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抽动症论文:多发性抽动症从肝论治

多发性抽动症论文:多发性抽动症从肝论治[摘要] 根据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表现,本文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与心肝脾肾等关系密切,但主要病位在肝,属中医的"肝风"症,重在治肝。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关键词] 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症(ts),是一种慢性、多发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以头面、肢体和躯干等部位运动肌快速抽动,有不规则发作间歇期,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眨眼、皱眉、耸鼻、努嘴、面颊抽动、点头、摇头、耸肩、四肢抽动以及抽鼻声、干咳声、清嗓声等症状。本病多见于学龄儿童,以5岁—12岁多见,男孩多于女孩,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现代医学认为,t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明确,有人认为本病与精神因素,遗传因素,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特别是与多巴胺功能异常及心理因素有关,治疗多选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副作用较大。近年来在用中医药治疗治疗ts方面有较大进展。有从肝肺论治者,采用疏风通窍,熄风化痰通络等治法[1],有从肝脾论治者,治以疏肝理气、平肝熄风,健脾祛湿化痰[2,3],有从肝肾论治者,治以滋肾平肝,熄风涤痰[4],有从心肝论治者,治

以滋阴熄风,平肝潜阳[5]。本文从肝论治,重在治肝。

1 病因病机

ts,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有关该病的论述和描绘,早已有之。《小儿药症直诀?肝有风甚》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至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胜任,故目连劄也”,《张氏医通》云:“瘛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经脉驰疭也,俗谓之抽”,《温病条辨?痉病瘛瘲总论》曰:“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挚、搐搦,古人所谓瘛也”《内径》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幼科证治准绳?慢惊风》:“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瘈瘲渐生。其瘈瘲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不已”这些描述与多动症患儿临床表现十分相似,而且多与肝风有关。

本病的发生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患儿母亲妊娠之时有疾或突受惊恐或有产伤等,从而累及胎儿,形成先天禀赋不足、心肾亏损、神智不安、髓海失养等;二是由于当今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溺爱过度,一旦被责罚训斥或索要不遂,易气滞肝郁,郁而化热,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从而出现多动症的临床表现。[6]本病的发生与心肝脾肾等关系密切,但病位主要在肝,属中医“肝风”证。

2 治疗

多发性抽动症是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所致。对于该病的治疗,要先了解肝的生理特点和喜恶。肝为将军之官,肝喜条达恶抑郁,肝体阴而用阳,主筋藏魄,其志怒,其气急,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开窍于目,为罢极之本。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选方用小柴胡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半夏,党参,菊花,钩藤,僵蚕,全虫,蝉蜕,白芍,龙骨,牡蛎,甘草。小柴胡汤不仅为和解少阳之主方,还为“升清降浊,通调经腑,和其表里”之剂,故临床用小柴胡汤为主,加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镇痉安神,并可化痰、收敛固摄;菊花入肝经,滋肝阴,清热明目;钩藤平肝熄风;僵蚕、蝉蜕疏风清热利咽;白芍柔肝。诸药合用,共成平肝熄风,滋阴清热、镇痉化痰之功。临床每获疗效。

3 调护

多发性抽动症的患儿常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因素症状加重,患儿常有轻度的抑郁或焦虑等表现。故本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患儿和家长的心理、情绪的调理,强调家长避免指责或强行阻止抽动的发生,指导家长对患儿多给予安慰和鼓励,少指责打骂,使患儿尽量保持良好的情绪,减轻患儿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避免过度劳累和看过于刺激

的书籍和电视,不要玩电子游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宜清淡,不进食兴奋性、刺激性的饮料,注重均衡的营养。为患儿营造一个温馨、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4 病案举例

患儿,男,7岁,2008年2月26就诊。一年前出现皱眉眨眼,耸肩,喉中发出吭吭声,注意力不集中。家长起初认为坏毛病,常加以训责,症状反而加重。患儿脾气暴躁,喜和家长对着干,睡眠、饮食尚可,舌淡苔白,脉弦滑。诊断为:肝风内动,痰湿停蕴。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党参10克,菊花10克,钩藤10克,僵蚕10克,蝉蜕10克,白芍10克,生龙牡各20克先煎,甘草6克,6剂水煎服,同时强调家庭教育,嘱咐家长给予安慰和鼓励,避免精神刺激,饮食清淡。二诊时症状大减,患儿性情平和,舌脉如常,原方继服2周,诸症悉平,巩固2月,未见病情反复。

参考文献

[1] 李小晨,秦伟林.小儿病名医密验绝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321.

[2] 张力.平肝熄风化痰法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

73例[j].中医杂志.2007,6:532.

[3] 李道五.僵蚕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j].中医

杂志.2007,1:62.

[4] 韩新民,朱先康,王敏华.定抽颗粒治疗抽动秽语综合症的临床及机制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41.

[5] 李小晨,秦伟林.小儿病名医密验绝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322.

从不同主症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证心悟

从不同主症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证心悟 张涛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儿七科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1]。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头部、躯干、四肢局部肌肉的小抽动,或喉部发出奇特的叫声。本病患病率高达3%[2],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病因复杂,治疗周期长且易反复。中医临证多从“肝”从“风”论治[3,4]。其病因是多方面的,虽与“肝风”密切相关,但与肺热、痰火、心火、肝火、脾胃不和等亦有关系[5],临床表现各异。故笔者在平肝息风的同时,又从不同主症入手,审症求因,审因知机,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临证心悟颇多。兹结合验案总结如下。 1 面部症状,突出从肺论治 承刘弼臣老中医“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6]。小儿肺常不足,易为邪侵,肺金宣降不及,则肝木有余而亢动;且肝肺相通,有经脉相连。故此虽属“肝风症”,但治肝而不忘调肺,肝肺同治[7],以肺为先。本法适应证为头面部抽动症状为主者,常见摇头、挤眉、眨眼、耸鼻、吸鼻、咧嘴、噘嘴、嘴角抽动、伸舌、吹气、耸肩、清嗓子、扭头、点头、摇头等。常伴有感冒症状,如咽红、咽痒、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喷嚏等。且平素易患感冒,感则症状加重或反复。或易患过敏性鼻炎、咽炎、结膜炎等,且多按此类病而久治不愈。此以“风邪犯 肺,引动肝风”[6],外风引动内风,宜疏外风以息内风,自拟清肺息风汤。药用辛夷、苍耳子、玄参、板蓝根、山豆根、天麻、钩藤、半夏、全蝎、白芍、木瓜、伸筋草。方中辛夷、苍耳子宣肺通窍畅气机,玄参、板蓝根、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防止外风引动内

李中正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治

李中正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治 李中正医师行知堂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大多在2-15岁发病且男孩多于女孩,是一种以慢性反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症状有面部表情肌、颈部或四肢、腹部肌肉的收缩,反复快速且不规则,或伴有异常的声音、多动或情绪障碍。属于中医学“痉病”、“虚风内动”、“筋病”等范畴。 小儿抽动症的定义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现在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在临床上研究很多,但是关于它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临床上西医常使用氟哌啶醇,硫必利等神经阻滞药,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副作用比较多,可见头晕、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而且容易反复。所以家长也会选择中医来进行调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普遍认为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能达到90%以上。中医治疗本病多从调节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及患儿体质方面入手。 在中医学上,以前曾有人把其归属于慢惊风。从临床上看,孩子的神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它应该属于《内经》上所讲的五体病。所以,通过临床实践,今把它归属于“痉病”,“虚风内动”或者是“筋病”的范畴。属于五体病之“筋肉瞤动”问题。 古人有没有这样相关的论述?这个病症从文献上来看,个人认为早都有了。但是现在这个病多见了。抽动症是一个慢性过程,它不急、不险,临床上属于一个慢性病。有研究认为近年该病的发病率为0.05%-3%,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抽动症实际上是一个筋膜的抽瘛,肌肉的瞤动。与之相关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有“风盛则动”的论述。在《伤寒论》里就明显了,在论述发汗峻剂的大青龙汤时,有这样一句话:“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厥逆什么表现呢?“筋惕肉瞤”。条文里紧接着说“此为逆也”,也就是说误汗导致了肌肉抽动。临床上很多孩子是在发热治疗过以后,不到一两个星期就出现了抽动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多发性抽动症(TS),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性疾病。本文从脏腑辨证和其他辨证施治两方面对近年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辨证论治综述 多发性抽动症(TS)[1]是抽动障碍(TD)中病情较重的一型,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快速的、无目的的单一或多部肌群的收缩,如眨眼、皱眉、努嘴、耸鼻、点头、吞咽、打呃、咯声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并可共存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或其它障碍。多见于5~12岁儿童,男女发病之比3~5:1,患病率为0.1%~0.5%。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由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致。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泰必利、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类药物,但疗效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多。中医古代文献没有对抽动症病名的记载,历代医家多将其归于”瘛疭”、”慢惊风”、”抽搐”等。中医治疗本病,标本兼顾,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笔者将从脏腑辨证及其他辨证方面对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脏腑辨证论治 1.1从肝辨证论治朱先康[2]等认为抽动皆属于风。小儿生理特点是肝常有余,肝属于木而主风,风善行而数变。受邪或气滞郁热而导致肝木旺盛。自拟定抽颗粒平肝息风,组成:胆南星6g、郁金10g、石菖蒲10g、远志6g、天麻10g、柴胡6g、钩藤10g、菊花5g、白芍10g、生地黄10g。临床观察愈显率为70.0%。 1.2从肝肾辨证论治张骠[3]等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提出肾虚肝亢、风痰内扰为基本病机,病位主要在心肝肾,肝风及痰火为主要致病因素,滋肾平肝、息风化痰为基本疗法。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1.3从心肝辨证论韩斐[4]发现本病复发较难控制,结合临证经验提出了新思路:①心主神明失常为病理基础;②秽语为神明失常的表现;③肝风为外在表现;④其他脏腑的影响。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应责之于心和肝,但人体是一个整体,还应顾及其他脏腑对心、肝功能的影响。 1.4从肝肺辨证论治冯振娥[5]等根据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表现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与肝风内动、肺阴不足有关,治疗从肝肺入手,以滋阴熄风、养阴润肺为主。临床辨证论治:①肝血不足、血虚生风--养血熄风;②肝阴不足,阴虚风动--滋阴熄风;③肺阴不足,风痰鼓动--养阴润肺。 2其他辨证施治方法

石菖蒲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研究

石菖蒲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石菖蒲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方法:收治多发性抽动症患儿60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异功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且加入石菖蒲治疗;对照组给予异功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石菖蒲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石菖蒲;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又称Tourette综合征或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的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属于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可表现为摇头、耸肩、瞬目、皱眉、鼓腮、张口、踢腿、喉间吭吭声等不同程度的不自主运动。好发于2~12岁的儿童,男性较女性多。本病病程较长,可反复发作,也可随年龄增长自行缓解或加重。笔者研究石菖蒲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疗效,来源于教育部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研究课题“石菖蒲用于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研究”,是2014年度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研究课题“刘玉书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研究”的分支研究。刘玉书教授每年接诊病例400余人次。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应用石菖蒲配合异功散合天麻钩藤饮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资料与方法 2016年7月-2016年11月收治多发性抽动症患儿60例,均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与儿童诊疗中心连续服药1个月以上,年龄7~9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7.77±0.73)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67±0.80]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多发性抽动症—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素梅医案分享

多发性抽动症—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素梅医案分享多发性抽动症(TS)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主要表现为头面部、肢体或躯干部肌肉抽动与暴发性不自主发声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常伴有其他心理行为异常。大约有2%-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这种问题。并且常伴有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学习障碍、物质滥用、情绪障碍等儿童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社会功能和康复。王素梅教授对中医药治疗Ts有较深的造诣和研究,笔者有幸跟随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中医古籍中无多发性抽动症病名,但依据其临床症状,多归属于“慢惊风”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风盛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亦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后代医家认为本病外因可归属于风、热、火,内因为肝血(阴)亏虚,肾阴不足,脾虚痰聚,心火扰动。心肝火旺,内风扰动,则发抽动:肝肾之阴不足,筋脉失养,则生瘪痰;脾虚痰聚,流窜经络,引动肝风,风痰互扰,致本病发生。王素梅教授主张治疗小儿TS,在祛风止痉基础上,要结合病因及兼证进行五脏辨证,审证求因,而后遣方用药,才能收到较好疗效。1.脾虚风动型脾为生痰之源,小儿又“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或疾病所伤,损伤脾胃,脾虚不运,痰湿内生,蒙闭心窍,流窜经络,

则生本病。其症见不自主面部、四肢抽动,脾气怪庚,喉发怪声,纳差,面色不华。故其本在脾虚,标为风痰扰动,治以健脾化痰、祛风止痉,取方二陈汤加减。病案举例:李某,男,6岁,2008 年2月初诊。不自主抽动3年。患儿于2005年4月感冒后出现耸肩、手指抖动等症,未予重视。06年7月症状加重,至多家医院就诊,先后口服中药4月余,疗效欠佳。现慕名来诊,症见眨眼频繁,咽部不自主发声,偶有鼓肚,纳差,面色萎黄不华,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王教授认为本病属脾虚,风痰内扰,治以健脾化痰,息风通络。处方:青陈皮各10g、半夏9g,获荃10g、炒白术10g、淮山药10g、防风10g、白附子6g、白芍10g、地龙10g、木瓜15g、伸筋草15g、谷精草10g、葛根20g、川芍6g、决明子10g、胆星10g。7付,水煎服,日1剂。二陈汤加山药、胆星健脾化痰;防风、白附子、川芍、地龙祛风止痉;白芍、木瓜、伸筋草柔筋止动;决明子、谷精草疏风明目;葛根生津止痉,引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息风止痉之功。1周后复诊,眨眼、发声明显减轻,效不更方,上方随证加减治疗3个月,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发。2.肝亢风动型肝为刚脏,主动,在志为怒,体阴而用阳,为罢极之本,主人体生发之气。小儿肝常有余,若内外因致肝气不舒,气郁化火或肝阳偏亢,则引动肝风,风盛则动,故发抽动。其症见抽动有力,喉中发声响亮,性情急躁易怒,面色红。治以清肝泻热,息风止痉,方用泻青丸或龙胆泻肝丸加减。病案举例:孙某,男,12岁,2008年1月初诊。患儿主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采用中医疗法治疗文献情况。方法文献来源于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关键词或题名限定为“抽动症”,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年1月~2016年7月,文摘为“疗效”或“治疗”,了解中医治疗本病概况。结果共574篇初选文献,将非中医疗法、综述格式、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类文章剔除,共获取合格文献236篇。依据治法进行分类,其中内外合治41篇,占17.4%;辨证论治等内治法132篇,占55.9%;耳压、针灸等外治法63篇,占26.7%。164篇有效率≥90%,占69.5%。其中内外合治法总有效率≥90%共36篇,占87.8%;外治法共43篇,占68.3%;内治法共85篇,占64.4%。结论通过分析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采用中医治疗的文献可见,运用中医疗法治疗本病临床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儿预后,对保障其远期生活质量价值显著。 标签:中医疗法;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慢性障碍性疾病,以儿童时期多见,临床特征为各种发声障碍及肌肉无意识反复抽动,可同时有强迫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问题伴发[1]。常有异常秽语及仰颈摇头、眨眼皱眉等行为。若未及时开展有效治疗,易严重影响儿童的心智发育。中医药用于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本次研究就近十年采用中医方案对本病治疗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筛选文献 文献来源于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关键词或题名限定为“抽动症”,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年1月~2016年7月,文摘为“疗效”或“治疗”。 1.2 纳入标准 在2007年1月~2016年7月发表文献;运用中医疗法治疗,如针灸、中药等;观察效果类文章。 1.3 排除标准 (1)理论研究类;(2)综述格式;(3)个案报告;(4)经验总结。 1.4 分析方法 经对全文阅读,对文献年份、患儿数、临床总有效率、针刺取穴、辨证用药等信息获取,在Excel工作表录入,对各部分数据获取结果分析。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对病名的认识 多发性抽动症,査阅古代文献得知,传统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现代医家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多将本病归属于“抽搐”、“筋惕肉膶”“惊风”“心悸”“肝风证”等范畴,古代典籍中多有对其论述,具体介绍如下: 《素问》曰:“风胜则动”、“善行而数变”、“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中记载:“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五脏所主篇》中的“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证治准绳·幼科・慢惊》曰:“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牌土,胃为牌之府,故胃中有风,瘈疭渐生,其瘈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垂下,时复动摇不己,名曰慢惊”。《审视瑶函》有云:“目劄者,肝有风也。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而不能任,目连劄也”。《伤寒明理论》中有记载:“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俗谓之搐者是也”。 对病因病位的认识 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病位在肝,与心、牌、肾密切相关。而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先天因素、外感六淫、饮食因素、情志因素等。 (1)先天因素 《颅囱经》记载:“小儿瘦疴,盖他人之过也。”《医学正传・小科科》:“夫小儿之在胎也…辛辣适口,胎气随热……皆能令子受患。”小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亏虚,脾胃薄弱,肾精不足,脏气赢弱,易于感触诸疾。张莹莹等人研究发现母体在孕期调摄失宜,容易导致小

儿“禀赋”不足,更加容易患有多发性抽动症。朱先康认为父母体质较弱、母体孕期不良因素、围产期伤害、脑外伤以及脑缺血缺氧等均可导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 (2)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多以风邪为主,“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而抽动症多以头面部抽动为初始症状。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易于感受六淫之邪。风邪,其性轻扬开泄、善行而数变,故临床可见患儿抽动部位交替出现。陈秀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与外感病因有关。谭雅婷的研究提示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预后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以上研究均表明外感六淫可致本病发生。 再者,外感六淫之邪皆可引动伏邪,从而加重风邪而致病:外邪入里化热,耗伤气血津液,阴阳失衡,肝阳偏亢亦可发为本病。 (3)饮食因素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小儿五脏六腑皆未发育完善,脾常虚,运化功能相对较差,如若喂养方式不正确或者饮食没有节制,容易导致脾胃受损,脾为生痰之源,气虚则易生痰、生风,发为本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失常,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而出现肌肉抽动。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失调则痰浊内生,木克牌土则肝风内动,肝风挟痰上扰发为本病。过食辛辣或肥甘厚味者,饮食停滞中焦,则会出现脾胃积热,热盛生风,风气内动而致病。 (4)情志因素 《温病条・解儿难》曰:“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不可不察”。万全认为:“儿性执拗…思则伤脾,昏睡不食…怒则伤肝,啼哭不止…惊则伤心…恐则伤肾,令儿成痛”。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面对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家长对于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使得小儿气郁不畅,肝失泄,肝郁化火,肝风内扰,或忧思过度,内

韩新民教授治疗儿童抽动症的经验

韩新民教授治疗儿童抽动症的经验 抽动障碍(tic disordeb TD),俗称“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11-2]。起病年龄2~12岁,以5~10岁最多见臼1,通常在10岁的时候病情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报道指出¨1,短暂性抽动障碍在学龄儿童发病率达到20%,TS综合征发病率o.26~3.8%’慢性运动性抽动障碍发病率o_3~5%,慢性发声性抽动障碍0.25%~0.94%。 中医根据其疾病特点认为其属于“肝风证”、“慢惊风”、“抽搐”、“瘛痰”、“筋惕肉瞩”等范畴。现将韩新民教授治疗儿童抽动症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从心肝火旺论治 韩新民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多从心肝火旺论治'51,是因小儿体属“纯阳”,“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心火易亢,肝木易旺,加之目前几乎均为独生子女,受家长溺爱,教育失当,易引起心肝火旺之症。《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心藏神……肝藏魂。”小儿“心常有余”,则心火易亢;“肝常有余”,则木火易旺,引动肝风,引起抽动症状。此证型患儿抽动频繁有力幅度大,伴或不伴发声、秽语,声音高亢,多伴有脾气急躁易怒,目赤面红,多动难静,大便干结,舌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有力或滑数。方选经验方安神定志灵合千金龙胆汤加减。 基本方组成:醋柴胡、黄芩、连翘、决明子、钩藤、郁金、石菖蒲、天竺黄、当归、益智仁、夏枯草、炙远志等。方中夏枯草、黄芩、连翘苦寒清泻心肝之火;醋柴胡、郁金疏散肝郁之热;决明子清肝火、平肝阳,泄热通便;天竺黄清解无形之痰;钩藤平肝熄风止痉;石菖蒲豁痰开窍;全当归养血活血,滋肝之阴,润肠通便;益智仁补肾益智;炙远志祛痰开窍,宁心安神;全方共奏清心平肝、熄风止痉之效。 2.从肺论治 气机紊乱与“肺”密切相关,因小儿“肺常不足”,且肺位最高,

多发性抽动症论文:多发性抽动症清心平肝针刺临床研究

多发性抽动症论文:多发性抽动症清心平肝针刺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通过观察以清心平肝法为治则设定的针灸处方对心肝火旺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应用,评价其疗效,并初步探讨此 方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寻找有效的中医治法。方法:在综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及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观察对象,给予针剌治疗3个疗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以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记录治疗前后主症等变化,观察病例症状缓解情况,并对疗效好转及以上者随访3月,排除暂时缓解对疗效判断的干扰,并了解复发率。结果:本临床试验实际纳入病例数24例,经治疗后YGTSS总分11.50(16.75)低于治疗前21.50(33.25),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减分率为(58.29士28.29)%;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95.83%;治疗前后除发声性抽动强度积分和干扰性积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其余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各项量化评分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前后综合损害程度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24例患儿显效12例(50.0%),好转9例(37.5%),无效3例(12.5%),总有效率为87.5%,临床观察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随访亦未发现复发或加重病例。结论:采用清心平肝法,针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能明显改善患儿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及综合性损害,且无明显副作用。 【英文摘要】: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treating Tourette’

s Syndrome (hyperactivity of heart-liver fire type) in children with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explore its mechanism, then provide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Tourette’s Syndrome.Methods:Clinical research:In this study, A prospective self-control study was applied in 26 children with TS, we establish studying standards, and given them acupuncture treatment,10 times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were treated with 3 courses. Symptomatic effect, integral of 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 (YGTS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21 cases of Tourette’s Syndrome in remission being followed up for 3 months were analysed for relapse rate.Results:Except for 2 amotic cases, there were 24 cases totally. The total YGTSS score and decrease rate showed significance (P<0.01). The scores of motor tics and vocal tics were marked improved than before treatment(P<0.01 or P<0.05).The results of clinical observations showed 12 markedly effective cases (50.0%),9 improved cases (37.5%) and 3 ineffective cases (12.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reaching 87.5%. None of these children had any adverse reaction to acupuncture treatment. After follow-up visited the objects which finished the observing and acquired effects three months later, recurrence rates were only 0(0/5).Conclusion:By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 导读:依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从肝、脾、心、肺、肾五脏功能失调角度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特点,并依据不同症状,归纳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多发性抽动症(T ourette syndrome, TS)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于儿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的、简短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刻板动作或发声,如眨眼、皱眉、噘嘴、耸肩、踢腿及喉中不自觉怪声连连,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学习障碍等共患疾病。目前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西医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治疗,服药周期较长,且副作用明显,导致治疗缺乏良好的依从性。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多地用于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治,本文通过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五脏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提供理论依据。 1.五脏辨证的理论依据 《小儿药证直诀》是北宋儿科大家钱乙所著。钱乙,字仲阳,郓州人(今山东东平人),行医50余年,善于变通古法,化裁古方,他继承前人辨证思想,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五脏辨证理论体系。《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学术观点,并记载了五脏与疾病的关系:“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不但系统归纳了常见病的临床表现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并且为五脏辨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从五脏辨治多发性抽动症 2.1 从肝辨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胜则

中医-张士卿调肝理脾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张士卿调肝理脾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甘肃省名中医张士卿,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名中医,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士卿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对小儿外感发热、呼吸、消化、精神、神经系统等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有独到的见解和确切的疗效。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的快速抽动,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该病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强迫行为,发病后较难迅速控制,病程持续时间长,病情反复难愈,时好时坏,可以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病情严重者,可影响就业,故已引起患儿家长的高度重视。 脾虚肝旺为本,风痰阻络为标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但由于小儿有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其脾胃发育未臻完善,运化和吸收能力有一定限度,常因各种原因导致脾胃不足、运化失司。同时,由于肝主升发,而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生机旺盛,故其肝阳易旺。明代医家万全把小儿这种生理、病理特点归纳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正是由于小儿这一生理特点,因此,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过程中的各种内外因素都极易影响肝脾功能异常,最终导致肝脾失和。 在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基础上,常可由于禀赋不足,或五志过极,或感受外邪等因素,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肝失疏泄,郁而不达,久则亢极生风。宋代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中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则上干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这里明确指出肝风为导致“目连劄”(眼目不自主眨动)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一旦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极易导致运化失司。“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则易聚湿成痰。中医认为“怪病多责之于痰”。痰与风交结为患,痰随风动,无处不到。若风痰内阻,上干清窍,则出现眨眼、皱眉、撇嘴等症;上扰咽喉,咽喉不利,则怪声连连;若风痰窜扰至筋脉、肌肉,则可出现四肢不自主抽动等症。风痰内阻日久,亦可郁而化火,见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若久病及络,瘀血内生,则使其痰瘀内伏,病情迁延难愈。 张士卿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涉及到诸多脏腑的功能异常,但其根本病机在于脾虚肝旺,而多伴风痰阻络之证。

小儿王“刘弼臣”之子安仁堂刘昌艺:从肝肺论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安仁堂专家刘昌艺:从肝肺论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中医“痉病”和“肝风”的范畴,主要病因为风和痰,病机关乎五脏,本源在肝,病发于肺。 ●治疗侧重从肝与肺论治,在用具有疏风宣肺,利咽通窍功效经验方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症状,结合饮食、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由于本病病情复杂多变,短期很难治愈,停药后甚至在服药期间也容易反复或加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强调护与预防,需要患儿家长积极配合。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现代儿科临床常见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大多数患儿同时伴有多动的表现,故又称之为“多发性抽动症”。临床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的运动肌(头、面、肩、肢体、躯干等肌肉)快速抽动,交替出现,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言语断续。具体表现为眨眼、点头、噘嘴、皱眉、耸肩、扭颈、抬臂、踢腿、鼓肚等;喉肌抽动则出现轻咳、喊叫怪鸣,甚至口出秽语、咒骂等。 本病从1825年由法国医生图雷特斯首次报告后才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其病因病理进行探索和研究,但迄今仍无明确的结论,在治疗方面也无特效药物。临床上常以镇静剂来治疗,不但效果不理想,而且副作用较大。我们用中医药治疗配合饮食、精神等调护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机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学虽无此名称,对其症状描述却有类似的记载。以抽动而言,早在《内经》中即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论述。《金匮要略·痉湿暍篇》叙述了太阳病致痉,痉病就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病变,其发病原因一是由于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受病拘急而成痉之“刚痉”;一是津血虚少,不能营养筋脉以致抽挛僵仆之“柔痉”,本病应属于“痉病”的范畴。《内经》中还谈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胜则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故凡一切抽动、搐搦、痉挛、震颤都为风邪偏盛之象,因此本病应属于肝风。有关秽语方面,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云:“三阳并而上升,故火炽则痰涌,心窍为之闭塞”。属于痰火上扰,心窍被蒙,神志逆乱而发。基于上述,我们认为本病应归属于中医“痉病”和“肝风”的范畴。 病因我们对此病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本病原有四大障碍(运动障碍、行为障碍、思维障碍、人格障碍)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探讨总结,梳理分类,并研究了它与抽搐的关系、与喉鸣秽语的关系、与感统失调的关系、与强迫症的关系、与自闭和孤独症的关系、与焦虑和抑郁症的关系,总结出该病的主要病因为风和痰。 病机风和痰的关系在病理方面甚为密切。往往风动则火生,火盛则风动,风火相煽,则熏灼津液为痰而上壅,痰壅则气逆而窍闭。既可因风而生痰,也可因痰而生风。风痰窜动可致抽搐瘛疭;痰阻气道则喉间痰鸣怪叫,形成上盛下虚、阴阳不相维系的病理变化。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本病的病机关乎五脏,本源在肝,病发于肺。系风痰鼓动,横窜经隧,阳亢有余,阴静不足,阴阳平衡失制所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静阳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主柔静,阳主躁动,守使相依,则阴阳协调;但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又因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肺属金,为清净之脏,一旦风痰互结,风痰鼓动,往往阳亢无制,出现刚躁掣动。另外,肝风易于化火,木火刑金则出现金鸣异常,形声不正。尤其肺为娇脏,娇肺遭伤不易愈,若感受外风,亦能引动内风而加重病情。所以本病一旦形成,病情会起伏不定,变化多端,治疗难以速效。若仅强制镇定,非独不能治,反而延误或加重病情。 遣方用药

张涤教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浅析

张涤教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浅析 刘微艳;陈创;朱沁泉;张涤 【摘要】张涤教授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程长,临床上以脾虚肝旺、阴虚风动证多见,以健脾化痰、柔肝滋阴熄风为基本治法,创制健脾柔肝熄风汤.此方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具有临床指导意义.%Professor Zhang Di thinks that Gilles de la Tourette′s syndrome has long course, and occurs mainly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and liver hyperactivity, wind formation from Yin deficiency, so he prescribes Jianpi Rougan Xifeng decoc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 and reducing phlegm, emolliate the liver, nourishing Yin to calm the wind. This decoction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with a guiding significance.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37)006 【总页数】3页(P627-629) 【关键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健脾柔肝熄风汤;脾虚肝旺;阴虚风动;张涤 【作者】刘微艳;陈创;朱沁泉;张涤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 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 4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临床大多表现为眨眼、皱眉、缩鼻、歪嘴、摇头、耸肩或肢体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喉中怪声和秽语。西医对其病因不明确,氟哌啶醇一直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首选药物,但因可产生嗜睡、乏力、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治疗不能持久。中医治疗本病毒副作用小且疗效显着,较西医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辨证分型尚无定论,然就其病理产物而言离不开风、痰、瘀三者相兼,影响气机调畅而发病。同时本病表现多为脏腑受累,五脏虚虚实实,应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平秘阴阳。故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时针对脏腑的选药及特点综述如下。 1、从肝论治及药物选择 宣桂祺[1]认为治疗本病应按照“肝风”辨证施治,主要采用养阴平肝、镇静祛风、涤痰通络的治法。常选用白芍、炙鳖甲养阴平肝;龙齿、茯神、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镇静祛痰;天麻、钩藤、蝉蜕、地龙平肝熄风;石菖蒲开心通窍;益智仁温脾暖肾;秦艽、防风祛外风。吕玉霞等[2]以“抽动灵冲剂”治疗,选用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并指出白芍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均有抑制作用;天麻具有熄风止惊、平肝潜阳之功效,其主要成分天麻素能影

响脑内儿茶酚胺类递质含量的作用,两者共为君药,以达平肝潜阳、熄风止动之功效。珍珠母具有平肝潜阳之功能;钩藤具有平肝、镇痉熄风之功效,有效成分钩藤碱,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动物自发活动的增强,降低大鼠脑皮层的兴奋性,并对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有协同作用,可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具有抗惊厥作用。张士卿[3]治疗本病常融柔肝、平肝、清肝、疏肝、健脾化痰、活血通窍诸法为一体,选桑叶、菊花以平肝疏风;柴胡疏肝;白芍养血柔肝;配伍郁金行气活血; 石菖蒲开窍化湿;胆南星祛风解痉、燥湿化痰;同时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配伍滋阴养血之品。黄建群[4]的定抽方中重用石决明、牡蛎、珍珠母三味平肝熄风药,以潜阳定抽;配僵蚕、钩藤、天麻入肝经,有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之功,同时配合健脾和胃、理气化痰药,共奏平肝熄风、涤痰宁神之功。 2、从脾论治及药物选择 《内经》云:“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凝聚为痰。”小儿素有脾常不足之说。方思远[5]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是脾虚。脾主运化,升降功能失常,运化功能障碍,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成痰,痰成之后郁而化热化风,风痰鼓动则导致本病发生。故而治疗上以健脾化痰熄风为主,且认为健脾为治疗本病的第一要务。健脾药多选党参、黄芪、太子参、茯苓、白术等;化痰药可选用法半夏、陈皮、

【儿童抽动症经验】心肝火旺痰热上壅,豁痰清心平肝熄风

【儿童抽动症经验】心肝火旺痰热上壅,豁痰清心平肝熄风 中医药强调辨证选用,运用恰当,治疗各科疾病均疗效显著! 抽动症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身体某部位一种固定或游走性的单处或多处肌肉群的急速收缩动作。幼儿及少年期多发,现代医学认为与血浆氨基酸水平、血铅水平、辐射、家庭环境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本病病程较长,症状多变,如不及时治疗,症状可延续至成人,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和学习。目前西药首选氟哌啶醇、泰必利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易产生椎体外系症状如嗜睡、烦躁、头晕,甚至颈项强直、眼球运动不灵等副作用,因此中医药治疗彰显出较大优势。 上海市中医医院王霞芳老师精研中医经典方药,融会贯通,临床擅用经方辨证分型治疗本病,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王师认为儿童抽动症的发生病位主要在心肝,病因与“风”“火”“痰”“瘀”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主藏血,喜条达而主疏泄,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故《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因此眨眼﹑缩鼻、动嘴、肢体抽搐多属于肝风内动之证。朱丹溪又曰:“怪病多属痰,痰火生异证。”故抽动症作为儿科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治则以豁痰开窍,平肝息风为先,兼以泻火宁心安神;或滋阴柔肝补肾,滋水涵木;或清心豁痰,活血通窍。 ▶▶

姜某,男,17岁。 2000年1月12日初诊。 患儿摇头耸肩秽语已10年。 素体痰多,多饮则呕吐痰涎,喉有异声,上课坐不安定,上肢抽搐,五心烦热,易激怒,盗汗,纳佳,服泰必利后头痛嗜睡,肢倦无力,胸闷痰多白黏,舌红多刺、苔薄腻,脉细滑,形体壮实。 辨证属痰火壅盛,肝风上扰,心神不宁。 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平肝息风药。 沥半夏10g 姜川连5g 黄芩9g 胆星5g 天竺黄10g 钩藤(后)10g 炒枳壳6g 姜竹茹9g 竹叶10g

清肝泻火法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清肝泻火法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姜妍白晓红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年第11期 摘要:清肝泻火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主要抓住小儿“肝常有余”这一生理特点。对于患儿易出现肝火上炎、化热化火的表现,治以清肝泻火法为主。以清肝之热、泻肝之实火,来达到清肝平肝。同时根据病情,随证加减,以提高疗效。 关键词:清肝泻火法;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气郁化火;泻青丸 中图分类号:R24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1-0099-03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属于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1]。抽动类型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本病多发生于青少年,近年来患病年龄逐渐低龄化。发病初期,多表现为眨眼、皱鼻等简单运动性抽动,如不予以干涉,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如挤眉弄眼、拍打、跳跃等大量的复杂性的运动性抽动,部分严重患儿随后一两年会出现吸鼻、清嗓子等或简单或复杂性的发声性抽动[2]。部分患儿的病情甚至可伴随至成年、终生,或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等精神行为性问题,给患儿学习、生活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也给家长带来不小的社会压力。就目前而言,西医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阿立哌唑、及抗癫痫药物如托吡酯等来治疗本病,临床上有一定疗效但后续伴有一些不良反应。现代许多中医医师对本病也很关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合理运用中药、针灸等内外疗法。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变化多端,故各个醫家就此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未完全一致,治法上也不尽相同。但在对本病的治疗中,中医具有作用全面,疗效持久,不良反应小,临床复发率低,并可改善患儿体质等优势,故值得推广应用[3]。其中清肝泻火法疗效颇为显著,笔者在此浅谈清肝泻火法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进一步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1肝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关系 本病在古代没有详细记载,但从一些古籍的描述中,可找到与本病的相似临床症状。故现代医家将其归为“肝风”、“瘈疭”、“慢惊风”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表明本病的发展与肝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肝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喜调达而恶抑郁。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升,主动……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肝为刚脏,“刚”,具有刚强暴急之意。肝脏具有刚强之性,气急而

评定理气健脾、熄风化痰法在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内动夹痰证的效果影响

评定理气健脾、熄风化痰法在治疗小儿 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内动夹痰证的效果影 响 【摘要】目的探讨理气健脾、熄风化痰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内动夹痰证的效果。方法将60例于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予以A组予氟哌啶醇治疗,B 组添加理气健脾法与熄风化痰法治疗,并对比效果。结果 B组医症候改善率高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低于A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气健脾、熄风化痰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内动夹痰证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可显著改善疾病表现并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理气健脾;熄风化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内动夹痰证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gulating qi and strengthening spleen and eliminating wind and phlegm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ourette's syndrome. Methods sixty children with Tourette's syndrom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9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d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by the same amount of computer.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haloperidol,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Liqi Jianpi method and qufengtan method, and the effect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medical symptoms in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and the comparis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5). Conclusion the therapy of regulating qi and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eliminating wind and phlegm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the treatment of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