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

【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

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汉英语言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

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言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言有不同的文

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为通过翻译有效地

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

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

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

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关键词】隐喻;认知;汉英翻译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隐喻的含义被不断地扩展,并与人类思维和认

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和

解释隐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莱考夫和约翰逊,他们在其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隐喻不仅仅

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人类认识世界产生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因而对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莱考夫将隐喻视为人们思考、行动和表达思想的系统方式,即隐喻概念。

本文基于隐喻作为修辞手法和认知方式的理论,重点从认知的视角分析隐

喻的汉英互译过程。

三、汉英隐喻的认知异同

隐喻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但各民族通过各自的

隐喻认知认识客观世界时却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我们不仅要重视汉英两种

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共性,更要注重他们之间的个性差异。先看其共性,如

汉英民族都把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作为始源域,把身体各部位以各种方式投

射到不熟悉的外部事物中,即目标域,这就是人体隐喻认知。汉英语言中

存在大量与人体部位相关的隐喻表达,例如,汉语中有“洞口”,英语中

有“mouthofacave”;汉语中有“政府首脑”,英语中有“headofgovernment”等。

再看其个性,如汉英民族由于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方面的

差别,对“东风”和“西风”隐喻的认知理解截然不同。中国地处欧亚大

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春夏季节从海洋吹向大陆的东风或东南风能带来充

沛的雨水,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因此,中国人自古偏爱东风,在中国人

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

“东风报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说。相反,英国地处亚欧大陆

的西部,西面濒临大西洋,每年从大西洋吹来的西风会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朝气。因此,在英国人心目中,西风象征春天、希望,它总能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有一首脍

炙人口的《西风颂》。可见,地域不同,汉英民族的隐喻认知特点也不同。

四、隐喻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1、隐喻的翻译原则

汉英民族之间的认知差异所导致的文化障碍,使得隐喻翻译成为各种

翻译活动中最棘手的问题。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意象的保留。纽马克总结

了隐喻翻译的七种描述性原则,按使用频率它们依次为:⑴将源语的喻体

译为目的语中相同的喻体;⑵将源语的喻体译为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⑶

将源语的隐喻译为目的语中的明喻;⑷将源语的隐喻译为目的语中的明喻,并解释其实际含义;⑸舍弃源语的喻体,译出隐喻的实际含义;⑹省略不译;⑺将源语的喻体译为目的语中相同的喻体,并解释其含义。

2、隐喻的翻译策略

异化法

汉英民族都存在以此物隐喻彼物,将某一事物的特征映射到另一事物

上的隐喻思维方式,这时两种文化就具有同样的形象和联想意义。这种相

同的隐喻表达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已觉察不到其中隐喻义的存在。因此,

这类隐喻结构翻译起来就轻松自如。如:thelightofknowledge(知识之光);Thegreenplantiakindoffoodfactory.(绿色植物是一种食物工厂)等。隐喻翻译的理想状态是在目的语中还原其本来面目,既能使读者产生隐喻

的联想意义,又能留住它的文化意象。如果两种文化的认知方式相同,源

语与目的语编码就会表现为统一的形式,此种情况下适宜采用异化法。如

①Hiargumenthaholeinit.译为:他的论点漏洞百出。②鹬蚌相争,渔翁

得利。译成:

Whenthenipeandtheclamgrapple,itthefihermanwhotandtobenefit.例子

源语中的隐喻与目的语中隐喻体现了英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相同认识,因

此两种隐喻形象的意义和编码形式表现一致。

归化法

在翻译实践中,隐喻翻译并不总是表现出认知方式与编码形式的统一

关系,当两种文化对同一事物存在同一概念隐喻,但隐喻的方式不同时,

就出现了两种认知方式的冲突。此种情况下,源语和目的语在编码形式上

就会产生矛盾,我们不能把源语中的认知方式即喻体原封不动地转移到目

的语中,而需要使用目的语文化的认知方式来替代源语文化中的认知方式,

以使译文语言通顺流畅。如Hitheorywon’tholdwater.译为:他的理论

站不住脚。下面再看这些例句:

①Unleyouhaveanaceupyourleeve,wearedihed.译为:除非你有锦囊妙计,否则我们是输定了。②“猫哭耗子假慈悲”译为:hedcrocodiletear③新

官上任三把火。译为:Thenewbroomweepclean.等。在这些例子中源语与

目的语的喻体虽然不同,但二者描述了相同的隐喻概念。两种隐喻形象来

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两种隐喻的意义和编码发生了

偏移,但二者却表达了异曲同工的语用效果。

五、结语

认知观下的隐喻翻译作为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关键在于隐喻意义的

理解以及源语的认知方式与目标语编码的冲突与协调。如果一味追求编码

形式的统一,未必能传达源语的语用效果。汉英民族之间的认知方式和意

识形态差异不可避免,关键是如何借用翻译这个桥梁超越差异,增进理解。如果能够把握源语的精神实质,把内隐信息进行外化或显化,而不拘泥于

字面意义的对应,就可以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及其国情,以

实现翻译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on.PhiloophyintheFleh–TheEmbodiedMindanditChallengetoWeternThought[M].NewYork:BaicBook

,1999.

[2]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3]Newmark,P.ApproachtoTran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 nLanguageEducationPre,2001.

[4]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22.

[5]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1996.

1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 1. 引言 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 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 语言来源于自然。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例如,英国是个岛国。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 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例如,在英汉的隐喻表达中就可以看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英国人主食面包,这种食物常常出现在英语的隐喻中,如“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别人的饭碗),“earn one’s bread. ”(谋生)等。在中国,传统的主食是大米。因此,汉语中有许多由“米饭”引申出来的词汇,如“铁饭碗”、

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

摘要: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尤其复杂,在隐喻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隐喻特征,并成功传递文化内涵,本文提出了直译法,转换喻体法和解译法三种翻译策略。 论文关键词:隐喻,文化,翻译,策略 隐喻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研究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了,关于隐喻的研究和认知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隐喻研究的初级阶段,传统修辞学的类比理论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隐喻仅仅是一个修辞手段,是按照类比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到20世纪后半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的核心和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对语词的修饰或者美化,而且是思维和认知现象,是人用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的一种手段。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Lakoff&Johnson)。这样,隐喻的范围或领域大大扩大了,不但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如诗歌、小说)中,而且大量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语言是隐喻的载体,隐喻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意义等,都是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大隐喻。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Newmark曾指出:英语语

言中有3/4是使用隐喻语言。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也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习语和谚语中。中国学者刘振前、霍兴花在其论文中也提及: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隐喻的频繁使用无疑提高了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引来一波隐喻研究热潮。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二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隐喻汉英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汉语隐喻的喻体根据相似点在我们思维中创新,在译文中建立起与原文一致的喻体寓意相似点。本文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对汉英隐喻的翻译策略重新探索,以推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传播。 2.英汉语中的隐喻对比 美国认知语言学派提出的“隐喻概念系统”(The Systematicity of Metaphorical Concepts)和“概念结构理论”(Theories of Conceptual Structure)非常有效地解释了汉英概念隐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理论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语言、思维、概念、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一些概念隐喻所表达的语义是相同的,但其所使用的表达手段和喻体经常有所不同。换言之,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 【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 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汉英语言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 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言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言有不同的文 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为通过翻译有效地 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 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 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 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关键词】隐喻;认知;汉英翻译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隐喻的含义被不断地扩展,并与人类思维和认 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和 解释隐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莱考夫和约翰逊,他们在其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隐喻不仅仅 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人类认识世界产生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因而对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莱考夫将隐喻视为人们思考、行动和表达思想的系统方式,即隐喻概念。 本文基于隐喻作为修辞手法和认知方式的理论,重点从认知的视角分析隐 喻的汉英互译过程。 三、汉英隐喻的认知异同

隐喻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但各民族通过各自的 隐喻认知认识客观世界时却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我们不仅要重视汉英两种 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共性,更要注重他们之间的个性差异。先看其共性,如 汉英民族都把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作为始源域,把身体各部位以各种方式投 射到不熟悉的外部事物中,即目标域,这就是人体隐喻认知。汉英语言中 存在大量与人体部位相关的隐喻表达,例如,汉语中有“洞口”,英语中 有“mouthofacave”;汉语中有“政府首脑”,英语中有“headofgovernment”等。 再看其个性,如汉英民族由于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方面的 差别,对“东风”和“西风”隐喻的认知理解截然不同。中国地处欧亚大 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春夏季节从海洋吹向大陆的东风或东南风能带来充 沛的雨水,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因此,中国人自古偏爱东风,在中国人 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 “东风报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说。相反,英国地处亚欧大陆 的西部,西面濒临大西洋,每年从大西洋吹来的西风会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朝气。因此,在英国人心目中,西风象征春天、希望,它总能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有一首脍 炙人口的《西风颂》。可见,地域不同,汉英民族的隐喻认知特点也不同。 四、隐喻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1、隐喻的翻译原则 汉英民族之间的认知差异所导致的文化障碍,使得隐喻翻译成为各种 翻译活动中最棘手的问题。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意象的保留。纽马克总结 了隐喻翻译的七种描述性原则,按使用频率它们依次为:⑴将源语的喻体 译为目的语中相同的喻体;⑵将源语的喻体译为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⑶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内容摘要: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认知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因此认知隐喻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认知现象。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认知方式传递到目的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隐喻翻译已经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全面介绍隐喻;第三章为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第四章为结论。 关键词:认知隐喻翻译策略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虽然隐喻研究自古有之,但是仅归类于修辞学之列。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翻译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语境,还应熟捻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本文认知对隐喻进行了全面介绍,研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七种策略。 二.认知隐喻 1.定义 Lackoff和Johnson站在认知的角度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对认知隐喻的定义加以阐释。从功能上看,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事物;从结构上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2.认知隐喻的语义特征

隐喻意义是基本意义与语境作用的结果。束定芳指出认知隐喻具有如下十种隐喻特征:矛盾性、临时性、模糊性、隐喻程度性、系统性、语义映射的选择性、方向性、不可穷尽性、多样性和回复性。 3.认知隐喻的分类 Peter Newmark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类: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形隐喻和复杂的隐喻。简易隐喻指那些格式明显的隐喻;半隐性隐喻专指篇章中出现的只有喻体而没有本体的隐喻;隐性隐喻专指那些喻体不明显,喻义隐晦含蓄的隐喻;复杂的隐喻,指形式和喻义均颇为复杂的隐喻。 4.认知隐喻的功能 隐喻是一种文化反映,它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形成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它富有表现力,可以通俗易懂地表达复杂的认知。 三.认知隐喻的翻译 本章研究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 1.保留喻体的策略 如果在同一喻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喻义,而喻体又不宜代替,那就应该采用保留喻体的翻译策略。此时,应采用保

翻译研究: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1. 引言 在传统的研究中,隐喻只是一个文学工具和修辞方式,即打比方,只被广义地用于指代形象化表达。结构主义语言学更是将隐喻视为一种边缘现象。在后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成为一个核心部分。隐喻不再被当作对语言能力的选择规则的违反,而是变成了通过更基本、简单和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复杂和抽象事物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方式。隐喻不再是一个多余的装饰品。在任何语言中,隐喻本身即是一部分意义。若将其转述必然会损失意义。这种属性决定了隐喻意义翻译的必要性。自从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理解为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和结构,隐喻就开始成为语言的普遍原则,也是建构经验的基本模式。这一认知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隐喻意象的理解和翻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 隐喻翻译 正因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认知语言学家才认为它们是赖以生存的东西。在纽马克看来,文本翻译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方法的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具体问题是隐喻的翻译。由此可以看出隐喻翻译的重要性。 2.1隐喻的可译性 隐喻带有高度的文化特性和美学效果。它的主要功能是使读者感到惊讶。翻译隐喻时,如果不能保留出人意料的效果,或某些文化因

素阻碍了效果的传达,那么该隐喻翻译是不成功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源语和目的语在认知过程的相似及重合程度决定了隐喻的可译性。隐喻传达的信息量越小,结构越简单,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一致时,该隐喻就越容易翻译。反之亦然。 2.2隐喻翻译的分类 隐喻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名词或成语式短语在汉语隐喻里最为常见,而很少为动词。在英语中,最常用的隐喻表达形式仍然是名词。但动词表达的隐喻却常见的多。按照活性和强度,隐喻可分为死隐喻,创新隐喻和处于两者之间的库存隐喻。这三类是最易于辨别的,也被认为是在"翻译分析方面仍然最实用和最全面的描述"。下面将集中于隐喻翻译这一方面逐一分析这三类隐喻。 2.2.1死隐喻翻译 死隐喻是失去了意象的隐喻,通常不会被人们注意。例如"抓住机会","打破僵局",这两个短语都是用具体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抽象的思维活动,但几乎不会有人联想到有关的身体行为。死隐喻已经被词汇化了,其意义相当确定,通常被列入词典定义。 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来看,死隐喻其实就是基本的概念隐喻。它们是从直观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概念域的映射。如英语中的"the legs of a table"、"let's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汉语中的"脸面"、"圈套"、"把握"、"衰败"等。死隐喻的活力已基本消亡,不会构成任何翻译问题。然而,当一个死隐喻重新"复活",被注入了一些新的生机和活力,其隐喻意象突显出来,就成为翻译中应该考虑

汉英翻译技巧之隐喻的翻译

作为一种修辞法,隐喻指的是在语言中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行为或特点。隐喻通常包含主体(比喻对象)、喻体(比喻用语)和喻义(主体和喻体间的相似之处)。 隐喻的使用常常会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而如何精准翻译隐喻的内涵则是英汉互译中的难点。比如汉语中的“驴”和英语中的“ass”都可以用来比喻笨蠢的人,“鹦鹉”和“parrot”都可以比喻重复别人说话的人,“沧海一粟”可以是“a drop in the ocean”,“纸老虎”可以译为“paper tiger”等等;但汉语中“望子成龙”的“龙”却不能译为“dragon”,因为在西方文化里,“dragon”通常是邪恶的象征;英语中的“He is a lucky dog”也不能译为“他是一条幸运狗”,因为在汉语文化中,“狗”也有很多贬义的表达如“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因此,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观念民俗、历史传承、表达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翻译隐喻时还应考虑其所包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采取多种灵活方法,以使其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语境。 关于隐喻的翻译,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总结了七种方法供参考,其按优先次序排列如下:(1)直译保留原文意象;(2)明喻+释义;(3)同一隐喻加释义;(4)用标准的目标语意象替代原文意象;(5)用明喻翻译隐喻;(6)将隐喻转为释义;(7)删除隐喻不译。当然,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隐喻进行灵活处理,选择最为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最大限度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并准确传递原文主旨信息。 01直译 例1又要顾事业,又要顾家庭,现代女性蜡烛两头烧。

基于认知隐喻视角探究网络用语的汉译-英翻译的应用及意义

基于认知隐喻视角探究网络用语的汉译?英翻译的应用及意义 网络用语在使用中具有认知隐喻的特点,所以在进行网络用语翻译时不但要考虑语言翻译的真实度还要切合语言所使用的具体环境,以达到译文与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情境、意义以及形式上的完整统一。认知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得到广泛应用,汉译英翻译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真实贴切就要重视认知隐喻的重要性。本文笔者基于认知隐喻视角下,从网络用语汉译英翻译的应用及意义出发,详细介绍了网络语言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标签:认知隐喻;对等翻译;汉译英;网络用语 一、认知隐喻与网络用语之间的关系 隐喻不仅是语文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同时还是一种认知手段。对于隐喻的理解不仅是依赖于当前的语言环境,更加成为网络语言中主要特征,因此,遵循隐喻角度来理解网络语言的含义需要依据语境特点。此外,隐喻由于具有修辞手法和认知手段两大功能,因此,通过这两种功能体现为说话者和听话者营造看待事物的新角度和新意义。网络用语是指凭借计算机互联网为媒体平台,在网络社交上所使用的语言。简单地说网络语言是语言在网络中的变体,即多媒体方言。使用网络语言可以丰富人们的社会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逐渐改变人们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网络词语使用中,隐喻的两大功能的作用更为显著。 运用隐喻的手法,创造出词语新的概念和意义,与此同时还通过隐喻手法来实现新事物的认知,进而实现新理论的建立,最终实现对人类认知结果和认知方式的影响。因此对认知隐喻影响下而形成的网络用语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意义。网络用语的发展和壮大是多元化语言快速发展的结果,网络语言具有非正式、口语色彩较强的特点,比较容易记忆和深入人心,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在网络语言发展中,隐喻作用较为明显。 例如,“潜水”原意是指为了进行水下打捞、修理、勘察以及水下施工作业而在水下进行携带工具或者不携带工具的活动,后来经过发展,潜水已成为一种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休闲娱乐活动。在网络语言中多指在不表露身份和他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隐秘地进行留言和共享信息查看的行为。“马甲”原意指一种无袖上衣,现意为一人在同一个网络论坛中注册含两个以上的ID,并且同时使用,知名度较高或者相对来说比较常用的称为主ID,其他的不常用的或者知名度不高的ID称为马甲。“灌水”原意指将水倒水容器中去,现多指在论坛中发表文章。“886”原意指数字八百八十六,现意指再见。这种网络语言在使用中可以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达到语言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对网络世界的了解。目前这样的网络词汇较多,比如“虾米”“酱紫”“蛋白质”等,这些词语借助隐喻手法,实现了原词语领域到目标词语领域的映射,在实现新事物认知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创建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创建一、引言 隐喻属于语言比喻方法的一种,与明喻相比,隐喻的内涵更为含蓄且隐晦。汉语读者与英语读者之间因为文化差异、意识形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理解也存在较大偏差。这种情况下,对英语隐喻的翻译难度明显增加。如何在保证留有原文实际含义、减少翻译痕迹并保留原文原有意境的前提下展开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认知语言学可称之为是一种语言的哲学,在其视角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基于此,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上构建英语隐喻翻译思路,对提高翻译质量,加强读者对含有隐喻的文本理解,获取跨文化信息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隐喻的内涵挖掘 对隐喻这种语言现象的探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 关注。古希腊时期的隐喻语言在诗歌、神话中较为多见。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研究的人物,其古典主义理念对后世的西方隐喻语言研究奠定了理念基础。20 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现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目前来说,隐喻从“修辞学”研究深化到“认知手段”研究后,其基本类型可分为四种:并列隐喻、修饰隐喻、注释隐喻、复指隐喻。从语义形式层面上来说,隐喻的一般形式为“A”代表“B”。即通过言语修辞手法实现某一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这种角度上可将隐喻称之为一种暗示性语言逻辑关系,具体可表现为语言、心理以及文化[1]。从结构上来看,隐喻包含本体、喻体和喻底三部分。我国汉语文化中许多成语、谚语、诗词、文章等都具有强烈的隐喻性,甚至可以说隐喻是汉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语文学中“隐喻”这一手法的存在性也较强,这种“含而不露”的语言表达形式具备丰富的意象特征。这种特征使其在文学领域内具备几乎不可替代的感染力渲染以及文学情感表现能力。卡西尔对隐喻的理解较为深刻,在亚里士多德的解释“通过将属于另一个事

浅析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浅析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摘要】隐喻是语言学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下的隐喻翻译也有这十分重要的应用。本文以认识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为理论基础,研究的是《someone like you》一个广为流传的古风译本,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与隐喻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someone like you》 一、引言 阿黛尔的一首《someone like you》唱得无数人肝肠寸断,一时间各路译者大显身手,以中文的魅力诠释这首歌的缱绻深情。其中又有一个文言译本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雅致凝练的笔墨脱颖而出,惊艳四座。这篇译作不但彰显了中文功底的深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在翻译中隐喻的运用有所思考。 二、认知隐喻学的内涵 隐喻是语言学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认知语言学在隐喻的翻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映,并由一般的神经过程所控制。根据这一观点,各种认知之间是一个连续体,而语言不是人的心灵和大脑中独立的“模块”。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在各种

认知能力中,一个主要的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是想象,即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这就是为什么想象机制的隐喻和转喻会成为认知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 Lakoff和Johnson合写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关于隐喻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 mark)。他在《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一文中(2001:106 -113),根据隐喻语义转移的程度,从大到小,把隐喻分成了六种:dead metaphor,cliche metaphor,stock metaphor,adopted metaphor,recent metaphor,original metaphor,并在另一著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2001:84-96)中,他又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翻译隐喻的7种方法。人们逐渐意识到New -mark所提出的翻译方法强调的是隐喻的修辞功能,对人的 思维能力和认知语境考虑甚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研究的重点越来越侧重隐喻的认知功能。 三、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在跨文化交流中,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于实现交流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以期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一、隐喻的认知基础 隐喻,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隐藏的比喻”。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以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概念。这种映射关系通常建立在对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的认知基础上。因此,隐喻认知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 1、语义对等原则 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语义对等原则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好的翻译不仅要表达出源语言的表面含义,还要传递出源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因此,翻译时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言中隐喻含义相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实现语义的对等。

2、文化传真原则 由于隐喻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相关联,因此隐喻汉英翻译中需要遵循文化传真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和内涵,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为了实现文化传真,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3、读者接受原则 隐喻汉英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在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三、隐喻汉英翻译的策略 1、直译法 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能够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意象和修辞特点,实现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例如,“他是个老狐狸”可以直译为“He is an old fox”,这种译法准确地传达了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从认知语言学看有关动物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看有关动物隐喻的翻译 (一)文献综述 对于隐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名著《诗学》( Poetics) 和《修辞学》( Rhetoric) 。他认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这一观点最早由上个世纪80 年代的Lakoff 和Johnson 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正式提出。他们认为人类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此类概念隐喻,如It 's time to get on with your life ,Love is a collaborative work of art 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隐喻本质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表现为具体的源范畴向抽象的目标范畴映射,人们对他们产生相似的联想,并利用对源范畴的感知去解释和表达抽象的目标范畴。这就是隐喻的认知模式,从模式中可以看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必然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与翻译研究的发展十分契合,因而在翻译这些隐喻语言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区别对待。纽马克指出: “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对其一进行修改,要么对其意义和形象进行完

美的结合,林林总总, 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思维模式的形成策略反映出的隐喻思维在语言表达时会显示出相对的相似性与相异性,英汉语在相互转换这些隐喻时,会表现出两种文化共有的、相一致的认知方式,但受到民族、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会体现出不同文化的认知基础。因而在英汉隐喻翻译中既要保留一致性,又要注意区别对待。 (二)英汉语中,取之动物的隐喻有很多,较常见的有以下两类 1.英汉喻体、喻义融合的动物隐喻。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人类思维模式在程式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而许多使用动物的隐喻效果也极其相似。这些隐喻,基于中西方有相似的文化起源或认知基础,他们的喻体与喻义十分接近,融合了相一致的文化共性。下面举几类例子: 谈到驴,中国人会想到用“蠢驴”来骂人蠢笨,还用“犟驴”来骂人脾气倔强、固执。在西方人眼里是驴也是笨和倔的意思,例如:stubborn as a don key 其犟如驴;You stupid do nkey!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 ?你这头蠢驴!怎么会干出那种事儿来?中国人对狐狸没有好印象。狡猾多疑的人被称为“狐 狸” ; 勾结在一起的坏人被称为“狐朋狗党”;而在英语里fox 也没什么好名声。如He is a cunning fox 他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狐狸的狡猾这一特性是中西文化都认同的。 狼在人们心目中最鲜明的印象莫过于凶残、虚伪、阴险与贪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形式简单,语义丰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相似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主观性等本质特征。在汉译英过程中,需要遵循符合英汉文化背景、符合英汉语言表达习惯、英汉意义对接完整、语言通顺优美等原则,采取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喻意为主、喻体为辅,目标语言为主、源语言为辅等汉译方法,从而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目的。 标签: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汉译策略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概念和本质 要理解隐喻的概念和本质,首先要明白隐喻产生的途径和过程。语言的形式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无限的,产生于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如汉语的常用汉字就7000字,英语也只有26个字母,这些汉字和字母的简单组合远远不能反映人们多样化的表达意图。于是,人们便想办法让有限的形式表达无穷的意思,一些形式和客观世界相联系的特质就决定了该形式具有表达多重意思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建立在这样一种客观事实上: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相似、对立、相关、种属等。而相似性可以是性质、颜色、大小、状态、声音、动作、原理、功用等各个方面。于是,人们将两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之间互相指称,往往用具体事物指代抽象概念。因为具体事物比较容易表征,而抽象概念难以描绘。如红色可以表示热情、积极、浪漫、喜庆、祝福等多层抽象含义。当然这种联系有着民族的共同性,每个民族由于生活条件和民族心理的不同,对这种形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理解的时候需要考察特定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思维方式。如美国人认为红色代表战争、恐怖、危险等。这种高效的指称省力、经济,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因此可以迅速得到传播,从而成为民族语言的一部分,成为语言中的化石,成为语言中最底层的一部分,最完美地呈现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经久不衰。这个过程就是语言隐喻的产生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隐喻:基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巧妙地利用人们熟悉的形象、特征、动作或哲理去指称、暗示人们尚不熟悉或不易把握的对象。一般是用具体的隐喻进行抽象的表达。束定芳(1998)认为,隐喻的核心是“用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个事物”,这是非常准确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隐喻的本质概括为相似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主观性。这些本质对英语隐喻的汉译至关重要。 二、英语隐喻汉译的基本原则 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沟通,必离不开翻译。论翻译,就要先明白翻译之标准。纵观古今中外翻译史,谈翻译的学者和著名翻译家有很多,如鲁迅、严复等。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说法。“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影响巨大,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都有很大启发。他主

从认知视角浅谈英汉翻译

从认知视角浅谈英汉翻译 作者:熊希,王斌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5期 摘要:认知翻译学将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翻译学紧密结合。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也对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模式。不同民族认识、感知世界所取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也不 相同。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事物。作为语言研究的一部分,对 于翻译的研究,必须根植于人的思维以及文化。而人的思维方式形成来源于人的体验与认知。 首先分析语言的认知视角,作为语言在文化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翻译的认知视角必然与语 言的认知视角息息相关。本文以语言的认知视角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作为理论支撑,分析英汉成 语翻译、电影名称翻译以及英汉翻译中的隐喻来进一步探索英汉翻译中的认知视角转换。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体验与认知认知视角语言文化 ■ 一、语言的认知视角 结构主义语言观分析文本时注重结构本身,认为语言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意义。但 是结构主义语言观脱离现实世界与人的认知过程。结构主义和体验认知对待语言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只关注语言结构本身,把约定俗成的语言交际平台看成大脑固有的深层结构机制,不 关注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经验背景;而后者,则一切从经验背景出发,关注语符和其产生时间之 间的关系(王斌,2015:27)。地球上有些地带不可能下雪,人们从未见过雪,那么所处这些地带的人们的语言系统里就不会出现有关“雪”的词汇,所以语言是反应所处的环境和世界。自 然环境、人的生活方式、人的思维方式都会直接反映在语言中。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来源 于人对于生活的体验。所以语言是人体验认知的产物。体验认知并不是全面的,如果所处自然 环境中的某些现象比较丰富,对这些现象的认知就比较充分,这个环境中所产生的语言词汇也 就随之丰富;反之,如果这个环境中没有的现象,在语言中也会出现词汇空白(王斌, 2015:27)。人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人的体验也是有局限性的。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人们认识的世界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说不同的语言表达自我。那么说相同语言的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就一定相同吗?答案是否定的,说同种语言的人对同一现象的表达方式仍有不同。同样一个作品,不同人的关注点不同,对作品的评论也就不会相同。看待世界有“视角” 区别,语言也有视角性,而这种视角性也会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发生改变。语言的视角能从很 多方面解读:比如语音的情感视角、语言的物象视角以及语言的概念结构视角。高速发展的世界,人们被要求成为具备双语甚至多语能力的人才,但是在表达最深刻情绪时人们往往还是会 选择用自己的母语表达,即使是生活在国外几十年的华侨,外语表达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毫无障碍,但是在最想表达情绪的时刻还是依然选择母语。母语不是普通话,而是方言、俚语。所以 母语不仅通情也通事。之所以如此奏效,是因为母语作为文本激活的物理载体,能够引发相同 的体认背景和相同的体验解读方式,从而建构相同的交际事件,即意义(王斌,2015:28)。 像普通话中“姑娘”多指没有结婚的年轻女孩。但是在很多方言里,比如武汉话里,有“女儿”的意思。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语音情感的视角也得到了统一。“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媳 妇都是别人家的好”“邻家芳草绿,隔岸风景好”都表达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以及人们 的贪婪,英文的表达方式是“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我 们把这些俗语中要表达的想法看作是老子所说的“道”,汉语和英语通过不同的物象呈现,也 就是老子所说的“器”。一“道”可用多“器”来呈现。反过来,人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器” 中找寻相同的“道”。然而,同一个“器”也可承载不同的“道”。道器之间并非是截然相对的,道器还可以相互转换,或合二为一。而同一种抽象概念或现象、事件可以用不同物象或物 象视角关系来呈现,这就是“一道多器”(王斌,2015:30)。grass除了表示自然界的“草”,

课题研究论文: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学科教育论文 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认知隐喻理论以及话语理解 Lakoff等人将隐喻比作为基于人的身体经验的一种思考方法,是人的认知基础、思维基础、语言基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是人的行为基础。语言带有一定的隐喻性,隐喻能够使人的语言产生更强大的力量,隐喻通过将人们日常所常见的、不难理解的、具体的事物作为喻体,能够将陌生、难懂以及抽象的事物表现出来,让人们对难以认知的事物能有更好的认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认知途径。 话语理解在认知当中属于一种过程,是通过在人的语言当中提取相关信息构建一种有意义具体事物的过程,通过意象图式,话语理解能够找到更好的交流平台,能够让话语理解找到更具有相关性的信息,有利于认知过程的系统化。 二、认知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方法论

翻译是一种需要综合多方面,从各个方面进行理解和考量的认知活动,如果没有掌握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认知隐喻理论进行翻译活动有助于促进翻译人员的认知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文章想要表达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将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全面准确地翻译出来。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认知隐喻理论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隐喻意识。隐喻意识是人类对隐喻的发现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很多隐喻,它们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以及理解事物,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较好地发现隐喻并且利用隐喻。要想运用认知隐喻理论促进英语翻译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让学生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隐喻,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二)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中的翻译作用。隐喻能够很好地促进语言的生成,研究发现,在日常词汇中,100个词汇当中有将近70个词汇能够通过概念隐喻进行一定程度的认知,绝大部分喻体词汇与实体概念词汇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般词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隐喻理论对词汇进行相关性解释,通过概念隐喻对词汇进行解释,能够更加具体、形象地将词汇的完整意

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研究

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研究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汉英语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本文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隐喻汉英翻译对比意义应用技巧对比研究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该词由“mew”和“pherein”合成,意思分别为“over”和“to carry”,由于metaphor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转换运动,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到的两种事物,一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因此隐喻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喻体的某个特征,即联想意义被映射到本体上,形成隐喻意义,隐喻的形成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和主观认知活动,而这也正是汉英隐喻对比研究的基础。本文主要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作一个探讨和比较,从跨文化角度来探讨汉英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1 隐喻的含义 “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在…之后”,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或“转换”。合起来表达就是“转换之后的含义”。隐喻是以”相似”(likeness)和”联想”(association)为基础的,也即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种语言现象,是不同类事物间的比较。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思维现象,是用甲事物来理解或解释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段。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思维中,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2 隐喻汉英翻译对比的意义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隐喻反映了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特征。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丰富的隐喻现象,由于人类认知结构的相似性,英语和汉语中的喻义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性;同时,由于中西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喻义又有不同之处;甚至可能同一喻体在一语言中有喻义,而在另一语言中却喻义空缺。通过对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运用,能够地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间的异同,掌握一定的隐喻汉英翻译技巧,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准确地翻译出附加在词语上的文化信息和隐喻意义。 3 隐喻汉英翻译的应用技巧 通过比较英语隐喻和汉语隐喻的文化相互关联性和文化缺失性,分析隐喻的汉英翻译的各种困难、问题和前人的一些尝试,隐喻汉英翻译可以参照如下应用技巧: 3.1巧用隐喻主体特征的一致性 汉语隐喻原文经过翻译之后原文的喻体特征连同寓意能够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下来,译文中的对应喻体及寓意与原文的喻体及寓意保持基本一致,使英语译文读者能够产生与汉语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和感受。如: ①将“公关面前耍大刀”翻译为:Show off your techniques of using a sword

认知语言学的汉英隐喻翻译方法探究

认知语言学的汉英隐喻翻译方法探究 【摘要】作为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译者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认知活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人们认知的一种工具。对于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将在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指导下探讨汉英隐喻翻译的具体方法。【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语言学 引言 在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对隐喻的释义总是停留在语言修饰模式的阶段,汉英双语词典里认为隐喻是比喻的类型之一,可以不用‘好像’‘像’‘如’等比喻词,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是’‘也’‘成’‘就是’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外一种事物。(《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2295)。美国语言学家matthews(1971)曾把隐喻定义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通过它,一个通常被用于某种物体,动作的单词或表达被扩展到另一个物体或动作上(matthews,r.j.1971:413-4 25)这也是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缺失和喻体内涵错位的根源之一。隐喻翻译中经常出现与喻体内涵不对应的译文,这促使人们对隐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隐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以lakoff 和johnson提出的隐喻的新观点构成了西方隐喻研究的核心,使隐喻研究冲破修饰学和文学的传统隐喻理论的局限,成为认知科学的范畴。他们的新观点是:“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还存在

于思维和行动,我们平时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是语言深层的认知机制,构建了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动的方式”(lakoff,johnson,1980:3-4)。 隐喻不再被看做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也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上升为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感知和概念客观世界事物的主要认知活动,在人们认知过程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对我们开展隐喻翻译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隐喻认知对汉英隐喻翻译的启发 当代认知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一种感知、评估,解释世界的方式。人们认知隐喻是也是以认知者经验为基础,通过思想深层的认知网络,接通认知者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刘法公,2008)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工具,汉英隐喻比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有了思维才有隐喻,才有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才能展开汉英隐喻对比,完成恰当的汉英隐喻翻译。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引入到汉英隐喻翻译研究中,开拓隐喻译者的翻译思维,促进他们以隐喻认知者经验为基础,调动思想深层认知网络,建立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桥梁,从而找到改进汉英隐喻翻译的新方法,提高汉英隐喻的质量。隐喻汉英翻译要求译者运用思维搞清楚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特征 的内涵,通过语义特征的比较建立两者的隐喻关系,而这个隐喻关系也是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才能完成,在解读原文喻体内涵时候,通过比较对汉英文化意象进行转换而不是抹杀掉原文喻体的特征,因为失去了那些带有深远历史文化内涵的喻体特征,意象也就完全消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 作者:张萌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1期 内容摘要: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二者有不少共通之处。本文重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隐喻英汉互译过程,通过举例的方式探讨隐喻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钻探的是语言普遍性规则与人类认知规律之间的关联。(李福印2008:14)是一门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语言研究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学派。该学派认为语言是认知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客观世界的同一认识,不同民族语言的共性不是语言形式的共性,而是人的认知心理的共性。(赵艳芳2002:13)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理论上讲,任何一种语言形式我们都可以理性的解释它。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现象,包括非常规语言现象,它背后总存在着一种认知规律。”(汪立荣2004:272) 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义,所以隐喻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重点。语言学不再是对语言内在特征的独立解释,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有力手段。本文将侧重点放在了认知方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剖析隐喻英汉互译,通过举例的方法探究隐喻翻译的方法。 1.隐喻的定义 隐喻是一种以乙事物的名义描述甲事物的修辞手法。(陈道明,2002)诗歌中使用最普遍。其比较通常是含蓄的;明喻中的比较则是相对明确的。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能指出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而且不使用喻词。通常情况下,隐喻包括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喻底(ground)三个部分。(程同春,2005:36)。例如:Don’t blame him.He’s just a stupid donkey.这句话中,he是本体,donkey是喻体,stupid是喻底。罗念生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罗念生,1986) 2.隐喻的翻译方法 译者在翻译隐喻时有多种选择:意译以传递准确信息,或稍加修改,或直译,不改变其句式以求文本形式对应。这些都与语境因素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然而,传统的、为大众所接受的隐喻翻译方法通常是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法。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它以认识主体与实际经验背景相关的多重互动为认识基础,译者应对源词表达的意义有透彻的理解,并将其转述为目的语,刻画出作者笔下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5:1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