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举考试的成语_0

有关科举考试的成语_0
有关科举考试的成语_0

有关科举考试的成语

有关科举考试的成语

1、诗成得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2、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3、风檐刻烛:风檐:科举时代的考场。指科举时代考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

4、杨穿三叶:《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5、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6、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比喻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7、年谊世好: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

8、杨穿三叶: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9、夺锦之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10、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11、富贵功名:富贵:有钱有势;功名:科举应试取中而做官。指既有财势又官位显赫。

12、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13、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14、蟾宫扳桂:蟾宫:指月宫。科举时代比喻应试及第。

15、京解之才:京解:科举时代的进士和举人。旧指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

16、朱衣使者:指科举考试官。

17、异路功名:旧指没有科举考试,凭功劳而得到的官位。

18、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比喻科举登第。

19、高步通衢:衢:大路。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同“高步云衢”。

20、文选烂,秀才半:文选:指《昭明文选》。意思是熟读了《文选》,就可以成为半个秀才。讽刺科举取士的话。现也含有熟读诗文对写作有益之意。

21、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22、郄诜高第:晋郄诜举贤良对策试,为天下第一。见《晋书;郄诜传》。后因以“郄诜高第”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23、白蜡明经: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

24、郄诜丹桂:晋郄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见《晋书;郄诜传》。后因以“郄诜丹桂”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25、暴腮龙门: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26、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27、三元及第:三元: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科举应试中选。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

28、高步云衢: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

29、攀援桂枝:旧指科举及第。

30、小题大作:小题: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文句命题。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31、龙标夺归:科举时代指状元及第。

32、郤诜高第: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33、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34、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35、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36、名题金榜: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录取的榜。原指中进士;后也泛指一般考试高中。

37、郤诜丹桂:比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38、曝腮龙门:曝:晒;龙门:河津。鲤鱼在龙门下晒它的两腮。比喻科举落榜。

39、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

40、寸晷风檐:晷:日影;寸晷:阳光少;风檐:透风的房檐。阴暗透风的房檐。形容科举时代考场中的苦状。

41、折桂攀蟾:折月中桂花,攀月中蟾蜍。旧喻科举极第。

42、屡试不第:第:科第,科举考中者的等第。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取。

43、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44、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45、大魁天下:大魁:指旧时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即状元。指中了状元。

关于科举考试的成语形容考试的成语有关读书的成语

考前指导正确使用成语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6) 正确使用成语 差不多“文革”结束、恢复高考起,到目前为止,几乎年年有成语题。这是因为汉语中成语数量特别大,一个高中毕业生拥有多少成语,能否正确使用,确实是衡量其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还因为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因此它也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虽然高考年年考成语,但是得分率并不一定就高,这就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成语的一般特点 成语是定型的语素组合,不但结构稳定,其构成语素的音、形、义也是相当固定的。譬如“心广体胖”的“胖”,只能读pán,而不能读pàng,因为它是安泰舒适的意思;“自怨自艾”的“艾”只能读yì,而不能读ài,因为它是治理、惩治的意思。又如“闻鸡起舞”的“舞”只能指舞剑,而不是指跳舞;“不名一文”的“名”只能是占有的意思。懂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现在各种媒体尤其是其中的广告,乱写、乱读、乱用的情况实在太多,这给知之不多的高中学生制造了很大的混乱。 不少成语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解释,不能不分场合随意乱用。譬如“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绝不是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七步之才”指很有才华,绝不是才华很低;“江郎才尽”,是指本来有才而后“尽”了,不能用于本来就无才的人;“豆蔻年华”只能用于形容十几岁的少女,而不能形容其他人;“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而“汗牛充栋”只是形容书籍多,而不表明学问大;“美轮美奂”,形容高大华美,一般多用于称赞房屋,而不能用于化妆品。这也是应该注意的。 成语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譬如,“无微不至”是褒义的,“无所不至”、“无所不为”是贬义的;“东山再起”是中性的,“死灰复燃”是贬义的。“杀一儆百”是书面语体的,“杀鸡吓猴”是口头语体的。 二、成语的结构 如前所说,成语的结构是稳定的。从结构形式看,同其他短语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并列、承接、目的、因果、主谓、偏正、连动、兼语等:懂得一点成语结构的知识,有助于正确书写、理解,从而正确使用。如“纷至沓来”是“纷至”与“沓来”的并列,“至”与“来”的意思相近,“沓”与“纷”也就意思相近,因此就不能将“沓”写成“踏”。“待人接物”是“待人”与“接物”的并列,“物”就是指人,因而这个成语是指与人相处,而不是其他意思。又如“言简意赅”是“言简”和“意赅”的并列,“言”和“意”相对,“赅”的意思也与“简”相对,指全、完备。 三、试题的特点 1.着重考查常用成语的使用 我们不妨先罗列一下近5年来考过的成语:1999年:殚精竭虑(考过多次)、美轮美奂、炙手可热、一劳永逸;2000年:汗牛充栋、淋漓尽致、洗心革面、左右逢源;2001年:安步当车、颐指气使、车水马龙、蓬荜生辉;2002年:光怪陆离、雨后春笋、有口皆碑、偃旗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时期,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直至清末1905年才被废止。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分析一种制度,首先要结合其时代背景。在科举制被使用之前,魏晋时期选拔人才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由每州的中正官品第人物提供给朝廷作为官员任用的依据,但这一制度逐渐施行之后,地方上的豪强逐渐把持了品第人物的权力,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封死了寒族乃至庶族向上的通道,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由于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像古代印度一样强烈的宗教影响,不存在这种类似种姓制度一样阶层固化的土壤,所以长期的阶层固化必然导致一部分底层人民的不满,进而造成社会动荡。另一方面,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壮大,魏晋时期的“王谢袁萧”,隋唐时期的“七宗五姓”,其势力已经影响到了皇权,魏晋直至唐初的政治,实质上已沦为门阀政治。隋文帝采用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于官员选拔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宣告了皇权独尊的时代的到来。 从此,布衣百姓也可以通过苦读金榜题名,出将入相,“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郎”,“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科举提供了一个平民与贵族公平竞争的机会,有一个客观的衡量人才的标准,给寒门学子开了一道龙门,让他们看到向上的可能,解决了阶层流动的问题,他们也可以通过读书来出人头地,成为帝国的较高阶层。而且,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乡村士绅阶层的素质,在古代中国奉行皇权不下县的政策,士绅阶层成了县一级行政政府和广大百姓之间的一道桥梁,很多平民出身的官员告老还乡,教化乡里,维持了最基层的统治。此外,科举制度还实现了官与吏分离,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免,官员的权力来源和合法性完全依靠皇权背书,客观上加强了封建皇权。 科举制度在其被使用的一千三百年里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可靠人才,属于典型的“学而优则仕”,单纯从通过考试来选举人才这一个角度来说,科举制度就已经蕴含了超越时代的智慧和眼光。人类有史以来至今的社会发展中,没有一项比考试更合理更公平的选拔制度了。“有其才者,糜捐于瓮牖绳枢,无其才者,讵系于王公子孙”。不管家世出身高低,以才学为标准公平竞争。这是一项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在没有建立现代化国家治理结构的时代,以人治为核心的政治,官员的素质就成了政治是否清明的关键因素。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政治人才或从政人才来进行国家治理,就这一点来看,应该说科举制的目的是基本上达到了。仅以北宋为例,据《宋史·宰辅表》及有关列传统计,北宋92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达83人,占总数的90%;在176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科举出身者达162,占总数的92%。历朝进士出身者在高官或清要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连金朝亦然:“旧制,监察御史凡八员,汉人四员皆进士,而女直四员则文资右职参注。守贞曰:`监察乃清要之职,流品自异,俱宜一体纯用进士。”元代虽然是一个科举相对较为低落的朝代,但在恢复科举取士后,进士官至显宦者也约有一百

形容有钱的成语

形容有钱的成语 形容有钱的成语 【金玉满堂】: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家给人足】: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富丽堂皇】: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炊金馔玉】:炊:烧火做饭;馔:饮食,吃。形容丰盛的菜肴。 【吃着不尽】:着:穿衣。吃的穿的,享用不荆比喻生活富裕。 【鲜衣美食】:鲜:有光彩的。穿的是华丽的衣服,吃的是美味的食品。形容生活优裕。 【象箸玉杯】:象箸:象牙筷子;玉杯:犀玉杯子。形容生活奢侈。 【衣轻乘肥】:衣:穿。轻:轻暖的裘衣;肥:肥壮的马。穿着贵重的衣服,驾驭肥壮的马。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饫甘餍肥】:饫:饱食;餍:吃饱。饱食肥美的食品。形容生活优裕、奢侈。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万贯家财】:形容家产极丰。 【富贵荣华】:旧时形容有钱有势。 【腰缠万贯】:腰缠:指随身携带的财物;贯:旧时用绳索穿钱,

每一千文为一贯。比喻钱财极多。 【肥马轻裘】: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乘坚策肥】:坚:坚固的车子;策:鞭打;肥:肥壮的马。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形容生活豪华。 【富埒王侯】:埒:同等。富有的程度与国王诸侯相当。形容非常富有。 【富可敌国】:敌:匹敌。私人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的资财相匹敌。形容极为富有。 【堆金积玉】:形容财富极多。 【富甲一方】:拥有的财物在某地方上居第一位。比喻十分富有。 【财运亨通】:亨:通达,顺利。发财的运道好,赚钱很顺利。 【肥马轻裘】: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丰衣足食】: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200个考试必考常见易错成语

常见易错成语 温馨提示:高考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考查中,成语占了很大的分量。而成语的识记量非常大,并且有些成语学生了解了它的词典义却不能准确做题,因为还要考虑成语的应用语境。这就需要做必要的的整理工作,将常用的成语进行分类,从而方便记忆。以下是从近年各种试卷中整理的一些常见成语的归纳。望文生义错误 七月流火: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火:火星。 木人石心:喻人不受诱惑,不动心。 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 妙手回春:形容医术高明。 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独步天下:天下没有第二个。 身(别)无长物:形容极其清贫。 久假不归:长期借用不归还。 独具只眼:独具敏锐眼光。 一寒如此:贫困至极。 猫鼠同眠:上司失职,包庇纵容下属做坏事。 危言危行:正直的话,正直的事。 付之一笑:表示不值得理会。 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含贬义。 使用对象错误 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并蒂莲破镜重圆天作之合琴瑟失调 男女之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指年幼的男女)劳燕分飞比翼双飞 女子:豆蔻年华(十三四岁)嫣然一笑沉鱼落雁秀外慧中风韵犹存咏絮之才红颜薄命国色天香遇人不淑人老珠黄梨涡浅笑 男子:仪表堂堂玉树临风风流倜傥器宇轩昂道貌岸然风度翩翩 崭露头角(一般指青少年) 文章艺术 行云流水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倚马可待倚马千言呼之欲出妙笔生花笔扫千军 洛阳纸贵信手拈来含英咀华挥洒自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曲尽其妙石破天惊 大笔如椽出神入化惜墨如金别出机杼不同凡响 穿云裂石(特指歌声)浩如烟海(文献,资料丰富)笔走龙蛇龙飞凤舞(形容书法) 褒词贬用 叹为观止不忍卒读高山景行运斤成风层出不穷目无全牛不负众望殚精竭虑登(升)堂入室震撼人心危言危行蔚然成风微言大义雨后春笋洗心革面无与伦比凤毛麟角特立独行 狷介之士不刊之论文不加点风起云涌从容不迫重振旗鼓神机妙算口若悬河有口无心 苦心孤诣有头有脸 贬词褒用 推波助澜比喻推动了坏事物的发展,并帮助它制造声势,含贬义。 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出现和演变的历史,并对其进行评述 科举制的定义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特点 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 目的 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的世袭现象,以整顿史制。让更多的人才为政府所用,崇尚文学的风气,既选拔了人才,也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制的出现和演变历史 总体概括 隋唐时期开始发展成科举制,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具体分析 隋唐时期 科举制在隋朝时期渐露萌芽,一些人认为它起源于隋朝,但是也受到很多人争议。 唐朝正式出现了科举制,但是每次选拔的人较少。通常分为常科和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在唐代在武则天时期还产生了武举。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代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形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成语

形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成语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认真对待,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下面是为您 精心的形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成语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您喜欢的话可以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们! 竿头日进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 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躬体力行躬体:亲身体验;力行:努力实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急起直追立即行动起来,努力追赶上去。 将勤补拙以勤奋弥补笨拙。 尽心竭力尽:全部用出;竭:用尽。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 九转功成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 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开花结果原指经播种耕耘后有了收获。现比喻工作有进展,并 取得了成果。 来处不易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艰苦努力。 乐事劝功指乐于从事所业,努力获得成效。 乐天任命犹言听天由命。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也比喻碰机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累足成步比喻不断积累,便能成功。 力学不倦力学:努力学习。倦:疲倦。勤勉学习而不知疲倦。 力学笃行力学:努力学习。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 出处:宋·陆游《陆伯政山堂稿序》:“伯政家世为儒,力学笃行,至老不少衰。” 力争上游上游:河的上流,比喻先进的地位。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五言古·闲居读书作之五》:“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磨杵成针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牧豕听经一面放猪,一面听讲。比喻求学努力。 逆水行舟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 驽马十驾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齐心并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亦作“齐心同力”、“朋心合力”、“齐心协力”、“齐心合力”。 齐心併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齐心协力”。 齐心合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齐心同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齐心协力”。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考成语辨析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 常考成语辨析 1.按部就班vs循序渐进 【释义】 按部就班: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通常表达中性或者消极的感情色彩。 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地深人或提高,通常表达中性或者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学习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按部就班,逐渐提高的过程。 【纠错】句中既然表明了是“逐渐提高”的过程,并不强调按照一定的步骤,而是逐渐深入提高,因此用“循序渐进”要比“按部就班”更为恰当。 2.八面玲珑vs面面俱到 【释义】 八面玲珑:侧重指为人处事圆滑事故,通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面面俱到:侧重指每个方面都想得很周到,每个细节都予以充分考虑,通常表达中性或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他做起事情来八面玲珑,你就放心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吧! 【纠错】句中“八面玲珑”的感情色彩过于消极,与全句的感情色彩不搭配,因此应该改用“面面俱到”一词。 3.白驹过隙vs时光荏苒 【释义】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就像骏马越过像缝隙一样短的距离一样,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 时光荏苒:“荏苒”即渐渐的意思。指时光一点点流逝,渐渐过去。 【误用】数学考试的考场上一道题目难住了我,时光荏苒,几分钟后这道题目还是解不出来,没办法我只好放弃这道题目。 【纠错】句中提到几分钟后意味着时间很短,过得飞快,因此不能用“时光荏苒”。 4.百依百顺vs唯命是从 【释义】 百依百顺: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侧重指由于感情上的爱而表现出来的顺从。 唯命是从:不管什么样的命令都听从,侧重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误用】我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种整天围着领导转,百依百顺只知道拍马屁的人。 【纠错】句中要表达的是拍马屁的意思,所以选用“唯命是从”更好,更符合句中消极的感情色彩。 5.博闻强识vs见多识广 【释义】 博闻强识:侧重指人的见闻广博、知识面广、记忆力强,书面语色彩较强。 见多识广:侧重阅历丰富、很有经验,带有较强的口语色彩。 【误用】老李去过的地方太多了,这使得他博闻强识,什么活计都能揽下来。 【纠错】老李的经验都是来自于实践当中,所以通常用“见多识广”来表达,而“博闻强识”则多指来自书本的知识,不适合用于此句中。 6.不负众望vs不孚众望 【释义】 不负众望:指不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期望。 不孚众望:指不被众人所信服,辜负了别人的期望。

关于描写工作态度的成语有哪些_成语解释

关于描写工作态度的成语有哪些_成语解释 恪尽职守:恪:谨慎,恭敬。尽:完善。尽自己的努力,严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工作态度的成语》,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描写工作态度的成语有哪些_成语解释 (一) 1、马马虎虎: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2、齐头并进:多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 3、简丝数米:简择丝缕,查点米粒。比喻工作琐细。 4、低三下四: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5、量才录用:量:估量。根据才能大小分配一定工作。 6、绸缪未雨:绸缪:紧密缠缚。在没有下雨前,就要修缮好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防患未然。 7、不骄不躁:躁:急躁。不骄傲,不急躁。形容人态度谦逊,工作谨慎踏实。 8、刻画入微:微:细小。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9、丁一卯二:丁:通“钉”,这里指榫头;卯:器物上接榫头的孔眼。丁卯合位,一丝不差。形容确实、牢靠。

10、郑重其辞: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 11、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12、能文能武:既有文才,又通武艺。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 13、初出茅庐: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14、不辞辛劳:辞:推辞。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15、花拳绣腿:比喻只做些表面上好看实际上并无用处的工作。 16、计日程功:计:计算;程:估量,考核;功:成效。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 17、任劳任怨: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18、出门如宾:出外做事象接待贵宾那样认真谨慎。 19、开华结实:生出花朵,结成果实。比喻工作、学习等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 20、揽辔中原:表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负。也比喻人在负责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刷新这件工作,把它做好。 21、克尽厥职:厥:他的。能够尽到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22、开足马力:比喻为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尽最大的努力,拿出全部力量去工作。 23、其乐无穷: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进行某一工作,感到乐在

古代科举制度范文

古代科举制度范文 第一篇: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第二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三篇: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四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五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更多相关范文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xx-05-30 作者::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考上的叫“举人”。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 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二、八股文 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关于学习的成语成语大全:关于学习的成语85个

关于学习的成语-成语大全:关于学习 的成语85个 【各位读友,本文仅供参考,望各位读者知悉,如若喜欢或者需要本文,可点击下载下载本文,谢谢!】祝大家工作顺利】 关于学习的成语 学海无涯,每个人都应当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让自己有进步,才能跟上社会前进的脚步。 当学习时,我们应该抱以认真、刻苦、坚持的态度,否则将学无所成。 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学习的成语吧,从中我们会收获许多知识。 1、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2、不耻相师: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3、好学不倦: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4、勤学苦练: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5、群起效尤:大家一起向坏的学习。 6、学以致用: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7、居安资深:很深。 8、然糠自照:学习。 9、以学愈愚: 性。 10、敬业乐群:融洽相处。 11、幼学壮行:年施展报负。 12、枕典席文:于读书学习。 13、困而学之:惑的时候就学习。 14、敏而好学:明而且喜好学习。 15、孳孳不倦:努力、不知疲倦。 16、能者为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17、日以继夜:容加紧工作或学习。形容安心学习,造诣烧糠照明。比喻勤奋谓用学习改变愚昧的专心学习,和同学幼时勤于学习,壮谓以典籍为伴,勤困:困惑。遇到困敏:聪明。天姿聪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会的人就当老师。晚上连着白天。形

18、顿学累功:愚笨的人只要刻苦 学习,也能取得成就。关于学习的成语 19、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 就问。 比喻善于学习。 学上达:指学习人情事理, 进而 认识自然的法则。 21、不足为法:足:值得;法:效 法。不 值得学习、效法。 22、据鞍读书:在马背或驴背上读 书。后 多形容学习勤奋。 23、晚生后学:泛指学习同一技艺 或同一 学问的后生晚辈。 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 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25、据鞍读书:在马背或驴背上读 书。后 多形容学习勤奋。 26、困而不学:困:困惑,不明白。 困惑 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27、蓬赖麻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 境里, 也能学习成为好人。 28、不愧下学:愧:惭愧。不耻下 问,虚 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20、 24、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考试制度的不同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考试制度的不同 1“目前,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子中国的科举制。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产生影响可追溯到十六世纪后半期。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是葡萄牙的两位传教士克鲁兹和胡安?冈萨雷斯?德万多萨。前者著有《中国游记》一书,对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作法倍加称颂,后者在《伟大的中国》中则详细介绍了科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这两本书在欧洲出版后,广泛流传,尤其是后者引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真关注。据统计,1570-1870年,用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吏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达70种之多。。具体来看,英国文官系统形成时期(19世纪后半期),其一些主要刊物《绅士杂志》、《伦敦杂志》等先后撰文介绍中国录用官员的程序和方法,主张采用科举考试制度。美国文官系统的形成,也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1867年10月,《北美评论》杂志撰文称誉中国的科举考试取士制度;1968年5月,一个州议员在向国会递交的报告中,专辟一章来论述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引起参众两院的广泛的兴趣。。“法国大革命在其教育计划中高度重视竞争性的考试。耶稣会士介绍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模式。’鉴于此,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西方世界之所以看中科举制度,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核心则是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一个传教士官给一个议会议长的信中找到答案:“您可以看到这种各级考试制度是一种明智的政治制度,除了中国人天性爱好他们的文字以外,这种频繁不断的考试使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始终不懈往上攀登,防止他们无所事事,吃喝玩乐而对国家制造麻烦。”“他们取得业士资格后,为了保住这个资格,几乎一生都要不断地去经受新的考试或者再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同时,他们“用中西文化几比较的眼光着本土人司空见惯各类现象,从中抓住值得他们借鉴之事物。”科举制度“有利于打破世袭贵族的政治垄断状态,符合资产阶级平民登上政治舞台的历史要求。”而且,“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中行之有效的学士、硕士、博士分级学位制,就有这种科举取士(秀才、举人、进士—原文注)制度的遗迹。刘海峰先生认为,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的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的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而科举制度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贫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根据刘海峰先生的考证,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至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对科举制度更多是“贬”,都只看见其消极的一面,而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却鲜为国人所知’。实际上,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明显受到我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西方和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堪与物质文明领域中的四大发明相媲美的贡献。刘海峰教授则誉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实行个人赡拘制、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导致任人唯亲,带来结构性的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政府之中,而因政党更迭大批撤换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影响工作的连续性。而我国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么一种文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因为科举制度体现“机会

努力工作的成语

篇一:形容学习工作认真的成语 形容学习工作认真的成语 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 闻鸡起舞 秉烛达旦 笃学好古、 发奋图强、持之以恒、夜以继日. 韦编三绝、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滴水穿石、孜孜不倦 豁然开朗 学而不厌 博学强记 融会贯通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书声琅琅shū shēng lǎng lǎng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春诵夏弦 读书破万卷 耳闻则诵 古为今用 名落孙山取长补短 取精用弘 qǔ jīng y?ng h?ng 精:精华;用:享受,占有;弘:大。从丰富的材料里提取精华。 然荻读书 融会贯通 入主出奴 三余读书 生吞活剥 书声琅琅 熟能生巧 似懂非懂 万世师表 文行出处 不耻下问, 学而时习之, 笃学好古, 顿学累功, 上当学乖、市民文学、宿学旧儒、 调嘴学舌、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学贯中西:形容中文、外语都十分好 效颦学步、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

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疏才浅、 学书学剑、学识渊博 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 一家之学、 鹦鹉学舌、 鹦鹉学语、 不耻下问 精诚团结、 真抓实干 恪尽职守 爱岗敬业 胸怀大志、手不释卷、 虚心好学 兴趣昂然,专心致志,集中精力,乐此不疲,萎靡不振,积极主动, 积极上进 困而学之、口耳之学困而不学、 、力学不倦、 断织劝学高才大学、 高才绝学、孤学坠绪、高斋学士、 邯郸学步鸿儒硕学、宏儒硕学、 好学不倦、 记问之学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家学渊源、绩学之士、 工作 一成不变:牢守旧法,不知变化。 一劳永逸:辛苦一下之后,即可永远安逸。 大可一试:事情很有希望,大可尝试一下。 不明底蕴:不知道底细。 不胜其烦:麻烦之至。 不置可否:不说可,亦不说不可。 不谋而合:彼此并未商议,临事却相合。 不得要领:(1)向人交涉事情没有得到重要的结果。(2)办一件事其主要的地方没有做到。分疆划界:把疆界划分清楚。 分工合作:一件事大家分头去做,而合并完成。 分所应为:分内所应做的事。 及锋而试:谓乘可行的时机而即行之。 以竟全功:使事情完全成功。 另起炉灶:放弃了固有基础,重新创造。 如法炮制:本指依古法泡制药剂,今指做一件事完全处于仿效,曰如法炮制。 百无一失:亦作万无一失,即做事既有把握也。 百不失一:极言准备无失误。与“百发百中”意同。 百发百中:本意为箭无虚发,今喻料事准确。 有条不紊:条理分明,秩序竟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_0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篇一: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也是现代选拔公务员的一种制度,改名为“国考”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

描写工作态度的成语

描写工作态度的成语 1、齐头并进:多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 2、马马虎虎: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3、简丝数米:简择丝缕,查点米粒。比喻工作琐细。 4、低三下四: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5、量才录用:量:估量。根据才能大小分配一定工作。 6、绸缪未雨:绸缪:紧密缠缚。在没有下雨前,就要修缮好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防患未然。 7、不骄不躁:躁:急躁。不骄傲,不急躁。形容人态度谦逊,工作谨慎踏实。 8、刻画入微:微:细小。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9、丁一卯二:丁:通“钉”,这里指榫头;卯:器物上接榫头的孔眼。丁卯合位,一丝不差。形容确实、牢靠。 10、郑重其辞: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 11、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

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12、能文能武:既有文才,又通武艺。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 13、初出茅庐: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14、不辞辛劳:辞:推辞。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15、花拳绣腿:比喻只做些表面上好看实际上并无用处的工作。 16、计日程功:计:计算;程:估量,考核;功:成效。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 17、任劳任怨: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18、出门如宾:出外做事象接待贵宾那样认真谨慎。 19、开华结实:生出花朵,结成果实。比喻工作、学习等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 20、揽辔中原:表示刷新**,澄清天下的抱负。也比喻人在负责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刷新这件工作,把它做好。 21、克尽厥职:厥:他的。能够尽到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22、开足马力:比喻为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尽最大的努力,拿出全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内容形式积极历史影响 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1]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1.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明朝建立后,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

成功的成语

成功的成语 1.功盖天下----功劳天下第一。 2.功高盖世----功劳极大,当代没人能比。 3.功标青史----功劳记在史书上。指建立了巨大功绩。 4.不世之功----不世:非凡。指极大的功劳. 5.不赏之功----形容功劳极大。 6.开国功臣----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7.丰功伟绩----丰:大。伟大的功绩。 8.建功立业----建立功勋和事业. 9.积功兴业----指建立功业,实现抱负。 10.丰功厚利----指巨大的功利。 11.丘山之功----比喻功绩伟大。 12.歌功颂德----颂扬功绩和德行。 13.祖功宗德----指祖有功而宗有德。古代王朝尊始祖或开国之君为祖。有开创之功,其后有德之君则尊为宗。 14.功德无量----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15.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16.汗马功劳----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17.一飞冲天----比喻平时没有特殊表现,一下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18.功成身退----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19.功成名就----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20.功成不居----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21.马上功成----指凭武功建国. 22.马到成功----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23.九转功成----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24.一得之功----一点微小的成绩。 25.尺寸之功----微末的功劳。 26.毛发之功----形容极微小的功劳。 27.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28.称德度功----称:衡量;度:估量。对被任用的人既要考虑到他的品德,也要衡量到他的功劳. 29.前功尽弃----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30.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31.功败垂成----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32.同功一体----指功绩和地位相同。 33.评功摆好----评定成绩,摆出优点。 34.邀功求赏----求取功劳和奖赏. 35.论功行赏----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36.班功行赏----班:排列等级,依次。按照功劳大小,依次给予赏赐. 37.赏功罚罪----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38.赏不当功----指赏赐与功劳不相称。

最新-工作态度的词语200个

---------------本文为精心收集的范文、公文、模板、和其他精品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工作态度的词语200个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本地收藏,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幸福安康! 工作态度的词语精选(一): 1、不辞辛苦:辞:推辞。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2、磨杵成针: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3、忍苦耐劳:经得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 4、揽辔澄清:揽辔:拉住马缰;澄清:平治天下。表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负。也比喻人在负责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刷新这

件工作,把它做好。 5、千斤重担:比喻重要的工作与任务。 6、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7、责有攸归:攸:所;归:归属。是谁的职责,就该归谁承担。指份内的职责不容推卸。 8、救死扶伤:扶:扶助,照料。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9、草草收兵:马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负职责,不细致,不慎重。

10、全心全意: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 11、兢兢业业:兢兢:形容细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貌。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12、脚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13、雏鹰展翅:雏:幼鸟。幼鹰展开翅膀飞翔。比喻青年人开始独立生活工作。 14、汉人煮箦:汉:汉中地区,在今陕西省。箦:席子,此指竹席子。汉中有个人把家里床上的竹席子当作竹笋来煮着吃。比喻仅靠肤浅的知识去生搬硬套而不认真学习真知的荒唐行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doc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篇一: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内容形式积极历史影响 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项制

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1]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1.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明朝建立后,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 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直至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