:它是采用比较低的时效温度或较短的保温时间,目的是为了获得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即比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2.3.2.2 完全人工时效:它是采用较高的时效温度和较长的保温时间。目的:获得最大的硬度,即得到最高的抗拉强度。 2.3.2.3 过时效:它是加热到更高温度下进行。目的:得到好的抗应力腐蚀性能或比较稳定的组织和几何尺寸。 3 热处理状态代号及意义参见下表: 表1 热处理状态代号、名称及特点 4 热处理工艺参数参见表2:

注:表中未注明要求的,表示可通用于任何情况。 5 热处理操作要点: 5.1 热处理用炉的准备: 5.1.1 检查热处理用炉及辅助设备。如供电系统、空气循环用风扇,自控仪表及热电偶插放位置是

汽车半轴热处理工艺

40Cr钢汽车半轴的热处理工艺 ***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 制定40Cr 钢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调质热处理工 艺, 测定在各种热处理情况下试样的硬度和冲击韧性, 并进 行材料的金相组织分析, 得出了40Cr 钢调质处理具有良好综 合性能的结论。 关键词:汽车半轴;热处理工艺;金相组织;性能 1引言 汽车半轴是汽车的重要部件之一, 要求具有合理的最佳的静 扭强度和抗扭转疲劳性能. 是在汽车运行中承受自重和货物重量, 并传递扭矩的重要零件,常采用40Cr 钢制造, 其产品质量直接影 响着整车的性能。 40Cr 钢属于亚共析钢, 缓冷至室温后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 加珠光体, 含有较少的合金元素, 属于低淬透性合金调质钢, 经 适当热处理后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即具有良好 的综合力学性能, 常用于制造汽车的连杆、螺栓、传动轴及机床 主轴等机械零件。 2分析 汽车半轴的加工工艺流程如下:半轴材料采购→下料→花键 加热→锻造镦花键成形→另一端加热→锻造预镦制坯→加热→半 轴盘端摆辗成形→淬火→回火→校直→抛丸→铣端面钻中心孔→ 校正→粗车半轴法兰盘外端面和花键外圆→粗车法兰盘内端面和 外圆→精车法兰端和花键外圆→铣花键→清洗→中频淬火→回火 →校正→无损检测→钻半轴法兰盘孔→磨半轴法兰轴颈→精车半 轴法兰内端面→抛光→清洗→打标→包装。 对于40Cr的热处理,采用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调质钢经热加工后, 必须经过预备热处理来降低硬度, 便于切削加工, 消除热加工时造成的组织缺陷,细化晶粒, 改善组织, 为最终热

处理做好准备。对于40Cr 钢而言, 可进行正火或退火处理。调质钢的最终热处理是淬火加高温回火。一般可以采用较慢的冷却速度淬火, 可以用油淬以避免热处理缺陷。当强度较高时, 采用较低的回火温度, 反之选用较高的回火温度。 铁碳合金相图 40Cr的化学成分及临界温度见表1 从铁碳合金相图可以看出:40Cr钢属于亚共析钢, 在缓慢冷却到室温后的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从钢的分类来看, 40Cr钢属于调质钢, 具有很高的强度及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也就是有良好的机械性能。40Cr钢主要应用于制造业,特别是机械类制造的材料。表1所示的是40Cr 的化学成分及临界温度。40Cr钢的热处理,各种参数都有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 (1)40Cr 工件淬火后应采用油冷,40Cr 钢的淬透性较好,在油中冷却能淬硬,而且工件的变形、开裂倾向小,操作者要凭

铸造铝合金热处理

1.铸造铝合金热处理的特点和目的 前面提到,铸造铝合金的金相组织比变形铝合金的金相组织粗大,因而在热处理时也有所不同。前者保温时间长,一般都在2h以上,而后者保温时间短,有的只要几十分钟。因为金属型铸造、低压铸造、差压铸造的铸件是在比较大的冷却速度和压力下结晶凝固的,其结晶组织比石膏型铸造、砂型铸造的铸件细很多,故其热处理的保温时间也短很多。铸造铝合金与变形铝合金的另一不同点是壁厚不均匀,有异形截面或内通道等复杂结构形状,为保证热处理时不变形或开裂,有时还要设计专用夹具予以保护,并且淬火介质的温度也比变形铝合金高,故一般多采用 人工时效来缩短热处理周期和提高铸件的性能。 铸造铝合金热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稳定尺寸,改善切削加工性和焊接性等工艺性能。因为许多铸态铝合金的力学性能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除Al-Si 系的ZL102、Al-Mg系的ZL302和Al-Zn系的ZL401合金外,其余的铸造铝合金都要通过热处理来进一步提高铸件的力学性能和其他使用性能。其具体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由于铸件结构(如壁厚不均匀、转接处厚大)等原因使铸件在结晶凝固时因冷却速度不均匀所造成的内应力; 2)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改善金相组织,保证合金有一定的塑性和切削加工性能、焊接性能; 3)稳定铸件的组织和尺寸,防止和消除高温相变而使体积发生变化; 4)消除晶间和成分偏析,使组织均匀化。 2.铸造铝合金热处理方法及操作技术要点 (1)热处理方法铸造铝合金的热处理,目前有退火、淬火(固溶处理)、时效和循环处理等工艺,分述如下:

1)退火。退火的作用是消除铸件的铸造应力和机械加工引起的内应力,稳定加工件的形状和尺寸,并使Al-Si系合金的部分Si晶体球状化,改善合金的塑性。其工艺是:将铝合金铸件加热到280~300℃,保温2~3h,随炉冷却到室温,使固溶体慢慢发生分解,析出的第二质点聚集,从而消除铸件的内应力,达到稳定尺寸、提高塑性、减少变形的目的。热处理状态代号为T2。 2)淬火。淬火也叫固溶处理或急冷处理。其工艺是:将铝合金铸件加热到较高的温度(一般在接近于共晶体的熔点,大多在500℃以上),保温2h以上,使合金内的可溶相充分溶解。然后,急速淬人60~100℃的水中,由于铸件受到急冷,使其在合金中得到最大限度溶解的强化相固定并保存到室温。 3)时效。其工艺是:将经过淬火的铝合金铸件加热到某个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出炉空冷到室温,使过饱和的固溶体分解,让合金基体组织稳定。 合金在时效过程中,大致需经过几个阶段: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延长,过饱和固溶体点阵内原子的重新组合,生成溶质原子富集区(称为G-PⅠ区);随着G-PⅠ区消失,第二相原子按一定规律偏聚并生成G-PⅡ区,之后生成亚稳定的第二相(过渡相);大量的G-P II区和少量的亚稳定相结合以及亚稳定相转变为稳定相、第二相质点聚集几个阶段。 时效处理又分为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两大类。自然时效是在室温下进行时效强化的处理。人工时效又分为不完全人工时效、完全人工时效、过时效三种。 ①不完全人工时效。将铸件加热到150 ~ 170℃(较低温度下),保温3 ~ 5h,以获得较好的抗拉强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但耐蚀性降低。 ②完全人工时效。将铸件加热到175~185℃(较高温度下),保温5~24h,以获得足够的抗拉强度(即最高的硬度),但伸长率降低。

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工艺

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工艺 依据化学成分、热处理目的的不同,奥氏体不锈钢常采用的热处理方式有固溶化处理、稳定化退火处理、消除应力处理以及敏化处理等。 1 固溶化处理 奥氏体不锈钢固溶化处理就是将钢加热到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的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之后快速冷却的工艺方法。奥氏体不锈钢固溶化热处理的目的是要把在以前各加工工序中产生或析出的合金碳化物,如(FeCr)23C6等以及σ相重新溶解到奥氏体中,获取单一的奥氏体组织(有的可能存在少量的δ铁素体),以保证材料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充分地消除应力和冷作硬化现象。固溶化处理适合任何成分和牌号的奥氏体不锈钢。 2 稳定化退火 稳定化退火是对含稳定化元素钛或铌的奥氏体不锈钢采用的热处理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利用钛、铌与碳的强结合特性,稳定碳,使其尽量不与铬结合,最终达到稳定铬的目的,提高铬在奥氏体中的稳定性,避免从晶界析出,确保材料的耐腐蚀性。 奥氏体不锈钢稳定化处理的冷却方式和冷却速度对稳定化效果没有多大影响,所以,为了防止形状复杂工件的变形或为保证工件的应力最小,可采用较小的冷却速度,如空冷或炉冷。 3 消除应力处理 确定奥氏体不锈钢消除应力处理工艺方法,应根据材质类型、使用环境、消除应力目的及工件形状尺寸等情况,注意掌握一些原则。 去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或去除加工后的残留应力。可采用固溶化处理加热温度并快冷,I类、II类奥氏体不锈钢可采用较缓慢的冷却入式。为保证工件最终尺寸的稳定性。可采用低的加热温度和缓慢的冷却速度。为消除很大的残留应力。消除在工作环境中可能产生新应力的工件的残余应力或为消除大截面焊接件的焊接应力,应采用因溶化加热温度,III 类奥氏体不锈钢必须快冷。这种情况最好选用I类或II类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后缓慢冷却,消除应力的效果更好。为消除只能采用局部加热方式工件的残留应力。应采取低温度加热并缓慢冷却的方式。 4 敏化处理 敏化处理实际上不属于奥氏体不锈钢或其制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应该采用的热处理方法。而是作为在检验奥氏体不锈钢抗晶间腐蚀能力进行试验时所采用的一个程序。 敏化处理实质上是使奥氏体不锈钢对晶间腐蚀更敏感化的处理。对—些特殊使用场合,为更严格地考核材料的抗晶间腐蚀能力,在某些标准中,对奥氏体尽锈钠的敏化制度规定得更为苛刻,依据工件将来使用的温度及材料的含碳里以及是否含钳元素等因素而采用不同的敏化制度。有的还对敏化处理的升、降温速度加以控制。所以,在判定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倾向性大小时,应注意采用的敏化制度。 5 奥氏体不锈钢的冷加工强化及去应力处理 奥氏体不锈钢不能用热处理方法强化,但可以通过冷加工变形得以强化(冷作硬化、形变强化),会使强度提高、塑性下降。奥氏体不锈钢或制品(弹簧,螺栓等)经冷加工变形强化后,存在较大的加工应力,这种应力的存在导致在应力腐蚀环境中使用时,增加了应力腐蚀的敏

铝合金铸造工艺简介

铝合金铸造工艺简介 一、铸造概论 在铸造合金中,铸造铝合金的应用最为广泛,是其他合金所无法比拟的,铝合金铸造的种类如下: 由于铝合金各组元不同,从而表现出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能均有所不同,结晶过程也不尽相同。故必须针对铝合金特性,合理选择铸造方法,才能防止或在许可围减少铸造缺陷的产生,从而优化铸件。 1、铝合金铸造工艺性能 铝合金铸造工艺性能,通常理解为在充满铸型、结晶和冷却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那些性能的综合。流动性、收缩性、气密性、铸造应力、吸气性。铝合金这些特性取决于合金的成分,但也与铸造因素、合金加热温度、铸型的复杂程度、浇冒口系统、浇口形状等有关。 (1) 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合金液体充填铸型的能力。流动性的大小决定合金能否铸造复杂的铸件。在铝合金中共晶合金的流动性最好。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成分、温度以及合金液体中存在金属氧化物、金属化合物及其他污染物的固相颗粒,但外在的根本因素为浇注温度及浇注压力(俗称浇注压头)的高低。 实际生产中,在合金已确定的情况下,除了强化熔炼工艺(精炼与除渣)外,还必须改善铸型工艺性(砂模透气性、金属型模具排气及温度),并在不影响铸件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浇注温度,保证合金的流动性。 (2) 收缩性 收缩性是铸造铝合金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讲,合金从液体浇注到凝固,直至冷到室温,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和固态收缩。合金的收缩性对铸件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影响着铸件的缩孔大小、应力的产生、裂纹的形成及尺寸的变化。通常铸件收缩又分为体收缩和线收缩,在实际生产中一般应用线收缩来衡量合金的收缩性。 铝合金收缩大小,通常以百分数来表示,称为收缩率。 ①体收缩 体收缩包括液体收缩与凝固收缩。 铸造合金液从浇注到凝固,在最后凝固的地方会出现宏观或显微收缩,这种因收缩引起

不锈钢热处理

抗大气、酸、碱、盐等介质腐蚀作用的不锈耐酸钢总称。要达到不锈耐蚀作用,含铬(Cr)量不少于13%;此外可加入镍(Ni)或钼(Mo)等来增加效果。由于合金种类及含量不同,种类繁多。 不锈钢特点:耐蚀好,光亮度好,强度高;有一定弹性;昂贵。 不锈钢材料特性: 1、铁素体型不锈钢:其含Cr量高,具有良好耐蚀性及高温抗氧化性能。 2、奥氏体不锈钢:典型牌号如1Cr18Ni9,1Cr18Ni9T1无磁性,耐蚀性能良好,温强度及高温抗氧化性能好,塑性好,冲击韧性好,且无缺口效应,焊接性能优良,因而广泛使用。这种钢一般强度不高,屈服强度低,且不能通过热处理强化,但冷压,加工后,可使抗拉强度高,且改善其弹性,但其在高温下冷拉获得的强度易化。不宜用于承受高载荷。 3、马氏体不锈钢:典型如2Cr13,GX-8,具磁性,消震性优良,导热性好,具高强度和屈服极限,热处理强化后具良好综合机械性能。加含碳量多,焊后需回为处理以消除应力、高温冷却易形成8氏体,因此锻后要缓冷,并应立即进行回火。主要用于承载部件。 例: SUS 301 弹性不锈钢 SUS 304 不锈钢 10Cr18Ni9 它是一种奥氏体不锈钢,淬火不能强化,只能消除冷作硬化和获得良好的抗蚀,淬火冷却必须在水是进行,以保证得到最好的抗蚀性;在900℃以下有稳定的抗氧化性。适于各种方法焊接;有晶间腐蚀倾向,零件长期在腐蚀介质、水中及蒸汽介质中工作时可能遭受晶界腐蚀破坏;钢淬火后冷变形塑性高,延伸性能良好,但切削加工性较差。 1Cr18Ni9 它是标准的18-8型奥氏体不锈钢,淬火后能强化,但此时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和冷塑性变形性能;因塑性和韧性很高,切削性较差;适于各种方法焊接;由于含碳量较0Cr18ni9高,对晶界腐蚀敏感性较焊接后需热处理,一般不适宜用作耐腐蚀的焊接件;在850℃以下空气介质、以及750℃以下航空燃料燃烧产物的气氛中肯有较稳定的抗氧化性。 Cr13Ni4Mn9 它属奥氏体不锈耐热钢,淬火不能强化,钢在淬火状态下塑性很高,可时行深压延及其它类型的冷冲压;钢的切削加工性较差;用点焊和滚焊焊接的效果良好,经过焊

金属的加热工艺

金属的加热工艺 摘要: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方法。 关键词:加热;锻造;温度 The heating of the metal workers Abstract: metal heat treatment metal workpiece is placed in some medium and heated to the appropriate temperature, and the temperature is kept in a certain time, at different speed cooling method. Key words: heating temperature; forging; 一、概述: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方法。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法国人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丁最早制定的铁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究了在金属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方法,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金属的氧化和脱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