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4节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整理]4节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整理]4节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四节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一、细菌的致病因素

细菌的致病性指细菌能引起机体疾病的性能,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的宿主而言的,有的细菌仅对人有致病性;有的则对某些动物有致病性;有的则对人和动物均有致病性。不同的病原菌对机体可引起不同的病理过程和不同的疾病,如伤寒沙门菌引起人类伤寒,结核分枝杆菌则引起结核病。细菌的致病因素包括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门户。

(一)细菌的毒力

毒力指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

程度。各种病原菌的毒力不同,即使同种细菌也因菌型或菌株的不同而有差异。细菌的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

1.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侵入机体并在体内一定部位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类。

(1)菌体表面结构:

主要包括荚膜和菌毛。

1)荚膜:

细菌的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阻抑体

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使致病菌能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并产生病变。某些细菌表面有类似于荚膜功能的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A群链球菌的M蛋白等,通称为微荚膜。2)粘附素:

细菌粘附于机体体表或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表面上皮细胞,是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或组分,称为粘附素,包括菌毛和非菌毛粘附素两类。非菌毛粘附素是细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或其他物质。

(2)侵袭性酶:

某些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能产

生一种或多种胞外酶,一般不具有毒性,但能在感染过程中协助病原菌抗吞噬或扩散,这些胞外酶称为侵袭性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A群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2.毒素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1)外毒素:

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如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某些革兰阴性苗也可产生外毒素,如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大多是蛋白质,性质不稳定素,加热600C经20分钟即破坏。外毒素免疫原性强易被热、酸及蛋白酶破坏,如破伤风外毒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可制成无毒的外毒素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在防治外毒素引起的疾病中有着重要作用。前者用于预防接种;后者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外毒素的毒性很强,极少量即可使易感动物死亡,如1mg纯化的肉毒梭菌外毒素纯品能杀死2亿只小白鼠。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

选择性的毒性作用,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骨骼肌强直性收缩。

根据外毒素对靶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细胞毒素、神经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2)内毒素:

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能释放出来。

内毒素的化学成分为脂多糖。耐热,需1600C加热2~4小时才能被破坏。内毒素免疫原性弱,不能用甲醛液脱毒制成类毒素。

内毒素对机体组织器官的选择性不强,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表2-4。

表2-4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病原菌入侵机体能否引起疾病,除具有一定的毒力外,还与侵入的细菌数量有关。侵入机体的细菌量与病原菌的毒力强弱有关,一般是细菌毒力愈强,所需的菌量愈少;反之则需菌量愈大。如毒力强的鼠疫耶尔森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机体中,几

个即可引起鼠疫;而毒力弱的沙门菌,则需摄入数亿个才能引起宿主急性胃肠炎。

(三)细菌的侵入门户

病原菌除具有一定的毒力和足够数量外,还需经过适当的门户侵入机体才能引起疾病。不同细菌侵入机体的门户不同,一般一种致病菌只有一种侵入门户,如破伤风梭菌及其芽孢,必须侵入缺氧的深部创口才能致病,而志贺菌则需经口侵入肠道才能引起痢疾。有些病原菌可有多种侵入门户,如结核分枝杆菌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多个门户侵入引起感染。

二、感染力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感染。

(二)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1.感染的来源

感染按其来源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两种。

(1)外源性感染:

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源主要有患者、带菌者、患病或带菌动物等。

(2)内源性感染:

感染来自病人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引起该类感染的病原菌多为体内正常菌群转变而来的条件致病菌。

2.传播方式

根据病原菌侵入门户的不同,细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

(1)呼吸道感染:

肺结核、白喉、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由病人或带菌者通过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等,将含有病原菌的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散布到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

(2)消化道感染:

伤寒、痢疾、霍乱等消化道传染

病,大多是因为经消化道摄入被病人或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食物、饮水而感染。

(3)皮肤粘膜创伤感染:

引起皮肤化脓性感染的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引起破伤风等特殊感染的厌氧菌,通常经皮肤粘膜的创伤侵入机体引起感染。

(4)接触感染:

淋病、梅毒、布鲁菌病等可通过人与人、或人与带菌动物的密切接触而引起感染。

(5)节肢动物媒介感染:

有些传染病可通过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如鼠蚤叮人吸血可传播鼠

疫。

(三)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取决于机体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两者力量对比,感染可出现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三种类型。1.隐性感染

当机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少、毒力弱时,感染后对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称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能抵御同种细菌的再感染。2.显性感染

当机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

原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时,感染后对机体组织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或生理功能的改变,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如果是由体外的传染性病原菌引起,且有可能再传染他人,则称为传染病。显性感染根据病情缓急可分为急性感染(如流脑)和慢性感染(如结核);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局部感染(如疖痈)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指感染发生后,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全身扩散所引起的全身症状。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

①菌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称为菌血症。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②毒血症:

病原菌在入侵的局部组织生长繁殖,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称为毒血症。如白喉、破伤风等③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白细胞增多、皮肤和粘膜淤斑、肝脾大等,称为败血症。如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

④脓毒血症:

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多种器官,引起新的化脓病灶,称为脓毒血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肾脓肿等。

3.带菌状态

机体在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原菌未立即消失,仍在体内继续存留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称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成为重要传染源之一。因此,及时检出带菌者并进行隔离和治疗,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

意义。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芽孢

无菌技术

热原质

医院感染

正常菌群

毒血症

消毒

败血症

灭菌

感染

二、填空题

1.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

2.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有()()()。

3.一般化学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的()有效,杀灭芽孢需提高消毒剂的()和()。

4.紫外线()弱,故只适用于()和()消毒。

5.决定细菌致病性因素有()()()三、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细胞质 E.核质

2.细菌细胞壁共有成分是

A.磷壁酸

B.肽聚糖 C.外膜 D.脂多糖 E.脂蛋白

3.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芽孢 E.菌毛

4.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不包括

A.营养物质

B.已适宜的温度C.光线 D.适宜的酸碱度 E.必要的气体

5.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标准是

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

B.芽孢被完全消灭 C.鞭毛蛋白变性 D.菌体DNA变性 E.细胞壁被破坏

B型题

A.细胞壁

B.荚膜 C.鞭毛

D.菌毛 E.芽孢

1.具有线附作用的结构是

2.能维持细菌固有外形的结构是

A.煮沸消毒法

B.高压灭菌法

C.滤菌器过滤 D.间歇灭菌法 E.干烤法

3.手术衣、手术器械、生理盐水等灭菌常采用

4.玻璃器皿、瓷器、药粉等灭菌常采用

5.对血清、抗毒素除菌常采用

X型题

1.与细菌致病有关的细菌结构有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D.芽孢 E.菌毛

2.下列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有关的是

A.毒素

B.抗生素 C.色素

D.热原质 E.侵袭性酶

3.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的特定条件有

A.定居部位发生改变

B.抗力下降 C.不适当使用抗生素 D.菌群失调 E.以上均是

4.医院感染的预防原则包括

A.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B.严格消毒灭菌 C.严格隔离预防 D.合理应用抗生素 E.加强卫生人员职业防护工作

5.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物质是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87626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 感染性疾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细菌和病毒是最多见的、最主要的两种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快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对病人的治疗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完善的、实用的、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实现对细菌和病毒快速分离和鉴定,而目前常用鉴定感染指标有(1)血WBC和N分类;(2)血沉ESR;(3)白细胞介素-6(IL-6);(4)血清hs-CRP;(5)PCT降钙素原。 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 目前,WBC、N%作为传统感染指标,因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是广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感染鉴别的主要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WBC 计数方法简便、快捷, 目前仍被认为是鉴定细菌感染的常规项目。但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于细菌感染诊断的准确性较低,在局部细菌感染和脓毒症时二者有所升高,但在重症细菌感染组二者均下降,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略有升高,因此二者均不能很好的反应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因为全身细菌感染时外周血WBC计数既可升高,又可减少,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剧烈运动、进食、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以及采血部位不同和采血技术水平也可使血象出现较大差异[1]。所以WBC 计数和N%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不够, 有一定的局限性。 血沉(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绝大多数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变性和坏死性疾病都能使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产生变化,或使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血沉加速。此外,贫血和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因此,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白细胞介素-6(IL-6) IL-6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21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感染和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6 和IL-8,是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在败血症患者体内的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的T、B 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的IL-6。IL-6 通过促进巨噬细胞表达细胞黏附分子、组织因子,诱导肝细胞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使超敏CRP浓度提高。但国外资料表明,除细菌因素外,其它非感染因素也会引起IL- 6的非特异性升高,从而限制了IL- 6对诊断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而PCT 与hs- CRP则正好可以弥补IL- 6这一缺点。 另外,IL-6与急性胰腺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故IL-6水平能很好地评估急性胰腺炎的程度。 hs-CRP C -反应蛋白早于1930 年发现,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 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超敏CRP(HS-CRP)方法的引入,CRP不仅可作为一种急性炎症的标志物,而且可区别在正常范围内低程度炎症反应中CRP 的水平。HS-CRP已被证实是由慢性炎症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其浓度对心血管疾病的干预及预后起重要作用被临床重视。 C 反应蛋白(CRP)是肝脏细胞在IL-6 的作用下分泌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在应激情况下血清CRP 水平增高,在任何组织损伤和感染的急性期均可升高[2]。除细菌感染外,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反应、梗死、急性创伤或手术、烧伤、免疫复合物沉积等都可以使CRP升高。健康人血清中CRP 含量很低,当机体受到细菌入侵引起炎症时,血中浓度其峰值可达基础值的数十倍至数百倍,并不受年龄、性别、体温及贫血等因素的影响,被认为是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一个首选指标[3]。据沈国森等实验研究报道显示[4],细菌性

第四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四章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伤寒 一、名词解释 1.伤寒 2.再燃 3.复发 4.伤寒细胞 二、填空题 1.典型伤寒的病程可分为4期,分别是、、、。 2.伤寒极期的典型临床表现为、、 、、、。3.伤寒病人能够分离到伤寒杆菌的标本有、、 、。 4.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引起并发症的原因是。 三、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下列哪项为伤寒初期的确诊依据 A.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D.肥达反应阳性 E.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2.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的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骨髓培养 B.粪培养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伤寒并发症中最严重的是 A.肠出血 B.溶血尿毒综合征 C.中毒性肝炎 D.肠穿孔 E.中毒性心肌炎4.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为 A.病后第1周 B.病后第2周 C.病前1周 D.病后第5~6周E.病后第3~4周 5.常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为

A.H抗体 B.A抗体 C.B抗体 D.Vi抗体 E.O抗体 6.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前1周 C.起病后第2~4周 D.起病后第5周E.起病后第6周 7.伤寒发病后,第1周阳性率最高的化验检查是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尿培养 D.补体结合试验 E.血培养 8.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为 A.伤寒性肝炎、脾炎 B.I型变态反应 C.III型变态反应 D.中毒性肝炎E.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 9.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下列哪项正确 A.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 B.属沙门菌属的A群 C.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 D.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E.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 10.伤寒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肠毒素 B.外毒素 C.神经毒素 D.细胞毒素 E.内毒素 11.引起伤寒不断流行、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为 A.慢性带菌者 B.暴发型伤寒患者 C.普通型伤寒患者 D.伤寒恢复期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 12.下列哪项是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 A.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重度贫血,肥达反应阴性 B.驰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达反应升高C.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 D.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O”均升高E.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 (二)A2型题 13.某女,28岁,发热7日,伴有食欲减退、腹胀,病人发病前有涉水史。体格检查:T 40℃,P 80次/分,脾肋下2cm,外周血白细胞3.5×109/L,N 0. 52,L 0.48,下列选项中哪种诊断可能性大

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 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 技术指导原则 药审中心 2020年9月

目录 一、概述 (1) (一)目的 (1) (二)应用范围 (1) (三)前提条件 (2) 二、临床试验规划和方案 (3) (一)总则 (3) 1、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 (3) 2、目标病原菌 (3) 3、目标人群 (4) 4、有效性评估 (4) 5、安全性评估 (5) 6、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6) 7、药物敏感性折点 (6) 8、上市后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研究 (7) (二)临床试验方案 (7) 1、试验设计 (7) 2、试验人群 (7) 3、主要入选标准 (8) 4、主要排除标准 (8) 5、中止标准 (9) 6、特殊人群 (10)

7、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评价 (10) 8、研究药物剂量的选择 (11) 9、对照药的选择 (11) 11、辅助治疗 (12) 12、合并用药 (13) 13、有效性评估 (13) 14、安全性评估 (16) 15、试验访视及评价时间 (17) 16、统计学要求 (18) 17、说明书撰写 (20) 三、主要参考文献 (20)

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抗菌药物 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一)目的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于2015年由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在我国颁布并实施,其对全身用的各种抗菌药临床试验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整体规划、设计、实施临床试验中提供了技术指导,但未针对各种细菌性感染制定不同临床适应症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为针对拟用于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Acute Bacterial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n, ABSSSI)药物临床试验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解决临床试验中的重点问题,规范其临床试验,保证数据完整性,在遵循《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为注册申请人、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规划、设计、实施临床试验中提供技术指导。 (二)应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在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直接核酸诊断试验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直接核酸诊断试验 Florence Paillard, PhD, and Craig S. Hill, PhD 准确和快速的诊断是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和防止感染性疾病扩散的关键。理想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试剂应该能够给临床医生提供快速、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实验结果。检测试剂如果灵敏度不高则可能导致疾病的漏检,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还可造成疾病的扩散;同样,试剂如果特异性较差则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假阳性的出现不仅会导致不必要的治疗,还可能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阴影。不论对个人还是公共卫生部门,因检测方法的不可靠所导致的错误诊断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得人们可以研制出比传统方法更为灵敏、特异和快速的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试剂。 一、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述评 数十年来,检测细菌的的标准方法是培养(液体和/或固体培养基)和染色,如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抗酸染色和淋病奈瑟菌的革兰染色。其它一些方法还包括采用抗体技术检测细菌抗原的酶免疫测定(EIA)和直接荧光抗体技术(DFA)等。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微生物核酸成分的核酸检测(NATs)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诊断方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用于微生物鉴定的NA Ts主要有两种类型:培养确认检测试剂和直接检测试剂。培养确认的NA Ts试剂主要用来对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进行确认;直接NA Ts试剂可以直接检测标本中的微生物,无需培养。与培养确认探针试剂相比,由于直接NATs试剂完全不需要培养这一步骤,所以可以更快地给出检测结果;直接NATs试剂一般来说其准确性也高于直接免疫检测方法。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非放射性直接NA Ts试剂是Gen-Probe PACE试剂,用来检测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 对直接NATs试剂而言,一个至关重要的改进在于加入了目标扩增步骤,即探针检测前将目标序列进行扩增。第一个用于沙眼衣原体检测的核酸扩增试剂(NAA Ts)于1993年获得了FDA的批准。此后,随着核酸扩增技术的不断改进,出现了可以将样品成分的抑制作用降为最小的第二代NAA Ts,它的操作流程也得到了相应改进。 本文将就已经商品化并得到FDA批准的用于检测五种细菌感染的直接NATs试剂进行述评。这五种感染为:链球菌性咽炎、肺结核(TB)、阴道炎、衣原体(CT)和淋球菌(GC)感染。 二、直接NAT方法学 非扩增直接NATs(表1):大多数商品化的直接NA Ts试剂都采用特异性针对出现在被测生物体内的一段独有的核酸序列(目标序列)的核酸探针。这种探针通常采用荧光或化学发光标记。所测样品需进行处理以使其能够释放出核酸。检测时,标记的DNA探针可以和靶序列特异性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探针-目标序列杂交体。该杂交体被从非杂交探针中分离或区别开后,标记物散发出信号。 在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时,NATs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试剂的灵敏度。Gen-Probe采用的一项专利技术是将rRNA作为检测目标,rRNA在大多数微生物体内是以数以千计的拷贝量存在的。例如,沙眼衣原体中的rRNA可达2000拷贝,而DNA中有用的靶序列在每个细菌体内的量仅有一个或数个拷贝。因此以rRNA为检测目标可以大大提高试剂的灵敏度。除此之外,Gen-Probe由于在杂交检测中还采用了杂交保护检测(HPA)方法,使其试剂的灵敏度得以进一步提高。检测rRNA和HPA技术的结合使得第一个DNA探针检测试剂被临床实验室广泛用于培养的确定和直接检测。 第二个用于提高DNA探针检测灵敏度的方法是对信号分子进行放大,如杂交捕获试剂(Hybrid Capture assay)。它采用针对RNA:DNA杂交体的抗体来检测杂交形成,每个抗体都带有酶标记物。每个酶分子都会产生多种着色分子用于与之结合的每个杂交分子。这种从

细菌感染的原因与诊断标准

细菌感染的原因与诊断标准 人体全身各个器官,各系统都可发生细菌感染,引起多种疾病,常见的有细菌性感冒。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细菌感染呢?细菌感染有什么症状?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回答吧。 一、出现细菌感染的原因: 细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细菌则容易侵入体内;人体的免疫反应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特异性免疫反应两种,后者又可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方面。 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不能充分发挥其吞噬杀灭细菌的作用,即使入侵的细菌量较少,致病力不强也能引起感染;条件致病菌所引起的医源性感染也逐渐增多。细菌因素主要与病原菌的毒力和数量有关。毒力强或数量多的致病菌进入机体,引起败血症的可能性较大。细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引起感染,与人的防御、免疫功能,细菌的毒力及数量有关。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是防止细菌侵入人体的天然屏障。 细菌感染的原因与诊断标准 二、细菌感染如何诊断? 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伤口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 病毒感染: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及病毒寄主和侵袭组织器官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症状。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菌病由人体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感染可区分为: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性感染。 三、细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细菌感染最好预防,而且最容易治疗,一般都有特效药,只要治疗及时一般都能治愈。预防只要注意清洁卫生即可防止感染。经常保持皮肤和粘膜的清洁和完整,避免创伤,切忌挤压,应积极治疗、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类药物,烧伤病房应严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预防发生。 一切明显的或隐匿的化脓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感染的发生就可以减少。小儿时常见的等每易继发较重的呼吸道感染,从而发生细菌感染。对这类病儿,必须加强保护。对不论多么细小的皮肤创伤必须予以重视,早作适当处理。 四、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有什么区别?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1.什么是柯赫法则?如何从分子水平解释柯赫法则? 答:柯赫法则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是,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第四,自试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应运而生。取得共识的有一下几点:第一,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无。第二,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破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该法则也适用于细菌以外的微生物,如病毒。 2.如何确定某种细菌具有致病性? 答: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主要从细菌所具有的毒力来考虑。细菌毒力的表示方法很多,最具实用的是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感染量。半数致死量是指能使解中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半数感染量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可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 4.什么样的细菌能内化入胞?意义何在? 答:内化作用指某些细菌粘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内化作用对细胞的意义在于,细胞通过这种移位作用进入深层组织,或进入血液循环,细菌借以从感染的原发病灶扩散至全身或较远的靶器官。宿主细胞为进入其内的细菌提供了一个增殖的小环境和庇护所,使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的杀灭。 5.胞外蛋白酶有何致病作用?举例说明. 答:胞外蛋白酶本身无毒性,但在细菌感染的过程中有一定作用。例如: (1)血浆凝固酶:大多数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一种血浆凝固酶(游离血浆凝固酶),能加速人或兔血浆的凝固,保护病原菌不被吞噬或免受抗体等的作用。凝固酶是一种类似凝血酶原的物质,通过血浆中的激活因子变成凝血样物质后,才能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因而血浆凝固。金黄色葡萄球菌还产生第二种血浆凝固酶(凝聚因子),结合在菌细胞上,在血浆中将球菌凝集成堆,无需血浆激活因子,而是直接作用于敏感的纤维蛋白质。在抗吞噬作用方

重症监护室感染菌群分析及控制感染对策

重症监护室感染菌群分析及控制感染对策 蓝如束1,赵 丽2,廖光付1 (1.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广西柳州545005;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室(I CU)病原菌分布及探讨控制感染措施。方法 对2047份临床标本(包括痰、咽拭子、尿、血、穿刺液、中心静脉插管)进行培养分离出1047株致病菌加以整理分析;分离培养后均用A P I系统或V IT EK全自动分析仪鉴定。结果 2074份临床标本中,阳性标本914份;分离出的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真菌、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70.3%、17.2%、12.3%;感染部位以肺部最多,共771株(72.7%)、泌尿道感染181株(17.0%)、引起败血症58株(5.5%)、其他51株(4.8%),其中肺部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真菌为主,分别占28.9%、19.3%、9.1%、18.1%;泌尿系统、败血症常见细菌感染为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25.6%、12.4%、11.8%;单纯1种细菌感染占53.0%,单纯真菌感染3.1%,真菌与细菌混合感染占17.4%,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感染占27.1%;患者一般与其他部位感染同时存在。结论 为有效控制感染,必须合理选择抗生素;要特别重视对患者的卫生整顿和消毒隔离,严格对病房空间环境及使用医疗器材进行消毒监测。 关键词:I CU;病原菌分布;控制感染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2)0420284202 I CU内危重患者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日益受关注。目前I CU面临最大的难题是细菌感染,它是引起多系统器官衰竭及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因素[1,2]。控制感染主要环节是针对病原菌的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危重患者,抗菌治疗往往是在获得细菌培养结果之前开始,基本上是经验治疗。因此,了解I CU各种感染的病原学流行规律是非常必要的,为危重病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我们对1995年1月~1999年12月连续从I CU分离出1047株细菌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来自I CU患者送检的痰、咽拭子、尿、血液、穿刺液、中心静脉插管等共2074份标本,阳性标本914份,共分离出1061株细菌,其中真菌为182株。 1.2 培养与鉴定 所有标本培养方法均按全国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后均用A P I系统或V IT 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法国梅里埃公司)鉴定。 2 结 果 1995年1月~1999年12月从I CU共分离的病原菌分布见表1。5年分离出致病菌106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46株(70.3%)、真菌182株 收稿日期:2001203202; 修订日期:2001207218(17.%)、革兰阳性球菌130株(12.3%)。常见致病菌分布见表1。在感染部位中以肺部感染为最多,共分离出771株(72.7%),泌尿系感染181株(17.0%),败血症58株(5.5%),其他51株(4.8%)。其中肺部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真菌为主,分别占28.9%、19.3%、18.1%。泌尿系常见细菌为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5.6%、12.4%、11.8%。从调查中发现,多部位感染及真菌和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占17.4%,单纯1种细菌感染占53.0%,单纯真菌感染占3.1%,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感染占27.1%。 3 讨 论 3.1 I CU是医院感染高发区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病房。细菌分布因不同医院而异。本次调查表明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是I CU下呼吸道主要病原菌。这些细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患者本身有严重基础疾病、营养不良和肺部防御功能减弱易发生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吸入已丛集于口咽腔的细菌[3]。肠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是泌尿系主要病原菌。导尿是泌尿系受感染最常见的原因,病原菌主要来自患者的身体内定居的内源菌或医院环境污染的外源菌,这些细菌可通过直接定居尿道周围或污染导尿管引起泌尿道感染[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真菌在I CU感染日益严重,特别是深部真菌感染,往往十分凶险顽固,治疗困难。本次 ? 4 8 2 ?Ch in J N o socom i o l V o l.12N o.42002

降钙素原对新生儿重症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治意义

降钙素原对新生儿重症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治意义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新生儿重症感染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价值。方 法选取92例笔者所在科室住院治疗的新生儿,分为重症感染组37例及局部感染组55例,选取30例非感染性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新生儿PCT与白细胞计数水平,分析其对于感染的早期诊断意义。结果重症感染组降钙素原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感染组降钙素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感染组,差异阳性率及分级情况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血清,差异水平的监测对疾病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标签:降钙素;新生儿;重症感染;早期诊治 新生儿感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重症感染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因此早期诊断,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尚缺乏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常用的WBC计数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血培养虽为诊断败血症等严重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时间长,阳性率较低易污染,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一些新的感染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受到了临床学者的关注[1],本研究选取PCT为检测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指标,诊断新生儿感染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2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治疗的92例新生儿临床资料,按照出院诊断的感染程度分为重症感染组(37例)和局部感染组(55例),选取同期30例非感染性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为对照组。 1.2分组标准 重症感染组包括败血症22例,化脓性脑膜炎5例,重症细菌性肺炎10例,败血症诊断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为参考;局部感染组为无全身症状的局部感染,包括普通性肺炎25例,尿路感染7例,脐部炎症18例,肠炎5例;对照组排除各种感染,其中缺氧性脑病7例,高胆红素血症10例,早产儿6例,新生儿糖尿病或因妊高症等高危因素治疗的新生儿7例。 1.3检测方法 新生儿在接受相应治疗前抽血,检测血常规、PCT,进行血培养。使用PCT 检测试剂盒,采用血清半定量固相免疫检测,分为4个等级,>0.5 ng/mL认为PCT阳性。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计数。

传染病--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传染病 猩红热G+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GAS,致病性最强,也称化脓性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患者和携带者是传染源(自发病前1天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后获得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 抗菌免疫力产生慢,持续时间短暂,具有型特异性。 抗毒免疫力,红疹毒素产生抗毒抗体,持续终生,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多流行于温带热带,冬春季多见,学龄儿童多发,小于1岁大于50少。 病原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粪便及健康人的咽部。 1.致病的菌体成分(了解) ①M蛋白:是GAS的重要致病因子,位于细胞壁,抗吞噬,与致病原是妨碍吞噬的毒力因子。 ②粘附素:脂磷壁酸(L TA)和M蛋白是两种粘附素,L TA 介导GAS的粘附。 ③胞壁多糖 ④透明质酸荚膜(HAC):在体外保护GAS抵抗吞噬。 2.致病性的胞外分泌物、 ①链球菌DNA酶:DNaseB分布最广,具较强的抗原性。 ②链球菌溶血素:O S,作用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心肌 ③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分解质酸,促进结缔组织分解,增加组织坏死程度,有助于毒素的吸收和扩散。 ④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和阻止血浆凝固。 ⑤Spe:致热源物质,曾称“红疹毒素”,是外毒素。 病理改变 1感染性病变:化脓性炎症 2.中毒性病变:充血出血,皮疹(恢复期表皮细胞角化坏死脱落,脱屑) 3.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滑膜 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大多2~4天。外科型1~2天。 1.典型: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出疹期:充血性,与毛囊一致隆起突出的“鸡皮疹”,舌头初为“草莓舌”中期“杨梅舌”后期“覆盆子舌”。恢复期:第2周开始脱皮,常为糠屑样脱皮,手掌和足底可见大片脱皮。 皮肤特征:帕氏线、口周苍白圈、贫血性划痕。疹退脱屑未遗留褐色瘢痕。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 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 患者扁桃体有渗出物、颈淋巴结肿大、发热伴周围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有助于细菌性感染的临床诊断。如患者已出现猩红热样皮疹,或有扁桃体周围脓肿,则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 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主要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C组或G组β溶血性链球菌。 【治疗原则】 1.针对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前先留取咽拭培养,有条件者可做快速抗原检测试验(RADT)作为辅助病原诊断。 3.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发生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因此抗菌治疗以清除病灶中细菌为目的,疗程需10天。 【病原治疗】 1.青霉素为首选,可选用青霉素G,也可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或口服青霉素V,或口服阿莫西林,疗程均为10天。某些患者的依从性较差,预计难以完成10天疗程者,可予苄星青霉素单剂肌注。 2.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疗程10天。 3.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疗程10天,但不能用于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此外,磺胺类药不易清除咽部细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对四环素类耐药者多见,这两类药物均不宜选用。 急性细菌性中耳炎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合并轻度中耳炎表现,不需用抗生素,但如表现为急起的耳部疼痛、听力下降、发热、鼓膜进行性充血和膨隆,或已有鼓膜穿孔伴流液时,则需考虑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的临床诊断,可予以抗菌治疗。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的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最为常见,三者约占病原菌的近80%;少数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等。 【治疗原则】 1.抗菌治疗应覆盖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 2.疗程7~10天,以减少复发。 3.中耳有渗液时需采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病原治疗】 1.初治宜口服阿莫西林。如当地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产β内酰胺酶菌株多见时,也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口服。 2.其他可选药物有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第一代、第二代口服头孢菌素。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10-18T11:16:50.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郑清山[导读] 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分析其对不同菌群的清除率。郑清山(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分析其对不同菌群的清除率。方法 68例重症感染患者随机 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予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照组予以美罗培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与病原菌清除情况,监测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62.50%,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2.35%、59.62%,2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感染,能迅速清除致病菌,促使病变转归,不良反应少或轻微,可作为早期治疗重症细菌感染的推荐药物。【关键词】重症细菌感染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降阶梯治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为二者1:1的混合物,其中,亚胺培南为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的需氧菌和厌氧菌以及多重耐药或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1];西司他丁为特异性二肽酶抑制剂,能阻断亚胺培南在肾脏内被水解破坏,因而保持了亚胺培南在体内的活性[2]。对于重症细菌感染,特别是重症监护室发生的重症感染,目前认识比较一致,常在早期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进行重拳出击[3]。近年来,我们早期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感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1年1月~ 2012年6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感染患者68例,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20~81岁,平均(55.4±16.7)岁;疾病类型:下呼吸道感染25例,腹膜炎17例,腹腔内脓肿10例,妇科感染9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皮肤和软组织感染1例,败血症3例,心内膜炎1例。均具有明确的感染征象且病情危重,全部患者入院前2天均未接受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并排除严重脏器疾病及对青霉素类、头孢类药物有过敏史者。以入院顺序将68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类型与严重程度等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积极的对症处理、支持治疗与护理,根据感染类型采集痰液、尿液和血液等标本,送细菌培养。在此基础上,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1.2.1观察组予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0g,ivdrip,q8h,感染症状缓解后改为q12h,疗程为4~14d。 1.2.2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美罗培南,肺炎、尿路感染、妇科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0.5g,静脉滴注,每8 h给药1次。院内获得性肺炎、腹膜炎、败血症剂量加倍。疗程为4~14 d。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功能,根据不同的感染类型,采集来自感染部位标本、痰液、尿液或血液等标本,送细菌培养。治疗过程中每天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情况。 1.4疗效评定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进行评定,4项均恢复正常者为痊愈,有1项未恢复正常者为显效,尚未达到显效标准者或用药72 h后病情无明显进步或有加重者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录入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平均经(4.5±0.6)天症状体症好转,短于对照组平均时间(9.5±1.1)天(t2=6.14,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62.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细菌培养与清除结果 2组患者细菌培养结果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菌属。观察组与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2.35%、59.62%,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42,P<0.05)。 2.3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反应轻微;瘙痒1例,停药后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对照组恶心呕吐1例,皮疹1例,未影响继续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 3 讨论 发生重症细菌感染的患者,多为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较差,且常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早期往往需要经验性用药,目前临床多倾向于早期使用泰能进行重拳治疗。 亚胺培南为具有碳青霉烯环的硫霉素类抗菌药,其抗菌作用和稳定性优于硫酶素,对各种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均显示出良好亲和力,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菌产生的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内酰胺酶比较稳定,对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强,特别是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活性更强;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也具有良好得抗菌活性,如对产ESBLs或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高度稳定[4]。但是,亚胺培南单独应用时,在体内稳定性差,约80 %以上可被肾细胞膜产生的肾脱氢辅酶l (肾辅酶I,DHP I)分解破坏。西司他丁是DHP-I抑制剂,其本身无抗菌作用,但可保护亚胺培南在肾脏免遭破坏,使其原形药物在尿中回收率提高到70 %~80 %[5]。西司他丁还可阻止亚胺培南进人肾小管上皮组织,减轻其肾毒性。但对亚胺培南的其它药动学过程无影响。因此,临床上将亚胺培南和西司他丁钠作为复方制剂使用,如“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可见在重症细菌感染的早期,经验性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进行重拳打击,能够迅速的清除致病菌,促使病变转归,且不良反应少或轻微,可以作为早期治疗重症细菌感染的推荐药物。参考文献 [1] Shah K, Pass LA, Cox M, et al. Evaluating contemporary antibiotics as a risk factor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surgical trauma patients[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2,72(3):691-5. [2] Behera B, Prasad Babu T, Kamalesh A, et al. Ceftazidime resistance in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First report from India[J].Asian Pac J Trop Med,2012,5(4):329-30.

儿童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

儿童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 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王文建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是指由细菌引起的支气管内膜持续的感染和慢性化脓性肺疾病,其临床特征是持续湿咳超过3-4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曾经称为儿童慢性支气管炎、化脓性支气管炎、迁延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前期等,国外资料报道PBB是儿童慢性湿咳的最常见的病因,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儿童慢性咳嗽指南列入为常见的病因;在国内已受到儿科医师的关注。 引起PBB的病原体主要是呼吸道正常菌群中的条件致病菌流感嗜血杆菌(特别是未分型)和肺炎链球菌,其他尚有卡他莫拉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极少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 PBB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细菌在气道中形成生物被膜以及气道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急性支气管炎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很少使用抗菌药物,结果造成低水平的细菌感染而没有经过治疗,最终发展成为PBB:在婴幼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可以破坏纤毛使其功能恢复延迟。条件致病菌的感染特别是未分型的流感嗜血杆菌可以引起前炎症因子的释放、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聚集,导致气道慢性炎症反应,造成上皮损伤和气道黏液分泌与纤毛运动异常;黏液纤毛运动障碍又可以导致黏液运动速率和黏液清除速率显著下降,出现气道黏液淤积,使条件致病菌定植感染的机会增加,最终在细菌异常定植、慢性感染--气道炎症--黏液纤毛清除系统损伤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PBB主要见于婴幼儿,绝大多数在6岁以下儿童,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持续性“湿咳”,即有痰的咳嗽,多数为咳脓痰;夜间平卧、转换体位和早晨起床以后咳嗽明显,也可以整夜咳嗽;有的患儿伴有喘息,运动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加重,很容易诊断为哮喘;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胸片常常无明显异常或有肺纹理增多,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可以有支气管壁增厚和支气管扩张等。 PBB的确定诊断依赖于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液微生物学和细胞学检查。诊断依据: 1.湿性(有痰)咳嗽持续 >4 周; 2.胸部高分辨 CT 片可见支气管壁增厚和疑似支气管扩张; 3.抗菌药物治疗 2 周以上咳嗽可明显好转; 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或)细菌培养阳性; 5.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临床医生对表现为慢性湿咳,特别是脓性痰,缺乏其他疾病的依据,即可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有明显效果或完全缓解,即可诊断,但要注意抗菌药物治疗的时间比较长,5-7天可能有改善但停药以后又加重。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老年重症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老年重症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发表时间:2019-03-04T15:37:57.7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第02期作者:赵晶[导读] 对老年重症细菌感染患者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进行治疗,可有效保障对该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恢复。 要在4月份前发表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100043 摘要:目的对老年重症细菌感染患者按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进行治疗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共计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所接诊患者60例,取组中30例以美罗培南治疗,即对照组,余下30例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即观察组。对两组效果分析。结果经过对整体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细菌清除率对比,观察组均具备优势,P<0.05。结论对老年重症细菌感染患者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进行治疗,可有效保障对该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恢复。 关键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老年重症细菌感染;安全性老年重症细菌感染在临床较为常见,因老年患者综合体质较弱,且多伴随存在有其他慢性疾病,抵抗力较低,在手术创伤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很容易出现感染症状,将直接影响到患者恢复。借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该部分患者展开治疗,存在有极高的使用率。本文就侧重对该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计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所接诊患者60例,取组中30例以美罗培南治疗,即对照组,余下30例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即观察组。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63—78岁间,均值为(70.12±1.82)。而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61—77岁间,均值为(71.83±1.29)。以上对比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给与营养支持,并对其体内电解质紊乱情况进行改善。对照组以美罗培南治疗,剂量为0.5g/次,间隔8小时使用一次。而观察组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剂量为1g/次,间隔12小时使用一次。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15天。 1.3 疗效评定标准 若在用药结束后无感染症状,各方面指标均恢复正常,即显效。若治疗后,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即有效。若用药结束后,患者感染症状未改善且存在有更加严重趋势,即无效[1]。 1.4 观察指标 需对整体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细菌清除率进行统计。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各数据处理均建立在SPSS19.0上,百分数表示计数数据,卡方检测,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整体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76.67%(23/30),对比知观察组占据明显优势,P=0.018,x2=7.082。且细菌清除率上,观察组为96.67%(29/30),对照组为80.00%(24/30),对比P=0.009,x2=10.177。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共计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对照组为8例,对比P=0.008,x2=8.092。 3 讨论 随着年龄持续增加,老年人身体器官功能均存在有不同程度衰退症状,且多数患者存在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多方面因素下,一旦出现感染,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将很容易促使患者出现重症感染,导致患者机体各方面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伤,严重时更会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借助抗生素类药物对老年重症感染患者治疗属于当前治疗该症最为主要方式。美罗培南在临床存在有较高使用率,其本质II 类碳青霉烯类药物,可对多种细菌发挥作用(尤其在革兰阴性杆菌方面具备有极高的抑制效果)[2]。但结合实际可知,在长时间使用下,容易促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且用药周期较长,促使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有一定局限性。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近几年逐步在临床得到运用,其同样为II类碳青霉烯类药物,在抑制革兰阴性菌方面的作用效果较美罗培南更为显著,且对于革兰阳性菌同样存在有抑制效果,且作用效果较快,患者服用后可在短时间内血药浓度便达到峰值,达到抗菌、抗炎的效果,与常规抗生素类药物相比,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缩短患者用药时间,帮助患者体内炎性反应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得到控制。早在孙贤辉等[3]研究中已经指出,借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老年细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可实现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进行有效抑制,促使患者感染症状迅速得到改善,充分证实该药在治疗老年细菌性感染中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该药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促使患者出现多种不良反应,诸如局部疼痛、红斑以及消化道反应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加以重视。 结合本次研究可知,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帮助下,可有效提升临床对老年细菌性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帮助该类患者恢复,存在有极为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利军, 李荣.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与莫西沙星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比较[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21):81-82. [2]高惠, 袁勇.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老年重症细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菌群清除率观察[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7,23(5):347-349. [3]孙贤辉, 谭成燕.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同输注时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严重病原菌感染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 抗感染药学, 2017,54(8):1504-1505.

重症医学科感染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性监测

重症医学科感染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性监测 发表时间:2016-03-15T14:34:30.1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4期作者:张俊 [导读]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的类型主要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其中感染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为常见。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目的:以神经外科为例,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临床感染细菌分布和耐药性监测。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临床感染患者的病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易受到感染的部位分别为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细菌学检验检出鲍曼不动杆菌63株,所占比例为18.3%;铜绿假单胞菌72株,所占比例为20.9%;肺炎克雷伯菌93株,所占比例为27.0%,共检出细菌345株。革兰阴性杆菌对于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93.5%,对于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的敏感性为67.3%,对于头孢他定和氨曲南的敏感性都是33.6%,对于环丙沙星的敏感度为26.2%,对于阿米卡星的敏感度15.9%。结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的类型主要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其中感染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为常见。 关键词:神经外科;感染细菌;耐药性检测;重症监护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等治疗侵入性操作损伤多种生理屏障,使得重症感染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临床科室,成为导致ICU患者病情加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神经科住院患者送检样本作培养的细菌,忽视重复菌株,根据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后,采用美国MicroScan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实施鉴定和药敏试验,每天用标准菌株做质控。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临床感染患者的病原资料进行分析,以我国卫生部颁布的《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标准进行诊断,并经临床送检标本作细菌培养阳性证实。共计感染患者252例,其中男性患者186例,女性患者66例,年龄14~83岁,平均年龄(53.8±2.7)岁,其中60岁以上患者84例,占比重为33.33%。所有患者均通过《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确诊,经检验患者的细菌标本呈阳性。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临床感染患者检查的病原样本进行培养,然后将重复的菌株进行排除,使用常规的分离和培养方法进行培植,然后使用珠海迪尔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DL-96自动分析仪进行药物敏感实验和鉴定,每天使用标准菌株进行质量控制。 1.2细菌、真菌鉴定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相关操作,真菌在珠海迪尔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沙包氏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然后按照该试剂的操作说明进行判定。 1.3药敏试验 使用MIC法来进行细菌药敏感度试验,判定结果依照美国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简称NCCLS的标准,真菌使用珠海迪尔生物有限公司提供DL-96微生物鉴定药物敏感分析系统进行操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本次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础疾病 该组感染患者中,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13例,所占比重为44.84%;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16例,所占比重为46.03%;硬膜外学肿钻孔引流术后感染16例,占6.3%;脑肿瘤术后感染1例,所占比重为0.004%%;脑梗塞昏迷患者2例,所占比重为0.008%;脑积水术后感染患者例1例,所占比例为0.004%,。 2.2感染类型 该组患者出现中肺部感染220例,所占比例为87.30%,泌尿感染患者14例,所占比例为5.56%;中枢神经感染患者12例,所占比例为4.76%,血液感染患者6例,所占比例为2.38%。 2.3细菌分布 本次收集的病原菌共计366株,其中真菌20株,所占比例为5.46%,细菌346株,所占比例为94.54%。346株细菌体,大肠杆菌172株,所占比例为49.71%,非发酵菌145株,所占比例为41.91%,革兰阳性球菌22株,所占比例为6.36%,气单胞菌7株,所占比例为 2.02%。再进行细分,肺炎克雷伯菌92株,所占比例为26.59%,铜绿假单胞菌74株,所占比例为21.39%,鲍曼不动杆菌60株,所占比例为17.34%,大肠埃希菌26株,所占比例为6.94%,肠杆菌属18株,所占比例为5.20%,葡萄球菌16例,所占比例为4.62%,弗劳地拘椽酸杆菌12株,所占比例为 3.47%,其他细菌所占比例为13.87%。 2.4细菌药敏特点 结果发现22株革兰性球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6株,溶血葡萄球菌4株,而且都是耐甲氧西林药物,这些菌种只会利福平和万古霉素比较敏感。 3讨论 监测结果显示,主要感染的细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三种菌类为主,该3类菌的分离株绝大多数都是多重耐药菌株,检测中发现仅仅对亚胺培南具有敏感度,因此表明神经外科感染病菌大多为多重耐药性病菌。由本文数据可以看出,革兰氏阴性菌是神经外科病房细菌感染的主要类型,尤其是下呼吸道及创面感染。究其原因,侵入性操作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次,频繁使用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