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医药学知识

回族医药学知识
回族医药学知识

回族医药学

一、宁夏回族医学溯源

宁夏医科大学成立了回医研究所。聂文涛医生的技术应用在宁夏医科大学中医门诊楼。表面上看是完全独立的两件事情。实际上这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复兴是世界性的。行为医学的产生,让人们更加相信民族传统对健康的意义。但是,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阿拉伯医学曾经是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医学,也影响到了中医学。以下是百度百科资料:拉齐兹和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的医学著作,一直被用作欧洲医学院的教科书。

拉齐兹(865年—925年)也称拉齐,著名医生和化学家,巴格达医院院长,在外科医术中有很高的成就,串线法就被认为是他发明的。《医学集成》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总结了当时从希腊、波斯、印度吸取的医学知识,还增加了许多新的东西。这部书曾被译成拉丁文,多次出版,影响很大。《天花和麻疹》是一篇重要的医学论文,是这方面最早的专门著作。

伊本?西拿(980—1037)伊本?西拿又名阿维森纳。他发现了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疾病,阐述了胸膜炎和多种神经失调症,他把心理学应用于医学治疗,他还发现污染水和土壤可以传播疾病。他的《医典》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760多种药物的性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代表了古代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医典》在医学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被欧洲各大学用为医学教科书。从12世纪到17世纪,这部书被西方医学界看作权威著作,它的拉丁文译本到1 500年已经重版15次,后来又一再重版,其中若干部分已被译成英文。伊本?西拿本人也被欧洲人视为“医王”。他还写了哲学、几何学、天文学、语言学和艺术等方面的著作。

阿拉伯医学在世界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1)保存和发扬了古代医学成就。

阿拉伯人保存和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罗马医学文献,吸取了当时各族医学上的成就。9 世纪最出色的阿拉伯的翻译家们将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著述译为阿拉伯语,译出了关于营养学、脉搏、药物、发热、结石病、胃病、癫痫、眼科、外科等医学著作100 余卷。阿拉伯人不仅保存了古代医学,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通过与希腊、波斯、拜占庭、中亚各民族和中国唐代的科学文化交通,创造了兴盛的阿拉伯医学。

2)阿拉伯人发展了药物化学。

在公元8—9 世纪,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得到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他们制成了许多药物化学器材,如烧瓶、水浴锅、蒸馏器、乳钵等。他们改进了许多化学实验方法,如过滤、蒸馏、升华、结晶等;并制成许多化学药物,如酒精、硼砂升汞、苛性钾、樟脑及各种药露等。这些创造性的成就,对后来药学发展贡献很大。由于制药业发达,阿拉伯建设了最初的药房。许多药物曾传入中国,如安息香酸、木香、龙涎香和乳香等。不少现代药物名称也都来自阿拉伯,如苏打、糖浆、糖、樟脑等。此外,阿拉伯人沟通了欧亚文化,把希腊医学传入中国,同时也把中国医学如脉学传到欧洲。总之,世界医学得到今日的成就,凝聚了阿拉伯人智慧的结晶。

中医学对回医学的贡献则更为显著。以至于宁夏的回族医院基本上全面吸收了中医学的成就和人才。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院长牛阳教授就是著名中医专家。

二、回族医药辉煌的历史

“很多长期生活在宁夏的回族人虽然经常用中医看病,却很少听说回医更别说用回医看病了。”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院长任医师牛阳近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说。

蒙医和藏医等我国古老民族医药在治疗骨病、胃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疗效已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对在治疗消化、外伤、皮肤病等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面具有独特效果,而且同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回医,人们却很陌生。

中国回医的发展,相伴于中阿医药交流,中阿医药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西汉。作为古代阿拉伯国家的医药与中国传统医药“东西合璧”的产物,回族医药发展始于隋,兴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元、衰落于明清。

宁夏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忠和介绍,回族医药学是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于中世纪后叶随中亚、西亚穆斯林大批迁徙东土到中国后,在长期的发展和与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交融、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是注重临床实践为目的的一门医学。历史上,回医对中国医药学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据专家考证,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医药鸿篇巨制《回回药方》原本共36卷,内容极为广泛,涉及临床多科,包括内科、外科、眼科、伤科、皮肤等多种疾病,同时在治疗方法上也较丰富。目前《回回药方》残存于世的只有4卷,成了中国目前仅存的一部古代回族医药典籍。

“长期以来,回族医药文献的匮乏流失,使发展振兴回族医学的计划仅仅停留在纸上。”牛阳说,“如今,只有在古典文献中才能找到回族医药在几百年前的神州大地辉煌、灿烂的历史。”他表示,回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上有独特之法。但因许多古籍文献流失,部分成果散见于民间和中华传统医药书籍及其他少数民族医药着作中,给回族医药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造成困难。

三、宁夏回族医药的发展近况

全区回族医药近几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是:

1、成立学术组织,召开学术会议。1994年在宁夏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及宁夏中医药学会的支持下,在宁夏中医药学会成立了回族医药专业委员会,为回族医药研究、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

2、成立回医药编纂组织,出版回族医药专着。1991年,宁夏人民政府组织编写《中国回族辞典·回族医药卫生分册》,在宁夏卫生厅及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协调下,由陈卫川、单于德、张俊智等整理的回族医药被统编在《辞典》内。

张俊智、陈卫川编写的《回族医药便览》被编入《中国民族传统医药概览》及《中国少数民族医药大系》中。

2001年、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二次在宁夏召开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工作会议,并将文献整理纳入国家课题予以资助支持。

2001年宁夏卫生厅成立了回族医药文献整理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宁夏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忠和任办公室主任,以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协调回医药文献整理工作。

马成义、陈卫川主编的《中国回族医药》;单于德主编的《回族医药学简史》、《回族医学奥义》、《回药本草》;高如宏、陈卫川主编的《回族医方集粹》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专项课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经过专家的艰苦努力,宁夏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协调,反复审稿已出版。这5部文献的出版填补了回族医学的空白,为今后回族医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的积极协调,申报由高如宏、陈卫川主编的《回族医典发微》、单于德主编的《回族大拱北医术》也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民族医药文献课题,目前已完成初稿,也正在审印之中。

回族医药课题研究有了新的进展,2008年,经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回族中医专家陈卫川等列入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民族医学经验传承研究项目。

3、建立了回族医院及科研机构。在元代历史上,就有回回药物院的记载,这是最早的回回民族医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大批国家投资的中医院相继建立,民族医院也得到发展。1997年5月,宁夏卫生厅会同宁夏科技厅正式批准在宁夏中医研究院内设回族医药研究所,这是第一所专门从事回族医疗科研的研究机构。2003年,卫生厅批准成立了民营张宝玉回医骨伤医院,2005年由自治区科技厅批准,吴忠市工商局注册,在吴忠市成立了吴忠伊康回族医药研究所;2007年宁夏医学院成立了回族医学研究所,2008年经卫生厅、民政厅批准,张宝玉回医骨伤医院成立了张氏正骨研究所,这些机构的成立将对回族医药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4、民族医药专门杂志与回族文化综合刊物的发行,为回族医药论文的发表与学术交流提供了条件。据不完全统计,自1989年至2007年,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宁夏医学杂志》、《回族研究》及《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民族医药报》及其他报刊杂志发表的回族医药论文及报道有300余篇,其内容涉及回族医药文化概况、回族卫生史事、医学文献研究、卫生机构、卫生习惯与保健、民间医药与疗法、回族医学家、名医及医谚等,内容丰富多彩,宁夏回族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固原县医院主任中医师单于德撰写的《阿拉伯医学兴盛的历史经验》一文,被选为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获得“超人杯”世界传统优秀成果奖。宁夏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高如宏撰写的《回族医药发展与展望》参加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并作大会交流。宁夏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陈卫川等撰写的《西部大开发,发展回族医药之探讨》参选2002年国际传统医药科技大会,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与部门的重视。

2008年8月,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宁夏卫生厅、宁夏民族事务委员会、宁夏科技厅主办,在银川市召开了“2008全国回族医药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全国各地回族医药研究工作者学术论文45篇,整理编印了《全国回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部,大会学术交流14人,特别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诸国本会长、宁夏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王忠和局长、北京民族医院暨北京藏医院黄福开院长、北京市回民医院平光宁院长的讲话与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代表高度评价。

5、回族医药开发有了初步进展。在挖掘整理回族医药文献的基础上,回药开发有了进一步进展。固原市民营中医研究所科技开发企业——宁夏伊正回药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回药“圣穆威胶囊”获国家专利,进入二期临床实验,回回养生保健食疗产品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民营张宝玉回医骨伤医院回医正骨外用膏经宁夏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为院内制剂,用于临床取得较好效果。2007年张宝玉回医骨伤医院“张氏正骨”、杨华祥整理的“汤瓶八诊”回族卫生保健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被自治区政府批准,并被国家批准。

四、宁夏挖掘整理出五部回族医药文献

据人民网银川(2009年)8月3日报道:五部回族医药文献将于年底面市。这是日前在银川召开的宁夏回族医药文献编纂委员会会议上传出的信息。

据来自宁夏卫生网的消息,即将出版的五部回族医药文献为《中国回族医药》、《回药本草》、《回族医学奥义》、《回族医药学简史》、《回族医药方萃》。这五部回族医药文献已经专家评审做进一步的审定,出版经费、出版数量等也均部署并实施。

回族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在某些理论、学科、药物、炮制方法、民间疗法、验方、体疗、食疗及卫生保健方面,回族医药都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上曾一度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回族聚居区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的卫生保健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医药工作,先后作过许多重要指示。200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银川召开的全国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工作座谈会,正式确定宁夏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为回族医药文献整理负责单位,负责组织回族医药文献整理工作,并将回族医药文献整理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宁夏卫生厅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确立了“十五”期间回族医药研究的工作思路:“以整理回族医药文献为重点,面向临床和回族医药开发,挖掘回族医药研究的潜力,大力发展回族医药”。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心支持下,在回族医药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下,回族医药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宁夏中医学会成立了回族医药研究专业委员会、自治区中医医院成立了回族医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编纂出版了《中国回族大辞典·医药卫生分册》、《中国传统医药概览·回族医药概览》2部回族医药专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中医条例》专门为发展回族医药立了一章,为回族医药的研究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加快回族医药理论研究和文献整理编纂工作,加强对回族医药文献整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自治区卫生厅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医药文献编纂委员会”,大大促进了回族医药文献整理工作的进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的《中国回族医药》、《回药本草》、《回族医学奥义》、《回族医药学简史》、《回族医药方萃》等五部回族医药文献终于经挖掘整理完成了定稿。

据悉,这将是全国第一部回族医药书籍。五部书将以“中国回族医药丛书”的形式于年内出版。

五、回族医药市场潜力大专家看好开发前景

(人民网)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回族医药学术研讨会上,多位回族医药专家指出,抓紧搜集、整理民间回族医药偏方、验方,是发展回族医药事业的当务之急。

回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元代,当时的统治者就在北方建立了以回回药物院为中心的医疗体制。成书于元代的《回回药方》一书是当时临床机构的处方集锦和指导诊断用药的学术着作,是回族医药史上的里程碑。

该书共36卷,但是流传至今的仅有4卷,20万字。除此之外,回族医药知识散见于民间、中医典籍和其他民族医药典籍当中。

专家认为,全世界共有15亿穆斯林,且民族医药往往在治疗本地区常见多发的慢性病、地方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有显着的疗效,回族医药的潜在市场很大,开发前景很好。

著名回族医药专家单于德研究员说,与藏医等我国民族医学相比,目前回族医药尚未形成完整基础理论体系。而没有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回族医药开发只能是空谈。

国家中医药局原副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认为,回族医药要形成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必须深入开展挖掘、整理文献工作,大量搜集民间偏方、验方,进而在这些药方中筛选出治疗效果稳定、有效和符合有关标准的回族医药药品和保健品。

回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回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导读:回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回族的民风民俗作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小编整理的内容吧! 回族的民风民俗作文1 我们美丽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他们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而回族是其中璀璨的一颗。 回族,有人口约982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地。回族也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民们非常信仰伊斯兰教,他们不吃猪肉,把猪比作神。 因为回族分布较广,饮食习俗也不完全一样。居住在宁夏的回民喜爱面食,如:面条、面片,而居住在甘肃、青海的回民以小麦、玉米、青稞为主食。从总体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比重很大。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 回族的服装也很有特色,回族的男性爱戴小白帽,回族的姑娘们爱戴红色的头巾,上身穿着花色或浅色衬衫,下身穿着五彩裤子,脚穿绣花布鞋。 我喜欢这个民族,他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是汉族人民的兄弟姐妹,只要我们团结友爱,伟大的祖国会更加美好。 回族的民风民俗作文2 回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特别是回族习俗文化,绚丽多姿,引起世人关注。回族以汉语为共同语,但在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又夹杂着

大量只有内部交流的词汇或短语。凡是回族居住地,在乡村,总是一片片一块块地集中在一定堡子、寨子或山村;在城镇,又总是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在宁夏、回族大都住平房、窑洞、砖瓦房等等。房屋一般向南。回族住房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便于清扫。回族不崇拜偶像,家屋内墙上特别是礼拜堂内不贴人像。 在回族的聚居区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国古典式或两种风格混合的,由礼拜殿、水房和经堂三大部分组成。 服饰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和老年妇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年妇人戴白色的。老年妇人的盖头较长,少女、媳妇的较短,只披到肩上。 盖头上有的还绣有花边和图案。妇女服装为右衽大襟短上衣,着长裤。年轻人喜欢在前襟、胸前绣花,在衣服上镶色、滚边。男的头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两种。上着对襟短上衣,穿白长裤、白袜子,喜欢在白衬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男子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 妇女护头面的头巾,源于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的影响。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 婚礼

历史上的中国回族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的中国回族名人有哪些 回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华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的名人,这些名人是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都为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你知道回族的历史名人有谁吗?下面的回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郑和郑和(1371—1433),回族,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人。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 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海瑞海瑞(1514—1587年),回族,广东琼山人。小官僚家庭出身,家境贫寒。明嘉靖举人,初任南平教谕,后升浙江安知县,推行清丈、均徭。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户部主事时,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任应天巡抚,疏浚吴淞江,推行一条鞭法。后因被人排挤,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再起,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污。他曾平反一些冤狱,民间因而有“海忠介公居官公案”,“大红袍”等传说。着作有《海瑞集》。 马本斋马本斋(1901—1944年),回族,河北省献县东辛庄人。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华北,马本斋义愤填鹰,组织本村青壮年70余名,毅然举起了抗日义勇军的大旗。1938年3月,他率队参加了河北游击军,编为冀中回民教导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回民教导队队长、总队长、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

清真回族饺子介绍

清真回族饺子介绍 白记水饺 特点: 白记水饺是天津回族著名特色主食,是以面粉、牛肉、羊肉、白菜、 西葫芦为原料包制成的饺子煮制而成。其特点是皮薄馅大,肚大边小,口味鲜美,清香不腻,是回族人白文华于1930 年创制,故名白记水饺,深受回族、汉族人们的青睐。 老二位饺子 特点: 老二位饺子是回族著名特色主食,清朝末年由回民杨利廷所创,并在 山海关开设了“清真杨家饺子馆”。日本侵略中国时,杨家饺子馆被毁。重建后,改名为“老二位饺子馆”。这是因为原来跑堂的杨绍曾 谈吐诙谐,且有“二位里边坐”的口头语,故而得名。老二位饺子是 以面粉、牛腰窝肉、葱末等为原料制成饺子,蒸制而成。其特点是制 作精细,鲜香不腻,风味独特。 回宝珍饺子 特点: 长春回宝珍饺子是回族著名特色主食,由回民回宝珍创制而得名。它 是以精粉面皮包入调制特殊的牛肉馅成饺子煮制而成。其特点是皮薄 边小,馅大嫩香,汤宽利口,风味独特,深受回汉人们的喜爱。 素什锦水饺 特点: 素什锦水饺是用面皮包入用粉条末、韭菜末、胡萝卜末、木耳末、绿 豆芽末、海米末等调成的素馅捏成饺子坯,煮制而成。其特点是皮面 软香,馅心清爽,美味适口。 白记水饺 特点: 白记水饺是天津回族著名特色主食,是以面粉、牛肉、羊肉、白菜、 西葫芦为原料包制成的饺子煮制而成。其特点是皮薄馅大,肚大边小,口味鲜美,清香不腻,是回族人白文华于1930 年创制,故名白记水饺,深受回族、汉族人们的青睐。 原料: 面粉 500 克,牛羊肋条、脂盖肉共400 克,白菜、西葫芦各75 克, 酱油15 克,花椒水30 克,葱末、姜末各15 克,香油20 克,精盐3克。制作方法: (1)将牛羊肋条、脂盖肉剔去软骨、筋膜,剁成茸泥状,放入容器内,分两次搅入酱油、花椒水,再加入葱末、姜末、香油调匀入味。(2)面粉放入容器内加入清水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盖上净湿布略饧。

回民之乱的历史

回民之亂的歷史 回部居於天山南路的地區,其人民多信奉回教。及至明中葉時,回教穆罕默德的後 力平定諸部,回教勢力遂遍及天山南路通稱回部。清初以準部人徵收諸城賦稅,威行回部。乾隆初,準部內亂,回部黑山宗乘機獨立。1755 睦撒納為亂。至1759年,大小和卓木敗死,回部遂平。自1764 以西。然而及至乾隆1781年甘肅新舊回教徒發生衝突,地方官袒護舊回教徒,新回教徒起兵反抗,至公元1783年始平。 清宣宗道光初年,西北又有回亂。天山南路的國民,因受清廷官員的壓榨勒索,積忿難平,於嘉慶末奉張格爾(大和卓木之孫) 為首,屢於犯邊。1826年,張格爾陷喀 回部復定。張格爾的家屬,寄居浩罕。1829年,浩罕助張格爾兄玉素普入寇,末幾解圍。至1847年,和卓木的後裔加他漢等七人,又以復仇為名,糾眾入寇,因回民頗少響應,不戰而遁。 當清軍與太平軍、捻匪惡戰之際,西南西北地區的回民又先後叛變。咸豐5年(1855年) ,雲南回民與漢人爭奪礦產,發生衝突,官吏偏袒漢人,大殺回眾,因此激起變亂。回酋杜文秀襲據大理,攻略附近州縣,另一回酋馬現則進攻省城(昆明)。十一年(1861年)12年(1873年) 雲南回亂纔完全平定。 同治初,太平軍一部曾流竄至陜甘,當地回教徒紛起響應。及西捻入陜,與叛回聯合,以馬仕龍為首,亂勢益熾。天山南路回眾,也舉兵反清,而回酋和卓布素魯克(張格爾之子) ,又引浩罕將阿古柏入寇,盡佔天山南北路。左宗棠平西捻後,旋帥剿回。至同治12年(1873年) 陜西、甘肅省回亂,全部肅清。這時阿古柏仍據回疆,交通英俄,聲勢甚盛,朝議以遠征勞費,多主放棄天山南北路,左宗棠堅主進兵。德宗光緒元年(1875年) ,清命左宗棠進討,先定天山北路,次定南路。三年(1877年) ,亂事平定。至八年(1882年) 遂以天山南北路,改置新疆省。 甲、回民之亂的起因: 主要是由於清朝統治階層對回民族所實施的政策所導致促成的。那是利用教派不同,挑撥回族內訌,削弱回族內部力量,利用回族地主教主壓榨回族,勞動人民;更惡毒殘酷的是,挑撥漢族與回族的關係,假借優待漢人,誘使漢人中壞分子欺壓回人,回

关于青海回族军阀的两个问题_赵维玺

2006年第1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No.1,2006 总第69期 Journal of the Second N orthw est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Gen.N o.69?民族历史研究? 关于青海回族军阀的两个问题 赵维玺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 摘 要:青海回族军阀是一支活跃在近代西北历史舞台上的地方割据势力。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清末以来西北动荡的政局、西北雄厚的封建地主阶级势力的存在、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社会经 济衰落造成的农民破产和游离以及青海回族军阀三代的军事积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近年来 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人物及事件的述评以及产生原因的分析,缺乏从军事角度的探讨和研 究。本文拟从军系到军阀的转型及青海回族军阀的军事近代化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青海回族军阀;马步芳;军事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83(2006)01-0039-06 一、由军系到军阀的转型 关于军系与军阀的分野及界定,历来史家意见纷纭,很难统一,故对近代湘、淮二军的性质也难以论定。对军阀概念的界定,取诸辞书,均解释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这一解释较为笼统,只概括了军阀的一般特性,没有对其具体内涵进行阐释。国内著名的北洋军阀史专家来新夏先生在分析总结中外学者关于军阀定义的基础上,对“军阀”一词作了解释:“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近代军阀是以一定军事力量为支柱,以一定地域为依托,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以封建关系为纽带,以帝国主义为奥援,参与各项政治、军事及社会活动,罔顾公义,而以只图私利为行使权力之目的之个人和集团”[1]。这一定义得到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认同。而台湾学者王尔敏先生则认为:“军阀一词的命意,应至少具备以下几种条件:(一)对于中央政府有极大的离心力。这须包括:不受节制,任意扩张和充分的人事任免权。(二)据地自雄,这须包括:占据一定区域之土地,拥兵自卫和地方财政的任意搜刮支配。(三)军事行动为个人目的,而非为国家利益,或中央政策。这须包括:地方领袖之间的攻伐,对弱小的兼并和对外国的勾结和妥协。”[2](377)比较上述两种说法,可以明显看出,二者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军阀概念加以界定的。来新 收稿日期:2005-12-07 作者简介:赵维玺(1975-),男,甘肃天水人,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回族民间文学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和发展轨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回族民间文学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和发展轨迹 导语: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汉语为回族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打卤面、肉炒 生活常识分享

回族文化 回族著名作家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回族文化 回族著名作家简介 导语:李珣(约855930)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词人。字德润。祖籍波斯,也称“李波斯”。生于四川梓州。擅长诗词,精通医学。其词作最早 李珣(约855—930)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词人。字德润。祖籍波斯,也称“李波斯”。生于四川梓州。擅长诗词,精通医学。其词作最早见于后蜀赵崇祚辑的《花间集》里,共收其词37首。清人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又收录54首。其词以抒人生哀愁、爱情之怨和描写山乡水色为特点。词牌多用《南乡子》 。著有《琼瑶集》今已遗失。 李舜弦,唐代中国第一位穆斯林女诗人。为李珣之妹。五代十国时前蜀第二主王衍在位时(919—925)选入宫中,立为昭仪。善诗,现存《随驾游青城》、《蜀宫应制》、《钓鱼不得》三首,收入《全唐诗》。其诗情景交融,富于想象。如七绝《钓鱼不得》即蕴含哲理: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依稀纵有寻香铒,知是金钓不肯吞。 萨都刺(1271—1355),元代回族著名诗人。字天锡,号直斋。原籍西域(今新疆)。13世纪祖父迁居内地,后定居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元泰定四年(1327)取进士。官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南御史台掾、燕南宪司经历等职。一生著述颇多。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萨天锡逸诗》、《石林集》、《西湖十景词》等诗集留传。其中《雁门集》收其诗808首,不乏佳作。尤以《早发黄河纪事》、《上京杂咏五首》、《过居庸关》、《鬻女谣》、《织女图》、《金陵怀古》等脍炙人口。其文辞雄健,流丽清婉。多写自然景物和边塞风光,同情民间疾苦。 迺贤(1309—1368)元代著名回族诗人。也称“乃贤”,汉姓马,字易易。

分布最广的回族

分布最广的回族 全国有1个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2个回族自治州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 6个回族自治县 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 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 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 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 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 5个回族和其他民族联合自治的县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云南省寻甸彝族回族自治县 贵州省咸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4个回族区 呼和浩特市回族区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 开封市顺河回族区 洛阳市瀍河回族区 143个回族乡(我这里只有一部分,欢迎大家把知道的添上来呀) 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 北京市朝阳长营回族乡 天津市东丽区幺六桥回族乡 吉林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 吉林九台市胡家回族乡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小五家回族乡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三河回族乡 内蒙古额尔古纳旗护林回族乡 新疆霍城县三宫回族乡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米粮泉回族乡新疆伊宁县榆群翁回族乡 新疆和硕乌什塔拉回族乡 新疆鄯善东巴扎回族乡 新疆伊犁查县米良泉回族乡 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 青海民和回族自治县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极乐回族乡 青海高寨回族乡 青海塘尔垣回族乡 青海大庄回族乡 青海沙沟回族乡 青海洪水泉回族乡 青海古城回族乡 青海石灰窑回族乡 青海巴藏沟回族乡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上桥回族乡 宁夏泾源黄花回族乡 宁夏西吉县西滩回族乡 宁夏西吉县沙沟回族乡 甘肃省华亭县山寨回族乡 甘肃省白关堡回族乡 甘肃省崆峒区峡门回族乡 甘肃省崆峒区白庙回族乡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 甘肃省平凉市大寨回族乡 甘肃省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 甘肃省定西县香泉回族乡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寨河回族乡 甘肃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极乐回族乡甘肃省平凉市寨河回族乡 甘肃省平凉市西阳回族乡 河北省新乐市彭家庄回族乡 河北省藁城市九门回族乡

回民的文化

一、回族由来简述 今天,回族遍布中华大地,人数众多,我国无一省无回族。对于回族的渊源,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 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回族的族源比较复杂,就构成的成份来看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就迁入我国的时间来看主要有两个时期:早期的是从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间,从海上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商,最后留居在广州、泉州、杨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后期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十三世纪中叶被蒙古人先后征服的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中亚和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除阿拉伯 人、波斯人外,还有其他一些民族。这些民族,由于各种原因随蒙古军从陆上 经过新疆来到中国。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被蒙古人征调过来的“西域亲军”中的

“回回军”。 元朝建立前后,蒙古人屡次西征,成吉思汉征调大批阿拉伯人、中亚人组成“西域亲军”入侵我国,参加灭宋战争的“多达数十万人”。蒙元百余年间来华的回回人从人数上讲已经远远超过了“土生蕃客”,他们在元代称为“色目人”,在政治地位上优于汉人.据《元史》载,“西域亲军”中的许多工匠、军士,按战争需要,分配全国各地从事屯、垦、牧、养等活动,主要在甘肃、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地,他们是穆民又是伊斯兰教宣传者。这些人娶中国妇女,繁衍后代。《明史.西域传》中谓:“元时回回遍天下,及时居甘肃省尤多。同时,大批回回在蒙元朝廷做官,被派驻到全国各地。周密《癸辛杂积续集》说: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从北方到南方,从内地到边疆,从农村到成镇,到处都有穆斯林,全国各地据估计有200万人。元时穆斯林助蒙灭宋,功劳显赫,在科学、宦、荫叙等方面得以发展,许多穆斯林享受官禄。到了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在多种民族,成分融合的情況下形成了。 明代回回人仍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土。有的回回“寄住”于甘肃一带后,进而“附籍”于京师、南京、德州、杭州等地。明朝还从甘州(今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迁徙数以百千计的维吾尔人到江南各卫,这些人大部分也成了回族。明永乐年间,东南亚古苏禄国(今菲律宾)东王巴都葛、叭哈刺来华,病卒于德州,其次于安德鲁、三子温哈刺留德州守墓,遂成为德州北营安、温二族回民的先祖。因此,有明一代回族的聚合过程仍然在继续。清代回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回族居住区域的进一步扩大和人口增加上。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全国无一省份无回族居住,西北回族人口增加尤其明显。乾隆时西安城内回族不下数千家,而陕西回族居住较其他省为多,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甘肃临夏、天水、西宁及河西走廊,远至新疆昌吉、焉耆等地,都是回回居住地;东

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浅谈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专业: xxx 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回族舞蹈是伴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在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交流、渗透过程中新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宗教观念和民族生活的特定性,回族舞蹈无论是流散于民间的娱乐活动还是舞台表演的作品创作,都是在以表现民族精神气质、反映民族思想感情、展示民族生活风貌过程中形成自己艺术独特的审美风范。笔者从回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探讨了回族舞蹈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回族,舞蹈,历史变迁,发展,审美特征 ABSTRACT Hui Hui ethnic dance i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Islamic culture and Chinese local culture, two-way communication, the process of penetration of new cultural cre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ligious concepts and the specific nature of national life, whether it is dispersed in Muslim folk dance entertainment or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of works of creation, are in the national ethos of performance, reflecting the national sentiments, showing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life to form their own artistic style Unique aesthetic style. I dance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i of the Muslim dance off the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ui, Danc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西安回民街导游词介绍5篇

西安回民街导游词介绍5篇 西安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区,是西安小吃街区。回民街所在北院门,为清代官署区,因陕西巡抚衙门在鼓楼之北,故名北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安回民街导游词介绍5篇,欢迎阅读参考! 西安回民街导游词介绍(1) 回民街在西安鼓楼的边上,街的北头是一座厚重的城墙。它斑驳的拱门、大块大块的城砖,总是使人联想到那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侠气。曾有人说过,只要到过回民街,你对西安的小吃就不会有遗憾。 回民街不长,也就500米左右,两旁开满了正宗的回民饭店。大多数店家门口,总是能见到几个戴着回民白帽的小伙子在扇火烤肉羊串,阵阵的烤肉香味足以令你垂涎欲滴,然后决定进去大爽一把,以饱口福。 大名鼎鼎的回民街,街道两旁,近300种的回民风味小吃琳琅满目,香飘四野。更是令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牛羊肉泡馍、白云章饺子、贾三灌汤包、黄桂柿子饼、粉蒸肉、羊肉饼、烤羊肉、酱卤制品等等,全街内或餐饮,或器物,均由回民经营,具有浓郁清真特色。 在夜色之下,逛回民街区、品坊上美味,别有一番情趣。西安乃至陕西大多数著名的小吃都能在此觅到踪迹。由于品种繁多,想要一一品尝,需要一定的时间。想要不留遗憾的话,在西安游玩时,不妨将此处作为固定的餐饮地,每天选择不同的美食来享用,可谓一举两得。 油香是一种又圆又厚的油炸面饼。捞油香或者飘油香是非常严肃的

事,之前要沐浴净身(即大、小净)。吃时正面向上,念“太思敏”,撕开吃。 馓子又名环饼、细环饼。面粉中加红糖、花椒水、牛羊奶、油,揉成面团,拉成细条,盘绕成椭圆形馓子坯,炸制而成。 回坊粉蒸肉跟平时说的“南方粉蒸肉”完全是两种概念,更接近的“手抓饭”,基本是米粉包肉,油比较大。假如吃得惯,那虽说腻是腻点,但是很美味,现在回坊的做法已经融入了很不错的陕西特色,那就是加入大量的蒜蓉,吃的时候要同时吃生蒜,喝砖茶,能非常好的去油腻。 麻辣羊蹄:只要走在回坊那条街上,就不难见到一个大铁盘子,里面堆放的是流着汁水散发着香气的一根根麻辣羊蹄,作为回坊特色,牛羊类制品是这里的独门绝活。所谓“麻辣羊蹄”,其实既不麻也不辣,而是香滑嫩软,上面还撒了芝麻,蹄筋酥软,入口缠绵不绝,再合着芝麻、椒盐的香气,回味无穷。 镜糕是陕西的传统小吃,是以糯米为原料蒸制而成的形状似圆镜的糕。口味有玫瑰的、草莓的、哈密瓜的、巧克力的等多种,蘸上果仁碎和葡萄干,吃起来十分香甜。 温馨提示:由于这条街属于回民聚居区,在这里吃东西是有一些禁忌的。比如不吃大肉、清真餐厅不让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等。因为这里是信仰穆斯林的,所以大家去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当地人的饮食习惯。

回族的居住风俗

回族的居住习俗 回族的居住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与回回民族的萌芽、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与回族的信仰习俗、饮食习俗等有一定联系。 一回族居住区域及分布传承 回回民族的居住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那时,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通过海陆两条主要道路(史称?香料之路?和?丝绸之路?)来中国经商的较多。一些从海道而来的穆斯林商人,在政府制定的通商港埠进行贸易,他们就近方便,聚居在一些主要海滨口岸。唐时,这些回族先民主要侨居在当时中国贸易最兴旺的广州和扬州。从陆路来的一些穆斯林商人,主要聚居在唐朝首都长安的?西市?和?东市?。这些穆斯林商人不论是留居广州、扬州的,还是留居长安的,他们来中国后,有许多人买田地,修房屋,就地与汉族姑娘成亲,安家落户。据《资治通鉴〃唐纪四八》贞元三年条记载,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以来,这些?胡客??留居长安者四五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宋时,通商贸易在唐代昌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来华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胡客?较唐代更多。他们主要聚居在广州、泉州、杭州。政府为此还专门给他们在江河边上划拨留居区域,出现了不少?回回冢?等。由于这些回回先民的经济基础好,居住条件在当时来说令人刮目相看,住宅的结构、造型、设施相当可观。如?番禹蒲氏在居留地的住宅,层楼杰观,晃荡绵亘,不能悉举?。唐宋时,沿海各主要商埠,有若干?蕃客?聚居区和礼拜寺。每一聚居区的?蕃客?所在地都称作?蕃坊?,?蕃坊?有大有小,小的有几十人至近百人,大的有几百人至上千人。随着?蕃客?和?蕃坊?数的逐步增加,唐宋时,政府为了加强社会秩序的组织管理,要求每一个蕃坊的穆斯林推荐出?最有德望者?一至二人,由政府委任作?都蕃长?,管理蕃坊的行政和宗教工作等。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_丁宏

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45期)N.W.Ethno 2National Studies 2005.No.2(Total No.45)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  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文章编号]1001-5558(2005)02-0069-09 ●丁 宏 [摘要]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文化认同;回族;伊斯兰教;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近代以来,"民族"作为西方民族国家话语中的一种分类系统,被引介到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中,成为国家分类体系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组织的民族识别,确立了中国境内56个民族成分。对于各民族的界定问题,学界一直存有歧义,其中对于回族的族性、认同等方面争论较多。如果用在民族识别中颇具指导意义的斯大林有关民族的四个特征来衡量,回族就不能称为一个独立民族。它居住分散,经济生活与所在地民族的经济生活结成一体,且自形成始即使用汉语文。至于斯大林定义中"表现于共同文化心理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虽然许多学者将其纳入主观意义上的心理认同,但由于将这种认同设立在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础上,从而忽略了回族文化的地域性与多样性。 ① 参见丁宏.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J ].宁夏社会科学,1995,(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6,(2).

回族的英文介绍

回族概况: With a population of 8,603,000 in 1990, the Hui are the most populous of China's Muslim peoples. They are also the most widespread, living in every city, province, and region of China, as well as in 2,308 of China's 2,372 counties. In China, Islam is most often known as "the Hui religion." Although the Hui may constitute a very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of any one region, they are often by far the largest minority group in the region in which they live. 回族不吃猪肉: Nonconsumption of pork and mosque attendance also serve as ethnic identifiers, as does circumcision where it occurs. The Hui are often called "Chinese Muslims," even though they are regarded as a national minority rather than a religious community. One can be Han Chinese and Christian but not Han Chinese and Muslim. 清真: The words qing zhen (pure and true)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Hui life, in reference to all Islamic ideals. These words are often placed on the signs of Hui establishments and on products in which Islamic ideals of purity are supposedly maintained: restaurants, food stores, bakeries, ice cream stores, candy wrappers, mosques, incense packages, and Islamic literature. In the case of food, qing zhen means that the food is free of contamination by pork and other unclean foods and is ritually purified. 东北和西北回人的文化、饮食等区别 There is great variability in the religious conservatism of the Hui. In northwest China the Hui are very conservative and are growing more so. There, leaders and parents have placed a great deal of emphasis on religious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the Quran. Many of these parents also question the value of studying Chinese language, history, and other subjects in public schools. Conservatism has also increased in other respects: in some places smoking and the consumption of alcohol are now prohibited where they were once common. In contrast, in northeastern China many Hui smoke, drink, and eat pork when away from home. Muslim compatriots to earn our living making snacks for a long time. Saying "Hui 'two knives,' 'eight rope'." "Two knives" means the sale and the sale of beef and mutton cut cake, "8 to justice" is Diaodanhangshang hawkers Pan said. Hui snacks formed many generations, the family name and names of the specific brand, such as "pie week," and "air of Ma," "South to Shun." Muslim chef Chu Ming Cheung connected to superb cuisine and unique way as Beijing halal food cooks leader. Hui there are nearly 200 kinds of snacks, such as unexploded belly, tea, cut cake, Beij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uisine. The Muslim people have earned a living by making snacks.

回族来源及历史演变

回族来源及历史演变 华夏经纬网 2007-05-30 11:01:04字号:小大 早在唐代,宁夏地区就曾留下了大食及西域各国穆斯林军士、商人及贡使过往的踪迹。到北宋、西夏时期,东来的穆斯林客人也多数从玉门、酒泉经西夏属地而至中原。元初,随着蒙古军队的东归,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民以及阿拉伯人、波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徒到中国来。当时,战争和农耕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东来的穆斯林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编成“探马赤军”。同时,也以工匠、商人、学者、掌教、官吏等不同身份散居到我国各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就留住在宁夏,他们一概被叫作“回回人”。据《元史》记载,至元八年(1271年)九月,元世祖忽必烈“签西夏回回军”,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按照规定,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朝驻宁夏一带的蒙古军队中,有相当多的人信奉了伊斯兰教,成为宁夏回族的族源之一。 元代,宁夏一带是重要的屯垦区,行政区划归属陕西行中书省管辖。元代著名回回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儿子纳速拉丁,曾担任陕西平章政事,他“子孙众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今宁夏纳氏最盛”(《陕西通志》)。在《银川小志》一书中还记载,“纳速耳丁,先世回纥,仕元廉访使”。据《蒙兀儿史记》“色目氏族表”中“回回氏”介绍,“凡名末有丁字者,皆摩诃末(穆罕默德)教徒男子之美称”。此纳速耳丁在元时已被列为当地“乡贤”。在13世纪初及以后的一百三四十年中,回回人已在全国许多地区取得了经济上的生存条件,并逐渐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点。在宁夏,回族人居住的村落和街坊的人口逐渐繁盛起来,成为宁夏主要民族之一。陕西诸道行御史台设回回椽史(《甘宁青史略》),专管回族事务。 明朝初年,不断有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的身份被安插到灵州及固原各州县,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清朝初年,宁夏回族人口更加繁盛,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在奏折中称,“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由于回族在宁夏一带居住得十分密集,故当年在甘肃等地有“回七汉三”的说法。 清朝同治年间,宁夏以马化龙为首的回民起义军,和清军进行了多年的激烈战斗,最后遭到清政府的血腥屠杀。一部分回民曾被逼迁徙到贫瘠地区,置身在“三边一梢”(河边、滩边、湖边、渠梢)生活,尤其是南部干旱山区的回民,生活更加困苦,连日常饮水都得之不易。在城镇,多数回民居住在城关,摆摊做小商贩。 民国时期,宁夏回族聚居区内,封建占有关系日益加剧,良田沃壤都为官僚、地主所侵占,地租、高利贷和超经济剥削都很严重。据统计,光地主就占有全部耕地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宁夏七十多万人,而马鸿逵却豢养了十多万官吏和军队,回汉人民负担着沉重的军事费用。由于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当时在宁夏形成一股惊人的“逃户”现象,如回民聚居的同心县,原有居民四万二千人,到解放前夕,因死亡和逃散,全县剩下不到三万人。该县的王家团庄,原有一百多户人家,到1949年只留下三户孤寡。

回民七式门拳法简介

回民七式门拳法简介 一、源流及传人 回民七式门拳,亦称七士、齐式、七式、骑士。据传由宋朝初期回族武士所创。 清末民初(1825-1935),豫地穆郑两家前辈在河南朱仙镇设武备学堂,传授七士门拳。1926年,杨茂松任穆家武备学堂大学长,其弟杨茂才随兄学艺,得到穆家先师的教诲和严格的训练,特别是七士门泰斗穆松林先生的真传,全面继承了七式门拳。期间,王子平、常振芳、查瑞荣、杨世杰等回族武林先辈与七士门拳师们常有往来。民国时期,杨茂才移居陕西,遂在秦地传播七式门拳。 先师杨茂才是七士门拳派的代表人物,以精湛的技艺被民国时期回族宗教领袖达福生聘为保镖。居陕后,杨茂才潜心研习七士拳,并培养训练出许多优秀徒弟、学生,为七士拳的发展及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师杨茂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可贵的是积累了大量的拳学资料,笔者曾上世纪八十年代协助先师整理记载了七式门的功法、资料,编撰成文,在陕西省体委的资料征集活动中荣获过“陕西省武术资料挖掘整理贡献奖”。先师的优秀弟子计有秦宝成、马保平、郭桂荣、郭桂林、侯玉顺等人。 二、七式门拳式名称 七式门拳具有系统的训练方法,精妙的技击方略,独特的修持方式,以及优秀的养生理念和健身内容。 (一)七式、骑士,亦叫汤瓶势

1、劈式; 2、抹手式; 3、旱游船式; 4、辘轳式; 5、兽头式; 6、夜行犁式; 7、插花式。 (二)八法 1、二十四攻手; 2、二十四截手; 3、三十六手头; 4、二十四跤; 5、七十二小手; 6、兵械搏斗法; 7、内功修持法; 8、站八姿。 (三)拳、械套路 师傅叫做玩意,有十三式(大十三式、小十三式、花十三式、小盘式),泰山游四门,六路钻,三路炮,二十四拱手,十八枪,三十六枪’五趟圣拳,对练有单刀破枪、刀砌片(亦叫自手持刀)二十四截刀等。(四)内功修炼 静功易筋经:霸王举鼎,阴阳掌,恨天无把,恨地无环,金钩倒挂,脑后掌,捧香炉,护心掌;动功洗髓经:金龙滚砂,倒曳九尾牛,翻江搅海,白猿拊桃,风摆荷叶,仙人指路,淑女浣纱,轻摇蒲扇。 要领:灵根动,意根守,慧功效。 (五)功法练习:殳、抓镡、软沙掌、沙包、搓功、鼎功、洗功、睡功、三分练、七分搓。 (六)拳谱、歌谣之一 托天雷起真传,拔火烧天门户严,佯攻翻作鸳鸯腿,插花收头肘双箭,避法神奇鹊踏枝,秋风扫叶鹞步闪,巧女认针开四门,进步穿心顺风莲,玉兔奔月十字战,挂面脚下劈华山,单鞭救主蒙面沙,蛇步汤瓶辘轳转,铁帚手起三炮,反臂擒得鹞抓肩,销口带箭勒马势,怪蟒出洞鹤升天,二郎蹬山探海捶,蝎子步下走四拳,乌龙摆尾回身捶,策

北京的回族历史

北京的回族历史…… 北京回族和北京城 北京回族和北京城有着悠久而密切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北京地区曾是各族统治者争夺的舞台,在进进出出的各族当中,有的被迁移出去,有的被融合,在这样的变化中,曾使许多民族至今只成为历史名词而不复存在。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回族。迄今不仅未被融合,而且依然立于民族只林并得到了发展,人数上也有增长。 原来北京旧城的东南角,是唐代幽州藩镇城的所在地。五代时,后晋皇帝石敬瑭为换取契丹人辽王朝的支持,把燕云十六州割给辽。辽王朝于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把幽州作为陪都称做南京。公元1122年,女真族的金朝灭辽,把契丹人赶出幽州。公元1123年(宋徽宗宣和五年),金人把幽州等六州还给宋朝,宋在幽州恢复了主权,把幽州改称为燕京。过了两年,即宣和七年,幽州再次落入金人之手。公元1153年金改燕京为圣都,后又改称中都,自此金人宣告建都于燕,而成了当时大半个中国的首府。蒙古人崛起之后,于公元1213年攻占了金中都,金亡。在这200多年当中,北京曾在辽、金、元三朝间易主,幽州城也由藩镇城一跃成为全国的都会。 在辽的南京(幽州)没有回回在此活动的记载,大概这里是陪都的原因。而在辽的上京(今蒙古巴林旗东北)倒是有回鹘商人居住。金在燕定都后,大兴土木,使整个城市“大部入宫室,百姓绝少”。在这种情况下,回回是不大可能落居与此的。待蒙古灭金占据中都后,情况就不同了。据记载,蒙古军攻打中都之战役,首立大功者就是回回人阿刺浅,史称“赛夷氏”。即阿文Sahid的音译。成吉思汗一次对群臣说:“朕今日得至此(指中都)者,阿刺浅之功也”。待成吉思汗北还后,阿刺浅驻留中都。被任命为达鲁花赤(断事官),即这一地区的行政长官。据《元史百官志》说:“断事官,秩三品,掌刑政之属,国初尝以相臣任之,其名甚重”。阿刺浅不仅是中都地区(即北京)第一任行政长官,也是第一个进入北京的回回市民。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曾带大批波斯、阿拉伯人东来。从这是起一直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大都建成,其间有半个多世纪,中都是蒙古人在华北的重镇,也是蒙古人管理“汉地”的首府。在这一重要的政治中心,有很多色目人来管理各种事物。除被编入“探马赤军”中的回回在此就地落户者之外,还有各样回回人才,如医药、天文、历算、工程技术、传教师和商贾等等。据元世祖中统四年(公元1259年)的统计,中都地区有回回2953户(见王珲《秋涧先生全集》卷88)。平均每户以5口人计算,当时的回回人就有一万五千多人。回回和北京有着如此悠久的关系,回回是“老北京”当之无愧。回族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对于北京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和各兄弟民族一道共同缔造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北京回族的来源和分布 回回大量涌入北京是在元代。待元大都称建成,曾规定迁入新称的条件,即“高居职者先”,所以当时的官宦人家和富商大贾迁入新称,穷回回则仍留在旧称之内。相传当年大都城内有清真寺30多座,由此可以推测大都城内回民遍布与各处。到了明代,北京回回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明初曾大量的从南向北移民。据说,今北京的回族姓氏中,凡任、沙、刘、李、马、金、霍等姓的祖籍大多是南方来的;另一来源是明代兵制所形成的,军人屯垦,把军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回回军人在屯垦中也是聚族而居,这就形成了中国各地的回回营,久而久之就成了地名或村名。据《冈志》(牛街地区志)记载:“燕都之回回,多自江南,山东二省分批来者,何也?由燕王之国,护围(卫)军僚多二处人故也”。所谓由燕王之国,即指明成祖朱棣,曾被封燕王,治所北平(北京),今天北京一些老回回住户仍说他们是“揪着龙尾巴”来的。另外,北京有些回民的姓氏堂号,有的常能表示其来源,如西门刘家(即指南京水西门刘家)、大同马家、泊头曹家、韦河张家、沧州刘家、陈家、陕西古家……等等。从这些堂号中,可知北京回民是来自四面八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