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

试论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
试论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

中国文学现代性特质与当下文学创作论析

中国文学现代性特质与当下文学创作论析 论文摘要:西方文学现代性理论作为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由于传统不同,现代性呈现不同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一直借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的问题,普遍缺乏较为宽广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反思能力。本文从“时”、“质”两个方面把握我国文学现代性特质,表明中国的文学现代性总是按自身的特点去演进,体现出自身的独特节奏、问题呈现方式及重心。当今,文学现代性更强调为文学跨越新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种‘反促力’,这“反促力”就是文学的现代性的时代征候。 现代性理论作为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一种世界性景观,它提供了一个与政治观念不同的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至80年代后引人我国迅速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我国学者以其为研究和建构对象,来阐释、反思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和创作,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写了过去文学理论研究的狭隘视野,取得了较为丰硕、新颖的成就。 一 西方“现代性”一词使用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时间方面的,即指启蒙时代以来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是一种持续进步的洽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概念;二是观念方面的,即以建立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次知识创造和传播以及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推进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形成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并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

标发展。概言之,现代性包含进步的时间观念、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组织机制与效率、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观念这样几方面内容。中国“现代性’,一词的出现,则源自周作人发表于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的翻译文章《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一般意义上,我国学者将西方现代性理解为两个不同纬度上的现代性。一是社会现代性,它表现为社会的现代化以及与工业化进程相关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审美现代性,它以主体性和个体性为内核,对工业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市侩哲学及其观念的批判。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相容且相斥的特色,在工业化初期,审美现代性表现为对社会现代性的讴歌,而在工业化后期,审美现代性常表现为对社会现代性的对抗和批判,审美现代性成为调节社会现代性中负面的东西。而对审美现代性的内涵把握,则一般认为其现代性是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展、变化,不同时期都呈现不同特色。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就是其批判性的反思,它是现代性社会得以不断更新变异发展的精神动力。从这点出发,一些学者指出,“现代性就是一种质的否定性”,“上承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变革精神,与生俱来地表现出对于以往传统的否定性、叛逆性和批判性”,等等。同时,我国学者从微观层面探讨现代性的内在诸多要素,使得现代性的研究呈现多元的景观,诸如现代性原则、内核、层次问题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在对现代性的研究过程中,我国也有部分学者忽视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在发生环境、社会制度、文化根基等方面的不同,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从晚清到五四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圣才出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1.1复习笔记 一、晚清启蒙运动与文学的变更 (一)维新运动 1.背景 (1)政治背景:清朝政府推行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惨败后宣告破产。 (2)思想文化背景:西方现代文化、思想及其价值观,作为“文明”即现代性的范本,被介绍到中国;输入新学、开启民智,成为维新思想界寻求的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前提。 2.运动主力 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是晚清维新运动的主力。 3.运动主张 不同于洋务运动推崇的“中体西用”论,维新运动倡导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政治、经济、法律到思想学说等方面都向西方学习。 (1)政治:鼓吹政治改革,倡议民权,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2)思想:推行改造国民精神的“新民运动”,倡导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 (3)经济: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文化: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4.运动阵地 维新运动开始后,一系列以传播西学、讨论变革、倡导启蒙为宗旨的思想文化阵地纷纷

涌现。 (1)学会: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 (2)报刊 ①梁启超、黄遵宪、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②严复等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报》及《国闻汇编》。 (3)书局: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大同书局。 (4)论著 ①严复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两部译著《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 ②林纾翻译的首部西方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二)文学革新 维新运动作为一次重大的思想启蒙,倡导新学、批判旧学,极大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此后,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建立起来,并逐步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在维新派倡导的文学革命下,文学开始进行现代转型。维新派的文学革新,从“诗界革命”、“新文体”到“小说界革命”,形成了一种直面危机、抒写真情、表现现实、促进改革的风尚。 1.“诗界革命” (1)代表人物: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 (2)指导思想:打破传统诗歌规范,并尝试以全新的思想,表现对政治革新、国家现代化的追求。 (3)革命成果 ①成果:“新学诗” ②特点:以“新学”(西学)为诗歌阐发的内容,但有时会流于新名词的堆砌。如“纲伦惨以喀私德(Caset),法会盛于巴力门(Par1iament)”(谭嗣同《听金陵说法》)。

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

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 【摘要】:本文以《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为题,从文学史的视野和小说传播的角度,以全国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广的报刊——《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和《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八大报刊为中心,研究中国晚清时代外国翻译小说在报刊上呈现的面貌。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描述翻译小说在报刊中的酝酿与发展。1840—1871年之间,是我国翻译小说的第一批译介;1872年《申报》及申报馆所属刊物《瀛寰琐记》上刊载的四种翻译小说,是报刊登载翻译小说的大胆尝试。1891—1902年《万国公报》、《时务报》、《清议报》、《励学译编》等报刊先后刊载了侦探小说、政治小说、写情小说等翻译小说类型,将翻译小说推向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第二章分析1902—1911年间报刊翻译小说繁荣期的概况。详细描述四大小说杂志和四大报纸的创办和翻译小说、《新新小说》等其他刊物的小说翻译情况。1907年后翻译小说在报刊上的刊载情况出现了较大的调整,而小说界对小说翻译活动的关注却并没有减少,引发了小说理论家的激烈讨论。第三章深入探讨报刊翻译小说的译者群体,详论晚清报刊小说翻译者的小说观念、翻译理论和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划分报刊翻译小说译者类型,描述他们的外语背景、翻译活动以及各自的翻译特点和对小说翻译的贡献;讨论译者群体和组织的翻译活动,如译书交通公会对翻译活动的组织与规范等等。第四章探讨报刊翻译小说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包括报刊翻译小说的来源,栏目归

属和类型标示,报刊上主要出现的题材类型;报刊翻译小说形式的特征,如以短篇为主的翻译小说文体、以文言为主的翻译语言、逐渐增多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和在报刊上呈现的刊载形态。第五章着重讨论报刊翻译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报刊对翻译小说慎重选择,翻译小说出版商和翻译者更极为重视翻译小说的营销策略。结论部分总结归纳报刊翻译小说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的影响,对于国民小说观念的冲击,以及对本土小说创作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关键词】: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7.42 【目录】:摘要5-6ABSTRACT6-8导论8-20一、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的兴盛和研究意义8-10二、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的研究历史和现状10-15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5-20第一章报刊翻译小说萌芽与发展(1840-1902)20-43第一节报刊翻译小说的酝酿20-22第二节报刊翻译小说的萌芽22-32第三节报刊翻译小说的发展32-43第二章繁荣期的报刊翻译小说概况——八大报刊的翻译小说(1902-1911)43-80第一节《新小说》等四大小说杂志的翻译小说44-58第二节《时报》等四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发表日期:2010年3月26日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2期2009年4月作者:宋学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 按照译者的国籍来判定译本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但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双重性,虽摆脱了二元对立,却没有摆脱二元论。翻译文学具有的世界文学意义是它可以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其自成体系提供了恰当支持。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符合当今学术研究的多元态势。 [关键词] 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 一 翻译文学能够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离不开谢天振对翻译文学地位的大力张扬。早在1989年,谢天振就发表了《为“弃儿”找归宿——翻译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一文,指出“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创造性叛逆,决定了翻译文学不可能等同于外国文学”,并提出“恢复翻译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主张。[1]不久,他又发表了《翻译文学史:挑战与前景》和《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两文,再次指

出“翻译文学在国别(民族)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事实予以叙述,这是值得肯定的”。[2](p227)同时指出:“在20世纪这个人们公认的翻译的世纪行将结束的时机,也许该是到了我们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从理论上给予承认的时候了。”[3]尽管在谢天振之前也有几篇关于翻译文学的文章发表①,但或许由于发表这些文章的刊物与翻译的关系不大,或许由于所谈内容的侧重问题或其他客观原因,这些文章在译界影响不大。毫无疑问,正是谢天振的几篇文章,才渐渐引发了译界和比较文学界乃至文学界对翻译文学研究和探讨的热情。 当然,谢天振旗帜鲜明的观点也遭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1995年的《书城杂志》曾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认为“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和认为“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提供了探讨的平台,两种观点进行了两个回合的交锋。 ②由此,翻译文学的归属成为翻译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而总的看来,主张“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或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的声音处于强势。几乎同时,有论者也明确提出“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4]。进入21世纪,谢天振继续其一以贯之的主张,在《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年中国最佳翻译文学》之《序》中,再次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把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文学”的“模糊认识”,认为“外国文学实际上只是存在于翻译文学之中的一个虚幻的概念,而翻译文学

古典文学翻译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3.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 之宠弟乎?” 译文: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 6.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译文:太叔修造城池,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 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 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

现代性文学

现代性文学:中国文学的新传统——兼谈中国现代文学与 文学研究 王一川 我们所即将告别的20世纪文学,将会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留下什么? 换言之,这个世纪的文学在浩浩中国文学史长河中将占据怎样的位置和作出怎样 的贡献?这是近十多年来文坛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学者于1985年提出“20世 纪中国文学”概念,试图把一向从属于政治划分的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统合起来 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这并不表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趋于终 结,而只是掀开了新的一页。因为从那时以来,人们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 的讨论连绵不绝,形成杂语喧哗局面。我们在这里也只是想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 这个特定角度,加入到这场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及其相关问题的世纪末喧哗之 中,提出别一种观察,以就教于方家。 一 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或现代化,是在现代进行的一项长期而根本的“工程”。 这种“现代性工程”(project of modernity)起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我 们虽然认为它根源于中国文化内部的种种因素的长期复杂作用和演化,但在作具 体划分时,还是不得不把目光沉落到1840年鸦片战争这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 事变上。我们所谓现代性工程,大体以鸦片战争为明显的标志性开端,指从那时 以来至今中国社会告别衰败的古典帝制而从事现代化、以便获得现代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宗教、学术、审美与艺术等几乎 方方面面。当这个闭关自守的“老大帝国”在西方炮舰的猛烈轰击下急剧走向衰 败时,按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指标去从事现代化,“师夷长技以制夷”,似乎就成 了它的唯一选择。确实,面对李鸿章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古典“中 心”地位和幻觉都遭到了致命一击,只能脱离传统旧轨而迈上充满诱惑而又艰难

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研究范式

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研究范式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一.“现代性”概念 (3) 二.现当代文学及现代性转型 1.现当代文学概述 (7) 2.现当代文学划分 (7) 3.现代性转型 (12) 三.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多种范式 (16) 1. “轻性”现代性的提出 (16) 2.“中产阶级”的现代性 (18) 3、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积极的和否定的 (19) 4、被遮蔽的现代性或审美现代性问题 (19) 5、革命的现代性 (20) 6、多重现代性的省思 (22) 7.“新现代性”的提出及意义 (23) 结论 (24)

参考文献 (24) 【摘要】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它的发展变化,对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人们更加注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是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涵出发,本文结合文化思潮、作家创作的现代性审美特征,分别论析晚清和“五四”文学的“现代性”形态,并对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理论及现当代文学的几种范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现代性; 研究 引言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晚清文学的启蒙精神》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晚清文学的启蒙精神 武润亭 晚清文学的启蒙精神,是晚清文学所特有的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晚清的文学启蒙,直接服务于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与之同步进行。自明、清以来,我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都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的转折,也引起了中国文学的转折。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并强行把中国置于竞争开放的世界格局之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传入,又使人们懂得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变法图强成为中华民族谋发展、求生存的惟一的出路。而这一时期,人们又认识到“民”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于是,开启民智成为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进步文学便开始脱离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羁绊,以不够纯熟和无暇雕琢的艺术方式,担当起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 晚清的文学启蒙,也和西学东渐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袁”的主张。这不仅为科学水平明显落后的中国人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突破了长期以来盘踞在国人头脑中的封闭、顽固、守旧的观念,开始接纳西方进步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实施了“师夷”、“制夷”的主张,还把单纯学习西方的军事武器扩展为“西学”。梁启超、严复等人又开始探求科学原理,力图用科学方法解释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构成与发展,使得自然科学进入哲学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文学也开始宣传科学道理。小说《老残游记》,揭示了在理学蒙昧主义的影响下,官吏的愚昧无能在理学蒙昧主义的影响下,官吏的愚昧无能给百姓造成的苦难。小说的第一回,还通过“危船一梦”的描述,表明了作者关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行实业救国的主张。《孽海花》也指出:“现在读书,最好能通外国语言文字,晓得他所以富强的缘故,一切声、光、化、电的学问,轮船、枪炮的制造,一件件都要学会他,那才算得个经济。”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和革命派开始利用文学宣传民主。“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口号的提出,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文学创作面向大众,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民众输入民主自由观念。康有为、梁启超、蒋智由、秋瑾、邹容等人的诗文,都反映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要求。与此形成互补的,是反映人性觉醒,提倡婚姻自主的“鸳鸯蝴蝶派”小说。 诚然,晚晴启蒙文学的审美价值较低。文学作品应该能够愉悦性情,给入以美感,这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功能;但文学也应该给人以启迪、教益,发挥对现实的积极影响和改造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文学启蒙的功绩不容否认。 1.下列关于晚清启蒙文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开启民智是晚清时期最紧迫的任务,文学作为最合适的形式担当起这一历史的使命。 B.在开始承担思想启蒙这一历史使命的时候,晚清文学艺术方式是不够成熟和无暇雕琢的。 C.晚清文学对西学东渐有贡献,小说《老残游记》批判了理学蒙昧主义,宣传了科学道理。 D.晚清文学的历史功绩在于给当时的中国人以启迪,发挥了对现实的积极影响和改造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促使中国人改变了封闭守旧的观念,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在实施“师夷”“制夷”主张的过程中,洋务派不但重视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而且扩大了学习的范围。 C.为了使自然科学进入哲学领域梁启超、严复等人力图采用科学方法解释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构成与发展。 D.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和革命派也利用文学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要求。

翻译史及翻译文学阅读书单

翻译史及翻译文学阅读书单 参考书目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 (第一版)。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二版)。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4.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5.王克非(编著)。翻译文化史论[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6.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月。7.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 孟昭毅。李载道。(编)中国翻译文学史【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9.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10.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 12. 王秉钦。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13.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4.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4.王铁钧。中国佛典翻译史稿。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2。 15.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 16.朱志瑜、朱晓农。中国佛籍议论选辑评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17.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18.柳治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7。 19.方华文。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20.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1.孔慧怡。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2.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概论[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3.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资料[Z]。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4.林煌天等。中国翻译词典[Z]。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5.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26.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7.臧仲伦。中国翻译史话[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28.(美国)Douglas Robinson.西方翻译理论:从希罗多德到尼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 29.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4. 30. Jean Delisle. Translators through History[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31.Mona Baker.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4. 32.张佩瑶。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黑体为必读书目

张爱玲文学现代性的两个特征

张爱玲文学现代性的两个特征 促使张爱玲的现代性转向日常的因素有:上海的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日伪文艺环境、独特的女性意识、中国文学传统等,另外,战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宽容的现代意识与世俗化生活原则的制约下,张爱玲完成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建构。张爱玲的文学现代性是一种怀疑文明的中国式的世俗现代性,具有媚俗倾向;是一种基于宽容的现代意识但最终又有一定传统意味的反现代性;是一种与五四有一定关联但主要体现上海市民精神的文学现代性。 一、张爱玲文学现代性的内涵 作为继五四启蒙现代性之后的另一种文学现代性,张爱玲的现代性与前者有着显而易见的不同。在一个新旧更替的时代,市民的世俗人生必然是新旧兼容的,譬如白流苏为了生活,她可以自己做主,但她的所求无非是依附一个男人过日子。这样,我们就看到世俗现代性的另一面,当作家以个人或许是海派的现代意识宽容这类人物时,她就容忍了他们的传统、守旧,小说因而不免有反现代倾向。《五四遗事》以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始,但是,由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生活也并不是一如恋爱那么有趣,人物传统的传统、新式的也半新不旧,所以,小说的结局是罗文涛与三美团圆,一个反封建的故事最终落入封建圈套。大时代是一回事,日常生活可能是另一回事,一种不同于五四的现代精神驱使着小说,使她的小说有了传统的负重、有着反现代的一面。 李欧梵先生认为“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是把艺术人生和历史对立的”,显然,他的看法不尽准确。什么是历史呢? 时代大潮是历史,生活中的涓涓细流也是历史,说张爱玲疏离大时代是对的,但是,历史是一切社会事实,从这个角度看,张爱玲的“日常生活”是贴近历史的,更何况她的“日常生活”不乏现代内容。李欧梵那样读解张爱玲的意图是,在他看来,张爱玲跟西方颓废作家一样,她的艺术人生与社会生活对立,因而她就能被纳入颓废作家行列。其实,张爱玲既没有以生活来模仿艺术,也没有颓废到唯美,更没有海派作家的“颓加荡”,所以,很难说张爱玲是颓废作家。不过,她的末世感、虚无感还是决定了她有一些“颓废”,这种颓废是中国式的享受世俗生活的颓废、苟且偷安的颓废。或许,张爱玲本人未必完全认同它,这其中应该既有迫于现实的无奈、也有媚俗的因素在内。 二、张爱玲文学现代性的成因 上海的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是制约张爱玲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文学作品成为商品时,作家更应该迎合、讨好读者,因为广大读者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迫使张爱玲写作转向日常生活的因素是当时的文艺环境。或许可以说,上海的沦陷造就了张爱玲,因为现代作家对大文学之外的文学世界是毫不留情地挞伐的,而在日伪时期,主流作家大都逃离上海,张爱玲因而能以自己的方式潜心写作。惟一一次批评来自傅雷,它虽然打扰了她,但张爱玲并没有改变自己。与好评相比,恶评的声音太微弱。日伪在上海推行“和平文艺”,其手段并不是和平的,一是他们逮捕、关押进步文化人,二是取缔了原有的报刊,三是改组报刊,使其有日伪背景或使其不再

读完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邓子珣:读完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邓子珣 在现代史上,虽然王韬从来没有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心,但他却与许多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19世纪后几十年的改革推动者,在中国与西方两种文明之间,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所扮演的调停者的角色十分重要。 王韬的命运与其他同时代的文人相比本来并没有很大的不同,科考失利,穷困潦倒,抱负难伸,进而转向对传统科举制度的批判;随着西方冲击的深入,他的思想也经历过从技术层面的学习到社会制度的效仿这样的过渡。然而他不仅生在特殊的时代,还拥有特殊的际遇。他生活在上海和香港,一直与西方人一起密切工作,曾经去欧洲和日本旅游,这些独特的经历使他有可能成为了近代第一个“既受过中国经典训练,又在西方度过一段有意义时光的中国学者”。而这些都使他能较为超然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并发现变化的必要,同时,对西方文化的熟悉也使他能够发现使变化成为现实的手段。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在王韬身上明显的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经纬不明,纵横交错的复杂状态。在他的思想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坚持,又有对于西方事物最大限度上的开放。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王韬早年的流亡经历使他对西方和西方人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这给了他一个“新的图景”,使他能够从与大多数中国人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观察世界;而另一方面,王韬在许多地方仍深浸在中国往昔的文化学术之中,这“使他能够在接纳某些极其非传统的观点的同时,而又不经历一种文化断错的震撼。”因此,在王韬的世界观中便清晰的呈现出新图景与旧思维习惯之间那种脆弱的,紧张的平衡状态。 不难发现,王韬的思想和世界观在慢慢的转变。在他19世纪50年代末发表的文章中,他对西方文化大体持否定态度,中国只需以“学在四裔”的态度选学诸如轮船、军火武器的有用西学即可。在政治上,中国成为权威的终极源泉。并且,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道”)被看作是人类永久的合理性,中国可以直接同文明划上等号。到1865年,王韬在上海和香港这类西化的城市已居住了16年,并一直与西方传教士密切共事,影响是明显的。他远远站在他的大多数同代人之前,认识到西方挑战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应采用史无前例的应战方法。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发现王韬在60年代中期开始了一种文化世界观过渡到民族世界观的艰难历程。在他1865年的上李鸿章书中,他强调“握利权”、“树国威”,并清醒的认识到必须与西方国家进行商品竞争。这标志着他对中国的世界位置观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在70年代以后,王韬开始强调处于国家富强需要的民族竞争。竞争中必然有比较,这样,中国成了众多民族中的一员。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已经取代了“天下”世界观。

近十年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综述

东岳论丛 Sep.,2009Vol .30No .9 2009年9月(第30卷/第9期)(Dong Yue Tribune ) 论点集萃 [作者简介]肖琦(1976-),女,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讲师。 ①这次翻译高潮从鸦片战争延续到五四运动 (1840-1919),其中以晚清(1840-1911)这段时间的翻译最具代表性,所以本 文着重考察的是晚清这一段。下称“晚清翻译高潮”。 近十年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综述 肖 琦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摘 要]晚清时期掀起了一场翻译高潮,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这一翻译盛事,以其译书数量之众、涵盖内容之广、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之深远、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之独特,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晚清翻译高潮相关研究的归类整理,发现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晚清;翻译;晚清翻译高潮;文化;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09-0183-04 晚清时期掀起了一次翻译高潮,这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① 。这次翻译高潮中,数千种西方 著作被译成中文,内容涵盖科技、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上,晚清翻译高潮都体现了独特的一面。因此,晚清翻译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下面是对近十年来晚清翻译高潮相关研究的梳理。 一、研究概况 (一)论著 近十年研究晚清翻译的著作大致可分成以下几大类:对翻译史实的描述性研究、对翻译家的研究、文化 对翻译的制约、翻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专著有:李伟[1] 编写的《中国近代翻 译史》,介绍了地主阶级改革派对世界的了解、传教士的早期翻译、近代翻译理论的出现等。韩洪举[2] 介绍了林纾的翻译思想与艺术、林译代表作,并对林译中外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王宪明[3] 从文本源流、著译动因、 关键词语与观念、政治社会影响等方面,对严译《社会通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析。胡翠娥[4] 研究了文学翻 译与文化间的互动影响;季压西[5] 等根据大量的近代条约和历史档案来分析晚清英语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等。 论文集《翻译与创作》是迄今为止香港、内地以及国外学者合作研究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的第一项重大成果。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14篇文章于1998年整理成论文集(英文版)出版。后来在2000年王宏志又整理出版了该论文集的中文版。14篇论文中,有的总体介绍翻译小说,有的分类研究侦探、科幻、政治、言情小说的译介和影响,还有的探讨晚清社会对西学的认知程度及翻译的现代性。1996年的这次大会以及两版《翻译与创作》的出版,对激发国内晚清翻译研究的兴趣、促进国内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型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一点,也可以从表1和表2的统计数字得到印证。 (二)论文数量及主题分布有关我国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的论文数目众多,为了对这些研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本综述采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分析,以“晚清+翻译”、“近代+翻译”、“晚清+译介”、“近代+译介”为检索入口分别进行题名及关键词的“模糊检索”,得到的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近十年有关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的论文一共228篇(剔除了一稿多投、文摘和主题不相关的论文。因为某些文章可能题名或关键词中未包含本文检索词条,统计可能有遗漏 3 81

浅析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初期文学社团殊途同归的翻译活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54351336.html, 浅析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初期文学社团殊途同归的翻译活动 作者:左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9期 摘要:中国“五四”前后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学社团,他们除了创作,还将翻译活动作为己任,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众多社团、流派、译者对翻译对象的选择见仁见智,各有侧 重,总体上对从古至今的东西方文学都有涉猎,视野十分广阔。本文选取“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三个文学团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虽然在翻译中有不同的特色和倾向,但他们的翻译活动却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殊途同归,为中国新文学、为翻译事业、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现代翻译文学;文学社团;翻译活动;殊途同归 作者简介:左芳,女,1978年出生,硕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 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2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初期始于1915年新青年社止于1930年“左联”的成立。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前两次翻译高潮在范围、规模、翻译质量以及影响力上无法比拟的第三次翻译高潮。五四运动推动了文学革命,也推进了翻译介绍研究外国文学的活动。文学翻译是“五四”时期众多流派的共同行动。出现了专门的文学团体、文学刊物以及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队伍。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新月社、雨丝社等文学社团既从事文学研究创造,又从事翻译活动。他们的翻译活动在译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和倾向,但翻译活动都为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引入新思想,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改革的新范本。本文将通过比较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以及未名社来评介他们殊途同归的翻译活动。 一、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 成立于1921年的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重要的翻译文学团体之一。虽然其创立宗旨并不是进行翻译活动,但却以译介外国文学为其重要任务。其成员包括文学家、翻译工作者一两百人,是我国早期翻译界的主力军。主将茅盾、沈雁冰、周作人、郑振铎都是一边从事创作,一边从事翻译。他们的翻译文本来自于法国、德国、俄国、日本、印度等国家。从《安徒生童话》、《神曲》、莫泊桑小说都有涉及。与其他的文学社团相比,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有其鲜明的特点和倾向。首先,文学研究会的倾向是为人生而艺术。所以其翻译文本大

南帆《文学、现代性与日常生活》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①文学的真实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是文学现代性的后果之一。古代文学不是那么讲究“真实”,苏东坡轻蔑地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燕山雪花大如席”“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古代诗人从不以这种夸张为忤;传奇、笔记乃至《三国演义》《红楼梦》之中出现一些神魔鬼怪或者灵异事件,没有人觉得会有什么不妥。然而,借用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祛魅”。自然科学清除了种种魑魅魍魉,物理学、化学或者生物学的世界清晰可解,科学实验让世界一一再现。在这种风气下,文学祛魅尾随其后。 ②如今看来,许多人可能低估了“真实”问题的复杂程度。事实上,“真实”涉及的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例如,“真实”的个人经验与集体经验,“真实”的科学标准与感官标准,“真实”与种种知识门类的关系,“真实”与种种观测仪器和描述符号的关系等等。最近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虚拟空间是否真实?正如《黑客帝国》这部电影所展示的那样,我们的所见所闻会不会仅仅是某些大型计算机制造的虚拟景象?庄生梦蝶抑或蝶梦庄生,我们如何判断那个所谓的“真实的荒漠”不是来自另一台计算机的虚拟景象?另一个尾随而至的难题是,如果我们不信任计算机的虚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信任物理实验室仪器的种种结论? ③从这个意义上,文学考虑的不是“真实”,而是“真实感”。“真实感”的标准不在于是否吻合科学知识,而在于是否可以视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之所以让人感到“真实”,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这种性格丝毫不陌生,尽管我们无法见到猪的外形和这种性格的结合。相反,相对论所说的时间与空间的弯曲就不那么真实,因为这种理论推导无法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哪怕这是一个正确的科学结论。所以,文学的“真实感”产生的真正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反之,“真实感”的丧失令人不安。 ④日常生活是由各种细节组成的。如何运用各种细节进行叙事,这是对于作家艺术才能的考验。批评家因为某一个特殊的主题——例如“寻根”“苦难”“孤独”——褒奖某一作品的时候,作家或许会嗤之以鼻。质量上乘的作品通常血肉丰满,有时作家会使用“纹理”这个词给予形容。如同一篇论文的论证质量取决于作者思想的缜密程度,许多杰作往往纹理细密。这些作品的质地坚实厚重,人们甚至很难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这些杰作的主题。相反,一些貌似尖锐的作品内容单调。 ⑤许多深刻的主题未必诉诸大幅度的动作情节,而是更多体现于各个生活细节。作家通常知道,虚构一个精彩的情节远比虚构精彩的细节容易。叙述比描写容易。离奇的情节可以上天入地,海阔天空;坚实的细节才能让这些情节返回人间。如果情节的离奇程度超过了细节的负担能力,说服力就会急剧下降。 ⑥当然,文学重视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这不是倡导鼠目寸光,仅仅关注我们身边的琐事而不考虑时代的重大事务;也不意味着艺术向蝇营狗苟的世俗屈服。不能将现实主义想象为无条件的接纳庸俗,不能将文学想象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我们宁可说,文学关注日常生活的意义在于批判日常,并且从日常之中发掘出特殊的能量。如何集聚起日常生活之中最富于意义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论文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及其 涵作者:方冬雪摘要:发轫于启蒙时代的现代性,因其优越的现代化文化,对中国近代及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性从西方到,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随着上世纪90年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急剧转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发现和认识。鲁迅站在现代文明知识体系的立场上来批判传统,要求该“改造国民性”和精神解放;从文则一种“反现代文明的现代性”的姿态,希望以自然人性来实现民族精神重造。尽管关注视角不同,但殊途同归地为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涵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性鲁迅从文涵 首先,我们从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入手。 “现代性”作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炙手可热的流行词汇,大家普遍认同的有两种解释:一是从在历史长河中的时间职能上看,它被认为在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明历史中某个阶段的现代性——它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工业革命的产物、资本主义所引起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产物,因此,“现代性首先是与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是对应的”;另一种是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在文化畴具有价值叙事职能。 从这两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同时存在着对于两种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文学的兴起就是以一部分作家率先举起“科学”与“”两面大旗开始的。他们对国民性中的劣根性进行批判,对旧的统治制度和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发起攻击,从而关注中国的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部分作家可以以胡适、

独秀、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天翼等为代表。另外也有一些作家,则显示出对于审美现代性的浓厚兴趣,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一个更多表现为非理性的人,在现代社会的某种境遇。这一部分作家以金发、戴望舒、爱玲、穆旦等为代表。我们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需要从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历史进程的实际出发。现代性是个发展的概念,它分为前期、中期、晚期的不同阶段,不可以用相对成熟的现代性来苛求早期的现代文学。它萌芽于晚清,开创于民国,发展在国。从中国整个庞大的文化和时间背景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它的意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要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中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就其特殊的时代意义,我们也不难看出发生在1917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于古典文学,也不同于西方文学,更不同于当代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性”意义。 其次,从“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同样保持着“现代性”特征。 个人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以文学方式为个人立法,确立了个体的独立、解放、自由和创造的价值意义。郭沫若在诗歌中创造了“我把天来吞了”、“我把地来吞了”的“我”,充满了诗人自我崇拜、自我赞美的激情;庐隐也通过《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等小说描写了自我的心境,抒发了自我的情感……这是与他们的个人主义的思想情感分不开的。 “人道主义”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担当公民和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情、悲悯普通人的生活命运。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的重要作家郁达夫,借作品塑造了一群引人注目的零余者形象,从而抒发了孤独、忧伤的情怀,从《沉沦》中的“我”,到《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烟厂女工,无不充满了令人窒息的苦闷感。作家也正是以此来

第六讲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第六讲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界革命 维新改良文学 一、维新改良文学发生的背景 二、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经历的三个阶 段: 1、文学改良运动的酝酿发动期; 2、文学改良运动的发展及高潮期; 3、文学“联合战线”破裂,文学改良运 动由盛转衰。 梁启超不仅是晚清舆论界执牛耳者,也是文学界当然的领袖人物。梁启超以日本明 治文学为榜样,以报刊为阵地,登高一呼, 群山响应,使具有近代意识和近代色彩的 启蒙文学成为晚清文学的主流。在文学创 作,尤其是文学理论上,梁启超文以觉世 的启蒙意识非常强烈,可以说,他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最有力的 倡导者和最自觉、成就也最高的实践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集政治家、学者和作家于一身, 在中国近现代史有重要而深远影响。 二. “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文界革命”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 产阶级维新派所倡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 动,是直接为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服务 的。1899年11月,梁启超在《夏威夷游 记》中正式提出了“文界革命”的主张。 在散文创作上,梁启超身先士卒,斥责桐 城古文和八股时文的腐朽僵化,继承古代 散文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熔铸古 今中外,创造出一种新体散文,时人号为 “新文体”。 (一)文界革命理论的提出 1、太平天国时期:“文以纪实”、“言 贵从心”(洪仁轩等《戒浮言巧谕》); 2、洋务运动时期:冯桂芬、王韬等人创 作时务文; 3、黄遵宪“言文合一”,“适用于今, 通行于俗”的新文体。 4、文界革命理论的正式提出: (1)觉世文与传世文学者以觉天下为己任,则文未能舍弃也。传世之文,或 务渊懿古茂,或务沈博绝丽,或务瑰奇奥 诡,无之不可。觉世之文,则词达而已, 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达为上,不必求工 也。——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条约》 (2)由日本作家的文风初次触动提到“文界革命”。 读德富苏峰所著《将来之日本》及“国民丛书”数种。德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 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 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 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 也。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1899) (3)批判严复的文风,重提“文界革命”。 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国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比例,况此等学理 邃赜之书,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得 使学童受其益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 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梁启超:《绍介新著·原富》(1902) (4)梁启超“文界革命”论在文章形式方面的主张:俗语文体。 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 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寻 常论者,多谓宋、元以降,为中国文学退 化时代。余曰不然。……自宋以后,实为 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何以故?俗语文学大 发达故。——饮冰:《小说丛话》 (1903) 概而言之,梁启超为文界革命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在传统的抒写个人情志的文人 之文和以经术为本源的述学之文之外,创 造出会通中外,融汇古今,兼有“欧西文 思”与“俗语文体”,热情奔放,悲壮淋 漓,自由抒写,流畅锐达的文章新体 (二)“文界革命”理论的实践 1、创作情况: (1)1895年康有为等组织强学会与创办《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时期; (2)1896年主编《时务报》; “当《时务报》盛行,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受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胡 思敬《戊戌履霜录》) “任公文笔原是畅达,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 听为之一耸。”(严复《学衡》第12册) (3)1887年11月,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与谭嗣同一起创办《湘报》、《湘学 新报》; (4)1898年10月,在横滨创办旬刊《清议报》。《清议报》100期后被毁,又在横 滨创办了半月刊《新民丛报》。 (5)1902年创办了《新小说》 1898-1903年,在这两种刊物上写下了《少年中国说》等80多篇文章和专著。散文 创作的黄金时期,正是这时期的“新文 体”创作,作为他的“文界革命”的实 绩,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2、梁启超散文分类 (1)杂文:《呵旁观者文》、《少年中国说》等,杂文集《自由书》。 (2)传记:《戊戌六君子传》、《管子传》、《王荆公传》、《李鸿章传》、《意大利三杰 传》等。 (3)政论文:《变法通议》、《新民说》等。 3、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特点: 1、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 国语法; 2、条理明晰; 3、笔锋常带情感。 三. “诗界革命”的倡导 诗界革命,指19世纪末兴起的一次诗歌的改良运动。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 夷游记》中明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其 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中 国传统旧体诗的形式束缚,以利于表现新 的社会生活、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理想。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诗界革命适应了维新 改造的时代要求,体现了诗歌发展的方 向,为五四白话诗的形成、发展做了铺垫。 梁启超前期的诗论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 到1899年写作《夏威夷日记》,首次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稍后,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上开辟“诗界潮音集”、“饮 冰室诗话”等专栏,推介诗歌作品,进一 步阐发诗界革命的主张并推动诗界革命 的发展。 诗界革命的目标修订: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 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饮冰室诗话》 以夏曾佑、谭嗣同等人的“新学诗”与黄遵宪等人的“新派诗”作为正反两个方 面的借鉴。 新学之诗:盖当时所谓新诗者,颇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 综上,新意境指欧洲之精神思想(《夏威夷游记》)、新理想(《诗话》),包含新事 物、新知识等,也包含西方社会新精神、 新思想,更包含国民自新、民族文明进化 而激发的新理想、新情感等未有之境。 新语句:指与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相辅相成的话语载体,包含新名词、新词汇、 新句式。 旧风格:指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风格和审美特征。 诗界革命在题材内容上,要求诗歌反映近代社会现实,为改良派的政治斗争服务。 在诗歌的语言形式方面,提倡通俗化和诗乐合一。 四. “小说界革命”的倡导 维新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对小说参与社会启蒙问题予以关注,始于政治变法的准备 时期。 东渡后的梁启超,对日本流行的“以稗官之异才,写政界之大势”的政治小说十分 欣赏。 1902年10月,小说界革命的宣言:《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思想和理论贡献: 一是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二是推小说 为文学之最上乘; 三是将小说种目区分为写实派与理想派两类;四是以薰、浸、刺、提四字概括小 说支配人道之力。 《新中国未来记》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中国第一部理想小说 内容:新小说之意境 形式:旧小说之体裁 结构:双重叙事结构: 倒叙的框架 顺叙的故事 文人趣味:小说的文雅化 新小说报社对政治小说的界定:“昔者欲借以吐露其所怀抱之政治思想也。其立论 皆以中国为主,事实全由幻想。” 政治小说的特点: 一是以小说为载体吐露政治思想; 二是创作方法以表现理想表现未来为主。 五. 戏曲界革命 梁启超在《释革》中,将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并提。 从改造国民品格,振刷国民精神的愿望出发,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身体力行于 戏曲革新,创作了《劫灰梦》、《新罗马》、 《侠情记》传奇三种,《班定远平西域》 粤剧一种,分别在《新民丛报》《新小说》 上刊出。 六. 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文学界革命以国民启蒙、国民自新、国民变革为基本目标,以文体革命为触介点, 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命题并具有极强的 可实践性,因而得到了世纪初文坛的积极 响应。 文学界革命是20世纪中国文学自我更新、艰难变革的起点,它借助西方异质文 化的撞击力量,打破了中国文学的因循死 寂,勉力担负起民族精神革新、民族文明 再造的重任,并在历史的废墟上,初步构 造新文学的殿堂。 随着进化如飞矢观念的深入人心,明清以来愈演愈甚的拟古、复古主义思潮受到唾 弃。 随着维新志士把政治革命的热情转移到以新民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上来,文学 因其具备左右人心之“不可思议之力”而 被认作是开启国民智识、振刷国民精神、 改造国民品质最好的形式和最便利的途 径。 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情感与想像的观念被普遍接受。 小说戏曲被引进文学的殿堂。 创作方法的区分与文学批评的更新。 文学变革张扬“雌黄古今,吐纳欧亚”思想自由、融汇兼收的气度精神,文体革命 则遵循旧风格含新意境的基本规制。 语言出现变革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