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移概念

知识转移概念知识转移概念来自于创新研究领域,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 于1977 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Jen sen和Meekli ng解释知识转移时认为,知识转移包括存储知识、

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输入/输出大脑的途径。Holtham 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Davenport 和Prus 砍认为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接收知识意味着对信息的充分理解并能够据此采取行动。如果知识没有被吸收,那

么这一知识就不能说己经转移了;提供知识并不代表转移知识。由此,可以看出,知识转移

涉及到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两个主体,客体是知识,客观条件是传输的途径,目标是能够利用知识来指导行为。

国内知识管理学者董小英(2004)从扩展知识价值的角度认为,知识转移是把实践证明有效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不同的环境中,以提高知识的产出和应用规模的过程。谭大鹏等(2005) 认为知识环境是在受控环境中实现知识从拥有者到接受者的传播,从而缩小人类个体或组织

之间的差距并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过程。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Szulanski(1996)的研究表明,知识转移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源、转移渠道、信息、接受者和情境,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来影响知识转移的绩效。知识的转移与信息在一个给定的情境中从知识源传播到知识受体的过程类似,限制了转移的知识数量的信息或者环境的特征造成了转移勃性,Arrow(1971) 就此提出的两个特征是:知识源的信任性和受体编译信息的能力。

Szulanski(1 996)在一项最佳转移实践的实证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知识转移在受体准备好接受知识时难度会降低,这一发现与Cohen&Levinthal(1990) 的“接收能力”概念相一致。接收能力即是接受者先前所拥有的知识存量,用于组织确认、吸收与应用外界新知识。缺少这类知识的受体可能很难认识到新知识的价值,很难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库或者加以使用。Szulanski(1996)还发现知识转移在受体和知识源关系密切时以及有规范和过程起作用以支持受体忘记己有的知识时更容易进行。

Coummings&Teng(2003) 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知识转移包括以下四个关键变量:研发单元

了解想要得到的知识存在于知识源的何处而转移;团队在何种程度上共享相似的知识;知识源和受体相互作用时转移知识的程度;知识源将知识转移给受体所经过的过程。并在知识转

移过程四大因素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影响知识转移成功率的九大因素:知识情境方面的表达能力和内隐性;受体情境方面的学习文化和优先程度;相关情境方面的组织距离、物理距离、知识距离、标准距离;以及活动情境方面的转移活动的形式。

Coummings(2001) 在其博士论文《研发团队间的知识转移》一文中,总结了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的情境因素模型,如图:

国内学者王毅和吴贵生(2001)从知识转移过程涉及到的要素出发,分析了知识转移过程 的影响因素,包括知识源的转移意向、保护意识、

对受体的信任程度;

知识受体的意识与能

力;知识源与知识受体之间的文化距离和空间距离以及转移的知识本身的特征。

常荔等(2001)在对知识链的内涵、特征和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知识链组成的 基本要素以及相互关系为出发点,提出影响知识转移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六个 :知识的性质与

内容;知识供给主体传递知识的能力;

知识需求主体的学习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知识结构

的互补性;对知识扩散成本和利益的预期以及知识转移的社会环境因素。

陈菲琼(2001)的研究表明知识联盟中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知识模糊性因素 (包括

知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转移双方的经验、合作者的保护、文化差异和组织差异。

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

Szulanski 等学者认为知识转移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过程,据此提出知识转移的过 程模型,他认为

知识转移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初始阶段(Ini tiatio n)、执行阶段 (Implementation)、实施阶段(Ramp 一即)和整合阶段(hitegration)。在初始阶段,知识转移的 机会开始萌芽,组织或个人发现知识缺口和弥补该缺口的知识,并做出转移决策

;进入执行

阶段时,知识源和受体之间建立起转移关系,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交流 ;知识受体接受到知识 后,转移过程进入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受体开始使用获得的知识 ;新知识运用以后,受

体根据使用后的绩效,决定是否保留该新知识和是否将新知识的运用制度化,

如果得到满意

绩效,受体决定将新知识的运用形成惯例,然后就开始进入知识转移的整合阶段。如图:

转移商茅 转移决策 运川的第

满恿绩效 抽形成

一天

的达成

Myrna Gilbert 和 Martyn cordey-Hayes 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

知识转移五步骤的概念模型:知识获取,交流,应用,接受和消化。知识转移过程的关

丁识源情境

相关情最

妥体情境

知识源

'组织距离

知识受休

制度距离

物理距离

\ 1 ,亦 Lt

■HP

知识距离

1转移的知识1 ■

关系距离

丨所需的知识\

trrirr-n , ______

〒?叶 r

..n.J

|

活动情境

转移方式

初始阶段

执行阶段 整合阶段

键是消化应用所获取知识并取得结果和效应。如图:

Ha nse n(1999)提出了知识转移过程的两个阶段:寻找和转移。

Hansen和szualanski的研究基础提出了知识转移的四阶段模型:动机、匹配、采取行动和保

知识转移的要素模型

Jeffrey和Bing —ShengTeng(2003)提出知识转移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即知识源(source)、知识受体(recipient)、转移的知识(knowledge)及转移情境。这四部分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知识的转移。他们从知识转移过程要素的角度提出知识转移的一般模型,如图:

Kwan&Eheung(2006)在

国内学者王开明、万君康则认为,知识的转移包括知识的发送和知识的接受两个基本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由两个不同的参与者一发送者和接受者一分别完成,并通过中介媒体连接起来的。如图:

要求反馈

1

1 ”n =gg r i- A T - _ T u亠r —1 ? IT单F A■ | T亠”亨F-au; ~;■ ■■.|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里的信息集散地,实现有效的知识转移是非常必要的。

高校图书馆知识转移,就是指高校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图书馆的

各种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选择、整合、存储、输出等工作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把读者所需要的图书馆知识转移一部分给读者,以提高读者获取、共享和创新图书馆

知识资源的能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贯穿于高校图书馆的整个工作流程之中。在实践中,专

家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可以被看作是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具体形式。在这里,图书馆知识转

移的“知识资源”不仅是图书馆存储的信息资源(如馆藏文献),还可以是指图书馆人员所能

够掌握和利用的知识,也可理解为查找信息资源的途径、技巧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川。同

时,图书馆知识转移是一种有别于图书馆信息转移的转移方式。这是因为,图书馆信息转移

是属于信息管理的范畴,而图书馆知识转移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图书馆信息转移是图书馆

知识转移的基础,图书馆知识转移是图书馆信息转移的延伸和发展。

高校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分析

馆内的知识转移模式

⑴馆员之间的知识转移模式,如图:

部门间的知识转移串行模式

部门间知识的循环转移模式

馆内外知识转移的模式,如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