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三年级下—唐代文学—第五课:李商隐与杜牧

5三年级下—唐代文学—第五课:李商隐与杜牧
5三年级下—唐代文学—第五课:李商隐与杜牧

吟诵经典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内容解析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三首七绝。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义深远。 “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

晚唐诗坛

中唐时期虽是大乱之后,但士人却对王朝的“中兴”抱有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不失昂扬奋发,常常表现为积极进取,关注时弊民瘼的精神。但到了晚唐,面对政治上不可收拾的局面,他们则已深感无力回天,因而在心态上蒙上一层暗淡、伤感的色调。

晚唐的诗坛虽比不上盛唐的繁荣,中唐的热闹,却决非一片荒芜,不可救药的颓废,而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晚唐,盛中唐的各种流派、风格、创作手法都有所继承。和中唐相比,晚唐政治形势更加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李商隐、杜牧为晚唐诗人之翘楚。他们的诗歌,在忧时悯乱、感叹身世之中,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但无论表现内容还是创作艺术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许浑、温庭筠、韦庄、司空图、韩偓、郑谷等诗人,在艺术方面也都各有所突破和创新。而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等,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也自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晚唐时局如西风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怀与艳情绮思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而艳情绮思的题材,在词这一新起的艺术形式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到了五代时期,词迅速发展,为后来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杜牧和李商隐都很推崇李白、杜甫,他们继承了李白、杜甫关注国家命运,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在艺术上,二人非常重视学习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诗律,然后通过各自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风格。由于这些关系,加之两人恰好一姓李一姓杜,所以世人把他们称之为“小李杜”。

“小李杜”遭遇相近,他们均胸怀大志,以重振国威为己任;但由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使他们受到压抑,无法脱颖而出,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所不同的是,李商隐在理想破灭之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苦恼之中,万丈雄心归于幻灭,表现在诗作中,便形成了一种往复低回、一唱三叹,且词工意深、深情缅邈的艺术风格。杜牧在报国无门的状况下,虽也不免流露出伤忧,但执着于理想,并希望以用“知兵”来救国。因他对兵法的爱好和钻研,使他集诗人兼军事家于一身,同时,也影响到他的气质和个性,体现在诗中,遂形成了清新俊逸的独特风格。

杜 牧

杜牧(公元803-852年),字牧之,号樊

川居士,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

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

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公元803年,杜牧出生在长安一个世代为

官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牧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

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

人们常说杜牧是“风流才子”,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他政治上意气风发、议论风生;二是指他生活上放荡不羁,风流自赏。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寻找,希望或许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真等于虚有其人啊!”就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

日期。”老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可他官职较低,不能提出调任湖州的请求。后来他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他的本意。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一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牧。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想了想,说:“她讲得很有道理。若是强迫她,是会闹出祸事来的。”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这样一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

字义山,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

荥阳(今属河南)。因他早年曾在玉阳山学道,山有玉溪,故自号玉溪生。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早年就学,幼时随父居浙江,“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在他10岁前后,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

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

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

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另一方面,

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

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对他影响深刻的有三个人。他的

启蒙教育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

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

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

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

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便吸收其成为了自己的幕府巡官。令狐楚不仅教授李商隐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

公元832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在今山西),此时李商隐20岁,跟令狐楚到了太原幕府。令狐楚给他置办了行装,让他到京城去应考。但被考官所憎,没有考上。又回到太原幕府。公元834年,他再次赴京赶考,又未果。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他奉母迁居济源(今河南),在济源玉阳山学道教。李商隐两次应举不成,直到开成二年,李商隐由令狐绹荐引才登进士第。就在这一年,令狐楚卒,李商隐代为起草《遗表》,并护丧还京。可见,他一直深受令狐父子的推重和信任。

从公元838年到公元846年,即李商隐26岁到34岁,是他无意中牵入“牛李党争”的时期,他的仕途因此受到诸多影响。李商隐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政坛。

在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并受到其赏识,娶了他的女儿为妻。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成员。这桩婚姻使他被牛党视为李党中人。令狐绹对李商隐“去牛就李”大为恼火,他逢人便说李商隐“心怀躁进,忘恩负义”。在令狐绹看来,李商隐的行为是“放利偷合”,是“背恩”的问题。后来他一直没有放弃对李商隐的报复。

名篇鉴赏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译文】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江东的子弟人才济济,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赏析】

无题诗是李商隐别具一格的创造,作品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缈,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这些作品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也没有统一的构思贯穿起来,而是诗人生活中随时触发的各种感受与兴会的点滴结晶。尽管内容各别,大都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难以立题概括的情况,因此统名之为“无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古典艺术的瑰宝,那些托意在有无之间的,所集中抒写的悲剧性爱情相思,那种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彷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极富感染力,令人肝肠百转,其伤感意绪又与整个时代心理息息相通,启人思索。借艺术形象的整体托寓较为概括、抽象的感情内容的写法,是无题诗的特点,也是李商隐对传统比兴寄托手法的发展。正因如此,无题诗艺术精美绝伦,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特别富有含蓄美、朦胧美。 拓展阅读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的开始是由进士考试而起。

唐宪宗在位时期,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认为两个人符合选择的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这件事传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的耳里。李吉甫见牛僧孺、李宗闵批评朝政,揭露了他的短处,对他十分不利。于是李吉甫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个人(牛僧孺、李宗闵)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宪宗信以为真,就把几个考官降了职,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有受到提拔。

谁知这件事却引致朝野哗然,争为牛僧孺等人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疾贤妒能。迫于压力,唐宪宗只好于同年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这样朝臣之中分成了两个对立派。但此时李德裕、牛僧孺尚未进入朝廷供职,所以派系斗争色彩尚不

浓厚。

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由牛党人物钱徽主持。结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德裕的证实下,钱徽被降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了。李宗闵认为李德裕成心排挤他,于是便恨透了李德裕。牛僧孺当然很同情李宗闵。于是以后牛僧孺、李宗闵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结成一派,两派明争暗斗的很厉害。

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闵走上了宦官的门路,当上了宰相。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孺,也把他提拔成宰相。这样,两人一掌权,就极力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京城,贬谪他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那时候,西川附近一个吐蕃将领投降,李德裕趁机收复了一个重镇维州(今四川甘孜州东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书朝廷,以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飞黄腾达。但是宰相牛僧孺却对唐文宗说:“李德裕收复了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那才不上算呢!”牛僧孺还要唐文宗下诏叫李德裕将维州还给吐蕃,李德裕气得要命。

后来到了唐武宗即位,牛党失势,李德裕当上了宰相。他极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闵,把牛党的人都贬谪到南方去了。846年,唐宣宗即位后,对武宗时期的旧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把李党的人全部贬谪到朱崖州(今海南)去了。至此,闹了40年的牛李党争终于收场了,但是混乱的唐王朝已经乱得不可收拾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