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读完之后《亲爱的安德烈》,你有什么感触呢。为大家精心搜集了3篇“《亲爱的安

德烈》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一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

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

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

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身世凄凉的小女孩:安妮。安妮出生不久就父母双亡,成了孤儿。好心的邻居把她养到6岁,她开始到一户人家看孩子,后来又被送到了孤儿院。11岁的时候,住在绿山墙岛上的马修和玛莉收养了她。她天性活泼乐观,因为天真和爱幻想闹

了不少笑话,又因为善良和直率赢得了友谊和真正的爱。她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

却为了照顾生病的玛莉拉,留在了家乡当了小学老师。故事中的很多描写都很有趣,很感人。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

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

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

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

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

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

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联络日子想想,保尔的精力真实可贵。现在是平和年代,大家的日子都殷实了,大家

离开了贫穷,有人也随这离开了这种可贵的精力。在前进的路途上,有时你的面前可能会

呈现绊脚石,这时你该做的是打扫绊脚石,而不是躲开它。由于你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呀!在生长的路途上,咱们不能因成果好而自豪、骄傲,那样只回成果下降,由于“谦善

使人进步,自豪使人落后,”呀!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

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

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

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

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

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

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

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

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所以出身卑微是不能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你的态度。只要你积极向上,不让出身卑

微控制了你,便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从他的经历里可以清楚的看到与家长的代沟,家长总希望他

像哥哥一样可以成为出人头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

崖上,捉住不断奔跑的孩子。大人总认为霍尔顿是一个败家子,是一个不良少年。但他有

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还存留着点点梦想,即使它在那污浊的世道变得那样的

细微渺小。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二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

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

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飘萍离散——人生

哪里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

王一梅是1970年出生于江苏太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1999年开始童话创作,共发表短篇童话300余篇,在国内外出版的童话60余本。是中国

抒情童话的代表作家。《木偶的森林》这本书是王一梅的童话代表作之一,曾获得第十届

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作品风格优美,境界高远,是不可多得的原创抒

情童话精品,弥足珍贵。

——龙应台《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女士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依靠书信体共同完成的两代人的对话:东方文明与西方价值观的碰撞;成年母亲和80后儿子的思维分歧;还有便是一个普通

母亲对于分开多年的孩子的内心关照。如果安德烈的母亲不是龙应台,而是一个普通的大

学教授,或许这些靠电缆计算机才得以实现的沟通交流不会产生这么广大的影响;如果这

对母子之间不是中间隔着三十年,并且隔着东西文化,或许这些交流就不会有如此深远的

意义;如果这些多年来的书信没有集结成册对外销售,或许那会是中国文坛的一笔损失和

中国社会的莫大遗憾。

这是一个五十岁的母亲和十八岁的儿子之间的对话,是一个“自以为成熟理性”的人

和“被认为年少轻狂”的人的对话。

一、爱与不爱

主人公出身贫寒,备受欺凌,在凌辱之下,她比同龄孩子更早的拥有强烈的自尊心,

为维护尊严公然与“抚养”自己的舅妈一家决裂,她的每一次抗争都极大的体现出她敢于

维护尊严的高尚人格。然而她却并不放弃亲情,成人后,知晓舅妈将不久于人世,她虽然

在童年备受欺压,却还是回到亲人身边为她送终,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体现了她爱憎分

明的特点。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可以不必了。”

老师对学生似乎也永远有一种这样的以爱作借口的不爱,比如说我们常听常说的“这

是为你好”,因此而不沟通不解释的种种,并没有把学生当成能思考,有主见的人。

其实,这些小东西是很笨的,更谈不上思考了。比如当它们偷吃蜂蜜时,竟然不知道

蜂蜜是液体会沉,以至我的蜂蜜罐里浸满了它们同类的尸体,当它们侵入我的白糖罐搬白

糖时竟会迷失了方向,在那迷宫般的糖堆里打转。我就奇了怪了,这么笨的小东西是怎么

在这充满了智慧的世界上生存下去的?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三

菊朵家因为有一块两寸的腊肉就被医生称作“富人”了;孩子们都没有玩具,上完学

后就得去放牛、喂猪、砍柴、从地里挖吃的,好不容易才能看上一场黑白电影;菊朵10多

岁了还没有吃过城里的绿豆棒冰,仅在城里饭店里吃了碗面条就让小伙伴芹香吃惊的赞叹了;村里人也不敢乱说话,在背地里信神,否则就得遭到批斗·······

第三次读《鲁滨逊漂流记》,也就是这次。已经初二的我,面临着会考。在考试面前,我该怎样做?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这一次,我读懂了坚持不懈、永不放弃。鲁滨逊

曾这样说“我的脾气是要做一件事情,不成功绝不放手的。”他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没

有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有时候还是白费力气。他经常失败,但他却

从不灰心失望,而是紧握希望,总结经验,重振旗鼓。现在的我不更要这样吗?坐以待毙

只会使自己输的更惨,还不如行动起来,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直到成功。

《亲爱的安德烈》是由着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合着的一本书,书中摘录了一位母

亲与她的儿子通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

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

伙子了,龙应台发现,四年间,儿子长大了,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

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龙应台感到儿子变了,他们是不同的两代人,也是

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

的世界、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

己的母亲”。书中安德烈向母亲这样写道:”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

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