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医中内中西内专业近五年笔试题目总结

广东省中医中内中西内专业近五年笔试题目总结
广东省中医中内中西内专业近五年笔试题目总结

名解:

痫病: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亦称“癫痫”,俗称“羊痫风”。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唐、王冰对于“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注语。后又简称为“壮水制阳”、“滋水制火”、“滋阴涵阳”。是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亢阳火盛的意思。假如用寒凉药治疗热证而不见效或反而严重时,那么,这种热证就是阴虚阳亢的性质,属于肾阴虚,应该滋肾阴。例如: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见头晕目眩、腰酸足软、咽燥、骨蒸酸痛等,可用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治疗

阳微阴玄(《金匮要略》指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指正气虚,上焦心阳气不足,指寸口脉微或浮取微弱,“阴弦”指邪气实,为不通,不通则痛,指尺脉弦或沉取见弦脉,指下焦阴盛。临床上脉象多见弦脉(且弦脉部位多在寸尺脉),徽脉、沉细、滑数、结代、涩脉等。)

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

肾病综合症: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指一组临床症状,包括大量的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临床特点:三高一低,即大量蛋白尿(≥3.5g/d)、水肿、高脂血症,血浆蛋白低(≤30g/L)。病情严重者会有浆膜腔积液、无尿表现。

异法方宜:异法方宜治则,指治疗疾病不能固守一法,对不同的个体、时间、地域等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方为适宜。这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治病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异法方宜,本是《素问》的篇名,论述不同的治病方法,对各方人群病证各有所宜,因而建立了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其中指出不同地域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体素质,易发生不同的病证,故提倡医生要懂“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的道理,学“圣人杂合以治”,使病证和治疗“各得所宜”。达到各类病证虽“治各不同,皆愈”的目的。)

着痹,又名湿痹,是由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邪,或夹风、夹寒、夹热,侵袭肌肤、筋骨、关节,导致气血痹阻而引起的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肿胀、屈伸不利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本病是临床常见风湿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长夏、寒冬季节为多见。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性别差异不大。

提壶揭盖,治疗法则之一。指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种借喻。肺与脾肾三焦膀胱等脏器分司水液代谢,维持水道的通调。肺主气,为水道的上源,在肺气闭阻,肃降失职,影响其他脏器的气化失司的情况下,可出现喘促胸满、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治疗应先宣发肺气,肺气得宣,小便得利,故喻为提壶揭盖。提壶揭盖是朱丹溪创制之法,是“以升为降”之意。常用于气虚升降失司,小便不通之证。

急黄,急黄病是指因温热毒邪深重,燔灼营血所致。证见高热烦渴,溲赤,卒然面目全身发黄,或初不发黄,死后身面发黄者,胸满腹胀,甚则神昏谵语,吐衄,便血,发斑等。

关格是指由于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犯胃而致的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危重病证。本病多由水肿、癃闭、淋证等病证发展而来。本病多由水肿、癃闭、淋证等病证发展而来。关格的病机往往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病位以肾为主,肾、脾、胃、心、肝、肺同病,其基本病机为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上逆犯胃。由于标实与·本虚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使病情不断恶化,因而最终可因正不胜邪,发生内闭外脱,阴竭阳亡的极危之候。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临床的一类病症。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热较急者称为“闭”。癃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轻重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厥的含义有多种,有指发病形式,“忽为眩仆脱绝”,“突然昏运,不省人事”;有指病理机制,“厥者,尽也”,“厥者,逆也”,言其气血败乱,或气机上逆;有指临床表现,四肢逆冷、手足不温者。就本证而言,主要是指前两者。

简答:

1、消渴治则:本病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消渴之要旨。

2、胸痹的诊断要点:以胸闷或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诊断依据: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做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化血红蛋白A1c≥6.5%*。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4、水肿的辩证要点: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有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而可见瘀阻水停。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最后,对于多病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5、泄泻与痢疾的鉴别:两者均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痢疾的特点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6、淋证的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为淋证的基本治则。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以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以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以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以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同时正确掌握标本缓急,在淋证治疗中尤为重要。对虚实夹杂者,又当通补兼施,审其主次缓急,兼顾治疗。

7、血证论中治血四法:清代唐荣川在《血证论》中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的治血四法。(明代繆希雍提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要法。)

8、内科四大顽症包括肝脾肾在鼓胀病理过程中的关系

风、痨、臌、膈;臌胀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初起,肝脾先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两者为相因,乃致气滞湿阻,清浊想混,此时以实为主;进而湿浊内蕴中焦,阻滞气机,既可郁而化热,而致水热蕴结,又可因湿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之侯;久而气血凝滞,隧道壅塞,瘀结水留更甚。肝脾日虚,病延及肾,肾火虚衰,不但无力温助脾阳,蒸化水湿,且开阖失司,气化不利,而致阳虚水盛;若阳伤及阴,或湿热内盛,湿聚热郁,热耗阴津,则肝肾之阴亏虚,肾阴既损,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阴虚水停,故后期以虚为主。至此因肝脾肾三脏俱虚,运化蒸化水湿的功能更差,气滞、水停、血瘀三者错杂为患,壅结更甚,其胀日重,由于邪愈盛而正愈虚,故本虚标实,更为错综复杂,病势日益深重。

9、为什么久泻不宜过用分利:

泄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是指泄泻来势急暴,水湿聚于肠道,洞泻而下,惟有分流水湿,从前阴分利,利小便而实大便,故适用于暴泻。久泻多为脾虚失运或脏腑生克所致,虽有水湿,乃久积而成,非顷刻之病变,轻者宜芳香化之,重者苦温燥之,若利小便则伤正气。

10、对胃痛治疗中通法的理解:

中医对痛证治疗有“通则不痛”之说,不能局限于狭义的理解,更不能把“通”单纯看作是“通下”法。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如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以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以通;属气滞者,理气即所以通;属于热证者,泄热即所以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以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以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以通。总之,解除致痛原因,以达止痛之效,即为“通则不痛”。

11、瘀血的形成机制及表现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气之虚实与瘀血病机最为相关。瘀血为血分病,心主血,血的运行由心所鼓动,脾统血,血的生成及统摄主宰于脾。肝藏血,主血的调节与蓄藏,故瘀血的产生机制与心肝脾三脏的关系最大。

(一)未离经瘀血的形成机制

未离经瘀血又称郁血,乃血行缓慢,血液流滞于经络之内,故《金匮要略》曰:“内结为瘀血”,可因情志怫郁,肝郁气滞,使脉络瘀滞而成,尤以心肺宗气虚为甚。故《灵枢·邪客篇》曰:“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如宗气虚则血行无力而留止,正如《灵枢·刺节真邪论》曰:“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此外,寒客于经,致经脉踡缩拘急,使血行凝滞也常形成瘀血,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他,如邪热入客与血结,也可导致瘀热阻结。

(二)离经瘀血的形成机制

离经瘀血为血液外溢脉络,瘀阻于人体局部,可因七情过激,气血上冲,溢于脉外,除导致衄血、吐血外,甚者可突然昏仆,如大厥、煎厥等。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阳络伤则血外溢”。此外,起居失节,或饮食不当,用力过猛,也可致便血、溺血,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曰:“阴络伤则血内溢”。总之,各种出血,日久皆可成为瘀血。其他,止血不当,寒凉所遏,跌仆闪挫也都是形成离经瘀血的重要机制。另外,热邪过炽、迫血外溢,也可形成瘀血。多由于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即气虚或津亏致瘀)、血寒致瘀,以及血热致瘀等因素,因而导致瘀血停积。

瘀血病证:一是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间痛甚;二是肿块,外伤于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痛;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成瘢积,按之痞块,固定不移;三是出血,血色多呈紫暗,并伴有血块;四是色紫暗,久瘀可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经脉曲张等症;五是肌肤甲错,或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瘀血的病证特点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或经脉阻塞不通,或内脏发生瘀积,以及产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瘀血的病证特点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前区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暗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体末端,可成脱骨疽;瘀阻于肢体肌肤局部,则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12.哮跟喘如何鉴别,虚喘和实喘有何不同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粗困难,是多种急慢性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

关系——都有呼吸急促、困难;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13.治未病的含义和临床应用: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3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治未病可概括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方面。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治未病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4.如何理解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医宗必读·痹》。原义针对行痹,曰:“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原为行痹设立的治则,体现了李中梓对痹证病机的深刻参悟,这一经典治则已成为中医学名言警句。治风与治血联系的纽带是病机,治血针对风邪致病的特点,着眼防止“复感于邪”而固本和未雨绸缪。作为对这一治则的引申理解,一方面应注意痹证临证时要分清初感期、“复感于邪”期和缓解期,初感期、“复感于邪”期以散风为主,御寒利湿参以补血之剂;缓解期尤其要以调和营卫、补益气血为主,落实到脏腑辨证则要注重调理脾、肾、肺三脏,以旺气血生化之源。另外也应认识到,此治则适用于所有存在以风为主要病理因素,同时合并血虚或营卫不和的本虚标实证。

15.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乃人身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泉;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会于前阴者虽有九脉,但冲脉、阳明脉占重要地位,而冲脉通过气街与阳明相会,以接受阳明的气血,故冲脉之气血本之于阳明。所以高世拭说”阳明者,胃也,受盛水谷,故为五脏六腑之海,皮、肉、筋、脉、骨皆资于水谷之精,故阳明主润宗筋…….痿则机关不利,筋骨不和,皆由阳明不能濡润,所以治痿独取阳明也“。“治痿独取阳明”源于《灵枢.根结》“痿疾者取之阳明”的针刺治疗原则,不能当成治痿之独法。如“各补其荣而通其俞”,并不拘限于阳明胃经。表明治疗痿证既要重视阳明后天之本,又要重视辩证论治,可见独取阳明只是突出阳明胃对于治痿的重要作用而已。

16、苏子降气汤的组成?苏子降气祛痰方,夏朴前苏姜枣草,肉桂调气归调血。

17、“阴微阳弦”出自哪位医家的哪部著作?其病机是什么?

《金匮要略》指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指正气虚,上焦心阳气不足,指寸口脉微或浮取微弱,“阴弦”指邪气实,为不通,不通则痛,指尺脉弦或沉取见弦脉,指下焦阴盛。临床上脉象多见弦脉(且弦脉部位多在寸尺脉),徽脉、沉细、滑数、结代、涩脉等。)

19、饮症之“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如何鉴别?

1、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20、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

漏出液和渗出液鉴别表

类别漏出液渗出液

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或物理、化学刺激

外观淡黄,透明或微浊、浆液性黄色、血色、脓性或乳糜性

比重<1.018 >1.018

凝固性不易凝固易凝固

蛋白定量<25g/L >30g/L

糖定量近似血糖量多低于血糖量

记得有肺癌的组织学分型、消化行溃疡的疼痛特点、冠心病的分型等等

记得有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级定义、

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的诊断标准、

胸痹的病机“阳微阴玄”,

用脏腑表里关系阐述“泻表安里”的临床应用

1.肝性脑病。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除上述人体循环性脑病所述原因外,在肝脏严重受损时,加存在以

下诱因,也易导致肝性脑病。

2.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为最常见的共发症,多突然发生,一般出血量较大,多在1000ml

以上,很难自行止血。

3.感染。肝炎肝硬化患者常有免疫缺陷,可有发热、恶心、呕吐与腹泻,严重者有休克。

4.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害继而发生增生或不典型增生,从而对致癌物质(如黄

曲霉素)敏感,在小剂量刺激下导致癌变。

5.肝肾综合征:肝硬化患者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因素,可出现功能性肾衰,又称肝肾综合征。

6.门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与门静脉梗阻时门静脉内血流缓慢,门静脉硬化,门静脉内膜炎等因

素有关。

7.呼吸系统损伤:近年来,一些学者把肝脏疾病所引起的各种肺部变化统称为肝肺综合征,其实质

是肝病时发生肺脏血管扩张和动脉氧合作用异常,可引起低氧血症。

8.腹水:正常人腹腔中有少量液体,大约50ml,当液体量大于200ml时称为腹水

门静脉高压

1.门体侧支循环开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痔核、腹壁静脉扩张;

2.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血细胞三少,出血倾向及贫血;

3.腹水:腹胀,移动性浊音阳性。

4.呕血与咯血的区别

(1)病史:呕血患者多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肿瘤或肝硬变等病史;而咯血患者一般有结核,支气管扩张或心肺疾病等。

(2)出血方式:呕血多随呕吐引起,咯血一般是咳嗽后吐出。

(3)血液颜色:呕血的颜色呈紫红或咖啡色,无泡沫,咯血的则为鲜红,有泡沫。

(4)内容物:呕血的食物残渣及胃液,咯血的混有痰液。

(5)出血前症状:呕血前常先发生上腹疼痛,饱胀不适;咯血前常有喉痒、咳嗽、胸闷。

(6)血液反应:呕血的血液呈酸性;咯血的血液呈弱碱性。

(7)大便检查:呕血患者常拉柏油(黑色)样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咯血患者大便隐血试验常阴性,除非吞下血液外,一般粪便正常。

病例:

1、吐血——胃中积热泻心汤和十灰散

2、哮病----热哮麻杏石甘汤

3、中风——肝阳上亢天麻钩藤汤

4、心痛----痰浊内阻瓜蒌薤白半夏汤

1.中风(中脏腑)分析、西医诊断、中医诊断、相关处理、中药、方剂名称、剂量

2.肺胀(肺肾亏虚)方用平喘固本汤和补肺汤

3.胸痹心痛

4.急性肾炎

战汗

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

雷头风:

头痛时自觉雷鸣之声,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由湿毒郁结於上所致。

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头论》。由风邪袭于外,或内有痰热生风所致。《医碥》卷三:“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鸣,……”是雷头风之常见症候。《赤水玄珠·头痛门》:“夫此病未有不因于痰火者,盖痰生热,热生风故也。核块疙瘩皆有形可征,痰火上升,壅于气道,兼于风化,则自然有声,轻则或如蝉之鸣,重则或如雷之响,故以声如雷而为名也;或以其发如雷之迅速也。设如前论,尽作风热治之,恐认标而忘其本也。”

辨证属风热者,宜用清震汤、荆防败毒散等方;属痰热者,用祛痰丸。前人根据病势、病情,又有大雷头风、小雷头风之分,又有雷头风内障之名。

口僻:

以口眼歪斜于一侧,目不能闭,口角流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证是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生。

肾着:

寒湿附着肾经而见腰部寒冷沉重的病证。《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腹重如带五千钱。”治宜散寒祛湿,用甘姜苓术汤。参见腰重条。、

尿浊:

是指小便混浊,白如泔浆的症状。多因湿热下注、脾肾亏虚等所致。引起尿浊的常见疾病有丝虫病、肾痨、精浊、肾系癌瘤,小儿外感或内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等亦可导致尿浊。

喘脱:

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或有痰鸣,咳吐泡沫痰,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方药:参附汤合黑锡丹。

真心痛:

真心痛,中医病名,是指心痛之极危重者。其临床特点是卒然心大痛,甚则有咬牙口噤,伴见面色苍白,

冷汗出,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为主要临床表现。为区别于心窝部位疼痛(即胃烷痛,古书或叫“心痛”、“心下痛”),故名。

去菀莝陈:

去菀陈莝一说为中医活血之法,亦是透过通大便治疗“饮”证的方法。“菀”有郁结、积滞之意;“陈”即日久、陈积;“莝”原意为铡除杂草,故去菀陈莝可引申为去除日久积滞于体内的糟粕物质。这方法适用于水饮于体内停留日久、病程较长或是水饮停留部位较深的情况。适合治疗“痰饮”、“悬饮”、“支饮”等饮证,使积聚物通过肠道,从大便中排出体外。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所导致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泻北补南:

出《难经·七十五难》。此法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对肝实肺虚而脾土无恙的病症,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来治疗。说是“东方(肝)实,西方(肺)虚,泻南方(心),补北方(肾)。”因为火(心)是木(肝)之子,泻火能抑木,又能减去克金(肺)的作用;水(肾)是木(肝)之母,金(肺)之子,补水能加强克火(心),又能济金(肺)抑木(肝)。所谓“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这种治法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充,说明五脏之间互相影响,治疗方法不能局限于补母泻子。可据此推演,如心实肾虚,要泻脾补肝;脾实肝虚,要泻肺补心;肺实心虚,要泻肾补脾;肾实脾虚,要泻肝补肺慢脾风:

慢脾风即慢惊风的脾肾阳衰证,为虚极之侯,阳虚极而生内风。常见症状有食欲大减,强食少许犹不能消化,医者犹投以消食开瘀之剂,脾胃益弱,渐至吐泻交作,间发抽掣,始求愚为诊视,周身肌肤灼热,其脉则微细欲无,昏睡露睛,神气虚弱。

心肾不交:

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脏腑补泻

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是指当某脏虚衰时,除直接补益该脏外,应注意补益其母脏,使母能生子,该脏得到尽快的恢复。如肺气不足,经常感冒、汗出、咳嗽等,除直接补肺外,重视补脾,使土能生金,则肺虚能尽快得到康复。

实则泻其子是指某脏之病因子实引起时,除直接泻该脏外,泻其子脏也是重要的治法。如肝火偏盛,影响肾的封藏功能,而致遗精梦泄,在治疗上就应清泻肝火之实,使肝火得平,则肾的封藏功能也就恢复,遗精梦泄可随之而愈。

2.壮水制阳、益火消阴壮水制阳是指采用滋阴壮水的治法,治疗一般寒凉治法不能控制的阳亢证,适用于因肾阴不足不能制阳引起的一系列阳亢证。如头晕目眩,舌燥喉痛,虚火牙痛等症,非因阳亢实证,须用咸寒之品如六味地黄丸之属滋肾水以制虚阳。滋水涵木以抑肝阳上亢的治法,也是由此治则而派生的。益火消阴是指采用补益命门之火的治法,治疗一般温热治法不能控制的阴寒证,适用于肾之真阳不足所引起的阳虚内寒证。如畏寒怯冷,腰痛腿软,小腹拘急,小便清长或夜尿多,水肿等症,非因一般生冷寒凉所致的寒实证,须用温补肾阳之剂如金匮肾气丸之属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才能控制此类阴寒虚证。

3.泻表安里、开里通表、清里润表这是将脏腑的表里关系运用于治疗上的治则。适用于脏与腑之间表里俱病的情况。如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当阳明实热,大便燥结而致肺气壅阻时,只从肺治很难见效,就可采用凉膈散泻表(大肠)而安里(肺)。又如肺气壅阻不宣,致大便燥结者,只从大肠施治,亦难见效,在治疗上就可采用瓜蒌桂枝汤加减以开里(肺)通表(大肠)。再如肺阴虚而生燥,津液被耗所致大便秘结,在治疗上就可采用二冬汤加减以清里(肺)润表(大肠)。

症:即症状。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证:又称证候。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病:又称疾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同病异治:相同的疾病,由于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异病同治。

阴平阳秘:阴气平顺,阳气固秘。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阴平阳秘。

阴病治阳:指阳虚阴盛的虚寒之证,治应以温阳抑阴之法。

阳病治阴:指阴虚阳盛的虚热之证,治应以滋阴抑阳之法。

滋水涵木: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一种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气以补肺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脾气虚而致肺气虚,或肺气虚之证。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一种治法。即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适用于肺肾阴虚之证。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肝旺脾虚证。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的一种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停聚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法,又称泻肝清肺法。适用于肝火偏旺,影响肺气清肃之证。

奇恒之府:形态似腑,功能似脏的府,称为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迟: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称为“五迟”。

五软:头软、项软、手脚软、肌肉软、口软,称为“五软”。

五不女:指女子先天性生理缺陷。即螺、纹、鼓、角、脉五种。前人认为这类情况没有生育的能力,故名。

膻中:其义有三。一又称“上气海”,是指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二指心包络;三指针灸穴位名称。

虚里:出自《素问·平人气象论》指胃之大络,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阴阳格拒:由于某些原因使阴和阳中的一方偏盛至极,或阴和阳中的一方极端虚弱,双方盛衰悬殊,盛者踞于内,将另一方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变化。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变化。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称为“里急后重”。

1、虚劳羸瘦(léishòu):即因虚劳导致羸瘦。虚劳-虚损劳伤,因久病造成五脏诸虚不足,气阴愦败,久虚成损,损久成劳,消耗肌肉,导致肌肉瘦削,皮肤没有光泽,精神不振,视五脏何脏腑虚损,呈现相应症状。羸瘦就是瘦弱,只是比较严重。

2、五劳七伤:(1)“五劳”是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2)“七伤”是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寒冷伤肺、大饱伤脾、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恐惧不节伤志、风雨寒暑伤形。总的说来,这些均为诸虚百损之症。

3、五劳七伤三种说法:

一是病证名:指五脏劳伤。见《诸病源候论·虚劳候》。即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二是病因学名称:指五种劳伤病因。《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此中说法为最普遍)

三是指情志劳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

4、甘澜水(劳水):即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如此多次,看到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便是。(治疗血虚感冒的方剂,葱白七味饮就用“劳水8L”)

理解:1.高血钾症的心电图表现,西医相关处理

正常情况下, 细胞内钾浓度是细胞外钾浓度约30~40 倍。然而细胞外钾浓度的微小变化, 就可改变细胞内、外钾的浓度梯度, 产生相应的心电图改变。血清钾超过5.5mmol/L 时, 心肌细胞对钾离子通透性增加, 使动作电位3 相速度加快, 时程缩短, 坡度变

陡, 出现T 波高耸, QT 间期缩短, 此为高血钾最早期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图1B), 仅见于22%的高血钾症患者。应与急性心梗超急期、短QT 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脑血管意外所致的高尖T 波区别。当T 波原

为倒置, 高血钾时可呈深尖对称倒置( 图2) 。血清钾超过6.5mmol/L, 跨膜钾浓度梯度降低,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负值减小, 动作电位0 相上升速度减慢, 心室内传导速度减慢致QRS 波增宽, 其增宽的形态不符合左、右束支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波形特征。可出现电轴左偏或右偏。I 导联和左胸导联常出现S 波增宽。此时QT 间期可相应延长, ST 段压低( 图1C) 。血清钾超过7.0mmol/L, 心房肌激动传导受抑制, P 波振

幅降低, 变平坦, 时限增宽(图1D)。由于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故PR 间期可相应延长。血清钾超过8.5mmol/L, 心房肌电活动被抑制, P 波消失(图1E),窦性激动沿着心房内特殊传导纤维( 3 条结间束) 传入心室, 形成QRS 波群前无P 波的窦室传导。血清

钾超过10mmol/L, 室内传导异常缓慢, QRS 波群明显宽钝( 图1F) , QT 间期进一步延长, 心室不同区域复极离散度增加易形成折返, 而出现各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但较多出现缓慢性室性逸搏心律甚至心室停搏。

血清钾离子>5 mEq/L称为高钾血症,6~7 mEq/L为中度高钾血症,大于7 mEq/L为严重高钾血症.高血钾最常见的原因是肾衰,主要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等.患者血清钾离子升高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决定治疗方案.

血钾轻度升高(5~6 mEq/L)的治疗:主要是促进血钾排出,①利尿剂,如呋塞米40~80 mg静注;②

离子交换树脂.

血钾中度升高(6~7 mEq/L)的治疗:主要将血钾转移至细胞内,①葡萄糖加适量胰岛素;②碳酸氢钠,但对肾衰患者应联合应用.

血钾>7 mEq/L并伴有明显心电图变化的治疗:在将血钾转移到细胞内的同时,促进血钾排出.①10%氯化钙5~10 ml静注,大于2~5分钟;②碳酸氢钠50 mEq静注,大于5分钟,但对肾衰者效果差;③葡萄糖25 g加胰岛素10 U静注,10~30分钟;④呋塞米;⑤血液透析.

意见建议:

首先应纠正病因,减少钾的来源:如停用含钾的食物或药物;供给高糖高脂饮食或采用静脉营养,以确保足够热量,减少体内分解代谢所释放的钾;清除体内积血或坏死组织;避免使用库存血;减少感染,减少细胞分解.治疗脱水,酸中毒等.纠正酸中毒静脉注射11.2%乳酸钠溶液或5%碳酸氢钠溶液100ml,重危病犬

也可向心腔内注射10~20ml,除纠正酸中毒外还有降低血钾的作用.降低血钾静脉注射25%葡萄糖溶液

200m1加胰岛素10~20U,以促使钾由细胞外转入细胞内.为排除体内多余钾,可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口服或灌肠,如环钠树脂,每天20~40g,分3次使用,以促进排钾.对肾功能衰竭所引的高血钾,可采用腹膜透析疗法.解除高钾对心肌的有害作用可反复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或氯化钙溶液5~10ml,因为钙可拮抗

钾对心肌的作用.透析适合急重症者伴肾衰竭时,以血液透析为最佳,也可以使用腹膜透析.

2.头痛的经络分部,及所用引经药物

3.肝硬化的并发症,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18、心电图莫氏Ⅰ度和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区别?临床意义是什么?

1、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心肌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使激动出现传导延缓或传导中断。

2、按阻滞程度分三度: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室上性冲动通过房室传导系统的时间延长,但均能传入并激动心室。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部分心房激动受阻,不能下传,因而发生心室漏搏现象。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所有心房激动均受阻于房室之间而不能传入心室,结果阻滞部位以下出现一个节律点,控制着心室的活动。

Ⅱ度Ⅱ型及Ⅲ度又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传导系统单纯相对不应期的延长,激动自心房传导到心室的时间延长,但每次激动均能传下,常无自觉症状及体征,如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不需要治疗。

其心电图特征是:P—R间期大于0.20秒。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传导系统相对不应期及绝对不应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使部分室上性激动不能传入心室,引起QRS波的脱落。

根据其阻滞的程度分为四型:

①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又称文氏现象或莫氏Ⅰ型,

其心电图的特征有:

a: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后脱落一个QRS波。

b:脱落后的第一个R—R间距较其前的R—R间距为长。每出现一次QRS波脱落为一个文氏周期,脱落后P—R间期又缩短,然后再逐渐延长,周而复始。

②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又称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此型房室传导系统绝对不应期明显延长,而相对不应期基本正常。

其心电图特点:

a:P波规律出现,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

b:激动在房室间呈比例的下传,如5∶4、4∶3、3∶2及2∶1等。

③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指房室间传导比例达到3∶1以上,很容易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其心电图的特点为:

a:P波规律出现,P—R间期固定,可延长或正常。

b:激动在房室间呈3∶1或3∶1以上的比例传导。

④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房绝大部分激动不能传至心室,偶有激动可传入心室。

其心电图特点是:P波有规律地出现,但绝大多数不能下传,仅偶有可以下传到心室者,P—R间期正常或延长。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与心室间传导完全被阻断,是由于房室传导系统绝对不应期延长占据整个心动周期所引起。心房的激动完全不能传入心室,心房受窦房结的激动控制,独自搏动,阻滞部位以下另外出现一个节律点,以较慢而匀齐的频率控制心室的搏动,产生独立的心室节律。如果节律点在心室的上部靠近房室束附近,则QRS波群的形态和时间正常,接近正常窦性冲动引起的QRS波群,室率常在40-60次/分;如节律点在房室束分叉以下,则QRS波宽大畸形,室率常在30次/分左右。

其心电图特点:

①P波与QRS波无关,各按自己的频率出现,P波可能在QRS波之前或后,也可以与之重叠。

②房率大于室率。

③QRS波形态可近似正常或宽大畸形。

@@@2012省中医中内专业课笔试:

一、名词解释3×5

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泻南补北阳微阴弦二、简答5×7

1.胁痛的辩证要点

2.血证的病因病机及血证论的四法及临床应用。

3.痰湿咳嗽的治法方药。

4.治未病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5.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的治法有哪些,并用临床举例说明。

三、病例20 肺胀

四、论述30 论述你觉得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发展影响最大的古代哲学思想。

@@@2012省中医中西内专业课笔试:

一、名词解释3×5 1.异法方宜 2.着痹 3.提壶揭盖

二、简答5×7 1.哮证跟喘证的鉴别,实喘跟虚喘的鉴别。 2.1999年WTO的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的诊断标准。(此题注意是哪一年的诊断标准)3.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的治法有哪些,并用临床举例说明。4.如何理解痹症“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5.治萎独取阳明,如何理解。(本题要论述一下)三、病例20

“反复咳嗽咳痰30余年,加重伴气促一月”,经抗感染等治疗后先仍有咳嗽咯痰,气促,心悸,伴腰膝酸软等写中医病名,证型,治法,代表方剂,中药。

——肺胀——肺肾两虚,兼夹痰瘀——代表方剂自己查书啦(个人意见)四、论述题 30

论述你觉得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发展影响最大的古代哲学思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