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27 中图版必修3

山东省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27 中图版必修3
山东省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27 中图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45分)

1. 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以下哪一组特点( )

A.种群数量多,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B.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

C.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

D.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强

2. 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物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物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的捕食对一个物种有利,但会使另一物种消失

3. 设计制作小生态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列举的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A.小生态瓶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应该经常向小生态瓶中通气,从而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

C.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越多越好

D.应该将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强烈直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

4. 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

5. 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6.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7. 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在0.5ml的培养液中培养大草履虫,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最大捕获量应少于K/2。

8. 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尽管改善了电力和灌溉条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巨大的水库沿岸水草丛生,使血吸虫发病率高达80%~100%,尼罗河下游农田失去了肥源等,这说明该工程()

A.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

B.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C.维持了原来的生态平衡

D.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9. 某些地区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是因为发展中哪一原理失调造成的()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D.系统整体性原理

10. 经过十年努力,我国西北防护林带已经初步建立,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其重要意义是 A.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B.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建立了畜牧业的生产基地

D.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11. 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多层次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A.生物之间的食物链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生物的多样性 D.生物的适应性

12. 广东省某地区大力发展了“稻→萍→鱼”立体农业。该生态系统

A.“稻→萍→鱼”体现了系统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B.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C.弃耕后的稻田将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D.放养鱼的数量与萍的生长量相匹配,依赖于系统内信息的传递

13. 小流域治理已经从开始时的单纯造林和减水.减沙等工程,逐渐转移到生态经济型模式上,目标是()

A.建立节约型生态系统,获得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B.建立原始和现代的复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C.建立稳定.高效的复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D.建立农村小流域综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14. 微生物能将土壤中轻度的农药污染分解掉,这说明()A.农药污染不会产生危害B.生态系统能进行物质循环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微生物以农药为食

15.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

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

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近年来,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

(1)太湖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引起的。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蓝藻属于。为解决太湖水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类别青鱼鲢鱼鳙鱼鲤鱼

食性螺狮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杂食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

(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太湖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

(3)养鱼的池塘经常接纳含有农药的农田水,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池塘的生态平衡不会遭到

破坏,其主要原因是。

(4)下表是对太湖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 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 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 n=P 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千焦/ m2/年)。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

A B C D E

P g 15.9 870.7 0.9 141.0 211.5

P n 2.8 369.4 0.3 61.9 20.1

R 13.1 501.3 0.6 79.1 191.4 (5)有人认为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水质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氮和磷引起的,因此设计了下面实验:

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下处理:

A.静置4小时,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如此重复3次;

B.再加水至1000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

C.在甲烧杯中加0.3g洗衣粉(含P);在乙烧杯中;在丙烧杯中加0.15g 洗衣粉和0.15g尿素;丁烧杯中;

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天,取得水样。

请补充完整以上实验过程,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A)处理的目的是。

②你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理由是。

17.右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

(1)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各组分间通过和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同时,调节着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是。若要保持一个封闭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输

(3)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 a>y 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 a b(>、<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

(4)环境污染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可用于生态风险评估。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RQ)。若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l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请根据表中的RQ值预测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RQ

生物种类

汞(Hg)铅(Pb)

A 某种小乔木0.75 0.55

B 某种植食动物 1.26 0.84

C 某种大型真菌0.91 0.48

D 某种肉食动物 1.25 2.05

18. 下图所示的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某农业生态系统,完成下列各题:

(1)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调整进行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起关键作用。

(2)该生态系统与一般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其稳定性较强,收入的波动性较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由固定的;从

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该农场留有一定面积的休耕地,其意义是土壤中的把秸杆、羊粪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而提高。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它具有多层次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这种结构和功能能较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圈稳态,它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展的基础。

19.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21 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图22 污染物浓度变化

(1)图21示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影响藻类太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2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_________________性。

(3)试解释“绿潮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图23所示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

因为(要求答出两点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市许多景区水域都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

体浑浊晦暗,透明度减小,景致大为减色。相关部门为了湖水

还清,曾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此种处理方法虽然可

以取得眼见的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并可能危害到_________________生物。

(6)某些景区采纳专家建议,在水域内种植图23所示植物,同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

鱼类,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在修复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中,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是:①利用了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____________关系,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②草食鱼类可以_____________,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

20. 江苏省姜堰某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泥鳅、田螺等几近销声匿迹。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距污染河流不同距离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365 665 750 1983 2490

(1)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

(2)遭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土壤动物,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而不同类群的土壤动物具有。过度污染的农田会丧失生产能力,原因是。

(3)从表中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①;②

(4)当污染停止后,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演替。如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这种演替将最后达到____________(群落)阶段。

21. 下图表示不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请图回答

(1)从图示可以看出,随着环境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是___________群落,原因是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自动调动能力较强。

(2)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生物群落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今年1月中旬以来,一场持久的特大冰雪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严重的冰冻除了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外,更是令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成片倒伏,树木大量死亡,对南方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1)对于植物体来讲,在遭遇冰雪时,如果气温是缓慢降低的,则植物体细胞间隙会先结冰,细胞出现现象,导致细胞液浓度,使细胞受到伤害。如果环境温度是骤然降低的,则细胞内会结冰,冰晶会破坏细胞的系统,影响了等代谢活动,导致细胞死亡。

(2)南方森林中的常绿阔叶林与北方落叶阔叶林相比,其对寒冷气候的适应性。调查发现,此次冰冻灾害在粤北山区呈现以下特点:一般在海拔300米以上就可见到植物受害现象,500米至1300米植物受害情况最为严重,1300米以上植物受害程度逐渐减轻。请分析1300米以上植物受害较轻的原因是。

(3)从生态系统结构看,这次灾害最为严重的影响是,这种变化可能导致性的丧失,打破生态系统原有的。现在科学家已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灾后重建制定科学的方案。

答案

1. C

2. D

3. A

4. B

5. C

6. A

7. C

解析:C项所表明的变化能说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限,抵抗力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不是指恢复力稳定性。

8. B

9. B

10. B

11. B

12. D

13. C

14. C

15. D

16. (1)第一营养级鲢鱼

(2)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或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4)11.3%

(5)加0.3g尿素不加任何物质(或加0.3g蒸馏水)(注意乙和丁所加物质可互换)

①除去样品中原有的矿质元素

②丙(1分)洗衣粉中含磷,尿素中含氮,营养充分,藻类生长繁殖快

17. (1)能量流动(1分)物质循环(1分)信息(信息传递)(1分)

(2)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分)能量(2分)

(3)<(2分)正相关(2分)

(4)对四种生物生存的影响:D内两种污染物的RQ>1,B内汞(Hg)的RQ>1,污染物会威胁这些生物的生存,由于A和C生物的RQ

D和B死亡,低营养级的生物数目将会增加,而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减少,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生态平衡可能会被破坏。(4分)

18.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人

(2)抵抗力小麦和牧草微生物(分解者)土壤肥力

(3)生物圈生物多样性

19. (1)无机盐浓度(注:“无机盐浓度”为得分点,若增加“温度”因素不扣分。)

(2)抵抗力稳定(其他答案不得分)

(3)大量的蓝藻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注:答案必须指向对死亡蓝藻的分解,其他的指向不得分。)

(4)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5)污染水体(或环境)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

(6)竞争捕食藻类

20. 答案:

(1)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2)相对稳定性不同的耐污能力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会导致系统稳定性(稳态)的破坏,甚至会引发系统的崩溃。

(3)①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②距离污染源越远(近),农药污染物的浓度越低(高),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越小(大)。

(4)次生森林

21. 答案:

(1)A 生态系统组分较多,营养结构较复杂

(2)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2. 答案:

(1)失水升高生物膜有氧呼吸、细胞呼吸或光合作用

(2)弱或低环境变化不大,植物适应寒冷的能力强

(3)使生态系统缺乏生产者或食物链断裂、食物网被破坏生物多样稳态或平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