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月经周期变化图

妇产科月经周期变化图

妇产科月经周期变化图

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临床表现 月经来潮:下丘脑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受到兴奋即产地Gn—BH,通过丘脑下部与垂体之间的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之分泌FsH和少量LH。这些垂休激素使卵巢内的卵泡发育成长,并随着卵泡的逐渐成熟而分泌愈来愈多的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日益增多的雌激素,将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负反馈作用,使FSH的分泌减少,但促进LH的分泌。排卵前LH分泌明显增多,卵泡生长迅速,最终至破裂而释放出成熟的卵子,即排卵、排卵后LH急剧下降,而后LH和FsH协同作用,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其中粒层黄素细胞及卵泡细胞将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并随着黄体发育产生愈来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内膜转入到分泌期或月经前期。黄体期孕激素与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将协同对下丘脑及垂体起负反馈作用。排出的卵子如末受精,黄体即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随之渐减少,导致子宫内膜的退化剥落,月经来潮。下丘脑、垂体因卵巢激素浓度的下降旧不再受抑制,于是一个新的性周期又从此开始。 一、初潮 月经首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气候及健康状况等,—般在13—15岁,也有早到10—12岁或迟到17—18岁的。 二、周期 自月经来潮的第—天算起,两次月经第一日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5—35天,平均28大。周期长短因人而异,但每个妇女的月经周期有自己的规律性。 三、持续时间和经血量 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从1—2d到7—8d不等,多数在3—6d间。经血量通常以用多少纸垫及浸透程度来作粗略的估计,行人用放射性59fec或51c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来测定人的经血量,前者为10—55ml,后有为35—58ml,并认为总失血量超过80ml者为病理状态。 四、经血特点 为暗红色,血虽过多时为鲜红。瓜内含有蜕变的内膜碎片、富颈教液、阴道上皮细胞、细雨及白细胞等。经血·般木凝固,但偶亦有小凝血块者。如有较大血块出现,说明经血量超过正常。经血不凝的主要原因为破坏后的内膜释放出多量活化物质,将经血内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裂解成流动的分解产物、内膜内还含有破坏其他凝血因子的话化酶,使凝血受到影响。

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卵巢为女子得性腺,其主要功能为排卵及分泌性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等),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为卵巢得生殖功能与内分泌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生育年龄得妇女,除妊娠期与哺乳期外,卵巢每个月都有一次周期性变化,即卵泡发育、成熟、排卵、黄体形成与黄体萎缩。 随着卵泡在激素得作用下发育成熟,卵泡不断向卵巢表面移行并向外突出。当卵泡接近卵巢表面时,该处表层细胞变薄,最后破裂,出现排卵。卵细胞得排出,不就是一个驱逐过程,而就是在大部分卵泡液流出之后,卵细胞才排出。 排卵大多数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得14天左右,卵子可由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卵子排出后,经输卵管伞端得捡拾、输卵管壁得蠕动以及输卵管内膜纤毛活动等协同作用下,进入输卵管,并循管腔向子宫侧运行。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入腔内,凝成血块,称为血体。卵泡壁得破口很快由纤维蛋白封闭,留下得颗粒细胞变大,胞浆内含黄色颗粒状得类脂质,称为颗粒黄体细胞,此时血体变成黄体。 与此同时,由于颗粒细胞与卵泡内膜之间基底膜得去聚合作用,有利于卵泡膜得结缔组织与毛细血管伸入黄体中心,形成间隔,使黄体

呈花瓣状,卵泡内膜细胞也伸入黄体皱襞之间,并呈相似得变化,称为卵泡膜黄体细胞。 排卵后7~8天(也即月经周期第2 2天左右),黄体发育到最高峰,称为成熟黄体。其大小差异很大,直径一般为1~2cm,程度不等地突出于卵巢表面,外观色黄。目前认为卵泡内膜细胞为排卵前雌激素得主要来源,排卵后,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及雌激素。 如卵子未受精,在排卵后9~10天黄体开始萎缩。一般黄体寿命为12~16天,平均14天。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得卵泡发育,开始新得周期。前一个周期得黄体需经过8~10 周才能完成其退化得全过程,最后细胞被吸收,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为白体。 在性成熟期,除妊娠及哺乳外,卵巢经常不断地重复上述周期性变化。但在妇女一生中, 能完成这样完整周期得最多只有400~500个卵泡,其余绝大多数均在发育过程得半途退化,成为闭锁卵泡。 1、雌激素: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分泌量很少,随着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分泌也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分泌稍减少,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形成又一高峰,但第二高峰较平坦,峰得均值低于第一高峰。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在月经前达最低水平。 2、孕激素:于排卵后孕激素得分泌量开始增加,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月经来潮时回复到排卵前水平。

(整理)女性月经生理概述.

月经生理 第一部分:HPO轴组成及相关激素 女性自青春期到更年期,生殖器官出现周期性变化,称“性周期”。由于最明显的外在表现为月经,因而称“月经周期”。这种周期性变化,是通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下丘脑、垂体、卵巢(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内分泌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作用来调节的。

一、下丘脑性激素 下丘脑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内分泌调节方面有重要作用。下丘脑的内分泌机能主要集中在正中隆起,弓状核,视交叉上核,腹内侧核等基底部的“促垂体区”。其中的神经细胞将神经信息(动作电位)转化为激素信息,起到换能神经元的作用,被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神经肽。 下丘脑也受其他激素及化学物质影响,尤其是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影响,也受脑其他部位的调控,通过神经降压素、P物质、脑啡肽;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的影响。 (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为调节生殖功能的主要激素,于1971年人工合成,其化学结构为10肽化合物GnRH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5~6分钟。此激素能使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素(FSH)和少量黄体生成素(LH)。GnRH释放频率为0.3~1次/小时,分泌高峰之后出现LH的释放,但是与FSH周期释放不同步,GnRH的周期释放机制称为GnRH波动发生器,受性激素和神经递质影响。 * GnRH垂体兴奋试验 鉴别垂体与下丘脑病变的区别;10肽GnRH50μg加生理盐水3ml静脉推注,15min,30min;60min,120min血清检测LH。 (二)下丘脑激素的释放与抑制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许多神经递质都影响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其中对生殖功能有直接作用的是3类: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5-羟色胺(5-HT)。 NE一般有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作用,多巴胺有时抑制有时促进,较为复杂,5-HT一般为抑制作用。此外有几种阿片类物质(如内啡肽)对下丘脑的生殖调节激素有抑制作用,其可导致GnRH的脉冲频率减小,幅度降低。雌、孕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即是促进阿片类物质的合成来抑制促性腺激素。

执业护士知识指导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临床表现

执业护士知识指导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临床表现 第五节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临床表现 下丘脑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受到兴奋即产生Gn-RH,通过丘脑下部与垂体之间的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之分泌FSH和少量LH。这些垂体激素使卵巢内的卵泡发育成长,并随着卵泡的逐渐成熟而分泌愈来愈多的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日益增多的雌激素,将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负反馈作用,使FSH的分泌减少,但促进LH的分泌。排卵前LH分泌明显增多,卵泡生长迅速,终至破裂而释放出成熟的卵子,即排卵、排卵后LH急聚下降,而后LH和FSH协同作用,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其中粒层黄素细胞及卵泡细胞将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并随着黄体发育产生愈来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内膜转入到分泌期或月经前期。黄体期孕激素与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将协同对下丘脑及垂体起负反馈作用。排出的卵子如未受精,黄体即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随之渐减少,导致子宫内膜的退化剥落,月经来潮。下丘脑、垂体因卵巢激素浓度的下降而不再受抑制,于是一个新的性周期又从此开始。 一、初潮月经首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气候及健康状况等,一般在13~15岁之间,也有早到10~12岁或迟到17~18岁的。 二、周期自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算起,一般25~35天,平均28天。 三、持续时间和经血量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从1~2天到7~8天不等,多数在3~6天之间。经血量通常以用多少纸垫及浸透程度来作粗略的估计,有人用放射性59Fe或51C 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来测定人的经血量,前者为10~55ml,后者为35~58ml,并认为总失血量超过80ml者为病理状态。 四、经血特点为暗红色,血量过多时为鲜红。血内含有退变的内膜碎片、宫颈粘液、阴道上皮细胞、细菌及白细胞等。经血一般不凝固,但偶亦有小凝血块者。如有较大血块出现,说明经血量超过正常。经血不凝的主要原因为破坏后的内膜释放出多量活化物质,将经血内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裂解成流动的分解产物,内膜内还含有破坏其它凝血因子的活化酶,使凝血受到影响。 五、经期症状一般无特殊症状,有时可有全身不适、困乏、乳房胀痛、手足发胀、下腹及背部酸胀下坠等,还可有便秘、腹泻(前列腺素作用)、尿频及纳差。个别的有头痛、失眠、心悸、精神抑郁或易激动等,多在月经后自然消失。 【

初读中医调理月经周期的理论和方法

初读中医调理月经周期的理论和方法 031413124 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学(特色)1班刘智慧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一般每月1次,经常不变,信而有期,故又称为月讯、月信或月水。月经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人体生理发育的结果,它的出现标志着女性生殖生理功能的初步成熟,具备了孕育的基本条件。从初潮到绝经,除妊娠期、哺乳期外,月经都是有规律地按时来潮。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但在21~35天也属正常范围。此外,月经经常两月一至称为“并月”;三月一至称为“居经”或者“季经”;一年一行称为“避年”;终生不行经而能受孕称为“暗经”。 女性月经是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的生化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其中,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是行经、养胎的物质基础,经络是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道路,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基本物质,因此,妇女月经的生理特点,与脏腑、经络、气血、天癸、胞宫的有密切的联系。 月经的产生是在“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肾气充盛,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肾气盛,则先天之精能化生天癸,并能使天癸在后天之精的充养下逐渐成熟,通过天癸的作用,产生月经;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是促进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天癸通达于任脉,任脉所司之精、血旺盛,而冲脉承受各经之精血,血多而旺盛,冲任二脉精血充盛,血海能按时盈满,血溢胞宫,月事按时而下,则月经来潮。因此,月经是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血溢胞宫而形成。 此外,脏腑、气血、督带脉等也参与了月经的产生。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二者一升一降,一阴一阳化生水谷精微,其清者上注心肺,经脾化为

女性激素水平在月经周期不同时期

女性激素水平在月经周期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其指标都可以不一样,所以在解读化验单时,应注意检测的方法、检查的时间、被检测者的年龄、化验结果的单位(因检测方法不同,化验结果的数值单位可能不同,参考值范围也不尽相同)等,并结合临床表现(必要时还需参考其它检查)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以下是对各项指标一般、原则性的解读: (1)孕酮(P):由卵巢的黄体分泌,主要功能是促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血P浓度在排卵前为0~4.8 nmol/L,排卵后期为7.6~97.6 nmol/L,排卵后期血P低值,见于黄体功能不全、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 (2)催乳素(PRL):由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之一的泌乳滋养细胞分泌,是一种单纯的蛋白质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乳腺的增生、乳汁的生成和排乳。在非哺乳期,血PRL正常值为0.08~0.92 nmol/L。高于1.0 nmol/L即为高催乳素血症,过多的催乳素可抑制FSH及LH 的分泌,抑制卵巢功能,抑制排卵。 (3)雌二醇(E2):由卵巢的卵泡分泌,主要功能是促使子宫内膜转变为增殖期和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血E2的浓度在排卵前期为48~521皮摩尔/升,排卵期为70~1835皮摩尔/升,排卵后期为272~793皮摩尔/升,低值见于卵巢功能低下、卵巢功能早衰、席汉氏综合征。 (4)睾酮(T):女性体内睾酮,50%由外周雄烯二酮转化而来,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约25%,仅25%来自卵巢。主要功能是促进阴蒂、阴唇和阴阜的发育。对雌激素有拮抗作用,对全身代谢有一定影响。女性血T正常浓度为0.7~3.1 nmol/L。血T值高,叫高睾酮血症,可引起不孕。患多囊卵巢综合征时,血T值也增高。根据临床表现,必要时再测定其他激素。 (5)促黄体生成素(LH):也是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主要是促使排卵,在FSH的协同作用下,形成黄体并分泌孕激素。血LH的浓度,在排卵前期为2~15 mIU/ml,排卵期为30~100 mIU/ml,排卵后期为4~10 mIU/ml。一般在非排卵期

月经周期与性激素变化

月经是指子宫内膜脱落并伴有出血。除妇女怀孕外,大约是每月出现一个周期。它标志妇女一生的生育年龄,从青春期月经开始(月经初潮)到月经停止(绝经)。 根据定义,把出血的第一天作为计算月经周期的开始(第一天)。这个周期的结束,刚好是下个周期的前一天。月经周期的时间范围大约是21~40天,仅有10%的周期正好是28天。月经初潮后和绝经前的几年内,月经周期的间隔往往是最长的。一个月经周期分为三期:卵泡期、排卵期和黄体期。 卵泡期的时间长短是变化的,从出血的第一天起,到黄体生成激素水平达到高峰的前一天,黄体生成激素促使卵子释放(排卵)。因为卵巢中的卵泡在本期内发育而命名为卵泡期。在这期的前半期内,脑垂体分泌的促卵泡素稍有增高。激素的刺激使得3~30个卵泡开始发育。每个卵泡中含有一个卵子。但这些卵泡中只有一个继续生长,其余已受刺激的卵泡都退化了。生育年龄的末期,接近绝经时,卵泡期常常缩短。 在月经期,子宫内膜随着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降低而脱落。子宫内膜有三层:上层(表层)和中间层(中层)的大部分脱落,底层(基底层)保留并产生新的细胞,重建其他两层。月经期出血持续3~7天,平均为5天。出血量为15~300ml,平均为135ml。一个月经垫或月经塞按照不同的型号,最多能容纳30ml经血。经血通常是不凝的,除非出血太多。 排卵期在卵释放时,黄体生成激素的水平开始达到峰值。通常在达到峰值后16~32小时内排卵。发育的卵泡,从卵巢表面突出,最后破裂释放卵子。在排卵前后,有些妇女会感到下腹部一侧钝痛,称为经间痛,可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虽然疼痛出现在排卵卵巢的同侧,但它的准确原因尚不清楚。疼痛可以发生在卵泡破裂前,也可以在其后,有时可能整个月经周期都不出现疼痛。由哪个卵巢排卵是随机的,不是由两个卵巢轮流释放。如果切除了一个卵巢,剩下的卵巢每个月都会排卵。 黄体期是排卵以后的一段时期,大约14天,如果没有受孕,持续到下次月经来潮前结束。排卵时卵泡上出现的破裂口在黄体期闭合,形成黄体,分泌大量的孕酮。 在黄体期,由于孕酮的作用,体温略有升高并一直持续到下一月经周期开始。这种体温升高的现象,可以用来推测是否已经排卵(见第240节)。 14天后黄体退化,如果卵子没有受精,新的月经周期又开始了。如果受精,开始产生一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这种激素可以促进黄体产生孕酮,直到胚胎自身发育到能产生足够的激素。妊娠试验就是通过检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是否增高来诊断妊娠的。 月经周期是由垂体激素(黄体生成激素和促卵泡激素)和卵巢性激素(雌二醇和孕酮)复杂的相互作用调节的、有规律的周期性改变 月经周期开始于卵泡期。卵泡期开始时,雌二醇(雌激素的一种类型)和孕酮水平低下,子宫内膜退化,在月经期脱落,是月经期第一天的标志。卵泡期的前半期,促卵泡激素缓慢增高,刺激几个卵泡发育,每个卵泡内有一个卵子。但只有一个卵泡继续发育。卵泡期的后半期由卵巢分泌的雌二醇水平增高,刺激子宫内膜开始增厚。 黄体生成激素和促卵泡激素水平明显增高表示排卵期开始,通常在增涨高峰后16~32小时排卵。在促性腺激素高峰期雌二醇水平达到峰值,孕酮水平开始增高。 在黄体期,黄体生成激素和促卵泡激素水平下降。排卵时破裂的卵泡闭合,形成黄体,分泌孕酮。孕酮和雌二醇使子宫内膜增厚。如果卵没有受精,黄体退化,不再分泌孕酮,雌二醇水平降低,新的月经周期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