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而且也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学科的特点。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 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他说,我们故意用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裂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像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

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按状态划分就有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系统等等。此外,还有大系统、小系统的相对区别。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了解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知识点汇总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知识点汇总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考点1:了解国家的性质 (1)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 治权力机关。 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2)国家性质的含义: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3)国家的性质的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 础决定的。 考点2:理解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区别:定义不同。①民主的含义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指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只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 ②专政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政治 职能是国家的根本职能)。 (2)联系: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考点3:说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区别:定义不同。国体(略);政体即国家的管理形式(政权的组织形式)。 (2)联系: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

会危害国体。 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影响它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历史条件、阶 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影响等。 考点4:了解代议制的含义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所以,代议制充当公民 与国家之间的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考点5:了解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总统制 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的划分标准: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 1.民主共和制 (1)含义:民主共和制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 (2)主要表现:在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当代主要国家美、俄、中、法、德、印等都是民主共和制) (3)同为民主共和制,形式不尽相同的原因: ①决定因素:国家性质。 ②影响因素:具体国情。虽然民主共和制为现代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但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具体国情不同,不仅其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不尽相同,而且实际作用也存在重大差异。 2.君主立宪制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管理可以说是既古老又年轻的领域。说它古老,是因为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知识的管理活动,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只不过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当时这些活动大多属于自发的,内容也比较零散;说它年轻,知识管理真正作为一门严格的管理开始被学术界系统研究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 1.2.1 古代的知识管理 “知识的管理”与“知识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正式的“知识管理”之前,有知识管理的起源和“知识的管理”存在。 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明社会的最早时期。最早的知识的组织管理实践活动据称是在古巴比伦,“在叙利亚的爱伯(E b l a)地区发现了大量距今4000多年前的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档案(c u n e i f o r m a r c h i v e s),这些文献试图组织有关当时的文明、政府和商业的各种记录,从而保证里面记载的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能够顺利地一代代传递而不会丢失”。[56]这种保存知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古代大批藏书的出现,像最著名的埃及亚历山大藏书室就是在公元前3世纪建立的并且存在了大约1000年。在藏书室的最顶层存放了500000多本全部是手写的书,而这些书的复制品被散布到了全世界。这种全手工的复制和散布非常耗时间,但正是依靠这种方式,古

代的很多知识才得以流传下来。 印度学者认为知识管理的历史十分久远,“仅就印度而言,知识管理的最初起源,并非在‘公司部门’这个环境之中,而是起源于《奥义书》。在《奥义书》中,知识管理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智者们,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弟子以及追随者来进行的。‘知识获取’的方式则是通过观察和讨论来进行的;‘知识保管’则采取存入人们的大脑,或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知识传播’则主要是通过演讲以及辩论的方式进行的”。[57]而《奥义书》是波罗门经典《吠陀》的形而上学的释义,文献形成的时期是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4世纪。 古代知识的管理得益于语言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在文字发明之后印刷术发明之前,由于技术落后原因,文字的记录和保存都十分困难,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用一种木制有铁尖的笔在湿的土块上来记录,然后再烘干这些土块,但保存与携带不便。陶器的碎片等也曾被广泛用来写信件、帐目甚至作业,但是它们记载文字都有很多缺点。中国造纸技术发明并传播到西方后,大大推动了学术知识的记录与保存。随着古老文明的不断交替发展,人们在保存知识方面也作了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希腊人和波斯人的很多知识都在伊斯兰帝国时期遭到了破坏,所以其知识主要是以阿拉伯语言被保存了下来,这些知识最终流传到了欧洲的一些修道院,在那里,翻译的技术和藏书科学都被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可是,由于它们仍然主要通过人工来复制和保存,知识的传播仍然是一件非常艰巨艰难的事情。[58]

《管理学》组织力量的整合知识点以及考点详解含试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组织力量的整合 名词解释 1.正式组织★★★: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结构,规范组织成员在 活动中的关系。设计的结果是形成所谓的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具有一定结构、同一目标和特定功能的行为系统。任何正式组织都是由许多要素、部分、成员,按照一定的相互关系组合而成的。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职能以及由此决定的组织成员之间的权责关系,对个人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 作为社会组织设计出来的正式组织,不论其规模的大小和从事的是什么样的活动,其组建、运行都需要有三个基本要素:意愿协作、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 2.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会发生相互之 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习惯或准则,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不论组织设计如何完善,设计人员如何努力,都无法将正式组织中的成员之间的所有关系都规范起来。在正式组织的工作中,由于活动的展开,成员必定会发生业务上的联系,这种工作上的接触会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他们会渐渐发现同事身上也有一些自己所具有、所欣赏、所喜欢的东西,从而相互吸引和接受,并开始工作以外的联系。频繁的非正式联系又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一些无形的、与正式组织相联系但是又独立于正式组织之外的小群体变形成了。这些小群体形成以后,由于成员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观点基本相同,或者在性格、业余爱好等相投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由大家所接收并遵循的行为准则,从而使原来松散、随机性的群体渐渐成为稳定的非正式组织。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组织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被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 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组织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4.直线关系:企业中的最高主管,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可能直接地、面对面地安 排和协调每一个成员的活动,因此需要将属于自己的权力委托给部分下属来执行。由于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相关搜索: 心理学, 奥地利, system, 系统论, 格式塔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

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 赵 云 现今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层出不穷。这就在客观层面上要求我们信息管理人员,能够对于知识做出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将系统论的方法应用在知识的组织中,是个很好的途径。 1.系统论的理论铺垫 1.1 系统论方法简介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1]它包括系统概念, 一般系统理论分析(如控制论、信息论、集合论、图论、区域论、策略论、排队论等), 系统方法论(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及系统方法的应用等。系统工程把系统思想和定量系统方法同实际问题相结合。确切地说,它是用系统科学的观点, 合理地结合控制论、信息论、经济管理学和现代数学的最优化方法及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有关工程技术,按照系统开发的程序和方法去研究和建造最优化系统的一种综合性管理工程技术。[2] 1.2 系统论方法的特点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2.1 系统论的基本特点 第一,系统不是个体、单位的, 而是一个集合体、统一体的整体。第二,构成系统的每一个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第三,作为一个人工系统, 它是为体现人们意志所组成的系统,有明确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第四,每一个系统既包含若干个子系统,又有可能包含于更大的系统之中。第五,系统必须与外界的环境相适应。第六,系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系统。第七,系统具有空间、时间和功能的有序性。 1.2.2 系统论方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要求我们把系统如实地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因为系统的质和规律只有在整体上方能显示。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性质和行为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2)联系与制约性。即系统内元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系统时,不仅要研究组成系统的元素这种实体,而且还要研究系统内元素之间、层次之间的关系, 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目的性。是人或动物一种行为或意图。所谓目的性原则,就是研究任何一个系统所趋向或所追求的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法促使该目标实现。(4)有序性。元素之间互相联系和制约关系是有规律的、有序的,它表现在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功能行为这三个方面。我们只有用有序的观点去分析系统,才能如实地发现元素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本质的规律关系。(5)动态性。系统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在元素之间、元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系统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认识和反映这种“活”的有机体,因此动态的观点就成为系统观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最优化。即指在给定条件下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系统实现最佳的目标。一般说来,系统的最优不一定是各要素最优,这是整体原则所决定的。 2.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 2.1知识组织的涵义

(完整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 ()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本质特征,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方式、运动的状态和运动的有序性信息按信息的加工和集约程度分()N次信息源 不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薄弱 不属于 E.M.Trauth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信息管理的概念,他将信息管理分内容为()网络信息管理 不属于W.Jones将个人信息分为三类()个人思考的 不属于信息的经济价值的特点()永久性 不属于信息的社会价值特征的实()广泛性 不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形成与发展需具备三个条件()信息内容 存储介质看,磁介质和光介质出现之后,信息的记录和传播越来越()方便快捷 国外信息管理诞生的源头主要有()个1个 即信息是否帮助个人获得更好的发展,指的是()个人发展 社会的信息化和社会化信息网络的发展从几方面影响着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2个 社会价值的来源不包括()社会观念 图书馆层面的障碍因素不去包括:()书籍复杂无法分类 下列不属于信息收集的过程的()不提供信息收集的成果 下列不属于信息收集的特点()不定性

下列不属于用户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模糊性主要表现()用户无法准确表达需求 下列哪种方式不能做出信息商品()口口相传 下列现象不是五官感知信息为()电波 下列属于个人价值的来源()个人需求 信息information”一词来源于哪里()拉丁 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的存储与处理 技术信息管理观念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要素 信息认知能力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 信息是通信的内容。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 世界并且使之反作用于世界的过程中信息收集的对象是(信息源)由于()是一种主体形式的经济成分,它们发展必将会导致社会运行的信息化。(信息经济) 在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存在形式有()4种 判断题 “效益”一词在经济领域内出现,效益递增或效益递减也是经济学领域的常用词。(对) “知识经济”是一个“直接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相对于“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对) 百度知道模块是统计百度知道中标题包含该关键词的问题,然后由问

信息组织与存储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就是由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下一代因特网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上信息分散、无序、不便使用的现状。基本要素:1)数字化馆藏2)先进的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3)便捷的电子服务 2、信息组织 人们根据信息本身的特点,运用适宜的工具和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对其进行加工整理,排列组合,使之有序化、系统化、规律化、高级化,增强信息对象的表现效能和运用效能,以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过程和活动。 3、标题法 标题法是用规范化了的自然语言的语词做标识,直接表达文献的主题内容,通过参照系统揭示各主题之间的各种关系而按字顺排列的主题标识系统。 4、叙词法 所谓叙词,是取自自然语言,经过规范化处理的,以基本概念为基础的表达文献信息主题的词或词组,我国称为主题词。 5、单元词法 单元词又称元词,是从文献中抽取出来并经过控制处理的,能表达文献主题最小、最基本的在概念上不能再分解的,并能独立描述文献所论及或涉及的事物——主题的词汇单位 10、分类标引 就是将文献主题的自然语言形态,转换为分类语言形态的一种标引,也就是将文献主题转换成分类号的一种标引。 11、信息标引 又称文献标引,有根据文献的特征,赋予文献检索标识的过程。信息标引所根据的文献特征一内容特征为主,外部特征为辅。信息标引包括两个过程,1、主题分析2、转化标识。 简答分析 1、组配式方法在信息分类中的应用 组配式分类:将概括文献、信息、事物的主题概念组成“知识大纲-分面-亚面-类目”的结构,按一定的规则,通过各个分面内类目之间的组合来表达文献主题的一种分类方法。(在宏观上与列举式分类相同,但在微观结构方面则有较大的差异) 也像体系分类法一样设置若干个基本大类,但其基本大类的展开不像体系分类法那样形成等级列举结构,而是在各基本大类下列出若干个分面、亚面,各面内类目相互组配,从而形成组配式结构 2、叙词法中概念组配的类型 概念组配是在概念分解的基础上,根据概念的分析和综合原理,用以揭示概念本质的一种组配方式。即将一个专指、复杂的概念按其语义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较为宽泛的概念概念组配的类型:1交叉组配,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交叉关系的同性质叙词的组合表示一个复合概念词的组配2限定组配:方面组配,将表示某一事物的叙词和表示事物某一属性、某一方面的问题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3联接组配:两个概念之间一定联系的一种组配。只揭示参加组配概念之间的某种关系,并不形成新概念。 3、基于理解的自动文摘技术 基于理解的文献方法是以人工智能,特别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文摘技术。这种方法与自动摘录的明显区别在于对知识的利用,它不仅利用语言学知识获取语言结构,更重要的是利用领域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得到文摘的意义表示,最后从意义表示中生成摘要。

系统论

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25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l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5撬穆畚摹豆赜谝话阆低陈邸罚?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于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大于部分发之和)。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所以从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通存在的。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等等。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总是将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整体的性质,用最简单因素说明复杂事物。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在现代科学的整体比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而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研究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信息沦、控制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目前在体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不少重大的成果。

知识管理与组织变革

Kmpro知识管理研究院https://www.360docs.net/doc/6518275996.html, 《知识管理与组织变革》-于保平 ——2012知识管理最佳实践与新技术年会 作为此次年会的承办方,北京深蓝海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蓝海域”),国内著名知识管理软件与咨询服务提供商。总部设立于北京,在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在金融、客服、运营商等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深蓝海域长期专注和致力于推动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以自主创新的“人类认知世界5大模式”、“多维知识管理体系”等的知识管理理论;获得9项国家软件著作权认证,目前有超过20万的各类型企业知识员工在使用深蓝海域KMPRO知识管理软件和服务。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商业知识发展与传播中心于保平主任发表了题为《知识管理与组织变革》的主题演讲,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为企业带来变革,及大数据时代知识的保存、管理与分享。 于保平:谢谢主持人。先声明一下,我本身不是研究知识管理的,我是研究加工企业,主要是研究加工企业的信任问题。因为大家也知道,信任涉及到信息交涉问题,当然有的时候也跟知识管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是第一;第二,因为我们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跟大家做的一个新的事情,可能是全国所有的大学都没有的一个事情。我们看到今天的主题名字叫做“商业知识与传播中心”。我们管理学院可能大家也很纳闷,像复旦大学,像管理学院,这是一个知识非常密集的地方,按道理应该不存在知识管理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觉得,知识管理现在对大学或者对知识密度的地方,特别非常值得去突破的一个领域,而且它可以给人非常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开始先给大家看一下,我们管理学要分享知识的,希望用翻译的方式。大家知道这个图可能看不出什么来,首先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印象,他是一个孤独的一个人,他自己全副武装去在茫茫毕业生中去寻求他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食物。这是一张图。 这是第二个图,相对比较模糊。大家看到这是一群原始人,他们兴高采烈的满载而归,打猎回来。大家如果是了解一些我们社会人类进化史,大家知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就是我们在远古时代,当个人去通过自己的技能获得食物来进行生存的一种方式,转变为我们叫做大斗争时代的一种生存方式的时候,它的发展会不一样。因为我们把个人的技能变成

(完整word版)信息组织试题

1、信息组织:根据信息检索的需要,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将庞杂无序的信息系统化,有序化的过程。 2、信息检索:根据检索需要,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并从检索系统中获取相应信息资源的过程。 3、信息揭示:也称信息标引,是对信息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等的选择,概括和提炼描述的过程。 4、专指度:是指其语义的内涵与外延与信息主题的内容的切合程度 5、标引:是指对信息内容的描述。索引:是指为了方便查询信息而建立的一系列有效的规则。 6、集成法:信息组织的集成法是指在检索系统中采用具有多维信息组织的检索语言,或在同一情报检索系统中同时采用多种实现了兼容互换的检索语言。 7、分类标引:依据一定的分类语言,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并赋予分类标识的过程。 8、谱系分类:是将检索语言按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体系划分的一种方法。 9、轮排转换:是将检索语句中的每个有意义的词依次排在检索入口,其他词保持相对位置的情况下的移动的一种形式转换。 10、分类主题一体化:是指在一个检索语言系统中,对他们的分类部分的术语,参照标识及索引实施统一的控制,使两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能够同时满足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需要,发挥其最佳的整体效应。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题) 1、常用的信息组织的方法有:分类组织法、主题组织法、集成组织法 2、《中图法》的复分表包括(通用复分表)和(专类复分表)两种。 3、信息组织常用的基本原理包括:语言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知识组织原理、概念逻辑原理 4、对信息检索系统评价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查全率和查准率 5、从文献标引所用标识是否规范区分,可将文献标引划分为受控标引、自由标引和混合标引三种形式。 6、主题词的概念等级关系主要指词与词之间的属种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包含关系等关系。 7、描述语言(主题法)主要包括标题法、单元词法、叙词法、关键词法 8、图书分类表是图书分类法的主体,是图书分类体系的具体体现,一般由大纲、简表、详表(主表)、辅助表(复分表)组成 9、轮排转换的常见模型有:简单轮排、词对式轮排、循环轮排、换轨轮排 10、检索语言词汇控制的内容有词量控制、词类控制、词形控制、词义控制、词间关系控制、专指度控制 11、概念的种类包括: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以及普通概念和单独概念 12、不同编制结构的信息分类法有:列举式分类法、组配式分类法、体系---组配式分类法,其中列举式分类法又称为等级分类法或枚举分类法 13、分类法类目之间的关系有:类目等级关系、类目的横向关系、类目的同一关系 14、主题分析的质量要求有:充分析出主题概念、不过度析出主题概念、用准确的概念概括相应的内容

基本组织知识点

绪论: 1.分辨率:能够区分相近两点的最小距离。 2.光镜结构: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组织的微细结构。 3.光镜的极限分辨率为0.2微米。 4.HE染色: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法。 5.嗜碱性:苏木精为碱性染料,细胞核内染色质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等酸性物质能被苏木精染成蓝紫色。 6.嗜酸性:伊红为酸性染料,细胞质和细胞间质中的碱性蛋白质能够被伊红染成淡红色。 7.电镜结构: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组织超微结构。 8.过碘酸—雪夫反应(PAS反应)原理:糖被过碘酸氧化后,形成醛基;后者与Schiff试剂中的无色品红亚硫酸复合物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PAS反应阳性部位即表示多糖的存在部位,阴性部位即表示不含糖。 上皮组织: 1.盖细胞:表层细胞呈大立方形,胞质丰富,常有双核,可覆盖几个中间层细胞。 2.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层的单层扁平上皮。 3.间皮:衬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披覆上皮:覆盖于人的体表或衬于体内各种管、腔及囊的内表面的上皮。 5.连接复合体:四种链接方式只要有两种或是两种或是两种以上存在,就称为连接复合体。 6.被覆上皮的分类分布和功能: 答:①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的腔面。内皮薄而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使器官表面光滑湿润,有利于内脏器官的活动 其他: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等。气体交换和保护等。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上皮等。吸收和(或)分泌 单层柱状上皮:肠,胃,子宫,胆囊等腔面。保护,吸收和分泌。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等腔面。保护,分泌和将尘粒排出呼吸道。 ②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等腔面。保护,分泌和防止水分流失。 角化的:皮肤的表皮。 复层柱状上皮:眼脸结膜,男性尿道等腔面。保护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腔面。保护,有利于器官的扩张和收缩。 7.浆液性腺细胞和黏液性腺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区别: 答:①浆液性细胞:光镜结构,大多呈锥体形或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靠近细胞基底部,细胞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顶部胞质充满嗜酸性酶原颗粒;电镜结构,细胞基底部有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细胞核上方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高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 ②黏液性细胞:光镜结构,大多呈锥体形或柱状,细胞核常呈扁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细胞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顶部颗粒不易保存呈泡沫状;电镜结构,细胞基底部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细胞核上方高尔基复合体发达,顶部胞质内有分泌颗粒。

ISO9001-2015组织的知识管理制度

苏州祥利机电有限公司 QPY26—A1组织的知识管理制度 2017.4.1发布2017.4.1 实施

拟制蒋科批准

组织的知识管理制度QPY26-A1 1. 目的 为了对组织的知识实行统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管理、外部知识管理、企业知识资产的管理。 3. 定义 3.1 知识管理:组织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收集和整合、积累保存、有序传递、共享交流和 提供应用的一系列规范的活动。 3.2 内部知识: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过归纳整理、符合企业发展方向,有利于 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系列形成文件化的知识。内部知识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市场营销知识、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案例、培训心得体会等。 3.3 外部知识:是企业从公司外部(国内/国外、各行/各业)搜集,经过归纳整理,符合 企业发展方向,有利于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系列形成文件化的知识。外部知识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外来技术资料、市场信息、学术交流、专业会议、从顾客或外部供方处收集来的知识等。 4. 职责 4.1 总经理:知识资料的限制级别的审批;负责知识小组组长的任命。 4.2 总助办:负责组织知识资料的收集、整理的工作。 4.3 总助办:负责组织知识资料的发布工作。 4.4 公司各部门:负责配合知识组提供相应的资料。 5. 工作程序 5.1 内部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a. 建立内部信息网以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

b. 利用各种知识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存放和积累信息,从而在企业内部营造有利于员工生 成、交流和验证知识的环境,并要求员工主动进行知识积累与交流。 5.2 内部知识的积累和交流 a. 内部知识可分为公司信息、专业技术知识、项目积累三大类。 1) 公司信息包括管理制度、程序文件与公司信息公告,管理制度规定了企业各项功能的运 作和发展原则及要求;程序文件用于描述各部门为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开展各项工作的程序;公司信息公告是公司事件的宣传窗口,也是员工交流的园地。 2) 专业技术包括研发(前期研发方法、流程、技术、新技术的研究)、生产过程控制技术 (工艺、APQP等)与工程应用的经验教训积累。 组织的知识管理制度QPY26-A1 3)项目积累指各项目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积累,包括不符合项目的关闭、顾客反馈、投诉处理等。 b. 公司信息由知识组组长负责收集、整理,人事部负责发布。 c. 专业技术知识分为研发、技术知识与工程应用知识两类。 1) 研发、技术知识由工程部技术助理负责收集、整理,人事部负责发布,每个技术人员都 有责任主动完善该信息库。 2) 工程应用知识由技术部负责收集、整理,人事部负责发布,每个项目参与工程师都有责 任主动完善该信息库。 d. 项目积累由技术部负责收集、整理,人事部负责发布,每个项目参与人员都有责任主动 完善该信息库。 5.3 外部知识的积累与交流 a. 外部知识可分为外来资料、市场信息两大类。 1) 外来资料包括供应商、用户和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的动向报告,专家、顾客意见的采 集,技术动态的跟踪,行业领先者的最佳实践调查等。 2) 市场信息包括国家有关宏观信息、行业信息、市场动态、客户信息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

第二章上皮组织 1.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有大量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共同组成。 2. 上皮组织具有极性,其细胞的游离面与基底面在形态与功能上存在明显差异。 3. 根据上皮组织来源分布和功能特点,可将其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4. 被覆上皮具有典型的上皮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其覆盖于除关节腔软骨面以外的所有体腔或腔囊器官内表面及体表。被覆上皮可依据其上皮细胞排列层次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 单层扁平上皮间皮:胸膜、心包膜和腹膜表层 5. 其他:肺泡和肾小囊壁层 单层上皮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等 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和子宫等腔面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和附睾管等腔面 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等腔 复层扁平(鳞状)上皮角化的:皮肤的表层 复层立方上皮:汗腺导管、肛门和女性尿道近开口处 复层上皮复层柱状上皮:睑结膜表面和男性尿道等腔面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腔面 6.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一层形态不同、高矮不等、大小各异的柱状细胞、杯形细胞、梭形细胞、锥体细胞等组成,故细胞核的位置不同在同一平面上,很像复层上皮。其中柱状细胞最多,属于典型的高柱状细胞,占据整个上皮层厚度,因游离面有特有的纤毛结构又称纤毛结构。 7.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在喉、气管、支气管、咽鼓管、鼓室、输精管和泪囊等处,主要起保护作用。 8. 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形态各异的细胞组成,细胞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三类。通常复层扁平上皮因分布部位不同,其表层细胞可分为角化和未角化两种,表层细胞细胞核消失,胞质中充满角蛋白而形成角质层者,即称其为角化上皮,否则成为未角化上皮。 9. 变移上皮:其细胞层数可随上皮所在器官功能状态的不同而改变。 10. 通常变移上皮可分为表层细胞、中间层细胞和基底细胞三类。膀胱空虚时,表层细胞体积大,呈伞形或倒置梨形,可覆盖其下方数个中间层细胞,因而又称盖细胞。光镜下盖细胞胞质丰富,游离面胞质嗜酸性强呈深染而称壳层,常见双核。中间层细胞层数不定,呈多边形,胞质浅染,细胞核单个,呈圆形,位于中央。基底层细胞近似立方形,附着于基膜上方。膀胱扩张使上皮变薄,细胞形状变扁。变移上皮对水、无机离子等物质的通透性极低,具有较强的。变移上皮分布于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器官的腔面。 11. 微绒毛: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向细胞外形成的指状突起。电镜下微绒毛长约1.4μm,直径约0.1μm。微绒毛内含许多与微绒毛长轴平行排列的微丝。微丝上端直抵微绒毛的顶端,另一端与微绒毛起始部下方胞质中的终末网相连。微丝即肌动蛋白丝,可与终末网内的肌球蛋白相互作用,使微绒毛发生伸、缩运动。微绒毛的主要功能是增加细胞游离面表面积。 12. 纤毛:纤毛的形成与微绒毛相似,长约5~10μm,直径0.3~0.5μm。电镜下纤毛轴心内含有与纤毛长轴平行排列的微管,微管可贯穿纤毛全长。纤毛常以两条独立的单管为中心,其周围环绕九条二联微管,此类微管排列方式成为”9+2”结构。纤毛的根部有一致密的颗粒结构称基体,基体的结构与中心粒相同,主要由微管构成。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

20170731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刘宏 2017-07-31 在研究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法论中,偶尔涉及到关于系统论。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也是适用于信息系统的。为了深刻理解信息系统,利用业余时间,对系统论的基本原理进行重新学习。本文来源于网络,在学习中只是对文字内容进行修改,以便于理解。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包括: 1)系统整体性原理; 2)系统层次性原理; 3)系统开放性原理; 4)系统的目的性原理; 5)系统突变性原理; 6)系统稳定性原理; 7)系统自组织原理; 8)系统相似性原理。 理解与掌握系统论基本原理有利于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也可以利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指导信息系统规划、设计与建设。由于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一般性,因此其应用需要与具体学科的技术进行结合。虽然如此并不妨碍我们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1.系统整体性原理 系统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从相互作用是最根本原因来看,系统中要素之间是由于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 系统之中的相互作用,是大量线性相互作用,这就使得系统具有了整体。对于线性相互作用,线性相互作用的各方实际上是可以逐步分开来讨论的,部分可以在不影响整体性质的情况下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整体的相互作用可以看作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的简单迭加,也就是线性迭加。 而对于非线性相互作用,整体的相互作用不再等于部分相互作用的简单迭加,部分不可

能在不对整体造成影响的情况下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各个部分处于有机的复杂的联系之中,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样就有了每一个部分都影响着整体,反过来整体又制约着部分。 近代科学信奉原子论的分析观点,恰恰与近代科学信奉线性律,以追求运动方程的线性解为自己的崇高目标相一致。而当数学家最先证明实际上线性系统的测度几乎为零,即系统几乎都是非线性系统,这就已经告诉人们,我们的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非线性的世界,现实的系统几乎都是非线性系统。而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来,这恰恰是说,系统具有整体性是必然的,普遍的和一般的。 系统的整体性,常常又被说成系统整体大于部分。古人已经天才地猜测到整体不同于部分,整体大于部分。所谓的整体大于部分,作为一个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最一般哲学命题,其实质是说系统的整体具有系统中部分所不具有的性质,系统整体不同于系统的部分的简单加和,即机械和。系统整体的性质不可能完全归结为系统要素的性质来解释。 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就曾指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句话多少有点神秘,其实它的含义不过是组合特征不能用孤立部分的特征来解释。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要素一旦组合成系统,部分一旦组合成整体,就会反过来制约要素,制约部分。所谓的“整体大于部分”,也是这种情况的概括。系统具有整体性,但是不能归结为整体论。按照原子论传统,高层次现象归结为低层次实体来解释,事物整体行为归结以部分来加以解释,相应地,事物的质就归结为量来进行解释。片面地强调分析,体现的正是这样的原子论传统。从原子论出发,进行研究时要把对象整体分解为部分,整体就仅仅在对于部分的研究之中来加以理解,从而整体也就等同于部分了。换言之,部分也就取代了整体。事实上,这种理解也就把世界仅仅分解为了肢零破碎的部分,如果说还有整体的话,那么整体就等同于部分的简单加和。这正是原子论的分析观。传统的整体论,虽然正确地看到了原子论观点的局限性,而试图从整体上来把握事物,这无疑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时代科学水平的限制,这样的整体往往成为一种没有具体内容的整体。从而也就只是没有内容的整体性,或者也可以是暖味不清的整体性。一方面,这样的整体论,往往成为伪科学或非科学的避难所,在一定的意义上近代科学中的种种生命力论,活力论正是这样的整体论。另一方面,这种整体论,实际上又在很大程度上不再鼓励对于对象进行科学研究,整体就是整体,除此之外再也无话可说,从而实际上往往在科学的名义下就取消了科学。 2.系统层次性原理

国家与国际组织知识点整理

国家与国际组织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考点:国家的性质 1.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知识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 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的主要机构有国王、议会和内阁。 ①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②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③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国王、议会、内阁之间虽有基本分工,但分权界限不是很清晰,权力交叉情况突出; ②英国法律赋予议会至高无上的地位。但20世纪中期以来,权力重心逐步向内阁和首相倾斜,首相成为英国最有权势的人。 知识点2: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实质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1)从主要机构的构成人员看——都是由资产阶级和贵族代表组成的。 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看,王室、议会和内阁都是由资产阶级和贵族代表组成的,其人员构成和实施的政策说明,这一政体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2)从执政理念和政策看——捍卫大资阶级利益。 从政策层面看,右翼的保守党历来是大资阶级利益的捍卫者。号称代表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工党,20世纪90年代中期取消了党章中有关公有制的条款,执政后仍然执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 知识点3:法国政体的运行及特点 (1)半总统半议会制 ①总统——地位高,权力大 ②议会监督政府,削弱总统权力 ③议会对总统有直接和间接的监督权 ④总统的重要文件、命令要由总理副署 (2)“左右共治”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