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电路理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目录

课程教学大纲 (2)

实验教学大纲 (6)

《电路理论》教学大纲

总学时:128 课堂教学:98 实验/上机:30 学分:8

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电路是电类(特别是强电类)诸如电气工程、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各个专业课的桥梁和纽带。

它的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路理论、及其基本分析方法、并锻炼实验的基本技能,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学习,可以加强能力培养和严谨的学风训练。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和电阻、电感、电容以及独立源、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牢固掌握电路中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的概念。

2、充分理解并能运用线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结点法、支路法、回路法和迭加定律、替代定律、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等电路的基本定律和定理,有源和无源的等效电阻、输入电阻以及Y-⊿变换。

3、掌握电感、电容的动态特性的概念熟练掌握一阶电路的时域分析方法,掌握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方法,并能列写其状态方程。充分理解时间常数、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全响应、自由分量、强制分量等概念。理解电路的单位阶跃响应与单位冲激响应。能掌握和运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和计算一阶、二阶电路。

4、熟练掌握正弦量的有效值、频率、相位和初相位及相位差的概念,相量的概念、相量图的作法、复阻抗、复导纳及其相互变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相量法分析计算正弦电流电路(包括磁耦合电路、三相电路)。了解非正弦电路的分析方法。

5、掌握现代电路分析的基本理论,初步了解大型网络和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6、了解非线性电路的一些基本特点和分析方法。

7、能正确的使用国际单位制。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前期课程主要为: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线性代数,大学物理。

本门学科是后续电子技术(数电、模电)、微机原理的重要前提。

四、教学形式与学时分配

五、本课程的性质及适用对象:

课程为技术基础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教学大纲内容: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电路与电路的模型,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功率、能量,电路元件,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电压源和电流源,受控源、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提示:

本章是电路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集总电路的模型元件的电压电流约束方程和基尔霍夫定律。

第2章:电阻的分析方法:

等效定义,串、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Y变换,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实际电源的两种等效模型及其等效变换,分压、分流及电位的计算,输入电阻的计算。电路的拓扑图的概念,图知识中图、回路、树、割集等概念;KCL、KVL方程独立数,支路电流法,网孔法、回路法,结点法。

教学提示:

本章要求熟练掌握建立等效的概念,熟练掌握等效电阻计算;熟练掌握电源的两种等效变换;熟练计算输入电阻。握电路的树(T)、基本回路、基本割集概念;了解支路法;熟练掌握网孔法、回路法、结点法分析电阻电路。

第3章:电路定理及应用

迭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对偶定理。

教学提示:

熟练掌握迭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的应用,能够做到

举一反三;其中重中之重的是迭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一般了解替代定理、*对偶定理。

第4章:动态电路:

动态电路方程,过渡过程等概念、换路定律和电路的初始条件的确定,零输入响应:无源RC、RL电路的分析;时间常数;零状态响应:RC、RL与直流电源接通的电路分析,三要素法、全响应、暂态与稳态、自由分量与强制分量、单位阶跃函数和单位冲激函数及其关系。单位阶跃响应与单位冲激响应。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固有频率、振荡频率、谐振频率、RLC串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RLC串联电路的阶跃响应、冲激响应。状态变量及状态方程知识。

教学提示:

熟悉储能元件的初值的求解;熟悉过渡过程、换路定律、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暂态与稳态、自由分量与强制分量、单位阶跃响应、单位冲激响应等基本概念。

一般掌握二阶电路过渡过程的零状态、零输入、阶跃、和冲激响应的基本概念,熟悉和理解典型RLC元件串联和并联时的二阶电路的过渡过程解的欠阻尼、临界、过阻尼的三种情况,基本掌握临界电阻的计算。

充分掌握电路状态方程的编写,熟悉采用特有树方法。

第5章:正弦稳态电路

*复数的复习,正弦量的三要素,相位差、有效值、相量法基础。KCL、KVL、VCR的相量形式。复阻抗、复导纳及其等效变换和串、并联和相量图;正弦电流电路的功率、功率因数、复功率;最大功率的获得。

教学提示:

正确了解相量法基础的基础,熟练掌握复阻抗、复导纳的计算及等效分析;充分掌握相量图分析正弦电流电路的功率、复功率以及电量的求解;熟悉功率因数提高的物理意义及相关计算;最大功率匹配的条件。

第6章:三相电路:

三相电路的连接方式,线值与相值的关系,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三相电路的功率。

教学提示:

充分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单相归一分析;一般了解四种三相电路的组成掌握采用相量图分析三相电路的电流、电压以及其相位的关系,掌握三相电路功率的二功率表测量方法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分析。一般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第7章:耦合电感电路:

互感、同名端、具有互感电路的计算;空心变压器电路分析和反映阻抗、理想变压器和折合阻抗,实际变压器的模型。

教学提示:

了解同名端的物理意义以及判断方法;充分掌握两个具有互感的线圈连接在稳态正弦交流电路中电路的电量、功率等的分析计算;掌握空心变压器的分析方法充分掌握理想变压器的电压、电流、阻抗、功率等分析计算。

第8章:非正弦周期电路

非正弦周期电流、周期函数分解为傅立叶级数、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傅立叶级数的指数形式、*傅氏积分、*高次谐波。

教学提示:

了解谐波分析的概念,初步了解奇函数、偶函数、镜对称函数的傅立叶展开级数的特点;充分掌握有效值、平均功率的计算;熟悉采用迭加方法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过程。

第9章:频率响应与谐振电路

电路的频率响应、串联电路的谐振、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品质因数、选择性、并联电路的谐振。*耦合电路的谐振。

教学提示:

充分了解电路的频率响应概念,一般了解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品质因数、选择性等知识,充分了解串联谐振、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分析与计算。

第10章:拉氏变换及应用: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及其性质,拉普拉斯反变换,电路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运算形式,基尔霍夫定律的复运算形式,运算阻抗或运算导纳、运算分析法分析动态电路。网络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网络函数的零、极点;零点、极点与冲激响应;卷积知识。

教学提示:

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及其性质,以及拉普拉斯反变换;熟练掌握采用运算方法分析过渡过程;特别是分析非恒定直流激励下的一阶、二阶等过渡过程。

掌握网络函数的定义和的计算;一般了解网络函数的零、极点;零点、极点与冲激响应的关系;了解网络函数的零点、极点与频率响应的关系,运用网络函数的知识计算冲激响应。

第11章:二端口网络及多端元件:

二端口网络及其方程的矩阵形式、二端口网络的Z参数、Y参数、H参数、T参数;二端口网络的转移函数;二端口网络的联接;互易的二端口、含源二端口、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掌握具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电阻电路的分析。了解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教学提示:

熟悉二端口网络的定义,并且能够计算线性无源二端口网络的Z参数、Y参数、H参数、T参数;一般了解转移函数;二端口网络的联接等知识;了解多端元件、含源元件、一般了解运算放大器的等效电路及端口特性,掌握分析具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电阻电路的传递函数。并且能够分析回转器或含有回转器元件的线性网络的分析了解负阻抗变换器知识。

第12章: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非线性电阻元件,简单的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非线性电阻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和负载线、分段线性化方法;非线性电容元件的库——库伏特性;非线性电感元件的磁通链——电流特性;非线性电路方程的编写;小信号分析法;含有二极管的电路

教学提示:

充分掌握非线性电阻元件,简单的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充分掌握小信号分析法分析含有非线性电阻元件的电阻电路的方法;本章的其他知识一般了解。

第13章:电路分析的计算机方法初步:

电路拓朴矩阵及KCL、KVL方程;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结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教学提示:

充分熟悉关联矩阵列写、一般了解(基本)割集矩阵的列写、(基本)回路矩阵的列写;熟悉结点分析法列写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一般掌握回路电流分析法列写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初步了解电路方程矩阵形式的计算机方法中输入、求解、程序的大致结构。

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电路分析》刘健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年4月。

主要参考书:《电路》(第四版),邱关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电路原理》(第三版),江泽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5月。

《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李瀚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

实验内容见:《电路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电路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目的

《电路理论》实验为电气类专业大学本科生的技术基础实验课。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一定基础。

二、实验基本原理

《电路理论》实验主要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实验原理依据相应课程的基本知识设置,通过学生自主地实验,运用电工和电子仪器、仪表,掌握基本的电气测量和调试手段,获取相关的实验数据,处理后再结合必要的计算机仿真和理论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基本要求

实验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相关知识之后进行,同时要求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预习实验指导书,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对实验设备和仪器仪表会操作使用。实验时,在教师讲解完实验内容后,对于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完成。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辅导下完成。

四、主要仪器设备

直流稳压稳流电源、数字万用表,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电路实验装置、电工实验装置、计算机等。

五、课程的学时学分

总学分:8 总学时:128 实验/上机: 30

六、适用专业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

1、《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刘良成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9。

2、《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第2版讲义),2006.9。

合肥工业大学电路理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目录 课程教学大纲 (2) 实验教学大纲 (6)

《电路理论》教学大纲 总学时:128 课堂教学:98 实验/上机:30 学分:8 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电路是电类(特别是强电类)诸如电气工程、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各个专业课的桥梁和纽带。 它的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路理论、及其基本分析方法、并锻炼实验的基本技能,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学习,可以加强能力培养和严谨的学风训练。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和电阻、电感、电容以及独立源、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牢固掌握电路中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的概念。 2、充分理解并能运用线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结点法、支路法、回路法和迭加定律、替代定律、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等电路的基本定律和定理,有源和无源的等效电阻、输入电阻以及Y-⊿变换。 3、掌握电感、电容的动态特性的概念熟练掌握一阶电路的时域分析方法,掌握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方法,并能列写其状态方程。充分理解时间常数、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全响应、自由分量、强制分量等概念。理解电路的单位阶跃响应与单位冲激响应。能掌握和运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和计算一阶、二阶电路。 4、熟练掌握正弦量的有效值、频率、相位和初相位及相位差的概念,相量的概念、相量图的作法、复阻抗、复导纳及其相互变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相量法分析计算正弦电流电路(包括磁耦合电路、三相电路)。了解非正弦电路的分析方法。 5、掌握现代电路分析的基本理论,初步了解大型网络和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6、了解非线性电路的一些基本特点和分析方法。 7、能正确的使用国际单位制。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前期课程主要为: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线性代数,大学物理。 本门学科是后续电子技术(数电、模电)、微机原理的重要前提。 四、教学形式与学时分配

电路分析教学大纲

电路分析教学大纲 一、引言 电路分析作为电气工程中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了解和掌握电路基本 原理的关键。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电路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熟悉电路基本概念,如电压、电流、电阻等; 2. 掌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包括基尔霍夫定律、电压分压定律、电 流分流定律等; 3. 理解电路中的串联、并联、电阻网络等基本电路拓扑结构; 4. 掌握基本的电路分析技巧,能够分析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 5. 能够运用电路分析方法进行简单电路设计和故障排除。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1. 第一章:电路基础知识 1.1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1.2 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1.3 电阻和电导的概念 1.4 电路元件和符号 1.5 电路的分类 1.6 电路图的绘制方法 2. 第二章:基尔霍夫定律 2.1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2.2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2.3 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 3. 第三章:电压分压定律和电流分流定律 3.1 电压分压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3.2 电流分流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4. 第四章:串联和并联电路 4.1 串联电路分析方法 4.2 并联电路分析方法 4.3 混合串并联电路的分析 5. 第五章:电阻网络分析 5.1 等效电阻的计算

5.2 电流、电压分配 5.3 电阻网络的简化 6. 第六章:直流电路分析 6.1 恒定电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6.2 手性测量仪器的使用 6.3 应用定理和定律分析电路 7. 第七章:交流电路分析 7.1 正弦波信号的基本特性 7.2 交流电压和电流的表示方法 7.3 交流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参数的分析 8. 第八章:电路设计与故障排除 8.1 基本电路设计原则 8.2 电路设计实例 8.3 电路故障排除方法及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和教材阅读,传授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合工大集成电路本科大一学的课

合工大集成电路本科大一学的课 篇一: 合肥工业大学集成电路本科大一学的课程设置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数字电路基础: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逻辑门的设计和分析、数字电路的运算和编码等。学生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掌握数字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模拟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学生学习模拟电路中的放大、滤波、稳压等基本电路,了解各种模拟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和应用。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掌握模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技巧。 3. 微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微电子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学生学习微电子器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半导体材料和工艺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学习微电子器件的制备和测试方法。 4. 电子实验技术: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进行各种电子实验,学习使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仪器设备,提高电路调试和故障排除的能力。同时,学生还要学习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除了以上的基础课程,合肥工业大学还为学生提供一些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

生的需求。比如,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子器件模拟仿真、射频电子技术等相关课程,进一步扩展自己的技能和知识面。 此外,合工大集成电路本科大一学的课程设置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课程中将有机会进行一些小型的电子设计项目,如数字电路设计、模拟电路设计等,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合工大集成电路本科大一学的课程设置全面而系统,旨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二: 合工大集成电路本科大一学的课程设置包含了一系列与集成电路相关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能力。 首先,大一的学生将学习到基础的电路理论和分析方法,如电路分析、电路定理等。这些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电路的基本认识和分析能力。 接着,学生将学习到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基本知识。数字电路课程涵盖了数字电路的基本逻辑门、组合逻辑与时序逻辑设计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模拟电路课程则重点讲解了运放、放大器、滤波器等模拟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此外,学生还会学习到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这门课程主要涵盖了计算机

《电路理论A》(下)课程教学大纲

《电路理论A》(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电路理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热工自动化等专业 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该课程以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 规律及电路的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具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 结合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 生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电类工程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 辨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一)掌握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掌握变压器原理和理想变压器特性 (二)掌握三相电路的特点、分析方法和功率计算 (三)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计算和信号的频谱 (四)掌握网络的复频域分析法 (五)掌握二端口参数及其方程,掌握二端口的等效电路和联接 (六)掌握非线性电路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七) 掌握磁路和交流铁心线圈的分析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容: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三相电路的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线性常态网络状态方程的建立、二端口网络的参数计算、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法与小信号分析法、磁路和交流铁心线圈的分析方法。 难点内容:各种分析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运用启发、讨论、教学互动的多模式教学方法。 五、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见表1

表1 课程的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六、实验、上机与实训教学条件及内容 实验单独开设,见实验教学大纲 七、作业要求 每个知识单元后均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书面完成。 八、考核方式与要求 1、知识考核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2、能力考核 占总成绩的20%,根据学生学习态度、作业、课堂讨论等能力、素质评定 九、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推荐教材: 邱关源罗先觉.《电路》(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2.主要参考书: [1] 陈燕.《电路考研指导与真题解析》.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2] 邢丽冬.《电路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年12月 [3] 梁贵书.《电路复习指导与真题精解》.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1月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讲解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内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是: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正确成长的道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能够同群众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实 事求是,热爱劳动。 3、懂得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尊纪守法,举止文明,有“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作风。 4、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对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的了解。 5、具有从事信息产业所必需的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技能。 6、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具有较强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 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具有工程经济观点,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 7、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8、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国家规定 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讲究卫生,身体健康,能胜任未来的工作,能够承担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 9、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以及一定的美学修养。 二、业务范围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从事于: 1、电子信息工程系统部件和设备的设计和制造; 2、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3、广播与电视、雷达、通信及仪器仪表方面的设计与开发; 4、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信息论数字信号处理、测量技术基础、通信网基础。 四、学制:四年 五、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1、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 系统的基本能力;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电路/Electric Circuit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2-3 学分:5.75 总学时:92 理论学时:92 实验:0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适用对象:四年制本科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大学物理 二、课程简介 1.课程任务与目的 《电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主要任务与目的是: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使学生掌握电路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理论知识,为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性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接培养的岗位能力 本课程重点支撑以下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1.3能应用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数学模型,推演、分析电气工程专业实际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4.1根据电气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特征,能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设计切实可行的研究或解决方案; 毕业要求5.1了解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1.掌握各类理想元件的线性特性和元件的VCR关系式,以及各类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动态时域电路的基本概念;正弦稳态电路的基本概念;一般电路的功率特性;能用于分析基本工程问题,熟悉基本工程问题的理论电路模型分析方法。(支撑毕业要求1.3) 课程目标2.掌握线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各类电路的特性,掌握时域电路的分析方法、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用复频域法分析电路的动态特性。(支撑毕业要求4.1) 课程目标3.掌握实际电路分析的一般步骤,建立实际电路模型化的概念,掌握实际电

电路教学大纲

电路教学大纲 电路教学大纲 引言: 电路是电子学的基础,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核心。因此,电路教学在工程类专 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电路教学大纲是至关重要的。 一、课程目标与背景 1.1 课程目标 电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电路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分析和解决电 路问题,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背景介绍 电路教学大纲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背景知识和专业需求。在大纲中,应该明 确课程所涉及的前置知识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 学习。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2.1 课程内容 电路教学大纲应包括以下内容: - 电路基本理论:包括电压、电流、电阻、电功率等基本概念的介绍。 - 电路元件与符号:介绍电阻、电容、电感等常见电路元件的特性和符号表示。- 电路分析方法:包括基本电路定律、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等分析方法的介 绍和应用。 - 交流电路:介绍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复数表示法和频率响应等内容。

- 模拟电路:介绍放大器、滤波器等模拟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 数字电路:介绍逻辑门、触发器等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2 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电路教学大纲应该明确使用的教学方法,如: -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电路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 实验实践:通过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电路,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 项目设计:通过小组项目设计,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评估与考核方式 3.1 学习评估方式 电路教学大纲应明确学习评估方式,以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方式可以包括: -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理解程度。 - 项目评估:对学生的项目设计进行评估,考察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2 考核方式 电路教学大纲应明确考核方式,以便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考核方式可以包括: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电路基础》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 电路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电路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学习电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电路分析和计算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6学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理解功率:消耗(吸收)功率、产生(发出)功率的意 义。 2.掌握电阻元件、电流源元件、电压源元件、受控源元件的特性及其电压、电流关系; 理解线性、非线性,时变与非时变,集总与分布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功率的计算;电阻元件、受控源元件和独立电源的性质及其伏安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难点:电压、电流在关联和非关联参考方向下,吸收或释放功率的判别;基尔霍夫定律的推广应用。 (三)教学内容 1.电路和电路模型 2.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3.电功率和能量; 4.电路元件 5.电阻元件 6.电压源和电流源 7.受控电源 8.基尔霍夫定律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6学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等效电路的概念及等效条件;掌握串联电阻的分压公式和并联电阻的分流公 式;掌握串、并联等效电阻的公式,会对混联电路化简;会运用电阻的Y形和△形联接相互变换的公式对电路进行化简; 2.对电源的串、并、混联能熟练地进行化简;熟练掌握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熟练掌握等效电阻、输入电阻的求取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等效的含义及等效化简的方法;电阻、电压源、电流源的串、并联的等效电路;串联电阻的分压公式和并联电阻的分流公式;有伴电源的相互等效;二端无源网络输入电阻的求解。 难点:含有受控源的二端网络输入电阻的求解;电阻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三)教学内容 1.引言 2.电路的等效变换 3.电阻的串联、并联 4.电阻的Y形联接和△形联接的等效变换 5.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6.电源的等效变换 7.输入电阻和等效电阻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6学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图论的基本概念;会运用支路电流法求解电路; 2.熟练运用结点法、网孔法求解电路,包括含理想电压源、受控源的电路。 (二)重点、难点 重点: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网孔电流方程的列解及应用网孔电流法分析电路;节点电压方程的列解及应用节点电压法分析电路。 难点:电路中含有电流源、受控源时,网孔电流法的使用;电路中含有电压源、受控源时,节点电压法的使用;电流源串联电阻时,节点电压方程的列写。 (三)教学内容 1.电路的图 2.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3.支路电流法 4.网孔电流法 5.回路电流法 6.结点电压法 第四章电路定理(6学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叠加定理;会运用齐性定理分析计算梯形电路; 2.熟练掌握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特别要注意当电路中含受控源时如何求等效电压源的电压和等效电流的电流,输入电阻或输入电导。 (二)重点、难点 重点:叠加定理和齐次定理的使用;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使用;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使用。 难点:叠加定理和齐次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只能计算线性电路的电压或电流;含有受控源电路的戴维南和诺顿等效模型的求解;根据不同的电路结构来选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 (三)教学内容 1.叠加定理

807电路考研大纲

807电路考研大纲 电路考研大纲,即电路理论与分析方向的考研教学大纲,主要包 括以下内容:电路基本定律、电路等效理论、稳态分析、交流分析等。本篇文章将对电路考研大纲进行详细介绍。 一、电路基本定律 1.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即I=V/R。 2.基尔霍夫定律: (1)基尔霍夫节点定律:一个节点的进出电流之和为零。 (2)基尔霍夫回路定律:电路回路中的电压之和等于零。 掌握这两个定律可以用来解决复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分布问题。 二、电路等效理论 1.电阻电路等效: (1)串联电阻等效:串联电阻之和等于等效电阻。 (2)并联电阻等效: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等于等效电阻的倒数。

2.电路元件的等效原理: (1)电容器等效:串联电容器的等效电容值等于电容值之和,而 并联电容器的等效电容值等于电容值的倒数之和。 (2)电感器等效:串联电感器的等效电感值等于电感值之和,而 并联电感器的等效电感值等于电感值的倒数之和。 三、稳态分析 稳态分析主要是研究电路的直流分析和交流分析,包括求解电流、电压、功率和电阻等。 1.直流分析: (1)参考节点法:将电路中一个节点作为参考节点,其他节点的 电压以参考节点电压为基准进行计算。 (2)电流引入法:通过引入未知电流来简化电路分析。 (3)电压引入法:通过引入未知电压来简化电路分析。 2.交流分析:

(1)复数形式:电流、电压和阻抗都可以用复数形式表示,方便 计算。 (2)符号表达法: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建立方程组 解析电路。 (3)相量形式:将电流和电压表示为模长和相位的形式。 四、电路杂项 1.能量与功率:电路的能量和功率可以通过电流和电压计算得出。 2.阻抗与导纳:电路中的元件可以用阻抗和导纳表示。 3.耦合和共模:电路中的耦合和共模现象是电路设计和分析过程 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考研复习过程中,通过掌握电路基本定律和等效原理,能够解 决各种复杂电路的分析问题;稳态分析部分则需要熟练掌握直流和交 流的分析方法;电路杂项部分则是对电路中能量、功率、阻抗和导纳 等概念的基本了解。

电路教学大纲 工程认证

电路教学大纲工程认证 电路教学大纲工程认证 电路教学是电子工程领域中的重要一环,它为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电路原理。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认可,工程 认证在电路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电路教学大纲和工程认证的 关系,并介绍其在培养学生电路设计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电路教学大纲是电路课程的框架,它规定了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估标准。一 个好的电路教学大纲应该包含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 理解电路原理,并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电路。大纲中应该明确规定课程的重点 和难点,以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准备。 工程认证是对学生在电路设计和实践方面能力的评估,它可以通过考试、项目 实践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工程认证的目的是确保学生具备实际应用电路原 理的能力,并能够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通过工程认证,学生可以获得电子 工程师或相关职业的资格认可,提高就业竞争力。 电路教学大纲和工程认证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好的大纲能够为工程认证提供指导,明确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工程认证也可以反过来优化电路 教学大纲,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以适应行业的发展和需求变化。 在电路教学中,工程认证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工程认证,学生可以将所学 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认证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增强他们在电子工程领域的竞争力。 除了对学生个人的价值,工程认证还有助于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通过认证,学校和教师可以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认证的结果

还可以用作学校招生和就业指导的参考,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然而,工程认证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认证的标准和评估方法需要与行业的需求保持一致,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认证的过程需要公正和透明,以避免不正当的评价和认证结果。最后,认证的成本和时间也是一个考虑因素,学校和学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来完成认证过程。 综上所述,电路教学大纲和工程认证是电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大纲能够为工程认证提供指导,而认证则可以反过来优化大纲,提高教学质量。工程认证对学生个人和教育体系都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然而,认证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并确保评估的公正和透明。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电路教学大纲和工程认证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是电子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涉及到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元件的特性以及电路分析与设计方法等内容。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电路原理教学大纲的设计和实施。 一、课程目标 电路原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电路元件的特性以及各种电路的基本参数,能够运用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并能够设计简单的电路。 二、课程内容 电路原理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电路基本概念: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如电压、电流、电阻等,并介绍电路的基本元件,如电压源、电流源、电阻器等。 2. 电路元件特性:介绍电路元件的特性,包括电压源的特性、电流源的特性以及电阻器的特性等。 3. 电路分析方法:介绍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基尔霍夫定律、电压分压定律、电流分流定律等。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进行电路分析。 4. 交流电路:介绍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包括交流电路中的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特性,以及交流电路中的功率计算方法等。 5. 电路设计:介绍电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根据给定的电路要求选择合适的电路元件,进行电路参数的计算和电路的搭建等。

三、教学方法 电路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 际应用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电路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帮助 学生建立起电路原理的基本框架。 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电路原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亲自操 作和观察电路现象,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 3. 计算练习: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电路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电路原理的记忆和理解。 4. 项目设计:通过小组项目设计,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电路原理知识,独立设计 和搭建电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评估方式 电路原理课程的评估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3. 考试成绩:包括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测试学生对电路原理知识的掌握和应 用能力。 4. 项目评估:对学生的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评估,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材选择 在电路原理教学中,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教材应该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易 于理解和掌握,并且包含丰富的例题和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

《电路》教学大纲2021

《电路》教学大纲2021 《电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路,Circuit: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5 总学时:90其中,理论学时:80 实验(上机)学时: 10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是一门研究电路理论、电路设计与综合的基础工程学科,它属于电类以及相关各专业共同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是电类专业以及相近专业的入门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继相关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理论知识,为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性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序号章节名称学时分配理论学时实验(上机)学时总学时 8 5 11 4 12 8 4 6 8 6 8 合计学时数三、各章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定律(8学时) 第一节电路和电路模型一、实际电路二、电路模型 第二节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一、电流的参考向二、电压的参考方向 三、电流和电压的关联参考方向和非关联参考方向 1 1 第一章电路基本概念和电路定律 2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3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4 第四章电路定理 5 第五章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6 第六章正弦交流电路的稳态分析 7 第七章谐振电路 8 第八章互感电路 9 第九章三相电路 10 第十章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11 第十一章二端口网络 2 2 2 2 2 10 5 11 6 14 10 4 6 10 6 8 90 四、国际单位制(SI)中变量的单位第三节电功率和能量一、电能二、功率 第四节电阻元件一、电阻和电导 二、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三、电阻元件的开路和短路四、电阻元件的功率和电能第五节电压源和电流源一、电压源二、电流源第六节受控电源一、受控源的分类二、受控源的应用第七节基尔霍夫定律一、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第八节运算放大器 本章实验:基尔霍夫定律验证( 2 学时)本章重点: 1、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2、元件伏安特性 3、基尔霍夫定律本章难点:

《电路分析》教学大纲

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物理学专业本科 课程代码:16E04112 学时分配:54学时 赋予学分:3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磁学 后续课程: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物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掌握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路定理以及常用的电路分析方法,掌握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的计算方法,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并为后续的相关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路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提高分析电路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为后续课程及从事电子技术等方面有关的研究及应用工作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一)理论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4学时) 教学内容: 1、电路和和电路模型 2、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3、电功率和能量 4、电路元件 5、电阻元件 6、电压源和电流源 7、受控电源 8、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要求: 1、本章难点在于电压和电流参考方向的掌握;

2、本章重点在于深入掌握及应用基尔霍夫定律。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4学时) 教学内容: 1、引言 2、电路的等效变换 3、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4、电阻的Y形连接和❒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5、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6、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7、输入电阻 教学要求: 1、本章难点在于电阻Y-❒等效变换及含受控源网络输入电阻的计算; 2、本章重点在于电路对外等效概念理解以及对电阻、电源电路等效变换。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6学时) 教学内容: 1、电路的图 2、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3、支路电流法 4、网孔电流法 5、回路电流法 6、结点电压法 教学要求: 1、本章难点在于电路拓扑结构图理解,无伴电源的特殊处理; 2、本章重点在于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的掌握及灵活运用。 第四章电路定理(5学时) 教学内容: 1、叠加定理 2、替代定理 3、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5、特勒根定理 6、互易定理 7、对偶定理 教学要求: 1、本章难点在于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的理解掌握; 2、本章重点在于戴维南定理、最大功率传输问题的掌握应用。 第五章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2学时)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邱关源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 大纲-邱关源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012.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电路理论》是自动控制类、电气电子类和计算机类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电路的基本定理、定律、基本分析方法及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析方法、定理和定律并能灵活应用于电路分析中,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培养和提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牢固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和电阻、电容、电感、耦 合电感、理想变压器、电压源、电流源、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伏安关系,充分理解两类约束是分析电路的基本依据。充分理解各种电路元件的功率与能量关系。 3、掌握独立变量分析方法,能熟练运用网孔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来分析、 计算线性电阻电路。理解两个单口网络等效概念,能正确运用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来分析电路。掌握含运算放大器电阻电路分析方法。 4、能熟练地分析、计算一阶动态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以及全响 应。掌握二阶动态电路的计算、分析方法。牢固掌握时间常数、固有频率的概念。充分理解零状态和零输入响应的概念,理解暂态和稳态的概念、了解记忆、以及状态的概念。 5、充分理解相量法的原理及其使用条件。能熟练地运用相量法计算、分析 正弦稳态响应及用相量图求解正弦稳态电路。掌握平均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会分析对称三相电路。 6、理解电路的频率响应概念,深入理解谐振现象。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 路的计算方法。 7、能熟练分析含有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掌握双口网络的基本分 析方法和各种参数意义及相互转化方法。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讲授64学时,每章学时分配及习题供参考。 第一部分电阻电路分析

(完整版)《电路》教学大纲

《电路》教学大纲 Electric Circuits 课程编号:041C3032 适用专业:自动化学时:112 学分:7 (上学期68学时,4学分;下学期44学时,3学分) 一、内容简介 本《电路》教学大纲适用于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内容有: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内容(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电路定理,非线性电阻电路,一阶电路,二阶电路,相量法,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拉普拉斯变换,网络函数,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二端口网络);教材与参考书;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执行大纲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是研究电路理论的入门课程,着重讨论集中参数、线性、非时变电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具备必要的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基础。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抽象思维能力、运用数学分析计算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修过下列课程: ·高等数学(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傅立叶级数部分) ·复变函数(拉普拉斯变换部分) ·普通物理 以上课程为本课程奠定了数学基础和基本的电学知识。 本课程修完之后,学生才能进入下列课程的学习: ·电子技术 ·信号与系统 ·电机与拖动 本课程理论性强且与专业课有密切关系,学生应重视本课程的学习。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电路的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但具体内

电路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电路》课程简介 课程内容: 《电路》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技术基础课。课程的内容包括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电路定理、动态电路的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二端口网络等。同时对非线性电路、拉普拉斯变换也作了简单介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讨论线性、集中参数、非时变电路的基本理论与一般分析方法。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具备必要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践研究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进一步从事电路理论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Brief Introduction Course Description: The electric circuits course is designed to serve as an important fundamental technical cours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r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electric circuits course include: circuit model and circuit laws, equivalent transform of resistor circuits, common analysis of resistor circuits, circuit theorems, dynamic circuit analysis, sinusoidal steady-state analysis, mutual inductance circuit analysis, Three-phase circuit, Non-sinusoidal periodical current circuits and spectrum of signal, matrix form of circuit equation, two-port nets etc. It also introduces Non-linear circuits and Laplace transform. The main task of the this course is to study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and common methods of lumped parameter linear time-invariant circuit analysis. After learning the course, student can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ions, fundamental theories and essential methods of circuit analysis, and will satisfy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for experiment. This course have the advantage of cultivating the serious scientific style,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capacity, practice ability, summarizing ability for the student. It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of the further study and research on the electric circuit theory.

《电路原理2》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AL04151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所需先修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1 编写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电路原理2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电路的频率响应、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二端口网络、非线性电路、均匀传输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后续课程所必须的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和处理电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为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学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1等课程。 2.教学目标要求 l)理解互感,同名端和耦合系数概念,熟练掌握互感电压符号确定方法,掌握含互感电路的计算方法,掌握求解消去互感等效电路方法,掌握空心变压器和理想变压器的分析方法。 2)了解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电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掌握发生谐振的频率计算方法。 3)了解三相电路的结构特点;掌握线电压和相电压关系,掌握线电流和相电流关系;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方法;理解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4)理解非正弦周期信号,并且了解其频率特性,掌握平均值、有效值、平均功率的概念及计算。 5)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性质及反变换,并掌握运算法。 6)理解网络函数、极点和零点的定义,掌握极点、零点与冲激响应、频率响应的关系。

《电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电路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电路基础 2.课程英文名称:Basis of Computer Circuit 3.课程类别:限选 4.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总学时:54学时 6.总学分:3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电路课程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电路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学习电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电路分析和计算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5学时) 教学内容:电路和电路模型,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电功率和能量,电路元件,电阻元件,电压源和电流源,受控电源,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电路模型、电压源和电流源;理解受控电源、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掌握基尔霍夫电路定律及应用。 教学重点:基尔霍夫定律(KCL、KVL) 教学难点:KVL及其扩展应用 2.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3学时) 教学内容: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阻的Y形和△形连接的等效变换,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输入电阻。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理解等效变换、电阻的Y-△等效变换;掌握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输入电阻。 教学重点: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应用 教学难点:求解输入电阻的方法 3.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8学时)

电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电路理论 英文名称:Circuit Theor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 学分:3 适用对象: 建筑电气工程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大学物理》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本课程首先引入电路模型的概念、电路的描述变量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元件模型的伏安特性和基尔霍夫定律是分析电路的两类基本依据。线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叠加方法、等效方法和规范化分析方法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贯穿于课程始终。 按照电路分析对象,本课程讲解电路的直流分析、动态分析和正弦交流稳态分析。直流分析求解包含电阻,独立源、受控源和运放的电路,引入一般分析方法。动态分析讨论含有电感和电容电路的动态特性,一阶电路简化分析法,二阶电路的固有频率等。正弦稳态分析讨论利用相量法分析,并讲解谐振电路、三相电路、互感与变压器电路的特点及其正弦稳态分析。 英文简介: Describe the concept of variable voltage circuit of the course, first introduced thecircuit model, current reference direction. The volt ampe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onent model and Kirchhoff's law are two basic basis of circuit analysis. The basic analysis method of linear circuit analysis method including superposition method, equivalent method and standard is the key content of this course,throughout the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circuit analysis object, dynamic analysis and sinusoidal steady state analysis is introduced in this course, the DC circuit. DC analysis solutioncontains circuit resistance, independent source, controlled source and amplifier,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eneral analysis method. Dynamic analysis to discuss the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rcuit containing inductance and capacitance, the simplified analysis method of first-order circuit, the two order natural frequencyand other circuit. Sinusoidal steady state analysis using phasor metho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nusoidal steady state and explain the resonant circuit,three-phase circuit, transformer and transformer circuit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注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应用的分析,力求做到内容精炼、论证严密、重点突出、适用面广,使教材兼顾强电和弱电类专业的共同教学需求。教材内容遵循由简到繁、逐步深入的原则,采用先静态(直流)、后稳态(正弦和非正弦)、再动态(过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