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课程标准

职业素养课程标准
职业素养课程标准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课程信息

一、课程简介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培养就业观念端正,掌握职业发展与就业基本技能,能理性将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溶为一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课程开设宗旨。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帮助学生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掌握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确定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

以企业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以及学生的个人可持续发展要求为选取课程内容的标准,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达成学生学会工作的教育目标。

2、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确定课程内容

以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依据,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以创业与就业要求为基础,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的分析,确定课程内容。

3、教学内容模块化

结合高职类学生在职业发展与就业过程中的能力培养要求,将课程内容整合为职业价值观、职场道德、职场礼仪、职场沟通、职场协作、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七个主干模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4、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同时兼顾态度、知识、技能、情感等基本要素。以“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作为课程内容安排和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自始至终强调义务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道德教育。

5、课程贯彻“体验式教学”

构建“体验-理解-对话-反思”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原则。

6、教学效果评价过程化

教学效果评价重点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根据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来制定具有多元项的课程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在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学习、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及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评价。

四、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以高职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创业与就业要求为基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企业、行业需要的合格高职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职业通用能力,

2、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职业素养包含的内容及基本框架、工作的意义;

●理解职业化精神的重要性及内涵;

●了解职业化行为规范习惯的重要性,掌握职场个人礼仪及交往礼仪的内容,熟练掌握面试礼仪的方法和技巧;

●掌握沟通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以及在职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基本了解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团队合作基础理论与方法;

●基本了解自我管理基础理论、技能与方法,对自我管理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了解学习管理的重要性;掌握学习管理的流程和方法;

●掌握时间管理、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论、具体流程和原则方法;

●掌握创新能力的结构体系及创新方法。

3、能力目标

●能够将一般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内化为自身价值取向并不断自我提升;

●能够在生活学习中培养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交际和职场情境下较为熟练而得体地完成交际沟通任务,取得较好的沟通效果;

●能够在真实职场情境中融洽处理上、下级领导同事间人际关系;

●能够熟练应用职场人际交往所需的礼仪规范技巧,养成规范的职业化行为习惯;

●能胜任一般团队成员角色,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所需的冲突管理、团队激励、绩效评估等基本能力;

●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螺旋上升式、求异质疑式等学习方法,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管理、时间管理、计划管理进行初步设计,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做出较为合理改进并能取得一定效果;

●能够在实践中成功地对自身的情绪、压力及健康进行必要的调试与改进,从而保持健康的人格与体质。

4、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高职生应当认同职业素养提升是自身职业化和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能坚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验、训练和强化职业道德行为及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积极主动地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付出努力。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师任职要求

七、教学条件与设施要求

1、教学条件

在教材选用方面,依据以下原则:既有系统的理论、模型分析,又有切合大学生实际的职业素质、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全面,穿插案例、测评与互动讨论内容,现实性、指导性、操作性强,可对大学生提供积极的帮助。

使用教材:《职业素养提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还需要使用相关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包括在线职业测评、相关图书资料等;调动社会资源,采取与外聘专家、优秀毕业生、职场人物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

2、设施要求

本课程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以及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课程宜以小班教学形式

进行。教室内摆放互动式教学桌、椅,便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团队演练。应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磁扣及教具。

八、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完整、准确地阐释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同时要紧密结合企业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以及学生的个人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入耳、入脑”上做文章,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整体就业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程主要采用开放性教学模式,结合不同教学模块内容和针对各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围绕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将任务和教学目的统一起来,坚持任务与技能相吻合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观摩法、启发引导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二)考核评价建议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结果的必要手段。而恰当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闭卷考试无法反映学生的觉悟程度和能力水平,建议从多方面多角度重视教学过程的考核:

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过程考核、项目考核与结业测试相结合的形式。

1、本学期达到总学时1/3学时缺课,即取消考试资格;

2、过程细则:

过程考核分四部分进行,包括:课上项目活动表现、出勤情况、课堂作业、及结业测试。

平时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15%;

课上项目活动表现,占总成绩的15%;

课堂作业,占总成绩的30%;

结业测试,占总成绩的40% 。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教材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通过视频、实际案例、情景模拟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和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树立职业意识,增强协作和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教材应突出实用性,将知识与现实岗位要求相结合。应避免把职业素养简单理解为纯粹的理论讲解,同时要具有实际操作性。

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达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

(四)学生学习资源建议

建议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可以参考使用以下书目:

《职业素养基础》,杨千朴,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员工职业素养培训》,龚晓路、黄锐?,中国发展出版社。

《职业化员工必修的10堂课》,李家强,机械工业出版社。

《自我管理教程》,徐湘岳、吴强,人民年出版社。

《职业素养入门与提升》,庄明科、谢伟,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公务礼仪》,金正昆,轻工业出版社。

《礼仪金说》,金正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你的形象价值百万》,英格丽·张,中国青年出版社。

《职场沟通概述》,李建伍,中信出版社。

《现代沟通学》,李谦,经济科学出版社。

《沟通技能训练》,凡禹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人际关系与沟通》,曾仕强,刘君政着,清华大学出版社。

相关培训资料及视频资料:TTT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等。电影:《入殓师》;《当幸福来敲门》;《三傻大闹宝莱坞》;《杜拉拉升职记》;《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国合伙人》;《窈窕绅士》;《国王的演讲》;《舞出我天地》。建议课程学习中教师可根据模块专题选取相关资料片段适时播放,以达到提升教学主题,引发学生思考共鸣的教学效果。(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教材,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积极利用在线职业测评、电子书刊、电子图书馆和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职业素养课程标准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课程信息 一、课程简介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培养就业观念端正,掌握职业发展与就业基本技能,能理性将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溶为一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课程开设宗旨。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帮助学生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掌握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确定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 以企业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以及学生的个人可持续发展要求为选取课程容的标准,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达成学生学会工作的教育目标。 2、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确定课程容 以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依据,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以创业与就业要求为基础,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的分析,确定课程容。 3、教学容模块化 结合高职类学生在职业发展与就业过程中的能力培养要求,将课程容整合为职业价值观、职场道德、职场礼仪、职场沟通、职场协作、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七个主干模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教学容。 4、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同时兼顾态度、知识、技能、情感等基本要素。以“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作为课程容安排和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自始至终强调义务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道德教育。 5、课程贯彻“体验式教学” 构建“体验-理解-对话-反思”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原则。 6、教学效果评价过程化 教学效果评价重点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根据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来制定具有多元项的课程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在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学习、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及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评价。 四、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以高职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创业与就业要求为基

语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18

附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有序的拓展。教师应以多种方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诵读、背诵传统文化经典。 评价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准确传授给学生,并且获得学生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有知识储备,而且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大师如鲁迅、胡适等人,在反思幼儿教育时,都承认幼时背诵经典对自身的知识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专门拿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以至背诵经典读物,包括齐读、对读、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这些读物也适合记诵。汉语的音节界限分明,声调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只有诵读和背诵才能体会其美感与乐感。“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持久的经典背诵,一定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创设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定能让传统文化之花开遍校园。

评价设计 1、评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去学,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评价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地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评价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的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语文教师,我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深度融合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深度融合 发表时间:2018-11-07T14:30:26.7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7期作者:孟鑫 [导读] 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我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欣赏名篇佳作,还要在进行科研探讨,我的科研主题是如何从课外阅读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意识。 吉林省舒兰市第八中学校132600 摘要:教师作为活跃在历史舞台最长久的一个职业,经过几千年的洗礼,越来越让人敬重。从孔子的好为人师,有教无类;到如今的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我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仅仅要端起书本按照教案系统地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德智体美进行全面教育,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则是一名教师应当有自己的科研成果。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我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欣赏名篇佳作,还要在进行科研探讨,我的科研主题是如何从课外阅读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意识。 关键词:教育课外阅读作文意识 一、学生普遍恐惧作文 1.能力普遍较弱。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阅和反思,我发现学生恐惧作文的一个原因是能力普遍较弱。无论面对材料作文还是命题或者半命题作文,学生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不会写或者不知道写什么。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不习惯面对题目抒发情感或者志趣,换句话说,当面对美好景色或者触人心扉的画面时,学生往往只会在心里感叹一番,却没有用笔记录下来的习惯。这种习惯的缺失导致学生不会记录生活,不会运用笔头“说话”。长时间的习惯缺失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低下,只知感慨、不知记录,这是导致能力较弱的原因。 2.兴趣及意志力缺失。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放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上也是如此。面对动辄成百上千的字数要求,很多学生看到了这些就打起了退堂鼓,在心里便开始厌倦了写作文,更谈不上对作文产生兴趣了。那些对作文有一些小兴趣的同学在长期的作文训练中,也会出现事例反复使用、感情使用枯竭的情况,当这些情况出现并不能即时解决的话,那微乎其微的一点点兴趣也在逐渐的消失殆尽。当学生面对作文产生排斥心理时,想要提高他们的协作意识则变得艰难许多。在检查学生积累优美语段的时候我发现,对于积累这一行为,学生往往没有意志力。只有极少的学生可以不在老师的监管之下保质保量的完成积累任务,这样的学习意志,自然很难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就更难在作文这一部分有所突破了。 二、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意识 1.广读书——在阅读量上寻突破。由于现在网络发展过快,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更大。学生安安稳稳坐在椅子上读书仿佛是一件困难的事,更不要奢望学生可以“读书破读卷”了。而作文总是要求学生有更大的阅读量,从而做到“下笔如有神”。所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是提高学生作文意识的主要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打算让学生广读书、积累素材,在外国文学中领略异国风光,在传统文学里通读历史,在当代文学里深度剖析社会,在诸子百家例熏陶千年文化。通过大范围的阅读,不仅可以增加阅读量,也可以丰富素材,在广阔的阅读例提升他们的写作意识。 2.精读书——在技巧上学方法。广读书不是最终手段,在大范围阅读中找寻方法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大量阅读只是积累,寻找方法才是关键。在量的积累有了一定之后,我准备在质上寻突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课外现代文阅读习题总结方法,在课外现代文阅读中积累详略得当、欲扬先抑、插叙等写作手法,并在大量阅读中摘抄比喻、排比、借代、夸张等修辞语句,让学生在积累本上积累,然后课后进行仿写和背诵。通过这样的基础训练,逐步锻炼学生的写作,使学生逐渐形成系统理论的写作意识。 将课外阅读运用大写作中,是我即将进行的科研主题,我会在过程中寻方法,在积累中获新知。将更多地知识传授给学生,快而稳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意识。 三、课堂问题分析 语文作为三大主科中的一个,一直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在语文试卷里,作文的分值超越所有单项分值。在期中考试的作文里,我发现了些许问题:这次考试作文分为两个,一个命题作文,一个材料作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选择了命题作文。这次命题作文是《春风吹,我忆起您》。大部分的孩子会写,但是不会写好。在这次作文里,很多学生写了自己的父母和老师,通过与父母、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来表达他们的感谢和思念。所以这次作文普遍分数较为满意,也是因为贴近他们所擅长的部分。但是,运用其他人物事例来构架作文,是他们不会的。 究其作文得分较低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阅读量不够,阅读书目太少,只了解身边的人和事,而没有开阔眼界发现外面的世界。教会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也是作文提分的一项重要方法。 其次,在写记叙文的过程中,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学生写的记叙文口语化严重,不会组织语言,讲述起因经过结果的能力还停留在小学写日记的水平上。这也在告诉我,多练一些关于身边小事的随笔,也是写好作文的一个方法。 一对一的指导优秀作文也是提升作文成绩的一个关键。在考试前夕,我对几个同学的作业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我随口说了几个描绘时间迅速的优美短语,而学生的作文里,便即刻出现了这几个短语。这不禁让我反思,一对一的讲评优秀作文可能也是提升作文能力的一个途径。 一次考试不算什么,但是,每一次考试带来的反思与方法,是值得我们每个老师仔细分析并利用的。这也提醒了我,路漫漫其修远,时间永不待人。我只有快一点、更努力一点,才能帮助这些学生,在奋力拼搏的路上,快速培养学生的作为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新核心素养课程的学习心得资料

核心素养课程的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

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一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标准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标准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2011年12月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标准 (一)指导思想 在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职业基本素养。因此高职院校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探索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切切实实把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与专业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 本课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具有个体的普适性、专业的普适性、岗位的普适性、时间的普适性,对学生职业人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通过《职业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提高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意志品质、创新意识等,并在课程专门的实践活动和各专业的实习、实训中不断内化职业基本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拥有核心竞争力。 (三)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及工作安排 表1专任教师资格 (四)实训装备—校内一体化教学的最低配置要求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立专门职业生涯规划实训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师以及各专业实习实训环境,塑造了良好的实训培养机制。 (五)特色 该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标准结构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定位 队管理 职业基本 素养 提 高 就 业 竞 争 力 完 成 十 个 学 会 职 道 通 场 图1 课程定位 2.《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建设成为三年全过程养成教育体系,与上下游课程实现了四个结合:第一、把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既有远大目标又有具体目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实追求,在社会理想教育中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准确地讲是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 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 1、积累; 2、系统; 3、交际; 4、评价。这些是语言基础素养。 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

1、直觉体验; 2、语言表达; 3、观点表达; 4、逻辑表达。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 1、审美感情; 2、审美品位; 3、审美表达; 4、审美创造。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 1、文化自信; 2、文化吸收; 3、人生价值; 4、社会责任。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理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1.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2.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 3.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遵循在体育运动中应当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上述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并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兼论中小学课堂教 学改革的趋向 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根据这个要求,发展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战场在课堂。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大显成效。 为了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承担了陕西省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目前已经顺利结题。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全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索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发展的态势与优势,寻找一些急需解决的,存在于现实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继续落实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正确分析学情,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教学设计之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及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体会《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描述及实施途径等。 2.科学分析学情,善于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兴趣需要、思维特征、学习状态、能力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条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要认真研究使用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摆脱课堂教学“教教材”的局面,从而进入“用教材教”的良性状态。 3.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师生积极进入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认识到学生是资源,要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教师也是资源,要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学生经验、地方资源、社区资源、网上资源等有效课程资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内容。 4.制定科学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是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有这样的目标意识: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二是要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梯次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内在联系,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强调重点突出,允许有些目标在较长时间内逐步达成。三是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能

就业指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生就业指导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2 学时,实践1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全院所有高职专业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所有高职高专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功能在于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的毕业就业择业作好准备。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如下: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高等职业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电子类、管理类、销售类、机械类、信息类等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知识体系整合为8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贯彻“技能培养为主,知识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采用理论教学+课程训练+行业实践3层递进相结合的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育学生掌握就业择业的基本职业能力。 《就业指导》作为高职高专所有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其实践性很强。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等,后续有各专业的专业课程等专业技能课,地位十分重要。本课程内容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组成,建议课程总学时为 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课内实训16学时,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2:1),分别放在一至四学期开设,每学期开设12学时。 本课程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以就业所需技能为模块组织教学单元 《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各专业学生毕业就业所需职业能力的需求,设计了8个项目,其中8个实践模块,这些项目都是围绕学生求职择业应掌握的技能和素质进行设计的。 2.通过开放性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课程设置了开放性训练项目(学生可以自行命题)。每个项目都给出了实验目标和要求,由学生自行选题进行完成,最后以作业形式上交,并评定成绩。 3.行业实习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本课程利用各专业顶岗实习,指派老师随学生深入行业一线,指导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准确地讲是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 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 1、积累; 2、系统; 3、交际; 4、评价。这些是语言基础素养。 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

1、直觉体验; 2、语言表达; 3、观点表达; 4、逻辑表达。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 1、审美感情; 2、审美品位; 3、审美表达; 4、审美创造。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 1、文化自信; 2、文化吸收; 3、人生价值; 4、社会责任。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会计专业《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成本会计实务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会计专业 课程负责人: 学时:72 修订时间:2016年11月20日 课程标准审批人: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功能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知识,具备成本计算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达到成本会计核算岗位上岗标准。 本课程服务于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要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为会计专业相关的其他主干课程作铺垫。 2.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深入企业进行全面了解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成本会计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成本核算的各个岗位为主线,将本课程要掌握的成本核算内容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按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平衡与流程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成本核算的操作能力,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成本核算的原则、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核算对象的划分以及成本核算的基础知识。 ⑵理解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及成本分析 ⑶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能解决成本核算的实际问题,顺利完成本岗位的工作任务。 2.能力目标 ⑴能进行要素费用和综合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编制各种分配表。 ⑵能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正确核算产品成本。 ⑶能编制主要成本报表,并进行相关分析,参与管理部门的成本决策。 3.素质目标 ⑴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⑵具有爱岗敬业和团队协作精神。 ⑶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创新意识。 四、课程内容标准

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

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文件、政策,我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结合学校近年来课程建设的情况,制订本方案。 本方案包括:校情分析、课程目标、课程设臵、课程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五个方面。 一、校情分析 我校至成立以来,营造出了在“尚行”办学思想指导下的“尚品立行文化育人”办学理念和“博文约礼”的校训精神。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学校全体教师积极更新了教育观念,扎实进行了业务提升,熟练掌握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踏实奉献、追求卓越”的教师团队。省、州、市名优教师齐全,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多名教师获全国、省、州、市赛课一、二等奖;学生各种团体获得优异成绩。我校的综合实力在提高,在市内外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先后有汪营各小学的校长到我校跟岗学习考察,毛坝小学、忠路民族小学、建南黄金小学选派骨干教师到我校和教师互动交流,今年开始还将牵头元堡各小学推进集团化办学。 我校坚持“服务于民,服务于学生”的办学宗旨,秉承“创新改革,执着跨越”的发展精神和“质量立校、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坚定办一所“优质小学+特色小学=学生多元成才”的特色民族实验

小学。至成立以来,我校坚持多元发展,学生多元成长,素质提升明显,已为学校成为优质特色民族实验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来源是按照全市的划片招生,在全州目前来看,我校入校水平整体偏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或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弟,学生总体起点较低,对改变自己暂时不利的现状和习惯没有应对信心和策略,不愿付出艰辛的努力,不愿意坚持,表现出意志力较弱。这是我校在制定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时特别考虑的一个因素。 二、课程目标 我校坚持通过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实现“勤朴涵真、思学向上、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和新的形势,我校的课程设臵与规划就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的核心的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因此,我校与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目标为:(1)以两个意识、四个品性和三自准则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目标(现代意识、国际意识;爱国心、责任心、坚定性、创造性;行为自律、学习自觉、生活自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情操,并能道德自律、学习自主,学会理解、尊重、学习他人,学会相互依存与融合,能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交流沟通并努力践行,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doc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职业素养提升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学时 学分:1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学生被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造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的担忧。为了全面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该课程能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职业人” ,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学生以教育主体的地位,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

级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级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代码: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适用专业:会计,财务管理 先修课:无后续课:经济法基础,财务会计等 开课学院或教研室:财经学院执笔:邹林惠 审核:陈桦清日期:2016年9月 审定:李雅玲日期:2016年9月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学生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必修课。是为帮助学生参加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而开设的课程。该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岗位知识能力的重要理论教学环节。 三、课程教育教学目标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高等职业教育财经学院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主要使学生具备利用会计法规的理论知识,较快地将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按照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以及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会计法规体系及会计法主要规定,明辨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与责任后果;

(2)熟悉的支付结算方式,规范使用不同的支付结算方式; (3)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明辨违反税收征管的行为及责任后果;(4)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明辩违背职业道德的财经行为。(二)能力目标 (1)掌握会计法规体系及会计法主要规定; (2)掌握支付结算的主要规定; (3)掌握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主要规定; (4)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 (三)素质目标 (1)严守秘密,明辨是非; (2)严守准则,不做假账; (3)严格遵守纪律,不抄袭作业; (4)养成凭事实说话,小心谨慎的工作作风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14学时) 教学内容: 1.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与构成;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那么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格为重要了。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 课程名称]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商品经营专业 1、前言 1.1 课程性质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在会计领域基层业务岗位工作、服务所必需的基本会计法律法规和基本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会计业务的法律意识,把会计职业道德操守作为自己从事会计业务的标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相应职业上岗证书。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任务引领”型的课程思想为指导,以商品经营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和工作模块,并与相应职业上岗技能证书的考证相结合。本课程分为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会计职业道德四个模块,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在案例分析中掌握法律法规,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适应岗位实际运用的需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课时数72节。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商品经营专业学生掌握基本会计法律法规和基本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会计业务的法律意识,把会计职业道德操守作为自己从事会计、金融业务的标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相关职业上岗证书的要求,为培养会计从业人员所要求的良好品质、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奠定基础。 职业能力目标: 1、掌握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内容、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相关内容。 2、熟悉《会计法》中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具体内容,能灵活运用。 3、掌握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对象和范围。 4、遵守《会计法》中关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规定。 5、了解违反会计法律制度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知法用法。 6、学会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7、了解银行结算账户的规定。 8、掌握税务登记管理、发票管理的具体要求。 9、了解纳税申报的程序及要求,税款征收的法律规定。 10、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课标 (2014.2修订)

《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第六学期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张小明2014-2-21 计划学时:36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王海青 授课单位:学前教育系教学单位主任及审定日期:胡振明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 1.性质与作用 (1)课程的性质 《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课程是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使学生了解自己和本专业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将来作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意识,明确自己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有目的的继续进行专业的学习和提高。 (2)课程的作用 《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为继续进行学习做准备。其任务是教育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和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了解国家关于幼儿教育的相关法律政策及法规,提高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认识;明确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修养,正确的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幼儿园生活活动和幼儿园游戏活动和幼儿园家园互动活动等,为以后的职业素养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门课程是我院对学生进行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对幼儿教育专业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等有一定了解基础上的,通过教学、见习等方式,提高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意识,明确了解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修养,为继续学习、提高打下基础的一门课程。 2.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 通过开设《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课程,对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认识实施系统的教学训练,使学生在了解幼儿园教师职业,熟悉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基础上,提高职业意识和明确专业方向;让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和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了解幼儿园职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和成长变化规律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高质量教育和儿童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