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的现代药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四逆汤的现代药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四逆汤的现代药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摘要:甘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具有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多种活性。现代药研究表明,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上的应用表明了确实的疗效。本文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甘草酸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lensis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我国著名的大宗常用中药材和原料,国内、国际需求量都很大,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止血祛痰润肺的功效,广泛地被用丁保肝、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方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丁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如甘草酸_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体内外抗肿瘤药理模型的研究中,GA对不同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作用,通过致细胞变异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细胞毒作用。利用细胞胞质溶胶混悬培养液以及完整的结肠细胞培养物两种模型体系研究后发现,GA通过抑制人体结肠肿瘤细胞中N-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和DNA-2氨基芴的内敛可产生抗该肿瘤株增值的药理作用,显著降低乙酰转移酶类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清除系统的Km和Vmax的有效值[1],在亚细胞毒性浓度时,显著性抑制芳香胺N-乙基酰转移酶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瘤株(colo205)的活性,且这一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同时,DNA-2-氨基芴内敛结构也受到了有效的抑制。该研究首次阐明GA通过抑制乙酰转移酶活性和DNA加合物生成来抑制肿瘤的恶化,为临床上GA的应用提供厂新的思路。另外,GA可通过刺激黑色素瘤细胞B16所含的黑色素生成,加速肿瘤细胞的“老化”。GA可剂量依赖性增加酪氨酸酶的表达信使RNA(mRNA)在细胞间质中的水平,进而提高蛋白质、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研究过程中还发现,GA能增加络氨酸酶依赖性蛋白质-2(tyrosinasc-rclatcd protcin-2,TRP-2)的mRNA的表达,对TRP-1却无显著影响,说明GA在有效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因此在无毒性浓度内等量使用GA对正常黑色素生成无影响,以上结论表明GA通过转录激活机制进而诱导刺激黑素产生,发挥抗黑色素瘤的作用[2]。 GA的抗肿瘤药理作用是多样的,CHUNG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得出的构效关系结论为进一步以GA前体结构开发新药物提供丁思路:①GA能减灭细胞癌变刺激物(如乙醇、丙酮、醋氨酚、CCl4等)活化:酶学测定,通过抑制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lA,)活性减少前致癌物的活化,GA具有化学性防癌的作用,可对抗四氯化碳、半乳糖胺及丙烯基甲酸盐等化学物质所致肝细胞癌变性损伤。α构型既抑制“增毒”的细胞素P450同工酶活性,减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 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 4. 阐明中医药理论 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 (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药效学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是新药有效性评价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判断,才能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四逆散与四逆汤使用法

用四逆散、四逆汤寒热有别 手足厥冷由于伴随症状的不同,而病因、治法大相径庭。若手足厥冷伴有畏寒、神疲、脉沉细微或欲绝等,此为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寒厥证,治疗宜用四逆汤。 若手足厥冷伴有身热、脉弦等,此为肝气郁滞,阳气内郁的热厥证,治疗宜四逆散。可以看出,四逆散、四逆汤都能治疗手足厥冷,但因其病因病机的不同,而组方用药不同。下面分别表述之。 四逆汤的组成:生附子、干姜各9 克,炙甘草12 克。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或亡阳证。 症见手足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呕吐腹痛,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滑,脉沉微。亡阳者症见手足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四逆汤的方义: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亡阳导致真阳衰微欲绝,阳气不足,不能温熙四肢,则手足厥冷,脉微欲绝。 治宜回阳救逆。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温阳祛寒,尤其是生用,迅达内外,回阳救逆力量更强,为君药。干姜辛温之品,温中散寒,其药性“守而不走”,以补附子“走而不守”之不足,与君药配合,共奏回阳救逆之功,为臣药。炙甘草甘缓和中,即可缓和附子、干姜之燥烈、峻猛之性,使其温阳破阴而无劫阴之弊,又可协助附子更好地发挥回阳救逆的作用,并助干姜温健脾阳,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四逆汤的辨证要点:手足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舌淡苔白滑,脉沉微。 四逆散的组成:柴胡、积实、芍药、炙干草各9 克。 功效: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主治:热厥证。症见手足厥冷,身热,或院腹痛,或泻利下重,脉弦。 四逆散的方义:由于肝胆之气为外邪所遏,不得疏泄,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成手足厥冷。治宜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方中柴胡疏肝理气,调畅气机,辛散之性,透解郁热,使阳气外达,为君药。积实行气理脾,消痞导滞,调理中焦之气,为臣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和柴胡一起恢复肝的体阴用阳之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透解郁热、疏肝理脾之功。四逆散的辨证相点:手足厥冷,身热,脉弦。 在治疗手足厥冷时,一定要辨证准确,不能寒热不分,四逆汤、四逆散不分。

吸附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与探讨

吸附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与探讨 王丁明 (河北理工大学市政工程系) 摘要:本文全面叙述与探讨了吸附剂的作用机理和物理性质,并对几种常见 的吸附剂给予了介绍。 关键词:吸附剂作用机理活性炭 1前言 任何一对原子(或分子)间均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如果一对原子有一方是固体表面原子,另一方是气体分子,那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将气体束缚于固体表面或使被束缚分子与气体体相内的分子成某种动态平衡。这种气体分子在固体表 面上发生的滞留现象称为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换言之,气体在固体上的 的吸附作用是发生在两相界面上的行为,使气相中的某种组分在此界面上浓集。吸附作用使固体表面能降低,因而吸附过程是自发过程。 在工农业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吸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将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能有效地吸附吸附质的物质称为吸附剂。吸附质可以是气体、蒸气和液体,吸附剂大多为多孔性大比表面积的固体。 本文将全面叙述与探讨吸附剂的作用机理和物理性质,并对几种常见的吸附剂予以介绍。 2吸附剂的作用机理 吸附是一种建立在分子扩散基础上的物质表面现象。以固体表面和吸附分子 间作用力的性质区分,吸附作用大致可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2.1物理吸附 有关物理吸附的许多实验结果表明,物理吸附具有吸附热较小、吸附速度快、吸附无选择性、吸附可以是多层的等特点。因此人们认为引起物理吸附的力是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和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范德华力来源于原子与分子间的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三种作用。 极性分子可视作偶极子,其极性用偶极矩卩=qd来衡量,即正或负电荷电量(q)与电荷中心间距d的乘积。卩=0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卩越大,分子极性越大。测定分子偶极矩是确定分子结构的一种实验方法。德拜因创立此方法而荣获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因分子的固有偶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在空间按一定取向排列,使体系处于更稳定状态。这种极性分子之间靠永久偶极与永久偶极作用称为取向力,其实质是静电力。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丹参是具有很多药理作用的活血化瘀药,主 要成份是丹参酮(I、H A、H B)、异丹参酮(I、H )等,对近年来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丹参药理作用综述 Abstract:Red sage has many pharmacological fun cti on for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 its main component is tanshinone (I, II A, n B) and iso 拟tanshinone (I, II) , etc.The article makes summary on its pharmacology by differe nt parts. Key words:red sage ;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 ; review 丹参为中国的传统中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丹参以唇型科鼠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 (SaiviamiltiorrhizaBu nge )的干燥根及根茎入药。为临床之常用 药物,尤以治疗冠心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用,且疗效颇佳,但 若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

动过速、脑血栓等,已被现代临床实验和药理实验研究所证实活血化 瘀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1] 1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丹参可减轻急性心肌梗塞造成的心脏循环障碍,促使冠状动脉间桥式或侧枝血管开放,使梗塞区内毛细血管损伤减轻。心肌梗塞1周的实验犬应用丹参后,梗塞区域内以成熟的肉芽组织为主]2]。丹参组的动物心肌梗塞区内再生的心肌细胞明显增多。姜传仓等报道丹参素能诱导人成纤维细胞LDL受体m RNA水平升高;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血清T C及LD L;1C水平降低,而T C及LDL以C降低在改善血浆粘度中起一定作用。对小鼠缺氧心肌、兔局限性心肌缺血及犬低温停搏全心心肌缺血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4]。张淑芳等报道,蟾蜍及兔耳血管灌流实验,表明丹参煎剂有扩张血管作用。另据报道, 丹参素有缩小犬冠状动脉结扎后心肌梗塞范围和改善左心室功能的作用。 2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丹参中主要的水溶性成分一丹参酸乙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采用体外四氯化碳熏蒸直接造成的肝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该成分直接保护细胞膜,影响花生四烯酸级联过程及抗氧化作用有关]5]。丹参单体 IH764拟3可显著减轻大鼠四氯化碳肝纤维化程度,能明显降低肝羟脯氨酸和、型前胶原mRN含量,降低血 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素(LN)水平,改善肝功能。组织学检查也显示

肾阳虚机理研究进展

肾阳虚机理研究进展 叶东东1康永2 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2013级(太原030012); 2.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太原 030012) 摘要:目前对肾阳虚机理没有统一的认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学说众说不一。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肾阳虚的机理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 Abstract: Currentl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ve no unified understand on declination of kidney yang, the theory of neuro-endocrine-immunoregulatory network, Metabonomics, Transcriptomics, Genomics, Proteome, ect have different points, In this paper, we a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conduct declination of kidney yang. 关键词:肾阳虚;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系统生物学 Keywords:declination of kidney yang;neuro-endocrine-immunoregulatory network;systems biology 肾阳虚,即肾脏阳气虚衰,是肾脏阳气衰竭表现的征候。临床表现症状多见腰膝酸软,四肢不温,面色朓白,腹中冷痛,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迟。中医认为阳虚多因年老肾亏,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的。现在对肾阳虚的本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学说多年的研究,从人体系统到基因分子水平,取得了不同层次研究成果。 1.肾阳虚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组学 1.1肾阳虚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肾上腺轴、甲状腺轴、性腺轴)的功能障碍和功能低下是肾阳虚证的物质基础。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方面起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与性腺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起到协同作用,阳虚患者常多伴有性腺功能低下。从1959年,邝安堃等用糖皮质激素造成了肾阳虚小鼠模型开始,到沈自尹等发现不同病种的肾阳虚证病人有靶器官损伤,钟历勇等研究了补肾中药能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起到保护作用。还有很多的药理实验,临床实验都可以证明肾阳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1.1.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肾阳虚患者整体表现出代谢低下的趋势。肾上腺素可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增加组织耗氧量及产热量,如果肾上腺素水平低下就不能很好的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影响机体产热。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薄荷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因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查阅文献本文主要针对其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薄荷在临床应用上提供更新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薄荷;药理作用;综述 The advance on the research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Mentha haplocalyx Abstract: Mentha haplocalyx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ere taken for its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ainl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ts 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provide updat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nt. Key word s: Mentha haplocalyx;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review 薄荷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又名水薄荷、苏薄荷、鱼香草、人丹草、升阳草、夜息花、番荷菜等。其干燥地上部分可入药,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之一。关于薄荷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本草》,薄荷有疏风、散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牙痛等[1]。现在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薄荷属植物约有30种,薄荷包含了25个种,除了少数为一年生植物外,大部分均为具有香味的多年生植物。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有薄荷属植物12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东、新疆地区[2]。野生的薄荷有椒样薄荷、欧薄荷、留兰香等。薄荷富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左旋薄荷醇、左旋薄荷酮、异薄荷酮等。此外薄荷还含黄酮类、有机酸和氨基酸成分[3-5].。现对近年来薄荷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做一概述。 1、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四逆汤作用机制的研究

19 肖劲松,章军建,黄朝云,等. 逍遥散治疗中风后抑郁 68例. 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17(4):333. 20 陈微,赵树华,许淑芬,等. 百合地黄汤治疗脑卒中后 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5):417-418. 21 赖群清. 自拟活血解郁汤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60例 疗效分析. 广西医学,2005,27(8):1281-1282. 22 张秀荣,赵鸿运. 舒神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山西中医,2002,22(3):35. 23 洪杰斐,李君良. 郁星菖志汤与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 郁的疗效对照.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04-2505. 24 周晓卿. 越鞠丸加味合百忧解治疗卒中后抑郁60例. 中国民间疗法,2005,13(3):18-19. 25 任德启. 调神通络汤配合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症45 例. 陕西中医,2004,10(25):879-880. 26 李英.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50例. 中国实用乡 村医生杂志,2005,12(5):57-58. 27 谌剑飞,梁浩荣,宋颖.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 28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3):178-179. 28 刘志顺,刘军. 调理髓海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临 床观察. 中国针灸,1997,17(9):543-544. 29 申鹏飞,孔莉,石学敏.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 症临床研究. 中国针灸,2005,25(1):11-12. 30 蒋振亚,何林娜,彭力群,等. 针刺天谷八阵治疗中风 后抑郁症. 中国针灸,2002,22(1):30. 31 龙浩文,谭佩珍,冯建宏,等.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的临床观察.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3):173-174. 32 荣琦,金泽,蒋希成,等.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60 例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2005,3(21):36-37. 33 杨秋霞. 疏肝解郁化瘀汤辅加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 30例. 中医研究,2005,18(8):27-28. (收稿日期:2005-12-18) (本文编辑:樊红雨) 四逆汤作用机制的研究杨学伟崇卓郭云良 四逆汤是《伤寒论》的急救要方,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用于阳虚欲绝、冷汗、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在现代临床中广泛用于休克、重症腹泻、麻疹、胃下垂、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肝脓肿、复发性口腔炎、咳喘等辨证属于虚寒的急慢性疾病,均有良好疗效[1]。以下就四逆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归纳如下。 1 四逆汤的活性成分 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干姜组成[2]。一般认为四逆汤中与心血管系统有关的化学成分为附子中的生物碱、干姜中的挥发性成分及甘草中的三萜皂苷类。 1.1附子:附子是四逆汤的君药,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附子的主要化学成分除乌头生物碱外,还有醇胺、脂类及多糖等。乌头碱同时也是附子的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合作项目(2003AA624030) 作者单位: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杨学伟、崇卓、郭云良)

绞股蓝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绞股蓝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金青 杨洪军 作者单位:253013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关键词 绞股蓝;绞股蓝总皂苷;药理作用 绞股蓝为葫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G yno stemm a pentaphyl la (T hunb .)M ak i no 的根茎或全草,味甘、苦,性寒,有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绞股蓝中含有皂苷、氨基酸、黄酮、糖和多种无机元素等,其中皂苷有80多种,6种与人参皂苷相似,绞股蓝的提取物具有抗疲劳、抗缺氧、免疫调节、降血脂、降血糖、保肝、抗溃疡等作用。本文对其药理作用作一综述,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依据。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1 1 对脑循环系统的作用 昆明种小鼠腹腔内注射绞股蓝总皂苷(GP )后,小鼠耳廓血管、脑膜血管的血流速度及流量明显增加,微循环微镜下可见小动脉血管交通支开放数明显增多,证明绞股蓝增加组织血流量与加快血流速度及增加脑动脉侧支循环有关,对缺血性脑损伤可呈现较好的防治作用[1]。GP 还可明显抑制谷氨酸引起的W i star 大鼠胚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内NO 、H 2O 2含量的升高,有效地防止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从而提高细胞存活率,减少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损伤[2]。 1 2 对心脏的作用 绞股蓝皂苷5,10m g /kg 静脉管注射,明显降低麻醉犬血压和总外周阻力,也降低脑血管及冠状血管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使心脏张力 时间指数下降,对心肌收缩性能和泵血功能无明显影响。绞股蓝总皂苷5m g /只,静脉注射,可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蟾蜍心电图T 波的降低。绞股蓝皂苷静脉注射家兔3d 后,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复制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模型,利用M edlab U /4c 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采集并分析,发现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比较,绞股蓝皂苷组左心室收缩峰压(LV SP )、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 /dt m ax)、室内压最大值(V p m )均显著升高,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 dp /dt max )明显降低,表明绞股蓝皂苷可明显改善心肌的收缩功能,对损伤的心肌有保护作用[3]。 2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2 1 对血脂的作用 GP 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高脂喂养的大鼠血清中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浓度,尚可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 ),并且可显著降低血浆内皮素(ET ),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4];用高脂乳剂灌胃的小鼠服用不同剂量复方绞股蓝胶囊后发现大、小剂量复方绞股蓝胶囊均能提高高血脂小鼠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 OD )活性和降低血清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 DA )含量,降低高血脂小鼠体重,对血脂(TC ,TG,LDL C)含量有明显降低作用,及对HDL C 有升高作用,表明绞股蓝提取物具有调节高血脂小鼠脂质紊乱作用[5]。 2 2 对血糖的作用 GP 体外对a 淀粉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淀粉酶可促进消化道内的淀粉水解为单糖,使单糖的吸收增加,血糖升高;G P 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灌胃后血糖水平有显著降低,提示GP 在体内外都有一定的降血糖 作用[6]。 2 3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绞股蓝可显著降低高脂血兔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提示绞股蓝对血淤兔的血液流变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7]。3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绞股蓝在体外可减轻由石英(S i O 2)粉尘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肺泡巨噬细胞线粒体过氧化脂质(LPO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 H Px)以及肺泡巨噬细胞死亡率,减轻石英所致的肺纤维化[8]。 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4 1 抗溃疡作用 绞股蓝皂苷100m g /kg 对水浸造成的应激性胃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照组的溃疡系数为20 08,绞股蓝皂苷(GP s)组为11 95,溃疡抑制率为40 49%,同样剂量连续5d ,对大鼠胃溃疡的治愈率为46 79%,如延长至15d ,可使治愈率提高至56 72%。大鼠醋酸性胃溃疡在给予冻干幽门螺旋杆菌(H P)后,胃黏膜溃疡面积明显加大,胃黏膜组织内白细胞介素 8(I L 8)、前列腺素E2(PG E2)和M DA 生成明显升高,S OD 含量明显下降;而再给予G P 后,结果显示,黏膜内M DA 生成抑制,IL 8,PGE2水平平行下降,SOD 活性提高,溃疡面积、溃疡面积百分率明显减小,有明显促进溃疡愈合作用[8]。 4 2 对肝脏的作用 GP s 能明显降低CC l 4诱导肝损伤升高的SGOT,S G PT,且可升高白蛋白/球蛋白(A /G )比率;使胶原质降低33%,病理学观察亦发现肝胶原质变薄。证实GP s 有保护肝脏和抗肝脏纤维化作用。用GP 对由四氯化碳致肝功能受损的W i star 大鼠灌胃,发现大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 LT )显著降低,但与正常水平比较伤有差距,表明GP 只能减弱四氯化碳对肝功能的损害,而不能完全阻抑其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而线粒体过氧化脂质(LPO )含量下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 H Px )活性增加,并接近正常水平,表明G P 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弱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作用[8]。 4 3 对胆囊的作用 同时服用G P 和高胆固醇饲料的豚鼠与单纯服用高胆固饲料的对照组相比,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显著降低,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从而提高了对胆固醇的溶解能力,减少了因胆固醇过饱和而致结石的几率[9]。 5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在大鼠被动型H ey m ann 肾炎模型,GP s 能减轻蛋白尿,降低血脂黏度,提高氧化能力并改善肾功能。G Ps 对灌服腺嘌呤所致的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组织纤维化不仅具有抗纤维化作用,而且可使肾功能明显改善,血浆内皮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明显降低,血红蛋白量明显升高。用G P 对单侧输尿管结扎(UUO )大鼠灌胃后,经测定发现与用标准饲料喂养的大鼠相比,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转换生长因子 1(TGF 1)和a 平滑肌肌动蛋白(a S M A )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明显降低,表明G P 能够抑制肾纤维化的进展从而保护肾功能[10]。 6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四逆汤

四逆汤 6 《伤寒论》方之四逆汤click to expand contents实验研究本方对失血性休克、内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皆有显著对抗作用;同时还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并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此外,还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又具有中枢性镇痛、镇静作用[1]。四逆汤确有强心、改善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凝、抗血栓、抗心律失常作用,为临床抗休克、心衰、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同时四逆汤还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且与剂量成正比,这对治疗心肌梗死尤为必要[2]。应该注意该方剂的煎煮时间要长一点,以减少乌头碱对心脏和胃肠道的毒性,防止诱发心律失常[2]。但是对休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这样的危重症单以此方治疗难以达到迅速的治疗效果(因煎药需时间),还应配合现代医学的液体方法,抗休克、抗心衰及溶栓疗法等[2]。 6.1 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体壮者三两),生附子一枚(体壮者大附子一枚)[1]。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15g、干姜9g、甘草(炙)6g[3]炙甘草6g、干姜9g、生附子(先煎)15g[4]6.2 功效主治《伤寒论》方之四逆汤功能回阳救逆[1]。主治少阴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而致的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微;及误汗或大汗而致的亡阳证[1]。近代将本

方制成注射剂,用于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1]。《伤寒论》方之四逆汤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主治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6.3 用法用量水煎,分二次服[1]。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6.4 方解方中生附子温散寒邪,回阳救逆为君;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回阳为臣;炙甘草补脾益气,以助温阳,且可缓解生附子辛热燥烈及毒性,为佐使药[1]。本方所治证候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阳虚寒厥证[3]。寒邪深入少阴,致使肾中阳气衰微,形成肾寒不能温脾,而为脾肾阳虚,或由肾阳虚,而导致心阳不足,形成心肾两虚,阴寒独盛,故逆吐利诸症乃作,此阳衰阴盛,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3]。故方用附子,大辛大热,人心脾肾经,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3]。干姜亦辛热之品,归肺脾与心经,可温中散寒、助阳通脉,是以为臣[3]。干姜与附子,两者相须为用,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3]。配伍炙甘草为佐使,性温俱补,补脾胃而调诸药,且可缓姜附燥烈辛散之性,使其破阴复阳,而无耗散之虞[3]。

深水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讲解

深水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过去几十年里深海沉积理论在沉积学领域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论文发表数量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充分显示了国际上在深海沉积作用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尽管我国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不尽如意。其中,三个方面受到了特别关注:一是与“鲍玛序列”有关的重力流沉积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沉积学界展开了大讨论(参见《AAPG Bulletin》)1997,81卷;1997年AAPG年会:Shanmugam及其同时系列论著);二是深海牵引流相关的沉积作用;三是深海层序地层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深海沉积作用理论的概念和模式还存在较大分歧,甚至在关键术语和概念模式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人们对深海沉积油气预测与勘探方向的把握。本文主要对近几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深海沉积理论中对深水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1 陆坡倾向的重力作用机制和相应沉积作用 1.1 深水重力作用认识进展 沉积物重力流中的颗粒流和液化流由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实例少和应用价值不高故不受关注,碎屑流和浊流及其沉积物则是争论的主题。1997年AAPG年会上,Cliffton召集组织了题为“深水碎屑沉积作用与储层关系:我们能预测什么?”(Processes of deepwater clastic sedimentation and their reservoir implica-tions:whatcanwe predict ?)的讨论会,试图为解决这些争议找出一些关联答案。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正是相关领域的著名沉积学家如Bouma、Damuth、Lowe、Parker、Shanmugam等,但双方未能就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那么,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正是我们熟知的“鲍玛序列”!此次会议之后,Shanmugam在其系列文章中阐述了“鲍玛序列”并不都是浊流成因的思想,矛头直指“鲍玛序列是浊流形成的浊积岩所具有的特征层序”经典论断,而该论断和相关的“浊积扇”模式广泛流行于沉积学界,并在各个时期沉积学论著中大都能看到这种主流观点盛行的体现。 Shanmugam (2002)在对“鲍玛序列”经典剖面——法国海事阿尔卑斯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 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 4. 阐明中医药理论 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 (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

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药效学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是新药有效性评价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判断,才能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第二节中药药效学特点 中药防治疾病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平衡。其基本药效与其他化学药物一样,都是通过调节机体功能,补充机体不足,或杀灭病原体而发挥作用。但是由于传统中药包括及其组成方剂的中药药效学研究有与一般化学药物研究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值得我们中药新药研究药效学时注意: 一.中药药效学研究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注意结合中药功效设计药理试验

核心力量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探讨

核心力量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探讨 关亚军,马忠权 (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总结和分析前人从人体的重心,脊柱,人体的腰椎、骨盆和髋关 节联合的周围与重心位置的关系,整体肌群与局部肌群的关系四个角度对核心力量的定义进行研究。在此 基础上,以人体的核心部位与非核心部位之间的关系为视角,提出了核心力量的新见解。最后,总结和分析 了前人的解剖学,生理学,神经学,生物力学四个领域对核心力量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核心力量;定义;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1-0106-03 On the Definition and Mechanism of Core Strength GUAN Y a-jun, MA Zhong-qua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has studied the definition of core strength which is carried out by predecessors from the body’s gravity center, the spin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lumbar spine and the pelvis and the hip joint position and the gravity cen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verall muscle groups and local muscle groups. On the basis of their perspective, it proposes new definition of core strength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arts of core body and the parts of non-core body. Finally, it has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core strength carried out by predecessors from anatomy, physiology, neurology and bio-mechanism. Key words:core strength; definition; mechanism 核心力量的概念最早源于核心稳定性,核心稳定性的提出源于脊柱稳定性。1985年Panjabi首次提出脊柱稳定性的概念,他认为脊柱稳定性包括被动脊椎骨、主动脊柱肌肉和神经控制单元三个系统;1992年,在脊柱稳定性的启发下,核心稳定性随之被其提出。Kibler首次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引人竞技运动训练,其认为核心稳定性有产生力量、传递力量和控制力量三方面功能。核心稳定性是核心力量的结果,核心力量是核心稳定性的具体表现形式。[1] 1核心力量的定义探究 1.1以人体的重心为角度,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Ian Hasegawa以腹部、臀部、腰骶部、胸部和背部上的肌肉称为核心肌肉[2];Travis Brown则以位于腹部和脊柱附近的大肌肉为核心肌肉,其中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竖脊肌等是最主要的核心肌肉[3];Paul J·Goodman以联合体上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胸腰筋膜、腰方肌、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竖脊肌等29块肌肉称为核心肌肉[4]。 纵观以上学者,核心肌群的范围是从胸的中部到大腿中部,包括正面、两侧、后面能够调控人体重心达到维持躯干平衡稳定的肌肉的统称。 1.2以脊柱为角度,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MARJORIE,JOHN D WILLSON, JEFFREY M WILLARDSON, KIM MSAMSON[5-8]等学者将核心肌群确定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认为

miRNA地作用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9年第39卷第1期: 109 113 .scichina. life.scichina. 109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MicroRNA作用机制研究的新进展爽默芳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31 联系人E-mail: mfliusibs.ac. 收稿日期: 2008-09-04 接受日期: 2008-11-2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 2005CB7246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30770474资助项目摘要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蛋白质的新型基因表达调控因子对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起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关于miRNA 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 热点研究人员陆续提出了一些假说模型诸如翻译起始抑制、翻译起始后抑制、mRNA降解、P小体Processing Body SGStress Granules颗粒扣押靶mRNA等来阐述miRNA 如何抑制其靶基因的表达. 此外最近还有文献报道了一些全新 的miRNA作用方式如去抑制和miRNA 激活作用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miRNA作用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作用模型. 关键词miRNA 负调控去抑制正调控P小体SG颗粒准确的基因表达调控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至关重要基因表达调控异常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的数 十年间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转录因子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方面. 研究发现它们通过激活或抑制基

因转录控制基因的表达在基因组信息转化为分子效应和生物效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在动、植物及病毒等生物中发现了一系列小分子非编码RNA small noncoding RNA 包括miRNAmicroRNA si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 piRNApiwi-interacting RNA和esiRNA endogenous siRNA等它们分别在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及表观遗传水平等方面控制基因的表达组成了RNA 调控网络调控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一系列生理进程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并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 这些小分子RNA的发现揭示了真核生物一种新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 miRNA是小分子非编码RNA家族的重要成员. miRNA与siRNA共用生成途径和作用途径中多种蛋白质因子. 但二者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如siRNA主要是由外源提供的小分子RNA 通过引发靶mRNA的切割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而miRNA是基因组编码的源性小分子RNA 通常在翻译水平负调控靶mRNA的表达. miRNA基因由RNA聚合酶Ⅱ或/和Ⅲ转录23. 动物miRNA加工成熟一般需要两个RNase Ⅲ家族酶——Drosha 和Dicer参与. 最近发现AgoAr- gonaute蛋白在miRNA加工成熟中也发挥作用4. miRNA调控是通过RNA诱导基因沉默复合物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完成的复合物的核心成员是Ago 家族蛋白还有一些功能未知、非RISC 核酸酶活性必需的蛋白成分如FXRP RNA 解旋酶等也存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30 秦海林,等1核磁共振氢谱鉴别植物中药的研究1药学学报,1999,34(1)∶ 58 31 于燕丽,等1RAPD技术在金银花品种鉴定中的应用1中药材,2000,23(11)∶ 678 32 石俊英,等1RAPD和POD分析技术在金银花品种鉴定 中的应用1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2)∶ 137 33 李萍,等15S2rRNA基因间区序列变异用于金银花道地性研究初探1中草药,2001,32(9)∶ 834 (2003-11-18收稿)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吴发宝 陈希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检验所,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 本文从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方面较全面的阐述了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黄芪在心血管、免疫、抗癌、抗衰老以及在血液、肝脏、肾脏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关键词 黄芪 药理作用 黄芪为扶正固本的常用中药,中国药典规定,药用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1)Bge1var1mongholicus(Beg1)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1)Bge1的干燥根。别名绵芪、绵黄芪。现代研究发现:蒙古黄芪的根中含有黄芪甲苷、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果素、β2谷甾醇、亚油酸及亚麻酸等;膜荚黄芪根中含有黄芪甲苷、2’、4’二羟在25’、6’二甲氧基异黄酮、胆碱、甜菜碱、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叶酸。而且黄芪还含有硒、锌、铜、铁等14种微量元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黄芪药理作用的相关报道较多,现将其主要药理作用做一综述。 1 对心血管的作用 111 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 实验发现,低剂量的黄芪总皂苷(2mg)可加重心衰,中剂量(4mg)和高剂量(8mg)有抗心力衰竭的作用〔1〕。XG A(黄芪甙Ⅳ)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在50~200μg/ml时,对离体豚鼠乳头肌标本产生正性肌力作用〔2、3〕,其作用机理初步认为是由于黄芪抑制了心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PDE)的活化剂钙调蛋白,从而抑制了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所致。 112 对缺血缺氧心肌的保护作用 用langendoff方法及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观察到黄芪总黄酮能减少大鼠心肌缺血2再灌注自由基的产生〔4〕。大量研究表明,黄芪对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是多重性的,它能够增加cAMP的含量,从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通过稳定心肌细胞膜,减少乳酸脱氢酶的产生、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的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抗缺氧能力〔5〕。还可以消除自由基和减轻缺氧组织代谢产物的积累〔6〕。 113 对感染病毒心肌的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黄芪在细胞外对大鼠心肌细胞柯萨奇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但药物预先作用于心肌细胞48h后,均可降低感染病毒的心肌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7〕。郭棋〔8〕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45Ca2+示踪技术及光敏生物素标记cDNA探针杂交方法,结果发现黄芪对感染病毒心肌的保护作用与钙拮抗作用有关。早期使用药物可改善感染细胞的Ca2+平衡,从而有可能减轻感染细胞的Ca2+继发性损伤,又可抑制感染细胞中病毒核酸的复制〔9〕。 114 对血压及血管的影响 ①黄芪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实验研究发现它可能是通过N02sG C2 cG MP介导的信号转换通道,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 MC)的功能,从而调整血压、血流及控制动脉硬化〔10〕。②黄芪具有明显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脑血管和肠血管的作用,对肾血管亦有扩张作用。 ③此外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防止理化因素所致的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的增加。 115 对心肌电活动的影响 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参数,发现黄芪注射液能改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心肌细胞异常电活动〔11〕,已证实黄芪皂甙能使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增高;使波幅、波宽、超射、阈电位、最大舒张电位及最大除极速度等参数减少;还能使其静息电位减少10mv,洗脱后恢复,这表明黄芪皂甙能抑制Na+2K+2ATP酶的活性〔12〕。 2 增强免疫力和抗病毒 ? 2 3 2 ?中药材第27卷第3期2004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