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说穿了,就是一些行话。由于这些行话袭用既久,遂约定俗成。同时也作为衡量是否是鉴定瓷器行家的标准之一,行话懂得越多,说得越多,则此人就是专家;反之,就是外行说外行话。其行话的命名,是根据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变异现象,如器物是否完整、伤残的程度如何来定名的。当然也牵涉到器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器物很完整,造型很考究的,与伤残的器物相比,则价值自然要高。因此,作为一个瓷器鉴定者,不熟悉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不懂得一般的常识,亦将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我们还得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1.口磕器物口际上的胎釉,受到了撞击后,就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各种情况的缺磕伤痕,鉴定者把这种情况称为口磕。

2.重皮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断面隐患,从外观上看,尚属完整,实际上胎釉已分裂,虽未剥离,却往往有一触即落之势,鉴定者把这种现象称为重皮。

3.毛口口边的釉面已间断脱缺。

4.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后全部脱落。

5.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为了美观,曾被人用砣玉工具将胎釉磨去一部分或全部。

6.轧口截口、剃头器口或颈部已损残,为求其美观、完整而加以改装,于是就将损坏的部分截去后使口部的胎露出来。这种现象俗称为剃头。

7.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长短不等的细裂纹,有时一些细小裂纹不易为人们所发现,但裂纹往往逐渐会自然延伸,若遇冷热不均而相激,很快就会顺纹路开裂。此种现象以盘、碗类为多见。

8.外冲里不冲瓷器的口部因受的冲力尚小,只在外部形成冲口,尚未冲透器的内壁,鉴定者把此种现象称为外冲里不冲。

9.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一受到外力后就会破开。这种现象见于器口的为多,当然其他部位也有。

10.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11.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

12.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而出现露胎的现象。

13.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遗漏而露了胎,这露胎部分就称为漏釉。

14.粘砂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砂粒的现象,称为粘砂。一般多见于器足。

15.冷璺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其某部位的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有的胎体已透出,有的还未露出。

16.开片由于胎体粗松或烧结火度不足,还有的因是浆泥胎体,在骤然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致的自然裂纹,而年代久远的器物,由于本身仍在蜕变,片纹也会不断出现和增多。尤其是黄釉器常常自动作响,片纹不断增多。

17.片纹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18.软道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19.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所留下的伤痕。

20.磨釉、伤釉由于釉面与其他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21.失亮器物釉面因任期使用,经久磨损而失去光泽。

22.剥釉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从胎体上自行脱落,多见于孔雀绿釉和前皮紫釉。

23.脱釉、脱皮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受浸而使釉面剥落。

24.凿伤出土器物受金属工具锛凿致伤。

25.凿坑器物釉面呈现的大小不等的凹坑。如清代窑变釉玻璃质强,多有开片。若常用细纤维的棉布类擦拭,便会将片纹交叉处的小尖角掀起或带掉而留下凹坑。

26.崩釉略同于凿伤,但破面要平滑一些。

27.伤釉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致伤。

28.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于经久使用而磨脱,或是入土年久被融变质,或因长期受鸡毛掸的指扫而无存留,尤其是绘有金彩的纹饰更易脱去。

29.水碱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渍,使釉色起了变化,多呈白灰色的片状。

30.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或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31.土诱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

32.土蚀釉面、彩绘或胎体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局部失去了亮度。

33.缺碴器物损坏后缺失碎片。

34.炸纹器物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俗称鸡爪纹。

35.炸底器物底部偶因投放物件相击致伤而形成的裂纹。

36.窑裂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细小缝隙;也有因胎体衔接不牢,或是接口处含有水份而出现的。

37.窑粘器物在窑内受火时发生变化,使二物相粘或与匣钵相粘结而留下不同程度的粘痕。

38.开粘分段相接的胎体,因粘接不牢固而断裂,或是伤残物经粘复后再次分离。

39.耍圈器物胎底面与器身粘接处出现一圈裂纹,有的已断离。

40.折断琢器物体因胎体相接处损坏,并折成数段。

41.足磕器足部分在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猛时,致使胎釉受伤。

42.腹伤器物腹部受伤。

43.磨足足边因伤损、垂釉不乎或歪斜之故,而用砣玉工具磨修光平。磨足俗称修足。

44.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他年代)而把釉磨去。

45.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以冒充其他年代。明清官窑或新器都有此伪作。

46.磨嘴壶的口流部损伤后,进行修整。

47.磨柄把损坏了的壶柄磨掉,或把对称的流柄完全磨去。

48.磨耳器物的双耳因伤被磨去。

49.磨手佛像的手指因伤损而加工修磨。

5O.破碎器物多因摔伤完全破裂;或是盛装盐、碱、酸类,使胎体受渍,又长期排不出来而被蚀后自然破裂的(类似之物,要用清水泡一段时间)。

51.夹扁器体或口部不圆。

52.翘棱由于器物变形,致使器口不圆、底足不平的称为翘棱。

53.凸心器里心向上凸起。

54.凹底质软的胎体经火烧制,器底心向下塌陷的,就称为凹底。

55.串烟釉面受窑火的烟熏,或是氧化致使釉色局部或全部发生变异而出现灰、黑、黄色。

56.荞麦地釉面局部或全部,因窑内不净有飞尘,或因釉内含有杂质而出现微小的黑星点。

57.黄溢子胎体内含有杂质,透过稀薄釉层而显露的现象就称为黄溢子。

58.火石红胎体内含有矿物质,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或是有意涂的浆泥。现今景德镇复制的元明青花瓷器,以新砂垫烧,或是入窑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会出现火石红现象。

59.糊米底器物的砂底,因所垫砂粒含铁质较多,受火时出现铁锈点,似糊米状,明代成化时期的砂底,常有此现象。

60.火烧器物因后世被火烧过而出现的釉面变化,如青花变黑,黄釉变绿,青白釉出现皱纹,彩色也老化或变色,还有的釉面有火烧时留下的融流痕和当时粘上的灰、黑、粉、白诸色杂物。

61.污水浸泡器物釉面与彩绘受污水浸泡而变黑,无论如何刷洗黑点皆不退。

62.涂蜡釉面被磨伤而失亮,后用砣玉工具磨擦,并涂蜡以增加光感,但仍不能恢复原状。

63.涂油釉面枯涩失光,为补救计则涂以胡桃油和甘油等。

64.打蜡釉面光泽欠润,涂以四川白蜡、亮光蜡等,以增加光度。

65.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往往可以看出后施釉面衔接边际的接痕。

66.补缺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乃至油漆和沥青等补上。

67.刷油漆历史上使用瓷器作供器,常因成组器中有缺的,而用不同釉色的同型器涂刷漆面临时代之,有红色、黄色、兰色和画彩等。

68.涂漆用瓷胎仿作雕漆器,或作黑漆嵌软螺甸。

69.鸳鸯同一品种、造型和纹饰的器物,由于错置或拚配,使器身与器盖不完全一致。

7O.配盖器物上冠以别的器盖,或用朝代不同的与之相配,也可叫它张冠李戴。

71.套口有几种情况:①器物口颈破损后,璇削切去肩部以上部分,与另件的器口与之严密地进行插套镶接。以肩部的墨线弦纹遮盖接痕,或在折沿口的下边内外套,往往不容易被人看出。若探手指于器口内拭摸,即有触感。②旧器套新器的口颈。③新器套旧器的口颈。④新旧器套新旧器的口颈。

72.按把把柄断失,用其它的柄补按。

73.镶嘴流壶流已断失,用其他残品的流镶补。

74.镶耳器耳的装饰损坏一部或全部,采用其他瓶耳粘补,或把双耳磨掉再修补。

75.贴花器身的雕贴花饰伤缺,再用旧花片或新花片粘贴。

76.补洞壶身柄流均失,将缺洞补贴后作饰。

77.镶底①器物底部损坏后,在器底近釉处精密旋切,用同类品或其他合度的底足与之镶接,一般不露痕迹。②将新器底取下,特意改装,换镶合度的带官

窑款的旧器底足,以混充真品。往往有误将碗足作为瓶足的。其实琢器与圆器上的款识,是有明显区别的。琢器款识紧凑,圆器款识疏散,双圈环开扩。

78.插头佛像、仕女等人物的头部伤缺后,取用其他残器的头进行插配,颈部接口明显。

79.配手佛像、观音、人俑的手部已断或伤,取用其他残器的手来补修,或新做的手进行插配。

80.配腿香炉、雕塑、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配或改变足的样式。

81.配底板雕塑的底板损伤,而配以新底板。

82.后刻花素器后刻花纹,或刻花后施釉入火烧结。

83.后刻阳文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芒不齐。原刻的字口,釉边有坡度并且光滑。

84.后刻诗句旧瓷器上,常有清代乾隆的御题诗。后来有人在一般器物上,摹仿乾隆御题诗而随意加刻,藉以抬高身价。

85.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其二者的款识大多不够清晰。

86.后提彩器面的彩绘局部伤缺,按照原样填补描绘,入明窑(低温窑)烘烧,以提红彩为多。

87.漆彩绘v器物破碎或有窑缝、炸纹,以彩绘纹饰将纹路遮盖。也有的在器上以彩漆绘画纹饰。

88.镶金属口器口以金、银、铜、锡镶口遮芒,或口磕后为掩盖伤痕而加镶。

89.新胎后挂新胎剥去釉面后,作加彩釉地五彩的装饰。

90.复窑二次入窑烧烤。

91.修复器物残破后为之复原。

92.粘将残品用各种粘剂粘结。

93.锔器物残伤后,用钻石工具在釉面打眼,并不钻透,以金属锔钉连接。明代所用的铁锔子,体形粗大宽厚,锈蚀重。清代用锔质锔钉,体形较小。民国以后有的将锔钉起掉,以漆填补锔孔。

94.假出土仿古制成各类器物后,把它们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但低温的铅釉五彩、粉彩、三彩器等,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有的虽涂以红、黄土疤,但一触即掉。

95.茶水煮仿古作旧,常以土茶水煮,使器面上有红褐色的茶锈痕。

96.浆蛇以匏器破块后的切面蘸水溶的细浆泥,缓慢磨擦釉面,釉面失亮而出现网纹。

97.油光器物的彩釉经过磨擦,显得油腻光亮。

98.药浸①用灰锰氧(高锰酸钾)水浸泡,呈紫褐色;②用中药孩儿茶调匀涂补,粘性大,附着力强,呈黑褐色。

99.烟熏故意用香火烟熏器物作旧,但嗅之有烟味。

100.后挂彩将唐、宋、元、明、清各代中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色,以混充旧彩器,后挂彩的品种与手法有如下十七种:

五彩以明清两代的素白瓷或青花器加绘五彩。

珐琅彩以清代康、雍、乾三朝的素白瓷加绘珐琅彩。

斗彩以明清两代的官、民窑青花淡描器挂彩。

三彩以明清两代无釉的旧胎或剥去釉皮之器,后绘三彩纹饰人明窑再次烧就。

红彩以明代素白瓷或青花器加绘红彩。

红绿彩以明代素白瓷或青花器加绘红绿彩。

金彩将明清两代已脱落金彩纹饰的粉青、祭蓝、洒蓝等素色釉器,重绘金彩纹饰后入火烘烤或不烤,以补伤金之处或以金彩纹饰遮掩器物的裂痕。

黄红彩将署明代弘治官窑款的素白釉器加施黄彩纹饰,再于黄彩之上描红彩线条。

黄赭彩同上,只不过是描的赭彩线条。

黄釉以明清两代的素白瓷或青花器加施黄釉。

绿釉以清代雍、乾时的哥釉器敷罩绿釉以充郎窑。或以明清两代的青花器加施绿釉。

红彩釉以明代素白瓷或里青花外白釉器加施红彩釉。

胭脂水釉以清代雍正、乾隆两朝的素白瓷,用吹釉法施以浅色胭脂水釉。

西湖水釉以清代雍正、乾隆两朝的素白瓷,吹施淡绿釉。

枣红彩釉后补明代旧矾红釉器脱落的彩釉;或在明代素白釉器上涂红彩釉后再绘金彩入窑烧结,其红彩釉呈黑褐色如枣皮一般。

淡黄釉以清代雍正、乾隆时的素白瓷,加施含有粉剂的淡黄釉。这种淡黄釉又称蛋黄釉。

生药鉴定常用术语

生药鉴定常用术语 作者: tiantianxx0436 收录日期: 2006-08-28 发布日期: 2006-08-28 二甲子指人参播种后分出二桠,每桠长出一枚掌状复叶,称二甲子。二杠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十大九糠指大黄因个块过大水分不易外泄,受冰冻而内心松散且体轻者,但外表不易看出,故有十大九糠之说。 丁拐指果实上的一种肉质突起呈芒刺状,如曼陀罗。 刀削痕指药材在产地采收时用刀除去无用部分或除去粗皮及边材后留下的痕迹。 九眼独活为五加科植物食用木根茎的别称,因其上有多数凹窝(茎痕)呈串珠状排列,故称九眼独活。 三划 三花指人参播种后第二年生出的二枚三出复叶,称三花。 三星指款冬的头状花序由三个花朵连在一起、称三星或连三朵。 三岔具有三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三岔。四个侧枝的称四岔。 三叉茸指梅花鹿的角具二个侧枝者。 大贝指浙贝母鳞茎外层单瓣肥厚的鳞叶,因形大而称大贝。 大理石纹指由深棕色的外胚乳与淡白色的内胚乳交错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中而成状似大理石样的纹理。如肉豆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面。 大挺指二杠茸茸体上部较粗壮的主干部分,习称大挺。 小子指小的花苞。 小托盘指掌叶覆盘子果实上的宿存萼,形如托盘而得称。 上与钩齐,下与底平,指以往采收钩藤时的茎枝留取部分上方与向下弯曲的变态枝剪齐,下方与变态枝底部平截。 马头指海马头部与体轴略呈直角,管状长嘴如马头外伸,上有冠状突起似马缨,故称马头。 马牙贝指川贝母中炉贝的鳞茎呈长圆锥形,状似马牙,故称马牙贝。 马牙窟窿指根茎类药材茎基脱落后留下的多数排列整齐的圆形空洞,状似马牙痕。如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的根茎(关升麻)。 马牙芦指山参根茎脱落后留下的茎痕边缘较平齐,中心凹陷,形如马牙,称马牙芦。 马牙边指罗角药材自底外边向上高约3cm处有环形的凹凸不平,排列较齐的收边带,称马牙边。 马牙柱指人工合成的块状朱砂断面呈纤维柱状,称马牙柱。 马尾指白薇等中药根茎下部的簇生细长须根,因弯曲紧抱状似尾形而称马尾。 马尾连指毛茛科唐松草属多种植物具黄连小檗碱成分,其带根茎的根因根丛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 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 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 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 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 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 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 “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 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 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 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 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

瓷器鉴定收藏知识大全

瓷器鉴定收藏知识大全 第一章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瓷器研究与鉴定的两个阶段 第二节瓷器鉴定的内容与年代依据 第三节瓷器鉴定的重要性 第四节掌握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1、瓷器发展史的知识 2、瓷器烧造的工艺知识 (1)窑炉 (2)窑具 (3)器物成型 (4)化学原素与烧成气氛 第二章宋代五大名窑、民谣精品及瓷片标本赏析 23 第一节北宋官窑的鉴别 1、汝窑 2、钧窑 第二节南宋官窑的鉴别 1、修内司窑 2、郊坛窑

第三章宋代民窑的鉴别35 第一节宋代北方民窑的鉴别 l、以定窑为代表的印花白瓷 2、以耀州窑为代表的刻花青瓷 3、以磁州窑为代表的白地黑花瓷器 4、以钧窑为代表的花釉瓷器 第二节宋代南方民窑的鉴别 1、以越窑为代表的划花青瓷器 2、以龙泉窑为代表的青瓷器 3、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器 (1)青白瓷的兴起(北宋初期) (2)青白瓷的发展(北宋末至南宋初) (3)青白瓷的衰落(南宋中后期) 4、以建窑为代表的黑釉瓷器 第四章历代名瓷的产生、发展、风格演变及其鉴定50 帝王与龙纹瓷器 元代枢府白瓷 元青花瓷器 宫廷御用黄釉瓷 明代红釉瓷器 永乐甜白瓷

宣德青花瓷 成化斗彩瓷 正德皇帝与伊斯兰纹饰瓷 嘉靖道教纹饰瓷 清代皇帝与万寿节瓷器 清宫习俗与插花瓷器 康雍乾珐琅彩 康熙开光纹饰瓷 康熙文房用瓷 雍正瓷 乾隆藏传佛教瓷 乾隆特种工艺瓷 乾隆御制诗瓷器 道光慎德堂款瓷器 同治婚礼用瓷 慈禧太后大雅斋瓷器 末代皇帝溥仪宣统瓷器 第五章元代瓷器鉴定的历史背景 229 第一节北方瓷窑的衰落 第二节龙泉窑青瓷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景德镇瓷窑的新成就 第四节青花与釉里红瓷器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 一、植物部分 1.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2.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3.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4.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5.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6.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党参等。 7.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8.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 9.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0.肚脐眼: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肚脐眼”,故名。 11.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2.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3.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4.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5.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16.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17.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18.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称。 19.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0.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21.龙头风尾:指用幼嫩铁皮石斛做成的“枫斗”,呈扭曲螺旋状,通常有2~4个旋纹,茎基残留短须的称“龙头”,茎梢较细的部分称“凤尾”,故称之为“龙头凤尾”。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

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

瓷器气泡探究

瓷器气泡探究 (2011-02-27 17:29:23) 古陶瓷的釉中有气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器物的气泡特征十分明显,用肉眼即能观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观印象;而有的器物虽然有明显的气泡,但气泡的特征却不是很明显;也有的器物釉面无明显的气泡,甚至无气泡。 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未处于探索阶段。有人认为它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麻点)。气泡的形成与器物的窑口、釉质、釉层厚薄、烧成时窑内的温度变化、窑内气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的作用 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说法,肯定者认为,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作为鉴别新旧和窑口的主要依据之一;否定者认为,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泡无规律可循,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尽管不同器物的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有时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去把握,但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由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烧成后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会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这种共性和规律,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有时也可以作为古陶瓷鉴定的依据之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相对于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其他鉴定标准来说,气泡并不是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气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不能无限夸大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对于一些釉中无明显气泡或虽有气泡但特征不典型的陶瓷种类,不宜通过气泡特征进行鉴定。依据气泡进行古陶瓷鉴定,最基本的前提在于对被鉴定对象的气泡特征要了如指掌,这种了解应是在观察、上手大量真品实物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而不能只是通过书本得来的未经对照实物检验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所谓气泡特征。

第三章 生药的鉴定上课讲义

第三章生药的鉴定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些含有较多草酸钙或碳酸钙结晶药材为了控制无机杂志限量,尤其应当测定( )。 A、总灰分 B、生理灰分 C、炽灼残渣 D、酸不溶性灰分 E、以上都不是 2、目前在中药的真伪鉴别中应用广泛,简便易行的色谱方法是( )。 A、纸色谱 B、薄层色谱 C、气相色谱 D、高效液相色谱 E、吸附柱色谱 3、要确证纤维素细胞壁,应加下列哪种试液( )。 A、间苯三酚、浓盐酸 B、苏丹Ⅲ试液

C、氯化锌碘试液 D、三氯化铁试液 E、水合氯醛试液 4、观察粉末中淀粉粒的形状,最适合的装片方法是( )。 A、乙醇装片 B、水合氯醛透化装 C、稀碘液装片 D、水装片 E、5%KOH 装片 5、加稀盐酸能产生气泡的结晶体是( )。 A、草酸钙结晶 B、碳酸钙结晶 C、硅质晶体 D、菊糖结晶 E、橙皮甘结晶 6、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挥发油测定法有甲、乙二法,下列哪种药材适合用乙法测定( )。 A、薄荷 B、丁香 C、干姜 D、当归 E、白豆蔻 7、在植物组织细胞中的小类球状物,遇

碘试液显棕色或黄棕色,遇硝酸汞试液显砖红色,此球状物是( )。 A、淀粉粒 B、挥发油滴 C、糊粉粒 D、菊糖 E、粘液质 8、中药鉴定用供试品的取样至少是检样量的( )。 A、8倍 B、5倍 C、3倍 D、2倍 E、1倍 9、测定生药中灰分含量时,供试品需粉碎通过( ),并将颗粒混合均匀。 A、二号筛 B、三号筛 C、四号筛 D、二号至三号筛 E、直径不超过3mm 的颗粒 10、测定生药中水分含量时,供试品需粉碎通过( ),并将颗粒混合均匀。A、二号筛B、三号筛C、四号筛D、二号至三号筛E、直径不超过3mm 的颗粒

孙瀛洲先生谈元明清瓷器鉴定4个要点

xx瓷器鉴定4个要点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 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 1、用地性质:是指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 2、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 3、用地红线:是指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范围的界线。 4、容积率:是反映和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5、建筑控制高度:又称建筑限高,是指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 6、建筑密度:是指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地块面积的比例。即:比如一块地为10000平方米,其中 建筑底层面积3000平方米,这块用地的建筑密度就是3000/10000=30% 7、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指建筑物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8、绿地率: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9、交通出入口方位:是指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 10、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停国泊位是指地块应配置的停车的车位数。其他设施的配置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托幼、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配电站、配电所),电信设施、燃气设施等。 11、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成,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住宅的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2、建筑间距系数:是指遮挡阳光的建筑与被遮挡阳光的建筑的间距为遮挡阳光的建筑高度的倍数。 13、日照标准:是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4、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与两侧建筑用地及其他用地的分界线。 15、住宅平均层数:是指各种住宅层数的平均值,即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之比。单位:层。 16、住宅建筑净密度:是住宅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之比。单位%。 17、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是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之比。单位:m2/hm2。 18、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是住宅总建筑面积与居住用地面积之比。单位:m2/hm2。 19、人口净密度:是单位住宅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反映居住区住宅用地的使用强度,公式为:人口净密度=居住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人/hm2) 20、人口毛密度:是单位居住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公式为:人口毛密度=居住总人口/居住用地总面积(人/hm2) 21、生地:完成土地征用,未经开发、不可直接作为建筑用地的农用地或荒地等土地。 22、毛地:在城市旧区范围内,尚未经过拆迁安置补偿等土地开发过程、不具备基本建设条件的土地。 23、熟地:经过“几通一平”的开发或已经拆迁完毕,可供直接建设的土地,即建筑地块产品。 24、飞地:又称插花地,指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的土地部分或全部处于他人土地范围内。 2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6、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7、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2.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关键词:青花瓷古瓷陶瓷鉴别 图:元青花实物图 瓷库中国讯: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 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

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因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宋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官窑瓷特别多,品种以秘色瓷和青白瓷为主。诸多的瓷窑中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首,相继有龙泉、耀州、磁州、登封诸窑。大多为朝廷服务,烧制官器,进贡朝廷。釉色极美,玉质感强,瓷品很高,为世人所珍。后仿制者大有人在,费尽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无人仿造成功。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时期,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仿制出的哥瓷貌似神离,距离甚远。何况现代仿品以民间的个人实力去仿制,虽技术条件改进许多,但配方没有掌握,故制造不出成功之作。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但这些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尽管现代技术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但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没法挖掘出来。笔者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50倍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50倍方可看到。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对于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征。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具体到瓷器的鉴定上,本 质鉴定内容就是对瓷器胎土、 釉色和彩料的认定,也只有对 胎土、釉色和彩料进行综合判 断,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鉴别古 董瓷器的真伪。胎是骨,釉是 衣,对胎土和釉色的鉴定最为 关键。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胎 和釉在各个时期的特征。 元代的胎土在淘炼中不是 很细腻,含有杂质,经过长时间自然的变化颗粒更明显,铁锈点和火石红斑都会带有沉着的色感。明代早期的胎土则淘炼得比较细腻,结构也显得紧密。明代中期胎土的淘炼则更为细腻,有了高质量的胎土才可以制作出如成化鸡缸杯等极为精细的作品。明代至清早期、后期胎土又变得粗糙,并导致瓷器制作整体水平的下降。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元和明代青花瓷器多数都为青白

釉和小部分白釉,另外各种单色釉瓷器的釉面都特别肥厚润洁,以至于釉面结构也相当紧密。清以后青花瓷器的釉面则有更多的变化,有青白釉、白釉、灰釉等,而且釉面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变得稀薄和松软。 鉴定中对元、明、清瓷器的彩料也要有细微的分析研究。如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斗彩、珐琅彩、墨彩和各类单色釉。如青花彩料元代最有特色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明代青花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永乐、宣德时期还用苏麻离青为主;成化、弘治、正德以国产的平等青为主;嘉靖、隆庆、万历大量使用进口的回青料;天启、崇祯浙料用的较多。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分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了解各朝瓷器的胎土、釉色、彩料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鉴定的本质内容,寻找到各朝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也是为了更好的鉴定。共性的特点就是器物经过长时间自然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物理性的转变特性,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还是最为关键的。胎土都有结晶,有润光,结构相对紧密,有一种厚重感。釉面温润如玉,有一种内在的宝光由里而外自然释放。彩料的特点和釉面相似,青花瓷器的用料深沉,光泽

真精稀文物真的不多!收藏需谨慎|明清瓷器鉴定真知堂

真精稀文物真的不多!收藏需谨慎|明清瓷器鉴定真知堂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 瓷器鉴定真知堂: 我们现在说的文物,以前哪,不叫文物,叫古董,又叫骨董。一般而言,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历朝历代只有经济发达,国强民富的阶段,才会出现大的古董收藏热潮。宋代是一个,明晚期是一个,民国又是一个。这古董收藏,是到了一定时间阶段才会兴起的玩意。特别容易出现在一个国家由穷变富的大转折时期。以前有句俗话说,“男人三件宝,皮鞋皮带和手表”,现在看男人恐怕就不是这三件宝这么简单了。 明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

人是个世俗的动物。有钱了先要吃好的,然后要穿好的,再要住好房开好车。又是喜欢攀比的动物,比完车子比房子,比完房子比啥呢?比墙上的装饰品。所以,书画,瓷玉杂项,就是最好的攀比物。 这也是近年来艺术品收藏越来越火爆(正规市场),不少巨商大贾也加入收藏大军的根本原因。现在又有个新俗语出现了,“手上没有个串,都不好意思出去见人”。文玩手串近年来可谓如日中天。以前收藏家们只要玉器,那珠子真真看不上。现在呢,什么西玛,唐球,价格都好几千上万。都是以前咱们不要的玩意,你能想得到? 明嘉靖斗彩折枝花卉八卦纹三足炉 所以啊,盛世收藏古董,前提是您得先脱贫致富了。玩古董,就是玩文化。想收藏,先得有文化。啥也不懂,就指着这个瓶子罐子一下子价值几百几千万一夜暴富,我说您哪,还在梦里呢! 且不说民间盛传,汝窑有多少多少万件,元青花不计其数。我只说几点,汝窑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一般学界公认大概只有20多年时间烧制,且都为皇帝贡品。北宋时期这玩意也不是天天烧,作坊也不大。不停的烧,一年能烧多少件?历经靖康之变,金灭北宋,蒙古灭金,金数次迁都,元灭南宋,明灭元,李自成灭明,清兵入关灭李,几百年战乱下来,还能保存多少?按照民间的说法,那河南地下随便挖个坑就是汝窑!汝窑遗址没被发现之前,农民伯伯也种地也盖房,就没发现过一件。汝窑遗址被发掘之后,满世界都是农民挖出来的汝窑了,你信吗?我不信。有空去河南走走看看吧,你养活了多少烧仿古瓷的工人和老板还有贩子!当然不是说真的一件都没有。有!问题是你得认识!

常用中药鉴定术语

中药鉴定常用术语 二划 二甲子指人参播种后分出二桠,每桠长出一枚掌状复叶,称二甲子。 二杠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十大九糠指大黄因个块过大水分不易外泄,受冰冻而内心松散且体轻者,但外表不易看出,故有十大九糠之说。 丁拐指果实上的一种肉质突起呈芒刺状,如曼陀罗。 刀削痕指药材在产地采收时用刀除去无用部分或除去粗皮及边材后留下的痕迹。 九眼独活为五加科植物食用木根茎的别称,因其上有多数凹窝(茎痕)呈串珠状排列,故称九眼独活。 三划 三花指人参播种后第二年生出的二枚三出复叶,称三花。 三星指款冬的头状花序由三个花朵连在一起、称三星或连三朵。 三岔具有三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三岔。四个侧枝的称四岔。 三叉茸指梅花鹿的角具二个侧枝者。 大贝指浙贝母鳞茎外层单瓣肥厚的鳞叶,因形大而称大贝。 大理石纹指由深棕色的外胚乳与淡白色的内胚乳交错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中而成状似大理石样的纹理。如肉豆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面。 大挺指二杠茸茸体上部较粗壮的主干部分,习称大挺。 小子指小的花苞。 小托盘指掌叶覆盘子果实上的宿存萼,形如托盘而得称。 上与钩齐,下与底平,指以往采收钩藤时的茎枝留取部分上方与向下弯曲的变态枝剪齐,下方与变态枝底部平截。 马头指海马头部与体轴略呈直角,管状长嘴如马头外伸,上有冠状突起似马缨,故称马头。 马牙贝指川贝母中炉贝的鳞茎呈长圆锥形,状似马牙,故称马牙贝。 马牙窟窿指根茎类药材茎基脱落后留下的多数排列整齐的圆形空洞,状似马牙痕。如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的根茎(关升麻)。 马牙芦指山参根茎脱落后留下的茎痕边缘较平齐,中心凹陷,形如马牙,称马牙芦。 马牙边指罗角药材自底外边向上高约3cm处有环形的凹凸不平,排列较齐的收边带,称马牙边。 马牙柱指人工合成的块状朱砂断面呈纤维柱状,称马牙柱。 马尾指白薇等中药根茎下部的簇生细长须根,因弯曲紧抱状似尾形而称马尾。 马尾连指毛茛科唐松草属多种植物具黄连小檗碱成分,其带根茎的根因根丛生于根茎,形如马尾,俗称马尾黄连,为小檗碱的资源植物。 马尿臭天麻块茎折断后发出的一种特殊气味,因略似马尿,故称为马尿臭。 子仁指种子药材中的种仁,包括子叶或胚乳和细小的胚。 子眼指动物角类药材锯口处呈现的蜂窝状小孔或指麝香仁呈现的颗粒状;又指植物性药材橘类的外果皮密布透明的油室,习称子眼。 子眼清楚指麝香仁油润、颗粒自然疏松均匀,习称子眼清楚。 千子连特称四川地区历史上习惯作药用的黄连叶柄。 四划 云头指白术根茎顶端下陷的圆盘状茎基或芽痕,与下端稍粗部分表面的较大瘤状突起形成的云朵状,称云头。或因形同如意,又称如意头。 云头鸡腿指云头状白术根茎上细下粗呈鸡腿状,俗称云头鸡腿。 云锦花纹又称云纹。指何首乌的块根横切面皮层中出多个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

罕见文物大图细节教你收藏元青花|元青花瓷器鉴定真知堂

罕见文物大图细节教你收藏元青花|元青花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收藏必懂鉴定,特别是普通收藏爱好者!因为你如果不懂鉴定,真的到你面前你不敢拿,假的贪便宜拿到手里,等你回过神找行家看了已经晚了!古玩行没有退货的规矩!

瓷器鉴定,有个最简单的秘诀-见真才能识假!只有见真的见得多了,才能识别真伪,才能看出赝品。有的行家是学院派,馆藏接触得多,有的行家是实战派,没别的地摊上练出来的眼力!但前提也还是需要见过真货。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可惜懂的人太少。就好像你一个乡下人,没见过刘德华什么样,我随便找个人冒充他,你就会相信。但你如果是70后80后,我估计除非偏远山区的,找个人冒充刘德华,骗得过去还是比较难。没别的,刘德华曝光率太高,大家耳熟能详,熟了就不好模仿了。

本文这些图片,也不是冒死偷拍的,这是业内学者考察句容县博物馆,进入库房后真实拍照的东西,没有修图,没有p图。都是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你要再说这是假货,我也无语,只能说请你打住,不要往下看了,省得浪费你宝贵的流量。

行家看瓷器,其实不用解说,认真读图,就能看懂元青花鉴定,起码是一个类型的元青花瓷器鉴定。其他我也不多说,说几个要点:第一,你可以看到罐子内底的坼裂,可见元青花大罐的底是后加上去的。 第二,你可以看到元青花瓷积釉的地方那种虾青色,这是由于釉里含铁量比较高,淘洗不精,在窑里气氛不好

形成的,一般新仿瓷没有这种特点。 第三,你可以看到元青花用的苏勃泥青也是发色蓝灰的,过于鲜艳蓝中带紫的反而不是真正的苏麻离青。苏麻离青也不是都有晕散,铁锈斑也不是都很明显。苏勃泥青发色从黑灰直到明蓝,也可以调得很稀来画辅助纹饰,参看本罐的莲瓣纹,就是调稀了的苏青,比较清淡发蓝灰色,和典型苏勃泥青发色不一样,并不就是仿品。

清代嘉庆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清代嘉庆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展开全文 清代自嘉庆朝起,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为了节省开支,朝廷已不再向御窑厂派专司其事的督陶官,而改由地方官兼管。此时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也不再烧造。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制瓷工艺还保持较高的水平。到嘉庆后期,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造型、尺寸、

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的水平。到嘉庆后期,随着国内购买力的降低,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陶雅》一书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但一些官窑器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也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 清嘉庆青花特征一、胎釉 嘉庆初期胎骨还比较精细,胎体洁白,但欠坚密,后期逐渐变得粗松。民窑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较多,也比较大。乾隆后期景德镇的高岭土严重缺乏,嘉庆时开始从星子县开采高岭土。由于星子高岭土与浮梁高岭土氧化铝含量不同,工匠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星子高岭土与瓷石泥的二元配方比例,所以经常出现盘塌底的现象。为了解决塌底问题,景德镇工匠放大器物底径,加厚器物下部胎体,无论琢器还是圆器,比乾隆朝同类器物的胎底和圈足都要厚得多。提在手上,乾隆朝器物质量上下匀称,嘉庆器物则有上轻下重的感觉;嘉庆器物与康熙同类大小相当的器物比较,质量明显要轻得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下部胎体加厚,胎土陈腐、揉炼时间不够造成的。 嘉庆时修胎远不如乾隆时期精细,器物底足粗壮,胎壁厚薄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说明

阿元: 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 1278(忽必烈)在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 一、枢府瓷特征: 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厚 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的霍窑和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 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 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 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

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三、枢府瓷的鉴定要点 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 青花瓷: 一、定义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中国瓷器的发展: 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 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 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 二、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 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 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 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

生药鉴定的意义

第一节生药鉴定的意义 生药鉴定就是依据国家药典、有关资料规定或有关专著等对生药进行真假、纯度和优良度的鉴定。 为中药品种的确定和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在保证生药品种的真实性、用药的安全性及新药源的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药典》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英文简称是Chinese Pharmacopoeia,英文缩写是Ch.P. 共已发行了9个版本: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 基本内容: 1.药材及其制品标准/名称、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禁忌、注意事项、贮藏等。 2.成方及单味制剂/同上 第二节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取样原则:⑴中药材: ①总包件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②100~1000件的,按5%取样; ③〉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 ④贵重药材或〈5件的一般药材,逐件取样。 ⑤破碎的、粉末类药材,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一般药材100~500 g;粉末药材25g,贵重药材5~10g。 1.取样:⑵中成药 ①液体制剂:一般取样200ml; ②固体制剂:片剂200片、丸剂10丸、胶囊20个、粉状制剂100g 。 ③贵重药酌情取样 取样方法: ①固体药材从包件四角、中间等分别取样。 ②液体药材混匀后取样,不易混匀者按不同部位取样。 ③贵重药品逐渐取样。 说明:取样量为检验所需的3倍以上,1/3供检验用,1/3供复核用,1/3留样保存。 2. 生药的常规检查 1. 杂质检查与药用部分不符的以及泥沙等无机杂质。 2. 水分、灰分、浸出物、有效成分的含量来确定。 生药优良度的检查 2. 生药的限量检查 1. 砷盐的检查浓度一般不宜超过百万分之十 2. 重金属的检查铅汞浓度一般不宜超过百万分之二十 3.农药残留的检查有机氯、有机磷浓度一般不宜超过百万分之零点几 4.其他有害物质黄曲霉二氧化硫等 第三节生药的原植物鉴定 又称来源鉴定(origin identification)法,是中药鉴定的基础。运用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

著名瓷器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对明清瓷器鉴定真赝提出四条重要依据

著名瓷器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对明清瓷器鉴定真赝提出四条重要依据一、造型 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多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明清各朝当时的生活习俗、审美标准、社会风貌和技术条件。在鉴别中,要重视对时代风貌的研究,并对其不同的风格进行详细了解,分析对比,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不难掌握其规律,对低劣的赝品就不难识破。仔细观察、经常测量,细致地识别胎质、釉面,随时收存历代瓷片标本,勤加观察和比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也只有通过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逐步掌握器型的主要特点。 二、纹饰 明清不同时期的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重要的是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它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即可发现时代的特征和共同的规律。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了解其风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要把握纹饰施彩方面的时代特征。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鉴定还需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正视侧视,仔细观察,研究辨析。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是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是断代和鉴别中很重要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胎釉成分和烧造工艺上都有比较显著的差别,可资代表当时的时代风格。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以各个时期所具典型足形来断代和辩伪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研究并类比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点,找出其继承、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研究造型、纹饰一样至关重要。对于明清两代各品种釉面的观察,除以双眼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从釉面的新旧光泽上,可以辨别真伪。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乾色,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情况,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明、清瓷器胎和釉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必须联系考察,不可偏执一方,并需结合其他方面来共同判断。若能经过长期实践和切磋,总结它们的发展规律,甚至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方面加以研究更佳。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万别,以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辩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书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式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总之,鉴别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又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之器均乱加猜测,甚至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弄得无所适从。出现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我们对识别赝品缺乏必要的锻炼和阅历。要知其真,也须识其假。我们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赝品当作反面教材,不断总结提高,从而胸有成竹,遇事能拿主见,对器物的真伪、年代能作出有真知灼见的判定,而非若名若暗,人云亦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