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跳高》教案设计

《跨越式跳高》教案设计
《跨越式跳高》教案设计

五年级(水平三)跨越式跳高单元教学计划

《跨越式跳高》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及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运用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体验过程中获得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它是最接近生活中跑与跨跳的自然动作,其动作结构可分为助跑、起跳、过竿和落地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能截然分开。它的具体动作就是通过助跑,起跳使身体向空中腾起,并越过一定高度的横竿。

从技术上分析,助跑与起跳是关键,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起跳的教学尤为重要。另外,过竿的姿势也很重要,在各种过竿姿势中,跨越是最基本的一种。根据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和五年级学生作为初学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跨越式跳高作为教学重点,有助于学生掌握助跑,起跳的技术及正确方法。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提高弹跳能力,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相互合作精神。

根据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设计本节课。“过杆”动作属跨越式跳

高单元的第二课时,教材重点:起跳腿用力起跳,摆动腿向前上方高摆;难点:摆动腿摆至横杆上后脚尖内旋,积极下压。通过头顶铃铛、摆腿踢铃、模仿过杆、观察标志等联系手段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轻物投准”游戏的设计,弥补了上肢练习的不足,促进学生上下肢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学情分析

(一)有利因素:

由于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普遍较高,又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好胜心强。因此,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将比较容易掌握,只要激发得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难调动。

(二)不利因素: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兴趣广泛,自制力差,其心理因素处于极不稳定的阶段,特别是在室外上课,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在组织教学方面要下功夫。

四、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中采用讲解示范法、观察法、分组练习法,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1、通过课前预习、练习中的观察图形,相互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因材施教,在皮筋上悬挂不同高度的响铃,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高度响铃进行练习。用分层次练习代替统一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观察体会,提出问题,课前让同学们粘在脚弓处的标记,想一想它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找出答案。

4、在学练环节注意启发诱导、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体验成功乐趣。

5、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田径裁判知识,如:举白旗表示成功,举红旗表示失败。

6、在游戏的教学环节,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意识到不仅会合作,还要讲究诚信。

五、教学流程

跨越式跳高

班级:F五一班(水平三)人数:40人男24 女16 授课教师

辅导教师点评

本课通过“跨越式跳高”这个教材来完成水平三“身体健康领域”中“利用器械跨越一定障碍的练习”的教学目标,教师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挂图、小竹竿、皮筋和小铃铛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课中不仅学到了跨越式跳高的技术要点,同时发展了灵敏、柔韧、弹跳、协调等身体素质,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较好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享受运动,人人都有进步,人人获得快乐。整节课老师专业基本功扎实,教学组织引导恰当,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传统的跳高教学主要是以枯燥的学练进行,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没有兴趣,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障碍。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题,设置不同高度,变换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自身的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因此,整节课力图改变传统的跳高教学方式,降低跳高的难度,增加跳高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