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论文

教改论文
教改论文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绿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唐丽娟刘玮炜曹志凌王建

(淮海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

摘要:目的:探讨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绿色人才培养模式。方法:以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当前绿色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结果:提出了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应以绿色人才为目标的模式定位,诠释了绿色人才的内涵,构建了绿色人才培养模式方向,从营造绿色教育理念的校园氛围、构筑绿色课程平台、加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推进绿色教学科研等方面探讨了绿色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结论:绿色人才是当代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以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实施是保证工科院校乃至所有大学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及科技的竞争性发展。

关键词:绿色人才,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green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s of lo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s an

Tang Lijuan Liu Weiwei Cao Zhiling Wang Jian

Abstract:The undergraduat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s of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were positioned to green talents as the goal. The meanings of green talents were interpreted, and the gree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direction was constructed.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cultivating green talents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campus atmosphere of green education, the building for green course platform, the strengthening for the young teachers' ethics education, and the promoting of gree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Green talents are the direction and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positioning and implementation is the guarantee of adapting to society,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引言

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然而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给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正迅速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不足[1-2]。如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以使其能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绿色人才概念应运而生,它是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替代词。本文将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从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施方法等方面探讨地方工科院校绿色人才培养的意义和思路。

一、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21世纪,国际和国内在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探索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其中地方工科院校对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对行业和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影响巨大[3]。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关系着国家、地方的发展。如制药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创业型和复合型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学校将肩负着重大责任。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于200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到现在经历了10多年的风雨,这个年轻的生命正赶上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何在高速前进的轨道中保持自我清醒的过程意识,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值得专业教师乃至全校师生继续思考的问题。另外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在失去了小学到高中那种每天有班主任、有固定的班级、升学的压力情况下,进入大学的学生们突然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有的甚至彻底放纵自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当今日益膨胀和浮躁的社会现象也熏染了象牙塔的大学生们,是安心地坐在教室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还是旷课去考驾照?忙推销?因失恋而自杀?或是因嫉妒而向同室兄弟投毒?

*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2013年校级教改课题XJG2013-3-13;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 10KJA170003);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化工制药类)(编号343)

唐丽娟:女,讲师,1977.12,硕士,主要从事制药工程专业的科研与教学

或是即将毕业仍是一脸渺茫?一系列的问题不由得使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一名普通的教师去思考: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

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替代词为绿色人才。因此构建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对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人格和技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我国设立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分布于全国各地,办学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如何根据自身办学背景和办学条件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特色人才,是地方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4]。本文提出了绿色人才培养的构建模式,以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企业的需求,使他们成为社会良性循环的导航标。二、绿色人才构建模式

目前绿色人才大多是基于环保教育的狭义概念,即专门从事绿色产业、绿化工作的专业人才[5-7]。广义的绿色人才是指具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应具备绿色能力的人才[8],本论文在此概念基础上将其诠释为三方面:身心健康、具有良好自我定位并能积极奋斗的绿色人格人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满足企业需求的绿色技能人才;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理念人才。

1、培养绿色人格人才:人才本位培养要体现在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具有良好自我定位并能积极奋斗的学生。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功利化教育忽视了学生健康创新人格的形成,导致学生创新人格的缺失。当代大学生应具有主人翁意识,他们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他们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主题为“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此演讲给当代思想浮躁的大学生们注射了强有力的镇定剂,使学生们不再盲目,有了目标有了信仰就有努力的方向。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肩上。绿色人格人才的培养是学生适应社会、认清自我、发展壮大的前提。

2、培养绿色技能人才:提高学生能力发展的多元化如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以行业为需求的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满足企业需求。此方面对工科院校学生培养尤为突出。随着我国加入WTO 及GMP 等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我国医药工业将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走集团化、现代化生产经营之路;要掌握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及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老产品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因此对于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要考虑企业的需求,培养在医药产品工艺技术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注重理论和工程实践并重的专业培养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因为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然而工作后象在大学那样有老师陪伴的课堂学习机会几乎很少,这时利用大学期间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文献的查阅和分析等手段不断地充实自我将会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也会有益于个人和企业的发展。

3、培养绿色环保创新意识人才: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具有环保意识人才,用大学生的良好行为带动社会公众的绿色意识等。引导大学生们选择与环境承受能力、恢复能力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学生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能够采取积极的改造自然、美化自然的行动,促进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很多从事有机合成研发工作,在有机合成中减少“三废”、节能减排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总之,绿色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保持学生获取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更能获得一种立足竞争、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与信念。

三、主要实施途径

1、营造绿色教育理念的校园氛围

现代大学教育不仅需要继承和发扬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还需要不断以国际化的开放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加强“绿色教育”。所谓“绿色教育”,不仅仅指狭义上的环境教育,它是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基础实施的现代大学教育。我校以化学及化学工程为中心的制药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会涉及到“三废”问题。对确实无法避免的实验项目若排放出废气、废渣和废液,对其不进行处理而任意排放,会严重污染空气和水源,甚至会导致意外爆炸或中毒事件。因此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合成实验中废物的销毁是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因此学校及学院应大力倡导并出台具有实效性质的环保政策和措施,每次实验完毕后,应当立即清洗废液缸。不要将其倾人下

水道内,以免污染环境。由于药物合成实验反应种类多,故废物组成经常变化而显得复杂,按照经济、环保、健康、安全原则,在集中处理前尽量回收、分离、精制和再利用。此外,对制药工程工科专业学生来说人文知识相对缺乏,可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人文知识、当代社会现象剖析等有影响力的讲座,能使学生在“水域开阔也暗流涌动,大河奔腾却泥沙俱下”的社会阶段准确把握时代方位、辩证看待社会发展,在学生的心灵上进行绿色教育不失为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基础途径。另外通过全校行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如在今年6月7日首个低碳日,我校采取了“低楼层电梯停止使用”的措施,有效地传达了环保信息,使学生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2、构筑“绿色” 课程平台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首先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建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平台。如制药工程专业的四大化《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是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坚实铺垫;其次巩固辅助课程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学英语》;最后拓宽知识教育口径,在目前的公选课基础上设立绿色课程平台[10],以全校为范围的共享课程的设置。在绿色课程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所选课程均作为学分计算范围内。另外绿色课程平台可与精品课程联系起来,加强建设,目前精品课程多是专业基础和专业骨干课,因此在精品课程基础上加强绿色课程平台,增强网络共享功能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3、加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

当前社会环境也影响到了高校青年教师,急功近利、权利意识浓厚、金钱主义为上等思想也侵蚀到了某些教师意识,偏离了人生正轨,这样的教师势必也在教学科研中潜移默化地熏染到学生。因此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国家重视到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中教师应具备绿色伦理道德,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4、继续推进绿色教学科研,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根据绿色化学的原则,化学实验室应尽可能选择对环境无毒害的实验项目。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开展了“探索性绿色有机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实践”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指定课题,或通过文献检索自定题目并设计绿色有机合成实验方案,进行课外有机合成实验课题研究。该项设计方案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学生参与发表的各级科研论文达到102篇。由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绿色环保意识。另外在制药工程专业为代表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领域中,应积极探索仿真模拟实验,可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在未有良好环保措施的情况下,给学生呈现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增长学生见识。

综上,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的制药工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绿色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诠释了基于绿色人格、绿色技能及绿色环保意识的绿色人才新模式,探讨了绿色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大学生则是青年人中的榜样。因此对高校人才培养关乎着国家的发展,代表着社会的轨迹。为顺应社会的发展,融合时代的气息,本文进行了绿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构建研究,以此与同行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产生对绿色人才培养的共鸣,保证高校人才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亮,马增强. 知识经济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3):77-80

[2] 赵国霞,李山东. 高校绿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16-17.

[3] 胡恩明,陈威,潘邦金等. 一般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研究. 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97,15(3):63-80.

[4] 燕方龙, 赵琳静, 任新锋. 地方工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09,5:29-32.

[5] 哈乐群. 绿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2):105,55.

[6] 李方园. “绿色人才” 需求背景下的“变频器应用” 课程改革.中国电力教育,2011,7:108-109.

[7] 徐景华,金阳. 创建绿色大学,培养绿色人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4):91-93.

[8] 王学东.利用分层教学培养绿色人才.考试(教研),2011,7:10.

[9]李华,胡国勤,梁政勇.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11,4:24-26.

[10] 赵国霞,李山东. 高校绿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16-1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