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四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一至四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一至四年级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至四年级数学组《合理安排时间》课例研修报告

新村镇中心小学第二轮主题二课例研修

一、研修背景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的数学学习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目前的“参与式”课堂上,任然存在学生有厌学情绪,大部分还停留在“要我学”的层面上,缺乏求知欲,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没有主动性,课堂效率难以提高的问题。如要改变这一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有效可行的途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的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我们研修小组决定,将2014年数学组第二轮课例研修主题定为“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使研修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观摩和学习研修,现将2014年数学组第二轮课例研修总结报告如下:

二、课例研修活动记录

第一次教学实践:(在中心完小四年级进行第一次教学实践)

活动一:情景展示

问题:小明应该做什么? 再做什么?

流程:自行思考后回答。(烧水-洗水壶-洗茶杯-沏茶-找茶叶-接水)

活动二

问题: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茶?

流程:1、独立思考,哪几种可以同时做?

2 、小组合作,设计合理并省时的方案,并标出方案时

间。

(答案: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洗茶杯-沏茶)

活动三:巩固练习

问题: 1、小红应该如何安排以下事情?

找杯子倒开水(1分钟)、等开水变温(6分钟)、找感冒药(1分钟)、量体温(5分钟)

答案:找杯子倒开水、等开水变温、找感冒药、量体温

问题: 2、兰兰应该如何安排以下事情尽快去上学?

起床(4分钟)-刷牙、洗脸、整理房间(9分钟)-煮鸡蛋(10分钟)-泡牛奶(1分钟)-吃早点(8分钟)

答案:起床—煮鸡蛋—刷牙、洗脸、整理房间—泡牛奶—吃早点活动四:头脑风暴

问题: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可以合理安排节省时间?

要求:1、自主交流

2、积极发言

(学生:洗脸、煮饭、炒菜、排队、做作业……………………) 教师小结:做事情要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能更好的节省时间方便我们的生活。

珍惜时间名言:

1、一日无二晨,时还不再临。

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省时间。

3、时间是金,其值无价。

上课教师反思:

赶时间

1、前松后紧

2、活动流程不够简明,耗时量大。

3、环节之间衔接不够恰当,帮扶辅导不到位,教法存在一

定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老师们建议修改如下:

1、教师导入不够,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应该增加导入内容。

2、可以制作学具、具体课件,让学生动手操作。

3、作业应该让学生独立完成。

4、帮扶学习体现的不够充分,应让优秀生主动指导后进生

的学习。

5、应该多引导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情景教学串联性不太强,应从导入即开始进入教学情景。

山区教师尽量避免对特定情景的使用,(如:早上煮鸡蛋、

泡牛奶)

第二次教学实践:(在中心完小四年级进行第二次教学实践)

活动一:情景展示

问题:小明应该做什么? 再做什么?

流程:自行思考后回答。(烧水-洗水壶-洗茶杯-沏茶-找茶叶-接水)

活动二

问题: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茶?

流程:1、独立思考,哪几种可以同时做?

2 、小组合作,设计合理并省时的方案,并标出方案时间。

(答案: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洗茶杯-沏茶)

活动三:巩固练习

问题: 1、小红应该如何安排以下事情?

找杯子倒开水(1分钟)、等开水变温(6分钟)、找感冒药(1分钟)、量体温(5分钟)

答案:找杯子倒开水、等开水变温、找感冒药、量体温

问题: 2、兰兰应该如何安排以下事情尽快去上学?

起床(4分钟)-刷牙、洗脸、整理房间(9分钟)-煮鸡蛋(10分钟)-泡牛奶(1分钟)-吃早点(8分钟)

答案:起床—煮鸡蛋—刷牙、洗脸、整理房间—泡牛奶—吃早点活动四:头脑风暴

问题: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可以合理安排节省时间?

要求:1、自主交流

2、积极发言

(学生:洗脸、煮饭、炒菜、排队、做作业……………………) 教师小结:做事情要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能更好的节省时间方便我们的生活。

珍惜时间名言:

1、一日无二晨,时还不再临。

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省时间。

3、时间是金,其值无价。

上课教师反思:

1、活动三第一个练习用时过多,导致练习2交流时间少

2、交流时学生书写情况没有规定清楚。

3、小组帮困时间没有调配好。

4、活动流程简明,但活动方案没有展示,不够明了。

针对以上情况:老师们建议修改如下:

1、问题和图文联系的不是很紧密,应该把问题和图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理解问题。

2、学生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充分提起,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

3、可以让组长组织小组内交流讨论。

4、教师梳理总结时间过长,可以让学生自行总结学习感悟。

5、教师应参与到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讨论

学习状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第三次教学实践:(在中心完小四年级进行第三次教学实践)

活动一:情景展示

问题:小明应该做什么? 再做什么?

流程:自行思考后回答。(烧水-洗水壶-洗茶杯-沏茶-找茶叶-接水)

活动二

问题: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茶?

流程:1、独立思考,哪几种可以同时做?

2 、小组合作,设计合理并省时的方案,并标出方案时间。

(答案: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洗茶杯-沏茶)

活动三:巩固练习

问题: 1、小红应该如何安排以下事情?

找杯子倒开水(1分钟)、等开水变温(6分钟)、找感冒药(1分钟)、量体温(5分钟)

答案:找杯子倒开水、等开水变温、找感冒药、量体温

问题: 2、兰兰应该如何安排以下事情尽快去上学?

起床(4分钟)-刷牙、洗脸、整理房间(9分钟)-煮鸡蛋(10分钟)-泡牛奶(1分钟)-吃早点(8分钟)

(答案:起床—煮鸡蛋—刷牙、洗脸、整理房间—泡牛奶—吃早点)

活动四:头脑风暴

问题: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可以合理安排节省时间?

要求:1、自主交流

2、积极发言

(学生:洗脸、煮饭、炒菜、排队、做作业……………………) 教师小结:做事情要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能更好的节省时

间方便我们的生活。

珍惜时间名言:

1、一日无二晨,时还不再临。

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省时间。

3、时间是金,其值无价。

上课教师反思:

1、在学生活动过程当中教师没有巡视指导。

2、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不足。

3、帮困学习体现的不够充分。

4、教师在总结部分讲的过多。

针对以上情况:老师们建议修改如下:

1、应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抓紧做事情。

2、对学生的参与设计交流要有广泛性,针对个体差异对边缘学生进行帮扶和指导。

3、应对发言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应该展示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三、课例研修成效:

(一)研修结果陈述

本次课例研修,依据时间安排,第一次课前会议授课教师进行说课,讨论后确定主题,并填写课前会议记录。第一次教学实践及课堂观察,小组成员观课,并分工填写练习时间观察表、练习设计观察表、帮困学生观察表、学习活动观察表、完成观课记录表。在第一次课后会议,执教者进行反思,小组成员交流课堂观察记录,汇总交流建议,初步形成第二次教学方案。执教者修改后形成第二次教学活动方案,再分别进行第二次课前会议及课后会议。经历三实践两反思过程后,突破研修主题,相关教师撰写研修总结及研修报告。

(二)研修成果

1、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尽量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采用直观教学,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教学”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说明问题,能帮助理解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小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象思维占主体的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合理安排时间”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茶叶、水壶、茶杯。让学生亲自体验泡茶的过程。从而直观感受泡茶的学问。

3、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了活动,经历了建构知识的过程,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知识较深刻;同时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兴趣浓厚。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达到有机的结合,活跃了学生的思

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数支配,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学生才愿意学,主动学。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感,给学生以新异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每次上新课,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以此导入新课。

(2)采用表扬、激励的机制。教学中,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信任,理解和认可,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鼓励、肯定,这种欲望正是他们参与学习的内驱力,这时老师积极的评价表扬对调动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作用。老师要抓住时机多表扬学生,给学生一个佩服、满意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点头,一句由衷的赞美“你观察得真仔细”,一声真诚的劝告:“做题可要细心,不要被它糊弄哟!”都会使学生久久不忘,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积极投入学习中。出了语言表扬,采用奖小红花,奖五角星等形式,可以极大鼓舞学生,使他们有信心,有意志去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从而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开展竞赛,激发学习热情。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在竞赛的条件下比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夺红旗比赛”,“开火车比赛”,“开谁算得又对又快”,“谁最细心”等,形式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分小组比赛,男生与女生比赛,后进生与优生比赛等等,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热情就会更高。

4、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王艳丽:

5、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当一节课的最佳时间过去,学生感受到疲劳、注意力比较分散时,要善于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形式要多样,如:小竞赛、游戏等。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但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化,还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当然在做练习时还要注意分层训练,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改进建议:

1、联系实际,培植学习兴趣。练习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又好又快的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及时反馈,保持兴趣。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应用所学知识的成效,都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学生了解其学习的结果比不了解结果,其学习的积极性高得多。

3、学生的合作、帮困意识不强,还需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真正领悟“参与式”教学的精髓,让参与式教学不能只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涵所在。

4、及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式”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学会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自信、快乐地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我们教师切忌课堂“无味”而高压学生,应尽最大的努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

积极性,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要让孩子们热爱数学,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孩子们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转化为努力学习,从而达到轻松愉快、乐于学习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

新村镇中心小学数学组

二0一四年十月二十日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研究报告 榆林市第七小学刘兴林 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我确定了以《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为内容的课题研究。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与观摩,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了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2001年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我国学校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个重大举措,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教师虽然有指导数学活动的意识,但由于没有具体的经验和模式得以借鉴,在教学中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好的教学经验比较散乱。因而,在素质教育理论和课题理论指导下,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总结出明确、具体、易行的数学活动方法和形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期盼。鉴于此,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提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堂趣味化研究,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为提高教学效率总结宝贵经验。 2、在现代教学论和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探索课堂趣味化教学的构成和表现形式。 三、研究的方法。 以走进课堂,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为主,重点对课堂教学的有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记录精彩片段,归纳、总结出普遍的规律和方法。 四、研究的要求 1、以我校小学各年级数学老师、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每一节数学课堂为研究载体。 1 / 8 2、以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感受的趣味性为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经验总结 (一)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特点 1、实践性。趣味化数学课堂强调“动”,“动”是课中学生的多种感官、教学的各种媒体都要充分调动起来,尤以动手操作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或模拟)实践为主,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2、自主性。趣味化的课堂中,教师、学生在选材上、教材上、学法上、考查上都有较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在活动中无需顾忌来自教师的压力;无需顾忌来自考查的“威胁”,自主地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自由地选择内容,自由地发挥思维潜力。 3、多样性。趣味化数学课堂除了“动”的特点外,尤其突出了“活”的特点,“活”就是在内容选取上、教学方法上、组织形式上、解决问题上等等都“活”,

小学数学案例研修报告

小学数学案例研修报告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报告 分享到: 5 浏览量:285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重心逐渐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不仅被视为振兴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策略,更被看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教师的自我反思,倡导“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途径。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关注国内外的教学现状,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今国际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乃是数学课堂普遍采用的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我们尚无借鉴的成功经验。因此,我们从XX年起,进行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此课题申请经审核后批准立项为省级课题,我们研究的目的 1、是通过案例的形式来告诉人们如何将所学习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

2、将解决同一主题的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进行整合,形成经验串和经验集。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中经验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将这些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因此,撰写教学案例还可以是为了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规律和解决问题运用的策略,将解决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以主题为单位进行整合,形成经验串和经验集。经过梳理的经验更便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时,有效地提取相关信息,也便于其他教师学习并在实践中再运用。 3、作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案例中所描述的教育情境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有效载体。首先,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专业能力非常有益。与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 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

核心素养导向的重点高中数学课例研究与实践(样例)(1)

核心素养导向的重点高中数学课例研究与实践(样例)(1)

————————————————————————————————作者:————————————————————————————————日期: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课例研究与实践 --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为例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高中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观念,学生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综合性能力与必备品格.《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最大亮点是建构了核心素养体系,给出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并以核心素养统领学业质量标准研制、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 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重大趋势.核心素养的研究应加强将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的研究,冲破长久以来横亘在专家的“理论研究”和教师的“实际教学”之间的阻隔,将教育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总体素质塑造.理念的落实最终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更应关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教学该怎么做?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表明,“课例”是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最有效的中介,好的课例可以为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载体,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抓手.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的关键问题 课例研究是一种集专业培训、课堂观察、教师参与、改良过程、合作研究等多种研究方式于一体的研究平台,指的是教师系统合作,改善课堂教学,分享教学策略,共享教学资源的研究过程.一般采取“上课→说课→评课→反思→重新设计课例→整合形成新的课例”的流程对课堂教学展开循环式改进研究,强调教师合作与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必然要求研究者要转变视角,与时俱进,特别是要关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的基本框架.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是基于《课程标准》,立足课堂,实现教材、教学、考试、评价一致性的研究. 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设计并形成了如下的课例研究的基本框架:

最新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这样才可以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课例研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并且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数学课程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应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的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 一、背景与主题 “课例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了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了“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的校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怎么实现;研究如何设计数学活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研究怎样改革教材资源,让课本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 二、情境与描述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也必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其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不同程度存在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而信息技术不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将成为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动力。因而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适合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主题。通过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结构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完全打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使学生学习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多样,从而引领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新时代价值观念,符合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所具有的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交互性好的特

点,重点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式,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的统一关系,重视学生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确保学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协调性,按照信息加工模型来组织教学活动。使优化后的教学过程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参与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努力追求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的科学、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法:结合具体理论学说,论证本实验课题的可行性与实验意义。 (2)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法,搞好阶段性的评估,定期开展学生问卷评测活动,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对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等。(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和补充。 (4)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去了解一些实际情况,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一定规律。 四、研究管理 (一)研究前期——找问题做准备 1、课题前期找准问题。 实验前期我们分别对教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大量的调查中我们找准了真实的问题,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2、梳理问题找出原因。 我们从梳理中找出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应用理念的问题,二是应

重点高中结题报告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重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省新课标教学要求颁布以来,由于新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很大,不少老师对现在新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 学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 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学数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近期还逐渐趋热。有的侧重于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有的侧

重于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郑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见课程?教材?教法2007 第7期P.28),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兴起,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剖析。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本课题着力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剖析,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优质课堂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课例研究报告 威海市文登第二实验小学李霞 【内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校数学团队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优质课堂”的主题研讨活动,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何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先学后教,教师应该有哪些作为?”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在循环的磨课中,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观点的提炼。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实现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正文】 一、背景和主题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在时下以“主动有效”为教学改革关键词的情境之下,我们在谈论任何一个议题都无法绕开“学生的学”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当然,并非说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关注,而是说目前“学生的学”被提上了崭新的重要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学,“主动”单单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教学便无从谈起,“有效”也更加无从谈起。于是我们都在努力探索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向,探索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怎么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更“有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它强调的是师生双边互动,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索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为此,我们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以“探索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课题:11.2.1 三角形的内角 课前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教服务学”的教学设计理念,努力做到授人以鱼(提供、展示优质的学习内容)、授人以渔(点拨、启迪、示范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同时授人以欲(激励、唤醒和鼓舞,强化学习欲望),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不会”到“学会”,从“不会学”到“会学”转变,养育学生有效的学习信念与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情感态度,实现“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追求和“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考试考得满意”的现实诉求。 二、设计方法 (一)弄清起点 弄清起点旨在明确新课从哪里来,主要经过摸清学情(备学情)和分析教材(备教材)加以确认。摸清学情主要是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观起点,分析教材主要是寻找新课程的客观起点。主观起点和客观起点都是新课的生长点,只有找到新课的生长点,新课才有自然生成的可能。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

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我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这道出了摸清学情成了新课学习起点的源头活水。一般而言,摸清学情主要从学生的情感与意志起点、思维与习惯起点、知识与经验起点三个方面进行。 本节课安排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我教的初二班级成绩属于中等偏上的班级。整体而言本班学生本节课的主观起点为,在情感与意志起点方面,好奇心较强、态度较认真、愿学但意志力不够持久!在思维与习惯起点方面,形象和直觉思维多,抽象和逻辑思维少;喜欢动手操作,弱于言语表示,习惯被动接受,弱于主动分享,因此需要促进学生扬长补短。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有一定的直觉判断,但难以运用数学语言表示和逻辑推理。在知识与经验起点方面,在小学曾有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内角、拼图或折叠三角形的经验,在初一也曾经历用几何语言推理证明平行线性质的初步经验。 客观起点是指知识本身产生的逻辑起点,主要经过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重点与难点,寻找知识的生长点。本节课教学安排是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前面内容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后面是《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学习三角形的线段,接着学习三角形的角(内角和外角)及其性质,是对三角形学习的细节刻画,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难点定理的推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

最新高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组申报了课题《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培训、小组成员的建设、学习小组的具体运行以及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现就课题的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陕西省2010年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高中学科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探讨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⑴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⑵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⑶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小学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课例研修报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为此,我校展开了校本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创设情境、动境进行教学的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正好 参加我们响水中心小学教研活动,我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我挑选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分数除法》一课,课后大家对我的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境过于多,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动境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 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 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 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 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课例研究报告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我国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所以,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这种愉快的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内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将合作交流带入民主和谐的教学课堂。优化教学习过程,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试用课本第十册96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区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设计与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继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摆放方向,从直观上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出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四、研究课例样本 一、课前谈话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精编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 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 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 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 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 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 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 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 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 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 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 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师资水平相对薄弱, 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 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 辖22镇, 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 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 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 立足县情, 大胆实践, 开拓创新, 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_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 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 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 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 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 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 忽视教学绩效, 过于倚重现成资源, 忽视个性化创新, 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 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 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 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 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 教师根据国家规定

高中数学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结题报告 篇一:高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高一数学备课组 我组申报了课题《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培训、小组成员的建设、学习小组的具体运行以及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现就课题的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陕西省XX年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高中学科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探讨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⑴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⑵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⑶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三、预期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1)积极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互动有效教学的新策略,包括“分层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等,丰富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为此,我校展开了校本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 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创设情境、动境进行教学的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正好参加我们响水中心小学教研活动,我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 我挑选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周长》一课,课后大家对我的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境过于多,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学生在动境(小组合作测量)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案例及反思

1 ——谈“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人:郭 勇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通过“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案例,对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1、问题的提出 1. 新课程必修5课本第91页的“阅读与思考”——错在哪里? 若实数x ,y 满足1311 x y x y ≤+≤??-≤-≤? (i) 求4x +2y 的取值范围. 错解:由①、②同向相加可求得: 0≤2x ≤4 即 0≤4x ≤8 ③ 由②得 —1≤y —x ≤1将上式与①同向相加得0≤2y ≤4 ④ ③十④得 0≤4x 十2y ≤12 以上解法正确吗?为什么? (1)[质疑]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 (2)[辨析]通过讨论,上述解法中,确定的0≤4x ≤8及0≤2y ≤4是对的,但用x 的最大(小)值及y 的最大(小)值来确定4x 十2y 的最大(小)值却是不合理的.x 取得最大(小)值时,y 并不能同时取得最大(小)值。由于忽略了x 和 y 的相互制约关系,故这种解法不正确.(其中有小部分学生仍处于迷惑之中。) (3)[激励]此例有没有更好的解法?怎样求解? (4)[提问1] (2)中的描述能否从形(即从几何)方面直观得到解释?请同学们想一想:不等式组(i)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许多同学心头一亮,跃跃欲试。) 教师趁机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学生,要求他们打开几何画板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点,并注意收集信息的返馈。) 最后利用展示台交流,达成共识:不等式组(i)表示的平面区域是一个以A(1,0),B(2,1),C(1,2),D(0,1)为顶点的正方形区域,而由不等式组(i)得到0≤x ≤2,0≤y ≤2表示的区域是一个以O(0,0),E(2,0),F(2,2),G(0,2)为顶点的正方形区域,显然由原不等式组(i)导出x ,y 范围,使得区域变大了。确定的0≤4x ≤8及0≤2y ≤4独立表示时是对的,但合起来求其交集时所表示的可行域的范围明显变大了,在错误的可行区域求4x+2y 的取值范围,难怪做错了。(学生沉浸在做数学的快乐中。) 此时趁热打铁,继续探究: (5)[提问2]既然我们已经完成了把不等式组(i)从数向形的转化,那么这个问题能不能从数形结合上得到完整的解决呢?也就是说:问题转化为:求4x+2y 在约束条件不等式组(i)下的值域。(学生开始寻找4x+2y 的几何意义) 有些同学做了这样的尝试:f(x,y)=4x+2y 关于x 和y 的二元一次函数。函数在直角坐标系里又表示什么呢?学过的有关二元一次的只有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了。终于,经过学生的一番思考探究之后,找到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问题提问2转化为: 求Z=4x+2y 在约束条件不等式组(i)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而2 Z x 2y +-=,此时Z 的几何意义是直线Z=4x +2y 的纵截距的一半。故截距越大,Z 的值越大。(有些思维比较活的,省去f(x,y)=4x+2y 这一步的思考,有些基础比较差的虽想到了f(x,y)=4x+2y 这一步,就无法更进一步了。此时教师巡堂,及时发现问题,加强个别指导。)

中小学数学学科典型课例研究反思与总结教学文案

中小学数学学科典型课例研究反思与总结

中小学数学学科典型课例研究反思与总结 商水县练集二中朱玉琴 立项以来,我肩负课题组数学学科典型课例的研究使命,在阅读大量中外教学理论的书籍的同时,关注最新教学理念动态,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反复推敲与探索。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更是做了相关的典型课例研究,反思这一年来的努力,课例研究中即存在一些问题,但也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加强自学能力培养 基础教育要着眼学生今后的发展,培养学生后继学习的能力和品质。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提出预习要求,明确预习的步骤。如:做预习笔记;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主要内容的重点和难点。3、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什么?4、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通过实践,学生逐步增强意识,基本学会了预习的方法。更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也对预习课本产生了兴趣。 二、强化课堂主体的活动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少年儿童天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好胜心和自尊心,这是培养学习积极性的基础。少年儿童也有无耐心、怕吃苦、贪玩、不稳定、一遇挫折便消极等不利于学习的心理特征,这就需要教师的诱导与监督。

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1、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不轻易给出正确答案,激发学生不断补充,逐步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答案。2、提问做到由浅入深,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稍加思考能回答的问题。3、实施激励评价。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是答非所问,但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都要给予鼓励请予坐下。4、建立“一对一”的互帮小组,通过“互帮”达到“互助”;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减轻课外作业负担 根据人的心理认识过程可知,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可能一次达到要求。所以提出“积极前提,循环提高”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让“能飞”的学生先“飞”,“能跑”的学生先“跑”。也是因材施教的要求和具体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上淡化了教师的讲,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练习;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循环过程中再解决,这样,课外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作业。教师也从繁忙的作业批改中解决出来,用较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 四、坚持“三高”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结合我校科研课题《以课题为载体,教、修、研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的特点,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三高”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课例研究与实践样例1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课例研究与实践 --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为例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高中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观念,学生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综合性能力与必备品格.《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最大亮点是建构了核心素养体系,给出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并以核心素养统领学业质量标准研制、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 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重大趋势.核心素养的研究应加强将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的研究,冲破长久以来横亘在专家的“理论研究”和教师的“实际教学”之间的阻隔,将教育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总体素质塑造.理念的落实最终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更应关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教学该怎么做?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表明,“课例”是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最有效的中介,好的课例可以为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载体,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抓手.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的关键问题 课例研究是一种集专业培训、课堂观察、教师参与、改良过程、合作研究等多种研究方式于一体的研究平台,指的是教师系统合作,改善课堂教学,分享教学策略,共享教学资源的研究过程.一般采取“上课→说课→评课→反思→重新设计课例→整合形成新的课例”的流程对课堂教学展开循环式改进研究,强调教师合作与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必然要求研究者要转变视角,与时俱进,特别是要关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的基本框架.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例研究是基于《课程标准》,立足课堂,实现教材、教学、考试、评价一致性的研究. 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设计并形成了如下的课例研究的基本框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课标》同时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

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他主张在教学方式上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二)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三)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行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