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的作用

语境的作用
语境的作用

语言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从一个完整的交际过程来说,听、读是语言理解的过程,属于接收信息;说、写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属于发送信息,这两个过程是缺一不可的。理解和表达虽然属于交际中的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却受制于同一个因素:语言环境,也就是语境。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平常说语境,一般是指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主要是语言活动的现场,通常称为狭义的语言环境。此外,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也属于使用语言的环境,与狭义语境相对应,通常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影响最大。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场合由这个人说出,与在另外一个场合同样由这个人说出,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同样一个意思,在这个场合对这个对象说,与同样在这个场合对另外一个对象说,使用的语言也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在口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助性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度、语调等,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并不难。但是把语言写到书面上就不同了,孤立的一句话,如“你怎么回来的这么晚呀?”就很难理解:是谁对谁说的?是有疑而问,还是责备、爱护?这时就要依靠狭义的现实语境来理解。

广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也有较大的影响。比如一个人说话粗声粗气,可能有几种情况:(1)对对方有意见;(2)刚刚生完气,

心情还没有平定下来;(3)性格、语言习惯就是这样,等等。到底是在哪一种情况下说的,话语表达的是哪一种意思,需要根据广义的语言环境去理解。

大致说来,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两种作用,一是限制作用,一是补充作用。

一、限制作用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准确的理解。例如:

①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②谦虚使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用了两个“英雄”,前一个作“有”的宾语,受“这样”修饰,指英雄的人;后一个是定语,修饰“国度”,是指所具有的英雄品质。另外,例的“骄傲”是相对英雄说的,又与下文的“自豪”对称使用,表达的也是自豪的意思;例?的“骄傲”与“落后”配合,又与“谦虚”对比使用,表达的则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的意思。这是语境对词语理解的限制作用。语境对词语表达的限制作用突出表现在同义词语的选择上。例如:

③我到了自家的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④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恩格《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例③同是写出来的动作,母亲是“迎着出来”,八岁的侄子则是“飞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年龄特征和动作特点。如果说成“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八岁的侄儿宏儿也出来了”,语言不仅单调、呆板,而且不足以表现人物的不同特征。在现代汉语里,“死”有很多种表达方法,如“去世”“作古”“谢世”“逝世”“离开了人间”“见阎王”“见马克思”,例④选用“停止思想”,不仅与主语相衔接,语势顺畅,而且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具有的“思想”特征。

其次,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表现在对句子的理解和组织上。一般的句子都不难理解,但有些句子,离开一定的语境,理解就会遇到困难。例如:

⑤在报摊前,说:“同志,两份电视报,一份‘北京’,一份‘中国’。”

这句话很好懂,因为有“在报摊前”这个特定的场合,有“两份电视报”这个特定的上下文。假如只是孤立地说“一份‘北京’,一份‘中国’”,就很费解了。

同样,语境对句子的组织也有限制作用。比如同样一个意思,既可以用主动句式表达,也可以用被动句式表达,选择的标准什么呢?就是语境──由语境决定组织成哪种句子效果最好。例如:

⑥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受前一句句尾的制约,后一句把宾语提前,组织成了变式句,用“这洋八股”承接上句的“洋八股”来叙述,话题一致,前后衔接紧密。如果换成常式句,说成“鲁迅早就反对过这洋八股”,话题不一致,读起来就没有那么顺畅、有力了。

再次,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还表现在对段乃至整篇的理解和安排上。老师讲一篇课文,常常要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时代背景、作者简况等,就是因为这些语境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或文章中的某些语句。至于段的组织,篇的安排,同表达的目的、场合,同表达的对象等,都有很直接的关系。

二、补充作用

语境对语言理解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一个句子,表达的可能只是很简单的字面上的意义,也可能是语境所赋予的一种深层的含义,还有可能是字面意义之外的一种言外之意。字面义的理解比较容易,只要弄懂每个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组合起来的意义就可以了。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则不

同,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透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去深入理解。比如一个不太熟悉的人到家里来作客。那天天气比较冷,客人有点轻微的感冒,你家里开着窗子。客人说:“今天可真冷啊!”你如果只把它看成是一句普通的话,认为客人只是想告诉你天冷这个事实,那就错了。他实际上是在暗示你把窗子关上,这种暗示就是语境给这句话补充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语境所起的补充作用,人们都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又如:

⑦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朱自清《荷塘月色》)

⑧“要是书店愿意的话,”他说,“我看倒可以连同批语一起印出去。……”

“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唐《琐忆》)例⑧的路怎么会“寂寞”呢?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那是1927年,大革命刚刚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幻想能够逃避,在苦闷中彷徨。“寂寞”一词正是作者当时这种心境的写照。例⑧是真的说那个批语“留芳”吗?结合上文“我”的态度(“我一时气极,带着发还的原稿去见鲁迅先生”)和鲁迅先生的议论(“骗子的行当,”鲁迅先生说,“总要干得像个骗子呀。”),这里用的显然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政权的厌恶和嘲讽。

语境对语言表达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特定语境,当省则省,力求使语言简洁明快;一是充分利用特定的语境,赋予词语、句子临时的意义或言外之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

⑨这些蝴蝶大多数属于一种,它们的翅膀的背面是嫩绿色的,当它们停在地面时,就像是一片绿草,它们的翅膀的正面却是金黄色的,上面带着一些花纹,当它们飞动时就像是朵朵金花。(冯牧《澜沧江边蝴蝶会》)

⑩夏天,天气很热,两个人骑着自行车过来,看见一个冷饮店,其中一个说:“嘿,咱们俩去冰镇一下怎么样?”

例⑨里的“它们”都是指“这些蝴蝶”,完全可以承上文省略,没必要反反复复地说。例句中画线的部分都可以去掉。例⑩要表达的是两个人一起去喝冰镇饮料,但说话者借助当时的特定语境,只简单地说“去冰镇一下”,意思就全表达出来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运用语言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因此,我们学习语言,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语音、语汇、语法等有关的语言知识,尽可能多地掌握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等等,更主要的,还要善于依据一定的语境准确理解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从一个完整的交际过程来说,听、读是语言理解的过程,属于接收信息;说、写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属于发送信息,这两个过程是缺一不可的。理解和表达虽然属于交际中的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却受制于同一个因素:语言环境,也就是语境。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平常说语境,一般是指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主要是语言活动的现场,通常称为狭义的语言环境。此外,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也属于使用语言的环境,与狭义语境相对应,通常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影响最大。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场合由这个人说出,与在另外一个场合同样由这个人说出,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同样一个意思,在这个场合对这个对象说,与同样在这个场合对另外一个对象说,使用的语言也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在口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助性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度、语调等,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并不难。但是把语言写到书面上就不同了,孤立的一句话,如“你怎么回来的这么晚呀?”就很难理解:是谁对谁说的?是有疑而问,还是责备、爱护?这时就要依靠狭义的现实语境来理解。

广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也有较大的影响。比如一个人说话粗声粗气,可能有几种情况:(1)对对方有意见;(2)刚刚生完气,心情

还没有平定下来;(3)性格、语言习惯就是这样,等等。到底是在哪一种情况下说的,话语表达的是哪一种意思,需要根据广义的语言环境去理解。

大致说来,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两种作用,一是限制作用,一是补充作用。

一、限制作用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准确的理解。例如:

①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②谦虚使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用了两个“英雄”,前一个作“有”的宾语,受“这样”修饰,指英雄的人;后一个是定语,修饰“国度”,是指所具有的英雄品质。另外,例的“骄傲”是相对英雄说的,又与下文的“自豪”对称使用,表达的也是自豪的意思;例?的“骄傲”与“落后”配合,又与“谦虚”对比使用,表达的则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的意思。这是语境对词语理解的限制作用。语境对词语表达的限制作用突出表现在同义词语的选择上。例如:

③我到了自家的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④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恩格《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例③同是写出来的动作,母亲是“迎着出来”,八岁的侄子则是“飞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年龄特征和动作特点。如果说成“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八岁的侄儿宏儿也出来了”,语言不仅单调、呆板,而且不足以表现人物的不同特征。在现代汉语里,“死”有很多种表达方法,如“去世”“作古”“谢世”“逝世”“离开了人间”“见阎王”“见马克思”,例④选用“停止思想”,不仅与主语相衔接,语势顺畅,而且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具有的“思想”特征。

其次,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表现在对句子的理解和组织上。一般的句子都不难理解,但有些句子,离开一定的语境,理解就会遇到困难。例如:

⑤在报摊前,说:“同志,两份电视报,一份…北京?,一份…中国?。”

这句话很好懂,因为有“在报摊前”这个特定的场合,有“两份电视报”这个特定的上下文。假如只是孤立地说“一份…北京?,一份…中国?”,就很费解了。

同样,语境对句子的组织也有限制作用。比如同样一个意思,既可以用主动句式表达,也可以用被动句式表达,选择的标准什么呢?就是语境──由语境决定组织成哪种句子效果最好。例如:

⑥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受前一句句尾的制约,后一句把宾语提前,组织成了变式句,用“这洋八股”承接上句的“洋八股”来叙述,话题一致,前后衔接紧密。如果换成常式句,说成“鲁迅早就反对过这洋八股”,话题不一致,读起来就没有那么顺畅、有力了。

再次,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还表现在对段乃至整篇的理解和安排上。老师讲一篇课文,常常要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时代背景、作者简况等,就是因为这些语境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或文章中的某些语句。至于段的组织,篇的安排,同表达的目的、场合,同表达的对象等,都有很直接的关系。

二、补充作用

语境对语言理解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一个句子,表达的可能只是很简单的字面上的意义,也可能是语境所赋予的一种深层的含义,还有可能是字面意义之外的一种言外之意。字面义的理解比较容易,只要弄懂每个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组合起来的意义就可以了。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则不

同,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透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去深入理解。比如一个不太熟悉的人到家里来作客。那天天气比较冷,客人有点轻微的感冒,你家里开着窗子。客人说:“今天可真冷啊!”你如果只把它看成是一句普通的话,认为客人只是想告诉你天冷这个事实,那就错了。他实际上是在暗示你把窗子关上,这种暗示就是语境给这句话补充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语境所起的补充作用,人们都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又如:

⑦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朱自清《荷塘月色》)

⑧“要是书店愿意的话,”他说,“我看倒可以连同批语一起印出去。……”

“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唐《琐忆》)

例⑧的路怎么会“寂寞”呢?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那是1927年,大革命刚刚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幻想能够逃避,在苦闷中彷徨。“寂寞”一词正是作者当时这种心境的写照。例⑧是真的说那个批语“留芳”吗?结合上文“我”的态度(“我一时气极,带着发还的原稿去见鲁迅先生”)和鲁迅先生的议论(“骗子的行当,”鲁迅先生说,“总要干得像个骗子呀。”),这里用的显然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政权的厌恶和嘲讽。

语境对语言表达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特定语境,当省则省,力求使语言简洁明快;一是充分利用特定的语境,赋予词语、句子临时的意义或言外之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

⑨这些蝴蝶大多数属于一种,它们的翅膀的背面是嫩绿色的,当它们停在地面时,就像是一片绿草,它们的翅膀的正面却是金黄色的,上面带着一些花纹,当它们飞动时就像是朵朵金花。(冯牧《澜沧江边蝴蝶会》)

⑩夏天,天气很热,两个人骑着自行车过来,看见一个冷饮店,其中一个说:“嘿,咱们俩去冰镇一下怎么样?”

例⑨里的“它们”都是指“这些蝴蝶”,完全可以承上文省略,没必要反反复复地说。例句中画线的部分都可以去掉。例⑩要表达的是两个人一起去喝冰镇饮料,但说话者借助当时的特定语境,只简单地说“去冰镇一下”,意思就全表达出来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运用语言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因此,我们学习语言,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语音、语汇、语法等有关的语言知识,尽可能多地掌握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等等,更主要的,还要善于依据一定的语境准确理解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境的作用

[日期: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2011-12-30]

语境的作用

有的词有一个以上的意义(多义词),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又可能有相同的一形式(同形异义词)。那么,人们在遇到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的现象时,为什么一般不会引起误解呢?这就是语境(context)在起作用,因为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运用。

从狭义来说,语境是一个词所在的那句话、那段话、或好一篇话,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上下文";从广义来说,语境还包括说话的时间、地点、周围事物以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交际方式等种种不言而喻的情况。狭义的语境叫"语言环境"(linguistic con-text),广义的语境叫"语言外环?quot;(extra-linguistic context)。

语言语境有词汇和语法两方面。语境的语汇方面是指词语的搭配(collocation)。我们知道head一词有几十个词义,而它和不同的词语搭配配在一起时,词义是很明显的:

from head to foot(从头到脚)

a head of state(国家元首)

a head of cabbage(一棵白菜)

a department head(一个部门的主任)

to count heads(点人数)

one hundred head of sheep(一百头羊)

at the head of a list(在名单的开头)

to discuss a question under five heads(分五个小题目讨论问题)use your head(动动脑筋)

to lose one's head(丧命)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人智慧胜一人)

不难看出,正是与head搭配在一起的词语使多义词head在每个场合都有特定的词义。

又如下面各个词语搭配场合,多义形容词hard的词义也是由它所修饰的名词体现出来的:

hard work(艰苦的工作)

hard blow(沉重的一击)

hard discipline(严峻的纪律)

hard winter(严冬)

hard heart(冷酷的心)

多义动词也可以通过词语搭配来理解其确切词义。请看下面一句话:

He helped many young writers to find themselves and then to find publishers. 这句话里两次出现to find,第一次是与them-selves 搭洌 颐侵 涝趖o find themselves中,find有一个缩小了的词义:"发现自己的特长并加以发挥"。这样,就不难理解这句话了。全句的

意思是说:"他帮助很多青年作家了解自己的特长并加以发挥,还帮助他们找到了出版商"。

语境的语法方面,指一个词所在的句法结构。很多动词在不同的句型(sentence pattern)中词义不同。以make为例:

make + 宾语(SVO):(制造),如God made the country,man made the town。(上帝创造农村,人类创造城市)。

make + 宾语+ 宾语补足语(SVOC):(使……成为……,使得……),如What he said made me think.(他的话使我深思。)T he bad news made everybody depressed.(这一坏消息使人人沮丧)。

make + 表语(SVC):(成为……),如She will make a go od teacher.(她将成为一名好教师)。

make + 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SVOO):(给……作……),如H e is going to make us a report.(他将给我们作一次报告。)

再看下面一句话:

Out in the West where men were men. 这个短语中man出现两次,一次作主语,一次作表语。man(men)作表语常常不是泛指"男人"而特指"有男子汉气概",或者"他是个好汉",如果理解成"他是个男人",那就是一句废话。因此,这个短语中两个men的词义就豁然一朗了。整个短语可理解为:"在那个男人个个是好汉的(美国)西部。"

在有些场合,较小的语言环境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考虑较大的语言环境或非语言环境。非语言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与特定

的交际情景有关的知识,包括参与者(角色、地位)、场合(时间、地点)、正式程度、媒介(书面、口头)、主题、领域等等;另一类是指特定的交际情景之外的一般的背景知识,包括属于某一特定文化的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惯,与特定的文化相关的特定的会话规则和方式,以及有关客观世界的一般知识。例如"I got it."中的got可以有多种意义,it是实指还是虚指也不清楚,从孤零零一句话中不能断定。又如"I'll give you a ring."中的ring可以有"电话"或"戒指"两种意义,也只有考虑较大的语境或非语言环境才能判断了。在语言中也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表示的意义完全不同。如英语中w orthy一词通常的词义是"可尊敬的,高尚的",gentleman通常也是带有尊敬意味的,但是这两个词如果搭配在一起就表示大不敬的意思。如:"Oh, the worthy gentlemen over there, will you stop talking!"又如,overlook既可作"监察"解;又可作"失察"解:sanction作动词表示"认可,同意,支持",作名词却有"制裁"的意思,to sanction a sanct ion就是"批准一次制裁"的意思。

有时候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相反的意思,这也就是所谓"反话",莎士比亚《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中的三巨头这一安东尼奥斯,在凯撒被刺后发表演说,其中一句是:

"For Brutus is an honourable man

So are they all, all honourable men."

Honourable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中,相当于dishonourable,脱离了语境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至于同形异义词,脱离了语境是根本没有意义的。bow到底是什么意义?是"鞠躬","弓",还是"船头"?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知道。这是很明显的。连I'm too nervous(我太紧张了)这个句子到了口试的考场上,竟成了I didn't catch what you said(我没听懂你刚才说的话)的代用句,这就完全是语用方面的问题了。

虽然有语境的帮助可以澄清一个多义词的意思,但是最好在容易误解的时候予以避免。例如:He delivered a lengthy apology.(他发表了长篇的……)。Apology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道歉"(excuse),另一个是"辩护"(justification),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还是另换一个词。两个同形异义词用在一起就更令人费解了。例如:People who do th ings that count never stop to count them.(从事有意义工作的人从不停下来数数干了多少)。That was a fine you had to pay!(你真是付了好大一笔罚款!)第二句中的第二个fine可换成penalty,意思既一样,又不显得拗口。

同形异义词在文学作品中却有它的用途,是双关语(pun)的基础之一。人们运用一语双关这一修辞手法写出不少幽默的文字,创造了不少谜语,汉语中的不少歇后语就是运用了同形异义词来谐音,例如:"光头打伞--无法(发)发天","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些歇后语除了用解释的方法是无法用英语来表达的,英语运用同形异义词的幽默文字也很难译成汉语。

bean(豆)和been(be的过去分词)同音,所以就有可能编出下面的幽默:

"Waiter!"

"Yes, sir."

"What's this?"

"It's bean soup, sir."

"No matter what it's been. What is it now?"

下面一则幽默文字利用lie(躺)和lie(说谎)这一对完全同形异义词:

Father (reprovingly): "Do you know what happens to liars when they die?"

Johnny: "Yes, sir, they lie still."

同形异义词运用得好,就可以大大地加强话语的力量。例如下面的例子就是使用了craft(手艺)和craft(欺骗)这一对完全同形异义词:If you don't learn a craft when you're young, you'll have to ea rn your living by craft when you grow up.(你如果不趁年轻学点手艺,长大后就只有靠欺骗过日子。)

还有些谜语也是运用谐音编成的:

Why should a man never tell his secrets in a cornfield?(答案:Because it has so many ears.)这里运用了一对完全同形异义词ear (耳朵)和ear(穗)。

在广告中使用谐音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有一则七喜饮料的广告利用了week(星期)和weak(乏力)这一对同形异义词就是成功的例子:7 days, without 7-Up, makes one weak.(七天不喝七喜使

人浑身乏力。)有一则卖鞋的广告写道:What's afoot in the world of fashion?(现在流行什么样的鞋?)这则广告巧妙地用了afoot(在进行中)一词,因为它跟on foot(穿在脚上)的声音很相似,跟汉语里做鞋的广告时用"足下生辉"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文学作品中,还可以利用词语的一词多义来达到一语双关的目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中的一句话:

Ask for me tomorrow

And you shall find me a grave man.

罗密欧的好朋友茂丘西奥受到致命的剑伤之后说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要是你明天找我,就到坟墓里来看我吧"和"要是你明天找我,我将成为一个严肃的人,不会再开玩笑了"。剧中的意思是两者兼而有之。"我就要死了,我将成为一个严肃的人,不会再开玩笑了",这是利用双关语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下面一则幽默运用了词的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之间的差别。Nei ghbour一词的概念意义是"邻居",而在孩子眼里的邻居老太太的形象则是老从他家借东西的人:

Teacher: How do you spell the word"neighbour", Tom?

Tom: N-E-I-G-H-R-O-U-R.

Teacher: Yes. And what does it mean?

Tom: It's the woman that comes to borrow things on Sun days.

-- 潮流周刊 --版次:[ 040 ]

从“标题党”看语境的作用

2012-02-15

□新闻事件:

近日,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成为了微博上最受关注的

人之一。事发2011年12月24日他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的一次演讲。次日,这次长达近两小时的演讲被多家当地媒

体报道,其中一家媒体报道的标题为《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

一塌糊涂》,正是该标题及报道中的一个段落在微博上被广

泛引用,从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批评。然而,记者在网上

看到,该报道也引发了质疑。有在现场听过演讲的记者发微

博称是“断章取义的歪解”。

□心理解读:

“标题党”们通常以其“劲爆”的内容吸引眼球,对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摘要】Gedtrey Leech说:“语境是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语境对于正确理解词义、活语义以及正确选择词语表达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境;词义;种类;影响 语境在词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英国语言分析和语言理论主要是根据语言环境来研究意义的。语义研究离不开语境,在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在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这就是导致了词义的转变也时刻处于动态之中。没有语境的变化,语义的变化就没有了依托,语言就变得飘渺不定,令人费解,语境变化了,而词义不变,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再者,语言、语义和词义及其相互关系是研究语境和词义关系的前提和基础。[1]换言之,分析语境和词义转换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把握语言交际的技巧,提高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从而实现成功的语言交流。 一、语境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语境这一概念是由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家Malinowski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和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语言环境对理解词语是必不可少的,确切的说,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没有语言环境的词只不过是臆造出来的东西,其本身不代表任何意义,所以在口语中,言语只能在有语境的情况下才有意义。Malinowski还认为语言是“行为方式”而不是“思想的信号”。任何话语的意义都是某一情景语境中的行为意义。话语是在共有的语境条件下产生和理解的,要理解语境,按Malinawski的说法,话语的意义不是由构成话语的词义获得的,而是从话语产生的语境中获得的。 伦敦语言学派的核心人物J.R.Firth接受并发展了Malinowski情景语境理论。由Firth创立的费斯语言学习中有一个主要观点,即认为句子的意义只能在语境中确定,认为在话语与说话时情景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Firth将其整个语义学理论构建在语境这一概念上。他认为词义存在于语言语用中,词义就是语言机构某个层次的一个成分与其他层次的关系。“语义是各种语境联系的一个复合体、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各自在其适当的语境中对各自的组成部分进行处理。“Firth 将语境视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一种工具,是描述语

九年级语文如何分析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人教版(通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一、课标法则: 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概念解说: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 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⑧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四、范例解析: 1.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 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唐文英 “朦胧” (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含混”等)是一个本体论范畴。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入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 [1]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作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可名状的,因此,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根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的语言,才能引导人们去感受和思考语言之外的东西。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的,回顾朦胧诗远去的一路风尘,我们深深意识到,雷同平庸的标准件艺术终于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文本结构、语言艺术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之。 一、思维方式:诗歌精神的嬗变 文革十年断裂的艺术空白为朦胧诗提供了恣意纵横的广阔诗意空间,听命于直觉的驱动,朦胧诗人们顿悟到诗歌它不能镜子般被动地再现外在生活,而应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从而抵达诗歌质的本性,进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从他们灵感迸放出来漫天的绚丽烟花里,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2]以此寄托急剧变幻的现实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风暴。 (一)灵感迸放出了意象的火花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晶莹、高洁、绚丽……它使朦胧诗人们将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凭借,进行艺术的感觉、思考和创造。变化莫测的婀娜灵感窜出来时,朦胧诗人们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教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案) 【解读考点】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警示句,矛盾句,引用句,比喻句)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主旨句,深化句,情感句)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考查方式】 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2. 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4、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作用。 【方法指要】 一、重要句子的一般性特点 1、内容上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 社科文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自然类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事理的句子;文学类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位置:往往处于文首或文末。 2、结构上,串联文章的句子 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 3、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 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例如:原句解读(舍貌取神) 这叫黑板这是些黑板的名称 这是黑板这是指出黑板的类别 黑板是黑色的交待黑板的颜色 黑板在教室的前面说明黑板的位置 黑板,老师用来书写板书说明黑板的作用 从文章的旨意入手。 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思考这句话隶属于文章的什么观点,结合其从属的观点,就容易答出背后的内容。 ①、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这种方法在社科文、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用得最多,也行之有效。 例1、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 一、崭新的思想特征: 二、朦胧诗的思想特征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三、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四、二、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五、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 六、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 七、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 八、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 舒婷诗的艺术特征: 一,是舒婷诗歌特有的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 三,善于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舒婷诗的内容:

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 引言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 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它可以加强、补充有声语言表达,并使语言信息具体化。 1肢体语言具有信息量大、连贯性和变化性强、以及可靠程度高的特点。原因有以下主要三方面:(1)肢体语言可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交流。一个人的眼神、服饰、手势、身姿、距离、音调、节奏等都可以同时传输。使对方能同时、多方面、多渠道地接受多种信息。(2)交际双方只要处于视听范围内,双方之间的肢体信息交流就能不断地进行。交谈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所处的位置都在不断变化着,这些变化都可以通过视觉传递给对方,传递连贯性和变化性的信息。(3)肢体语言多数是人们在相对无意识状态下显示出来的,大多都是实际心态的体现,虚假成分较少,增强了交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学习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便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非语言交际,而肢体语言又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以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肢体语言信息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误解。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同时应了解外国常用的肢体语言,以免造成误解,闹出笑话。 不同国家体态语言中的空间距离、目光注视等肢体语言动作的含义及运用进行对比。 (1)身体距离 阿拉伯人同英国人的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距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了!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民族或种族的人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 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 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厘米为宜。 在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2米的距离。 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当然,离得太远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也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摘要:词义与语境关系密切,每一个词在一个新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新词,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一个词的准确意义必须由它所处的语言环境加以限定才能明确。 关键字:语境多义与歧义褒义与贬义感情色彩制约作用语境(context)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狭义地看,它主要是指语言的搭配结构及上下文关系,其中包括词语之间临时或固定的结合形式、词语在这种形式中以及通过句、段、章等较大的语言单位所表现出的不同语义等;广义地讲,语境还可同时用来指“言语环境”,它主要涉及言语活动中的讲话内容、讲话方式、讲话人和听话人的地位关系等方面内容。关于语境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而最为简洁的当推英国语言学家菲什曼(J .A.Fishman)格言式的界说:“谁于何时对谁说了什么话。”但应当指出的是,这里需要再加上“何地”与“如何”,因为言语活动总是离不开一定的场合和方式的。语境所涉及的各种内涵决定了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而另一方面,词语本身的一词多义现象(Polysemy)也为这种制约性提供了有利条件。按照词汇学和语义学的观点,词的多义性在不同情况下会以各种特定形式体现出来, 语义依赖语境,语境制约着词义,在进行英汉译时,离开特定的语境就不可能正确的理解语义。也就谈不上对词的正确翻译。对此,我将从语义理解的角度,论说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一、利用语境确定所指,使原文中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获得明确的单一性从实践上说,翻译的过程可以分为理解与表达两大阶段。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polysemy)比较突出,因此在翻译过程的理解阶段,词义辨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所说:每个词用在新的语境中就是新词。上下文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最简单的上下文是词语搭配。不同的词语搭配和上下文对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往往有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如“table一词在字典中就有七个释义。在翻译中要想翻得准确,就必须结合语境,由于语境不同,词义也会相应发生变化。1、a piece of furniture (一件家具,桌子)2、the people sitting at the table for a meal or playing cards (就餐或玩牌的一桌人)3、the food put on the table (放在桌上的食物)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又如“credit”一词,在学校里表示“学分,精英”credit course ,在银行业务中表示“信用”credit card,在商业中又可以表示赊账credit sales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 摘要: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朦胧诗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讲求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朦胧诗内心世界陌生化审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朦胧派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梁小斌、杨炼等为代表的一群青年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传统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 一、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朦胧诗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和细节特征的真实模仿上,而是更加注重表现人主观的内心感受和印象体验。 在过去的文学观念指导下,传统诗歌把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关系人为地拉成一种的线性关系,只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和再现,而把人的内心世界排挤到不显眼的角落,即使是作为诗歌中心元素的抒情也是在一个层次或平面上展开,且往往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加以表现,这与诗的真义相去甚远。诗歌应该把情感当作自己的表现对象。情感虽然受之于外,但却蓄之于心,而要表达情感就一定要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认识和表现。 “当作家抒情地、从社会意识方面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思想旨趣和感情态度时,他可以首先从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特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向出发……在绝大多数的抒情作品中,主要的认识对象正是作家(诗人)本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社会意识。”[1]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诗歌就不需要写外在的物象和具体的情境。只是在描写这些外在物象和具体情境时,也要将它们纳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黑格尔说过,“抒情诗固然也要涉及具体的情境,主体在这种情境之中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内容纳入他的情感和观感里,但是决定抒情诗这个基本类型的是内心生活,所以抒情诗不容许对外在现实进行广泛的描绘。”[2]朦胧诗在这一点上半点也不朦胧,它特别强调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正如艾青的《虎斑贝》:“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在万顷波涛中打滚,/一身玉石的盔甲,/保持着最易受伤的生命,/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到沙滩上,/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诗人吟咏的对象是虎斑贝,但却并没有描摹再现虎斑贝这一具体物象的外在形貌和状态特征,而是突出表现虎斑贝的遭际命运,并且把它纳入到诗人自己的遭际命运和印象感受里加以表现,让虎斑贝的遭际命运和自己的融为一体。这也如黑格尔所说的,“在史诗里诗人把自己淹没在客观世界里,让独立的现实世界的动态自生自发下去;在抒情诗里却不然,诗人把目前的世界吸收到他的内心世界里,使它成为经过他的情感和思

人教版六下理解课文重点句子含义

理解课文句子 2、《匆匆》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新课标第一网 3、桃花心木 ①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体态语言及其特点

体态语言及其特点 1、什么是体态语言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而语言则是维系这一活动顺利进行的纽带。在教育、教学理论界,我们说到教学语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诉之于听觉的有声语言,还有一种则是无声的语言,即体态语言。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这里的“交际”是广义的交际,它包括交流、沟通、传播等多种含义。这种特定的身体态势既可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地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具体说来,体态语言就是指人们借以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表示某种意义的信息系统。它主要包括头语、脸语、眼语、手语、身姿动作等几个方面。例如,用力挥手表示肯定、坚决,点头微笑表示赞赏,眉头紧皱表示问题严重,以及愉快时的微笑、羞愧时的脸红、欢乐时的手舞足蹈,愤怒时的捶胸顿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指那些动态的有形的体态语言,即头语、脸语、眼语、手语、身姿等,它在传递信息、影响学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的体态语言还应包括那些静态的、无形的体态语言,即指教师的仪表风度等。教师的仪表风度是教师崇高的思想感情、气质性格、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德、才、学、识、体等各种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参与教师的劳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教育效果,促进着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2、体态语言的特点 体态语言作为一种无声语言的特殊表达形式,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非言语的表达方式既有人类非言语表达的特点,又有教师使用非言语表达的个性。 体态语言的形象性和表情性 体态语言作为口头语言的必要补充,也有自己语言表达的物质外壳,即以人体本身的动态、静态形象来表情达意。运用体态语言,可以使人们产生一种直观形象,一种动态的和变化的感觉,增强人们的感性体验。如用手势或眼神示意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可以制止学生的分心现象,使学生认真听课。另一方面,当语言与非语言表达相互矛盾时,人们往往更相信非语言表达。因为它能更真实可信地反映一个人内心感情世界的微妙变化。有关身势学的研究表明,一切面部表情都与各种具体相同的感情联系,充满了感情色彩。这种表情性特点告诉教师:只有感情丰富的人,其体态语言的表达才能以情感人,离开感情基础去单纯追求表情技巧,乃是舍本逐末。 体态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体态语言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其表达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的可观测的脸部有25000种,手势有7000多种之多,眉毛可有40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朦胧诗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 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 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思想内容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 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

“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类题目的解答技巧

【基本考点】 人们交流信息,是一句话一句话说出来的,每一句话就是一个信息单位。文中重要的句子,或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或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或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含义……如果对这些把握不准,就不能准确理解整个文章。因此,在阅读能力测试中,必然要考查准确把握句子含义的能力,尤其是把握关键句子含义的能力。其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类:(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 (2)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其中包括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什么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点: ①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主要抓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结论性的句子。 ②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此类句子主要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句、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要抓住文章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其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3)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即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 (4)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使之具体化等。 【相关知识】 Ⅰ.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结构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 (2)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文眼”。所谓“文眼”,也叫主旨句,就是文章中具有点题、表现中心、提携全文等作用的句子。它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着提纲挈领、前后贯通的作用。 (3)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或蕴含某种深层含义的句子。句子的意思含而不露,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根据上下文可以体会到。通俗地讲,就是话里有话,有潜台词。含蓄句是在不便直说时,起到曲意表达的作用。 (4)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能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起始句、总结句、过渡句、收束句等。 (5)含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句子。

肢体语言在表演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512608154.html, 肢体语言在表演中的作用 作者:丁飞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以《春江月》中柳二的创作体会为依据,在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浅谈肢体语言在表演中的作用,以期给相关表演工作者更多的借鉴体会。 【关键词】肢体语言;表演;《春江月》;柳二 中图分类号:J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47-01 戏曲表演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它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出于生活体验,而又不止于生活体验。作为一名戏曲演员,他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但在表演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表演的程式法则,既要把角色蕴藏于内心深处的细微情感刻画的惟妙惟肖,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不可以夸张过度,而脱离了这个人物在剧中所担负的角色使命。 《春江月》一剧中的柳二,就是我创作这个角色时,运用了肢体语言丰富了这个角色,从而初次尝到了肢体语言在舞台上呈现的效果。 柳二,柳明月的二叔,里长。他是一个心狠手辣,六亲不认,攀龙附凤的自私自利的小人,小人物。在官兵搜索忠臣遗孤时,闻听侄女柳明月房内有婴儿哭声,为了保自己的里长职务,为了获得官兵的奖赏,他不顾亲情,也不顾侄女即将出嫁,亲自带官兵到哥哥家搜寻孤儿。肢体表达和语言表达构成舞台形象两大要素。语言表达,台词是脚本固定好的,一般来讲,演员在舞台上的即性发挥也只能是围绕固定好的台词,语言在舞台上是对外表达,而肢体则是下意识的产物,肢体恰恰更能表述角色在此情此景中下意识的感应作用。搜孤儿,满门抄斩,官兵如虎狼,迎亲的队伍挑着彩礼,台上是一片混乱的场面,这个时刻柳二鬼鬼祟祟的上场,指认柳明月私藏官府搜查的孤儿,更对这个人物起到一个刻木三分的指控与谴责,首先,他的肢体动作与语言,催动和激发了观众对这个人物的深刻理解。 动作的张力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对推动戏剧的发展和丰富舞台表现的冲击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柳二遇见放学回家的柳宝,见到这个孩子,他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因为没有证据证明这个孩子是忠臣的遗孤,他丢掉了里长的帽子,并挨了三十大板,把腿打瘸了,而且,哥哥也因此气死。这段表演,我特地用了拐腿放在节奏上,打柳宝,拐一下腿;骂柳宝,拐一下腿,从而显示出柳二此时恨得咬牙切齿,打骂都不解气的情绪里。当柳二看见柳宝哭哭啼啼下场后,还不解气,又追上去骂几句,才唧唧歪歪地拐下了场。演员在舞台上准确到位合理而不做作的肢体语言是表达人物内心和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表演方式,它为演员的表演增添了光彩。

语境对词义的决定作用

【论文关键词】词义语境变化【论文摘要】语境对词义的决定作用,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语境决定了义位,也就是说语境不同,词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语境的概念,源于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认为语言不是一套完备的体系,语言的意义不可能完全由它自身而要由语境来决定。语境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语境指话语产生的当时及其前后的各种事件,可称为“情景语境”,包括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语境,又称小语境;广义语境则包括话语产生的整个文化背景,可称为“文化语境”,除包括狭义语境外,还包括与人的言语表达行为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环境气氛、社会背景等,因而又称为大语境。伦敦学派的创始人约翰·鲁伯特·弗斯吸收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概念,并主张语境有两种: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内部,即一个结构和一个系统内各个成份之间的组合关系;另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外部,即语言是不可能和语境分开的。西方语言学家对语境理论的阐述对于我们今天对语境与词义的理解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词义除了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外是由环境补充、确定的。因此,词义的运用、理解与交际的环境,说听双方的职业身份、心情、生活经历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句子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往往需要参与交际的人自己去补充。而交际的语言环境则可以使词语具有比较确切的意义。具体的说,语境就是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的功能有两个:其一是解释功能,其二是过滤功能。语境不仅帮助我们推究词义,还帮助我们防止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的出现。因此,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研究语境对词义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来共同探讨一下:(一)社会语境决定词义(1)历史社会环境在不同时代,所处社会环境不同,语言环境也肯定有所不同。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种不同,才能更好地理解词义,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例如:小说《六十年的变迁》里季交恕问方维夏:“你知道这个消息吗?”方:“什么消息?”季:“蒋介石开刀了啦!”方:“什么病开刀?”季:“你还睡觉!杀人!”显然方没联系到1927年社会革命形势的变化,就不明白“开刀”两字究竟指什么,要别人做进一步的解释。(2)语用社会环境词的“组合意义”的研究就是在语用社会环境影响下词义的若干变异意义,即交位变体,是受整个社会语言内部因素影响的结果,主要是一个义位受近邻或远邻的义位“语义溢出”作用而获得的新义。例如:A.这小东西,真可爱!B.这是些什么东西!同样的“东西”,但由于说话人的语气,声调不同,而使两者的基本义和附加义有所不同。“东西”《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的义项: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但在第一句话中的“东西”,特指说话者喜爱的小动物或小孩子,使基本义缩小,并且具有了喜爱的情感附加义。第二句话中“东西”指让说话者厌恶的事物,具有了厌恶的情感附加义。[!--empirenews.page--] (二)上下文语境决定词义(1)词语言义的变体——言语义语言义是指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一个词汇单位,或语言的词汇系统中的一个成员。也就是词的基义或概念义。“言语义”是指进入特定语境或言语片断的词,实际上指什么,现代语义学称为组合义,也就是义位处在言语组合中的变体。有的语言学家称这种义位变体为词的“涵义”而不是“意义”。词典上所列的义项,都是词的语言义,而不可能,也不必要把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言语义即义位变体都列上。例如:A.场景:手术室门外,焦急地守候着正在进行子宫肌瘤摘除手术的病人家属,门开了,医生出来。病人家属问:“切了吗?”医生答:“切了。”根据上下场景提示,这“切了”的一问一答是指“肌瘤切除”。B.场景:一年后,这位医生来到一群老太太中锻炼。大伙问:“切了吗?”医生答:“切了。大家都一样,到了退休年龄谁还能例外?”根据上下场景提示,这里的“切了”是指办理离退休手续只能按年龄“一刀切”。C.场景:锻炼完,医生回家。见女儿在看书,记起出门时要她把排骨切好。医生问:“切了吗?”女儿答:“早就切好啦。”根据上下场景提示,这里的“切了”是指切排骨。看,“切”“了”“吗”这三个语词符号本来是从交际场景中抽象出来的,在词典里都有全民共同理解的确定词义即语言义,其组词成句的方式也是符合高度抽象的汉语语法规律的。但经组成“切了吗?”

语境的作用

语言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从一个完整的交际过程来说,听、读是语言理解的过程,属于接收信息;说、写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属于发送信息,这两个过程是缺一不可的。理解和表达虽然属于交际中的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却受制于同一个因素:语言环境,也就是语境。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平常说语境,一般是指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主要是语言活动的现场,通常称为狭义的语言环境。此外,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也属于使用语言的环境,与狭义语境相对应,通常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影响最大。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场合由这个人说出,与在另外一个场合同样由这个人说出,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同样一个意思,在这个场合对这个对象说,与同样在这个场合对另外一个对象说,使用的语言也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在口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助性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度、语调等,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并不难。但是把语言写到书面上就不同了,孤立的一句话,如“你怎么回来的这么晚呀?”就很难理解:是谁对谁说的?是有疑而问,还是责备、爱护?这时就要依靠狭义的现实语境来理解。 广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也有较大的影响。比如一个人说话粗声粗气,可能有几种情况:(1)对对方有意见;(2)刚刚生完气,

心情还没有平定下来;(3)性格、语言习惯就是这样,等等。到底是在哪一种情况下说的,话语表达的是哪一种意思,需要根据广义的语言环境去理解。 大致说来,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两种作用,一是限制作用,一是补充作用。 一、限制作用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准确的理解。例如: ①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②谦虚使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用了两个“英雄”,前一个作“有”的宾语,受“这样”修饰,指英雄的人;后一个是定语,修饰“国度”,是指所具有的英雄品质。另外,例的“骄傲”是相对英雄说的,又与下文的“自豪”对称使用,表达的也是自豪的意思;例?的“骄傲”与“落后”配合,又与“谦虚”对比使用,表达的则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的意思。这是语境对词语理解的限制作用。语境对词语表达的限制作用突出表现在同义词语的选择上。例如:

阅读理解之重点词句的作用

阅读理解之重点词句的作用 小学语文徐老师理词解句阅读理解之三重点词句的作用所谓“重点词句”是指它们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词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重点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什么是重点词句?重点词语解释或理解词语的含义作用答:“××”词本意是什么这里指……表达出……、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问指的是什么)多从前文找答案。 、认识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这个词或者换成别的词语行不行)回答方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回答方式:去掉或调换另一词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不去掉或不调换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围绕词语来赏析句子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

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表扬了赞美了歌颂了突出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重要句子A、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章或语段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重要作用的语句。 一般来说昭示全文或段落中心、主要倾向的语句体现文章思路的语句起总领、总结或重要的过渡作用的语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都是重要语句。 B解题思路与技巧: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考虑。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①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灵②点明文章背景③揭示、深化文章主题。 从结构上看主要有:①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②总结全文或总结上文③承上启下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⑤前后呼应等。 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重点句子在文首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述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重点句子在文末的作用是:点名主题(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记叙类文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 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

体态语言的作用

体态语言的作用 闻名遐尔的世界电影大师查理?卓别林在他的一生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有的动人,有的幽默风趣。然而,让我们回味无穷的不是紧张复杂的剧情或哗众取宠的台词,而是他对体态语言独具匠心的正确处理。由此可见体态语言的独特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不用言语,而借助于表情、手势之类的动作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有时甚至会“无声胜有声”,这就是人类的无声语言──“体态语”的妙用。 体态语言,或称态势语、身势语,是人们内心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映。人们的思想、态度和愿望等等,不管你是否有意掩钸,都会在自己的举止上得到表达,从这一点上来说,它给我们认识他人、了解他人增添了一个途径。 心理学家有一个有趣的公式:一条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这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因而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当有人用有声语言说“我生气了”时,听者却可能发现说者实际上并没有生气,甚至可能很高兴。这一信息听者并不是从有声语言中获得的,而是从说话者说话时非语言行为中得知的,如说话时的面部表情和语调等,是体态语言告诉对方“我没生气”或“我很高兴的“。 体态语言常伴随着有声语言而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它总是或只是伴随有声语言行为。人们可以只用点点头表示赞成,只用摇摇头表示反对,只用微微笑表示赞美,只用瞪瞪眼表示责备,而不必使用有声语言。在有些情况下,非言语行为可以替代言语,起指示作用。体态语的这种指示功能表现空出,也很活跃。运用得体,可以圆满地表情达意,而且还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比如,当一个人抽烟想向对方借打火机时,他只要用手作出一个使用打火机的动作就可以使对方马上明白意图;当某人将食指和中指叉开,或将双臂叉开,前后晃动或左右摆动,形似英语victory首字母V,以示胜利或预祝成功;一只手的食指向上伸出,放在唇前,紧接着发出“嘘”声,示意安静或小声点,我国学校师生和其他文化人中大多已套用;耸耸肩膀或摇摇头,摇摇头从头部一侧向另一侧持水平转动,肩一耸,两手一摊,掌心向外,意为I don't know或示无奈之意;;一个人在会议开始了才进来,讲话人没有中断,只是将手往空座位处一摆,迟到者就会朝手摆方向就座,如果伴随语言的“请坐这边”,同时伸出一只手掌,掌心向上,往座位处轻轻一摆,就显得更有礼。 体态语言在许多地方都有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说说足球裁判运用体态语言的作用。足球裁判在比赛中,运用体态语言与运动员进行信息交流,它是对特定哨声、手势过少的必要补充,增加裁判员与运动员交流信息量,以达到更好地调控足球比赛的目的。体态语言较之抽象、概括的口语符号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判罚中裁判员用响亮而有节奏的哨声,正确、果断的手势,以及认真严肃的表情,使运动员感到裁判的判罚是公正、公平的,是有权威的,这些是口语不能表达的。有些运动员对裁判员的某些判罚或不判罚想不通,而感到冤枉委屈时,裁判员可以用微笑、点头等方式向运动员表示理解或安抚,避免其做出不理智的举动。比赛中裁判员对有情绪的运动员通过拍拍其肩膀或身体其它部位向运动员表示“别激动,你的情况我了解”等一些友好的信息。又如当双方运动员冲突时,裁判员可用双手把他们推开,在这推开的同时,可向运动员传递一些友善的信息,如“矛盾别激化了,我们之间没有矛盾,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这样对双方都好”等等。通过这些拍、推等触摸传达裁判员的友好信息,调节运动员的情绪,以达到比赛的顺利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