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

谈小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
谈小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

谈小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这与之前的数学教学大纲的目标有明显的不同,它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小学生了解、认识数学符号,并形成、深化符号意识,最后使小学生能够规范的使用数学符号。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是接触符号的开始,是数学王国的开门钥匙。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呢?

1在生活中逐步渗透。让学生认识符号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符号,比如:标志”P”表示可以停车,铁路、公路、航空都有它们各自的标志,地图上也有各种标识,还有孩子们喜欢的KFC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符号,它们都表示特定的含义,而在数学中也是充满了符号,小学教材中大致出现如下几类符号:①个体符号:表示数的符号,如:1、2、3、4…,0;a、b、c…,π、x以及表示小数、分数、百分数的符号;②数的运算符号:+、-、x、+、(/、:);③关系符号:=、≈、>、<、≠;④结合符号:()、[ ]等以及表示角度的计量单位符号和表示竖式运算的分隔符号等。当然它们也都有特定的含义,现行教材从一年级开

始就安排了各种数学符号的教学,并且贯穿整个六年12个分册里。面对如此多的符号,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符号化过程,使学生认识符号,逐步理解符号的意义。

首先:借助具体情景理解。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学会创设情景,使他们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唤起已有的经验,经历把知识符号化的过程。例如:儿童在学习1到5的认识时,教材并没有直接呈现1到5这些数,而是通过实物、画片,在具体情境中数出1位老师,2盆花,3个女孩,4个气球……等,然后呈现对应的圆片和数字,这样使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这些数所表示的意义,它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挖掘符号本身的含义。在第一次教学加法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加号”的含义,教师可以首先呈现出场景图,问求一共有几个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学生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达感受到了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教师顺势列出算式把两个数用“+”连接,板书3+2=5。教师可以继续要求学生说说加号的意思,让学生通过日常语言与数学语言问的互相转化,理解了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为正确使用符号打好扎实的基础。

2促进学生主动构建与优化符号意识

“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具体可以理解为: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和解释代数式的意义;用关系式、画表格、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关系式、表格、图象所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具体教学中可以这样教学:《用字母表示数》。

2.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1)出示两道算式:9+7=7+923+8=8+23

提问:这两道算式体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运算定律?

答:加法交换律。

提问:加法交换律用文字怎样叙述?如果用字母a表示第一个加数,用字母b表示第二个加数,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引导学生比较加法交换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让学生说出哪一种表示方法好?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教科书中的相关文字,看看书上是怎样总结的。教师板书: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3)再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其它运算定律,它们用字母怎样表示?全班订正后,教师指出:书写时,在前面我们已经有过要求,字母和字母相乘,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像乘法交换律,就可省略乘号,直接写成:ab=ba(板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