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数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数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数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

在中国,至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又至迟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值制。

在成书不迟于 1 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有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的开平、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

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3 世纪)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 16 世纪 S.斯蒂文以后)十进小数才获通用。

在这本著作中,刘徽又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成为后世求圆周率更精确值的一般方法。

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

至于继承了巴比伦、埃及、希腊文化的欧洲地区,则偏重于数的性质及这些性质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

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

1 / 9

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

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

16 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

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而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

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

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

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

在中国以外, 9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米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解法实质上与中国古代依赖于切割术的几何方法具有同一风格。

中国古代数学致力于方程的具体求解,而导源于古希腊、埃及传统的欧洲数学则不同,一般致力于探究方程解的性质。

16 世纪时, F.韦达以文字代替方程系数,引入了代数的符号演算。

对代数方程解的性质的探讨,则从线性方程组导致行列式、矩阵、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等概念与理论的出现;从代数方程导致复数、对称函数等概念的引入以至伽罗瓦理论与群论的创立。

---------------------------------------------------------------最新资料推荐------------------------------------------------------ 而近代极为活跃的代数几何,则无非是高次联立代数方程组解所构成的集体的理论研究。

形的研究属于几何学的范畴。

古代民族都具有形的简单概念而往往以图画来表示,形之成为数学对象是由工具的制作与测量的要求所促成。

规矩以作圆方,中国古代夏禹治水时即已有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

《墨经》中对一系列的几何概念,有抽象概括,作出了科学的定义。

《周髀算经》与刘徽《海岛算经》给出了用矩观天测地的一般方法与具体公式。

在《九章算术》及刘徽注解的《九章算术》中,除勾股理论外,还提出了若干一般原理以解多种问题。

例如出入相补原理以求任意多边形面积;阳马鳖臑的二比一原理(刘徽原理)以求多面体的体积;5 世纪祖暅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以求曲形体积特别是球的体积;还有以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周长的极限方法(割圆术)。

但自五代(约 10 世纪)以后,中国在几何学方面的建树不多。

中国几何学以测量与面积体积的量度为中心,古希腊的传统则重视形的性质与各种性质间的相互关系。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建立了用定义、公理、定理、证明

3 / 9

构成的演绎体系,成为近代数学公理化的楷模,影响及于整个数学的发展。

特别是平行公理的研究,导致了 19 世纪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产生。

欧洲自文艺复兴时期起出现了射影几何学。

18 世纪, G.蒙日应用分析方法于形的研究,开微分几何学的先河。

C.F.高斯的曲面论与(G.F.) B.黎曼的流形理论开创了脱离周围空间以形作为独立对象的研究方法; 19 世纪(C.) F.克莱因以群的观点对几何学进行统一处理。

此外,如 G.(F.P.)康托尔的点集理论扩大了形的范围;(J.-)H.庞加莱创立了拓扑学,使形的连续性成为几何研究的对象。

这些都使几何学面目一新。

在现实世界中,数与形,如影之随形,难以分割。

中国的古代数学反映了这一客观实际,数与形从来就是相辅相成,并行发展的。

例如勾股测量提出了开平方的要求,而开平、立方的方法又奠基于几何图形的考虑。

二次、三次方程的产生,也大都来自几何与实际问题。

至宋元时代,由于天元与相当于多项式概念的引入,出现了几何代数化。

在天文与地理中的星表与地图的绘制,已用数来表示地点,不

---------------------------------------------------------------最新资料推荐------------------------------------------------------ 过并未发展到坐标几何的地步。

在欧洲, 14 世纪N.奥尔斯姆的著作中已有关于经纬度与函数图形表示的萌芽,而 17 世纪 R.笛卡儿提出了系统的把几何事物用代数表示的方法及其应用,在其启迪之下,经 G.W.莱布尼茨、 I.牛顿等的工作,发展成了现代形式的坐标制解析几何学,使数与形的统一更臻完美,不仅改变了几何证题过去遵循欧几里得几何的老方法,还引起了导数的产生,成为微积分学产生的根源。

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 20 世纪中,由于科学与技术上的要求促使数学家们研究运动与变化,包括量的变化与形的变换(如投影),还产生了函数概念和无穷小分析即现在的微积分,使数学从此进入了一个研究变量的新时代。

18 世纪以来,以解析几何与微积分这两个有力工具的创立为契机,数学以空前的规模迅猛发展,出现了无数分支。

由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大多是以微分方程的形式表现的,微分方程的研究一开始就受到重视。

微分几何基本上与微积分同时诞生,高斯与黎曼的工作又产生了内在的现代微分几何。

19、 20 世纪之交,庞加莱创立了拓扑学,开辟了对连续现象进行定性与整体研究的途径。

对客观世界中随机现象的分析,产生了概率论。

5 /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上的需要以及大工业与管理的复杂化产生了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理论与数理统计学等学科。

实际问题要求具体的数值解答,产生了计算数学。

选择最优途径的要求又产生了各种优化的理论、方法。

力学、物理学同数学的发展始终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特别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微分几何与泛函分析的成长。

此外在 19 世纪还只用到一次方程的化学和几乎与数学无缘的生物学,都已要用到最前沿的一些高深数学。

19 世纪后期,出现了集合论,还进入了一个批判性的时代,由此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形成与发展。

也产生了把数学看作一个整体的各种思潮和数学基础学派。

特别是 1900 年 D.希尔伯特关于当代数学重要问题的演讲,以及 30 年代开拓以结构概念统观数学的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兴起,对 20 世纪数学发展的影响至深且巨。

科学的数学化一语也往往为人们所乐道。

数学的外围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甚至社会科学不断渗透扩大并从中吸取营养,出现了一些边缘数学。

数学本身的内部需要也孳生了不少新的理论与分支。

同时其核心部分也在不断巩固提高并有时作适当调整以适应外部需要。

总之,数学这棵大树茁壮成长,既枝叶繁茂又根深蒂固。

本卷详细地介绍了数学的各个分支与各种流派。

---------------------------------------------------------------最新资料推荐------------------------------------------------------ 在数学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数与形的概念不断扩大,日趋抽象化,以至于不再有任何原始计数与简单图形的踪影。

虽然如此,在新的数学分支中仍有着一些对象和运算关系借助于几何术语来表示。

如把函数看成是某种空间的一个点之类。

这种做法之所以行之有效,归根结蒂还是因为数学家们已经熟悉了那种简易的数学运算与图形关系。

而后者又有着长期深厚的现实基础。

而且,即使是最原始的数字如 1、 2、 3、 4,以及几何形象如点与直线,也已经是经过人们高度抽象化了的概念。

因此,如果把数与形作为广义的抽象概念来理解,则前面提到的把数学作为研究数与形的科学这一定义,对于现阶段的近代数学,也是适用的。

由于数学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都来自现实世界,因而数学尽管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实质上总是扎根于现实世界。

生活实践与技术需要始终是数学的真正源泉,反过来,数学对改造世界的实践又起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

理论上的丰富提高与应用的广泛深入在数学史上始终相伴相生,相互促进。

但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客观条件不同,数学的具体发展过程是

7 / 9

有差异的。

大体说来,古代中华民族以竹为筹,以筹运算,自然地导致十进位值制的产生。

计算方法的优越有助于对实际问题的具体解决。

由此发展起来的数学形成了一个以构造性、计算性、程序化与机械化为其特色,以从问题出发进而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独特体系。

而在古希腊则着重思维,追求对宇宙的了解。

由此发展成以抽象了的数学概念与性质及其相互间的逻辑依存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公理化演绎体系。

中国的数学体系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以后,陷于停顿且几至消失。

而在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宗教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的变革,导致了工业革命与技术革命。

机器的使用,不论中外都由来已久。

但在中国,则由于明初被帝王斥为奇技淫巧而受阻抑。

在欧洲,则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与航海的刺激而得到发展,机器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引导到理论力学和一般的运动和变化的科学研究。

当时的数学家都积极参与了这些变革以及相应数学问题的解决,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解析几何与微积分的诞生,成为数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最新资料推荐------------------------------------------------------ 17 世纪以来数学的飞跃,大体上可以看成是这些成果的延续与发展。

20 世纪出现各种崭新的技术,产生了新的技术革命。

特别是计算机的出现,使数学又面临一个新时代。

这一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部分脑力劳动的逐步机械化。

与 17 世纪以来数学之以围绕连续、极限等概念为主导思想与方法不同,由于计算机研制与应用的需要,离散数学与组合数学开始受到重视。

计算机对数学的作用已不限于数值计算,符号运算的重要性日趋明显(包括机器证明等数学研究)。

计算机还广泛应用于科学实验。

为了与计算机更好地配合,数学对于构造性、计算性、程序化与机械化的要求也显得颇为突出。

代数几何是一门高度抽象化的数学,最近出现的计算性代数几何与构造性代数几何的提法,即其端倪之一。

总之,数学正随着新的技术革命而不断发展。

9 / 9

微积分起源发展

微积分的起源与发展 主要内容: 一、微积分为什么会产生 二、中国古代数学对微积分创立的贡献 三、对微积分理论有重要影响的重要科学家 四、微积分的现代发展 一、微积分为什么会产生 微积分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统称,它的萌芽、发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研究解决抛物弓形的面积、球和球冠面积、螺线下面积和旋转双曲体的体积的问题中,就隐含着近代积分学的思想。作为微分学基础的极限理论来说,早在古代以有比较清楚的论述。比如我国的庄周所著的《庄子》一书的“天下篇”中,记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三国时期的刘徽在他的割圆术中提到“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和体而无所失矣。”这些都是朴素的、也是很典型的极限概念。 到了十七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伽利略出版《力学对话》,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航海的需要,矿山的开发,火松制造提出了一系列的力学和数学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促使微积分产生的因素,微积分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是必然的。归结起来,大约有四种主要类型的问题:第一类是研究运动的时候直接出现的,也就是求即时速度的问题。 已知物体移动的距离表为时间的函数的公式,求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反过来,已知物体的加速度表为时间的函数的公式,求速度和距离。 困难在于:十七世纪所涉及的速度和加速度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例如,计算瞬时速度,就不能象计算平均速度那样,用运动的时间去除移动的距离,因为在给定的瞬刻,移动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都是 0,而 0 / 0 是无意义的。但根据物理学,每个运动的物体在它运动的每一时刻必有速度,是不容怀疑的。 第二类问题是求曲线的切线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来源于好几个方面:纯几何问题、光学中研究光线通过透镜的通道问题、运动物体在它的轨迹上任意一点处的运动方向问题等。 困难在于:曲线的“切线”的定义本身就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古希腊人把圆锥曲线的切线定义为“与曲线只接触于一点而且位于曲线的一边的直线”。这个定义对于十七世纪所用的较复杂的曲线已经不适应了。

童话的概念与起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完全借助幻想来表现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童话”英语为fantasytale,即“幻想故事”(金山词霸为fairytale)台湾《中华儿童百科全书》中解释为: “童话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故事,不过这故事并不是普通的故事,也不是真的故事。这故事是想出来的最可爱的故事。这故事把天底下所有的东西都当作人来看待,让所有的东西互相交朋友,让好的愿望能实现,让一切有趣的事情都能发生。” 童话源远流长,最早的童话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与传播。童话与神话传说有着渊源关系,都以幻想为主要特征。 神话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是远古时期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当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还无法解释给自己带来巨大危害、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时候,他们就幻想在这强大的自然力背后,有一个能掌握和驱使自然的人,那就是神。人们凭借幻想去描述神的行为和生活,就产生了神话。随着社会发展,神话的表现内容不断扩大,发展到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希腊神话中,地母盖娅生天父乌位诺斯,普罗米修斯用黄土造成了血肉之躯,智慧女神雅典娜给人以灵魂等;我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攒黄土造人”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对神的故事的叙述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自己,萌发了要描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意志的愿望,同时又希望自己也能像神一样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意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人们就幻想在另一个世界里去实现这一切,以此来排遣自己的渴望。由幻想造成的这种变异故事就是童话。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话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寄托美好理想的方式。 创造神话与童话的幻想,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神话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神,但不管千变万化,这些神都是按照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特征设计的,只不过形象是怪异的,力量是超人的;神话中的神化世界、鬼怪世界、天堂、地狱,都是按照当时社会来描摹的;神话中神与神之间的关系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异的体现。童话中的万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童话中展示的神奇世界也都是源于生活而生成的。童话与神话根本的不同,是两者表现内容不同。神话描写神的故

“数学”简介含义起源 历史与发展

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在中国,至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又至迟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值制。在成书不迟于1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有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的开平、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3世纪)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16世纪S.斯蒂文以后)十进小数才获通用。在这本著作中,刘徽又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成为后世求圆周率更精确值的一般方法。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至于继承了巴比伦、埃及、希腊文化的欧洲地区,则偏重于数的性质及这些性质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16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而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在中国以外,9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米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13页精选文档

二、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则是在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提出的。众所周知,当今全球能源日趋贫乏,核能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据统计,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核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70%。但是人们至今不会忘记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安全地利用核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在核电厂成功应用,则迅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安全文化的极大兴趣。安全文化不断地被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和一些企业安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出版物中,给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大众的、开放的文化,在企业中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即企业要把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动力机制,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 安全文化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由形式到内涵结构严谨的系统。它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所构成。 器物层次:包括人类因生产、生活、生存和求知的需要而制造并使用

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工具。 制度层次: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减灾安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精神智能层次: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安全或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价值规范层次:包括人们对安全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及状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对于现代的安全系统工程,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但是,过去尽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业社会还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痛苦,在经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在事故致因的认识中,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这就是: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她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一讲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主要内容:数与形概念的产生、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西汉以前的中国数学。 1、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从原始的“数”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对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因而在进行物物交换时显得很不方便,“数”概念的形成就显得非常迫切。也就是说,人从社会生产活动中认识到了具体的数,导致了记数法。“屈指可数”表明人类记数最原始、最方便的工具是手指。 如,手指计数(伊朗,1966),结绳计数(秘鲁,1972)(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藏有古代南美印加部落用来记事的绳结,当时人称之为基普),文字5000年(伊拉克,2001)(楔形数字),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 早期几种记数系统,如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甲骨文、古希腊、古印度、玛雅(玛雅文明诞生于热带丛林之中,玛雅是一个地区、一支民族和一种文明,分布在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等。 世界上不同年代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进位制和眼花缭乱的记数符号体系,足以证明数学起源的多元性和数学符号的多样性。 2、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 2.1 古代埃及的数学 背景:古代埃及简况 埃及文明上溯到距今6000年左右,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出现初步统一的国家。 古代埃及可以分为5个大的历史时期:早期王国时期(公元前3100-前2688年)、古王国时期(前2686-前2181年)、中王国时期(前2040-前1768年)、新王国时期(前1567-前1086年)、后期王国时期(前1085-前332年)。 (1)古王国时期:前2686-前2181年。埃及进入统一时代,开始建造金字塔,是第一个繁荣而伟大的时代。 (2)新王国时期:前1567-前1086年。埃及进入极盛时期,建立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图形的发展可以说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以图画为手段,记录自己的思想、活动、成就,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沟通和交流。当时绘画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欣赏美,而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被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媒介,这就成为最原始意义上的图形。 在人类社会的言语期与文字期中间其实还存在着一个图形期,如法国南部的洞穴艺术,据推测,洞穴中的图形要比埃及和中国的象形文字早3万多年。那时的人们为了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进行信息传递,设计了许多图画标记,以视觉符号的方式表达思想,并逐渐进行改良简化、相互统一,使它日趋完美。在北美洲印第安人的岩洞壁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简练、具有标志化特征的图形符号。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图形标志也逐渐统一和完善起来,这时,文字产生了。文字的出现使信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进行广泛而准确地传播,使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创造了利用木片在湿泥板上刻画的所谓“楔形文字”,基本属于象形文字。我国的中文汉字也是源于图画的象形文字,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陶器上,已经出现了类似文字的图形,如:日、月、水、雨、木、犬等等,与其代表的物象非常相似。古埃及也发明了以图画为核心的象形文字,这是原始图形向文字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随后,单纯的象形文字逐渐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为表现更广泛、更抽象的含义,人们开始采用表音、表意等其它

手法来创造更多内容的文字,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与此同时,图形的发展空间却更加扩展了,各种标识、标记、符号、图样的产生,丰富了图形的内容。从西班牙古代摩尔人留下的建筑和镶嵌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虚实相生”的图样。中国的“太极图”是流传至今的典范图形。在我国民间还出现了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吉祥图形,如:双喜、四喜、连年有余、五福捧寿……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更给现代图形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使其真正实现表述信息的广泛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创作的《和平的面容》利用同构手法将和平的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同处一个时代的荷兰著名版画家埃舍尔更是对绘画的可能性作了大量的探索,以极大的兴趣研究和再现交错型图形,使一些语言无法表现的思想得以再现,创作了许多“智力图像”,如:曲面带、魔镜、天与水、昼与夜、瀑布、上升与下降等,对形态虚实的共存互换、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转化、变形与写实的交错语言等形象进行了创造,扩展了视觉艺术的表现空间,表现出埃舍尔特有的视像思维的才能。 图形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超现实的自由创造,在版面设计中展现着独特的视觉魅力。在国外,图形设计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图形设计师的地位已伴随着图形的表达方式所引起的社会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可。20世纪中期,世界各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图形设计大师,如日本的福田繁雄、等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智慧、促进了视觉语言的多元化发展。

第一章 数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为什么选《数学史》?有几种原因: (1)听故事 (2)找思想 (3)解疑问 (4)补遗憾 (5)猎奇 (6)无奈(为学分) 本课程或多或少能满足以上需求. 对多数人而言,数学恐怕是花力气最多而收效甚少的一门学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僵化呆板的教科书和多年来因急功近利而形成的应试教育无疑是罪魁祸首。将定义、定理、推论一古脑地堆砌在一起是国内数学教科书一成不变的模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数学的严谨。数学家的智慧之光不见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些既不知出自谁手,又不知有何用途的空洞理论。同学们对数学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不见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些在那无边的题海中苦苦挣扎的身影。不少同学视数学为畏途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如何使同学们对数学有兴趣呢?捷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要让同学们了解数学的历史。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你可能因抽象的符号或概念而一时感到困惑,但这不能成为你拒绝这门课的理由,因为这对我们来说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历代数学家的工作和生活能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你或许为数学家们为克服困难而表现出的睿智而惊讶,或许为他们身处逆境但仍对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而感动,或许为他们因触犯传统势力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愤怒,或许为他们正值事业顶峰时英年早逝而唏嘘。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来到了这个课堂,相信在听完这门课之后都会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到那时,你可能会对没有选这门课的同学说:你该去听听《数学史》,那课听起来还有点儿意思。

第一章数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1.1数与形概念的形成 数的概念和计数远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发展起来了,因而对其发展方式大都只能揣测,想象它大概会是怎么发生的并不困难。我们有相当的理由说,人类在最原始的时代就有了数的意识,至少在为数不多的一些东西中增加或取出几个时,能够辨认其多寡。因为研究表明,有些动物也具有这种意识。随着社会的逐步进化,简单的计算成为必不可少的了。一个部落必须知道它有多少成员、有多少敌人;一个人也感到需要知道他羊群里的羊是否少了。或许最早的计数方法是使用简单的算筹以一一对应的原则来进行的。例如,当数羊的只数时,每有一只羊就扳一个手指头。数的概念的形成大概与火的使用一样古老,大约是在30万年以前,它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绝不亚于火的使用。 当对数的认识越来越明确时,人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来表达事物的这一属性,于是就导致了记数,而记数是伴随着计数的发展而发展的。最早可能是手指计数,以至手上的五个手指头可以被现成地用来表示五个以内事物的集合。两只手上的指头和在一起,可以用来表示不超过10个元素的集合。正如亚里士多得早就指出的那样,今天十进制的广泛采用,只不过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来具有10个手指这样一个解剖学事实的结果。 当指头不够用时,就出现了石子记数等,以便表示同更多的集合元素的对应。但记数的石子堆很难长久保存信息,于是又有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中国古代文献《周易?系辞下》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之说。“结绳而治”,即结绳记事或结绳记数,“书契”就是刻划符号。 结绳方法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其他许多地方都曾使用过,有些结绳 实物甚至保存下来。如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就藏有古代南美印加部落用来记 事的绳结,当事人称之为基普(quipu):在一根较粗的绳上拴系有颜色的 细绳,再在细绳上打各种各样的结,不同的颜色和结的位置、形状表示不 同的事物或数目。右图是一个基普的实物照。这种记事方法在秘鲁高原一 直盛行到19世纪,而世界上有些地方如日本的琉球岛居民至今还保持着结绳记事的传统。 迄今发现的人类刻痕记数的最早证据,是1937年在捷克的摩拉维亚(Moravia)出土的一块幼狼胫骨,如图, 其上有55道刻痕。这块狼骨的年代,据考大约在3万年前。又经历了数万年的发展,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终于出现了书写记数以及相应的记数系统。以下按时代顺序列举世界

谜语的起源与发展

谜语的起源与发展 一、什么是谜语?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候称“瘦辞”或“隐语”。 谜语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解释。文义谜语是谜的统称,它包括文义谜(即灯谜)和事物谜(即民间谜),狭义的谜语仅指民间谜。 二、谜语的起源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 开始的谜语只是一种人们打趣的方式,最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谜语文化。 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 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斗勇,制谜技巧日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霄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 明清时期元霄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机构。现在我们国家有“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民团组织。 三、谜语的分类 一般地讲,谜语可以分为两大类(我们现在所说的谜语是指狭义的谜语),一类叫事物谜,就是常说的谜语;另一类叫文义谜,也就是常说的灯谜。 (一)事物谜 也叫民间谜语,儿童谜语。除了少量的字谜以外,事物谜的谜底大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和“物”。比如动物、植物、各种器具、用品、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宇宙天体……它常常采用朗朗上口的民谣或者短诗歌的形式。比如: 猜字: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一个人,只有一寸长。打一字:府猜动物:有头无颈,有眼无眉,有尾无毛,有翅难飞。打一动物:鱼猜植物:有丝没有蚕,有洞没有虫,有伞没有人,有巢没有蜂。莲藕

数学的发展历史

七年级九班 李蕙茹 一、探究背景: 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研究下属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所有的自然科学史一样,数学史也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数学史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历史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它与通常的数学研究方法不同。它研究的对象是数学发展的历史,因此它与通常历史科学研究的对象又不相同,所以,我们既可以在数学中学到历史,又可以在历史中学到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图形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它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活,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二、目的意义: 对数学产生兴趣,轻松学好数学。通过查找名人趣事、数学常识等资料,对数学的功用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让我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数学成绩,开发我们的脑力,使自己不断提高能力,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探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又叫历史考证法。数学自东汉以来的《九章算术》到现代的《微积分》,上上下下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与现代数学联系起来,对数学历史的考证有巨大的作用。 2,自主探究法。所谓自主探究,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对自己有用

的资料,进行整理,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四、探究结果: (一)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 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力的概念的起源

力的概念的起源 通过下面一些历史材料的综合,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力的概念最初是人类在劳动中通过肌肉紧张的感觉而产生的.后被自然科学家借用而成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的概念是经过许多力学工作者的琢磨加工,逐渐完善起来的.从力的概念的产生到力的概念逐步明确的过程中,力与碰撞过程始终紧密地连系在一起一、《墨经》对力的认识 在公元前480-380之间,中国的墨翟(约公元前478—392)及其子弟所著的《墨经》一书,对运动和力有明确的定义.在力的概念及许多力学知识方面,走在同时代的前列.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 墨家考察了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看到人们通过肌肉的动作,如举、持、掷、踢、蹬,可以使别的物体发生位置移动,从而总结出肌肉力的概念.《经》第二十一条指出,:“力,刑之所以奋也.”这里“刑”同形,指人体,物体;“奋”,指克服阻抗而运动.奋字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是很丰富的,诸如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由下而上等等都叫做奋.因而墨家的这句话可理解为:力是物体由静而动,由下而上,或由慢到快的原因.这是对力下的一个很正确定义.由于力不易见,而重是显而易见的,人人都能看得到,所以,墨家又以举重为例加以阐明.同条《经说》指出:“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这里“下”是指物体下坠;“与”是举物向上.意思是说,重是一种力,力和重相当,物体下坠、上举,都是基于重的作用的运动. 墨家把力和物体运动的原因联系起来,初步认识到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当时,这是对力的概念的很了不起的很重要认识.特别是墨家已把力和重联系起来,把重看成一种力,可以说这是人类对力的最早的理性认识.《经》第一百二十七条的《经说》还指出:“凡重,上弗挈,下弗收,旁弗却,则直下.”即认为自由落体的轨迹必坚直向下.说明墨家对重量产生的力观察研究得十分深入. 墨家对阻力、惯性,浮力以及墙体和梁的受力等都有精细的分析.对力的平衡,扛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的力学知识也有深入的理解. 二、古代原子论中的碰撞作用观点 远在公元前,古原子论奠基人之一伊壁鸠鲁(Epicurus 公元前342—270)

法的起源与演进

法的起源与演进 第一节法的起源 一、法起源的主要原因 (一)法起源的经济原因 法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原始社会漫长的历史中,没有阶级、私有制,也没有代表复杂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态的国家和法律。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经济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的。在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产生了私有财产,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经常性的交换成为必要和可能。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 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共同的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用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 (二)法起源的政治原因 除了经济因素在法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外,法的产生也是当时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及生产与交换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分化,形成了两个对抗性的社会利益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开始利用国家和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是法产生的政治根源。 (三)法起源的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也比以往原始社会更加复杂和增多,原始社会中的极为简单的习惯已无法适应处理这些事务的要求,这就需要产生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 (四)法起源的意识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总之,法的产生,除了经济、政治原因外,还有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原始社会的习惯转变为阶级社会的法的具体形式存在着很大差别。 二、法起源的一般规律 (一)由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 由个别到一般、由自发到自觉,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法起源和发展的规律。先自发产生了氏族习惯,后来发展为国家自觉认可或制定的法律规范;先出现对特定人、特定事的调整,然后才发展为对一般人、一般事的调整。 (二)由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 任何国家法的起源,都不可能在刚形成时就具备完全成熟的形态或只有一种形态。 法的形态总是先表现为不成文形式,即习惯和习惯法,然后才发展为成文(制定)形式,即成文法。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因素(尤其是语言和文字的成熟状态)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三)从浑然一体到相对独立 法在氏族习惯的母体中孕育生长,而氏族习惯融原始的道德、宗教等多种社会规范于一体,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法律规则的专门化、独立化是社会规范分化的结果,法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法日益脱离宗教、道德规范而成为独立的专门的社会规范的过程。但这一分离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达到完全纯粹的状态。 第二节法的演进一、法的历史类型 (一)奴隶制法奴隶制法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法,也是最早的私有制类型的法。 奴隶制法的本质和特征是由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从总体上认识,奴隶制法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流形概念的演变与理论发展

流形概念的演变与理论发展 一、引言 流形是20 世纪数学有代表性的基本概念,它集几何、代数、分析于一体,成为现代数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数学中,流形作为方程的非退化系统的解的集合出现,也是几何的各种集合和允许局部参数化的其他对象。〔1〕53物理学中,经典力学的相空间和构造广义相对论的时空模型的四维伪黎曼流形都是流形的实例。 流形是局部具有欧氏空间性质的拓扑空间,粗略地说,流形上每一点的附近和欧氏空间的一个开集是同胚的,流形正是一块块欧氏空间粘起来的结果。从整体上看,流形具有拓扑结构,而拓扑结构是“软” 的,因为所有的同胚变形会保持拓扑结构不变,这样流形具有整体上的柔性,可流动性,也许这就是中文译成流形(该译名由着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江泽涵引入)的原因。 流形作为拓扑空间,它的起源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谁解决的?形成了什么理论?这是几何史的根本问题。目前国内外对这些问题已有一些研究〔1-7〕,本文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流形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上述问题给予解答。 二、流形概念的演变 流形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高斯

( C.F.Gauss,1777-1855)的内蕴几何思想,黎曼(C.F.B.Riemann,1826-1866)继承并发展了的高斯的想法,并给出了流形的描述性定义。随着集合论和拓扑学的发展,希尔伯特(D.Hilbert,1862-1943)用公理化方案改良了黎曼对流形的定义,最终外尔(H.Weyl,1885-1955)给出了流形的严格数学定义。 1. 高斯-克吕格投影和曲纹坐标系 十八世纪末及十九世纪初,频繁的拿破仑战争和欧洲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绘制精确的地图,于是欧洲各国开始有计划地实施本国领域的大地测量工作。1817 年,汉诺威政府命令高斯精确测量从哥廷根到奥尔顿子午线的弧长,并绘制奥尔顿的地图,这使得高斯转向大地测量学的问题与实践。高斯在绘制地图中创造了高斯-克吕格投影,这是一种等角横轴切椭圆柱投影,它假设一个椭圆柱面与地球椭球体面横切于某一条经线上,按照等角条件将中央经线东、西各3°或1.5°经线范围内的经纬线投影到椭圆柱面上,然后将椭圆柱面展开成平面。 采用分带投影的方法,是为了使投影边缘的变形不致过大。当大的控制网跨越两个相邻投影带,需要进行平面坐标的邻带换算。高斯-克吕格投影相当于把地球表面看成是一块块平面拼起来的,并且相邻投影带的坐标可以进行换算。这种绘制地图的方式给出了“流形”这个数学概念的雏形。 大地测量的实践导致了高斯曲面论研究的丰富成果。由于地球表面是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椭球面,绘制地图实际上就是寻找一般

立体构成概念及起源

立体构成概念及起源 概念: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知识点一)平面造型中我们称平面的行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立体构成” 这门课程起源于 1919 年,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艺术流派: 包豪象斯构成理论: 在现代设计史上,包豪斯构成理论及其教育体系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成立于 1919 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不仅有在建筑史上被称为设计经典的校舍,更有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思想。它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成为现代设计师的摇篮.以至有人评价它是现代设计真正的开端。 包豪斯构成理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欧洲的产业革命为它的产生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变革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催生婆,英国的产业革命在由手工转向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产品外观设计与产品的材料、工艺、结构、功能的矛盾急剧加深,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务之急。包豪斯以它敏锐的视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三、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规律进行; 这些无疑体现出现代设计的观念和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对当时设计思潮的批判和否定。包豪斯构成理论是美学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成功在于它的教育思想、教育审美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吸引了许多在艺术上卓有建树的大师加盟,使包豪斯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在校长格罗佩斯旗下,先后有荷兰风格派代表人物杜斯

物流概念的起源

物流概念的起源 人类社会有经济活动开始就有了物流,只是当时人们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文字定义。自18世纪末发明和使用汽车,使得运输业更加发达,推动和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从自货自运走向专业运输,产生了除生产和销售的第三方----专业运输者。50年代初,国外最早将物流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及货物的配送,日本人将"PD"译为"物的流通"、"物资流通",后又称为物流、综合物流。 "PD"演变为"Logistic",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军队后勤保障供应系统中,成功地运用了"物流"技术,在军队的后勤供应中开创了物流的先河,美军后勤保障的英文名称为"LOGISTIC"。战后世界各地将"Logistic"替代"PD",中国将其译为"物流"。美军在后勤保障中成功地运用物流后,很快地又将此成果转化于工业上,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将"Logistic"用于工业,并用英文的"Logistic"(后勤保障)作为工业生产和销售的"物流"管理,"Logistic"就成了物流的代名词,并延续和流传于世界各国。物流被人们真正认识是二战以后,大约已有50年的历史。 物流发展的历程 广义上讲,物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早在“物流”这样一个名词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其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物流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由于大多数有关物流学及物流管理的著作都对物流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因此,有关物流发展历程的内容,读者可以参考《现代物流学》、《物流系统论》等著作,本书不再赘述。本书是从狭义的角度讨论物流的发展历程,即讨论“物流”这个名词产生之后的物流的发展历程。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物流发展及物流学科发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基础上,将物流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②第二阶段:20世纪60至90年代;③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物流的作用 关于物流的作用,概要的说,包括服务商流、保障生产和方便生活三个方面。服务商流 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就的那一刻,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除了非实物交割的期货交易,一般的商流都必须伴随相应的物流过程,即按照需方(购方)的需要将商品实体由供方(卖方)以适当方式、途径向需方转移。在这整个流通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继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物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商流活动都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物流的支持,就是这个道理。 保障生产 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物流活动,将所采购的原材料到位,否则,整个生产过程便成了无米之炊;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实现生产的流动性。就整个生产过程而言,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运输费用而降低成本,通过优化库存结构而减少资金占压,通过强化管理进而提高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有效达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方便生活

论法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论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发展趋势 一、阐明几个基本概念 1.法: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宪法、刑法是法;部队条令条例、规 章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法,再如交通规则、城市文明规定等。 2.法律:广义的法律同法,狭义的法律是一种特指,即行为规范中, 由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并以国家政权形势颁布施行的 规范性文件。主要把握这么几点:.由立法机关制定;.遵循一定的立法程序;.以国家政权形势颁布施行,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规范人们的行为,即明确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3.法学:研究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的科学。 4.法治:一种以法律为准绳的治国思想。三个特点:一是法律至高 无上;二是法律成为调解社会关系和国家政策的依据与主要手段。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法制:指法律部门、制度和机构等总称。 二.法律的起源、发展 “法”字的原始写法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为“漉”。左边代表法平如水之意,右边的“鹿”指的是古时候的一种兽,它能够辨别真伪。传说远古时代,对一个人是否干了坏事无法判断的时候,就请这 种叫做“鹿”(法)的兽来辨别,对无罪者不加伤害,而对有罪者则 先用触角挑死,然后食之。不管这种传说的真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就是法律从开始产生起就寄托了人们乞求“公平”和“惩恶扬善”的 期望。下面先从我国法律思想的起源、发展讲起。 我国的法律思想从其产生之日起至年建立新中国,大致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1.起源形成于夏商朝。相传在公元前年,夏代部落联盟领袖禹突破 尧舜建立的王位“禅让”的传统,把王位不传贤人而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其它部落首领由启封侯封地。“地之民为奴”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家族统治”和“君主专制”的体制 已经建立。奴隶制国家开始形成。与此同时,法律作为国家的孪生兄 弟相伴而生,成为统治阶级巩固地位和政权的武器。夏商朝作为奴隶制国家形态,其法律思想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由“礼”演变而来 所谓“礼”,据清朝学者王国雄的解释,原是指祭神灵和祭人鬼的器具,盛有两块玉,后来供祭祀的酒也叫礼。再后,凡是进行祭祀的一 切活动都叫礼。但这类活动有一定的仪式,因此,社会学意义上的“礼”最早注义是祭祀而举行的仪式。能否参加氏族祭祖的仪式是当时区别 是否属于这个氏族的基本条件。随着国家的形成,神权与政权合二为一,统治阶级逐渐垄断了祭祀的主祭权,“礼”演变成为象征统治阶 级身份的一种政治权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这种权利,于是“礼”自 然地成为确定人们在国家组织里等级地位的法。 第二、刑起于兵 古时候,由于生产资料有限,战争的俘虏大多被杀死或用来当作祭祀

交易费用理论_起源_主要观点及其发展

摘 要:目前在交易费用概念界定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就有关交易费用概念界定作了梳理和评价,研 究发现,基于对交易费用理论假设条件深化研究,该理论在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和演化博弈论等研究领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交易费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演化博弈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09)06-0122-02 ①一般而言,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说主要包括:(1)完全信息;(2)完全理性;(3)交易费用为零;(4)完全竞争;(5)市场和企业等制度是外生给定;(6)技术外生假设,等等。 收稿日期:2008-11-06 作者简介:吴晨(1967-),男,安徽芜湖人,讲师,博士,从事经济组织与制度经济研究。 交易费用理论:起源、主要观点及其发展 吴 晨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225) 1.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一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拥有三个重要的硬核: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结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下: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信号,它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因此,资源的利用和使用决策都是通过价格信号为指导。新古典经济学的严密逻辑向我们证明:当各种资源的替代或转换率等于各自市场价格的比率时,财富的配置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由于整个市场的运作能够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自动地保证各种资源优化配置,所以价格机制的运作是在无须成本、没有摩擦的状态下运行的,即交易成本为零。 2.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在新古典经济学里,企业制度被简化为一种生产函数,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被产量与资本、劳动和技术等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所掩盖。科斯不满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有关假说,①尤其是市场上价格机制运行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说,提出了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为正时,那么选择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就越发显得特别的重要。 新制度经济学家仍然将利润最大化和均衡作为其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支柱,并认为,制度特别是一套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如同稀缺的资源一样,制度选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节约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家仍然遵循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到“交易 费用—制度选择—制度变迁—经济绩效”的分析范式中, 在保持传统价格理论硬核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信息和交易费用以及产权的约束,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使其成为理解世界更强有力的工具。 1.国外主要学者观点。科斯(1937)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思想,认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科 斯(1960 )补充说:“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等”。威廉姆森(1982,1985)继承了科斯的思想,以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为假设前提,引入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维度,对交易费用作了大量深入地研究,最终使交易费用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德姆塞茨(1999)将交易费用定义为“所有权权利交换的成本”,他在研究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费用时,将之定义为利用纽约股票交易所以便迅速将股票变现所花的费用,广义的交易费用还可以包括给自己的经纪人打电话或阅读金融报刊所花的费用;此外,他还以团队生产中监督劳动的困难来分析交易费用,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偷懒成为一种现实可能,影响了团队效率。张五常(1989)将交易费用定义为在鲁宾逊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的各种各样的费用,是一种“制度成本”,他所认定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律师、警察、经纪人、企业家、经理、文职人员,佣人等的收入,也就是说,除了那些与物质生产和运输过程直接有关的费用以外,所有可想到的费用都是交易费用。巴泽尔(1997)从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角度来考察交易费用,他认为权利的获得、保护和转让所需要的费用叫“交易费用”,而产生交易费用的原因在于商品有多种属性,每一种属性都有可变性,这就使人们测量每种属性的费用难以估计,正因如此,他把交易费用定义为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 Aric Rindfleisch 和Jan B.Heide (2001)两人在综合1982—1996年间涉及交易费用45篇论文后的感言:“交易费用理论超出了经济学的范围,在其他学科也得到了广泛运 用,主要包括社会学、 政治科学、组织理论、合同法、公司战略、合作金融、市场等。”他们同时又指出:“交易费用理论声称人的行为不确定性水平越高,则将会带来更多的交易费用,然而,让人们感到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涉及到因测定人行为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交易费用大小。” 2.交易费用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自20世纪80年 一、交易费用理论起源 二、交易费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观点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44期2009年第6期Serial No.44 No.6,2009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